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第8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军的北方冬季攻势合适展开,该攻势最初的目的是支援斯大林格勒地区反攻的佯攻,如今是扩大成了意义不亚于南方的大战略。

    计划上,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大反攻在十一月中期或末期。那么,北方的反攻自然也要与该时间完美协调好。

    “我们应该以十一月十五日为预定的作战时间,最迟,我们也是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发动战役。我们要与南方的战役尽量在同一天发生,这样,两个战场同时发动声势浩大的进攻战役,我相信敌人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应对,我们极有可能顺利的赢得两场战役。

    所以,当南方的第一轮反攻部队投入作战,北方也要开始猛攻斯摩棱斯克。

    为了战役能顺利实施,军队需要一个四十五天到五十天的秘密调运期。

    我们必须快速的给前线补充大量军队,并组织战略预备队以防不测。为此我们要训练更多的军队,现在正于各训练基地整训的新部队,他们的归宿也需要调整。”

    接着,朱可夫立刻提及科涅夫提到的兵力问题。

    “加里宁方面军,还需要增加二十个整编师的预备力量,西方面军同样需要二十个。”

    两者加起来,就是四十个整编师,也意味着四十万人的战斗力量!

    斯大林当然为朱可夫的大手笔震惊,这便质问:“我们有这么多的后备部队吗?”

    “嗯……目前我们是没有的。不过,一个月后,我们或许可以。我们抓紧时间征兵,按照我们现在一个月时间的训练标准,给两个方面军增加六十万人,它是完全可行的。我们要从乌拉尔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还有中亚广泛招兵。我们还可以征召大量女兵,还可以到学校中去征兵。我们应该放宽征兵标准,把五十岁的男人也编入进来。如果战争状况持续的更久,我们就必须做好把六十岁男人也编入军队的觉悟。”

    “什么?把六十岁的老人也编入军队?”斯大林惊愕的问。

    “是的。如果必要,我们需要这么做。”

    此时绝非小可。斯大林踱步想了一下,突然停下说:“我们已经降低标准了,我想不到,您是这样的想法……难道我们已经到了这种绝境了吗?”

    “是的,斯大林同志。”朱可夫依旧面不改色:“谢谢您,谢谢坚持战斗的苏联人民,将指挥将指挥战略决战的重任交付于我手里。现在是国家真的到了生存还是毁灭的时机,我们必须拿出我们全部的力量。为此,士兵的年纪不应该作为绝对的征召门槛,那些拿得动枪的男人就应该服役!

    我们现在面临着重大战略机会,我军极有可能在明年春季到来前恢复我们1942年夏季的阵线,甚至在明年夏季接触列宁格勒的围困。曾经我认为,在北方施行一次大战役是对于南方作战的支援,现在我的想法已经变了。

    您担心两线作战,担心我们无法照顾变得顾此失彼。我看并不会如此。只要我们投入的兵力足够多,我们就不会出现局部兵力不足的问题,两线作战的弊端也就不会存在。”

    朱可夫看到,斯大林的一双大眼正在颤抖,他懂得斯大林是动了心。

    是啊,南方恢复1942年夏的阵线,北方解除列宁格勒的围困,完成这些,战争的战略主动权就又回到苏军手中。

    当然斯大林知道要完成这一战略目的,以苏军现在的状态非得大出血一次。

    如果代价是可以接受的,夺回战略主动权又付出几十万条生命,在斯大林看来这是合算的。他也认为,如果注定要有数十万人牺牲,让年长者牺牲,总比年轻人牺牲要好。充斥于军队中巨量的二十岁到三十岁的青年人,他们是国家的基干力量,历次作战他们也是蒙受最大损失的人群。

    年轻人要是牺牲殆尽,国家定是后劲乏力。

    似乎把年长者投入军队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不!它有好处,弊端一样明显。

    朱可夫继续说:“我们的新编部队,他们从未参与过任何的战斗,所以他们的战斗素养应该天然的比不过德军。然而这样的新部队数量庞大,就能以数量弥补质量的不足。”

    “可是,队伍里安置大量年长者,我非常担心队伍的素质。”斯大林捏着下巴说,“人不得不服老,我非常担心,五十岁的人,能否拿得起枪,能否长途行军,能否受得了前线的恶劣。”

    “您的担心是合理的,或许我的想法也过于理想。干脆这样做。”朱可夫突然想到:“很多五十岁的老者,他们年轻时就加入军队对抗白卫军。他们曾是战士,他们也是我们伟大联盟的缔造者,我想当祖国再度召唤,他们会非常愿意加入军队。或许,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他们毕竟老了!就像我,我已经六十多岁,最近的睡眠状况一直不好。也许您的解释是非常正确的。”斯大林当即问起其他人的态度:“科涅夫同志、普尔卡耶夫同志,你们的态度如何?”

    “这……如果他们能够在一线作战,这样的士兵我是欢迎的。”普尔卡耶夫暂且谨慎回答。

    “我也是一样的态度。”科涅夫说,“也许他们还能有另外的作用!”

    斯大林猛地抬起头:“是怎样的额外作用?”

    “就如朱可夫同志所言,他们是联盟的缔造者之一,我想他们是对于国家最为忠诚的那批人。他们或许因为年纪大了不善于作战,但他们可以以身作则教育年轻人,尤其是教育意志不坚定者。以我的观察,士兵的叛逃往往与基层军官脱不了关系。很多下级军官根部不懂得如何教育士兵为何而战,一味以命令施压,甚至大量使用体罚,这是错误的。也许在基层队伍安置一批老战士,甚至让他们做班长、排长,会取得不错效果。”

    “听起来很好。”斯大林已经打算批准朱可夫的这一项倡议,他又猛地一想,眼神瞄着静候的杨明志。

    “别列科夫同志,您怎么看呢?”

    “我……我当然是支持的。”对此,杨明志当然早就憋了一些话,此刻他灵机一动,立刻援引起某个美国军人的话:“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杨明志又紧跟一句:“他们曾为军人,就永远不会忘了自己曾为军人,只要国家一声号令,他们依然会冲锋在战斗的第一线。”

    “说得好!”斯大林突然铿锵有力的说,双手也情不自禁的鼓噪起来。

    这话确实让斯大林非常欣慰,对于朱可夫,别列科夫将军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原来在这位将军眼里,但凡是退役的军人,他们自然就是预备役。

    如果说现役战士是军刀,退役的战士不过是把军刀放进刀鞘封存,对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军刀变得锈迹斑斑不再锋利。不过若是打磨一番,依旧可以击倒敌人。

    “只要服役,就永远是军人。您的意见我很欣赏。”朱可夫拍拍手意识赞赏,接着,他的目光又看着斯大林:“所有战士们都有这样的觉悟这是最好的,然而现在我们还必须看到残酷的事实。相当多的军人,他们并没有必胜的信心和为国牺牲的觉悟。当战斗顺利的时候,他们的士气异常高涨,一旦战局不利,许多部队就试图撤退。这是非常现实的事,也是我们无法仅仅通过反撤退小组和士兵之间互相监督,或是通过别的手段进行完美遏制。

    如果我们暂时不能很好避免这种情况,那就想尽办法让战斗变得顺利。我想我们有一个办法。”

    “哦?是什么?”斯大林连忙问。

    “我们还可以动用一些新式武器,例如别列科夫同志研发的装备。”

    杨明志一个机灵立正,赶紧洗耳恭听朱可夫的高论。

    话说高科技武器能多大程度的左右战争,至少在当今的战争,交战各国都意识到了新式武器往往有着战术优越性,他们的想法基本就止步于此了。

    即便是另一个位面,还是完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美军,用高科技武器于二十世纪末,打了一场完全不对称的战争。一方还认为战争会像是二战那样的大兵团正面作战,不曾想,另一方是纯粹的高科技碾压。

    也是因此,世界旋即掀起了一场“唯武器论”的大讨论。

    无论是怎样的讨论,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没有某个军队会拼命鼓吹“精神无敌”。

    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当然是一支优秀军队的必备要素,同样,他们也必须拥有尽可能先进的高科技装备。

    因此,接受并了解自21世纪军事的杨明志,他的诸多理念在本位面的1942年,那是绝对的超前。

    虽是如此,本时空还有相当多的人有着明显超前的脑洞,而这些奇怪的脑洞汇聚一起,就形成了下个世纪的战争理论。

    朱可夫,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朱可夫一直推崇一种战术,即击中优势兵力主攻敌人关键之所在,为此他曾与斯大林发生过激烈争吵。那还是一月份的战略大反攻,偏偏那场引发争吵的战斗规划,就是为了解放维亚济马!

    大半年前,朱可夫完全可以把手头的装甲部队集结成两支精锐的突进力量,而斯大林更喜欢传统的方法,把装甲部分愣是分散成“七路大军”。斯大林执意要求这么做,最终朱可夫做出让步,这就造成苏军没有足够的突击力量割裂德军第六集团军的防线。德军的确是退却了,接着德军的疯狂反扑也让苏军失去了全部战果。

    如今,斯大林非常聪明的不亲自“微操”百万人的大战役。就让手下去指挥!就让专家朱可夫去指挥!打得好,朱可夫有荣誉,自己也有荣誉。打的菜,那就是朱可夫的全责。

    朱可夫何尝不知道?他自诩现在就是如履薄冰!如若自己指挥的不好,结果会……

    朱可夫无法想象,他知道自己付不起战败的历史责任,更不想成为俄罗斯的历史罪人,他希望成为人民的英雄,一位库图佐夫式的人物。

第1869章 会议(九)大胆的构想() 
得到斯大林重大信任的朱可夫如今终于摆脱了后方掣肘,他组织装甲力量突击斯摩棱斯克的计划,就是典型的“朱可夫风格”。

    对阵的德军也是不可小觑的强兵,平心而论,朱可夫有些担心两个机械化军就算凿开敌人防线也是损失巨大,这对后续作战非常不利。

    所以必须加强这支重要的突击力量,可问题也非常明显,前线长期的作战,军队的重武器损失很大,尤其是作为突击核心力量的坦克。

    就算加强了突击用的坦克数量,面对德军的各类反坦克炮和单兵使用的德制rpg类武器,苏军坦克还得蒙受很大损失。

    只要损失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因为苏军坦克的现状是比较特殊的,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凿开敌人的阵地。故而苏军不需要坦克多么的精美,座舱多么的舒适人性化。它们是一种消耗品,是凿开敌人防线的工具,苏军也犯不着希望一个车组驾驶同一辆坦克频繁作战。

    现实往往是一场战斗结束,苏军会有大量坦克失去战斗能力。

    坦克终究是一种突击平台,发动机正常,装甲没有严重破损,主炮能够开火,修修补补能继续用,这就足够了。战争前线的苏军战士想不得那么多,坏坦克拉回来,把战死的同胞拉出来埋葬,换上新发动机,装甲破损处焊上新钢板,主炮检查可用,坦克继续参战。

    除非,它已经成了一地废铁。

    归根结底,坦克发明之处就是所谓“把步兵炮装在拖拉机上突破堑壕的载具”。

    堑壕战已经是过去式了,德军修筑的防线有着错综复杂的战壕,以及被混凝土加固的堡垒。苏军修筑的防御工事也是如此。

    苏军装备了许多反坦克武器,德军更是如此。

    二战全面爆发时的许多欧洲国家,还抱着一战时的战术模式,把坦克分配到步兵部队,作为辅助步兵进攻的存在。这套理论没什么错的,它最终变成了步坦协同战术。

    德军则大胆的把坦克击中起来使用,纵使对方有大量的反坦克武器,只要投入进攻的坦克足够多,一样能撕开对方防线。战斗,仿佛变成了特殊的塔防游戏。

    坦克大规模击中使用论,这最初是法国人的理论。

    黑色幽默的是法军没有采用,德军却如获至宝!

    坦克击中论当然在苏联也是有市场的,被处决的图哈切夫斯基就认可这套理论,并希望未来的苏军按照该理论建立相应部队。

    朱可夫始终支持该理论,他的同学兼战友的巴甫洛夫,为了和图氏划清界限,也就反对这套理论。

    残酷的战局就是这样,支持坦克集中论的德军打败了反对它的巴甫洛夫。

    到了现在,朱可夫可以毫无顾忌的把坦克击中起来,只要坦克和装甲车足够多,只要猛攻一点,死扛住德军反坦克力量撕破防线,剩下的战局就好掌控了。

    如今,面对着在场的别列科夫将军,朱可夫萌生了大胆想法。

    毕竟朱可夫不但亲眼看到新西伯利亚方面送来的礼物,即新型突击步枪,还看到其强大的火力和精确性。尤其听闻此乃别列科夫本人的新发明,顿时他拼命回想很多往事。

    如今两人见面,别列科夫果然不一般,此人对战争明显有比自己还要大胆的想法!这是绝对的,或许是碍于自己军阶地,不敢主动说罢了。

    毕竟,这个家伙居然疯狂到把rpg配发到班,每个连有疯狂的直瞄的重型火箭炮发射系统,朱可夫如何不动心?

    朱可夫对斯大林说:“在战争爆发时,谁能想到隶属于第11集团军的第284师会一战成为功勋部队,谁能想到他们一战就摧毁了德军一支坦克团?将士固然英勇,别列科夫的新式武器也是功不可没。我们应该这样做,大规模生产新式武器,并集中配装到一支部队手里。我们至少要装备一支步兵师,是按照别列科夫同志理想中的步兵师。”

    “就像是参与戈梅利战役的第284师?”斯大林问。

    “是的!”朱可夫道:“德军中的精锐部队也是少数的,大部分是二流三流部队。别列科夫同志治军有术,他改良后的284师的确是以一万人之力,仅在今年就与至少七个敌军师作战,都取得重大胜利。如果前线有大量的别列科夫式的步兵师,新编的部队战斗力将显著提高。

    为什么别列科夫的部队这么强?我想您已经很清楚了,他一直在把新式武器集中起来用。改良后的近卫284师,已经不是一般的步兵师了,而是一种我不知该怎样形容的新式步兵师。一年以来的战争已经充分证明,这种新式步兵师有比传统步兵师更强的战斗力。”

    朱可夫说的都是事实,斯大林自然清楚,他问:“那么,朱可夫同志,您觉得该如何对了!”斯大林连忙看到杨明志,兴致勃勃地问:“别列科夫同志,我想这件事上没有谁比您更有发言权。”

    杨明志的精神一直亢奋着,他真是万万没想到朱可夫会不遗余力的赞誉自己,这是何等的殊荣。朱可夫,就是在赞誉自己的军事才能。

    经历过诸多大场面的杨明志竭力压制内心亢奋,强行表现得不卑不亢。

    “或许我的确是善于带兵的将领,我对步兵师的编制的确有自己的主见。在白俄罗斯的沼泽,那里是被敌人围困的孤岛,斯大林同志,您给予我招募游击队员的命令,才赐予我自主作战的权力,所以我实际有着巨大的战斗自主权,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对部队编制和武器装备进行改组。

    我的意见是,要加强基层部队的战斗火力,也要加强重武器的装备。我的概念里,一支步兵师,每个官兵都要有强健的身体,个体士兵的火力应该达到现在部队一个班的火力。我觉得,任何步兵师的每个步兵班要这样配置火力。”

    一个班十人,机枪手装备我研发的班用轻机枪,再有一人装备带有瞄准镜的狙击枪,其余八人都装备突击步枪。这其中两名最为强壮的,携带rpg发射器和部分弹头。

    步兵排中,增添一个迫击炮班或无后坐力炮班。到了步兵连,需要增添一个重型火箭炮班。再到步兵营,还需要特设一支重型火箭炮排。

    我认为,现在和未来的战争中,军队作战的原则就是把合适的炸弹远距离精确投掷到敌人头上。所以我的胜利,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火箭炮的大规模运用上。完全不同于喀秋莎的地毯式轰炸,我的鲶鱼火箭弹从来都是发射小组的精确射击。

    斯大林同志,如若您给我相应的权力,相应的物资,那么我在新西伯利亚的工厂建成后,会加大力度生产。您也可以给予我的战友里固施科夫更多的经费,那样就会有更多的飞鱼和鲶鱼下生产线。”

    斯大林和朱可夫听得非常动心,而科涅夫和普尔恰科夫一样动心。

    这个别列科夫,他简直是个让人兴奋的疯子!火箭炮下基层这种事,整个军队只有别列科夫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整个军队也唯独他能这么做。

    为何?口径高达107毫米的鲶鱼火箭弹,和配套的管式发射系统,就是别列科夫独创与装备部队的。它绝不是游击区粗制滥造的产品,相反它做工颇为精良。许多实战也证明了,这种巨大装药量的火箭炮,它可以轰炸八公里外的目标,也能直瞄敌人坦克射击。

    大口径火箭炮直射反坦克?这种操作在当今的时代可谓奇怪。也不是没有军械专家没这么想过,碍于当今的火箭炮技术有限,它的发展前景,看来还是不如大口径火炮实在。

    杨明志的那一番话,朱可夫是非常欣赏的。

    朱可夫顺势说:“我一直比较担心,攻击斯摩棱斯克的突击核心的那两支机械化军,他们的力量是否足够了。如果可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这一支突击力量。一般的步兵师是难堪此任的,我想,组建一批别列科夫式步兵师,这是增强力量的好办法。”

    斯大林点点头,他很满意的看着杨明志:“别列科夫同志,看来朱可夫同志也在为您说话。很好!很好!或许改造一批普通的步兵师,达到您希望的那种步兵师,这对战局有着重大的利好。”

    “啊!谢谢您。”

    “我可以给您更多权限,更多的经费,还能提供更多的生产工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