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杨明志算是听明白了,李森科的意思是苏联当前的钻井行业,不具备太深的挖掘能力。
李森科继续说:“您知道我们的巴库油田,在那里我们往往只要钻探一百米就能挖到石油,那个钻探六百米的记录就是在巴库创造的。当钻头被拉出来时当场就发生井喷,有工人甚至当场牺牲。”
李森科的数据着实让杨明志吓了一跳,也令他想到了那些中东的产油国。
那些到处是沙漠的国家,黄沙之下埋藏着数量惊人的黑金。那里有着世界上最佳的轻质原油,因为杂质最少,故而往往要7。2个标准桶才能够一吨重。在俄国,因为油品多发粘,即其中的杂质更多,往往6。8桶就有一吨重。
更令人羡慕的是,那些地方被形容为,只要用力挥舞锄头,在抛出的坑里就会喷出原油。
当然这是一种调侃性说法,实际上,那些地方确实只需要很浅的钻探即可挖出最好的石油,其开采成本仅是苏联的十分之一。
其实大油田往往埋藏得更深,曾经被称呼为著名贫油国的中国,因为使用了新式钻头和新式钻探技术,在大庆地区,钻头足足钻了一千五百米,石油喷涌而出。那是一个大油田,以至于人们继续钻探七千米,在同一个位置发现了更深的一个大油田。
这一情况也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区,技术达不到,就是推测那里有石油,暂时也不能得到。
李森科继续说:“我个人非常相信如果我们继续钻下去,是可以发现更多石油的。我们……唉……”
李森科深深叹了一口气,他也立刻说明了自己叹气的原因。
一切,都是源于当前的战局。
李森科需要苏联的存在来保证自己的地位,增加农业上的产出则是保持个人地位的手段。
今天的李森科非常高兴于得到了另一种增加农业产出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归根结底,非常依赖石油工业。
当前的苏联石油化工又是怎样一种场景呢?
可以说,因为德军的攻势,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给予苏联石油化工的一记重拳。
当前的十月中旬,曼施坦因麾下的一支山地步兵师已经打穿了苏军的高加索方面军于高加索山口的防线,战斗甚至发生在三千米多的冰川上,终究苏军的部分防线失守。
德军那些由阿尔卑斯山的山民组成的部队,他们的山地作战经验很是丰富,不过受困于高加索地区的环境过于复杂,德军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几乎不能发挥效能,更令曼施坦因愤慨的,由于斯大林格勒久攻不下,其麾下的空军部队几乎都都调走。
所以只有少数部队打穿了高加索山脉进入亚洲,他们能有多大作用呢?
恐怕就是政治上的作用吧。
德军在白雪皑皑的山顶升起了德国的旗帜,德国媒体夸张的将其形容为“帝国的伟大胜利”以及“征服亚洲的开始”。
这番操作着实振奋了德国军民的士气,也给了苏联当头一棒。
因为打穿了高加索山脉,德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巴库油田就仅剩五百公里了。
五百公里,它不是很遥远的距离么?
不!如此距离已经给予苏联巨大的心理压力。
早在德军开始蓝色方案时,巴库油田就开始战略转移了。尤其是当德军大有打穿山脉之势,油田开始减产。
到了十月份,巴库油田已经被人为性关闭了三千座油井,即减少了其接近一半的产能。
那么苏联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便德军已经达到高加索山脉,明明还有五百公里,为何就一定要检查呢?难道他们是畏惧德军?
这一切都要说到八月份下旬,随着保卢斯的德军开始发起针对斯大林格勒城市的进攻,苏联的石油运输线开始遭遇致命的打击!
第1910章 和李森科最后的谈话()
斯大林格勒,她不但是南俄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本身也是南俄最大的石油化工中心。
随着德军占领了超过一半的斯大林格勒城区,尤其是火车站成为苏德双方争夺几十次的战场,巴库油田的石油北上的交通线其实自八月底就完全被切断了。
这就产生了非常尴尬的事,单单一个巴库油田,和平时期年产轻质原油就可轻松达到两千万吨,如今油田还在努力保持产能,可是石油运不出去,就好比一个人拼命啃面包,胃囊的面包只有少部分进入肠子,为了避免困境,暂时的办法就是让这个人闭嘴。
所以到了十月中旬,巴库油田已经人为关闭了近四千座油井,已经开采的并经过一定蒸馏作业的原油,又被灌回油井,于地下继续保存。
这些油井有的是直接被苏军炸毁了输油管,有的是被摧毁了磕头机,还有的直接用混凝土封堵管道。
巴库油田的去产能完全是被逼无奈的,苏军当然也想到别的方法把石油运出去。
奈何苏联长期依靠铁路运油,里海上的原油运输船不但吨位小而且数量少。被逼无奈的当局干脆直接将装满石油的金属灌扔到里海,一个个由铁链串联起来,由拖船将它们一股脑拖到土库曼的港口进行冶炼。
但是这番操作并不经济,所以迫于现实压力,一条新的沿里海湖畔向北走的铁路支线,正在上百万苏联英雄儿女的奋进下修建。
当前苏联的石油产能进入了一个可怕的低谷中。即便是下半年陷入大战,苏联1941年仍然出产了两千八百万吨原油,而今已经是1942年十月,原油总产量还不到一千五百万吨。
究其原因,最大的因素就在于巴库油田的油井大规模关停。
那么德军现在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早在蓝色方案之前,德军在进攻作战的筹备时期,实在认真考虑过本次作战的燃料消耗情况。
小胡子在一群智商正常的将军们的劝谏下,还是执意和苏联打持久战。不过到了1942年夏季,德军恐怕也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和苏联打持久战。
要战胜苏联,恐怕最为可行的计划就是占领苏联的南俄。
小胡子也不是纯粹的傻子,他很懂得巴库油田的产能,年产可达两千万吨的巨大油田,就算经历了战火后其产能暴跌,德军只要控制它,恢复一千万吨的产能难道是难题么?
如今德军对燃料的需求并非那么极端,只要德国有六百万吨原油的供应,已经可以基本满足装甲部队和所有后勤车辆的运作。
现在的德国正在加紧生产坦克和载重卡车,其产能是可观的。尤其是在卡车方面,其产能和质量都是强于苏联的。
在各类装甲载具产能方面,德国则弱于苏联。
在六月份,小胡子要求罗马尼亚的实际掌权者安东内斯库,将罗马尼亚的石油产能推到一个巅峰,即在七月份卖给德国有三十万吨原油。这些原油经过提炼,能供应德国战车跑多远呢?
现实迫使一线的德军节约用油。
其实一线苏军方面,他们也在节约用油。
石油不是开采上来就完事了,大战之前苏联的几大石油冶炼中心,而今要么处于围困,要么沦陷,要么陷入战火。当局预计1942年的石油产能是一千七百万吨,而冶炼效能已经仅剩下和平时期的三分之一。
某种意义上苏联真的缺油,即便苏联在努力在亚洲地区兴建新的炼油厂,在它们的支援下,石油冶炼能力的恢复速度不够快速,增量并不喜人。
大量的石油得不到冶炼,但它们并会单纯扔在油库等待冶炼。由于顿巴斯地区的沦陷,苏联的煤炭消耗突然变得紧张,不得已许多工厂干脆用石油作为煤炭的替代品。
苏联整体是不缺乏粮食的,盟友的粮食几乎都是即食军粮,它们运抵的量不大,它们是锦上添花。
但盟友运来的汽油、柴油,在当今苏联的采油炼油遭遇困境的时期,它们又以数量足够大质量上乘,给予苏军重大帮助。
至少新西伯利亚市是有炼油厂的,它本身也是一座年轻的工厂。
战争爆发初期的苏联战略大转移,西部大型炼油厂的许多设备不可能一瞬间搬走,经验丰富的工人和家属,则拿着行李纷纷坐上列车跑路。
在被迫的技术移民大潮下,一批炼油厂工人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被安置在沿铁路的大城市。
像是新西伯利亚这样的强力工业城市,给予当地钢铁厂和各类机械工程技术图纸,新的炼油设备迅速下了生产线。
来自远东的小型油田的石油,以及部分来自乌拉尔山西部地区油田的石油,开始分流到新西伯利亚的规模不大的炼油厂。
新西伯利亚产出的汽油、柴油、煤油,以及其他产出,都成为供应这座城市的各类机械运转之能源。例如,因为顿巴斯煤矿区的失陷,西伯利亚地区所有发现的煤矿,必须拿出一部分支援西部。
新西伯利亚市的电煤缺口,自然由石油代替。那些宝贵的优质焦煤,不再作为电煤,而是作为市内各类重工业企业的熔炼能源。
所以说,新西伯利亚市的集中供暖系统,很大程度就是燃烧石油烧水取暖的。
曾几何时,杨明志对于苏联当前的石油工业只有泛泛了解,他还是有点诧异,李森科跟自己说了这么多,究竟是他懂得石油工业,还是真的特别关注这些相关报告?
李森科最后掏出自己的怀表:“啊,时间也不早了。别列科夫同志,我很抱歉,您刚结束漫长的旅途,我就冒昧的赶来和您说了这么多。”
“不碍事。”李森科分明是要离开了,杨明志一寻思,自己正巧还有别的一些话要闻讯这个老家伙一番。
他连忙说:“尊敬的院长同志,您真的决定接受我的提议,去制造那些廉价的温室大棚?”
“当然!它们或许是廉价的,我坚信您的思考是充满智慧的,我会立刻督导这件事。哈哈,关于这件事我真的要谢谢您,我会取得很大的成功,那个时候我会向领袖指明您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是吗?真是太好了。”
“这是非常必要的,谢谢您给我带来了重要的消息。所以您还有什么要求吗?例如关于您的武器设计局,我会尽量满足您。”
李森科这一问恰好问到点子上,杨明志一拍脑门,故意说道:“啊呀,谢谢您的提醒,有些事我正巧要问您。”
“您请讲。”
“例如,关于我从莫斯科带回来的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我记得他的资料数天前已经由电报发到您这里。卡拉什尼科夫同志将作为我的设计局新成员,他的各种组织关系也转到了科学院,这件事……”
“当然!我知道这个人,他就在您的大办公室内。”李森科直白的说,“其实关于他的书面档案,也从他的老家送到新西伯利亚了,毕竟哈萨克距离我们这里并不太远。”
“真是太好了。那么他的待遇情况。您应该明白一件事,他是年轻的武器设计师,也是斯大林同志予以厚望的年轻人。”
“我都明白的,但是津贴的发放科学院有一套规定。即便按照规定,卡拉什尼科夫同志的待遇也远高于一般的工作人员,我们会照章办事。”
杨明志点点头,自己本意是想多给卡氏捞点好处,看起来是不行的。
不过卡氏并不吃亏,因其不但从军立功,还在武器设计方面拿过奖,这种人才的级别本就是高的。按照苏联的一套工资制度,等级高一点,待遇就高很多。
工资高可是高,杨明志不觉得目前的高工资有多少的优越性。自己的基础的津贴就高达六千卢布,那有如何?国营商店没什么好东西,整个联盟已经不是通货紧缩,而是强度愈演愈烈的配给制。如此状况下只有通过一些特权搞到一点点紧俏的东西。
就食物而言,仅就给科学院供应甜菜根这件事,简直就是州长乌莫夫的恩惠了。
这番恩惠也是昙花一现,怕是再过一周,所有人又要开始吃腌菜。
发散着想一想,假若李森科发挥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十公顷的温室大棚投产了,吃到番茄也是明年三月份的事。到了三月份,怕是南俄的德军已经荡然无存了。
杨明志继续说:“我听闻我的工厂也都建好了,甚至工人们都就位了,他们的工资情况呢?”
“这件事……那些人的工资就不归科学院管了。”李森科耸耸肩,“此事您可以去问问州长乌莫夫,我想那位同志现在也非常希望与您亲自见面的。”
“是的!关于突击步枪的生产,我真的应该和他好好聊聊。”
“哈哈。”李森科笑道,“今天不行,已经太晚了。别列科夫同志,如果您有意和他见面,我可以和他的秘书联络一下,给您预约一个见面的机会。”
“真的?”杨明志猛地睁开眼睛,一本正经的看着李森科:“哦真是太谢谢您。那就拜托您帮我约一个上午的会面,我将要和他聊聊工厂的事,还有突击步枪的事。”
“好的,我们一言为定。”
至此,李森科没有再逗留下去。
李森科裹紧自己的黑色呢子大衣,干练的走出温暖的房间,回到自己的轿车里,接着慢慢消失在灯火通明的街道中。
杨明志目送那轿车消失不见,不经意打了一个哈欠。
波波夫不知道局长和院长在小屋里秘密聊了什么,他也不想像是间谍那般偷听,这边凑近站在雪地中的杨明志身边。
“局长同志,你们聊了一下大事吗?”
“哦?波波夫同志,是您……您想知道吗?”
“不!我……我只是有点好奇。”
“没什么可好奇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杨明志摆摆手,“我们先进屋。”
时间已经足够晚了,它接近莫斯科时间的十点。直到这时候,杨明志才感觉到自己和李森科聊得实在太多了,这个时间怕是妻子已经睡了。不,她会一直保持清醒等着自己回去。
见得自己的部下还在挑灯夜战,尤其是见得卡拉什尼科夫还在一丝不苟的翻看旧的图纸。
普通人对于这些图纸看一会儿就浑身难受了,普通的工作者因为感觉枯燥也不会枯燥。卡拉什尼科夫分明不是那种普通人,他在拼命的获取知识,这个过程怕是没有一点的枯燥,对于他恐怕还是迫不及待,需要废寝忘食的学习。
不只是卡氏,那些女将们居然工作到这么晚,丝毫没有怠惰的情绪,杨明志非常欣慰。
当然,也许这份夜里十点的勤奋,有一定演习的成分?
杨明志估摸着大家已经非常疲倦,再继续下去针对旧图纸的复制绘制,很容易出现谬误了。
设计局目前还在做着图纸复制的工作,一来是备份,而来就是复制好后,打包交给远方的工厂,这其中就有突击步枪的生产图纸。
毕竟苏联不承认什么知识产权,当局认为所谓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
因为这个原因,杨明志也有什么负罪感。说到底,所谓自己研发的突击步枪,还是抄袭另一个位面的卡拉什尼科夫的设计,如今这个位面,自己的成果则被官方认定为,是“充分学习了费德洛夫自动枪械原理”的设计。
杨明志又把波波夫叫至自己的身边,向他说明起自己明日的工作。
“我虽然回来了,未来几天您依旧是设计局日常运作的负责人。恐怕一段时间内,我个人的工作重点都会放在那两个工厂的运作上。等到一切稳定了,我会亲自带队研发可遥控火箭弹的研发。”
波波夫深深的点点头:“我完全理解您。我相信,您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实现设计局突击步枪的量产。”
“对的!是在我们下属工厂实现量产,对此设计局有完全的管理权,嘿嘿,生产任务完全就由我们来下。上级又给了我很大的自主权,尊敬的波波夫同志,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沼泽地。”
第1911章 家庭团圆()
夜已经身份,整个时节陷入静谧,唯有远方的工厂传来厚重的金属声。
此刻,两个男人正掐着烟卷聊着。
“我们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波波夫笑着问。
“不完全是这样,我们是半主动的。我想制约我们产能的最大因素,将是经费问题这一项。所以明天早晨我会亲自会见乌莫夫一趟,接着我会亲自去参观我们的下属工厂。但愿,明天的工作是顺利又充满惊喜的。”
现在的杨明志对于未来的工作充满期盼。
“当然。”波波夫不假思索顺应道:“我记得您在前往莫斯科之前,就在市里的一些工厂物色了一些能力出众的工人。”
“对!”杨明志突然想到一些事,急迫的说:“对呀!我明天必去确定一下,我定下的那些人是否成了我的部下。如果那些工厂不放人,要么我亲自去谈判,要么我就找乌莫夫亲自说明此事。”
“哈哈,您的担忧毫无意义。”波波夫笑道,“我已经去过我们的下属工厂了,也见到那些工人。”
“哦?情况如何?”
“首先您的担忧是多余的。我记得有一个女人,您对她予以厚望。”
“是!她叫安德洛夫娜,最初的样枪都是她组装的。此人已经具备充分的工作经验,我要委任她做领导呢。”
“好消息,她已经是您的部下了。还有那些参与加工零部件的人,都成了您的部下。”
无疑这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杨明志需要一批技术骨干,让他们作为师父带一帮学徒,如此自己的工厂就能迅速运作起来。波波夫说明了非常利好的情况,自己的担忧看来确是多余了。
杨明志带着高兴终于回到家里,果不其然,杨桃正侧卧着身子,看着自己从莫斯科带回来的书,是高尔基的著作。
杨桃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医生,她也希望看点医疗方面的书。可惜自己缺乏一种条件,她在丈夫离开的时间曾拜托安妮搞到一本医学的小册子,结果那些俄语的极长的专有名词,弄得整本书晦涩难懂。
奈何自己的俄语水平还是太薄弱了,弹舌音虽然已经学会,日常交流没有障碍,大量的专有名词还需深入学习。
丈夫带回来基本书正好是自己打发无聊的宝贝。
她不肯早点睡,终于熬到丈夫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