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征欧洲-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停战协定签订之后,德国境内不允许有军工企业保留,那么德国境内的很多大型船厂就都在拆除之列,特别是四家专门制造潜艇的船厂,他们是重中之重。

    威廉三世明白这些船厂即将面临的命运,于是这些船厂几乎是全部拆往兰芳,包括这些船厂里的技术人员在内。

    威廉三世只有一个要求,当德国需要的时候,兰芳不能阻拦这些德国人重返德国。

    秦致远同意威廉三世的要求,但同时秦致远也指出,如果到时候有人不愿意返回德国,那么德国就不能威逼利诱。

    不知道威廉三世的心情是欣慰还是苦涩,反正威廉三世同意了秦致远的要求。

    工人其实和士兵一样,都需要长期从事本职工作才能保证水准不会下降。

    如果工人十年不摸车床,那么十年后,这名工人的加工精度还能剩下多少很值得怀疑。

    同时如果军队十年不参加战争,那么先不说军官队伍的眼光和水平会不会滞后,士兵们还能不能打得准,还能不能跑得动都值得商榷。

    威廉三世想利用兰芳保持军队和工业系统的活力,秦致远想利用德**队和工业系统提高兰芳的实力,这也算是各取所需。

    威廉三世几乎可以预见到,这些职业军人和技术工人到达兰芳之后,肯定会受到兰芳的优待和引诱,很多人甚至会选择加入兰芳国籍,而放弃德国国籍。

    如果兰芳真的那么做,那么就有好戏看了。

    在兰芳,虽然没有少数民族这个说法,但华人和西方人不管是从种族上还是从文化上都有巨大差异,如果兰芳到时候为了提高竞争力,给这些德国人超国民待遇,那么几乎肯定会引起华人群体的不满,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秦致远其实在此前并没有治理一个国家的经验,在北非时,秦致远曾经尝试使用强硬政策,但并不成功,因此对于秦致远的执政能力,不仅仅是威廉三世,全世界都很好奇。

    可以说目前全世界的有心人都在看着秦致远的表现,他们很期待,一个战场上战无不胜的军神,在治理国家上会不会仍然能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能力,如果那样的话,很多人会在心中把兰芳的重要程度提高一个等级。

    对于秦致远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提高对德国人的待遇,那么兰芳很难引起德国人的兴趣。但如果提高待遇,那么又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当然了,秦致远其实还有一个选择。

    如果兰芳的社会安定程度、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福利完善程度都超过了德国,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竞争力的问题。

    不过想要全面超越德国,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了英国,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秦致远治下的兰芳想要全面超越德国,也就是说最起码要取得德国人曾经取得过的成就,这谈和容易。

    世界大战前的德国,虽然也是刚刚统一不久,但很幸运的搭上了帝国主义全球殖民扩张的末班车,德国也因此迎来了一段时间的黄金时期,之前上百年的积累,加上德国人的勤劳,这才有了世界大战前的德国。

    而兰芳,现在和世界大战前的德国相比,他们几乎什么基础都没有,甚至连国家都是刚刚成立,国土面积都还没有完全确定,工业基础更是一穷二白,这等于是从头开始。

    想要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建立一个国家,并且在几十年间建设成在全世界都数一数二

    嗯嗯嗯,不得不说,兰芳现在已经开启了地狱模式。

    (。)

408 告别仪式() 
还是天津港,又是一个上午。

    这一天的天津码头格外热闹,很多人早早的就在这里聚集,不仅有手持鲜花的女青年,也有一身正装的官员。

    官员代表为首一人正是之前的民国驻法公使胡惟德,在陆徵祥前往法国担任驻法大使之后,胡惟德返回民国,就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长。

    码头上虽然看似花团锦簇张灯结彩,但人们的脸上是在殊无喜意,很多人都会时不时的下意识抬头,用复杂的目光瞄一眼头上的横幅。

    码头上拉着巨幅横幅,红底黑字煞是显眼:热情庆祝民国和兰芳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热烈欢迎兰芳驻民国代表团抵港!

    此时的民国,经历了去年的“大起底”,又经历过之后每日新闻的“洗地”,对外籍军团已经不陌生,很多人都知道,外籍军团就是兰芳。

    说实话,每次只要抬头看到横幅上的大字,码头上的人都会感觉既荒谬又无奈。

    就在三个月之前,外籍军团的第一支部队满怀回归祖国的喜悦抵达天津港,当时迎接他们的是劈头盖脸的辱骂以及震惊全世界的“天津码头事件”。

    而现在,这支部队再次即将抵达天津港,虽然还是那帮人,但他们已经不再属于民国,而是属于千里之外的兰芳。

    而曾经对外籍军团饱含敌意的民国众人,却要因为“友好邦交”前来欢迎他们在三个月前用万众一声的“滚出去”赶走的曾经的敌人。

    这真是讽刺。

    和如死寂一般沉默的华人相比,在码头一角,却汇集着一群洋人,他们正在肆无忌惮的谈笑,不时向华人这边投来讽刺嘲笑的目光。

    虽然距离并不近,很多人也听不懂洋人们使用的语言,但并不妨碍他们理解洋人的意思:看哪,就是这群所谓的“爱国者”,三个月前他们赶走了自己国家最强大的部队,现在却要用另一种方式欢迎他们回来

    好笑吗?

    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遗憾吗?

    用遗憾已经不足以形容

    上午十点,四艘崭新的驱逐舰护送着一艘邮轮缓缓靠岸。

    在那些驱逐舰的侧舷,都用汉语清晰地写着编号,分别是、》

    而那艘邮轮,侧舷上也用汉语写着船名:泗水号。

    看到这些汉字,码头上的众人由不得一阵恍惚:这这难道就是兰芳的舰队?

    曾经,这支舰队也属于民国。

    曾经,这支舰队也会坚定地保护民国的利益。

    曾经,这支舰队完全可以使民国脱离“有海无防”的尴尬处境。

    但现在,所有的幻想都已经成为虚妄,那支舰队上方飘扬的国旗证明了那些舰队并不属于民国,而是属于兰芳。

    对于兰芳的国旗,在场的所有人都不陌生。

    就在半个月前,当民国和兰芳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消息传出后,每日新闻用整整五个版面介绍了兰芳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兰芳的国旗。

    兰芳的国旗很简单,蓝、绿、黄三色平均分布于国旗上,构成了国旗的基本要素。

    蓝绿两色代表着传统意义上的“蓝天碧水”,所以蓝色在上方,绿色在下方,而中间的黄色代表了人,这是华人传统理念的贯彻,黄色代表着尊贵。

    兰芳的国旗,也象征着在兰芳这个国家,“天、地、人”这三者能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好吧,这看上去至少比民国的五色旗要简单不少。

    舰队靠岸后,一旁的军乐团马上奏响民国和兰芳的国歌,用来欢迎兰芳代表团登岸。

    兰芳的国歌曲调采用的就是,只在歌词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把和“弥撒”有关的字样全部改成“兰芳”,这样一来,原本的一首圣歌马上就摇身一变,变成一首威武雄壮的国歌。

    而同时,这首歌的歌名也正式更名为兰芳。

    这其实是码头上的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啊,兰芳。

    和很多欧洲人第一次听到时的反应一样,兰芳这首曲子马上就用雄浑有力的旋律征服了所有人的耳朵,特别是在军乐团奏响民国国歌,双方有了对比之后。

    怎么说呢,民国虽然到现在已经成立了七年,但实际上,民国现在已经没有了国歌,至少没有一个统一概念上的国歌。

    民国初立的时候,采用的是沈恩孕作词,沈彭年作曲的民国国歌,但在袁项城执政时期,国歌换成了中华雄踞天地间,然后当袁项城的“洪宪王朝”覆灭之后,民国就再也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歌,以至于现在只能又奏响第一个版本的民国国歌,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这原本可以当成是一则笑谈来一笑了之。

    但在这个庄严肃穆的场合,出现这样滑稽的一幕,却让人从心底感觉到那种痛彻心扉的疼!

    真疼!

    就像是心脏被人狠狠揪了一把的那种疼

    伴随着兰芳沿舷梯踏上天津码头的,是首任兰芳驻民国大使唐新志。

    唐新志,男,24岁,1910年从民国前往法国留学,一战期间加入外籍军团担任翻译,后加入兰芳国籍,成为首任兰芳驻华大使。

    兰芳派出一个毛头小子担任驻华大使,并不是兰芳不重视对华关系,相反却已经是非常重视。

    目前的兰芳,一共和五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分别是法国、英国、德国、美国、以及民国。

    因为兰芳没有足够的外交人员,甚至兰芳的外交部长陆徵祥还要兼任驻法大使以及驻英大使,所以能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协调对华关系,已经是兰芳非常重视民国的表现了。

    早在法国的时候,胡惟德和唐新志就是认识的。

    甚至唐新志前往外籍军团担任翻译,就是胡惟德一手安排的,因此见到唐新志,胡惟德并不陌生。

    “华润贤弟,很久不见了。今日一见,神色更胜以往”胡惟德和唐新志握手,想要保持微笑以传达善意,但是也不知道怎么的,却是无论如何都笑不出来。

    华润是唐新志的字,按照华人的传统,胡惟德还是称呼唐新志的表字。

    “馨吾兄,很久不见”唐新志也想笑一下传递友善,但话刚出口,嗓子眼里就感觉哽了一下,马上就红了眼圈。

    真的很难描述双方的这种感情,他们曾经是兄弟,但现在却阴差阳错成了友邦。

    他们本应水乳交融,但现在却形同陌路。

    他们曾经有机会并肩作战,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但现在却要被迫为了各自的利益奔波。

    如果在三个月前外籍军团返回天津时,当时能有这般的欢迎场景;如果在三个月前,民众都能理智对待那支满身征尘的疲惫之军;如果在三个月前,各方都能多一份警惕,少一份克制

    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

    “民国和兰芳缔结为兄弟之邦,华润贤弟不远万里而来,这一路辛苦了。”胡惟德还在客套,但声音里已经多了几分颤抖。

    身为外交官,胡惟德明白一支强大武力的价值,更明白外籍军团对于民国的作用。

    越是明白,心里就感觉越是不甘,就越是心痛。

    眼睁睁看着这么一支武装力量成为他国的基石,胡惟德恨不得擂胸顿足来表达自己悲愤的心情。

    “馨吾兄,如果可能,咱们还是尽快完成仪式前往京城吧”唐新志心里也不好受。

    码头上虽然装点得花团锦簇,但人们的眼神却是陌生而又空洞的。

    前来迎接唐新志他们的确实有女青年和鲜花,但那一声声“欢迎”听上去支离破碎,摇动鲜花的手也显得有气无力,很多人眼中的那种迷茫令人心酸,那是无所适从的眼神。

    唐新志想尽快结束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

    在场的不仅有华人和兰芳人,还有旁边的一大群洋人,他们现在正笑嘻嘻的看着这边正在发生的一切,嘲讽的意味不言自明。

    “哇”一名前来迎接的女青年忽然丢掉手中的鲜花,蹲在地上捂脸大哭。

    或许三个月前,她就在前来抗议的人群中,现在却又来欢迎那帮被她亲口赶走的那群人。

    或许就在三个月前,她的某位同学或者闺蜜就在那场混乱中丧生,现在还尸骨未寒。

    不知道她的那些道貌岸然的老师们是如何劝说她来码头欢迎的,就像是三个月前那些人同样在呼吁应该过来抵制。

    “同根而生,相煎何急,相煎何急”人群中一名老者老泪纵横,浑浊的眼泪见证了岁月的磨砺,同时也就像这无常的世事一般被层层迷雾包裹。

    “唉,奈何,奈何”一袭长衫的中年男子忍不住擦拭眼镜,无论任何人都想不到,事情居然是如此走向。

    人群中的“欢迎”声渐渐弱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悲伤的情绪正在不可遏制的蔓延,欢迎仪式又像是告别仪式一样沉重。

    对的,这就是告别仪式。

    是对昨天的告别,是对过往情谊的告别,是对冲动的告别,更是对青春的告别。

    人总是要长大的!

    (。)

409 海军陆战队() 
为了保证这一次不再出任何事故,北洋政府调动了大批军警前来维持秩序。

    当然了,为了不让敏感的“洋大爷”们着急上火,这些军警都没有携带武器,甚至连警械都没有携带,藤编的盾牌和绳子倒是带了不少。

    跟随唐新志前往京城负责安保工作的是一个班的海军陆战队战士。

    海军陆战队是兰芳新编的部队,部队全部由精通水性的老兵组成,而且是多国籍部队,并不仅仅是华人。

    比如跟随唐新志前往京城的这个班,其成员有闽南人、有河北人、有法国人、有德国人、有安南人、同时还有白俄人。

    白俄就是白俄罗斯,这又是一个新加入外籍军团的族群,他们的情况和德国人不太一样,因为俄罗斯国内的战争阴云越来越重,很多白俄人也是除了打仗啥都不会,但又不愿意参加内战把枪口对准自己人,于是就干脆加入外籍军团,为兰芳南征北战。

    唐新志带往京师的这个班,也算是“一专多能”,他们基本都有精湛的驾驶技术,同时每人最少精通两种语言,等于是给唐新志配了个翻译班子,方面唐新志和各色人等打交道。

    唐新志本人精通英语和法语,汉语虽然是母语但也仅限于北方语系,让他听闽南语和听外语差不多。为唐新志配备的这些手下,他们中有人精通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罗斯语、德语、荷兰语、安南语等等除了东亚语种中的日文和韩文,基本上包括了全世界大部分语系,足够为唐新志提供翻译支持。

    同时这帮人还都精通作战,他们在充当翻译和司机的同时还是最优秀的战士,这足以能让他们面对各种复杂情况。

    负责这个班的并不是华人,而是一名叫“里奥”的法国人,这是一名在法军中服役12年的老兵,目前仍然是法国国籍。

    让一名法国人担任兰芳的使馆武官,并不是外交上的乌龙,而是为了减少麻烦,强化兰芳大使馆的西方色彩,这也算是拉大旗作虎皮。

    于是在见到法国驻华公使潘迅那之后,里奥很自然的行了个法军制式军礼,就是那种右手完全摊开,手心向前的军礼。

    “好小子,祝你有个愉快的民国之行。”潘迅那过来乐呵呵的握手。

    里奥放下手,还是注意到摘掉手套之后才握上去,冷峻的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嘴里却不怎么客气:“谢谢您的祝福,不过我有预感,这一趟恐怕不会那么愉快。”

    里奥的脸上有点意大利血统,和法国人相对柔和的面部线条比起来,面部棱角更加分明,也就是那种更有“雕塑感”,高鼻梁、高眉骨、深眼窝、方下巴,再加上一脸刚刚冒了点头的胡茬子,搭配上一米九左右的身材,看上去像模特更多过于战士。

    “呵呵,不是你想的那样,华人其实还是爱好和平的。”潘迅那帮华人说好话。

    “爱好和平?你还是算了吧,我现在可是在秦的手下服役。”里奥难得的做了个鬼脸,酷哥的形象瞬间崩塌。

    “哈哈哈哈”潘迅那发出爽朗的大笑,连连摆手纠正里奥的错误:“秦不同,不同

    。秦现在不是华人,他是兰芳人,或者是法国人”

    “呵呵,对,秦现在是法国人”里奥随声附和,脸上的笑容也有些复杂。

    其实现在秦致远在法国人心中的形象更加接近于一名“悲剧英雄”,作为军人,秦致远很明显是合格的,同时也是卓越的,甚至有点令人仰望,脱离的普通军人的范畴,上升到“军神”这个级别。

    但当秦致远的军队在自己的祖国蒙受冤屈后,秦致远的形象马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折。

    想必很多人都不会忘记,秦致远在新闻发布会上留下悲伤泪水的样子,在镁粉闪光灯的照射下,那泪水真的是晶莹明亮,如水晶般剔透。

    有英国报纸用“鳄鱼的眼泪”来形容当时的秦致远。

    但更多的新闻媒体使用“天使的悲伤”来形容,这让秦致远的“神格”跌落凡尘泯然众人,但却更加有血有肉,在镜头下更加真实。

    里奥他们这个班的装备和其他的兰芳海军陆战队一样,一个班十二个人装备两挺刘易斯机枪,同时还有八支98b步枪,个人武器则是随意选配,兰芳军部并不做强制性要求。

    所以里奥他们选用的个人武器就五花八门,毛瑟手枪、左轮手枪,甚至是各种各样。华人则是偏爱鲁格,因此装备的都是鲁格手枪。

    有一名华人装备的居然是一支长枪管带弹鼓的鲁格手枪,这可是很有价值的收藏品,在整个世界大战里盟军缴获的都不多。

    当然了,这也是这名战士身经百战的证明。

    这一次前往京城,里奥他们配备了两辆卡车,三部轿车,同时还有五辆带挎斗的摩托车,不管是使用何种交通工具,每一次都可以塞进去所有人。

    这些车辆也是兰芳驻华大使馆的标准配置,驻法使馆和驻英使馆都一样。

    现在可是1919年,汽车在兰芳虽然常见,但在民国还是稀罕物,这样的一个车队走在街上非常显眼。

    秦致远给雷诺工厂的总设计师让皮尔斯提供了几个汽车外型的思路,让皮尔斯如获至宝,马上就选定1933年版本的奔驰770作为新一代雷诺汽车的外型。

    虽然车标已经换成雷诺,但并不影响这款车成为经典,因此很快受到追捧,雷诺公司甚至有了美国订单,这在美国福特一家独大的年代可是很难得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