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昨日之门-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珍羡慕的说:“我也想去啊……这么着,回头我给你打电话,结束的早我就过去找你们。”

    众人说定,刘焕领着一行人往外走。边走边低声说:“你们算是有口福了,我知道附近有家海底捞,味道不错。”

    杨睿有点懵,问:“焕哥,海底捞是啥玩意?”

    “就是火锅。”

    杨睿一撇嘴:“火锅就火锅呗,叫什么海底捞啊。”

    那日松哈哈大笑:“说的没错!不过要说起火锅,还是我们家乡的最正宗。原汁原味,草原上的羊都是现宰的,吃起来一点膻味都没有。”

    齐北距离内蒙不远,饭馆里的羊肉大多来自内蒙,闻言余杉立马附和。四个人里,一个内蒙,两个北疆,提起内蒙涮羊肉赞不绝口,倒是把刘焕给说没词了。

    刘焕指着几个人说:“我说不过你们,不过这海底捞还是有点儿意思,你们吃了就知道啦。”

    四个人出来,坐上一辆田珍给安排的商务车,刘焕开着车就走。这珠海刘焕倒是来过几回,路况半熟不熟,为了找到那家海底捞,刘焕开着车足足绕了三圈。(未完待续。)

第197章 饭碗的问题(下)() 
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余杉一看店名乐了,说:“焕哥,这是豆捞不是海底捞,差俩字差太远了。”

    刘焕也乐了,说:“我这全国各地没少跑,一个地方也待不上几天,容易记混了。得,甭管名字了,我这都前心贴后背了,咱们赶紧进去吧。”

    四个人进到店里头,余杉一瞧,这家店还真就不大,拢共就那么几张桌子,还一桌客人都没有。他们四个人一进去,正无聊看电视的老板打起精神起来招呼,将四个人让到一张桌子前。

    也不用菜谱了,能点的东西全都贴在了墙上。几个人询问了老板本店的特色,各自点了几样。说话的功夫,四个酒精小汤锅就送了上来。

    说起豆捞跟火锅,送汤锅的老板插了句嘴,介绍了一通,几个人一听,感情这豆捞跟火锅还真有点区别。首先一点,豆捞通常都是一人一个小锅,锅底也是清汤,煮的东西以鲜虾滑、鲜鱼滑、鲜牛滑之类的滑类为主,小汤锅里还有个小漏勺用来捞东西,豆捞通都捞,豆捞豆捞就是打这儿来的。

    其实真说起来,豆捞也属于火锅的一种。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美食种类繁多,同一种吃法,在各地大多因地制宜的加入了地方特色。就说这火锅,北方能吃到新鲜的牛羊肉,珠海这地方就不成,距离牧区太远。羊肉不新鲜,水牛肉更没法儿跟草原上放养的比。可有一点,这地方靠海啊,于是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豆捞里头的材料就大多以海产为主。

    流水的菜色一股脑的送上来,小酒精锅也开了锅,一时间小饭馆里升腾起了氤氲的雾气。

    刘焕这人随性,也没要什么有名的酒水,就要了小饭馆里自己弄的药酒。四只酒杯碰在一起,琥珀色的药酒在杯中荡了荡,随即被四人一饮而尽。

    “嘶……哈!”刘焕咂咂嘴:“这酒度数不低啊?”

    那日松笑呵呵的说:“这就不低了?赶明儿到我们家乡,让你尝尝什么叫闷倒驴。”

    都说东北人喝酒豪爽,可跟内蒙人民一比就含蓄了很多,就说着闷倒驴,足足六十七度,再有八度就是医用酒精了,内蒙人民却甘之如饴,让人咋舌。

    余杉浅尝辄止,喝了半杯酒不动了,一个劲儿的用小漏勺捞着虾滑。杨睿在一旁酒到杯干,然后闷头大吃,至始至终一言不发。这桌上聊天的,也就是余杉、刘焕、那日松仨人。

    仨人天南地北的聊着,刘焕说起了余杉的天分,把余杉这个歌曲搬运工夸得脸色通红。他有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跟眼前这俩音乐大咖聊音乐,那不是自寻死路么?

    仨人你一言我一语,聊着聊着,刘焕感叹着说:“现如今音乐这碗饭是越来越难吃了。”

    那日松比刘焕还郁闷,闻言直接闷了一口酒,赞同的点着头。就如同各行各业一样,打开国门,外面涌进来,音乐界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首先是同种同源的港台音乐涌进来,实力派也就罢了,唱的不咋地的偶像派也圈走了一堆市场份额;这也就罢了,更致命的是国内版权意识淡薄,安安静静词曲创作人指望着版权就得活生生饿死。

    就比如那日松,就算在九八年也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为了不饿肚子,也得四处去接各类编曲、演唱会音乐总监之类的活计。他都如此,那寻常的词曲作者会是个什么状态?

    还有一点,国内的商业音乐刚刚兴起,各类公司都想抓个类似香港四大天王那样能唱、能演还有张好脸的优质摇钱树,作词、作曲包括编曲这一块都没多少人去重视。有不少词曲作者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歌,知名度挺高,写一首歌仨瓜俩枣就能卖了,因为什么?因为在大部分不懂行的人看来,把一首歌唱红的是歌手,个词曲有关系,但关系不大。

    幕后的制作人不好过,歌手们同样不好过。歌是唱红了,发了磁带,结果最后连发行费用都没赚回来。音乐公司不能亏本,歌手也得过日子啊,怎么办?走穴吧,唱红一首歌,马上全国各地走穴,登台十几分钟就不少赚。所以整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曲爆红的歌手不少,其中大多数人一辈子就唱红了这么一首歌。走了几年穴,老百姓不认账啦,泯然众人消失在公众视线里的有,转行的也不少。经商的、当演员的、做主持人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听着俩大咖的感叹,余杉心说这才是九八年,原创音乐还在苟延残喘,真正的末日是在零二年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做盗版磁带、CD的都干不下去啦,想听什么歌直接网上下载,一毛钱不用花就能存MP3里一直听,谁还花钱去买CD?

    那阵子余杉听罔闻的谢雨刚提起过一个事儿,说某乐队发了张专辑,一共就五百张,一张碟片很夸张的卖到了五百块钱。余杉当时年轻,还琢磨呢,卖这么贵干嘛,便宜点十块钱一张,能多卖出去不少,钱也不见得少赚,还能为大众熟知,这乐队真不会算账。后来他明白了,哪儿有人买啊?那些买CD的都相当于走人情随份子了,玩儿音乐的你捧我、我捧你,既然老百姓都不买账,那咱们就自娱自乐、互相吹捧吧。

    音乐界这种半死不活的境地延续了十几年,一直到后来旷日持久的版权官司打下来,从此KTV点唱需要给版权人付费,网络下载同样需要付费,再加上各类音乐比赛、选秀节目铺天盖地的宣传,靠音乐吃饭的人们境遇总算扭转了过来。

    余杉脑子里琢磨着这些事,那日松突然看着他说:“杉子,你怎么光闷头吃东西不说话?”

    “他可比咱俩有钱多了,人家就没指着吃这碗饭。”刘焕在一旁揶揄道。

    余杉笑了下,说:“其实情况没那么糟。你们看啊,国内缺优秀制作人么?缺好歌手么?”

    刘焕说:“你别扯这些没用的,说点儿有意义的。”

    “我的意思是,既然这两样都不缺,还有这么大基数的观众,内地音乐人怎么就会挨饿呢?崇洋媚外这事儿先不提,这问题没十几年扭转不过来,咱们内地音乐人得先从自身上找问题。我觉着啊,有俩问题。一个就是不能高高在上,创作的、演唱的得走心,一天到晚的晚会歌曲,老百姓听了一辈子早腻了,年轻人还觉着反胃……焕哥你容我说完,我知道你什么意思,是,咱们好歌也不少,可为什么竞争不过港台?我觉着还是一个宣传的问题。说白了,大多数内地音乐制作公司都是二把刀,都在摸石头过河,港台那一套宣传、包装根本就没闹明白就扎进坑里了,能不赔?”

    “那杉子你是什么意思?”

    “我琢磨着……要不搞个歌唱比赛之类的电视节目?”

    “青歌赛?这个老早就有了啊。”刘焕说。

    余杉连连摆手:“不搞那种评委打分,高高在上的,那节目收视率得多惨?要搞就得搞个贴近老百姓的,比如搞个发掘新人的音乐节目。从全国各地物色几十个好苗子,这些好苗子一定得是全国各地。再弄几个音乐界重量级的大咖,就比如焕哥你这样的。到时候弄四把大椅子背对着舞台,也不看脸,就听这些苗子唱,唱的好了就转身。”

    “要是好几个人转身,那就一起抢好苗子。一个人最多十个好苗子,各自带队指导,先对内对抗,再交叉对决。后期搞个短信投票、电话投票,只要那些苗子素质高一点,这节目不愁不火啊。节目火了,那些节目里唱的歌曲不就火了么?”

    “咦?”那日松跟刘焕对视了一眼,后者摸着脑袋说:“你说这个有点儿意思啊。”

    “歌火了,能不能多卖出去几盘磁带不敢说,起码知名度上去了,走穴也能多赚点儿钱。现在国内版权方面不太健全,早晚都有健全的一天。”

    那日松点点头,说:“杉子,这节目是要制播分离?能收回成本么?”

    “收回成本还不简单?那四个音乐界的大咖就是招牌,有这四个人四处一吆喝,广告费就能收回一大笔吧?节目卖给电视台,按收视率算价钱,不但不赔本儿还能赚不少。”

    刘焕低头沉吟了一阵,说:“钱不钱的倒不说,要真搞这么个节目,倒是能发掘不少好苗子。”到了刘焕这个级别,钱不钱的他已经无所谓了,他现在就想着发掘几个好苗子,再把欧美的音乐引进来,丰富国内的音乐形式。

    想要为音乐做点什么的那日松同样意动,喝了口酒问:“杉子,搞这么个节目得多少钱?”

    余杉盘算了下,说:“怎么也得个两千万吧?”他不太确定,不过后来好声音的制作成本有说上亿的,又说七千万的,换算成九八年的物价水准,再打一狠折,余杉觉着两千万差不多够了。

    “这么多?”那日松不言语了。

    刘焕咬咬牙,说:“杉子,你都琢磨的这么细了,是不是打算搞这么个节目啊?”

第198章 原来是他() 
把好声音移植到九八年?开什么玩笑,余杉可没这个打算。他跟乔思刺刀见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分出生死之前他哪儿来的心思搞这些不着边际的东西?

    就算不考虑乔思,余杉也没那么大能力去运作这个事儿。好苗子怎么发掘?制作团队怎么着急?怎么找各大公司谈冠名?怎么跟电视台接洽?这些林林总总的事儿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想要办这些事儿是千难万难。

    面对刘焕的诘问,余杉支支吾吾的应付了过去。临近这顿饭结束,喝得微醺的田珍来了。添了个小锅,也没再点什么,凑合着吃到凌晨,也就散了局。余杉是哪儿说哪儿了,浑然没当回事,回到酒店倒头就睡。他是睡得安稳了,可怜刘焕、那日松外加后加入的田珍仨人一晚上没怎么睡。

    顺着余杉的思路琢磨下去,仨人越琢磨越觉着这路子不错。赚不赚钱的且不说,起码能打破歌坛一潭死水的格局。发掘几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手,展示一下欧美的流行音乐,不奢望能折腾出多大的动静,起码撬开个窗户缝,能流入一缕新鲜的清风也是好的。

    第二天一早,余杉醒了还赖在床上,咣咣咣的砸门声就响了。余杉还以为是杨睿,穿着背心、短裤,喊了声‘来了’,走过去就开了门。

    一瞧门外站着熬红了眼睛的刘焕、那日松,后头还有颇为不好意思的田珍,余杉尴尬一笑,紧忙拿了衣服钻进卫生间换上。出来后,余杉说:“焕哥,这么急急忙忙的是有事儿?”

    刘焕前所未有的严肃,说:“杉子,咱们哥儿俩相处时间不长,我就跟你直说了,你到底有没有搞那节目的心思?”

    有没有这心思?要说肯定是有一点,但肯定不是现在。

    眼见余杉为难,田珍豪爽的说:“杉子,都不是外人,你就直说吧,是差钱还是差事儿?”

    余杉想了想,说:“都差。”当初从恒指圈了八千六百万港币,折合人民币九千多万,零零碎碎的花出去快一千五百万了,剩下的钱他轻易不能动,还得留待明年三月乐果生产基地的建设。

    刘焕纠集于两千万的资金,就说:“制作费能用得了两千万?你都说说什么东西花费高。”这年头冯小刚拍个片子号称投资六百万,实际能有一半都不错了。余杉搞个节目要两千万,比拍电影还烧钱,这也太夸张了。

    “别的也不说了,单单是几位著名音乐人的通告费就不少,一个人最起码也得两、三百万……”

    “多少?”那日松眼睛都瞪直了。

    “两……两三百万?”

    刘焕挠着脑袋说:“你先说说你打算请谁?”

    “焕哥、田珍你们俩就行,再加上玩儿摇滚的崔健,最后再请个港台的,李宗盛、罗大佑这样的。”

    刘焕乐了:“好家伙,我居然这么值钱?参加个娱乐节目就有两、三百万,有这好事儿我怎么不知道?”

    田珍在一旁说:“杉子,你这成本算的太高了。你算的这出场费是按照四大天王算的吧?”

    “不是吗?”余杉按照物价比换算的,没想明白错哪儿了。

    实际上最近两年各地电视台才纷纷上星,娱乐行业方兴未艾,产业也没形成规模。各个咖位的明星、大腕出场费也没十几年后那么夸张,甚至为了宣传专辑、影视剧,明星大腕们经常一分钱通告费没有免费参加节目。

    按照余杉的设想,节目拍摄周期也就一个月,刘焕、田珍收个五十万都算是高的,就算把李宗盛请来,讲讲价一百万也就差不多够意思了。这么算起来,都用不上一千万,有个六百万左右就能把这节目制作出来。

    六百万?余杉动摇了,貌似咬咬牙这钱他还能掏出来。

    见余杉还在犹豫,刘焕干脆说:“我那份出场费就算了,要是杉子你不富裕,我还能出个五十万。”田珍在一旁插嘴说:“这事儿算我一个,也不要出场费,我凑凑能有个一百万。”

    那日松张张嘴,最后一句话没说。这年头玩儿音乐的苦逼,搞音乐幕后的是苦逼中的苦逼。

    刘焕接着说:“老崔我跟他挺熟,依着他那性子,这么好玩的事儿肯定的掺和一手。剩下的路子咱们不缺,电视台关系也有,就是各大厂商也有联系。这么算起来,有个三、五百万就能把这事儿撑起来。怎么着,杉子,你可不能把我们鼓动起来自己往后头缩。”

    余杉苦笑着咬了咬嘴唇,说:“焕哥你都这么说了……那行,我拿出五百万来,这事儿咱们干了。”

    “哎……这就对了。”刘焕笑着看向田珍、那日松:“我说什么来着?我就说杉子不是个没担当的人。”

    “焕哥你先等会儿,这事儿出钱可以,出主意也成,实际操作我可管不了。”

    刘焕大气的一挥手:“用不着你!编曲有那日松,我跟田珍再算上老崔在圈子里还算有点儿号召力,剩下的事儿你甭管了。”说话间,刘焕摸了摸肚子,说:“得,咱们下楼找个地方吃点儿早饭,尽快把这事儿给敲定下来,中午还得回京城,再往后就只能电话联系了。”

    几个人没走远,直接在酒店的自助餐厅用的早餐。余杉倒是没藏私,把他知道的那点儿东西全都倒了出来。从节目的形式,到选苗子的要点,以及后期怎么让好苗子捉对厮杀。一顿早餐吃了两个多钟头,直到找不着余杉的杨睿打来电话,几个人这才散了。

    那日松要赶回去给影视剧配乐,田珍要准备南京演唱会,刘焕要回学校上课,要不是俗务缠身,这仨人还真就不想走。

    散场的时候,刘焕跟那日松说先回京城操作制作公司的事儿。等手续跑下来,再研究其余的问题。

    答对好了三位音乐人,余杉长出了一口气。他总有一种惹事上身的感觉,他现在的麻烦不但不少,而且还致命。要是让他着手负责好声音,那可真是要了亲命啦。索性这事儿有刘焕、那日松负责,他只出钱跟点子,恩,回头也可以顺带着帮忙发掘一下好苗子,貌似周董现在还没出道呢……诶?还可以帮一下徐惠?

    余杉胡思乱想了一会儿,打发杨睿在酒店订了机票,下午转机回了齐北。落地之后,余杉觉着浑身都生锈了。坐上三菱吉普,也没回大院,让杨睿直接把车开到了一家洗浴中心。

    洗了泡,泡完了蒸,浑身上下毛孔全都打开,余杉算是舒服了。他躺在休息大厅的床上,一边儿喝着茶水,一边儿看着洗浴中心的二人转表演。没错,这貌似是东北地区的特色,洗浴中心总会有二人转之类的表演。

    他正惬意呢,杨睿悄悄溜了回来,蹲下身低声在余杉耳边说:“哥,我好像发现那家伙了。”

    “恩?你发现谁了?”

    “就是上次丁大侃在滨江拍的那男的。”

    余杉一听,腾的一下坐了起来:“在哪儿?”

    杨睿朝一边努努嘴:“那边热水池子里泡着呢,身边还跟着一堆混子。”

    “走,咱们过去看看。”

    余杉起身,跟在杨睿身后出了休息大厅,转了两个弯,到了热水池子边儿。

    杨睿使了个眼色,余杉顺势望过去,热水池子里热气蒸腾,根本瞧不清人脸。余杉一不做二不休靠近了过去,等离得近了,余杉才瞧清楚。热水池子里靠边儿坐着几个人,中间一个人湿漉漉的头发弄了个后背,脸色白皙,卖相极佳,左臂晃动着往胸口上撩水,那来回摆动的左臂隐约露出个纹身。余杉定睛瞧了半天,觉着那纹身很像是一只孔雀。

    再往旁边瞧,他身旁那人刮青了头皮,右臂纹了一条龙,说话间总习惯斜着眼睛看人。余杉瞳孔猛的收缩,这不是蓝彪么?

    蓝彪的身边,跟着几个同样刮青头皮、纹身的混子,余杉的靠近已经引起了两个混子的注意。余杉见势不妙,一扭头,走到了相隔不远的冷水池子里。解开浴巾,径直跳了进去。

    余杉的心开始狂跳,紧跟其后的杨睿也进了冷水池,这让余杉心里稍微有了些底。两个池子隔着不远,就是环境太过嘈杂,哗啦啦的流水声与说话声,让余杉听不清后面蓝彪与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