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是因为水钱,池塘边也并没有护栏,只是用白色的石头砌成了规则的边沿。
游客们站在水塘边沿的石头上,洒下一些干饭粒儿或者吃剩的炊饼搓成的碎屑,便引了鱼群争先恐后的围过来抢食。
杨怀仁走近的时候,二丫头就在往池子里撒炊饼的碎屑,引鱼儿簇拥到岸边,大官睁大了眼睛瞅着花花绿绿的锦鲤,二丫头便夸张地做着口型,教着他的大侄子说“鱼”。
大官会说的话还是不多,鱼这个字好像还不太能把发音说的准确,只是他伸开了双手,那样子好像要去抓鱼一般。
何之韵本想教育儿子,却被杨怀仁走过来抢了宝贝儿子去,往儿子小胖脸上亲了一口,然后呵呵笑着,“爹爹带你去抓鱼。”
说着杨怀仁抱着大官蹲了下去,把儿子放在岸边的石头上,左手搂着大官的小腰保护他的安全,右手则问妹妹要了些炊饼碎屑来,顺手就洒在了岸边的水域。
锦鲤嗅到了食物的香味,立即扭转了身子游了过来,在水里一跳一跳地啄食着漂浮在水面上的白色碎末。
杨怀仁揽着儿子,让他探出身子去,伸出手的小胖手也终于够到了鱼。
鱼儿竟是不怕人的!
本以为鱼儿能看见岸边胖乎乎的小人儿伸手去抓它们,它们应该惊恐的一哄而散,夺命而逃的。
可没想到那些同样胖胖的锦鲤,似乎早已经习惯了人类没有恶意的触摸,即便被碰到也只是稍稍扭动着身子躲了躲,却继续拥挤着争抢食物。
大官摸到了滑溜溜的锦鲤,一开始又惊讶又好奇,还有些害怕,摸了一下便快速地把小胖手收了回来。
杨怀仁鼓励着儿子,“不怕,再摸摸。”
大官也壮起胆子来,又勇敢的下手去抓鱼,只是鱼儿的身体太滑腻,还不容易被人抓住,一个激灵之下奋力地甩着身子潜入水底,又从另一边冒出头来继续抢食。
只是这么一闹腾,鱼尾巴甩起好多水珠,甩在了同样顽皮的爷俩脸上,大官乐得开怀笑了起来,惹得杨怀仁也哈哈大笑。
鬼姐看得开心,只是有一点她没搞明白,她疑惑道,“这些彩色的鱼儿为什么不怕人呢?”
她扭头瞅了瞅好多游人都在喂鱼逗鱼,继续说,“大宋的百姓还真是知书达理,若是人人都是怀着贪婪之心去捉鱼,恐怕西湖边上便少了一处美景了。”
是铁香玉笑着给他解释,“锦鲤和别的鱼不同,普通的鲤鱼也好,其他的鱼类也罢,人们捕捉回去是为了吃的。
锦鲤确实被大宋百姓认为是一种有灵性鱼类,前朝甚至有诏令严谨民间使用锦鲤,这规矩也这么传到了现在。
若是换了别的地方,人们吃不上饭的话,遇到这么多不怕人的锦鲤,估计早就被捉光了。
可在富庶的江南不同,百姓不缺食物,是不会去捉具有灵性的锦鲤食用的。
而且有个传说,说的是锦鲤跃龙门便能化身为龙,食用锦鲤也被认为是对皇家不敬的表现。
因为习惯、传说或者鱼儿的灵性,人们便不会轻易食用锦鲤了,西湖边上住的都是富贵人家,更不会去捕捉和食用这些精灵们。”
杨怀仁笑了笑,觉得铁香玉说的有道理,只是想到这些身材肥壮的锦鲤不怕人,应该是因为喂鱼逗鱼的人太多,又没有真正捉鱼的人,所以锦鲤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状态。
没有了危险,它们自然活的悠然自得,可问题在于一旦真正的危险降临,这些锦鲤也早已经失去了求生的本能了。
杨怀仁很担忧的觉得,大宋,还有大宋的人,包括高高在上的官员和普普通通的百姓们,或许在长时间优越的生活环境里,也已经渐渐变作了肥胖的锦鲤。
国家富裕是好事,可所有人都渐渐没了危机意识,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了。
燕云十六州已经失去了百年,百姓早已经想不起那片土地曾经是中原王朝的国土了。
文人士子们自然还在忧国忧民,忧思燕云的诗句也时不时的会冒出来一些,只是酸儒们只是嘴上说说罢了,所谓的忧国忧民,也不过是在士人中间自抬身价的一种手段。
等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将来出仕为官,在官场和仕途的不断磨砺中,一个个都变得光滑可鉴,与其假惺惺的忧国忧民,不如为自己讨点实际的好处来的实在。
朝堂上的大佬们自然挂念那片已经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河山,只可惜也就是想想而已,即便是好战的章惇相公,也没有胆气敢当着大家面前说出收复河山的豪言壮语了。
至于官家,寝宫里包含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江山图依旧高高悬挂,一开始或许每一任皇帝初登大宝之时,也不是没做过收复燕云的美梦。
但图看得多了,梦做得多了,也就麻木了,然后便渐渐地开始装作看不见,知道视而不见,晚上的美梦也变换了其他的光景,皇帝还真是能变成锦鲤的。
杨怀仁是去过燕云的,想起那片土地上的受苦受难的同胞,他忍不住心头一紧。
更让他伤心难过的,是燕云之地最精华的汉人,早已经不认为自己是宋人了。
辽国皇帝向来把百姓分的清楚,有能力或者有才学的人,不管是汉人还是其他什么民族,他都一个劲的拉拢,慢慢收为己用。
至于寻常的贫苦百姓,那不过是他们家的奴隶罢了,能劳作创造价值的,自然也要给他们留一口饭吃,不能创造价值的,自然便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了。
。
第1426章:甘蔗(上)()
杨怀仁忽然变得有些怕,记忆里的历史,二十多年之后,当女真铁骑跨过白沟河一路南下的时候,大宋依仗的禁军也没抵挡了多久。
女真人出现在东京城门前的那一刻,估计守门的士兵们一定是吓破了胆的,没有任何抵抗,便让女人真直捣皇城,连皇帝老儿也给抓了去做宠物。
可怕之余,杨怀仁又觉得可笑,偌大的国家,都城就这么失了,上百万百姓集体出逃的场面不可谓不壮观。
这里边自然包括哪些披甲的禁军们,可他们之中竟没有几个拿起武器来反抗的,这是不是很可笑?
这个国家的锦鲤太多了,至于那些能跨越龙门化身为龙的健壮锦鲤,似乎已经不多见了,大多数锦鲤都养的肥肥胖胖的,只是用来被人观赏的。
本以为今年征西的战事可以给大宋的军队带来新的气象,可以改变大宋军备常年羸弱的局面。
但让杨怀仁痛心的是,获胜的大宋军队一方面损失了很多有生力量,虽然不缺新的兵员补充,可军队如此大规模的换血,究竟还能不能维持之前已经提升了的军力,真的不好说。
另一方面,得胜的军人开始骄傲了,这其实不奇怪,多少年来大宋军队没取得过这么大的胜利,获胜的军人确实有值得骄傲的资本。
连皇宫里的皇帝都膨胀的跟吹气球似的,外头的军士们如何不会有样学样跟着膨胀呢?
他们没有认清这次获胜的原因,并不是大宋的军力多么强,比起西夏军队,宋军还是差了不少的。
只是宋军占据了后勤保障上的优势,加上西夏朝堂内讧,宰相和皇太后兄妹俩夺权,其余军司的党项贵族又各怀心思,这才给了宋军机会。
朝堂上的大佬们也只是只敢夸功,不敢说出事实真相,就怕皇帝的英明神武的光辉形象受到一丝的损害。
可像章惇这样的聪明人,会不清楚这一仗是如何赢的吗?不可能的。
只是他有他的政治抱负要实现,还要哄着皇帝让他按照他的理念来执政罢了,所以他也只能欺骗自己,强制自己认为大宋会安宁好长一段日子。
文人们错误的预估了形势,认为把西夏打的半身不遂再无还手之力就可以安心过日子了,甚至还有人提出来这一仗给大宋带来了五十年国运。
真特码的好笑,契丹人是换了新皇帝,他也需要时间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但可绝对用不了五十年时间,耶律跋窝台的心里,中原也应该是他们契丹人的。
当然,杨怀仁眼里契丹人其实也有不少人变成了锦鲤了,农耕生活和商业渐渐兴起,曾经马上封侯的契丹贵族们也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和大宋一样,人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契丹人过惯了舒坦日子,再让他们打仗,也够呛有曾经的实力了。
不过契丹的军队确实多,常规的禁军、京城军和偏军还有超过百万,这还不算平时放牧,战时上马便为兵的百万部族军。
这么多人就算不用打,骑着马披着甲排成了队列冲过白沟河来,就够大宋喝一壶的。
契丹军队毕竟骑兵多,这一点宋军是比不了的,所以契丹人还是个很大的威胁。
但他们还不算最大的威胁,东北方向的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正在经历民族觉醒的过程。
此后他会带着他的完颜部进行一个统一女真并大规模繁衍发展的过程,十年后他们就会真正建国,当时候连契丹人也不是他们的对手。
女真不过万,过完不能敌,这可不是吓唬人的,觉醒后的女真人的强悍程度,是契丹人和西夏人都比不了的。
本来心情挺好的杨怀仁忽然变得有些忧心,把儿子交给妹妹照看,便拉了莲儿过来问话。
“家里北边的生意,如今做的怎么样?”
莲儿刚才还在被杨母调侃着说她比水塘里的睡莲还美,忽然被杨怀仁拉过来问这样的问题,一时还转不过头脑来。
不过见杨怀仁神色认真,便仔细想了想才答道,“回官人话,咱家在岭南买了好多地,也种了甘蔗。”
杨怀仁点点头想了想,又问道,“今年还能有收成吗?”
莲儿道,“能啊,咱家买地的时候,有的就是买的甘蔗地,是种了甘蔗的,因为出的价高,还回雇了地方上的蔗农来做工,所以年底是能收获一次的。
不过这样的地只有不到一万亩,只有收地的三成,其他的两万多亩,种的是晚蔗,糖分差一些的那种。
但晚蔗熟的快一些,明年年初倒也还能收获,也赶得上明年同时种糖分更好的早蔗。”
杨怀仁有点惊讶,没想到他的计划被莲儿和家里买卖的管事们干的这么好,几个月工夫,已经在岭南收购了三万亩地。
“三万亩,这么多啊。”
莲儿笑了,“官人当初交代这件事的时候,可是很急切的,还吩咐妾身尽量多的种植甘蔗。
所以妾身和家里的管事们便尽力去做啊,岭南那边山多地少人少,有些滩地根本就是没有主的,所以和地方官府说收地的时候,基本也没花多少钱,而且一买就是一大片大片的买进来的。
若不是担心咱家买的地太多被人胡乱编排,奴家觉得还应该多买一些土地的。”
杨怀仁懂得王夏莲的心思,在她的观念里,土地自然屯的越多越好,不过也担心囤地太多被那些有心之人乱说杨怀仁的坏话,这才买够了三万亩就收手了。
古代的甘蔗亩产量杨怀仁还不清楚,这年头甘蔗榨糖的手艺他也不是很了解,倒是后世的一些情况他从某些文章上见到过。
后世一亩甘蔗地能产五到六顿甘蔗,甘蔗运到糖厂之后经过清洗、压榨、沉清、蒸发、浮清、煮炼、分蜜等步骤后生产出来的是洁净的白糖晶体。
但这时候的糖是粉末的糖霜状,在糖度和纯度上都没法和后世的白糖相比,应该是炼糖的工艺上的差距造成的。
而且后世的出糖率,差不多是13左右,大概八斤甘蔗出一斤白糖的样子,眼下的话,出糖率应该更低才是。
。
第1427章:甘蔗(中)()
不过杨怀仁问了莲儿甘蔗的亩产量和炼糖的出糖率的问题后,得到的答案却让她大喜过望。
甘蔗的亩产量上,宋代是完全没法跟后世相比的,后世生物科技发达,在培育高产甘蔗种子的领域有很大的优势。
而当下种植甘蔗的地方太少,便是因为甘蔗的产量太低,只有后世的一半,若是遇上不好的年景,甚至只有后世三分之一。
这个时代的压榨等工艺提取水平也确实不如后世,但因为产出里的糖霜纯度上差一些,倒让出糖率比后世还高了两三成。
照这么算的话,后世一亩甘蔗地可以产糖六百到七百公斤,而现在一亩甘蔗可以产糖霜超过四百宋斤。
因为糖比米重,换算成市面上交易的计量单位就是亩产三石糖霜,那么三万亩甘蔗地能产九万石糖霜。
这个数字虽然没法跟后世随随便便就年产千万吨白糖相比,可在大宋,九万石糖霜要是全卖出去,那可是不小的一笔钱。
但杨怀仁忽然想起来,大宋当下的糖霜年产量也才几万石,如果这么容易让他一年产九万石糖,基本可以说让大宋的糖产量高出一倍,这是不是也太容易了?
在商人无处不钻的现在,如果有这么赚钱的买卖,不可能别人不去做啊?
细问之下,王夏莲忍不住笑了,“官人啊,账不是那么算的,咱家的三万亩地,产不了你说的九万石糖霜。
糖厂里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不是糖霜,而是石蜜,糖霜是最好的那部分糖,剩下的都是石蜜。
学院里的先生算过,三万亩甘蔗地,最终的糖产量,应该是糖霜近一万石,石蜜五到六万石。”
杨怀仁叹了口气,自己的科学计算还是算错了,实际情况和理论计算差距真的有点大。
石蜜就是民间最常见的糖类食品了,和后世的冰糖有点像,不过纯度肯定低了不少,而且颜色暗黄色,甜度一般,但比更纯净的糖霜便宜不少。
杨怀仁自言自语道,“要是这样的话,那量还是不够啊。”
莲儿问道,“官人的意思,是咱们还要在岭南收购土地?”
杨怀仁笑笑,“那倒不用,地太多了确实不太好,即便是在岭南那种地方,可还是会被别人找咱们的麻烦的。
现在不同往日了,地位越高,盯着你的人就越多,像以前一样装傻卖呆还行,现在也够呛了,没有人是真傻的。
我的意思,是咱家能不能发动当地的百姓,多开垦些土地来种植甘蔗?
按照宋律,土地都是谁开垦谁拥有,还有五年免税赋的待遇,在中原和江南早已经没有太多适合开垦成田地的地方了。
但岭南不一样,那里地广人稀,虽然山地多了些,但可以开垦成田地的地方应该很多。
让百姓开垦土地种甘蔗,咱们家收购,给的价钱只要够多,让他们觉得种甘蔗比种粮食赚得多就行,不怕他们不种。
咱们家只需要负责收购、运输、运输和炼糖厂这一块就行,没必要全部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那三万亩土地也足够多了,咱们一方面掌握种植技术和行情,一方面也请些学院里农学先生们过去指导,做些培育良种之类的事情。”
莲儿想了想,似乎有点发愁,可又不好直接说出来让官人脸上不好看。
杨怀仁问道,“怎么了?我的办法不行吗?”
莲儿忙道,“不是,官人的办法自然是好的,只可惜岭南没有那么多百姓。”
“啊?”
杨怀仁这才想起来,现在的两广地区,还是刚刚开放没多久的地方,人口密度极低,除了一些州县极其周边人口相对多一些,更多的地方还是山区和原始密林。
大宋的流刑里,最严厉的就是发配岭南和儋州这些地方,因为现在的岭南还太落后了,也相对荒凉,周边还居住着很多叫不少名字来的少数民族,被汉人统一称为南蛮。
人在这里倒不是不能生存,而是比起中原和江南这些地方来,岭南就显得生活非常艰苦了。
气候常年闷热不说,夏秋两季雨水太多,还经常有海上刮来的超强大风,水灾泥石流之类的自然灾害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发生。
莲儿道,“咱们家的三万亩甘蔗田,也是人手不够呢,钦州那边汉人本就不多,西边的邕州那边就都是些山民和南蛮了,总不能找他们给咱家种甘蔗吧?”
杨怀仁有点无奈,莲儿这么说倒不是歧视,是因为确实如她所说,如今的广南西路那边,汉人就占据了一些大一点的城市聚居而已,更大片的土地上,住的都是山民。
山民也分很多大大小小的部族,他们有他们的习惯和规矩,完全和汉人的习惯不同,而且有些山民不服教化,不知礼仪,生活在那里的汉人都把他们当野人一般看待,平常也很少接触。
三万亩甘蔗田,即便是粗放式的种植方式,也需要上千人的劳动力才行,可毕竟汉人数量不多,很难在短期内凑出这么多干活的人来。
这还不算糖厂的用工问题,就算从中原雇佣了劳力去岭南干活,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若不是实在没有了活路的流民,谁又愿意去岭南受罪去?
杨怀仁也越来越理解莲儿掌管家里的生意,是非常劳神劳力的,平常都是杨怀仁想到个什么点子随口一说,便把生意上具体事情安排给了莲儿带着家里的管事们去做。
他倒是做了甩手掌柜的不闻不问了,可莲儿要做事,可就操碎了心了。
岭南确实适合种植甘蔗,可问题是岭南的地便宜,但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现在招募的人手,当地有一部分,又从其他地方招募了一些带到岭南去做工,给人家的待遇也一定是非常好的。
即便如此,听莲儿的意思,人手还是不够用,杨怀仁心里感叹莲儿太辛苦了,也想着能为她分忧。
想到这里,杨怀仁忽然想到一件事,明年不是要征伐交趾嘛,打仗自然会产生不少的难民,或许这些难民便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办法了。
。
第1428章:甘蔗(下)()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强者肆无忌惮的欺负弱者,然后把弱者掳劫过来当奴隶,契丹人年年冬天来大宋边境打草谷就是这样的。
以大宋的实力,起码眼下和契丹对抗还不太够,不过欺负欺负交趾,应该不成问题。
杨怀仁这么想,也并没有多少心理压力,生活在一个残忍的世界里,如果你不学会利用残忍,最终接受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