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第7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联盟的解体是一场地缘灾难,解体之前,联盟的那几个领导人明争暗斗,他们的名字也为杨明志所知晓,毕竟那个地图头可是一直活到了2020年。

    这些人年轻时的经历呢?杨明志一无所知,例如年轻英俊的曼图洛夫,也许此人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也许就是像新西伯利亚的市长、第一书记这样,为了国家奉献青春。

    杨明志不觉得本地的共青团组织能为自己未来的科研提供多少帮助。

    且慢!

    自己的妻子现在还佩戴着共青团的徽章呢?如果本地的组织能帮助她,真是太好不过。

    李森科依次把人介绍完,笑呵呵的说:“将军,您看,大家都是仰慕您的名胜而来的。”

    “真是太好了,谢谢你们。”

    杨明志踢踏一下皮靴笔直站好,向着众人敬了军礼。

    “将军,我们还是不要磨蹭,赶快开始仪式吧。待到中午,我们还有别的事要落实。”

    中午还有事?还有许多大事?

    杨明志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或许还有许多行政上的事要解决?但愿它们不要太冗慢。

    ……

    整个礼堂被打扮的朴素中透着热烈,红色的氛围中,李森科捧着他差人书写的演讲稿,朗读了一篇名为“致敬伟大的军事家别列科夫将军”的肉麻文章。

    是的,这个文章确实用了大量的形容词,杨明志站在讲台一侧,大量赞誉词汇灌入脑子里,他用脚指头想想也明白,文章肯定不是李森科这个老家伙写的。

    “莫非科学院里还有我的迷弟?”他只能这么猜想。

    怎能没有迷弟粉丝呢?一众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并不关心将军在前线打了多少著名的战役,令人瞩目的就是两款已经投入实战的武器火箭助推式榴弹发射系统和超远程火箭炮。

    尤其是火箭炮,833厂的厂长里固施科夫(其担任厂长的工厂番号)为此获得科学院院士的殊荣,绝大多数嫉妒者,在了解到三天前发射实验的全过程完全释然了。新西伯利亚郊区的发射试验场起飞的五枚远程火箭弹,每一枚射程都超过了四十公里。这个里固施科夫是研发者之一是无疑的,领袖强令召回的别列科夫将军,才是唯一的核心研发者。

    这篇措辞肉麻弄得杨明志觉得有“捧杀”嫌疑的文章,就是科学院政治部起草的。他们甚至把随行而来住在科学院宾馆的卡斯特留拉和费留多夫请来咨询,只因住宿条件好的不得了,连夜写的文章,这两位又口述了一堆对杨明志的赞誉言辞。

    讲台之下的人们精神被调动起来,尤其是新西伯利亚市的市长与第一书记。

    这两位还今日的首次见到别列科夫将军本人,将军或许会在城市长久的工作下去,那么,未来将有大量时间和将军打交道。

    对于杨明志,他何尝不是这么想的呢?遂在掏着耳朵听李森科演讲,眼神情不自禁的留意那两个中年人,甚至还有眼神的对视。

    “等这个李森科啵完了,我肯定要和你们两位长谈。你们最好能尽力帮助我,对你们也是有好处的。”杨明志心里做好了下一步的打算。

    李森科的演讲稿并不冗长,他的话语终于停顿下来。

    场面安静了十多秒。

    “同志们,这就是我们英雄的别列科夫同志,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一位真正的苏联英雄。现在,就有请我们的英雄上前说几句。”

    话音刚落,整个礼堂爆发雷鸣办的掌声。

    掌声突然打断了杨明志的思绪,其人为之一振。

    “唉?我还要演讲一下?”

    “当然!这也算是仪式的一部分。将军同志,您至少要说几句话吧。”

    “好吧。”杨明志耸耸肩,尽力进入状态。

    一个挂了大量勋章的高大男人矗立在讲台上,他戴着眼镜尽展斯文,但凡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个男人有着优秀的头脑更有着不凡身手,这样的人才在联盟屈指可数。

    杨明志挺直胸膛,抬高下巴,他没有贸然的开口,就是用此间的安静,给予大家一种严肃的震慑。

    “呵呵,李森科同志真是过誉了……”

    随着杨明志开口说话,台下的人,紧张的心情终于得以缓解。

    “的确,联盟和人民赋予我的多项荣誉,我的确也给联盟和人民作出一番奉献。既然我的发言是一种形式,趁此机会我就多说一些罢。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首先,我要感谢斯大林同志的慧眼,是他在关键时刻委于我重任,并赋予我一定的权力,使得我有能力实现我的抱负。

    其次我也要感谢苏联人民的支持,要感谢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感谢所有支持帮助我的人。李森科同志,我谢谢您。”

    说到此,杨明志刻意撇了脸庞,给予李森科一个眼神后继续面相台下众人。

    “我也感谢你们能参与这个仪式,你们让我感受到的家庭般的温暖。

    是的!苏维埃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在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尤其是现在,我们团结在一起对抗妄图控制整个地球的邪恶敌人。我们每个人都在这场正义之战风险着力量,或许,我个人奉献的力量稍稍大了一些,故而得到了这些勋章,以及我今天将要得到的殊荣。

    承蒙领袖和人民的认可,还有台下诸位的认可,我愿意接受这份新的荣誉。

    我获悉,诸位都是新西伯利亚市的重要人士,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倾力合作。

    我不敢辜负这些荣誉,愿我们合作愉快。

    谢谢大家……”

    一套非常客套的演讲杨明志可谓信手拈来,说怎样的话最能讨这些人欢心,他心里有谱。

    人啊,最喜欢的当然是赞誉的言论咯。

    他通过一番谦恭的讲话,拥护了斯大林,歌颂了战斗中的苏联人民,通篇的言论政治正确,最终,将自己个人的奉献放在最后。他这样做,等同于把新西伯利亚市的师长、第一书记,乃至李森科,都推到了更高的位置,轻而易举的博得了他们的好感。

    情况仅仅是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

    杨明志深深鞠了一躬,心里嘀咕着:“费留多夫、卡斯特留拉,等你们回到莫斯科,应该会给我美言几句吧?”

    他缓缓站直身子,只听得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真是太感动了!感动的我都快哭了!”李森科急促走来,“尊敬的将军,接下来,就是颁发证书的仪式。”

    最终,一份牛皮蒙皮的证书递交杨明志手里,在万众瞩目下,杨明志算是成为苏联科学院的荣誉院士。

    而在仪式之外,他的名字已经被写在院士的名册上,和苏联的众多优秀科学家并驾齐驱。即便没有这个仪式,他也早就成为荣誉院士。

    杨明志并非是苏联体系培养出的科学工作者,他更是惊人的年轻。获得苏联科学院的院士职称,在和平时代几乎只能靠熬资历一条路,或是搞出什么重大的科学发明、科学发现,四十多岁获得院士职称已是过分的年轻,年轻的令他人质疑其学术能力。

    战争时期,繁文缛节的事皆被抹去,为了激发苏联科学家的奋斗热情,就像战争时期大规模发放的勋章、奖金,院士的职称也掺了很大水分。

    倒是里固施科夫,他获得正式的苏联院士职称,其中的水分很少很少。这个半百的男人,年轻之时接触到火箭炮的概念。

    那个时候沙俄当局对自身的科技水平报以悲观的态度,并不想上马这类项目,奈何沙俄的科学家们已经搞了一堆“图纸武器”,尤其是火箭炮与早期火箭发动机。里固施科夫所在的铁匠村,曾为沙俄造子弹,后来成了临时政府的兵工厂,再后来又全体投了红军。

    他有幸了解了早期火箭炮的设计蓝图,最后在1941年战争爆发后,硬生生的造了一个看似不靠谱实际也能凑合用的新武器。

    里固施科夫万万没想到,一个远道而来的男人,愣是突击研发了更为优良、威力巨大之“鲶鱼”火箭炮。

    杨明志,这位服从死命令才入籍的外国人,他最终获得是只是一个“荣誉”头衔,这是斯大林和他的亲密战友们研究的成果,以进一步表彰他的贡献。

    “荣誉院士”确实有别于院士,视野放在全球,世界主要国家的科学院大多都设立了“荣誉院士”的职称或头衔。

    所谓“我们认同你的学术造诣、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故而给予你一个荣誉头衔”等诸如此类的解释,某种意义上来说,杨明志的“荣誉院士”更有价值。

    仪式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李森科完全没打算再次浪费太多时间,因为,还有一场餐会等着大家。

    李森科再次站在讲台:“诸位,时间已经不早了,自助餐会理应准备完毕。让我们出发吧,如果诸位还有什么问题,可在餐会上向我们的别列科夫将军提问,我想,他是不会拒绝的。”

    的确,有些人刚刚已经用迫切的眼神,告知杨明志他们有一肚子的话。

    杨明志何尝不是这样?只是,李森科难道又要搞一次非常奢侈的餐会?

    保证口腹之欲的奢侈,在当今的时代真的好吗?明明老百姓几乎都在啃土豆过苦日子,勒紧裤腰带挤出资源,供应前线的将士们……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1730章 工资与津贴() 
“难道食物的诱惑更大么?”

    杨明志看到许多人纷纷离开小礼堂,大门之外,也纷纷响起汽车的轰鸣。

    “看来,你们已经饥肠辘辘了?我倒是不怎么饿。”

    许多人离开了,还有一些人留在礼堂内。

    杨明志顺手把证书揣兜里,对着台下高兴的妻子使以眼色,就又搭讪其尚未离开的李森科本人。

    李森科并未当即离开,他似乎还要指挥人手,把仪式之后的礼堂打扫干净。瞧瞧,这个男人正对十多位清洁工发号施令呢?

    待那人话说的差不多了,杨明志便凑过身去。

    “嘿!将军同志,您应该直接去餐厅的。难道迷路了?不用担心,我为您配了司机。”

    “不,院长同志。也许……我们中午用不着搞一个盛大的餐会?”

    “餐会?餐会当然要有,它谈不上盛大,各类美食倒是能让您满意。”

    “我的意思不是这个!也许……”杨明志顿了顿,“也许我们不该过于铺张。我对午餐的事并无太大要求,面包块还有红菜汤,这就足够了。至于自助餐会,我想,和几位重要的同志针对时局畅谈一番,这才是最关键的。”

    “哦?”李森科提起精神,似乎明白了许多。“我是科学家不是政治家。我看得出,市长同志有意和您多聊几句,会谈的场所当然不能在这个小礼堂里。借着午餐的愉悦气氛,我觉得你们能长叹愉快。”

    杨明志耸耸肩,“我也很想和那几位同志长叹一番。准备一个不大的会议室,再准备些茶水点心,我们就能相谈愉快。”

    “这……我已经差人准备好了自助餐会,还是不用再调整罢。”

    “也好。我只希望,以后再有这类关于我的事,请您先听听我的意见。”

    “好的,那么您现在还有别的要求吗?”

    听李森科的话,他似乎不耐烦了。

    “当然,我还有事!”杨明志当机立断,这便轻轻甩动脖子,“借一步说话。”

    苏联科学院总院从莫斯科一路搬迁到新西伯利亚,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根本没有这种事,本时空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巧合。不管是另一个时空还是本时空,新西伯利亚这座城市注定会有苏联科学院的一个大型分支机构。杨明志现在站着的位置,就是未来的“科学城”,一个新西伯利亚非常特别的卫星城。

    一座崭新的小城市正在快速建设,碍于时间的仓促,大量的建筑不得不先使用木结构。另有许多建筑,它们才刚刚开始打地基。稍有常识的人看到那些深深的地基都能明白,未来,会有一批大楼完成建设。

    杨明志不想着未来的事,更不关心其他部门,他只着重关注自己的武器设计局的地址。

    一宿的睡眠让这幅疲惫的身体得到很好的修养,住房是温暖舒适的,它也暴露出诸配套设施存在的重大问题。

    “你们在讨论住宿问题?”听觉灵敏的费留多夫二人组麻利的凑过来。

    “啊!是费留多夫同志,您的面色很不错。”杨明志客套的说。

    “是啊,承蒙院长同志的特别关照,我们两个的住宿条件真可谓优越,暂且留下了真是最正确的决定。”

    “当然,你们两位也是科学院的客人。”现在的李森科强作笑容,他是在虚与委蛇。

    毕竟这两位是从莫斯科来的“钦差”,他们是贝利亚差遣之人,其身份地位都较高。李森科混了一辈子到了现今的地位,他始终牢记自己财富地位的来源。假若没有把这两位内务部较高级人员伺候好,惹得他们发怒,指不定贝利亚也会新生不悦,最终斯大林同志也会生气。

    杨明志丝毫没有李森科的这方面顾虑,从李森科的眼神里,他看得出这个老家伙是发自内心的希望费留多夫二人组,赶紧拿着新西伯利亚的些许土特产,坐着西进的军列回去述职。

    费留多夫二人组自觉有些碍事,他们很快离开,等着在中午多吃一些熏肉。

    “啊!那两个男人终于离开了。”李森科长出一口气。

    “院长同志,您很在意他们?”

    “当然在意。事情到此为止,您就在这里,我们再说些别的。”

    扯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李森科顺便提起了另外一些重要事。

    那便是“普里皮亚季武器设计局”的完全正式化,他简短的提到这件事,瞬间引起杨明志的重视。

    武器设计局成为科学院的一个下属单位,就像许多的研究所一样,在当下,它和诸多的研究所有着同等的行政地位。

    它是正规的部门,苏联自然支付一笔正规的科研经费。大量的行政方面的文件已经由设计局的波波夫代理签署,杨明志完全不用担心这些关键事宜,几乎所有行政方面的事,已经在波波夫等人抵达后的两天内全部做完了。

    现在,李森科趁着这个机会,特别说起了资金的问题。

    “将军同志,联盟非常重视您接下来的科研,我想您也非常明白,莫斯科的那些高级人员,他们身在克里姆林宫,双眼就注视着我们这里的科学城。

    您的研究所,理论上能获取的科研经费是无限的,联盟和斯大林同志都会大力支持您的科研。

    现在,卢布现金的购买力有所降低,实实在在的物资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科学院方面会努力满足您的所有需求。我想,新西伯利亚的高级官员也会配合您。您大力的研发,经费的事完全不用担心。”

    其实,杨明志初来乍到还没把问题想得如此遥远。难道设计局会缺经费吗?也许缺,也许……唉,车到山前必有路,真的缺钱了,问上级要嘛。

    杨明志尴尬的笑了笑:“谢谢您的好意,这样我就真的没有后顾之忧了。”

    “还有一点,是关于您个人的工资与津贴。”

    “啊?”

    “据我所知,您的户籍现在自动转入新西伯利亚,以后……”

    “等等!我的户籍?我还有户籍?”

    “是的,难道您的户籍证件丢了?”

    户口本?杨明志一拍脑袋,那个小本就早毁于战火看。或许那个东西很有用?不见得吧!军官证不是更好用么?

    杨明志尴尬的承认了:“我在莫斯科的时候没人跟我说过户籍证书的重要性,我都是靠军官证办事的。”

    “正好,一会儿的餐会,您可以和那些官员谈起此事。我建议您还是尽快吧户籍证书办好,这样,您以后在这座城市的工作办事也会更加方便。毕竟,您如果去许多办事机构,那里的工作人员还是严格按照规章,让您出示许多证件。我想您应该明白。”

    “是啊……我……我明白。真是想不到,越是大城市办事越难。”

    听李森科的额外言辞,一种熟悉感油然而生。在那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每个中国人一辈子会不得不办理许多证件,诸如买房买车等大事,往往需要出示多份证件以证明自己拥有购买的资格。

    证件是必须的,证件太多也是个大麻烦。

    李森科的提醒确实很重要,可能两周后,它重要意义就体现了。

    新西伯利亚方面非常支持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以科学家的姿态前来科研工作。他们用极高的工作效率,使得杨明志夫妇在坐着军列狂奔,就将二人的组织关系全都转过来了。

    新西伯利亚这座苏联中部的最大工业城市,战争爆发前就一直享受着中央的财政拨款,如今激烈的战争时期,其享受的财政援助提高了数倍。城市的工业产能快速增长,科学院的总院搬迁过来,“智力产能”也开始展现其威力。

    所以,杨明志的中将津贴,将由苏联储蓄银行新西伯利亚分行代发,身为军人的津贴高达两千五百卢布,加上其余的奖金,合计接近三千卢布,这个数字每个月都会增长。

    除此外,李森科最想说的,正是联盟针对所有的科学家们的高额科研津贴,根据职称的高低,津贴数额差别较大。

    科学院院士,这一极高的职称意味着两千卢布的津贴。有些幽默的事,院士的基本工资也才五百卢布。基本工资和林林总总的奖金加起来已经是很高的数额。

    一名院士,他在战争爆发前的低物价时代,扣完税的年收入高达两万卢布,对比那一时期苏联的物价,它真是天文数字。

    支付顶级科学家如此高的报酬,苏联当然是能够应对,毕竟顶级的科学家人数太少了,如果不提高全苏科学工作者的待遇,科技如何快速提升,如何更早的实现工业化呢?

    李森科身为院长,非常清楚那些高职称者的津贴。

    “您快一些把所有证件办理完毕,希望不会影响您领取工资。在新西伯利亚,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是工资发放日,您可去市里的储蓄银行领取您的军官津贴,以及个人的科学院工作工资,以及您个人的科研津贴。”

    “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