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5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他问道,“徐将军请说,要如何斟酌?”

    徐泾答道,“回禀大帅,就算这封密旨真的是皇帝陛下亲手所书,至于带武德军进京的事情,咱们还是要好好考虑清楚了,再做打算不迟。

    即便有这份密旨在手,末将也觉得大帅还是要谨慎为妙,毕竟如果皇帝陛下真的体弱,需要大帅率军进京勤王,也难保朝中大臣编排大帅。

    说句大不敬的话,万一咱们的大军还没到京城,皇帝陛下便驾鹤而去的话……

    那到时候死无对证,大帅手上的密旨也就没了作用了。

    假如那时新皇登基,知道大帅和皇帝陛下的关系还有率军进京的目的,必然会出于猜忌的心理,而做出对大帅不利的事情。”

    杨怀仁听罢心中大惊,感叹幸亏身边有个这么小心谨慎的人,徐泾说的这种情况,还真是不能不考虑进去。

    他所知的历史已经明显发生了偏折,万一赵煦早死几个月,杨怀仁正好带兵走到半途,密旨的真实性没了最大的倚靠,那可就真是有可能害死他。

    朝中的情况他也只是了解表面,很多暗流涌动,即便是风神卫也是查探不清楚的,真要是被某些有心之人给他扣一顶造反的大帽子,到那时他戴上容易,想摘掉可就难了。

    特别是像赵佖那样的人万一得承大统,他登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杨怀仁这个心头大患。

    杨怀仁冷静下来,问道,“那徐将军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1719章:分批进京() 
徐泾沉思了一下,才缓缓答道,“禀大帅,末将愚见,陛下的密旨,大帅不可能不遵从,但率领武德军进京的事情,却不能全军开拔。

    首先水军这边,是无法进京的,咱们的战舰都是海上的大船,漕河虽然也可以勉强通过,但那可就把整个运河都堵上了。

    所以末将觉得,水军这边,只需要特别行动队跟随入京即可,其余一万水军将士,继续留在江南。

    一来海运旺季即将到来,海面上也需要水军来保护航道安全,二来武德军武进和横山两座大营,也不能没有人看守。

    而剩余七万余陆军,末将觉得也不能全数出动,那样大军迁徙起来,规模实在太大了,也容易闹出很大的动静来。

    那样不但会被某些人抓住不放编造谣言诋毁大帅,而且会吓得江南百姓人心惶惶。

    所以末将觉得,大帅这次进京,可以先率领一万最精锐的骑兵先行前往。

    一万骑兵,在大宋都算是很强大的一支军队了,而且骑兵行动方便快捷,可以快速抵达京城,也不会引起老百姓过多的猜忌。

    等大帅抵达京城之后,陛下看到一万精锐骑兵,也能达到让陛下安心的效果,而且大帅也可以托辞大军迁徙还尚需更多时日,想来必不会让大帅在陛下面前难做。

    大帅进京之后,先搞清楚朝廷里的动向,之后派人回报诸将,我们再分头带其余六万人分批次、分不同的路径再进京也不迟。”

    杨怀仁只要稍微一想,便觉得徐泾这个法子不错。

    一万精锐骑兵,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京城让赵煦放心,而且这个数量,也足够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了。

    等他搞清楚朝中动向,再让赵煦正式下一道圣旨让武德军全军进京,到时候名正言顺,别人也就说不出什么来了。

    杨怀仁也想到一点,他说道,“这次咱们奉旨进京,武德军也重新进入禁军序列,也就是说咱们很难再回来江南了。

    诸位的家眷,也要一起跟着进京才是,这一点,本帅也会安排专门的人去处理,希望大家放心。

    等大军陆续进京之后,事情稳定下来,再安排咱们的家眷也进京,至于生活方面,有些将领在我家庄子里原本也有个家。

    诸位如果不嫌弃,也可以去我家庄子上安家居住,本帅会帮你们安排好一切。

    如果有不愿意住在乡下,想住在城里的,本帅也会派人帮忙安排购买城中住宅的事情。”

    其实杨怀仁也知道,像最初在他身边的兄弟们,当初在杨家庄子是给他们安了家的。

    但那时是那时,现在是现在,那时他们还没有现在的军功地位,住乡下小院自然没什么。

    可现在不同了,像黑牛哥哥天霸弟弟他们,都已经是军中名将,官职也都升到了很高的层次,再让他们住那种乡村小院子,似乎也不太合适了。

    更不用说几个兄弟如今都成家立业,好几个人还生了好几个子女的,也雇佣了许多仆子丫鬟,一个乡下的小院子,也住不下那么多人。

    就算他们自己不计较这些,杨怀仁这个当兄弟的也应该帮他们考虑到,不论是他们是愿意在城中购买新住宅还是要在杨家庄子盖新的更大的院子,他都会全力帮忙。

    兄弟们也感受到了杨怀仁的好意,大家这些年来相处的比亲兄弟还亲,自然也就不用过多客气。

    商定之后,杨怀仁便给大家分配任务,让他们回去做好准备,计划三日之后,杨怀仁和天霸弟弟和小七先行带一万精锐骑兵出发。

    虽然是中秋佳节,因为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大家饮酒赏月的心情也大打折扣,又随意喝了几杯,便各自散去。

    杨怀仁也把密旨的事情向母亲和几个老婆交代了一下,她们虽然也感到非常吃惊,但也明白这重大事,她们也不能做主,一切都听杨怀仁的安排。

    杨怀仁把刚才和兄弟们商议的结果说了一下,家人们都表示这么做非常妥当。

    杨怀仁其实也不是没有一点儿愧疚和忧虑,让家人跟着他承受这些,他心中还是有愧的。

    毕竟他本来也可以过上悠闲自在的日子,什么皇权更替,朝中风浪的,原本他都可以躲开不理的。

    但走到这一步,一种对国家和民族以及大宋万民的责任感,又让他不得不去这么做。

    虽然母亲和老婆都理解他,并以他为荣,但杨怀仁却不会简单的觉得他做什么决定都会心安理得。

    他毕竟还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对家人的责任,他也应该承担的。

    忧虑是因为孩子们,孩子们虽然一天天的长大了,可有些事,他们现在的年龄肯定是理解不了的。

    他们在江南长大,几乎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和气候等等,让他们回到北方,孩子们也要重新适应新的生活。

    更何况将来的事情也不一定就见得会一帆风顺,杨怀仁不论遇上什么事情,他背后的整个家庭也要跟着他承担压力和风险。

    杨怀仁忽然想到孟皇后,管秋漓和大壮,心里总是隐约觉得现在发生的事情,好像会跟他们扯上关系似的。

    这时候杨怀仁总会忍不住去想,难道事情会朝着一个他预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也或许当初他为大壮的人生所做的决定,本身就是他一厢情愿的,有些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不会太平,有些事,并不是会按照他的计划去发展的。

    那么他这次回京,是不是要带着大壮去看望一下孟皇后呢?

    杨怀仁叹了一口气,又开始自嘲,是不是他想多了呢?

    好在韵儿莲儿她们几个都非常能干,知道要重新搬家回到京城了,也忙活了起来,安排搬家和生意上的一些事情。

    孩子们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看着父母貌似满怀心事的样子,也并不去打扰。

    大官这个当大哥的好似和几个弟弟妹妹说了些什么,几个弟弟妹妹便老老实实各自去收拾自己的东西。

    杨怀仁非常欣慰,孩子们都长大了,也渐渐开始懂事了……

第1720章:向太后的玉佩(为盟主縫眼嘉加更)() 
没有什么送别,三天后杨怀仁率领一万骑兵乘船北上进京。

    黄公公对杨怀仁这么快就带着兵马出发感到很满意,只是发现只有一万人马的时候,表示非常疑惑。

    杨怀仁自然不用跟他过多解释,只是安慰道,“请黄公公放心,这一万武德军中的骑兵乃是精锐中的精锐,到了战场上那是以一当十的存在的。”

    黄公公是见识过武德军的战斗的,自然知道杨怀仁的话绝对不是吹牛,渐渐地也想到了杨怀仁的难处。

    就像以往要打仗,要出兵也不是说走就能立刻起身走的,粮草辎重,总要给一定的时间准备。

    一万骑兵从常州出发,还要先乘船过江抵达扬州之后再改走旱路,但是这运输兵马的漕船,转运司衙门就准备了三天。

    这么想的话,若是要七八万人集体开拔进京,没有半个月的工夫,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只是黄公公这种焦急的心态,让杨怀仁也有些担心,他忍不住去想,难道赵煦的身体状况真的那么坏?

    但想起他还能给自己写信,虽然字迹已经有些虚浮了,从这一点来看,赵煦起码还是能站起来的。

    运兵的船队一天之后抵达扬州,江南三大商业衙门的三位太监总管已经都到了。

    岑孝年和童贯自然不必多说,他们来的匆忙,只是临时准备了些犒赏过路将士的酒肉表达他们的心意。

    转运司衙门这边,来了两位公公,一位便是总管太监袁公公,另一位是小生子公公。

    袁公公年逾七十了,须发皆白,人的脸色倒是还好,走路要人搀扶着,也能赶到扬州码头迎接杨怀仁的到来。

    小生子公公经过了这几年的历练,人成熟了不少,明显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半大孩子的模样,看上去也像是个能主事的大人了。

    杨怀仁心里清楚,转运司衙门的顶头老大自然还是那位袁老公公,不过他年纪老迈,也实际管不了什么事,本来就是向太后因为念及他在身边伺候多年,让他来江南养老的。

    袁老公公也是有自知之明,自然明白江南这个官场圈子里是怎么回事,衙门里的事物也都放心交给小生子去打理。

    反正有他在一天,小生子也不会骑到他头上去,等他百年之后,他就更不会去操心了。

    小生子公公呢,也是安分守己,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情,也从来不去管身份的事情。

    他有杨怀仁这个靠山在,将来转正,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他没有理由急着强出头,因为他心里清楚,杨怀仁看重的是能做事又低调的人。

    本来这种送行也是个形式的事,大家寒暄客套一番,也就作罢。

    只是杨怀仁这次忽然率军进京,让江南的这几位实权的公公心中忐忑,都想着搞清楚京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其实这都是多余的,他们一个个的也不是聋子瞎子,又是从宫里出来的人,京城发生了什么大事,本来也躲不过他们的眼睛和耳朵。

    但杨怀仁带不带兵马,这事情就不同了,他们心里也开始琢磨,皇位的交替,必然会对他们的前程有一些影响。

    现在来给杨怀仁和将士们送行,也是有从杨怀仁嘴里得到一个让他们安心的答案的心里需求的缘故。

    杨怀仁早就看明白这一切,一些事也不必瞒着他们,太详细的不用他们知道,大体的事情还是要交代一下的。

    赵煦的密旨又一次被拿出来,等他们看完便不说话了。

    杨怀仁心中想笑,不管他们各有心思也好,或是忠心不二也罢,武德军也不是全部进京,他们就算有什么其他想法,也逃不出杨怀仁的五指山。

    后来他们集体委婉而坚定的向杨怀仁表达了忠心,杨怀仁也就不再介意了,虽然心里还是觉得这些阉人总是不太让他信任,但转念想想,他们为了自己的将来,也只能和他同坐一条船。

    既然大家同坐一条船,那么说话也就不必绕弯子了。

    岑孝年、童贯还有小生子,这三个人倒是没什么可说的,杨怀仁本以为袁公公这么大年纪了,应该会装聋作哑置身事外的。

    不料袁老公公竟取出一块玉佩来奉上,说道,“老奴老了,也帮不上王爷什么帮,但老奴侍奉向太后多年,这块玉佩,也是老奴出宫的时候,太后老人家懿赐给老奴的。

    老奴现在把这块玉佩转送给王爷,当然是希望王爷将来用不上最好,若是有用得上的地方,那也算是老奴这几年没有在王爷的看护下白享了几年清福。”

    杨怀仁也搞不懂袁公公为何忽然这么主动献殷勤,但还是莫名其妙被感动了一下。

    老公公到了这样的年纪,其实什么国事朝政,他都不必在意了,就算是天下大乱,也干不着他一个老头子什么事。

    但他今天忽然这么做,让杨怀仁也感到很惊讶。

    同时他也想到了一件事,赵煦将来如果真的驾崩了,对于皇位的归属问题,如今宫中的两位太后是非常有话语权的,甚至这个话语权,比朝中的那些大佬还要大。

    赵煦的生母虽然现在也成了太后,但朱太后性情软弱,也并不是个能有主见的人,怕是万一被什么人鼓动了,还会做出些对杨怀仁不利的事情。

    倒是那位正宫的娘娘向太后,好似在这件事上,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她一句话,胜似十万雄兵。

    杨怀仁当初进宫的时候,也经常去拜见一下向太后,虽然那时候只是说些家常话,并没有太深入的交流,但杨怀仁总体上对这位向太后的印象是不错的。

    这也让他忽然有了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他开始在心中警告自己,这次进京,切不可小看了任何人,能在宫里生活几十年还屹立不倒的人物,那都不是简单的人物。

    袁公公能在赵献球倒台之后立即被派到江南来,或许在最初的时候,就是向太后安排好了的。

    越是像向太后或者袁公公这种貌不惊人的人,说不定才是越有心机的。

    现在袁公公送给他的这块玉佩,似乎在多年之前,就是向太后给他准备的……

第1721章:向太后的玉佩(下)() 
不管出于什么理由,袁老公公赠与他的这枚玉佩,杨怀仁都必须收下。

    从当初的高太后身上,杨怀仁已经领会到了宫中的老女人的厉害,也许向太后还没有高太后那般毒辣,但也绝不能小看。

    特别是眼下,不论宫中还是朝中,很多私下里的情况,杨怀仁还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领兵进京,没有必要再多树立一个对手。

    杨怀仁仔细想想,向太后无子,赵煦对她的敬重,也只是出于礼节上的尊敬而已,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关系,似乎很难产生感人肺腑的情感。

    更可怕的事是,赵煦的身体一天天的坏下去,向太后其实并不着急,一个形式上的儿子,远远没有一个更听话的儿子坐在皇位上对她有利。

    而那个听话的儿子,便是赵佶了。

    赵佶自幼就知道每次进宫的时候,不管是被皇帝召进宫还是被高太后召唤进宫,都不忘去拜见当时还没有什么地位的向太后。

    不管他是发自内心的对向太后很尊重还是在背后有高人指点,赵佶起码做到了一点,那就是坚持不懈。

    这种事很难说,一天两天,一次两次,或者坚持一年两年,这都不算难,但一直坚持做一件事,这就难了。

    这种感情投资的效果,或许不会立即展现出来,甚至有可能永远都展现不出来,但一旦它展现出来,受到影响的,可能就是人的一生。

    现在的事实已经证明,赵佶这么多年来的感情投资是有效果的,赵煦将来仙游之后,如果让向太后选一个皇家子孙来继承皇位,她第一个念头一定是那个时常来拜见他的人。

    人总是会有情感的,哪怕是最冷漠的人。宫里这种地方,真情不多,高高在上的人之间,就更不多见。

    皇帝的后宫佳丽不敢说真的有三千,一千人还是有的,嫔妃秀女的也有上百,指望一个男人对这么多女人都有感情,那就太开玩笑了。

    但情感这东西,依然存在,除去男女之情,自然还有很多种形式的存在,即便大家依然心存猜忌,但感情是真的存在的。

    向太后这种女人,虽然名声不大,但却很好,可这并不能说她就是大公无私,从来不会为自己考虑的。

    宫里的女人首要的生存法则,就是为自己考虑。浓妆艳抹勾引皇帝的宠幸,与其说是为了和皇帝建立情感,不如说是为了自己考虑。

    在宫里没有地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命运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让你一鸣惊人,也有可能是让你糊里糊涂的一命呜呼。

    赵煦指望不上了,向太后自然会为另一个人打算,而为了这个人打算,也就是为了她自己打算。

    这块玉佩的意义,或许在它被带出宫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杨怀仁恭恭敬敬地接过了玉佩,还面北而拜,算是向向太后表达了谢意。

    袁老公公满意的笑了,杨怀仁便知道他们之间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协议。

    话不用多,一个动作,在场的人便都懂了。岑孝年和童贯面面相觑,也明白现在的皇帝陛下,大概是时日无多了。

    这更让他们没了更多的选择,只能站在杨怀仁的一边。

    杨怀仁再上船的时候,船队又增加了规模,一万人骑兵听着好似也不多,但人和马匹一路上需要的粮食和草料,却并不是一个小数。

    船队出发,马儿依旧不习惯乘船,被漕船的晃动惊吓的嘶鸣起来,搞得场面有了声音的立体感,也显得更加壮观。

    等船只平稳的航行,马儿也渐渐习惯了轻微的晃动,它们才逐渐安静下来。

    杨怀仁站在船头,这才从怀里掏出那块玉佩来细细察看。

    玉佩并不大,是只有半寸见方的不规则扁圆形,两面都有精雕细琢的图案。

    一面是羊羔跪乳,另一面是乌鸦反哺,杨怀仁摩挲着精致的雕纹,不自觉地笑了出来。

    他喃喃道,“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呵呵,就差一个卧冰求鲤了。”

    一块玉佩上雕刻这象征母慈子孝的图案,说是一位太后娘娘送给一个老太监的离宫纪念礼物,这太说不通了。

    那么结论也就很明显了,从一开始杨怀仁就被人家盯上了,也预见到了会有这么一天,所以人家才早早就准备了这么一块玉佩,就是用这块玉佩来提醒杨怀仁该怎么做。

    或许在赵煦依然在世的时候这么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