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9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粮食供应充足了,国家才能正常发展,繁荣发展的工、商、矿业,不过是漂亮的羽毛,若没有粮食保障,那有什么用?若只是为了赚钱而大力发展工商矿业,就是舍本逐末了。”

    “朝廷搞海贸,和万里之外的国家做贸易,是为了通过海贸带动实业发展,由此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不是为了什么万国来朝的虚名。”

    “朝廷想办法发展工、商、矿等行业,首要目的,是为了吸纳那些无地可种的过剩劳动力,让绝大部分人都能有机会靠着劳动养活自己,只要百姓活得下去,就不会造反,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记住。”

    宇文温看着已经成长起来的儿子,欣慰的说:“你们的眼界已经放开了,但依旧要记住‘民以食为天’,这道理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

    “想要粮食增产增收,开荒种地是必需的,还得兴修水利,那就要普及铁制工具,所以,官府不能为了防百姓造反就禁铁。”

    “为了鼓励百姓开荒,就得许以减免租佣调的优惠政策,政策既然定了,就不能轻易改,官府必需言而有信。”

    “信用这种东西很重要,树立信用很难,但要毁掉却很容易。”

    “朝廷只有树立信用,才能有效动员百姓开荒,才能动员百姓移民辽东、交州、广南、南中、河套等地,这些地方譬如交州,不会再被朝廷设为流放之地,毕竟太难听了。”

    “要开发这些地区,就要用实实在在的好处,引导中原百姓移民。“

    “什么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减免租庸调,免费提供铁制农具、种子,还有各类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驱蚊的蚊香等。”

    “而澳州,就用流放犯去开发,把国内的罪犯、乞丐都送去澳州,给予基本的保障后,日子过不过得下去,就看他们是否努力劳动。”

    “这是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急不得,不能揠苗助长,不能急功近利。”

    宇文温给儿子们鼓劲,说话间,宦官端上来一些小食及调味碟,摆在天子和诸皇子面前。

    一股若有若无的辣味,从各调味碟里弥散开来,宇文维乾定睛一看,却见调味碟里盛着酱油,还有些许红色的碎末。

    “大家都闻到辣味了?这可是不得了的辣酱,很辣。”宇文温笑道,看着儿子们:“小心品尝。”

    “辣?父亲,这辣酱真的很辣么?”自诩极其能吃辣的宇文维乾问完,用筷子夹起一块黄瓜,直接蘸了一大坨辣酱,然后就往嘴里送,宇文温想要再提醒,已经晚了。

    黄瓜入口,宇文维乾只觉口腔和喉咙如同着火一般,“熊熊烈火”直逼喉咙,刺激着舌根。

    每呼吸一口气,喉咙就烫得不行。

    他下意识端起一碗冰镇酸梅汁往嘴里灌,试图“灭火”,可火势并没有减弱,反而蔓延到耳根,仿佛整个嘴巴烧起来,而辛辣的感觉直逼脑袋,甚至把眼泪都逼了出来。

    这股“火”越烧逾旺,涕泪横流的宇文维乾实在受不了,喊出声:“好辣啊!!”

第五百一十三章 万事开头难() 
碟子里,放着几个红色、长条、尖头的果实,有小手指大小,拿起来仔细一闻,就能闻到辣味。◢随◢梦◢小◢说Щщш。

    很明显,这东西闻着就辣,吃下去会更辣,方才被这玩意辣得喉咙几乎要喷火的宇文维乾,心有余悸的看着这果实,又看看兄长。

    宇文维城和宇文维翰也看着他,方才两位都看到弟弟那痛不欲生的模样,所以对于这“辣椒”的威力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就像火种。

    这“火种”一旦进入人的嘴里,就会瞬间“燃烧”,烧得嘴巴、舌头、喉咙发烫,好一会才消停。

    比茱萸还辣上数百倍!

    辣,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为热(烫)与痛的混合体。

    自古,人们就知道蒜、姜、茱萸等果实或者根茎带着一种刺激性味道,其中尤以茱萸为甚,所以烹饪时,为了加入辣味,会加入茱萸作为调料。

    茱萸是一种果实,在人们看来,天下最辣的常见果实,茱萸必属其一。

    现在,红彤彤的辣椒,比茱萸要辣上百倍。

    “夏初,从美洲返航的船队,顺利抵达吕州,和去年一样,把辣椒带回来了。”宇文温开始向儿子们介绍新大陆的消息。

    “这辣椒,产自美洲,是探险队从当地人手中获得,这在人家那里,是寻常可见的辣味果实,宛若茱萸在中原一般。”宇文温说完,拿出几张素描,让儿子拿去看。

    “看看,这就是人家的城池,风格与中原迥异,但各种日常用具上的图案,却又有类似先秦时的饕餮纹”

    “这些人的打扮,与中原相差甚大,更像南洋诸邦,不过确实常以玉器做装饰”

    因为没有相机,所以不可能有相片,但探险队成员通过素描,将自己的所见画了下来,宇文温由此得知这个时代美洲的些许风土人情。

    去年春末,张鱼率领三艘海船自美洲返航,与此同时,探险队继续在美洲探索。

    终于在张鱼船队回航海域附近、距离海岸不算太远的内陆地区,遇见了大部落,并且成功和当地人接触,进入对方的城池,有了个好的开始。

    那是一座规模尚可的城,建筑多为石砌,似乎属于一个很大的势力集团,这个势力集团是国家还是一方诸侯、其中枢在哪里,探险队还没弄清楚。

    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大半年来,截止到今年的返航船队出发时,双方都处于打手势、画图案交流的状态。

    但是,他们确实遇到了有城池的势力,还进入这座城池做客,在那里,当地人招待他们用餐,于是,探险队成员们看见了一种果实。

    那就是探险队携带示意图册上所绘的一种果实——辣椒。

    “辣椒,这在中原可是闻所未闻之物,即便是极西之地的罗马国、波斯国,同样也没有,所以,当为美洲原产。”

    宇文温说着说着,很高兴“此次海船回来,带回大量辣椒果实、种子及植株,从今往后,辣椒就要在中原生根发芽,取代茱萸,成为“辣”的来源。”

    “当然,辣椒不算什么,探险队终于遇到当地番邦,想来经过不断交流、学习,能与对方语言沟通之后,新天地的情况,渐渐就能摸清楚。”

    宇文维城颇为感兴趣的问:“父亲,这这番邦国民是否为殷人后裔?”

    “还不知道,毕竟探险队无法和对方进行语言、文字上的交流,还需要时间,若对方真的是个国家,还得看看何时有机会觐见其君主,才能慢慢打听。“

    宇文维翰看着素描画,同样十分感兴趣“父亲,看这人物素描,似乎身上首饰不少,莫非是穿金戴银的酋帅?他们拿什么特产与皇朝探险队做买卖?”

    宇文温笑眯眯的回答“他们用黄金、白银,换探险队手中的五彩玻璃珠。”

    话音刚落,三位皇子目瞪口呆黄金白银换五彩玻璃珠?这买卖硬是划算得紧啊!!

    宇文温随后补充“当然,毕竟要做长久买卖,得留住回头客,探险队也不好做得太过分,把带来的玻璃制品、丝绸、棉布、纸张,都按照合适的价格转卖了”

    “大概卖得黄金千余两,白银近万两。”

    皇子们闻言哑然这个数字听起来不错,但考虑到船队是横跨大洋、来回走差不多六万里,将大量中原产品带到美洲做买卖,结果卖东西才卖得这点金银,感觉很亏

    辛辛苦苦才赚回这点金银,还不如和倭国做买卖

    宇文温看出儿子们的疑惑,答道“万事开头难,探险队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像样的城池,户数据说最多不过五千户,能有多少金银储备?探险队也不可能把所有货物都售与对方。”

    “但开了个好头,因为探险队和当地人打好关系,然后在登陆海岸附近、有河流入海的河口建立据点,算是有了个容身之处,而且这里位于船队回航的出发海域,位置确实很重要。”

    “有了据点,后面的买卖就好做了,周边城池知道这里有外来客销售各种奇珍异宝,自然会蜂拥而来,然后固定的边市不就有了?”

    “万事开头难,现在有了个好开头,打开局面,到了明年,返航的船只,必然带回更多的金银。”

    皇子们听着听着默默点头,这话说得在理,以中原沿海地区来说,若哪天突然有海外船只靠泊,向附近县城兜售奇珍异宝,区区小县城,又能有多少购买力?

    但是,若海外番商在海边设立草市,每年定期运来奇珍异宝,在这个草市销售销售奇珍异宝,那么得知这一消息的周边豪商自然会带着钱财聚集过来。

    买卖越做越大,草市变固定的边市,必然引起当地官府注意,于是就会有官吏来交涉,一来二往,外来番商就能和官府“勾搭”上。

    宇文维乾看着辣椒,颇为感兴趣的说“父亲,这辣椒真够辣,若能大规模种植,想来定能替代茱萸,届时嗜辣的饕餮们可是有口福了。”

    宇文温点点头“没错,船队带回来的辣椒很多,种子和植株已经陆续种下,你们今日回去,带些辣椒走,自己吃也好,送人也罢,一定要把美洲辣椒的名号打响。”

    说完,他拍拍手,几名宦官端着托盘入内,将几个碟子分别放到诸皇子面前。

    “大家看看,这是那城内居民的主粮,非稻、非麦、非粟,看起来又不像是果子”

    宇文维城仔细看着碟子里的一个棒状物,纠结了一会,问“父亲,此物上有许多暗黄色粒状物,却稀稀拉拉,皮不似皮,壳不似壳”

    “是果实,还是麦穗一类的作物?”

    宇文维翰也说出自己的疑惑“若说是果实,其外观看上去坑坑洼洼,宛如瘌痢头说是麦穗类作物,可其上粒状物如此稀疏,恐怕,要许多才吃得饱吧?”

    面对儿子的疑问,宇文温不知该如何解释,从面前碟子里,拿起由船队不远万里运回来的玉米,仔细端详着。

    这是他朝思暮想的玉米,然而当实物出现在眼前时,他虽然第一眼就认出来这是玉米,但其外观实在是有些磕碜。

    这确实是玉米,却不是他记忆中那粒粒金黄、饱满的玉米。

    正如儿子所说,这玩意看起来像癞痢头,籽粒稀疏,颜色淡黄,怎么看都不像是可以作为主粮的作物。

    在宇文温看来,船队运回来的玉米,看上去仿佛被后世无良奸商以次充好的畸形、病变玉米。

    所以,要么是当地土著以次充好,用发霉、畸形玉米忽悠探险队。

    要么,这就是现实,当地的玉米,就是这德性。

    宇文温看看手中的“畸形”玉米,又看看三个儿子,干咳一声,说“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

第五百一十四章 叹息之墙() 
“陛下,这玉米莫非是病变的?籽粒怎会如此稀疏,微臣记得。。。记得只有病变的玉米,才长这模样。更新最快”

    “朕一开始也觉得这玉米有问题,可是思来想去,觉得恐怕。。你想想,人家为了换五彩玻璃珠,连真金白银都拿出来了,没道理拿病变的玉米充数吧?”

    “呃。。。这。。。陛下说的是,可是。。。可是。。莫非是品种不良?”

    “唉,大概是吧。。。。”

    殿内,宇文温和杨济交谈着,作为“不正常人类”,他们当然知道玉米,不仅知道,也见过、吃过玉米。

    所以,当美洲航线开通后,两人都翘首以盼,盼着高产作物玉米能够提前来到中原。

    日盼夜盼,终于盼来了玉米,结果却是个“瘌痢头”。

    这种籽粒稀疏的玉米,要么是病变玉米,要么本身品种就不行,而种种迹象表明,至少探险队去的那个城池,周边地区种植的玉米,很大概率都是这鬼样子。

    很显然,这样的玉米不会和高产有任何联系,但宇文温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这种玉米只是美洲少数地区的劣质品种,还是说那地方的玉米都是这德性。

    如果是后者,那就尴尬了。

    杨济看着手中玉米,思索片刻,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陛下,要么这是劣质品种,要么。。。。。莫非这个时候,美洲玉米的优良品种尚未选育出来?”

    宇文温听了之后,呆了半响,随后长叹一声:“只希望是前者。。。。”

    原本的历史里,哥伦布发现美洲,应该是十五世纪末,而产自美洲的玉米传入中原,大概是中原的明朝中期。

    而“现在”,是公元七世纪初,所以,玉米出现在中原的时间,提前了近九百年。

    也许,原本历史里,七世纪的美洲,土著虽然已经将玉米从野生状态选育为主粮作物,一如中原(南方)将水稻驯化为主粮作物那样,但玉米的高产良种,实际上还没出现。

    又经过九百年的驯化,当哥伦布发现美洲时,欧洲殖民者看到的玉米,才是不断优化后的品种。

    这样的品种传到中原,才给中原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种植的玉米,应该是经过现代技术科学选育的优良品种,所以宇文温才有“玉米都是粒粒金黄、饱满”的印象。

    如果说宇文温记忆中的玉米是“美少妇”、杨济记忆中的玉米是豆蔻年华的“少女”,那么现在,七世纪的玉米,搞不好是流着鼻涕、一脸婴儿肥的“童年玉米”。

    若美洲各地玉米真都是这模样,宇文温之前那引入高产作物的“小目标”怕是要破碎了,至于另几种高产作物土豆(马铃薯)、红薯。。。

    首先得找到,其次,美洲土著对土豆、红薯的选育程度有多好,还是个问题。

    不过不要紧,宇文温又不是窘迫到要靠美洲作物来救急、解决粮食问题,若玉米果真是这鬼样子,那也无所谓,反正有了辣椒,探索美洲也算是有成果了。

    但杨济却不死心:“陛下,臣请陛下继续派人在美洲探索,争取能探索出好品种来。”

    宇文温意兴阑珊的摆摆手:“此是自然。”

    “陛下,臣。。臣请陛下派差遣,臣愿组织人手,试着对玉米进行选育。”

    “嗯?你?”宇文温看着杨济,良久,笑道:“莫非你要毛遂自荐,做。。。玉米使?”

    “呃。。。是,臣觉得,即便以船队运回来的玉米进行试种,也一样有机会选育出较好的品种。”杨济一脸郑重的说,“五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

    宇文温听着听着,叹了口气:“二十年?运气好,也许探险队明年就能带回来优良品种的玉米,如果运气不好,即便在中原选种育种,怕是要过上好几代人哟。”

    “陛下,前人种树,后人纳凉,自现在开始,数代人不断努力育种,那就一定会选育出优良品种来。”

    宇文温被杨济的干劲打动,沉吟片刻,说:“既如此,玉米选育,要群策群力,单打独斗效率太低了,你这几日拟定个章程,然后组织几支队伍,在各地同时开展这项工作。”

    “既然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那么这件事必须定下制度,以便后继有人,不能人走政亡。”

    说着说着,郁闷的气氛一扫而尽,杨济见探索队在美洲打开局面,又带回辣椒,自然也来了兴趣:“陛下,美洲那边究竟是何情况?能否找到宜居之地?”

    “西夷当年,以美洲为发家之地,运大量美洲白银入中原,以至于白银通行于中原,如今,可否依葫芦画瓢?”

    “这想法不错,可谈何容易啊。。。”

    宇文温感叹完,拿出几张素描画,递给杨济:“你看看,仔细看看这几幅图。”

    杨济接过素描画,仔细看了一会,眉头紧锁:“这都是山脉的风景。。。。莫非。。莫非北美海岸的绵延山脉,挡住了探险队东进之路?”

    宇文温点点头:“没错,绵延山脉,层峦叠嶂,宛若一道天堑,挡住了东进之路。。”

    他拿出草图,在北美洲西海岸区域,点了点:“西海岸,先是有一道南北走向、绵延数千里的海岸山脉挡着,其以东数百里外,又有一道更大的南北走向山脉。。”

    那是一条巨大的山脉,挡住了探险队东进的道路,一年多以来,周国的探险队以四处碰壁的结果,初步证实了这一点。

    按照宇文温那所剩不多的世界地理知识,他记得北美洲有落基山脉,是西海岸的一道巨大屏障,为南北走向,绵延数千里,宛若一道长城,将西来之人挡在辽阔的北美大平原西端海岸线上。

    这样的地理位置,导致从亚洲过来的殖民队伍(历史上并没有)遇到大麻烦,无法进入肥沃的北美大平原。

    与此相反的是,从欧洲来的殖民者,登陆北美洲的东海岸后,毫无山脉阻挡,就能直面辽阔的北美大平原。

    如此一来,当这个时代有了自西而来的中原探险队,登陆北美西海岸后,想要向东进入北美大平原,就得面对宛若青藏高原一般的西海岸山脉。

    即便勉强翻越这山脉,在山脉东麓、大平原西侧建立定居点,但定居点和海边登陆点距离太远、交通不便,一旦碰到什么突发事件,定居点根本就是孤立无援,想要发展起来,很难。

    落基山脉的东西跨度很大,其间重山峻岭,又有大量荒漠和沙漠戈壁,中原的探索队,短期内根本就没能力跨过这么多障碍以翻越山脉,进入东面的大平原地区。

    更别说按照探险队去年的初步探索,发现群山密林之间,生活着许多渔猎部落,这些部落非敌非友,对于向东跋涉的探险队,是一种巨大的隐患。

    探险队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还得和沿途遇到的部落周旋,又得提防各种猛兽的袭击,在这样的掣肘下,想要向东进行远距离探索,恐怕要花上十几年时间。

    可以说,落基山脉如同一道难以翻越的天堑,将来自中原的移民队伍挡在北美大平原之外,移民们只能望着这看不到尽头又难以翻越的天堑,发出一声声叹息。

    北美是这样,南美也是如此,南美洲西海岸,同样有一堵绵延数千里的巨大山脉(安第斯山脉)横贯南北,宛如一道天堑,将西来之人挡在南美洲大陆西边缘。

    将来,中原想要往北美洲、南美洲大规模移民,就要面对这两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