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联当然是要继续帮助的,至于让本国的小伙子们现在就反攻欧洲?不!俄国人和德国人还要再打几次血战,当他们最具战斗力的力量互相消磨殆尽,就是西方盟军反攻之时!
难道苏联就是愚蠢的,看不明白自己盟友心底里的那些不厚道的想法?
斯大林知道这些,他不会向侵略者主动示弱媾和,侵略者的战车亦是不可能停下。
所以1943年的冬季,就是苏联人民经历的最为痛苦的冬季,以及1944年最严重的春荒,这一趋势恐怕也是苏联的宿命。
因为它不仅寒冷,被粮食配给制支配的八千万人,除了军人的保障力度好一些外,其他人的配给力气全面下调,整个联盟陷入糟糕的饥饿中。
难道有某种神秘力量就是要饿死在废墟中抗战的苏联人民?
不!
恐怕这就是神奇的触底反弹。
一切都是大势所趋,气候的变化不为人力所撼动。
在经历了1943年的农业减产灾难,苏联人在慢性饥饿中坚持到了1944年的收获季。
时间到了1944年,苏联的农业情况发生巨变。随着库尔斯克战役的结束,苏联收复了基辅以东的大部分乌克兰地区,重获产粮地的苏联在1944年开春立刻开始抢救性种植。他们在被炮弹炸烂的土地上播种,到了秋季居然喜获丰收。
1944年整个苏联都获得丰收,或者说是整个北半球喜获丰收。
苏联在仍有大量国土沦陷的情况下,谷物产量居然达到了5000万吨,饥饿荡然无存。
可是,1942年的苏联有多少人能猜透未来几年气候对于农业的影响呢?
即便是李森科这样的高人对1943年心生一丝担忧,像是斯大林,他对于未来充满希望。
现在的李森科还不知道,自己在1943年必是浑身难受,对于他科研成果的质疑信必是铺天盖地,届时科学界又要掀起一场斗争。结果戏剧性的就是1944年的惊天大丰收,这难道不就是应征了“春化育种作业”的成功?
这些都发生在另一个位面的事实,而今也必将极大概率发生在这一位面。
杨明志对于战争的过程有着清晰的认识,对于苏联后勤的了解颇为肤浅,尤其是对苏联最基本的粮食供应,几乎没有了解。
曾经的他在意外的搞到一批美国支援的“奢侈”货品后,还以为盟友的援助已经常态化、大量化。
结果他得以了解其详细数据,每个月仅有十万吨级别的粮食供应,如何满足苏联的庞大胃口?
李森科说了许多自己的担忧,在发泄完心中的不快后,对于杨明志自然的真切的感谢。
缘何?在他看来,远赴莫斯科的别列科夫将军真是吉祥的人。
李森科不可能舔着脸一个电话打到斯大林的警卫办公室,留言询问斯大林“您是不是还一如既往的支持我”。这类操作就实属愚蠢不动脑子。
他需要通过一些侧面的渠道了解自己想获悉的,最好还是斯大林的背后嘀咕,那展示了斯大林对于自己的真实看法。
今天的李森科突然心情好了不少,虽然还有对明年播种的担忧,那终究是冬季之后的事。
再说,明年是否降雨偏少气候恶劣?李森科希望自己的估计全是错的。
杨明志还有些别的想法,他对李森科建议:“尊敬的院长同志,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温室栽培。嗯……就是搭建一个温室,锁住阳光的热量,纵使户外是严冬,温室内依旧是温暖的。这样,我相信农作物会持续生长。”
“您……您说的是在温室里种麦子?”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在温室里模拟春夏,无所谓户外的寒冬。我相信我们有这种技术实力。”杨明志自信的说。
杨明志话着实让李森科怦然心动,一切就在于“温室大棚”上。
温室大棚在本时空并非什么新鲜物,荷兰人早在十八世纪就开始搭建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大棚”。
与其说那是“温室大棚”,不如说就是玻璃房子。
李森科惊喜归惊喜,他赞誉了杨明志在农业上有见地后,就说明自己对于“温室大棚”的担心。
“现在我们搭建大量玻璃房子,它的成本实在太高了,仅仅是加工玻璃这一项就很成问题。即便我们建成一两座,它能有多大面积了,我们消耗了大量人力物资搭建起来的大棚,它能增产多少粮食?我听闻荷兰人做过这个,他们用来培育花卉。”
杨明志一怔:“嗯?为何的玻璃房子?我还以为砖墙堆泥土,使用塑料薄膜取代玻璃的那种温室。我其实并不觉得这会耗费多少钱。”
“什么?砖墙和泥土,还有什么塑料?”李森科瞪大了双眼,他感受的面孔乍一看就像是有着皮囊包裹的骷髅,犀利的眼光搞得整个人有些吓人。
杨明志已经无所谓了,他更是吃惊于李森科的态度,“怎么?您觉得很奇怪。”
“您说的塑料薄膜,那是什么?”
这里杨明志用了两个词,就是把俄语的“塑料”和“膜状物”合并在一起,也难怪李森科听着迷糊。
杨明志这便好生解释一下,即“塑料薄膜”就是石油化工的副产品之一,其实就是成薄膜状的聚乙烯,顺带又解释一番。
即便如此,李森科还是觉得这一想法匪夷所思。
“别列科夫将军,难道您觉得这种方法可行?您就打算用一堆石块、泥土和分离自石油的乙烯,做成所谓的温室?这可行吗?”
“嘿!不试试怎么能行呢?您觉得这很耗费资金吗?我想您不会这么觉得吧。”杨明志道。
杨明志所了解的“塑料大棚”就是“中国式的塑料大棚”。要论对实用主义的推崇,中国人在这方面比俄国人还要多一种本事——精细化操作。
习惯精耕细作的中国人,在屈辱时代结束不久,就开始自行研发出廉价的温室。黏土砖和泥土就是最低廉的高效能隔热保温材料。至于生产聚乙烯薄膜,只要有石油,奋力出聚乙烯的工艺就不复杂,加工成薄膜亦是不复杂。
“我想我们的化工部门既然能够生产塑料制品了,生产一些单纯的透明乙烯薄膜,这很困难么?就像是做蜡烛的石蜡,它们都是石油化工的额外产品,恐怕它们的作用也非常有限。透明的薄膜完全能够取代玻璃,恐怕我们的盟友美国已经开始这么做了。”
李森科毕竟是苏联科学院的院长,他在农业的学术造诣固然不怎样,他至少要懂得当代世界的农业科技发展前沿之脉络。
然而李森科仔细思考一下,他的确知道美国人、荷兰人搞起了温室大棚,美国人用来培育一些特别的农作物,荷兰人则主要是培育花卉的球茎。
把玻璃完全用石油化工的副产品之乙稀薄膜取代,并且制造出巨大的温室,用它来种植麦子,实在是闻所未闻。
李森科想不到有哪个国家搞过这样的农业生产案例,莫非这就是别列科夫的一种未经证实有效的奇思妙想?
单纯从理论上来看,堆砌厚实的土墙,并搭建一个框架,顶棚完全由乙烯薄膜覆盖,它的保温性能应该没问题。
李森科这个人,他并非是拒绝新事物,而是新的科学理论不能和自己的理念冲突。他管不得国外的那帮人,苏联国内的哪个生物学家敢质疑自己,大棒子就砸过去。
现在,他短暂思考后,丝毫不觉得杨明志的想法荒唐与不可行,而是有着大大的可操作性。
李森科内心愈发躁动起来,明面上还是绷着一张老脸,严肃的说:“不!别列科夫将军,那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民没有这样的操作。他们还是搭建玻璃房做温室,生产的几乎都是花卉。我知道您是意思是,搭建一些特别廉价的温室,用来长期生产粮食。您确定这可行吗?”
“哦?难道西方没有这种技术?”杨明志惊讶的问。
“我是这方面的专家,您的提议我也是第一次听明白。”
“哇!是吗?也许我们应该发展这项技术,它将体现我们苏维埃制度的优越。当然,非常现实的结果是,它将给予我们脆弱的后勤更多的粮食供应。”
“那么您想怎么操作呢?”
“我……”
“您先稍等一下。”说着,李森科连忙从大衣里拿出笔记本和钢笔,“您说吧,我会如实记录下来。”
呵呵,气氛变得非常微妙,杨明志突然觉得自己成了老师,李森科这个被批为刚愎自用的人,居然也虚心下来做学生?
杨明志故意摆出非常谦恭的态度:“好吧,以下都是我幼稚的意见。泥土的保温性很不错,我们用它搭建墙壁。
房屋的顶层覆盖聚乙烯薄膜,为了保温性我们必须多覆盖几层。
它的顶层还需要设置遮光布,从而对光照时间进行调节。
它需要顶部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从而避免内涝和调节室内温度。
它还需要人工加温系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集中供暖系统。
还包括温室的地下,我们还要设置保温层。”
杨明志罗列出这些要点,他本人并不懂得该如何制作中国意义上的传统塑料大棚,他就从自己的理解,把这些必要元素罗列出来。本来嘛,中国式塑料大棚技术诞生,基本就是因为国外有人提出了这种理念,中国人根据这套理念找到合适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技术从而愈发的成熟,最后干脆成了一个体系。
但它最初的原理并不复杂,于当今的苏联,没有任何的时代局限性。
甚至于那个位面的中国可以在五十年代掌握乙烯吹膜技术,很大程度也有苏联“156工程”的技术支持。
第1909章 石油困境()
李森科非常认真将杨明志的叙述记录下来,他非常相信别列科夫将军的这番构思怕是酝酿了许久。
这个来自中国的别列科夫着实是个猛人,如若此人不是个军人,其人一旦掌握农业方面的权力,怕是要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好在,此人是“业余农业学家”,李森科扪心自问,怕是此人的能力比自己是高的。
而今,别列科夫不是自己的竞争者,反而是一位合作者。
记录完毕的李森科猛地抬起头:“别列科夫同志,您是不是在白俄罗斯的沼泽就开始构思这些了。”
“哦?”杨明志笑着问,“看来您觉得它很有前途?”
“是啊!列宁同志鼓励我们在苏维埃的道路上努力探索,要充分发掘人民的生产力。我觉得我们必须使用各种手段,增强土地的生产力。您看,广袤的西伯利亚已经开始被积雪覆盖,整整半年时间,那些农田的生产力几乎是零,这是一种可耻的浪费。我想您的构思将能带来巨大改变。”
“所以您是非常支持的?”
“是的!其实科学院足够有能力制造一个面积达一百平方米的玻璃大温室,我们也有技术将其保持在二十度左右的温度,就是这里的成本太高了。您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温室模式,我们似乎可以用更少的成本制造更大面积的温室。因为面积大了,我们就可以种植麦子。”
“您……”杨明志无力吐槽,合着这个李森科满脑子都是种麦子?当然,李森科有对麦子产能的急迫需求,他这么想不足为奇。
杨明志摇摇头:“您还是不要奢望麦子了。”
“什么?那么我们种蔬菜?”
“对!就是蔬菜。”说到了蔬菜,杨明志的话匣子又打开了,“似乎我离开的日子里,上级开始对我们科学院供应甜菜根了?我懂得,它是难得的新鲜蔬菜,即便如此恐怕很快我们又只能吃腌制酸菜。
我们冬季作战的战士们,他也在吃各种酸菜。
苏联的大部分土地冬季非常寒冷,冬季没有新鲜蔬菜吃是一种常识,大家也都能理解。但是如果有新鲜蔬菜不是很好么?
人需要足够的糖分和蛋白质,也需要维生素。战士缺乏维生素将是另一种灾难。
所以我们既然要搭建大量的脸颊温室,就该种植那些可以生长周期短的蔬菜,例如番茄。”
“还有黄瓜、卷心菜、胡萝卜……”李森科拖着下巴又列举了一些。
杨明志想了想说:“我觉得还是那种可以向上生长的农作物最好,尤其是番茄,从而达到产能最大化。”
李森科旋即又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杨明志的话亦是给予他更多的提醒。
要让斯大林认同自己的农业能力,以及同行佩服自己,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对春小麦产能的增益,还有针对“冬季农业”的积极探索。
很显然,别列科夫提出了一大堆建议,他并不打算在这方面捞取什么成就。
当然,李森科并不觉得这个精明的东方人真的就如其表面的谦恭那般,是单纯的“国际主义”。
别列科夫定是需要其他方面的好处。
李森科沉默了一下,突然又问道:“别列科夫同志,我已经决定了,我将把您的意见成立为新的课题。我会组织人手,按照您提出的这些基本原理和所需的材料,先搭建面积达一公顷的新式温室。我将首先种植番茄,您觉得如何?”
一公顷的面积,它不大但也不小。杨明志估摸着,李森科的温室应该是多个,其总面积达到一公顷。
如果仅从实验性质的角度来说,这个温室也太大了。
不!恐怕李森科打一开始就没打算先搞一个小规模实验,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建成即投产的目的。怕是李森科觉得“泥土墙塑料薄膜大棚”就不是困难的,换言之,科学院内有一票搞农业的人才,那些人只怕都是李森科的拥趸,李森科声称他们有搞过玻璃温室的经验,而今不过是把搭建温室的材料换一下而已。
似乎一切都是这么简单,不过是换成更廉价的材料,使得成本暴跌之后,规划化的温室农业生产不再是个梦?!
杨明志先是比李森科的话吓到,接着淡定的说:“既然您觉得建成一公顷面积的温室立刻投产,为什么不建造更大的呢?您一定非常信任我,既然如此,您完全有权力制造更大的。”
“好的,那就建设十公顷的温室大棚。如果……”李森科切着手指估摸道:“如果第一个大棚在十一月中旬完工,明年春季一到,番茄就成熟了。只要我们能保证足够的光照、湿度和温度这三个基本点,我不觉得冬季生产是禁地。别列科夫同志,我就知道,我今天来您这里是非常明智的。”
“嘿嘿,您太客气了。”杨明志尴尬的笑笑。
“可能您还有别的建议?”
杨明志耸耸肩,既然李森科干瘦的老脸明显绽放出青春活力,说不定这个老家伙又要从“春化处理育种站”,跑去监督新式温室大棚的建设,以及密切关注番茄幼苗最初的生长,还要任命一票人员,全天候的监督那些幼苗的生长。
“如果有些建议,还是那些聚乙烯薄膜。您要施行非常大胆的计划,我觉得最总要的就是这些薄膜。它是石油化工的产物,我们应该就近利用本地的油田,要求冶炼厂加紧生产那些薄膜。”
李森科点点头:“这倒是,我国的石油产量一直很不错,很可惜的是,我们这里没有油田。”
“没有油田,这怎么可能?!”杨明志突然加大声音看着李森科费解的脸,突然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语。
杨明志的脑子可谓嗡的一下意识到,如今的时代是1942年。
对啊,这个时代秋明油库区还不存在。他们直到1965年才在西部西伯利亚挖到石油。
石油,它是工业的血液呀。
李森科非常肯定的说:“至少新西伯利亚州是缺乏石油的,我们所用的石油都是从伊尔库茨克和更东边的地方原来。”说到此,李森科不禁摇摇头:“那些都是小型油田,它们的产出基本供应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还有其他几个大城市。据我所知,伊尔库茨克的北方有一个小油田,东方还有几个,它们单体的规模都不大。”
“这……油田的产能有多少?”
“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全年仅有三百万吨。”李森科耸耸肩一脸无奈,“即便如此,它们现在也变得非常重要。您知道吗?自从我们失去了顿巴斯盆地的煤矿,我们就更加依赖这些石油了。包括供应整个科学院的暖气,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嗯?不是煤炭难道还是石油?!”杨明志惊讶的问。
“不错,就是石油!我们现在需要石油,也更加需要煤炭。别列科夫同志,您在白俄罗斯的沼泽用那里的劣质煤炭生产氨水,继而生产硝铵,显然您非常清楚化肥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给予农业增产的另一个工具就是化肥,可惜我们失去了主要的煤矿,我们当然也可以用石油来做化肥。但是现在的石油几乎都用于工业和军事,我们不能指望化肥带来多大的利好改变。”
说来说去,本该是自然资源财大气粗的苏联,现在就如李森科所言,资源也相对匮乏了。
那些资源都是存在着的,尤其是巨大的油气资源,它们都深埋在广袤西伯利亚的地下。
它们的问题都只有一个——埋得太深了。
杨明志试探性的说:“如果,我们可以有更兼顾的钻头,就能找到藏匿的油田?”
“哈哈,我们有那样的钻探技术吗?或许有一些大油田,因为我们的技术达不到而不能找到他们。您觉得我们的巴库油田的钻井钻了多深?”
“是多少?有一千米?”
杨明志的话差一点让李森科笑掉大牙。
“哈哈哈!别列科夫同志,您太高看我们的钻井技术了!我虽然是农业上的专家,对于石油化工业也有一点了解。您需要知晓一件事,向地下钻探是困难,因为土壤层其实很薄,往往钻上一百米,钻头就要面对坚硬的花岗岩,这一过程中,钻头磨损会非常强烈,随着深度的增加,它随时都可能断裂在钻洞中。钻头一旦有了坏损还拔不出来,钻探队的所有努力都是前功尽弃。据我所知,我们最深的钻探深度刚刚突破六百米,也仅此而已了。”
现在杨明志算是听明白了,李森科的意思是苏联当前的钻井行业,不具备太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