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征欧洲-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该死,快点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吧,我们的神经已经绷紧了整个冬天,可哪怕是休假也不得安宁。”米舍莱对战争也感到厌倦,他揉着太阳穴倒在沙发上,沙发发出难以忍受的呻吟。

    “快得了吧!你们冬天负责防守,但是德国人不会进攻。我们夏天过来换防,每一次都和德国人厮杀到底。所以别抱怨,和你比起来,我更有抱怨的理由。”秦致远也很想抱怨,但是秦致远不敢,因为福煦是秦致远的顶头上司。

    “哈哈哈哈你说的很对!我的假期要开始了,那么再见。”在这个问题上,米舍莱确实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参谋们和秘书们已经收拾好了东西,所有的箱子都装了车,就等米舍莱和秦致远告别。

    秦致远把米舍莱送出指挥部,米舍莱和秦致远握手的时候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哦,对了,我在楼上给你留了点好东西,不用感谢我。”

    秦致远不明就里,还是礼貌致谢。

    等上了楼秦致远才发现,米舍莱给秦致远留下了整整一个酒架的各种酒,这让秦致远忍不住摇头苦笑,看来米舍莱这段时间的日子过的的确不错。

    但到了秦致远这里,就没有好日子过,安顿下来之后,秦致远马上召集所有的将领召开军事会议,安排一下阶段的部署,准备应对德国人的进攻。

    目前的华人部队,八个步兵师的师长分别是:葛立夫、刘子正、张添寿、徐盛、向安康、秦浩歌、金泰和、以及王定山,炮兵师的师长分别是郑大力和成飞鸣,装甲师的师长还是陈康健,空军师的师长则是周鸿光。

    四个安南师的师长分别是武元庭、阮俊才、范文雄、以及胡阳舒,两个塞内加尔师的师长则是陆军部指派,一位叫亚历克斯斯蒂尔,一位叫杰罗姆维恩。

    和德国人作战,已经不需要动员,老兵们已经打了一年半,新兵最少也已经经历了六个月的个人技能训练,从作战技能上说没有任何问题。

    主要是部署,其实按照战斗力排序,应该是华人部队最强,其次是安南部队,最次是塞内加尔部队,但秦致远不舍得把华人部队全部安排在第一线,于是第一线只有五个华人师,然后是三个安南师,以及一个塞内加尔师。

    其中塞内加尔师的防线在最南端的香槟沙隆附近,正面战线只有三英里宽,应该没有问题。

    在去年的作战中,鲁登道夫的“弹性防御”给秦致远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需要防守的时候,秦致远干脆把鲁登道夫的战术完全复制过来,也准备使用“弹性防御”进行防守。

    唯一的不利是时间,秦致远没有足够的时间,因此在阵地的设置上可能不如德国人的阵地坚固。

    不过外籍军团也有德国人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装甲部队。

    在秦致远的设计中,如果第一线阵地被德国人占领,当需要反攻的时候,外籍军团会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发起攻击,到时候因为德国人缺乏反坦克武器,估计会被陈康健的坦克碾成肉泥。

    陈康健的坦克部队现在有近400辆坦克,这其实已经差不多可以分成两个师,但为了堵住潘兴和贝当的嘴,秦致远并没有分拆。

    经过去年的兰斯战役,所有人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坦克的作用,于是坦克成了抢手货,利奥泰不可能继续肆无忌惮的把坦克拨给秦致远。

    对于外籍军团中装甲部队的规模,几乎所有的法军将领都羡慕异常,对于利奥泰的偏心,他们也颇有微词。、

    其实秦致远在步兵师中也配备了坦克,每个师大概是40辆左右,这么算下来,秦致远手中现在有七百多辆坦克,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装甲部队。

    这一次陈康健的坦克部队并没有集中使用,而是在科尔贝尼、勃艮第、巴科内各放了一个团,这些部队承担防御支点的作用,一旦某处防线被突破,距离最近的装甲部队将马上支援,装甲部队算是秦致远手中的撒手锏。

    不对,相对于装甲部队,空军部队才是撒手锏。

    现在的空军部队,拥有近百架轰炸机,以及140多架战斗机,严格说起来,这些轰炸机才是秦致远手中的撒手锏。

    近百架轰炸机,单机载弹量一吨左右,每次出动,就可以把近百吨钢铁扔到德国人头上,这个投放能力,比起炮兵部队强多了。

    外籍军团中的两个炮兵师,一个装备的是自行火炮,一个装备的是拖拽式火炮。

    自行火炮师装备的火炮分别是194毫米口径和152毫米口径两种,一共装备76门。拖拽式火炮师装备的也是这两种口径,虽然炮弹都完全一样,但火炮的射程和威力比起自行火炮来都有所不如。

    其实步兵师中装备的也有火炮,而且数量还不少,但都是以“75小姐”居多,每个师只有一个重炮团,装备24门152毫米口径火炮,为步兵实施火力支援,

    整个三月份,外籍军团的所有部队都在忙着修筑阵地,他们要在56英里长的防线上修筑纵深达两公里的防御阵地,准备应付德国人可能的进攻。

    期间利奥泰和福煦多次来到外籍军团的阵地上视察,不断地对秦致远提出更高要求,防御阵地的纵深也从两公里变成四公里,从叙普河一直修到了兰斯。

    好在利奥泰给秦致远派来了不少劳工,否则单单是依靠士兵们手中的工兵锹,估计完不成任务。

    (。)

358 风起() 
秦致远率领外籍军团趴在叙普河挖战壕的时候,协约国的首脑们正在巴黎不停的开会。

    第一次会议持续四天时间,矛盾的焦点集中在英法两国需要负责的战线上,贝当要求英国人不要把部队集中在弗兰德斯,那里现在是沼泽地,德国人不可能从弗兰德斯发动进攻。贝当认为英军阵应该向南延伸,至少要延伸到努永瓦,那样法军可能多出来10个师的后备部队。

    对于贝当的提议,英国人表示不满,他们反对吧秦致远率领的外籍军团安排在兰斯,因为那里现在已经成为德国人的伤心地,德国人不太可能在兰斯发动进攻。

    英国人认为法国人应该把外籍军团放在英法两军的阵地结合部。

    英国人和法国人说的都有道理,但是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没有丝毫的大局观。

    福煦试图从中调和,但没有任何效果,因为福煦对于英军并没有管辖能力。

    会议的进程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四天的时间不仅没有任何决议诞生,反而激发了更多问题。

    麻烦来自于美国人。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这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国际关系相处的“十四点基本原则”。

    在某些条文中,威尔逊呼吁恢复比利时的独立,德国人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要还给法国,奥匈帝国占据意大利的领土也要归还。

    这些条文听上去不错,至少比利时、法国、意大利都同意。

    但与此同时,威尔逊的这“十四点基本原则”种还有关于民族自治的意见。

    威尔逊提出:所有民族自决、公开盟约、公开签署。

    众所周知,世界大战之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盟友和协定都是在秘密中诞生,除了当事国之外,没有人知道某两个国家是否签署过密约,具体的条文是什么。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某些国家的误判,比如说意大利,如果他们知道英国人和比利时的关系,同时也知道法国和比利时的关系,意大利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不一定会选择德国。

    那样的话,感觉势单力孤的德国人不一定会发动世界大战,或许,世界大战开始的时间会大大推迟。

    “公开盟约、公开签署”这也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只有某些国家发表了一番不咸不淡的评论,比如日本。

    日本人反对是有理由的,在世界大战期间,借助欧洲列强都忙于世界大战无暇东顾,日本已经通过一系列密约,攫取了尽可能多的对华利益,如果这些密约都被公开,日本人的利益能否保证要打一个问号。

    毕竟相对于全世界来说,民国的四亿人实在是太多了,谁都不愿意被排挤出民国市场。

    最后就是“民族自决”,这一点几乎引起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强烈反对。

    所谓的“民族自决”,这就是美国人主张“门户开放政策”的放大版。

    美国的情况和德国人差不多,他们醉心于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但当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足够本国消耗,需要寻找外部市场时,他们却发现全世界已经被人瓜分完毕,他们的产品没有销路。

    要知道,此时全世界的殖民体系都是由英法确定的,为了更好地控制殖民地,英法两国推行单一的殖民地经济,那么殖民地需要的所有物资都需要宗主国调配,这就给了宗主国倾销本国工业品的机会。

    威尔逊提出的这个民族自决,等于是让殖民地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让英国人和法国人绝对无法接受,他们甚至因此公开表达对美国的不满,因为美国的军队虽然抵达巴黎,但到现在为止并未参战,美国人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至少,美国的话语权没有威尔逊认为的那么多。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份子,秦致远也对“民族自决”表达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态度。

    华人的移民布局尚未完成,秦致远现在还不想支持“民族自决”。

    更何况站在法国的立场上,秦致远也应该和法国政府保持一致。

    更重要的是,秦致远不能因为威尔逊的大胆,就让法国人对科西嘉岛产生警惕。

    威尔逊确实很大胆,他在发表这个“十四点基本原则”之前,几乎没有和任何人沟通过,甚至于连雷蒙扑恩加莱和劳合乔治也不知情,这种行为,和去年卡尔一世抛开威廉二世和法国单独谈和的行为没有区别。

    嗯,这俩人确实够二。

    就在巴黎吵成一团的时候,柏林也在争吵。

    德国人和俄国人的谈判已经到了是执行阶段,俄国人退出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逆转,唯一要讨价还价的,就是德国人将会以什么样的条件允许俄国人退出战争。

    二月中,鲁登道夫在第二次德皇抠密院会议中提出,不仅爱沙尼亚、芬兰、乌克兰应该从俄罗斯分割出去,同时德国应该继续东进,直接推翻布尔什维克政权。

    威廉二世更加激进,他提出,应该把原本属于罗曼诺夫王朝的国土分为四部分:被割掉部分领土的俄罗斯本土、乌克兰、西伯利亚、以及东南联合体。

    或许威廉二世是想把俄罗斯分割,好让俄罗斯看上去没有那么大。

    但威廉二世恐怕没有意识到,就算是把俄罗斯分为四个部分,每一个俄罗斯看上去还是比德国大不少。

    对于威廉二世和鲁登道夫的异想天开,与会的新晋少将,或许是德国最聪明的将军马克思霍夫曼、外交大臣库尔曼、首相赫特林不仅无力抗争,甚至无力吐槽。

    三月份,布雷斯特…利托夫斯克和平协议签订,时任外交人民委员的托洛茨基没有参加签字仪式,因为这个所谓的和平协定是对俄罗斯的羞辱,根本不会取得和平。

    约定规定,俄罗斯放弃库尔兰、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利沃尼亚、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

    这些地方并不是直接割让给德国,而是由德国扶植傀儡政权进行统治。

    按照协约规定,俄罗斯损失了5500万人,这相当于原来的俄罗斯帝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数十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三分之一的铁路和农田,一半的工业。

    同时俄罗斯还同意将剩余的士兵马上解散。

    俄国代表团拒绝了这个协议,哪怕是即使他们不签字,协议也会被执行,他们也拒绝签字,甚至看都不看合同文本。

    他们很清楚,一旦他们签下这份协议,对于他们来说代表着什么。政治前途什么的就不用再说了,如果他们敢签字,恐怕回去之后就会面临审判。

    威廉二世和鲁登道夫确实是过分,他们抛弃了从俾斯麦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如果俄罗斯人知道现在的德国人是如此贪婪,他们会抗争到底。

    俾斯麦曾经在19世纪打败了奥匈帝国,但俾斯麦没有掠夺奥匈帝国的任何领土,为的就是不使已经被羞辱的奥匈帝国产生更多的怨恨。

    这份合约,就目前来看,说不上对谁更有利。

    俄罗斯确实丧失了大片国土,但同时,俄罗斯也终于从世界大战中解脱出来,他们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到清除国内的反对党、发展自身实力上。

    对于德国人来说,那些看似广袤的领土无法产生任何利益,反而因为要维持政权,占用了德国原本就紧张的资金和兵力。

    比如在乌克兰,这里驻扎了40万德军士兵和25万奥匈帝国的士兵,他们无所作为,反而每天要消耗30列火车输送的物资。

    而所有的地区加起来,一共牵扯了150万德军。

    德国人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殖民地,但已经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德国现在国内生产不出任何物资,他们甚至无法保证自己人的需求,更不用说向殖民地倾销。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通过这场战争,上述地区终于和俄罗斯剥离开来,这么看起来,乌克兰这些国家都应该感谢德国人,因为是德国迫使俄罗斯放弃了对他们的直接统治。

    因为去年作战的损失,德国人的兵力部署出现了一定困难,鲁登道夫原本计划在三月中发动进攻,但一直到了三月底,部队才算是全部部署到位。

    三月初的时候,鲁登道夫的指挥部还在比利时,三月中,鲁登道夫的指挥部已经前移至法国境内,同时三月二十号这天,随着炮兵部队的部署到位,德军更换了电报密码。

    看上去,德国人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但实际上此时步兵部队还没有运动到位,鲁登道夫还要继续等待。

    三月二十五日,黑格的情报部门给他提供了最新情报,在这份报告中,情报部门写道:有许多明显的迹象表明,敌人将进攻第三集团军和第五集团军的前线,目标是切割康布雷突出阵地,并把我们的后备部队全部吸引出来。

    这份情报是正确的,但是因为劳合乔治刚刚更换了黑格的情报部分负责人,黑格不愿意相信这份情报。

    于是黑格派出侦察机之后得出结论:德军并没有在康布雷和巴波姆集结兵力的迹象。

    从天上看,确实看不到德军在运动,因为德国人选择夜间行军,就是为了暴露作战目标。

    就在黑格得出结论的时候,有47个德军师正在向康布雷的方向集结,只需要几天时间,他们就将运动到位。

    具体到兰斯,秦致远的对面的德军并没有大规模调动的迹象,这或许表明兰斯并不是德军的进攻方向,但是谁都无法肯定。

    毕竟秦致远的对面有近40万德国人。

    (。)

359 第一天() 
三月底的时候,从弗兰德斯到兰斯一线,由北至南分别是亨利霍恩率领的英军第一集团军、朱利安宾率领的英军第三集团军、休伯特高夫率领的英军第五集团军,以及巴斯蒂安的法军第五集团军和秦致远率领的外籍军团。

    黑格在判断鲁登道夫的攻击方向上出现了错误,黑格认为德军将在弗兰德斯发动进攻,因此把更多的兵力集中在比利时海岸。

    高夫率领的第五集团军成为整条防线上的薄弱点,高夫手中既没有足够的兵力,又要防守过长的战线,同时他也没有坚固的阵地,到三月底的时候,只有3500名劳工帮助高夫修筑防线。

    英国人对待劳工极其苛刻,劳工们不愿意为英国人工作,很多人哪怕是和英国人签订合约,也会中途撕毁跑到法国的劳工营内。

    三月底,德国部队终于全部运动到位。

    在进攻发起之前,第一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对面是奥托冯毕洛的14个师和2200门火炮。

    毕洛指挥部队打赢了卡波雷托战役,毕洛在这次进攻中的任务是撕破英军第一集团军的防线,向前推进到阿拉斯,然后向右回转,包围英军在阿拉斯以北的部队,迫使黑格调遣后备部队,消弱英军在弗兰德斯的兵力。

    这个攻击计划被称为:圣米夏埃尔计划。

    毕洛的左翼是格奥尔格冯德玛维茨的第二集团军,他指挥了去年的康布雷反击战,他在这次进攻中的任务是协同毕洛一起推进。

    第二集团军的左翼是胡蒂尔率领的21个师和2600门火炮,胡蒂尔的任务是要阻挡法军部队支援英军。

    毕洛、德玛维茨和胡蒂尔的部队加起来有100万人,这是德军在这次进攻中的主力部队,他们足以击溃没多少准备的英军防线。

    四月初,德国人蓄谋已久的进攻终于开始。

    一号早晨凌晨两点,皮卡第浓雾弥漫,能见度只有数米,在三四月份,皮卡第经常是这样的天气。

    到了凌晨五点,雾还是没有散,由于无法确定风向,德国人对于是否要投放毒气弹有些犹豫不决。

    炮兵部队指挥官布鲁赫米勒了解到实情之后,马上命令炮兵开始轰击,不管风向如何,只管把炮弹打出去。

    于是规模前所未有的炮击马上开始。

    在森斯和奥义斯和之间40英里长的战线上,德国人集中了6473门火炮,这些火炮包括重型加农炮、轻型加农炮、榴弹炮、舀炮、列车炮等等。

    当6000多门火炮一齐开火的时候,声势真的是惊天动地,不管是开炮的德国人,还是处于地狱中的英国人,都被这前所未有的密度惊呆。

    布鲁赫米勒有一个绰号,叫“突破米勒”。

    这充分形容了布鲁赫米勒的作战风格。

    在布鲁赫米勒的指挥下,所有的火炮按照射程的长短负责不同区域,他们轮番交替发射高爆弹、榴散弹、以及毒气弹,不厌其烦的对英国人的阵地进行清理,哪怕因为浓雾无法侦查炮击效果,炮兵们仍然在竭尽全力把炮弹打出去。

    炮击一直持续到早上八点,炮击进入**,所有的炮兵竭尽所能,冒着把火炮打废的危险全力开火,爆炸声几乎连成一线,没有丝毫停止。

    这样强度的炮击持续了一个小时,然后是五分钟的沉默,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