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永胜不想让他的部队变成一群杀人机器。
“好吧,如果你们同意,那么现在必须轻装前进,你们要抛掉汽车和装甲车,和我们步行去翻山越野,有问题吗?”刘双喜并不隐瞒即将面对的艰难。
“没问题,我们随时能出发。”陈永胜大包大揽,然后加以补充:“不过我这里的兵力现在不满一个连,能作战的只有两个排,大概一百多点。”
身为尖兵,陈永胜的部队一直都在战斗,他这个连队自从进入俄罗斯就没有满员过,即使是刚刚经过补充,最多三天就会再次出现战斗减员。
“行,半个小时后咱们出发。”刘双喜不废话,说完看看手上的腕表先对表:“现在是上午十点一刻,十一点差一刻我们在东面的山坡上等你们。
腕表虽然是西方发明的,但华人还是喜欢使用华人的方式表达时间,比如说“一刻”,大概就是15分钟。
刘双喜他们离开之后,陈永胜马上安排部队准备,能作战的要整理行装,不能作战的要原地待命,等着送往战地医院。
虽然刘双喜并没有说明具体任务是什么,陈永胜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每一名士兵要携带三天的口粮,以及尽可能多的子弹和手榴弹,被褥什么的就算了,现在是夏天,随便滚一觉就能凑活。
当兵的,没那么多讲究。
就在陈永胜他们准备出发的时候,郑经才拖着一支上好刺刀的步枪出现。
“你也去?行不行?”知道郑经寡言少语,陈永胜并不废话。
郑经在昨天的战斗中受了伤,一颗流弹穿透了郑经的腹部,还好并没有大碍。
这个“没有大碍”的意思就是死不了,郑经每逢作战总是很勇敢,他几乎一直都在伤病名单上躺着,但从来没有错过任何一次战斗。
听到陈永胜问话,郑经的反应不出陈永胜意料之外,只是简单地点点头。
点头!
那就够了。
说实话,陈永胜现在发现郑经无论是作为一名副连长还是一名战士都是合格的。
郑经几乎不说话,但每一次都会身先士卒为士兵们做出表率。
郑经的战斗技能还是过关的,不管是拼刺还是射击,郑经的成绩都可以达到优秀水准。
想想就能理解,鹰爪功嘛,练的都是手上功夫,玩暗器都溜溜的,打个枪什么的不在话下好不好!
(。)
433 八月十五()
外籍军团进入俄罗斯之后,小规模战斗林林总总打了不下百余次,大规模战斗一次也没有发生。
莫斯科布尔什维克对外籍军团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忌惮的,他们想先击溃邓尼金的部队,然后再和外籍军团正面作战。
负责统管外籍军团这四个师的是刘子正和葛立夫,这俩人各率两个师,从进入俄罗斯之后就互为犄角,一直都保持20公里左右的距离一直向北推进,既不过分远离,又不太过接近。
外籍军团的两翼分别是“南俄武装力量”的三个师,这是邓尼金的手下,主要由前黑海舰队官兵、士官生、顿河哥萨克、高加索各地区、乌克兰军区的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爱国者”组成。
在目前的俄罗斯,不管是布尔什维克还是临时政府,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爱国者”,对方则是“叛国者”,这不是出于宣传考虑才这么说,而是这些官兵们真的就这么认为。
虽然邓尼金的部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协约国式”训练,也装备了协约国支援的武器,但在外籍军团看来,这还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的战斗力非常有限。
好在邓尼金手下的将领们还算有自知之明,他们倒也没有争夺战场主导权的意思,就是率领部队配合外籍军团作战,既不冒进,也不退缩,和外籍军团保持着同步的频率。
这样一来,刘子正和陈康健他们的进展虽然不快,但胜在稳扎稳打,他们的推进虽然效率并不算高,但是相当有序。
就在邓尼金发动进攻的同时,爱沙尼亚的尤登尼奇和鄂木斯克的高尔察克也在向莫斯科进军,他们试图攻占莫斯科这个俄罗斯的心脏,彻底绞杀新生的俄罗斯布尔什维克。
面对数路进攻的敌人,布尔什维克对南线的“南俄武装力量”以及东线的临时政府采取迟滞方案,尽量延缓这两个方面进攻的速度,而集中兵力对付西线的尤登尼奇,想先击溃这一路,然后再对付南线和东线。
嗯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布尔什维克在战略上没有犯错。
刘子正和葛立夫发现了布尔什维克的意图,因此和邓尼金积极沟通,想加快进攻速度,尽快攻占莫斯科,以结束这场战争。
对,在刘子正和葛立夫看来,这些俄罗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怎么强大,如果加快速度,外籍军团完全有能力在布尔什维克击溃尤登尼奇之前攻占莫斯科。
但面对刘子正和葛立夫的积极,邓尼金的回应却有点暧昧。
邓尼金坚持按照目前的节奏向莫斯科进攻,尽量避免因为轻敌冒进导致无谓的损失。
刘子正和葛立夫又不傻,他们马上就明白了邓尼金的意思。
邓尼金这是在借刀杀人,任由尤登尼奇被布尔什维克集中优势兵力击溃,然后邓尼金才会和高尔察克去摘取莫斯科这个肥美的桃子。
这么看来,如果布尔什维克击败了尤登尼奇,转而继续对付高尔察克,那说不定邓尼金还是不会采取刘子正和葛立夫的方案,继续保持坐山观虎斗的架势
如果邓尼金真要是这么打算,那么刘子正和葛立夫就要做好如果外籍军团遭到布尔什维克优势兵力围攻,但却没有任何人会来救援的准备。
因为如果布尔什维克击败了尤登尼奇,转而对付邓尼金,高尔察克说不定也不会施以援手。
没错,俄罗斯人就是这么冷酷无情,他们赶出来的最极端的事就是前线还在打仗,后方却在清洗有作战经验的“可疑”军官。
仅仅是一个“可疑”,就要被关押起来,然后不经任何审讯就地枪决,人数甚至多达上万人。
这种行为实在是令人无法评价。
眼看临时政府还没有击败布尔什维克,就为了胜利后的分配出现内讧的苗头,刘子正和葛立夫也只能步步为营,互为犄角的向北推进,因为除了外籍军团的这四个师,刘子正和葛立夫现在无法信任任何所谓的“友军”。
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纵然是刻意放慢速度,到五月中,外籍军团的锋线还是推进到了奥缪尔。
这里距离莫斯科只有300公里。
到这个地方,已经算是进入俄罗斯的腹地,纵然是仍没有遇到布尔什维克的主力部队,但是各种游击队和义勇军越来越多,外籍军团有时候一天会遇到十余次小规模进攻,这大大减缓了外籍军团的推进速度。
如果说原来的速度是乌龟,那么现在的速度就是蜗牛。
其实如果放开了打,外籍军团完全可以在一个星期内打到莫斯科。
从进入俄罗斯境内开始,这里的地形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莫斯科的位置就在东欧平原的中部,从奥缪尔到莫斯科之间没有高山,也没有太大的河流,非常适合大规模机械化部队推进。
外籍军团中可是拥有大量坦克的,如果刘子正和葛立夫有决心,他们的部队一天推进个五十公里没有任何问题。
而目前的速度
好吧,刘子正已经在一个叫格尔克的小村子里呆了整整三天。
这三天里面,部队只前进了五公里,指挥部干脆就没挪窝。
但侦察兵部队不一样,他们没有任何限制,比如刘双喜率领的这个小队,他们的前出侦查已经抵达切尔尼附近,哪里距离奥缪尔足足80公里。
哦,是奥缪尔以北80公里。
“从这里往北80公里,有一条河叫奥卡河,这条河水量充沛,现在正处于春汛期。我们沿河侦察过,附近大概七八十公里只有一座铁桥可供咱们的坦克通行,如果不能尽早控制那座桥,很难说俄罗斯人会不会破坏她,所以我们这一次的任务就是夺下那座桥,控制她直到咱们的坦克部队赶到。”刘双喜边走边向陈永胜介绍。
仅仅是刚刚赶路不到一个小时,陈永胜已经明白刘双喜他们为什么有资格穿这身衣服。陈永胜自认为他们已经携带了不少东西,但和侦察兵们一比,还是小巫见大巫。
侦察兵们身上的背包几乎有一人高,里面鼓鼓囊囊塞满了东西,看样子也不是被褥之类的东西,而是各种工具的弹药补给。
哪怕是在负重远超陈永胜连的情况下,这些身穿“迷彩服”的战士们看上去还是相当轻松,他们甚至有余力派出尖兵。
仅仅是一个小时,陈永胜的手下就已经开始气喘吁吁,很多人脚下甚至有点踉跄,看上去非常狼狈。
纵然如此,那些侦察兵们也没有帮忙的意思。
陈永胜理解那些侦察兵,侦察兵们或许还有余力,但那要留着对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不能用来浪费在无谓的消耗上。
嗯,如果陈永胜的部队连行军都跟不上,那帮助他们确实是“无谓的消耗”。
“这种情况下,咱们是不是应该先请示一下?”陈永胜无法理解刘双喜的思维方式。
“不用请示,我们发现作战机会不需要上报,可以自行决定发起攻击的时间和方式。”刘双喜解释完,看着陈永胜眉头微皱:“如果你感觉不妥当,现在你可以领着你的人回去。其实你们没有多少作战任务,主要是负责之后的防御,如果有敌人的援兵,由我们负责狙击。”
“回去?咱爷们可不干那事,脑袋掉了碗大个疤,怕个球”陈永胜意志坚定。
“行,这次的功劳算你们的。”刘双喜大方。
“那不行,这不合适。”陈永胜推辞。
“别客气,我们不缺这点功劳。”刘双喜的话能把人噎死。
我了个大艹!
陈永胜差点就骂出声来。
“听说了吗?秦爷已经返回兰芳,八月十五的时候准备登基大典,你不想回去亲眼见证?”刘双喜看似不在意。
“卧槽真真的?”这次陈永胜脱口而出。
“真金白银的那么真,不过按咱们的推进速度分析,明年八月十五有希望咱们估计有希望回去。”刘双喜自己有小九九。
在目前的外籍军团中,获得“大十字骑士勋位”的,还是只有秦致远和刘双喜他们两个,所以刘双喜在外籍军团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哪怕刘双喜现在还是军士长,刘双喜也有和刘子正、葛立夫他们平起平坐的资格。
外籍军团如龟速一样的推进,早就令刘双喜打心底里厌恶。
刘双喜或许没有能力决定这场战争的节奏,但刘双喜有办法把这个节奏加快。
“快点,快点,快点,特么的八月十五之前必须占领莫斯科,咱们好回兰芳”陈永胜着急,顾不上隐藏行迹,扯着嗓子开始喊。
“八月十五是十月八号,如果考虑到这一路上舟车劳顿,那么咱们最起码要八月初返回兰芳,哪怕只是等到八月中,咱们也赶不上。”刘双喜没忘记公历和农历的换算,提醒陈永胜要更有紧迫感。
“艹,快快快”这一次不用刘双喜催促,陈永胜比谁都着急。
没错,秦致远确实准备八月十五登基。
(。)
434 集体犯贱()
天才壹秒記住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五月中旬,正在印度洋上航行的“黑天鹅”号皇家邮轮收到兰芳驻民国大使馆的电报。
和原本的历史一样,就在五月四号,民国京城的学生们举行了规模宏大的游行。
和上一次“天津码头事件”一样,这次游行再次被某些有心人利用,在游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冲突,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事态既有失控的征兆,但没有引起北洋政府的任何警惕。
民国派往欧洲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团,其实就是一个大杂烩,既有北洋政府的代表,又有南方军政府的代表。
要知道此时北洋政府和南方军政府实际上还处于战争状态,这样的一个代表团,要能够齐心协力那才是怪了。
于是几乎是从和会刚刚开始,各种各样的消息便不断发回民国。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庚子赔款中的对日和对荷部分。
前文已经说过,日本人和荷兰人坚持不肯放弃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欠荷兰人的还好说,毕竟数量较少,但欠日本人的就数额较大,再加上日本人的态度极其坚决,所以民怨越来越大。
其实处于北洋政府的官方层面上,他们在巴黎和会上几乎没有话语权,因为不管是克里蒙梭还是劳合乔治,甚至是威尔逊,都认为民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多。
如果把外籍军团算成是民国排出的部队,那么民国确实贡献巨大,但现在的事实是,民国已经抛弃了外籍军团,外籍军团也自立一国,那么民国还有多少贡献就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
而因为外籍军团的出现,日本人也向欧洲派出了第六师团,并且落得个全军覆没的结局。
虽然第六师团全军覆没的原因还有待考证,但毕竟是结局已经无法更改,所以看上去,日本人的对世界大战的贡献要超过民国的。
其实就在“天津码头事件”之前,克里蒙梭和劳合乔治他们的态度都是偏向民国的。
但在“天津码头事件”之后,在如何对待民国和日本的问题上,克里蒙梭他们的态度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但这种变化,北洋政府是没办法向国民解释的。
总不能直接说:因为你们的冲动,现在外籍军团已经被你们赶走,然后导致咱们国家在巴黎和会上不招人待见,所以现在谈判进程对咱们不利
这不是平复民怨,而是火上浇油。
就在五月一号,民国谈判代表、代表团团长顾维钧电告北洋政府,称如不签约,则对撤废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及赔偿损失等等有所不利。
五月二号,北洋政府致电代表团,可以签约。
北洋政府同意签约的理由如下:如果不签,那只是做了一个情绪表达,对于民族利益没有丝毫用处。如果不签那么就进不了国联,以后被欺负还能叫上这么一大帮人帮自己说话,这个是很严重。
而且如果不签,以后还要赔辛丑条约的钱给德国,德国的赔款也拿不到。
如果签了:给日本的赔款还要继续给。
两者比较起来,该不该签结论很明显。
但这些理由,同样是没办法公布的。
而就在同日,外交委员会事务长,国民外交协会理事,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撰文:“虽胜尤败,国将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
于是在五月三号,以林长民为首的北京国民外交协会召开会议,决定阻止政府签约。国民外交协会协会理事蔡元培将外交失败转报学生。
于是整个局面彻底失控。
就在五月四号当天,学生们想要走出校门,但遇到事先得知此时的北洋政府排出的军警的阻拦。
此时的军警面对学生,没有丝毫优势可言,哪怕是身上佩戴有武器,军警们也不敢造次。
军警们甚至戏称:我们是丘八,你们是丘九,你们比我们大一辈!
辈分在华人中是非常重视,自认矮一辈,可见军警在学生们面前的弱势。
在学生们要求走出校园时,甚至有军警下跪,苦苦哀求学生们不要冲动。
但没有任何作用。
学生们终于走出校门,他们向英、法、美、意四国使馆递交了“陈情书”,除了美国使馆接受了“陈情书”答应考虑,其他三国拒接接受。
别责怪英、法、意三国,对于这种“陈情书”,人家本来就有权不接受,因为处于此时通用的递交方式是,如果有需要,可以托民国外交部转交。
作为一国的驻外使馆,美国使馆那种“直接接受”的方式是不妥当的。
但学生们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英、法、意三国这是在漠视这些未来的“天之骄子”们,于是他们愤然上街,闯入赵家楼纵火焚烧,毒打了章宗祥。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章宗祥被毒打,全身50余处受伤的时候,旁边几十名全副武装的军警没有人敢制止,哪怕是有人向他们求救,他们的答案也是“没有上峰指令,不敢管”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中,日后当日本人大举侵华的时候,今日众人口中的汉奸,赵家楼的主人曹汝霖在抗战期间没有接受任何伪职,在民族的大是大非面前保持了晚节,而当日带头焚烧赵家楼的那些“爱国者”中有一个叫梅思平的,却成了全国闻名的汉奸,最终被执行枪决。
在五月四号当天,当“火烧赵家楼”之后,为了制止事态扩大化,北洋政府逮捕了32名“积极分子”。
然后这帮“大爷”要如何送走,就成了接下来全社会都关注的事。
先是大总统徐世昌派官员道歉,但“大爷们”不接受。
第二天,步兵统领衙门和警察所又派人道歉,“大爷们”总算同意“出狱”。
但怎么走出去又成了问题。
于是北洋政府准备了汽车,用来把这帮“大爷”送出“监狱”,同时答应走的时候会燃放鞭炮,好为“大爷们”去晦气。
但“大爷们”感觉还不够。
最后是总务处长向“大爷们”作揖恳求:“各位先生已经成名,赶快上车吧!”
于是“大爷们”才选择走出监狱,享受英雄般的荣耀。
以上的事和兰芳基本上没有关系,因为兰芳驻京大使馆在使馆区,大爷们进不来,而不知道什么原因,当面对头上包着头巾的“三哥”警察的时候,大爷们也没有像面对民**警一般的冲动
还是有点关系的,北洋政府接送“大爷们”的车不够用,找兰芳驻民国使馆借了两辆车。
当然不是卡车,而是轿车。
大爷们不可能做卡车的,比他们“矮一辈”的人才会坐那种车。
唐新志的电报交代的很仔细,就像是纪实文学一样,秦致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