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想到的是,楚国居然如此‘识趣’,主动派来使臣投递国书承认战败,愿意向他魏国献纳战争赔款,这还真让赵弘润感觉有些遗憾。
毕竟敲竹杠敲地再狠,也没有直接将人家的家底都抄了来得多。
但问题是此番楚国都主动承认战败了,魏国再要是不依不饶,这就显得有些过头了。
而此时,介子鸱亦捧着茶杯,皱眉说道:“楚国主动投递国书承认战败,这就意味着,楚国短时间内不想再与我大魏交恶,看来,楚国是打算向齐国动手了……”
赵弘润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想当年齐王吕僖还在世时,楚国是万万不敢主动对齐国开战的,因此,楚国将他魏国视为对外扩张的目标,而如今,魏国强势崛起,让楚国不敢争锋,而齐国却失去了齐王吕僖这位明君,随后又陷入诸公子争位的内乱,难免会遭到楚国的觊觎。
之所以楚国不攻打鲁国或者越国,那是因为在中原的东部,曾经的「齐鲁宋三国联盟」已被「齐鲁越三国联盟」所取代,齐国仍然是这个联盟的盟主,且仍旧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
倘若楚国率先对鲁国或者越国动手,那么,待等齐国缓过来之后,楚国先前取得的优势可能都会一一吐出去,既然如此,索性就先打齐国,只要将齐国打趴下,鲁国与越国,就没有什么威胁了。
更要紧的是,倘若楚国在今年或者来年上半年对齐国动手,魏国这边在解决掉宋郡的问题前,可能还无法出兵帮助齐国,顶多就是陈兵于魏国与楚西的边界,这对于楚国来说不痛不痒——贫穷落后的楚西就算遭到魏国入侵,又能怎样?楚国的财富有七成都集中在楚东。
“唉。”
对于这个局势,赵弘润也一筹莫展,只能期待远在齐国的六哥姬昭尽快平定国内的内乱,抵挡住来自楚国的威胁,毕竟就算魏国与齐国存在着某些情义,也不会不计利害地全力支援齐国,除非有迹象表明齐国或将被楚国吞并。
所以说,齐国的事,还得由齐国人自己来解决。
几日后,楚国的使节与魏国朝廷礼部谈妥的停战和约,以献纳战争赔款的方式,将两国「敌对」立场改成「中立」,说到底就是花钱买断了魏国一个出兵楚国的「理由」而已。
在这个需要正当理由才能名正言顺对他国开战的年代,楚国虽然损失了诸多的钱财,但总得来说还是值得的。
否则,待来年赵弘润率兵往楚国走上一遭,损失恐怕就不止这个数了——对于赔款的数额,赵弘润派宗卫高括前往礼部打探过,还真是一个无论让他还是让朝廷都无法拒绝的数额。
对此,赵弘润暗暗嘀咕:暘城君熊拓还真是懂得慷他人之慨。
不用问,楚国的这笔战争赔款,肯定是楚东的贵族们来凑,暘城君熊拓借此一方面削弱了楚东贵族的财力,一方面又与魏国达成了停战协议,以此增强了名声,这笔买卖还真是赚。
遗憾的是,这笔战争赔款虽然价值不菲,但大多都是些黄金、白银、珍珠、铜矿、青铜器、玉石、翡翠等死物,对于目前正等着米粮下锅的魏国来说,并不能解燃眉之急,顶多就是暂时堆放在国库内,等到日后国内的市集恢复原本的兴旺后,才能陆陆续续流向市面,创造利润。
六月中旬,继楚国的使臣刚刚离开魏国王都大梁后,大梁又迎来了韩国的使臣。
对此,赵弘润感到很纳闷,因为韩国与魏国的停战协议,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签署完毕,怎么韩国又派了使臣过来?
派人一打听,赵弘润这才得知,原来这批韩国使臣的来意,是因为将一位韩国公主送至大梁,据说这位韩国公主还是韩王然的堂妹,「饶阳侯韩邙」的小女儿,年仅十五,生得花容月貌,在韩国素有美名。
听说这个消息后,宗卫穆青笑着打趣赵弘润道:“殿下,莫非韩国也有意与你联姻?哈哈,这就有三位公主了。”
然而听到穆青的话,赵弘润却面色微变。
要知道,此时韩国早已得知他赵弘润与秦国公主赢璎以及楚汝南君熊灏之女芈姜二女的婚事,断然不会没脸没皮再送一位公主来联姻——纵使是战败国,韩国也是要脸面的。
就拿秦国来说,若非秦少君的身份尴尬,秦国岂会允许本国公主给赵弘润做小?
那么事情就很明显了。
在魏国,如今就只剩下一位尚未婚娶的皇子。
也就是他的弟弟,桓王赵弘宣。
第1306章:六月(二)()
当日,赵弘润带着雀儿与宗卫长卫骄,乘坐马车径直来到了弟弟桓王赵弘宣的府邸,在叩开府门后,直接闯入了府邸。
此时,桓王赵弘宣与幕僚兼北一军参军将领周昪,以及几名宗卫,正在书房内对照着一份北一军的「伤亡名册」,筹拟抚恤伤兵的章程,毕竟这次北一军虽然通过一场「雍丘之战」打响了名气,但伤亡人数着实严峻,堪称是这场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几支军队之一。
因此,对于阵亡士卒家属的安顿,对于伤残士卒的安顿,这都需要桓王赵弘宣与其心腹仔细斟酌商量——毕竟北一军是桓王党的家底,目前唯一的家底。
而就在赵弘宣与周昪以及几名宗卫商议此事时,忽然看到兄长肃王赵弘润带着雀儿与宗卫长卫骄闯入府内,径直来到他的书房,赵弘宣不禁为之困惑。
“哥,你不是在王府筹备婚娶之事么?怎么有闲情跑到我这儿来?”赵弘宣笑吟吟地迎了上来:“不会是想偷懒吧?”
看着弟弟一如平日的表情,赵弘润思忖了一下,说道:“我听说今日城内的驿馆,入住了一位来自韩国的公主……”
听闻此言,赵弘宣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在看了一眼兄长一本正经的表情后,强打笑容说道:“哥,可曾派人打探过?据说此女长得颇为美貌……”
赵弘润深深看了一眼弟弟,沉声说道:“周昪,你等且先退下,本王有话与弘宣私下说。”
他乃是赵弘宣的兄长,周昪与赵弘宣的宗卫们自然不敢违背,在向赵弘润拱手抱拳行礼后,纷纷退出书房,而雀儿与卫骄,亦随后退离了书房,使得书房内就只剩下赵弘润、赵弘宣兄弟俩。
回身看着众人退到了书房外的庭院,赵弘润关上了房门,对弟弟说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赵弘宣嗤笑了一声,站在书桌旁,依旧看着摊在书桌上的几份北一军伤亡名册,淡淡说道:“还能是怎么回事?正如哥你猜测的,就是那么回事。”
见此,赵弘润皱了皱眉,问道:“那位韩国公主,是你的成婚对象?”
“呵,很稀奇么?”赵弘宣抬头看了一眼兄长,自嘲般说道:“前一阵子韩国乞和时,欲将韩国的一名公主嫁于我大魏……哥你已有婚娶对象,想来韩国也没脸将他们的公主硬塞给哥你当小妾,所以这好事,哥你就轮不上了。……于是就摊上我了。”
“……”赵弘润张了张嘴,竟说不出话来。
记得前一阵子他带着芈姜、秦少君、苏姑娘等诸女前往凝香宫用饭时,迎面就撞到眼前这位弟弟,当时,赵弘润就感觉这个弟弟表情有异,仿佛是强打笑容,只不过那时他满心都是芈姜与赢璎因为「肃王妃」一事的争执,无暇仔细考虑弟弟脸上的异色。
直到今日得知又有一拨韩国使臣抵达大梁,且其中还有一位韩国的公主,赵弘润这才意识到当日他弟弟脸上的异色,究竟是什么原因。
“为何当日不跟我说?”赵弘润皱着眉头问道。
赵弘宣轻笑了一声,打趣般说道:“当日,哥你因为两位嫂嫂的事焦头烂额,何以再给哥添堵呢?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说到底,哥你的婚事,不也是联姻么?”
『这有可比性?!』
赵弘润皱了皱眉头。
要知道,虽然他与芈姜、与赢璎的婚事确实属于联姻,但彼此都是有几年感情基础的。
他愿意迎娶芈姜,也愿意迎娶赢璎——虽然他与赢璎的关系从曾经的好友变成夫妇,这的确稍稍有些尴尬。
可眼前的弟弟与那位韩国的公主,却没有丝毫的感情基础,只不过是强行二人凑到一块儿。
这样的婚姻,是兄弟俩曾经极力抵触的。
“其实也没什么。”看着兄长变颜变色的面容,赵弘宣反过来笑着宽慰道:“相比较之下,还是那位韩国公主更加倒霉吧……正如哥你当日所言,那位公主日后嫁给我,算她倒霉。”
仔细想想也是,韩国竭力希望通过联姻改善目前魏韩两国的紧张局势,将一位公主嫁到魏国,却不想偏偏挑中了桓王赵弘宣。
桓王赵弘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继承了长皇子赵弘礼「远征韩国」愿望的人,他麾下的北一军,全称叫做「北疆远征第一军」——远征的对象是谁?正是韩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桓王赵弘宣的夙愿比燕王赵弘疆更宏远:后者只是为国驻守北疆国门,而前者呢,却期待有朝一日远征韩国,将这个曾经在魏国头上作威作福的大国,踏在脚下。
可偏偏是这样一位拥有这般远大志向的皇子,却要迎娶一位来自韩国的公主。
可以预想,这位桓王殿下日后与他的桓王妃,夫妇关系恐怕不会好到哪里去。
除非那位桓王妃日后深明大义,愿意为了丈夫的志向罔顾母国的安危。
当然,这不是不可能,但是平心而论,这个可能性的确不大,当代的女子,还并未有所谓出嫁从夫的概念,在夫家与娘家之间,往往还是会选择后者。『注:这即是「人尽可夫」这个典故的由来,最早的解释是「天底下人人都能为其丈夫(但父亲却只有一个)」。典故中的女子,为了保护父亲的性命而背叛了她丈夫,导致其丈夫被该女子的父亲所杀。在当时,该女子的行为反而算是「孝道」,并非像现代理解的,指女性的生活作风不检点。』
“小宣,以我大魏如今的国势,你没有必要勉强自己迎娶韩国的女子,若是父皇勉强你的话,我去为你说。”看着弟弟,赵弘润正色说道。
赵弘宣看着兄长,摇摇头说道:“哥,你别总是把我当成少不更事的孩童。……事实上父皇并没有勉强我,他只是告诉我有这么回事,至于最终拿主意的,还是我自己。魏女也好,韩女也罢,娶谁不是娶?好歹日后桓王府的王妃,还是韩国的公主呢……至少在这一点上,我并未逊于哥你多少。”
“这是能用来比较的事么?”赵弘润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
他有心想让弟弟再考虑考虑,但他也明白,既然韩国的使臣已将其公主送到了大梁,那么这件事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倘若魏国临时悔婚,那么对于韩国而来,这是莫大的羞辱。
更主要的是,眼前这位弟弟似乎并不在意这件事,仿佛他只是想着尽快成婚,尽快获得安邑那块封邑来供养北一军。
既然弟弟执意如此,赵弘润也没什么好多劝的,毕竟他也清楚,论固执,兄弟俩不相上下。
『但愿你日后不会后悔。』
在深深地看了一眼赵弘宣后,赵弘润有些惆怅地离开了。
在迈步桓王府的那一刹那,赵弘润忽然发现,这个弟弟好似真的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考量,婚娶这么大的事,也不再想着与他这个兄长商量商量。
不过仔细想想,前两年赵弘宣私底下从长皇子赵弘礼手中接管北一军时,就没有与他这个当兄长的商量。
『因为年纪渐渐长大,所以就算是兄弟,也稍稍疏远,不再像年幼时那样亲密无间了么?』
回想着近两年,弟弟赵弘宣对自己逐渐拘礼,赵弘润不禁有些失落。
曾经他们兄弟俩,何曾有过这些繁文缛节?一直以来都是没大没小打闹在一起的。
然而,似曾经那种没大没小的打闹,相信日后会越来越少。
或许,这就是长大的代价。
“回王府。”赵弘润感慨地吩咐道。
次日,赵弘润专程派人打听,得知那些楚国使臣求见了魏天子,并将那位韩国公主带入了宫中。
从那之后,那位韩国公主便暂住在沈淑妃的凝香宫。
再过一日,即六月九日的傍晚,赵弘润收到了沈淑妃派人传讯,召他领着众女到凝香宫用饭。
到时候赵弘润就猜到,沈淑妃多半是打算将那位韩国公主介绍给他们。
果不其然,在那顿家宴上,赵弘润看到了那位韩国公主,正如传闻中所言,的确地生得花容月貌,端庄秀丽。
但赵弘润感觉地出来,因为此女出身韩国,他弟弟赵弘宣明显对她有些芥蒂。
对此,赵弘润只能暗自期望这对日后的夫妇能够和睦相处。
至于弟弟赵弘宣的婚期,不出意料的话,将会在赵弘润在今年九月、十月前后完婚之后,大概在来年开春之际,或者春夏之际。
数日后,赵弘润的弟弟桓王赵弘宣便领着幕僚周昪与几名宗卫,离开大梁、前赴安邑,毕竟此时,北一军以连带着伤兵一同转移到了安邑。
若无意外的话,河东安邑,日后将会是桓王赵弘宣的封邑,会是北一军的总据点。
而在弟弟前赴安邑的同时,赵弘润亦收到了相关消息,得知魏天子授意垂拱殿,将河东安邑封赐给了赵弘宣。
五月、六月,赵弘润相识的人,有许多皆陆陆续续离开了大梁,比如司马安前赴河西担任河西守、临洮君魏忌前赴河东担任河东守,商水军、鄢陵军、游马军亦回归了商水驻地,姜鄙与燕王赵弘疆,亦分别前往上党郡与河内郡。
总得来说,目前魏国的边疆,各有名帅猛将镇守,相信一两年之后,魏国的国势会变得愈发强大。
只是在魏国强大的同时,其他国家亦在日益壮大。
“算了,明日还是去冶造局走走,看看他们是否鼓捣出了什么新玩意。”
可能是因为相熟的人都陆陆续续离开了大梁,在肃王府闲了几日的赵弘润,忽然感觉有些闷了。
第1308章:冶造总署新址()
赵弘润原本打算,待这次彻底空闲下来之后,好生在王府里懒上一阵子,可府里上上下下正忙碌着筹备婚事,且关系亲近的人也因为种种原因,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大梁,这就导致赵弘润在空闲下来之后,竟有种无所事事的闷。
于是,想来想去,赵弘润最终还是决定带着雀儿、卫骄以及幕僚介子鸱三人,来到了城内的冶造局总署,想看看冶造局是否鼓捣出了什么新玩意。
如上回一样,得知肃王赵弘润来到冶造局总署,署邸里的官员们便有意无意地围拢上来,向肃王赵弘润表达忠诚之意。
在让赵弘润苦笑连连之余,亦让介子鸱若有所思。
好在冶造局总署的署长王甫及时出现,化解了赵弘润一行人被诸冶造局官员团团围住的尴尬。
“殿下。”
在几句见礼寒暄之后,冶造总署的署长王甫便向赵弘润询问起了来意。
毕竟据王甫了解,眼前这位殿下近段时间应该在王府里忙碌于筹办婚事才对,怎么会有闲情逸致跑到冶造局来呢?
面对王甫的询问,赵弘润自然不好说是因为呆在府上太闲了、闲得蛋疼,遂扯谎说道:“本王此番前来,是为视察而来,王甫,带本王参观参观吧?”
之所以说是「参观」,原因很简单:曾经的冶造局家业小,且当时赵弘润又呆在大梁,因此冶造局的大致发展情况,赵弘润多少也了解;可渐渐地,冶造局的底子越铺越大,纵使是负责统筹的王甫也并非对冶造局的每一个项目都了若指掌,更别说是赵弘润。
王甫闻言恍然大悟,当即命人准备马车,准备亲自带领赵弘润一行人前往参观。
当一行人乘坐着冶造局的马车驶出城外时,介子鸱有些不解地问道:“为何出城?”
此时,冶造局的署长王甫已得知介子鸱乃肃王赵弘润的幕僚,心腹之人,遂恭敬地解释道:“介子先生不知,城内的冶造总署如今只是摆设,除了供文职官员在署邸内设计、改良一些兵器图纸外,就只有一些摆放相关文献资料的仓库。……我冶造局真正的署址,包括一些工坊,皆在城外。”
听闻此言,介子鸱这才恍然。
在十几名冶造局总署署卫的护卫下,一行人来到了大梁西南的郊外。
在将近乘坐了一个时辰的马车后,马车缓缓悠悠地停了下来,随即便传来了驾驶马车的冶造署署卫的声音:“肃王殿下,还有几位大人,到了。”
出于好奇,介子鸱撩起马车的窗帘向外观瞧,仅仅只瞅了一眼,便惊地脸上露出惊骇之色。
原来,此时马车停驻的位置,正是在一座城池之前。
而此时,赵弘润与雀儿、卫骄三人已下了马车,仰着头看着面前那座城池。
『哇喔,啧啧啧……』
看着面前那座城池,赵弘润啧啧有声。
记得当初,在冶造局准备搬离大梁时,王甫曾向赵弘润报备过,当时赵弘润也没想太多,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拥有了水泥这种速凝建筑材料后,冶造局居然会在大梁城西南郊外,新建了一座小城。
当然,对此赵弘润并不反对,毕竟随着冶造局的技术领域越来越开拓,有些东西确实需要很好地保护起来,尽可能地防止外流。毕竟冶造局的有些东西若是流落到外面,万一被韩、楚两国的奸细所得,韩楚两国很有可能依样画葫芦,打造出一批战争兵器用来对付魏国。
“欢迎来到我冶造总署!”
背对着那座城池的城门方向,王甫好似献宝般,拱手施礼,一本正经地说道。
此时,介子鸱也已走下马车,目瞪口呆地仰头看着眼前那座城墙高达二十几丈的城池,只见城门洞的上方,清晰刻着「冶造总署」四个字。
『喂喂喂,这也太……』
介子鸱朝着左右观望,骇然发现左右两侧皆瞧不见城墙的尽头,这让他心中倍感震惊:这座城池究竟有多大啊!
“这……整座城都是属于冶造总署?”介子鸱吃惊地问道。
王甫闻言笑着解释道:“只是半座城而已,另外半座城归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