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人学-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而,只有对潜藏在人的具体行动、思考、欲望深处的无意识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才能辨明人的精神,乃至生命的全貌。只要看一看这样的事实——科学上的伟大发现,伟大的艺术创造的光辉,均由比意识活动更深的〃直观〃所完成的事实,也会对无意识层领域的研究,寄予更大的希望吧。

过去的西方深层心理学,经过探讨和研究,大体上似乎发现三个层次。第一是上文将其比为〃海中的冰山〃的那个,〃个人的无意识〃层。这被认为是弗洛伊德本人发现的无意识层,其中潜藏着:为意识所遗忘的事物和受到压抑的心理上的内容。作为第二层,有索迪所提出的〃家族的无意识层〃;

在其深处有第三层,此层展现出一片荣格所提出的〃集合的无意识层〃,并提示:在〃集合的无意识〃中,积存着种族和民族,甚至包括人类最古的祖先的所有经验,它从根本上,与宇宙自身相联结。

在另一方面,先于弗洛伊德一千数百年前,佛教(唯识①学派),早以极其完整的体系探明了深层心理。这是多么惊人的洞察力啊。据此说,心,即识。它是从其表层部分向深层的五识、六识、七识、八识的方向深入扩展。它是一边把握识别事物的心的作用,一边力求接近生命的全体性。

①唯识——系指〃唯识宗〃。此宗也称〃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出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珈宗。因主张〃万物唯识〃而得名。

总的讲,所谓西洋心理学,是比较客观地分析心的结构、功能,甚至对人的感觉、感情、意识、记忆等心的领域,也进行了探讨。与此相反,也许可以说,佛法是始终主动地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心深处。

在佛法心理学上,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五种感觉的意识(五识)和掌管、合并上述(五识)功能的第六识,以及在相当第六识的〃意识〃的底层,还有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笛卡儿①所提出的〃考虑自我〃,也可认为是基于第七识的末那识吧。但是,佛法尖锐地观察到:这一领域,属于深邃的理性范畴,同时常受烦恼的侵扰。而且还在那为烦恼所侵扰,狭小地限定本来自己的,自我意识(第七识)的更深处,发现第八识的阿赖耶识。这犹如被称作〃含藏识〃似的,潜藏着由一识到七识的行为所积存的一切结果,并逐渐成为产生七识等的根源。

①笛卡儿(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著有《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等。

佛法还说,一识到六识,虽与死同时消灭,但末那识,阿赖耶识决不会消灭,从无限的过去一直延至未来的永远。

索迪的〃家族的无意识〃和荣格提出的〃集合的无意识〃,似乎从西洋心理学的立场,窥视那广阔的阿赖耶识的领域。佛法对上述生命深层的观察更为深刻。中国的天台大师发现:在向宇宙生命,即向在第八识的深处,作为使那包括人身在内的森罗万象产生的,本源的宇宙生命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第九识〃阿摩罗识——根本净识〃。日莲大圣人悟得此乃宇宙生命的本体,称其为〃九识心王真如之都〃。

这〃九识心王真如之都〃的〃心王〃,乃心的作用的根本。

〃真如〃,乃远离虚妄、不变、不改之意。〃都〃,为〃心王〃的住处,即无边无际的境界世界。

在日莲大圣人的佛书上写道:〃全勿用求助于他人。唯在那信奉我等众生的法华经,念诵南无妙法莲华经的胸中之肉团。此谓九识心王真如之都也。〃也就是说,任何人的生命中,有着清净无垢、常住不灭的本体。而且还阐释了这一法理——

在使那生命内在的宫殿闪耀光辉之处,能不断地创建永恒的幸福,开辟真正的伟大的人生。

实际上,生命一边经常与外境因缘和合,一边通过〃六识〃接受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也产生着种种的苦恼。但是,只要〃九识〃的太阳光在胸中闪耀,这些苦,犹如霜露一般全都消融。所谓信仰,也许可以说就是每一天,任何时候都使太阳在胸中的太空冉冉升起的连续作业吧。人们应一边使全身充满着如灿烂发光的太阳般的生命力,由衷地感受到无量的喜悦,一边从容地,不畏艰难地生活下去。

总之,人,即便社会地位和声誉再高,也不会感到满足;

即便财产再多,内心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充实。唯有彻底打开这无边无际的境界——自我胸中的〃宫殿〃,才能获得真正的人生价值,感到无限的幸福。

这第九识,是一种自我本身与无限的宇宙生命相融合的境界;是产生生命在身体、精神方面的所有功能的根源;是创造力的源泉。

在人的生命之中,理性之光所照射的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可以推测到:现代人在发达的西方近代文明中,削弱了把握世界——包含能尖锐地发挥正确功能的,超越理性的直观智和无限慈悲的身心内层世界的能力。我不禁强烈地感到:有心之人,已开始开发隐藏在生命内部的真正的睿智,希求为创造你我幸福所需的方法。

战胜人生苦难之路

——哥伦布、马奈①等非业之死

①马奈(1832…1883),法国画家、印象派大师。曾受哈尔斯、委拉斯开兹等人的影响。作品有《左拉像》、《奥兰毕亚》等。

约十五年前的事了。一次和汤因比博士对谈时,他以极其严肃的神情,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此话尖锐地揭示了世界上的领导人,总是回避〃死〃这一根本问题。

〃为政者,各界的领导人,都未向这个根本的命题挑战,而是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这是卑怯的、也是最可耻的。〃汤因比博士本人虽面临老龄这一现实的苦恼,但仍对这个问题进行日益深入的探讨,似乎要从东方的佛法思想中找到它的答案。事实上,与我长时间的对谈中,他已被佛法所阐明的生命观的深奥所打动。当时那种惊叹不已的神情,至今历历在目。

在历史人物中,有虽身处逆境,仍为实现自我信念、主义、主张而奋斗终生的人。但也有不少虽名声显赫一时,但在悲惨的晚年,悄然了却一生的人。

哥伦布是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著名航海家,毕生致力于寻找从欧洲到亚洲的西方航线。他的名字,将永被称颂,永垂史册。

但是,他的后半生与其无数的美誉相反,陷入失意、绝望的深渊。他第一次出航时抵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对古巴、海地等岛屿进行实地调查,以极大的成功返回西班牙,受到热烈的欢迎;其名声也传遍整个欧洲。但在第二次,尽管由十七艘船,多达一千五百人组成的大船队出海探险,可未得预想的收获。而且在以后的第三次、第四次航海中,均未取得理想的成绩,并招致众多不满。不料这种不满之声竟传至王室。他终于逐渐受到王室和社会的冷淡。

哥伦布虽具有一个〃开拓者〃所必备的〃先驱性〃、勇往直前的〃开创性〃,但竟不能在他亲手开拓的土地上,发挥他那〃领导〃、〃统率〃的才干。

为此,他怀有许多不满和不平,后为国王等人所闻,终遭致来自王室的冷遇。

世上相似的事例,可谓比比皆是。譬如,过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才智的人,当处于更高的地位时,也会因领导不力而失败;再如:在某地区是一个很有作为的领导者,在转至别的地区后,因其领导和统率的才干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失意。人才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何等困难啊。

晚年的哥伦布,对来自周围的冷遇十分不满,加之衰老之身又受关节炎和疟疾等病的折磨,后终在病痛和失意中了却了一生。

名闻遐迩的法国画家马奈,以清新的风格开辟了通往印象主义的艺术之路。他曾在重重苦难中,以独特的笔触给众多画家以巨大影响,而自己却日益陷入极度苦恼的深渊之中。

约于四十五岁前后,他感到左腿痛疼,然而不知病因;后一直也未予以对症治疗,病情自然日益恶化。这位甚至被誉为〃印象派之父〃,给绘画艺术带来巨大革命的马奈,后终因受坏疽的侵蚀,左腿不能动弹。在他死的前二年,政府授予〃荣誉勋位勋章〃①。而这种荣誉,与正悲惨地处于极度病痛中的马奈,究竟有什么意义!据说,后来尽管接受了左腿截肢手术,但仍气喘、抽风,在苦闷中悄然死去。

①荣誉勋位勋章——法兰西最高勋章。系拿破仑一世时代建制,分一级至五级。授予在军事上或文化上建立特殊功勋的人。

只要读一读古今东西方的历史,便可了解到:人生有各种各样的结局,或被暗杀,或溺水,或自杀,或被押上断头台等。

佛教解释人生为〃无常〃。也称其为〃无常迅速〃。

所谓无常,即〃变化〃之意。〃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是佛教的根本认识。也可谓人生的严肃的真实吧。

在哲学家、作家仓田百三的小说《出家及其弟子》(角川文库版)中,有这样一节:

〃这个社会真可谓无常迅速。这种无常,即便年轻人也能感到,但不到老年,似乎很难感到它的迅速。〃

也就是说,年轻人在观念上,也许不难理解一切都在不断〃变化〃的道理。但显示其变化速度的〃迅速〃,不到一定的年龄是很难体会到的。

当人们回顾过去时,无论谁都会感到惊讶——与那比较悠然而缓慢地度过的儿童时代的一年相比,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到一年过得很快。那一个月、一周更是飞一般地过去。前几天,一个熟人深有感触地说:〃一周一周地过得真快啊!〃他那不胜感慨的语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若漫不经心地对待无常迅速——人生,它便转眼即逝。即便青年,迟早也会深切地感到它的到来。

因此,佛教所阐释的本来的〃无常观〃,往往受到歪曲,似乎多认为它是一种感伤的、消极的东西。

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基于这种否定现实的、被动的人生观,加以联想的倾向。在日本的文学、艺术之中,深深地浸透着无常观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中,不乏探讨有关无常观源流的研究。但,真正的佛法的〃无常观〃,并无这种感伤的意义,毋宁说,它是教导人们去创建一个坚强的、朝气蓬勃的、勇往直前的人生。

确实,释尊曾说过:此世〃无常〃、〃苦〃、〃无我〃等。但只是对那些肯定沉溺于享乐和安逸的现状,不追求真正人生者的一种所谓〃方便〃的训教。

释尊的这番教诲,是让人自觉到人生的无常,然后竭力使其认真地求得〃常住〃之法。在大乘佛典中,一下转至阐释〃常乐我净〃,就是为此。

在受表面的无常观束缚的众多日本文人中,也有努力于接近佛法的真实的人。如高山樗牛①和姊崎嘲风②等人对法华经的理解,似乎已接近其字面上的意思。还有文艺评论家小林秀雄,使人感到他到底是个一流哲学家。其评论集《何谓无常》,别具一格,颇有见地。

①高山樗牛(1871…1902),日本评论家。著有小说《泷口入道》和评论集《论美的生活》等。②姊崎嘲风(1873…1949),宗教学者、评论家。著有《复活的曙光》、《法华经的行者日莲》等。

总之,在变化中有常住之法,有永恒的生命。在不断移动着的云层的高处,有着不变的大空,闪耀着不灭的太阳。

那些受〃无常观〃束缚的人生,似乎不知那宏伟辽阔的天空的高远,只是低头移步而已。从这样脆弱的人生观和消极、感伤的文化中,恐怕产生不了活跃于二十一世纪的著名国际人物的吧。不仅如此,甚至还会有这样的危险——培育的都是一些毫无建立坚定人格之〃芯〃的,稚气未退的人。我们决不为人生的无常而消沉;决不沉溺于感伤之中。

譬如,客机在天上飞行。在抵达之前,需掌握气流及各种气象情况等的〃变化〃,迅速地采取对策。即必须一边看清所有变化,逐一解决,一边从容不迫地沿着航线,向目的地前进。

与上述相同,人生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即人生无常。

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肉体和精神方面都在发生变化。环境在变,家族和社会也在变。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时光的流逝。人们应在这无限的变化中,作出最准确、最有价值的判断,向幸福的方向飞去。信仰,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原动力。

这才是基于正确的〃常住之法〃的人生应持的处世态度。

在妙法中,蕴藏着能将一切变化,不断地引向正确方向的力量。

人生,如白驹过隙,瞬息即逝。就在你或踌躇逡巡,或抱怨,或批评他人而白白消磨时光,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时候,人生早已飞一般地过去了。该是多么可贵的每一天啊。

法国大哲学家帕斯卡①,将那些根本不正视人生真相的一切行为称之为〃慰戏〃。〃慰戏〃,乃单纯的逍遣、娱乐之谓,是一种于人生的创建无任何补益的,毫无价值的行为。苏格拉底②认为:人为了开觉其本性,必须从〃有关自身的无知〃中解脱出来。因为不幸的根源,皆产生于〃有关自身的无知〃。这一论断,可谓对人生创建的真知灼见。

①帕斯卡(1623…1662),一译〃巴斯噶〃。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著有《思想录》、《致外省人书》等。②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其言行大抵见于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等书中。

我们要在现实的激流中,顽强地不畏艰难地生活下去的同时,于敬仰〃大宇宙〃,向往〃永恒〃的无边无际的境界里,度过那一日通千年、甚至千劫般的毫无悔恨的一生。

第三节 宇宙和心的世界

星辰和内在的道德律

——康德、梭洛①等的至理名言

①梭洛(1817…1862),美国作家。曾支持废奴运动;主张回归自然。著有《森林中的生活》、《郊游》等。

〃以考虑它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越新,越发增强的感叹和崇敬,来充实内心的有二。那就是在我头上的星辰闪耀的天空和人内在的道德的法则。〃

这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波多野精一、宫本和吉译,岩波文库版)中的一段话。它常引起我的深思。其中存在着:

即便人凭借理性,也难以把握的悠远的大宇宙,和以内在的心灵为对象的深邃的精神。我不禁感到——那诗一般的心,与宇宙相对比的那种绝妙的意境。

宇宙,具有无限而玄妙的广阔的时空。人的心,也具有对〃内在的世界和宇宙〃产生微妙变化的广阔天地。一方面它是对外的无边无际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有着内在的,深不可测的深远的天地,有时两者相联结。

康德的这段话,在将隐藏在宇宙中的神秘的深奥,置于〃我内在之心〃的对照地位上,显示出它的伟大。我看到:在深为〃星辰闪耀的天空和我内在的道德的法则〃所打动的一念,即在为自己的灵魂和无限的苍空感动不已的,深邃的洞察中,对人的〃生〃的无限肯定。

美国思想家梭洛,是爱默生①的朋友,对印度的甘地等以巨大的影响。他也志于自我〃生命〃本身的探讨,曾说过以下的话:

①爱默生(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诗人。著有《自然论》、《代表人物》等。

〃看看你的心吧。在你心中会找到过去未曾发现的一千地域吧。可以在那些地域中旅行一番,成为自己〃宇宙杂志'的大家。〃(《森林中的生活》,神吉三郎译,岩波文库版)

我不禁感到:一流人物的思想,似乎总是与佛法一脉相通的。而持有那只看到事物表面现象的,浅薄的人生态度的人,是决不会发现它的。唯有真挚地追求事物内在的,深奥世界的人,才能认识这永恒而广阔无边的世界。

梭洛说:〃在生命的世界中旅行,成为自己'宇宙杂志'的大家。〃这才是佛法所阐释的生命的世界。我们不应悉心追求那种安逸而狭小的〃人生杂志〃,而是在生命这一广阔的宇宙中,不断地创建〃通向幸福之路〃。

梭洛还说:〃成为寻找诸君内在的,一切新大陆和新世界的哥伦布。但并非为了贸易,而是开拓思想上的新航线。〃

(同前书)即希望人们成为〃内在新世界的探险家〃、〃新思想的开拓者〃。梭洛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心中的一千地域〃。他虽未能提示其具体的方法,而佛法上早已阐明了那深奥的〃一念三千〃,即在一念之中包含三千的世界、现象的法理。可以说,〃生命旅行〃中最重要的指南针,是佛法,是信仰。

在人的生命的深处,有着比大海,比大空更辽阔的无限的世界。在穿过苦恼和痛苦的云层的对面,是一片无穷尽的蓝天。而阐释那甚至通向大宇宙的,生命这一庄严的实在,正是佛法。日莲大圣人说:〃一心法界之旨者,将十界三千之依正色心、非情草木、虚空刹土等连尘土也无不收入一念之心;

指此一念之心,布满于法界为万法。〃也就是说,宇宙的森罗万象、万法,全包含在生命的〃一心〃、〃一念〃之中。

现代,可以说是一个正失去为〃天上闪耀着星辰〃而激动的时代吧。也是一个难以接近生命深处的,缺乏对〃我内在道德律〃,予以真正肯定的时代。这也显示了是一个不可能发现人生真正的价值,同时缺乏指导人生准则的时代。但不应让这一毫无衡量价值标准的荒野永远存在下去。我不禁感到:正因为是喧嚣的时代,更需对生命和宇宙充满激情和持以真挚的态度。

我们正处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只有树立那不断地向社会,向宇宙无限扩大的〃一念〃,才能有助于建立心地充实而丰富的境界。我觉得:假如树立了无时不信奉这〃一念〃的坚定的人生观,则定能从容地闯过这怒涛般的社会。

但不应仅从这个意义上来思考隐藏在宇宙中的神秘性。

若回避人和社会所面临的乌烟瘴气的现实,只是一味地神秘地思考,那宇宙必定成为一个只能引起人们好奇的大舞台。当然,也不应只使宇宙成为一种可利用的工具。我们的人生,在永远保持对宇宙的敬畏和虔诚态度的同时,也必须对深奥的生命,进行不断地探讨、思索,于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

自然与生命的节奏

——妙乐大师的〃弘决之文〃

早晨,太阳冉冉升起。傍晚,夕阳西下,落日余辉染红了天际。夜空,无数星辰闪耀着银色的光辉。当人们想到自身和宇宙所在的,这个绝妙的舞台时,不由地思索起那深远的真理。

昔日,人们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自由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