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4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竹似乎还想吃,但看到鬼姐不要了,她只是朝着摊子那边望了一眼,也并没有提出来。

    杨怀仁早看出来小丫头的心思,安慰道,“我知道青竹还想多吃一份,但我告诉你,越是热天,越不能多吃冰凉的东西,适当的吃一点解暑就好了,吃多了,反而多肠胃不好,你也不想今天夜里就泻肚子吧?”

    青竹嘟着嘴,“知道了。”

    一开始落座的时候,杨怀仁就故意把摊子里边靠墙的位置让给了鬼姐和青竹,而他和天霸弟弟则背着外边的广场面对这城墙而坐。

    这是一种男人保护女人的本能,不过因为这样,杨怀仁并没有看到广场上发生的事情。

    等交代了随园的伙计们把他们之前买的东西先带回城内的王府之后,四人准备离开自家冰饮子摊子并继续逛夜市的时候,杨怀仁才看见,随园的冰饮子摊子的斜对面,正是王明远所提过的那个拉面摊子了。

    这下他也明白为什么王明远老是心里不舒服了。

    拉面摊子其实不大,一个年轻人在面案前拉面,还有一男一女两位稍稍上了年纪的人在煮面端面。

    杨怀仁也心生好奇,这个让王明远耿耿于怀的拉面摊子,究竟有什么值得他如此介意的本事。

    四人走过去,刚好有人离开,他们也便顺势坐了下来。

    年轻人见来了新客,马上收了碗筷擦干净了桌面,抬起头来笑问道,“客官要点什么?”

    杨怀仁抬头看去,小伙子长得也算眉清目秀,可惜是个兔唇,破坏了原本清秀的脸,再看看旁边忙碌的一对老夫妻的模样,杨怀仁猜来他们应该是这个年轻人的父母了。

    年轻人摆摊卖拉面,父母给他帮忙,虽然忙得一家三口头上频频出汗,但他们都是带着笑模样,忙中带乐。

    “你都有什么特色的?”

    年轻人答道,“小面摊子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提供,只有两种拉面,阳春面五文钱一碗,豚肉面十文,客官您看您点什么?”

    杨怀仁知道鬼姐吃惯了牛羊肉,不太喜欢猪肉的肥腻,便和气道,“两碗阳春面,两碗豚肉面。”

    说着掏了三个大钱放在了桌上,年轻人的父亲笑眯眯地过来收了钱,道了声谢。

    年轻人微微一笑,接着动起手来,掀开了盖面的笼布,拿了四条预先准备好了的面棍摆在了案上。

第1233章:秀美食(八)() 
年轻人刚要开始拉面,杨怀仁笑问道,“听说你会给客人们表演不同的拉面手艺?我可是慕名而来哦。”

    年轻人笑了笑,“既然客官要看,那小底就献丑了。”

    说完他便扯起面来拉了起来,动作很流畅,技艺也很娴熟,虽然和杨怀仁教授出来的那种传统的拉面技巧略有不同,但看起来效果还不错。

    而他动作中最大的特点,便是观赏性了,也许是为了取悦食客吧,年轻人的动作格外的夸张,甚至连脸上的表情,也配合着手上的动作,时而瞪大了眼睛,时而长大了嘴巴,好像勾栏里唱戏的丑角儿一般有趣。

    一团面在空中飞舞之间,很快被拉成了细长的拉面,惹得第一次看别人拉面的青竹小丫头拍手叫好。

    杨怀仁却把注意的重点放在了面上,发现眼前的年轻人能把面棍拉成了拉面,说明他的手艺还是可以的,但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他拉出来的面条,就有点粗细不匀了。

    这样的拉面煮出来,自然会影响食客的口感。

    所以杨怀仁下了一个判断,这个年轻人肯定从哪里学过拉面的技巧,但学的不系统,或者说是偷学的,所以学艺不精。

    而他个人因为是为了吸引食客的缘故,所以刻意的把拉面的动作夸张化处理了一下,赋予了一些表演的成分在里边,说起来对普通食客来说,这样做真的很新鲜,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长久下去,并不能让他的拉面扬名。

    不过杨怀仁并没有鄙视人家的意思,大家都是讨生活,为了糊口,做些哗众取宠的事情,也不是不能理解,何况年轻人的创新意识,还是值得赞许的,这种秀美食的出现,也确实适合夜市这种气氛和环境下发挥。

    四份面很快拉好了,年轻人的父母忙着煮了出来,阳春面就是素面了,卤水面汤加少许的葱花,就算是完成了。

    而豚肉面,则是加入了用猪骨熬制的肉汤,几块煮烂了看着却很诱人的半肥瘦的猪肉块,最后是加少许的麻油。

    天霸弟弟是等不及了,先前那点小零食,对他来说还真的不能顶多少时候。

    拉面上桌,天霸弟弟也不客气,第一个抄起筷子吃了一大口,等面一口豚肉面吃到嘴里,他大嚼了几下,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唉,”他叹了口气,“这小子拉面的表演还算有意思,可这面的的味道,真的就差多了。”

    即便这样说,他还是继续吃了下去,因为他真饿了。

    鬼姐和青竹不习惯猪肉的味道,吃的是阳春面,阳春面本来味道就清淡,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鬼姐夹起一筷面条来仔细看了看,偷偷跟杨怀仁讲,“面条拉的不整齐,有胖有瘦的。”

    杨怀仁笑笑,很认真的先夹了一根面条嚼了嚼,然后又喝了一口面汤,之后便放下了筷子,再也没拿起来。

    要是放在以前,天霸弟弟见杨怀仁不吃,他会毫不客气的端过去吃了的,不过看来这碗豚肉面味道确实不太行,所以他完了一碗,也不再动了,而是四处瞎看,似乎在寻找新的美食。

    鬼姐和青竹因为前边吃了不少小吃了,肚子也不饿,加之天热吃热拉面确实容易让人更热,所以她们一碗面也只是吃了只有三分之一的样子,也都停了下来。

    拉面的年轻人就在他们对面,见四个客人要了面,却吃的很少,不由地露出了难过的神情。

    他走过来,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来问道,“客官觉得我家的拉面如何?可是味道不对口味吗?”

    杨怀仁笑笑,“你要听实话吗?”

    年轻人撇了撇嘴,但很肯定的点了点头,“承蒙指教了。”

    “指教不敢当,”杨怀仁认真道,“我就说说一点个人的拙见,哪里说得不对,还请小哥见谅。”

    他拿筷子夹起来几根面给年轻人示意道,“你看,面拉的不均匀,是会影响食客的口感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你学艺不精,还没能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虽然你拉面的表演还算不错,不过既然是提供给食客们食物,就不能本末倒置,食物的口感和味道,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你赋予了食物更多的趣味,那才是锦上添花,否则,就是哗众取宠了。”

    年轻人倒是很谦虚,似乎他也知道他拉面技艺的缺点,人家当面提出来,也没有什么好辩驳的。

    “那味道呢?您觉得怎么样?”

    杨怀仁继续说道,“味道呢,看你这豚肉拉面是提供给什么样的食客,不同的人吃,总是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的。

    如果是给普通的百姓吃,或者说是逛夜市的人停下来当小食一样的吃,那味道也还说的过去。

    但如果给讲究一点的人,或者对食物的味道要求高一点的人吃的话,他就会觉得你这拉面的味道,不怎么样了。”

    年轻人苦笑,“我也承认,你说的都对,不瞒您说,我拉面的功夫,确实是偷学的,所以只学了形,却没学到神髓,所以拉出来的面条,粗细不匀,我要是有个师父教就好了,唉……”

    杨怀仁倒是觉得这个年轻人很实在,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在哪里,也算是虚心了,若他真的是偷学的拉面技艺,那么杨怀仁就感兴趣了。

    当初牛二娘也是偷学的拉面技艺,虽然没学好,但牛二娘因为自己天资聪慧,也起码学了七八成。

    年轻人似乎有点苦恼的意思,接着说道,“至于拉面的味道嘛,不怕您笑话,我自己吃了都觉得远远不如随缘的牛肉面好吃。

    但我们这样的小摊贩,想用牛骨和牛肉熬一锅好汤,那可太难了,首先牛骨和牛肉的价格,就让我望而却步了。

    所以我只能用相对便宜了很多的猪肉来熬制老汤,猪肉熬的汤嘛,食客们不觉得新鲜,而且猪肉汤肥腻,夏天吃起来肯定会感觉差一些的。

    为了吸引客人嘛,我也只好用表演拉面的方式了,在夜市上这么做,确实有些效果,也吸引了一些人来,但我也知道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第1234章:秀美食(九)() 
杨怀仁总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个有故事的人,便试探地打听道,“你说你的拉面技艺是偷学的,能不能说来听听?”

    年轻人忽然笑了,不过他倒没有避讳,就当是和一个食客闲聊般的,把自己偷学拉面的故事讲了出来。

    原来他叫赖小年,今年十六了,过小年的时候生的,所以父母就给取了这么个名字。

    他父母也是小食摊贩,以前就是卖汤饼的,不过父母手艺不精,也是没正经学过厨艺,之所以卖汤饼,也不过是为了在东京城里讨生活罢了。

    一开始别说铺子了,固定的摊子也没有,就挑着担子,在城里的贫民区和苦力集中的市场上沿街叫卖,虽然赚不了几个钱,但也能保证一家三口有吃有喝了。

    赖小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跟着父母走街串巷的日子,早上早起,晚上晚归,父亲的担子一头挑着桌椅板凳,一头挑着幼小的他,而母亲则挑着灶头和面团,就这样,一家三口日子过的虽苦,但苦中带乐。

    穷苦人一日两餐,但这两顿却非常的重要,一顿吃不好,要么干活没劲,要么晚上睡不着。

    所以赖小年的父母做的汤饼虽然味道一般,但贵在分量足,正因为他们买卖做的实在,倒也有不少固定的食客。

    杨怀仁听到这里,免不了想起当初的王夏莲来,王记汤饼同样是味道一般分量来凑的,所以随着赖小年的讲述,很容易在脑海里产生一幅两口子担着摊子和孩子走街串巷叫卖汤饼的温暖画面。

    后来随着赖小年慢慢长大,父母也没有多余的闲钱供他读书识字,他从六七岁,便开始给父母帮忙了。

    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成人,母亲肩上的那一副担子,也终于转移到了他的肩膀上,同时,随着父母年纪的增长,长时间从早忙到晚,从东城走到西城的长距离叫卖,也已经越来越难以维持。

    所以赖小年暗暗发誓,他要把父母的这份担子全部挑到自己的肩膀上来,让父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他觉得像父母一样挑着面摊沿街叫卖汤饼生意是不会有什么起色的,原因在于他们制作的汤饼,味道真的不行。

    于是赖小年便四处打听,寻找收学徒的有点名气的酒楼或食庐,想着先去人家那里学点本事,积攒些本钱,然后再找机会自己开店。

    年轻人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现实又一次残酷地拒绝了他的美梦。

    去年的时候,要说城中最火的酒楼,那一定是非随园莫属了,而且随园最初的招牌牛肉面,实际上就是一种改良过的汤饼。

    赖小年觉得学做拉面,就是他能够擅长和喜欢的事情,于是便自告奋勇,一个人跑去随园自荐,想成为随园后厨的一名小学徒。

    但随园的用人规矩被杨怀仁制定的很严格,哪怕是一个帮厨的小学徒,或者是一个跑堂的小二哥,要求都非常严格的。

    最低的要求,就是至少有两年从事这个行业的经验,没有经验的人是一律不要的。

    而且就算赖小年真的能进了随园当学徒,也要跟随园签一份最少五年长度的死约,虽然随园不像有的酒楼那样,只给学徒管吃管住却不给工钱,但给学徒的工钱,也只能满足一个人的生活必须而已。

    赖小年是家中独子,还要照顾父母和家里的摊子,也没法完成一份长期留在酒楼里的工作。

    后来他又去了很多其他的酒楼应征,也都没有酒楼愿意留下他,甚至有的酒楼一见到他的样子,就直接拒绝了他,还笑话他长这个样子,怕吓到来吃饭的客人。

    赖小年很伤心,他的生理缺陷,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并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因此埋怨过一直疼爱他的父母。

    所以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是不让他当学徒嘛,他偏要学做拉面,就算是偷学,也要学到做拉面的本事,然后自己努力,将来开一家面馆,就开在嘲笑他的那家酒楼对过,把他们搞黄了。

    年轻人的想法很有趣,不过也说明赖小年是个有志向的人,性格里有种坚韧的东西。

    再后来他便趁有工夫的时候,偷偷翻墙去那家嘲笑他的叫做天外天的酒楼去偷看,时间长了,看的多了,便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拉面的本事。

    不过也因为这本事是偷看着学来的,并没有是系统的学习,所以简单的制作拉面的面团的简单方法他可以学到,拉面的基本手法也能学个差不多,但要说学到真正的技巧,还有熬制牛肉老汤的配方,那就不太可能了。

    杨怀仁一听天外天,这不是那十三家和他合作的酒楼之一嘛,原来印象里天外天就是名字好听,老板人还挺懂事的,合作以来从来没给他添麻烦,每月的红利也交的准时,却没想到天外天雇的掌柜的会仗势瞧不起人。

    想想发生在赖小年身上的事情也不算奇怪,这世上的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嫌贫爱富,嫌丑爱美,本来就是人之常情,谁又敢说自己就是高尚的人呢?

    学到了拉面的本事,赖小年就开始找固定摊位了,挑着担子四处叫卖,并不是长久之计。

    他用家里的积蓄置办了些开固定摊位所需的工具和桌椅板凳,又买了猪肉猪骨,熬了新的猪肉卤汤。

    提供给客人的拉面种类也准备了两种,面相穷人的阳春面,和提供给手头稍微宽裕点的客人的豚骨面,以扩大客源范围。

    早上就在原来熟客多的街道边摆摊,到了晚上,就来舟桥夜市的美食小广场上摆摊,父母也跟着他来给他帮忙。

    一开始的时候,买卖还是没有多大的起色,早上的熟客就那么多人,每天卖多少碗几乎都是固定的,而且从穷人那里,也赚不到什么钱。

    而晚上在夜市里,人流量是多了,但夜市里各色各样的小食摊子也多,竞争也就多了起来,赖小年的拉面起初并没有太大的特色,所以生意也做的一般,尽管比原来沿街叫卖卖汤饼能好一些,但也并没有好到哪儿去。

第1235章:秀美食(十)() 
赖小年这个人的心思还是挺活泛的,自知单凭叫卖声,是干不过周围的那些常年摆摊子的小食摊贩的。

    于是他想到了个表演拉面的方法,把自己拉面的技艺演艺化,刻意地把拉面的过程表演的夸张而有趣一些,以吸引更多的人来他的摊子吃面。

    说来这个办法还真的起到效果了,说是百姓们图新鲜也好,喜欢凑热闹也罢,能一边看着有趣的表演一边吃面,也是百姓们逛夜市的一种娱乐需求。

    赖小年的拉面摊子,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看着越来越多的客人慕名而来,赖小年和他的父母也感到很欣慰。

    不过好景不长,买卖刚好了一个来月,第二个月就开始大幅下滑了,客人们越来越少,赖小年也越来越愁,虽然父母时常开导他,但他心里却仍旧非常难过。

    其实他内心里是知道生意下滑的原因的,就像杨怀仁说的一样,既然是个卖拉面的摊子,最核心的就是拉面,拉面的表演,只是个辅助卖面的表演而已。

    一开始你这么做,百姓们觉得新鲜,自然会坐下来凑个热闹,但如果尝过了你的拉面,大家都觉得味道一般的话,那么吃几次没了新鲜感的时候,也就不会继续光顾了。

    舟桥夜市虽然很大,来往的人也很多,但做小食摊子这种买卖,靠的还是回头客,只有回头客多了,你的买卖才能真正好起来,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而赖小年的拉面摊子最大的问题,正是在于没有多少回头客。

    最近夜市很火,但来赖小年的面摊吃面的客人,大都是生面孔,这也难怪,客人吃过一次他家的拉面之后,也能明白味道只是一般,再一次来夜市,就不会再去尝试已经尝试过的东西了。

    别忘了,夜市的美食小广场是开放式的,客人体验一次近距离拉面表演,下次远远的看几眼就能感受到曾经的乐趣了,不需要再坐下来再吃一次,夜市里提供给百姓们食物的选择,也真的是太多。

    像饮食业这个行当,没有回头客,那生意就只能等着慢慢死亡。

    赖小年也明白他的弱点是什么,为什么他的摊子没有多少回头客,所以最近他也会试着通过改良阳春面的卤汤和豚肉面的猪骨汤的味道,试图改变现在的局面。

    每每来了新客吃面,他都特意观察客人们吃过了他的拉面之后的反应,并尽量向客人们询问意见,争取一点点的进步。

    别的人嘛,赖小年问,人家大多没空搭理他,好心的顶多就说味道不算好而已,至于哪里不好,也说不太清楚。

    像杨怀仁这样有闲情逸致跟他聊天,并且对拉面的评价说的头头是道的人,赖小年也是第一次遇到,所以很喜欢跟杨怀仁说些闲篇。

    见杨怀仁的年纪也比他大不了几岁,当杨怀仁问起来他偷学拉面的经历之时,赖小年也就没做过多隐瞒,如实的把他的故事讲了出来。

    等他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赖小年又很期待似的望着杨怀仁,好像等着他再多说一点对他拉面的意见。

    杨怀仁也不需要跟赖小年玩虚情假意的客套,直接说了自己的观点。

    “小年啊,我这些话,可能说出来不太好听,你就当朋友的一些心里话听好了。”

    赖小年毫不介意,他正是要听些忠言逆耳的东西,他觉得有技术含量的批评,才能让他不断的进步。

    杨怀仁指着面前几乎没动过的豚骨拉面,“这碗面,说严重点,就不算是一碗合格的拉面。

    和面的配方,看来你应该是清楚的,面和的是没大问题的,但你拉面的技巧本来就不熟,还非要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动作,纯粹是为了好看,却进一步让你不太熟练的拉面技巧走了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