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3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契丹小痞子也不傻,见这几个宋人凶神恶煞似的,哪里还敢逞强?赶忙拖拉着跪趴在地上的老大,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

第961章:萧老倌儿说辽(上)() 
    天霸弟弟这才笑嘻嘻地走进院子,招呼那些叫花子们过来领干粮。

    杨怀仁转向了那几个随行的官员,“怎么样?本使说的没错吧?狗,就是这个样子的,你怕它,它越是跟你较劲儿,你不怕他,捡块石头上去就打,它自然只能灰溜溜的夹着尾巴逃走。”

    老倌儿也没明白怎么回事,茫然地点着头,不过心中对杨怀仁的景仰之情倒是增添了几分。

    远远的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两个蒙着脸的人关注着刚才杨怀仁这边发生的一切。

    其中一个体型稍大一些的蒙面人问道,“大当家的,你看这个姓杨的,能信得过吗?”

    另一个体型小了一圈的寻思了一下,“目前来看……我也不能确定。不过看样子那些关于他和耶律迪奥之间争斗的事,应该不是假的,而且他也真的不怕契丹人。”

    “那下一步,咱们该怎么办?继续派人跟着他,还是接触一下?”

    “接触?怎么接触?你说的轻巧,你看看他身边的那几个汉子,哪一个不是高手?这件事,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

    杨怀仁送完了干粮,才在来接待的永清县当地官员引领下住进了官驿。

    永清县的县令是个契丹人,名字杨怀仁都没听清楚,只知道他姓萧。萧县令和街面上那些飞扬跋扈的契丹人不同,是个念了汉人的书的,说话斯斯文文的,反倒是让杨怀仁不适应了。

    反正也没什么话好跟他一个县令扯的,随意寒暄了几句客套话,便就此作别。

    辽国官驿提供的饭食其实也很一般,杨怀仁也没有享受美食的心情,便吩咐大家随便预备些干粮,吃过了晚饭早点休息,明日还要赶路。

    大家经历了今天的事情,即便是最寻常的干粮咸菜也吃的很开心,因为助人而自得其乐,是绝对不假的。

    到准备明日路上的干粮的时候,也都准备了双份,就是预备着接下来的行程里,再遇上穷苦的汉人,他们也好能多接济一点。

    这事杨怀仁也不用操心,大家都是自发的,等简单吃过了饭,他忽然想起点事情来,便找到那老倌儿叙话。

    “老倌,本使没记错的话,您老也是姓萧吧?”

    老倌儿吓了一跳,差点没腿软跌坐到地上,双手挥舞得都看不清真影儿了,才辩道,“禀杨郡公,老倌儿的确是姓萧,可我这个萧和契丹人那个萧,可不是一回事啊。”

    杨怀仁被他逗笑了,“我说老倌儿,咱爷俩就是饭后闲聊一会儿,我就随口一问,谁说你跟契丹人有什么关系了?”

    老倌儿见杨怀仁跟他说笑,便放下心来,知道杨怀仁这人平时也挺好说话的,便也捋着胡子笑了笑道,“老倌儿四十进士及第,大概是因为中进士的时候年岁太大了,才没有像年轻些的进士们一般被朝廷送去了地方上当父母官。

    我足足等了一年,才被吏部想起来,派进了鸿胪寺,补了个八品的奉仪,专司宋辽外交事宜。

    我知道我这样没背景年纪又大的,想升官很难,既然进了鸿胪寺,便专心于本职,勤学契丹风俗和语言。

    上官见老倌儿做人老实,做事勤恳,才渐渐提拔了老倌儿,这不前年终于当上了六品的奉礼郎,这每一年咱们大宋交付给辽国的岁币,老倌儿可都是参与其中的,每年朝廷遣使访问辽国,也都有老倌儿的份。”

    杨怀仁心里想笑,这老倌儿看着挺老实,可说话却很有意味,谁也没问他怎么当得官,又如何当了鸿胪寺的奉礼郎,他自己把生平交代了一遍,看来是另有它意。

    比起杨怀仁来,他的官职和升官历程,实在是拿不出手,六十多岁的人了,才混到六品奉礼郎的官职,说出去也算不得光彩。

    可他既然说的这么轻松又认真,杨怀仁便明白他是有话要说,却又不敢直接跟他这个郡公说的太直接,便先铺垫一下,让杨怀仁知道,他虽然官不大,可外交经验,却要比杨怀仁丰富的多。

    杨怀仁收了笑脸,认真问道,“老倌儿你莫拐弯抹角,咱们既然是同行来了辽国,有什么话你尽管说,本使也绝对不怪怪罪于你。”

    “杨郡公天资聪慧,老倌儿领教了。”

    他叉手先行了一礼,恭恭敬敬做足了对上官的礼数,才开口道,“今日大街上之事,虽然眼下看来安然无事,但老夫还是要劝郡公一句,咱们身在大辽,又是一国使节的身份,此后的行程里,行事可要愈加小心了。

    今日遇上的那几个契丹人,也许正如郡公所说,就是一些寻常的小痞子,小混混,咱们打了也就打了,就算是永清县的县令出面,也不能把咱们宋使怎么样。

    可是今后呢?这才刚刚进入辽境,接下来还要去析津府,大定府,只要是在辽国境内,汉人就是比契丹人矮了一头的,受些欺负,受些委屈,那都是正常之事。

    郡公若是事事都要管,那是管不过来的,只能是徒添了烦恼。况且很多事情,也不是郡公看到的那样,辽国的情况,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哦?此话怎讲?”

    “契丹人占据燕云,中央集权之后,为了方便他们的统治,便把国民按照民族分为了三六九等。

    而汉人数量庞大,几乎占了辽国人口的近一半,所以汉人在辽国的等级制度里,并不是最低等的,而是排在中间,是普通民众。

    辽国是契丹人的国家,契丹人自然是第一阶层的国民,这第一阶层里边,按照族群的区别,也分出了三个等级。

    掌权的契丹贵族,耶律皇族是最高阶级,至今还在游牧的契丹部族,因为辽国的军队都出自这些部族的男子,所以他们是第二等的,而住进了城市,已经改变了古老的生活方式过上了农耕或工商生活的契丹人,则是第三等。

    第二个阶层里,由于几任契丹皇帝都崇尚汉文化,加上为了拉拢人口是第二多的汉人,所以汉人在第二阶层里还是上等的百姓……”

第962章:萧老倌儿说辽(中)() 
    萧老倌儿继续介绍,“而很多同样是游牧生活方式的其他部族,则是第二阶层的下等百姓了,比如女真人和蒙古人,在契丹人眼里还不如汉人地位高。

    最后剩下的第三阶层,就是一些历史上曾经和契丹人争斗过,争抢过牧场的其他游牧民族了。

    如今辽国强盛,那些游牧民族慑于契丹人的威吓,不得不屈膝称臣,可契丹人打骨子里看不起他们,加上学了点咱们汉人的文化,就觉得自己是上等民族了,其他的游牧都成了蛮夷,便把他们分成了下等人。

    还有些其他的下等人,就是一些奴仆了,这些人都是被契丹人灭掉的部族,杀光了他们的成年男子之后,掳掠了这些部族的女人和儿童,给契丹人世世代代的做了奴仆,那才叫真的可怜。”

    杨怀仁也曾听说过辽国把国民分成了三六九等,只是没想到汉人还不是最受欺负的,想起今日所见,忙问道,“汉人是第二阶层的上等人,咋还这么受欺负呢?如此说来,那些登基更低的部族百姓,不是没法活了吗?”

    萧老倌儿一脸笃定的点了点头,“郡公接下来的几日,一定会见识到的,契丹人向来狂妄,所以他们内心里,除了他们契丹人,其他民族的人他们都看不太起。

    即便是喜欢咱们汉人的文化,也只说是咱们的汉人祖宗有才学,到如今的子孙后代们不争气,辱没了祖宗,所以也瞧不起汉人。

    其实有一点想必郡公也一定明白,汉人作为辽国的第二大民族,契丹人心里多多少少都是有些忌惮的,所以契丹皇帝口头上说燕云的汉人也是辽国人,大宋和辽国是兄弟之邦,要契丹人和汉人友好共处。

    可内心里,他们也害怕这些汉人反抗他们的统治,所以在政策上,对所有除了契丹的其他民族,都是相对很苛刻的。

    有些事老倌儿知道郡公看不过去,不过说来在辽国,也没有真正发生过大规模屠杀汉人的事情,而对其他游牧的偏远部族,他们一旦惹了契丹人不高兴,那是真的被他们屠族灭种的。

    只是每年冬季游牧的契丹部落南迁,总是要在宋辽边地上抢掠一些咱们边境的村庄罢了。

    这些契丹人来劫掠,也大都是劫走了财物和粮食,也并没有大肆杀戮,所以朝廷也为难,不想因为此事就跟契丹人翻脸,所以才约束边军,只下令让他们驱赶,从不敢真的开战。”

    杨怀仁心中苦笑,本来是件窝囊事,还让你个老倌儿给说出理来了。

    不过杨怀仁也知道萧老倌儿说这些话,纯属人家好心提醒,要他接下来不要再这么鲁莽和意气用事,也是为了他好。

    杨怀仁心里有数,虽然不太认可萧老倌儿的一些观点,但也不会去和他争辩什么,见他还要啰嗦,忙摆手示意他别说了,而是问了别的事情。

    “萧老倌儿,既然你对辽国和契丹人这么了解,不如咱们聊点别的吧,本使问你,契丹人平时最常食用的食物,都有哪些?”

    萧老倌儿想了想,“除了肉类吃的比咱们平时多一些之外,其他方面,因为契丹人如今最主要的聚居区域都已经改成了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些年来很多习惯都变得跟咱们大宋北方的汉人差不多少了。

    主食嘛,自然是麦,稻,黍,菽这些常见的粮食作物,燕云之地多种麦子,到了辽河两岸,则是稻米为主。”

    “哦,”杨怀仁点着头,又问,“那蔬菜呢?”

    “也跟咱们北方地区差不多,白菘和萝卜为主,还有些其他的耐寒的蔬菜,当然没有咱们大宋那么多种类罢了。”

    萧老倌儿忽然想起杨怀仁就是个卖神仙菜发了大财的,便恭维似的补充道,“他们冬天也是只能吃夏秋晾干了存储其来的菜干,鲜菜是不多见的。

    郡公若是把家里的几种神仙菜卖到辽国,一定能多发一份大财!”

    杨怀仁心里“呸”了一句,心道我可不会把那些高维生素或者产量高的番茄和土豆卖给契丹人,哥是要赚钱,却也不差契丹人那一点儿。

    未来新开设在各地的蔬菜基地,普及给大宋的百姓还不怎么够呢,还给契丹人吃?

    再说杨怀仁知道,契丹人的平均寿命远没有宋人高,很大原因就是他们生活的区域气候和地理环境都不如大宋。

    人的寿命,除了基因决定之外,最大的后天影响就是生存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了,包括契丹人在内,北方草原和漠北的游牧民族人口平均寿命低,就是因为饮食习惯太过于单一。

    肉类和乳类食物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但是如果以肉食为主的话,蛋白质和脂肪的长期过量的摄入,给人的消化系统也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而科学证明人的肠胃机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基础寿命,均衡的食物摄入,才是最健康的饮食习惯,像契丹人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就导致了他们的平均寿命不长了。

    所以目前来看,是绝对不能把那些蔬菜,还有冬季大棚种植培育蔬菜的方法给契丹人。

    杨怀仁甚至觉得,最初把茶叶卖到北方游牧的人,已经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茶叶中的茶多酚等多种物质,对肉类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都有极大的辅助消化作用,相当于喝茶,就是帮助消化系统减轻了消化肉类食物所带来的负担。

    自从汉人的茶叶被卖到北方游牧民族之后,这些人就意识到了茶叶对于他们的身体所带来的极大好处,所以几百年来,北方草原的统治民族虽然不同,但是却都对汉人的茶叶情有独钟。

    好在茶叶在当时还算是一种奢侈品,在大宋,粗茶虽然便宜,可茶叶的成分含量较少,也不会把粗茶卖到辽国。

    其他的茶叶就相对贵一些了,连大宋的百姓也不是舍得天天喝茶的,迢迢万里运送到辽国,缴纳了关税等其他费用,等茶叶到了契丹人哪里,价格早就翻了数倍。

    所以茶叶这种东西,也不是所有契丹人都喝的起的,只有少数贵族、官宦之家和比较有钱的契丹人,才会把茶叶当成日常饮品。

    而更多的契丹平民,特别是还过着游牧生活的契丹人,也只是偶尔买来享用罢了。

第963章:萧老倌儿说辽(下)() 
    宋辽之间贸易频繁,交流的物资和货款数目巨大,大宋虽然针对性的对辽过实施了部分商品,如盐、铁、粮食的限制措施,但其实这种做法只在几十年前一定效果,现在的效果,聊胜于无。

    辽国如今的粮食种植也已经很普遍,根本那就不算缺口粮,而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学习,他们也早就从大宋学到了铁矿的开采也冶炼技术,铁器和粮食的禁运已经失去了原本对契丹人的限制效果。

    而盐,辽国也在辽河口开发了盐田,加上原本就有的盐井矿盐,他们也不再缺盐,只是因为他们的提炼技术稍差一些,所以盐巴的纯度差一些而已。

    实际上,盐铁和粮食,辽国每年从大宋因为实际需求而购入的数量也连年减少了,从大宋进口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商品,也逐渐变成了茶叶、瓷器、工艺品、纸张、丝绸和布帛等中高档商品。

    他们卖给大宋的,则多是毛皮,木材,以及牛羊。细说的话,契丹人从这些贸易里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因为像毛皮和牛羊牲畜等货物,他们自己也并不是不缺,但是他们利用他们的统治,用了一种转手贸易的方法,来从中谋取巨额利润。

    契丹人把自己的牛羊卖到大宋,虽然宋人觉得比在大宋购买这些肉制品还要便宜,但在契丹人眼里,卖的价钱就是高价了。

    因为他们卖了牛羊,又用威逼的手段从其他诸如蒙古人手里低价购入新的牛羊,这么一进一出,他们的牛羊数量不但不见少,反而从中赚取了大量的钱财。

    不过比起大宋来,契丹人还算不上有钱,草原上有钱的契丹人还是少数,那些部族首领和贵族们发财的同时,普通的契丹人也还过着普通的生活。

    而且契丹人的钱,也不是体现在金银上的,而是体现在牛羊马等牲畜的数量上,富人可能拥有成千上万头牛羊,穷人甚至没有牛羊,只能靠给富人放牧为生。

    杨怀仁又问,“那契丹人有什么特殊的风俗,和咱们宋人不一样的?”

    萧老倌儿答道,“有的,还很多。不过大多数都不相干,只有一件比较重要,也和咱们宋人关系很大,就是捺钵。”

    “那波?什么意思?”

    “捺钵,是北方游牧几乎都有的一种风俗习惯,说白了就是每年四季都会迁徙狩猎的一种习惯。

    契丹人也是一样的,他们逐水草而居,春夏秋季,都会有不同的牧场,哪里春天草发的早,哪里夏天草肥,哪里秋天草枯的晚,他们都知道,所以养成了根据牧场随着季节迁徙的习惯。

    而到了冬季,草场枯黄并且被大雪覆盖之后,他们会狩猎因为冬季食物不足而行动迟缓的野兽,作为冬季食物的补充。

    其实那是以前,到后来,契丹人直接南下到宋辽边境,劫掠咱们边地宋人的粮食,逐渐取代了相对艰苦的狩猎的行为。

    现在生活环境好了,捺钵便从一种游牧的生存习惯逐渐变成了一种风俗,特别是已经从牧民转变成了农民的契丹人,把捺钵演变成了每年四季值得庆祝的节日。

    比如生活中有什么可以庆祝的事情,便放在捺钵节前后举行,像结婚啊之类的,都是在捺钵节举行的。

    契丹皇室成员现在还保持着捺钵的习惯,每年夏季还是会回到上京附近的草场游牧狩猎的,也许是辽国皇帝为了防止那些高管贵族们生活太过安逸,忘记了契丹人的本分吧。”

    杨怀仁点着头想了一下,这些关于契丹人的信息好似有用,可又不知道该如何利用,以达到他要拖延契丹人,保证他们不出兵西夏的目的。

    “那,契丹人可有什么比较特殊的弱点?”

    萧老倌儿脸色有点尴尬,“至于契丹人的弱点,老倌儿也说不好,他们体型比咱们宋人强壮,打仗也更加勇猛,而且生性就这样,他们崇尚武力,崇拜强者,对弱者没有同情心。

    以前咱们宋人都觉得契丹人只是威猛有余,智慧不足,其实这种看法也不正确,老倌儿多年来接触过的契丹人不计其数,但这些契丹人真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蠢。

    只不过因为他们很多时候很自大狂妄,所以显得没有心机一般,其实很多契丹人,特别是那些契丹贵族们,他们都很有心眼,咱们可万万不能小瞧了他们。”

    萧老倌儿说的这些话,杨怀仁是认可的,他接触的契丹人虽然不多,不过也印证了老倌儿的话,契丹人不蠢,还很有心机。

    像耶律迪迪父子就是这样,心机很重,去年开了家聚园跟自己对着干,若不是因为杨怀仁早就有了牛肉来源,可能真就那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了。

    反过来想,契丹人的自大,也许正是他们最大的缺点,眼下他们并没有把蒙古人和女真人放在眼里,也许就是他们因为自大而犯下的最大的错误。

    未来正是这两个部族发展壮大起来之后,相继取代了契丹人,成为了霸主。

    杨怀仁觉得,契丹人另一个缺点同样来自于他们的内部,辽国虽然是契丹人为主的国家,可不论是外部还是他们契丹人内部,部族和势力都非常多。

    现在看上去是契丹人一家独大,其实很多势力都已经蠢蠢欲动了,外部暂且不说,只是他们内部,也没有那么团结。

    各个部族或者家族之间的关系纠葛非常复杂,只是因为耶律洪基太过强势,才没有让内部问题显现出来罢了,但这位老皇帝因为逐年变的老迈,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强势。

    辽国的朝堂之上,平静也只是表面现象,只要耶律洪基离世,哪怕只是身体有恙淡出权力核心,那必然会引发辽国朝堂上一场腥风血雨的争斗。

    杨怀仁好像看到了一丝曙光,现在指望蒙古人和女真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