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错,当杨明志抵达指挥部时,一块重大十五公斤的岩盐被塞进一个麻布口袋,已经由骑马的士兵送到了鲶鱼村。
杨明志听从耶夫洛夫的意见,包括福明在内,大家就在指挥部里等着。他刚安生了区区二十分钟,萨林奇金也兴致勃勃的跑来,其奔跑时晃动的肚腩,煞是滑稽。
大家都是等待这块矿石的,随着一阵战马的嘶鸣,货物平安运达。
那是一名第21游击旅的士兵,他拎着一个土黄色麻布口袋,气喘吁吁地跑进指挥部办公室。
“司令司令同志,还有副司令同志。所有的长官们!盐!这里面就是盐!”
说着,杨明志赶紧把桌上被标注得花花绿绿的地区地图折起来,士兵旋即将沉重的货物放在干净的桌案上。麻袋吸引了所有指挥部内在场人员的关注,所有人暂停手中工作,纷纷凑过来,以求见证奇迹的时刻。
该来的一定回来,毫无拖泥带水。
麻布口袋被迅速打开,一块硕大的半透明晶体,浮现在众人面前。
因为一路电报,晶体遭遇麻布的摩擦,晶体外层附着一层粉末。
说起来,人类的婴儿接触外界物体,总是本能的将其放进嘴里,以判定它能不能吃。这一刻,看着这一坨晶体,杨明志情不自禁的伸出右手,轻轻一扣,就从晶体上剥离细小的一块,并果断放进嘴里。
他的举动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怎么样?什么味道?”耶夫洛夫焦急的问。
看着这位焦急神情,几天前被他愚弄的事实猛然浮在杨明志眼前。只见他突然捂住自己的脖子,故意翻白眼,整个人摇摇晃晃,做出一副要死要活的样子。
“啊!别列科夫,您难道这东西有毒?!卫兵!快来!”萨林奇金大惊失色,尤其是那位运货的士兵,直接懵了,就仿佛自己给货物投毒!
在意识到他们被吓了一跳,故意瘫软的杨明志不过被架着的胳膊猛地站直,放肆的哈哈大笑。
“嘿,你到底有没有事?!你刚刚是怎么回事?”完全糊涂的萨林奇金紧张质问。
“哦真对不起,惊得您了!萨林奇金同志,我只是给副司令开个玩笑罢了,作为一个回敬。唉,很可惜,我没有吓到他。”
“停止拙劣的演技吧!”耶夫洛夫木着个老脸:“这并不好笑。说说看,这块石头什么问道。”
“现在我可以确定了,这东西就是盐矿晶体,它不仅咸,还有苦味,这里面除了食盐还有许多杂质。我们终于挖到盐了。”
在场的所有人都尝试品尝了一些,大家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结论。至此,萨林奇金也明白杨明志搞出闹剧的缘由,撂下一句“不可理喻”后,继续沉浸在挖到盐矿的欢愉中。
会议按时召开,只是在会议一开场,这一块巨大的岩盐矿石,向所有与会者展示!
身为司令的杨明志,精神饱满的向大家宣布:“诸位看到的就是岩盐矿石!就在今日凌晨,我们已经挖到了矿层,那是在地下二十六米深的矿层。从凌晨开始,我们开采盐矿的工作正式开始了。”
欢呼声如期而至,现在的杨明志已经没有一开始见到矿石的狂喜,他沉浸在大家的喜悦中,会议也不得不向后推迟一些。
更令人兴奋的,根据最新收到的电报,盐矿方面声称,他们持续挖掘四个小时,运到地面的矿石已重达三吨!
固然矿石中含有大量杂质,至少其中的一大半是人类必须的氯化钠和氯化钾,三吨矿石最后可得两吨食用盐。这是区区几个小时的挖掘结果,只要持续下去,矿石将堆积如山!
会场的气氛非常热烈,而第三天的会议按计划就是重点解决游击共和国物资储备问题。
所谓未雨绸缪,时间已经是八月中旬,早晨的低温扔把人冻醒,只有中午时分气温能飙升到二十五度。气候已经进入秋季,整个世界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例如一些榉树和橡树,它们的叶子开始变黄,唯有最为常见的红松,墨绿的针叶如故,只是不会再发新芽。
或许整个游击共和国,没有谁比杨明志更对粮食问题上心。中国人对于粮食的重视,可在登峰造极的美食品种方面窥见一斑。一旦灾荒年月,人们会尝试吃掉树皮、根茎和野草以求果腹。灾荒不会经常出现,冬季的严寒则是实实在在的。
恐怕对于饥饿的恐惧已经深入基因,他们不像西方人那般在教堂中祈祷灾荒过去,而是依靠祖先流传的经验,每一户家庭本能的在祥和时期囤积粮食。对于囤积粮食的固执与坚持,中国人可谓世界第一。
所以当杨明志再度向所有与会代表宣布自己的理念,众人看来,司令不畏惧德军的任何精锐部队,唯有一个——寒冷冬季带来的饥寒交迫。
怎么办?疯狂的囤积粮食!
“同志们,我们打赢了一场战役,自身损失很大。数量惊人的难民涌入,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变成最基本的民兵,他们的胃口则必须满足。
当冬季到来,任何的粮食种植都将暂停,难道我们要依靠现有的马铃薯度过冬季吗?是的,通过统计部门的计算,现有粮仓中的面粉、马铃薯和黄豆,足够十万人吃到明年春天。但是这就足够了吗?”
目前,粮仓的管理是由柳得巴廖夫差人负责,他举手站起身,以人格保证:“司令同志,请您放心。也请所有的同志们放心。虽然因大雨的原因我们损失了一些马铃薯,那些发芽的块茎又被扔进田地,迫使其利用最后的温暖期继续生长。除此外,我们现有的粮食的确足够十万人吃到明年春季。再说了,到了九月低,我们还能对一些农田进行强行收获,新收获的小马铃薯能继续维持我们的库存。”
柳得巴廖夫给大家吃了一记定心丸,杨明志则不这么看。
“如果不出现任何意外,粮食的确够吃。可是诸位不要忘了,沼泽地的周边盘踞着大量敌人。我们未来的核心策略就是组织生产扩张实力,不主动发起大规模战役。但敌人进攻,我们拼尽全力反击。
请注意,我们的地理位置地热是知晓的。一旦德国空军针对沼泽地轰炸,一旦粮仓受损,我们的粮食有可能出现供给障碍。
或许有人会说,德军的轰炸又算什么?如果出现粮食损失,只要减少一些配给,冬季还是能平安过去的。
我想说,这种思想就是一种错误!
再说了,我们很快要派遣小分队到远方,去寻找藏起来的平民,或是偷袭被德军占领的小村子,把村民迁到这里。我们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对粮食的需求也只会更大。
我们虽然不能再收一季马铃薯,但我们可以大规模的捕鱼,大规模的采集蘑菇和各类野菜!
尤其是捕鱼,我们可以像一年前的秋季,复刻一次‘炸鱼行动’。”
顾名思义,“炸鱼行动”就是直接向水里扔爆炸物。
与会的代表着只有三大集体农庄的代表和一些老军官知道此事。萨林奇金在审阅游击共和国保存的早期资料,获悉杨明志曾在一年前干过这件事,他们甚至捞到了几条巨型六须鲶鱼。
鲶鱼村的得名,即是在村西的普里佩特河畔,那里的湿地河道中栖息着大量鲶鱼。当然村子也利用现成的池塘饲养鲶鱼,鲜鱼丰富了军民的餐桌,提供了珍贵的蛋白质。
通过空投的食盐,他们也腌制了许多咸鱼,如今耐储的咸鱼干终于被吃完了。
结合开始挖掘盐矿的事实,萨林奇金顿时眼前一亮。
他猛地站起,质问道:“司令同志,您该不会是想大规模的腌制鱼肉吧!”
“您您猜对了!”
无论是否会发现盐矿,杨明志早就萌生了大规模腌制鱼肉和酸菜过冬的想法。
为什么不腌制呢?白俄罗斯人喜欢吃酸食,因为在长久的历史中,本地人过冬没什么蔬菜,就大规模的将萝卜、洋白菜和黄瓜做成腌酸菜。尤其是腌黄瓜,可谓一绝。
他们对腌制食物从不陌生,甚至大量迁入的难民,其中上年纪的妇女,都是做腌菜的高手!
唯一限制腌菜的障碍就是食盐。
特殊时期已经顾不上那么多,杨明志本想着,拿出库存的两吨盐,制作大量的腌菜和腌鱼。这类非常咸的食物,即可增加食物储备,又成为盐分的主要提供者。
现在,一切都变了。
“可能我们上午的会议结束,盐矿方面就能挖出十吨矿石。诸位绝对不要担忧战士们的思想觉悟,他们实际挖掘量恐怕比我估计的更高!所以我们只要发动人力大规模捕鱼,我们再不用担忧鱼肉会腐烂变质。”
“唉!这个您放心,我们会拼命捞鱼!”激动的卡维茨基站起身说,“这一带的渔业资源一直非常丰富,只要您下达命令,我会组织人手展开大规模行动。说不定我们腌制的鱼肉,就足够十万人吃到明年的了!”
卡维茨基本人就是去年“炸鱼行动”任务的指挥者,他的解释因而很有份量。
乐观的情绪在会场蔓延,听其所言,就仿佛无数大鱼在第聂伯河、在索日河、在普里佩特河游荡。只需要乘着木筏向水里扔手榴弹,接着拿着准备好的捞网,把震昏过去翻白肚的渔获捞起。
第1627章 为了战略冬储()
白俄罗斯的湖泊河流极其繁多,利用水域资源养鱼早已有之。
990年,即苏联解体前夕,这时的白俄罗斯鲜鱼饲养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万吨。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经济动荡下的白俄罗斯养鱼量持续降低。
她毕竟是一个小国,在苏联时期大规模养鱼,是为了尽量满足全联盟的渔获需求。苏联解体后,作为一个仅有八百万人口的小国,她狭窄的市场没有太大的渔获需求,每年的渔获产量,就保持在0。4万吨左右。
产量萎缩到苏联时期的四分之一,这其中,有近20%,就是进行河道捕捞所得。
无论是养殖还是捕捞,白俄罗斯的渔获有七成是鲤鱼。甚至特意从中国进口草鱼、鲢鱼和鳙鱼(也归类为鲤鱼)。除此外,大部分是欧洲鲈鱼、六须鲶鱼和欧洲鲟。
而在鲶鱼村,以及广袤的普里佩特沼泽,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之成为鲶鱼的乐土。
对于这一带的鱼雷资源,长久担任戈梅利市高级官员的柳得巴廖夫比较清楚。结合一年来的捕捞经验,此地捞到的鱼类,第一就是六须鲶鱼,其次则是多个亚种的欧洲鲈鱼。本该是比例最多的鲤鱼,因地理因素,本地的湖泽中数量不多。
杨明志想要大规模捕鱼,有了稳定的食盐供应,捞上多少鱼都能将其制作为耐储腌鱼。
包括新设的七个集体农庄,合计多达十支村苏维埃代表团,都撸起袖子,就在会议上做出表态,宣誓各自的存在必定能够打好“捕鱼战役”。
人民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柳得巴廖夫甚是欣慰。
他并非是绝对乐观的人,因担忧大家盲目的自信,这番就又站起来,摆起双手,不合时宜的说:“同志们,你们还是不要过于兴奋。如果是用炸鱼手段捕鱼,我们的确会收获颇丰。不过毕竟我们捕捞的是野生鱼,它们的数量不会很多。那么,我们能补到很多鱼,指望量变变成质变,还是过于乐观了。”
这番话点醒了站在台上跟着乐呵的杨明志。是啊,这里又不是大海,就是有鱼群,其规模也不大。
杨明志拍拍手:“我们的最高苏维埃同志说得很在理啊。我们集中捕鱼的确收获颇丰,诸位还是不要太乐观的以为鱼肉产量能比马铃薯多。当然,鱼肉是越多越好,如果能熬出大量的鱼油,我们还能再制作一批土肥皂呢!
鱼肉将是我们能得到的数量最多的肉食,除此外,一切能吃的我们都不该放过。”
“对!您爱吃的蒲公英,我们也可以派人去挖。”耶夫洛夫站起身调侃,他的话引得许多知情者嗤笑。
“没错,我们的确该挖蒲公英,它可以作为药材又是一种蔬菜。”
“不过在我们这里,孩子们更喜欢吹蒲公英的绒球,看其漫天飞舞的美妙景象。”
杨明志摆摆手:“它的确可以吃,能帮助我们度过困难时期。除了它,现在正值秋季,我们也该大规模的采集蘑菇,晾晒烘干或者腌制起来。还有那些高大的红松也该结果了,当我们的伐木工砍倒大树,一定得把松果搜集一下,炒制后的松子也能吃。”
实际上,例如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地菜”,即荠菜,它的原产地就是白俄罗斯所在的东欧,和中国一样,这种野菜在沼泽地也一样到处都是。
另有苦菊、琉璃苣、小蓟等,其产量很少。
很可惜,杨明志仅仅是因为个人喜好,以及特别好分辨的缘故,对于蒲公英特别上心。
他开启了话匣子,那些土生土长的白俄罗斯乡村人民,马上列举出了一大堆他不知道的名词,仔细听其描述,竟是一堆野菜的名字。其中最熟悉的,就莫过于荠菜了。
野菜的产量注定远不如渔获,蘑菇的产量也是如此。唯有渔获才是最重要的辅食和最大的蛋白质来源,那么关系到腌制鱼肉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台前。
伏着讲台,杨明志问道萨林奇金:“关于建设一个食盐精制厂,您应该拿出方案了吧。”
“当然!现在看来此事不但非常重要,已经迫在眉睫了。”
萨林奇金也是那种追究效率的人,他郑重其事的向左右人保证,食盐精炼工厂,最快可在三天后开始投产。
白俄罗斯这片地界,古代曾是一片浅海,沧海桑田后,水分蒸发,剩下的盐分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储存,逐渐变成了“盐化石”。
纯净的岩盐几乎全是氯化钠,因分子结构井然有序而无色透明。
不过现在发觉的矿场挖出的岩盐,它呈现一种天然红黄色,这是因为其中混有少量硫化物和其他杂质。
萨林奇金对化工生产一窍不通,好在游击共和国里有高人。
他可以请化学实验室的总负责人、资历丰富的化学教授伊万诺夫,来讲解这件事。
只不过这位伊万诺夫满口的专业词汇,让大家听的云里梦里,终归这一套说辞,就是讲解如何把岩盐变成纯净的食用盐。
既然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下一步只要把工厂突击盖好,即便是一个简陋的工厂,盐也能开始量产。
杨明志又回到讲台,萨林奇金的许诺真是令人振奋。
“好吧,同志们,可能到了八月二十日,食盐就能量产了。所以在会议结束后,大规模的捕鱼行动也该开始。我们终将解决粮食问题,接下来,该是解决牛羊与马匹的粮食问题。
在我看来,粮食总体还是紧张的,喂马的精细饲料就不必了。黄豆和黑豆,还是留着我们自己吃。沃曼斯基同志,您怎么看?”
“我。”爱马如命的沃曼斯基站起来,又刻意看了一眼志同道合的萨林奇金。
“的确,本来那些空投的谷物就是有限给士兵吃的,我们在养马的时候,只给从事了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的马匹喂食一些豆子和麦子。除此外,它们的食物一直是青草。
我虽然爱马,做过骑兵,我也知道人毕竟是人。如果严冬凛冽,那些马匹也是特殊的食物储备。
但我们一直需要畜力,为了养活这些牲畜,我们理应大规模的割草储备起来。”
“我记得,你们一直在做这项工作。”
“对。我们黑土村掌管了绝大部分马匹,所有受伤的马匹也在我们这里的兽医院治疗。包括诸如以为死亡、累死的马,也多是在黑土村进行处理。现在,存放干草饲料最多的也是我们黑土村。”
“凛冬将至啊!”杨明志稍稍叹口气,“每一年的冬季都是一次考验。据我所知,一匹马只有吃掉数量惊人的草料才能安全越冬,若是以麦谷为食,需求量就小很多。历次作战缴获中,我们现有的马匹,应该还有一千匹?”
“目前还有的……”沃曼斯基想了想,肯定的说:“是一千五百匹。我不得不承认,它们的数量真是非常庞大,而且都是些优秀的驮载用马匹。以我的观察经验,一匹劳作的马,比如拉车等工作,一天必须吃掉七公斤草料。而安静不工作的马,只需两公斤就足够了。
即便如此,我们的冬季实在漫长。我们……我们最多应该……”
不等拿着笔记本演算的沃曼斯基得到结论,萨林奇金直接替他回答:“我们需要500吨干草!如果所有马匹在冬季都忙于工作,我们的确需要这么多数量。”
“啊!500吨,这个数量有些多。我们现存的干草储备才300吨,看来我们还得加紧工作!”
杨明志咳嗽两声:“如果……如果我们宰杀掉一些劣马,腌制成马肉以备过冬,即缓解了草料问题,也缓解了士兵的肉食问题。”
然而,在看到沃曼斯基和萨林奇金这两张怨念极深的脸后,他意识到自己提出了一个非常糟糕的馊主意。。。
“司令同志!”沃曼斯基焦急的为马匹请命:“它们是我们的重要工具,除非意外情况,我们绝不可杀马!尤其是冬季,道路被积雪覆盖,最高效的运输方式,恐怕就是马拉雪橇了!再说我们根本没到那种严重的地步!您完全不用担心我们,等今天的会议开完,我就动员村民,去更远一些的地方收割青草。嗯,还有突击的大规模放牧,争取在入冬前,把所有的马养的膘肥体壮!”
“我……我完全认同。很抱歉,刚刚扯了一个骚主意。”
杨明志深深记得那个位面,关于保卢斯和他的第六集团军最后时光的糟糕历史。
第六集团军三十万人被包围,实际被包围的部队数量更多。那些为德军服务的民夫主要有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构成,另有一批波兰人、罗马尼亚人等等。
只有少部分的德军实现了机械化和摩托化,大部分的步兵师的后勤模式,和一战时期别无二致。
当保卢斯坚持抵抗时,每天获得的空中补给才区区六吨,更可气的是,这六吨物资里弹药占主要!军粮已经被吃完,加上民夫在内的五十万人需要吃饭!
每个步兵师至少有着三千匹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