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周代商祚理所当然,好,新天地既然是殷商遗民开发,才从蛮荒变成富饶之地,那么,周国能不能说那里是“自古以来”?
如果认为确实是“自古以来”,那么,朝廷要不要把“东商”灭了,然后大规模迁移百姓到那边,将“自古以来”巩固一下?
一想到政事堂诸公面对这几个问题时的表情,一想到朝野内外热议极东地区是否属于“自古以来”,宇文温就想笑。
他当然没打算靠着忽悠,就此展开对美洲的大移民,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但能给官僚集团找点事做,“活跃一下气氛”,总是不错的。
第四百六十一章 异类()
夜,寝宫内鼾声大作,榻上,仰卧的宇文温打着鼾,被其揽在身边的尉迟炽繁苦着脸,听着耳边传来的如雷鼾声,根本无法入睡,想挣脱却不行,只能苦熬。
宇文温很少打鼾,一般是在很累的情况下,睡着后才会打鼾,而不巧的是,宇文温方才熬夜写东西,也不知在写些什么,似乎十分费脑,所以许久之后才上榻。
迷迷糊糊醒来的尉迟炽繁,正要履行侍寝职责,结果宇文温搂着没多久就睡着了,睡着没多久便打鼾,让尉迟炽繁哭笑不得。
这样下去不行,得想办法。
然而尉迟炽繁挣扎数次,都无法“惊醒”宇文温,想要捂对方的嘴,却怕宇文温以为“遇刺”导致出事且不说会不会吓出毛病,届时宇文温为了自卫,乱打、乱抓可不是闹着玩的。
宇文温一直坚持锻炼,所以强壮有力,又经常教尉迟炽繁一些极其血腥的防身术,譬如踢裆、扣(插)眼等招数,故而尉迟炽繁不确定对方急起来会不会“一招毙命”。
可鼾声不停,她就根本无法睡觉。
想了想,她摸摸宇文温颌下小胡须,有节奏的轻轻扯,扯了一会,果然宇文温哼哼唧唧起来,松开揽着她的右臂,用右手去摸下巴,随后翻了个身,侧睡,背对着她。
虽然依旧鼾声如雷,但尉迟炽繁得了解脱,赶紧起身去找堵耳朵的东西。
堵耳朵最好用棉花,但现在急切间找不到,尉迟炽繁点起蜡烛来到书案处,打算扯些“餐巾纸”堵耳朵,却见书案上摆着文稿。
尉迟炽繁知道朝廷如今在酝酿“变法”,其中之一就有“改制”,要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还要进行“文武分途”,将政区和“军区”分开。
由此,会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尉迟炽繁觉得宇文温方才熬夜写东西,写的内容应该和改制有关。
这么多年来,宇文温写的文稿、画的草图,如果没让她看,她绝不会去主动翻看,以免引得宇文温不快。
所以,这文稿不能看。
尉迟炽繁探手去拿案上放着的餐巾纸盒子,不经意间借着烛光光照,看清了文稿的标题
设定抱脸虫。
。。。。。。
凌晨,宇文温已停止打鼾,用餐巾纸堵着耳朵的尉迟炽繁也进入梦乡,但却睡不好,因为她做起了梦。
做梦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之前看的那个“设定”,于是睡着睡着,就变成了“我”。
我,是一个商人,在番禹港做买卖时,遇见一个贩卖古物的老渔民,这古物是他在海上捞起的一个木箱里发现的,形状像个蛋。
这个蛋大概有食盒大小,似乎是巨大飞禽的蛋,外壳坚硬,但当老渔民用沾着淡水的布擦拭蛋壳之后,蛋壳渐渐变得柔软起来。
我,站在路边,仔细端详着这个蛋,心中十分激动,因为这个蛋可能是“活的”,那就意味着可以孵化出雏鸟。
那么,这鸟儿,会是传说中的鲲鹏,还是玄鸟?或者是什么海外珍禽?
如果顺利孵化,将这珍禽当做祥瑞献给天子,那可是不错的买卖。
就在我端详异蛋的时候,又有人过来询问,为防万一,我直接用几粒极品黑珍珠将这异蛋买下,然后捧在手里。
就在我再次端详异蛋的时候,忽然看见蛋体颤抖,似乎有什么东西要破壳而出。
我赶紧跑到一个无人的角落,再次将异蛋捧在手里,等着雏鸟的破壳而出、
“嘭”的一声,异蛋顶端破裂,一个东西窜出,向着我扑来。
那一瞬间,我看清这东西的模样像一只蝎子,尾巴极长,其扁平如蒲扇的腹部有开口,仿佛是一个嘴。
“噗嗤”一声,那东西抱住了我的脸,整个腹部就像一张湿漉漉的面巾,将我的脸捂住,使我开始喘不过气,而那尾巴缠绕着我的脖子,越缠越紧。
奋力挣扎却无法摆脱的我,渐渐窒息,拼命张嘴想喊却喊不出声,那东西便往我大张的嘴里注入东西
尉迟炽繁挣扎着,拼命想要将“抱脸虫”扯开,避免对方将蛋吐到自己口中,接着进入肚子里,最后孵化出一个“异形”,然后从她的胸膛钻出来。
“不不唔”
尉迟炽繁挣扎着,手臂奋力挥舞,“啪”的一声打中旁边,随后听得听得“哎哟!”一声传来。
。。。。。。
清晨,朝会,睡眠不足的宇文温端坐御座,看着阶下两侧朝臣,强忍着打哈欠的冲动,努力端正坐姿。
他昨晚熬夜写故事,写完异形抱脸虫的设定后,没来得及收拾便去睡觉,结果尉迟炽繁看到了异形抱脸虫的设定内容,于是做了噩梦,一手肘把他给打了。
还好,打中的是后背,不是面颊,否则堂堂天子鼻青脸肿上朝,让大家看见,脸可就丢大了。
但朝会上、众目睽睽之下,他可不能哈欠连天,否则会被人劝谏莫要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所以再怎么困也得忍。
今日朝会因为内容较多,所以距离散朝还有很长时间,宇文温强打精神,对朝臣们启奏的各项事务发表意见。
朝臣们时不时在笏板上写字,记录他的说话要点。
笏板的作用类似于记事本,只是由于礼制规定,朝臣们不可能人手一个小本本做记录,所以必须拿着长长的笏板,然后根据品级不同,这笏板的材质也有所不同。
没多久,一个议题开始,是关于政区的调整,这是“改制”,是“变法”的一部分,所以朝廷允许一定级别的大臣上书言事,并且多次在朝会对这一议题进行讨论,今天也是如此。
既然是讨论,那就意味着大家的讨论实际上是说给天子听的,所以此刻,端坐御座的宇文温,不需要发表什么长篇大论,只需要听就行了。
至于记录,当然有相关官员代为效劳。
经过数月的酝酿,一个新的政区规划方案已经有了雏形,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就会正式实行。
方案内容大致如下对“总管府”进行适当裁撤、合并,然后取消“总管府”这一建制,以“道”取代,与此同时将政区和军区分开。
政区长官只管民政,不担任军职,不管军务;军区长官不担任文职,只管军务,不管民政、税收,此即“文武分途”。
原有行政区划,为总管府、州、郡、县四级,拟取消郡一级,为道、州、县三级。
这是一个大刀阔斧的改革,文武分途,意味着延续数百年的地方政区结构,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地方长官不再治军,坐镇一方的将领不再治民,可以说这样的改制是“异类”。
如果做得不好,就会贻笑大方。
第四百六十二章 改制()
朝会在继续,端坐御座的宇文温,手里拿着一份资料,听着玉阶下,出列朝臣的发言。
按照改制方案(初稿),一级行政区名为“道”,全国共划二十道,是为关内道(包括关中、峡州地区及河套地区,囊括了黄河中游几字形内的区域,以及河东的蒲州地区),治所在长安;
山西道(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含河东、代朔地区)、河北东道(主要是永济渠以东的河北地区,含幽燕地区)、河北西道(太行山以东、永济渠以西河北地区);
辽宁道(辽东、辽西地区,还有未来扩张的辽北地区)、山东道(泰山周边、青齐之地,还有诸如海参崴这种海外飞地)、河南道,淮南东道(淮南东部以及江南蒋州);
淮南西道(淮南西部,及原黄州总管府部分州)、江南东道(除蒋州之外的三吴地区,以及后世福建大部地区,还有隔海对望的台州)、江南西道(彭蠡湖地区,含大庾岭南麓地区)。
广南东道(原广州总管府地区,琼州,以及部分后世福建地区)、广南西道(桂、邕、容三总管府地区)。
南海道(原交州总管府地区,南洋东部的吕州,以及未来扩张的南洋地区)、荆湖北道(主要是荆襄地区)、荆湖南道(主要是洞庭湖地区)。
剑南道(蜀地及南中)、山南道(梁州、利州地区)、黔中道(后世贵州地区)、陇右道(陇右、河西走廊地区,包括河湟谷地)。
与此同时,长安及东都洛阳以及黄州西阳设“府”,与道同级,是为
京兆府,辖长安及周边地区,治所在长安。
应天府,辖洛阳及周边地区,包括黄河北岸河阳地区,治所在洛阳。
承天府,辖黄州及鄂州地区,治所在西阳。
所以,全国政区分为二十道、三府,共计二十三“块”。
考虑到防止地方势力做大的需要,政区划分的原则,既考虑了传统地域概念,又要实行“犬牙交错”,让各政区之间的边界不完全按地理走势划分,以避免某些“道”有关起门来割据自立的可能。
譬如,剑南道就不能管辖梁州、利州这两个门户,所以梁州和利州地区独自划分为山南道。
同理,广南道就不能管辖大庾岭南麓地区,这个门户划归江南西道管理。
军、政合一的总管府取消了,取而代之的道、府,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使司并驾齐驱,互不隶属,分管民政、治安、监察职能。
三级政区长官,依次为
道、府布政使(府为府尹)、都指挥使、提刑按察使(简称按察使);
州知州、指挥使、都察(或提刑);
县知县、指挥、监察。
这是政区划分,一级政区为“道”(府),对应的一级军区则为“都护府”,长官为都护,次一级军区名为“都督府”,长官为都督。
与此同时,各地原有的军府建制大致不变,改名“折冲府”,府官为都尉,各折冲府依旧由十六卫大将军府统辖。
都护这个建制,汉时已有,“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如今为单纯的军区建制,军区长官(都护、都督)只管军务,不管民政、税收。
各都护府,初步设置十一个,下置若干都督府,各都护府、都督府的划分,既要考虑到山川走势以及国防形势,还要有“犬牙交错”、相互掣肘的划分原则。
都护府的名称参考禹贡九州,防区及方位如下
京畿都护府(方位中)负责两京(长安、洛阳)的戍守,防区囊括关中、梁州、利州、河东地区(含并州)、荆北地区、陕州、洛州、河阳(洛阳黄河北岸地区)以及荧州;
黄武都护府(方位中偏南)防区为原黄州总管府大部地区,确保黄州、鄂州这个军、工、商、矿重地为中军(京师军队)直辖,并扼守长江中游;
青豫都护府(方位东)防区为河南及青齐之地,以及白马津、础x对岸的河北部分地区、;
淮扬都护府(方位东南)防区为淮南、江南地区,以及淮北徐州地区;
荆湖都护府(方位中南)防区包括襄州…大别山以南地区(黄武都护府除外),以及洞庭湖、彭蠡湖地区(包括大庾岭南麓);
广南都护府(方位南)防区为岭南及交州地区;
益滇都护府(方位西南)防区为蜀地、南中、黔中地区;
河凉都护府(方位西北)防区为陇右、河西走廊地区。
河朔都护府(方位北)防区为河套、代朔地区;
冀州都护府(方位中偏北)防区为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大部地区,但不包括幽燕地区。
幽燕都护府(方位东北)防区为辽东、辽西、辽北及幽燕地区。
各军区(都护府)粮草物资的供应和保障,以及作战时对政区(道、府)人员的征召,由相应转运使司负责协调、转运,而各转运司还承担将各地贡赋转运长安的职责。
与此同时,因为各类新式机器的大量出现,加上海贸、航运、工商、采矿的大规模发展,以及新的治安、户籍管理、征税需求,现有的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不堪重负。
所以,为了增强行政管理能力,又不大幅增加机构设置,朝廷决定(暂定)在六部下增设新司。
织造司(主管纺织业和手工业)、交通司(主管水、陆交通运输,和转运司有区别)、工务司(管理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及化学工业)。
内务司(强化户籍、治安管理,对各特区的流动人口进行管理,协调对流动人口的征税)。
洋务司(管理海贸事宜,市舶司只管收税)、商务司(管理各特区的商业)。
特区不是特别行政区,而是指大都会、主要商埠、矿区、要津和对外通商口岸(海、陆)这些“特定区域”,特区必须经过朝廷认定并张榜公布,地方官府不能自称。
朝廷会对这些“特区”的官府进行改革,增设相关机构,以便更好地对流动人口及工商业进行强化管理。
“特区事务”要“特办”,其他行政区照旧,如此以来,朝廷不需要付出高昂的行政成本在全国实行这样的强化管理。
当然,“特区”为了促进工、商、矿业发展,为了吸引大量劳动力前来务工,也为了更好地管理大量流动人口,各种“优惠政策”和“特别政策”也是别处没有的。
这场“改制”,是意义重大的“变法”中的一部分,是朝廷为了适应形势发展而做出的变革决定,所以决策必须慎重。
虽然最后的决策权在政事堂,但事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讨论,以便集思广益、考虑周全。
所以,宇文温预留了大半年的时间,让官员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到这场大辩论里面,议出个大概,最后就由政事堂诸公拟定最佳的两三个方案,再由他最后批准。
如果方案没问题,那么从明年元月起,就会正式实行,拉开变法的帷幕。
届时,凡是不能适应蒸汽机这一先进生产力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都会落伍,然后
冥顽不化、不愿改变的落伍者,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粉身碎骨。
第四百六十三章 改制(续)()
兵部,办公室外,等候入内的官员将等候室挤满,办公室内,几乎被卷宗淹没的兵部尚书刘文静,向围在办公桌旁的下属交代着事情。
朝廷即将调整行政区划,实行政区、军区分离,所以尚书省各部都忙得不可开交,兵部也不例外,因为各总管府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都督府,所以相关事务分外繁杂,让刘文静连轴转了大半月。
不,从开春以来,他就在忙。
白天忙,晚上忙,大会小会不断开,然后天天都要不停说话,若不是有茶润喉,怕不是要把喉咙都说哑了。
也亏得刘文静年富力强,加上二十多年的历练,如此强度的忙碌对于他来说,还行。
好不容易交代完毕,几名下属告退,又有官员入内,开始汇报事情,并听候他的交代。
刘文静喝了几口茶润喉,起身,来到挂着巨大舆图的墙边,指着舆图上的山川走势,说到:“都护府的设置,既要考虑地势,也要考虑相互牵制,而都督府亦是如此。。。。”
“然而考虑了相互牵制,也得考虑相互协作,否则一旦出现跨境流窜的流寇,各道都指挥使司若协调不好,会让对方有机可乘,这时候,还有都护府来亡羊补牢。”
“可流寇若流窜于各都护府交界地区,那该如何协作以将其清剿?”
“都护府相互牵制,就可能出现相互扯皮,所以,相邻都护府的防区,要考虑到流寇问题,一个都护府的设置,尽可能将一些容易被流寇盘踞的地区完整囊括,不要留下隐患。。。”
刘文静的考虑并不是多余的,都护府的职责之一,对内说好听点就是保境安民,说直接点就是镇压叛乱或者大规模民变,所以防区的划分,必须考虑如何“高效”完成这一职责。
政区、军区分离,为道(府)和都护府,基于现实考虑,各都护府的防区必须不同程度的“犬牙交错”,避免某个都护府坐大,以至于有能力割据自立。
但“犬牙交错”的结果,就是一旦有各道对付不了的流寇在各都护府边界转悠,届时由哪个都护府来“管”,就成了容易扯皮的事情。
各都护府的军队,原则上不可以跨境作战,必须提前获得朝廷批准,但这样的原则,在清剿跨界流窜的流寇时,就会让官军束手束脚。
与此同时,都护府内,各都督府交界处,也容易出现“谁都能管,结果谁都不管”的状态,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官场常态,刘文静可不敢对官僚们办事的积极性有任何乐观期盼。
所以,为了尽可能减少“谁都能管、谁都不管”的地区,不给流寇以占山为王、蓄养实力的机会,都护府和都督府的防区划分,必须考虑周全。
与此同时,一旦遇到天灾,导致大量流民出现,虽然“第一责任人”并不是都护府,但为了防止野心勃勃之辈聚众谋反,相应的对策也得有。
所以,历史上多发灾难的地区,最好不要被两个以上都护府“分割”,若不得不让多个都护府“分割”,那也得提前定好规矩。
以免日后真的出现流民,几个都护府都不能及时去管,导致流民演变为流寇,那可就不得了了。
改制,听起来简单,但牵一发动全身,相关的变动,影响范围很大,所以刘文静和下属们终日忙碌,就是要为来年行政区的全面实施而努力。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忙了一天的刘文静,看看外面依旧等候入见的官员,无奈的吩咐:“先让大家去食堂用膳,晚上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