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从支持赵似开始,和朱太后之间也建立了某种信任,一直以来也都是很讨朱太后喜欢的,可这一次他发觉好像朱太后看他的眼神也不太对了。
想想也是,章极力维护文官的尊严,看起来本身也没有错,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杨怀仁维护的那可是赵煦死后的名声,这才是朱太后眼下最在意的。
章和杨怀仁站在对立面,也并不是他刻意而为,只是他内心里对杨怀仁总有一种忌惮,所以很多次他都想抓住杨怀仁什么把柄,然后像他之前排挤其他不同政见的文官一样,把杨怀仁排挤出朝堂的核心权力圈子。
这一次他本来也觉得是个不错的机会,杨怀仁这个人的性格在他看来是很有缺陷的,有着和普通的文官不同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和一般的武人也不太一样。
他会时常犯错,虽然这些错误不算是什么大错,但他还是认为只要他尽量在大家的心理上把杨怀仁的形象搞坏了,就足以为他以后排挤杨怀仁打下坚实的基础了。
实际上杨怀仁也确实总是不经意间做出一些看上去很不合理也很糊涂的事情,朝中的文官也都比较相信章这一套,现在很少人觉得杨怀仁是个靠谱的人。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杨怀仁确实也是个可用之才,起码在很多不要脸的事情上面,朝中的文官之中是找不出合适的人来做的。
这时候他们才会想到杨怀仁,总觉得他从来不在乎自己脸面,所以让他去做这些事,甚至是拉出来背黑锅,都是个不错的人选。
带领武德军回京护驾之后,杨怀仁的名声挽回了不少,章也意识到现在文官圈子里也不像以前那样,基本上都是一边倒的看不上杨怀仁了。
毕竟人家救了他们的性命,昨夜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也让大家看到,杨怀仁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
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能和人情联系起来,虽然他的性格还是和自负清高的文人有些格格不入的意思,但这个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过失之处。
起码人家忠君爱国,也是爱护同僚的,哪怕是些不太熟悉和不认识的人。
文官们也渐渐开始认为,杨怀仁人也不错,如果他肯上进,作为朝中的重要一员,也并不是不可以。
但这就是章所担心的了,他的改革大计受到阻碍之后,他是要极力坚持用强硬的方式把改革政策坚持下去的。
从杨怀仁的态度来看,显然是会极力反对他的,所以如果杨怀仁进入朝堂参与到执政中来,不但会分薄了他的权力,还会成为他施行自己的治国方略的最大的阻碍。
章也想过很多方法,能把杨怀仁排挤在朝堂之外,或者像以前一样,把他支使出去,离的京城越远越好。
当杨怀仁的养子成为太子之后,章便更加担忧了,这样一层关系,无疑会成为杨怀仁极大的助力。
尽管杨怀仁依然表明他没有进入朝堂参与朝政的意思,可章还是把他当做了他眼下最大的对手,甚至是敌人。
杨怀仁打了郎舍人,在章眼里这是很可笑的事情,杨怀仁不会不明白他打了一个清流的文官意味着什么。
用章的视角看,杨怀仁打的不仅仅是郎舍人,而是打的所有文官的脸。
他公然在宫中拳打以为清高的文官,那就是向文官在朝中的地位挑衅,不管以前文官是怎么看待杨怀仁的,如果他们发现杨怀仁在不断削弱他们的权力和利益,他们一定会和杨怀仁站在了对立面。
章当时虽然佯作生气,但他心中其实是非常愿意看到杨怀仁又办了糊涂事的。
章也清楚,杨怀仁现在的权势和地位,打了一个文官也不会受到什么真正的惩罚,大不了是被斥责几句,罚没些薪俸罢了。
但这样一来,章却有了极大的优势,只要他抓住杨怀仁的错误不放手,不管杨怀仁会不会受罚,事情宣扬出去之后,满朝的文官集团都不会和站在一条阵线上了。
章的想法也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不代表他的想法就没有疏漏之处。
杨怀仁打人的目的,如果能被他顺利往不尊重文官的权力,不遵守太祖的祖训上靠的话,自然是对杨怀仁极为不利的。
可他却没想到杨怀仁打人的原因是因为郎舍人所谓的“如实记录”,无意之间损毁了赵煦的名声。
虽然郎史官的做法也不能说有错,但被杨怀仁这么拐弯抹角的夸大之后,郎史官的做法在道德上就有失了。
德行有失,这可是文官和文人们最忌讳的事情,党争的时候被无缘无故贬官外放,他们都不觉得可怕。
因为党争一直是反反复复的,他们今天被贬官外放了,用不了多久说不定就会重新被启用,有时候都是被重用。
看看这满朝文官,哪一个没有类似的经历?就连包括章自己在内的这些高高在上的、贵为一国宰执的相公们,官场生涯之中也是浮浮沉沉经历曲折的。
但大宋扬文抑武,也最注重官员的品性德行,忠和孝,便是这之中最最重要的。
不管你是什么职位,家中有父母过世的,必然会主动请辞回家守孝三年,皇帝也不会阻止,其他文官也会觉得这个人品性优良。
三年之后,自然会有人重新启用你,还会因为你德行上佳,给你升官。
但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好,被人指摘了,你一辈子的名声就完了,不光官当不成了,连寻常的百姓也会看不起你。
第1892章:章惇的算计(下)()
郎舍人就是错在这上边了。
也许作为一个史官,从职责上了来讲,如实记载并没有任何错误,他错在迂腐的用以偏概全的方式记录了赵煦的死因。
当杨怀仁好言好语和他讲道理的时候,他又认为一个史官的职业操守,或者说一个文人的清高是可以当做自己固执的理由的。
但他忘了杨怀仁和他们这这些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杨怀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很简单:
你做的不对惹了我,我第一次和你好言好语的讲清楚,你如果能听进去,肯接纳意见,我还是可以尊敬你的;
但如果你说的话做的是惹到了我,我和你好话说尽你尽当时耳旁风,连我也不放爱眼里了,那我就不用和你讲道理了。
讲道理你不听,我只好动手。
也许动手也是不对的,但我就是这么个脾气,你又能怎样?
杨怀仁当时盛怒之下动手打了郎舍人的时候,其实他也只是出于一种替朋友出气的简单目的而已,或者说就是激动之下无意识之举。
后来他也意识到他打的人,还有他打人的地点很不合适,容易被人抓住小辫子不放,他心中也是有担忧的。
不过他不后悔,为朋友,为家人,为兄弟,人打了就打了,错是肯定有错,但他绝对不会去后悔。
如果后悔有用的话,还要拳头干吗?
接下来他就要自保了,他知道打了一个小小的史官,太后也不会把他怎么样,但事情传出去,在其他方面对他未来计划的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
何况他也不至于傻到看不出章惇对他的态度里,又意味着什么。
幸亏他还算聪明,很快便找到了事情的本质,他打人是不对,可是他的理由却可以美化的高大上的。
至于文官的职业操守和千百年来的规矩,又不是给他定的,他也相信朱太后这样的人也一定不会去关心这些规矩。
而普通的百姓民众,就更不会在意了,甚至他们都不太了解这些传统的规矩。
杨怀仁想清楚这一切,便打定了主意,从一开始就要做出他没错,他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的姿态来。
一开始一定会受到章惇的指谪,要面对朱太后的愤怒,他脸上带着无辜的笑意,内心里却在组织语言。
当他把那一番话说完,看到大家的表情的时候,就知道他这次不但不会有事,甚至还赚到了。
朱太后是一定会站在他这边的,接下来还会极力保护他,反而调转枪头对准了章惇。
而他只需要继续装作若无其事,当个吃瓜群众围观章大相公如何面对朱太后的发难好就好了。
虽然说后宫不干涉朝政,但如果一个朝中重臣和后宫里的太后关系紧张,章惇在前朝的权力和地位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杨怀仁觉得,这个坑他还真不是自己刻意给章惇挖了,倒像是章惇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自己又不小心掉了进去。
杨怀仁只需要云淡风轻的往这个坑里多扔些屎,让章惇沾一身且洗不下来就行了。
当然,以章惇如今的地位要转向也并不很难,不过沾了一身屎,就算洗干净了,也是浑身带着味儿的。
面对怒视自己的朱太后,章惇心中那个懊恼啊,害人不成反连累自己,没抓住杨怀仁的小辫子反倒把自己的小辫子让人家攥在了手里,这就是他内心里的真实写照。
他很想辩解,可对朱太后这样的女人,他又如何能辩解的了呢?万一朱太后情急之下撒起泼来,那就更难看了,有损名声的还是他自己。
拿规矩说事?
恐怕现在他怎么说都像是狡辩。而且事情传出去,也许一些迂腐的文人会站在他的一边,支持郎舍人的做法。
但百姓们会怎么想?
百姓们可不管这些,他们心中判断郎舍人的做法在忠孝上德行有失,那就是说破了大天去,也是他的不是。
杨怀仁因为打了他,不但百姓们不会觉得杨怀仁有错,反而会认为他做的对,说不定还会为此大声叫好。
社会舆论的压力,是章惇这样的宰相也承受不起的,所以他绝对没有任何理由现在还要为了郎舍人去辩解。
可他如果不维护这些自负清流的文官的利益,他以前所打造的自己的形象就全毁了。
普通人也好,当官的也好,就算是要拜码头认老大找靠山,也是找那种有责任感,出了事情肯担当的人。
正是因为有事的时候你拜的老大能罩着你,你才会对这位老大恭恭敬敬,言听计从。
章惇如果现在一扭头就把郎舍人和其他几个文官卖了,别的官员会怎么想?他们会怎么看待章惇?
不用想也知道,章惇在朝中的威信那是会大大降低的,以后他再行在朝堂上拉朋结党,似乎就很难了。
当一个人在别人心中的信任感不存在了,谁还会和你站在一个战壕里共同战斗?
也许因为你现在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别人也不会明着怎么样,但暗地里自然会尽量远离你。
这就会造成你的权力逐渐下降,当你手上的权力都不在了,还有谁会依附你,作为你的朋党呢?
这是个左右为难,两边不讨好的命题。
章惇也在纠结,继续维护史官,事情传出去百姓会瞧不起他;可放弃了他们,那文官集团对他的信任就没了。
无论他怎么选择,动摇的都是他自己的权力基础。
章惇心里清楚,朱太后这种女人很容易被杨怀仁带着思维走,现在朱太后最记恨的人也显然不是那几位史官,而是他章惇。
就好像那些史官是故意把赵煦死后的名声搞得很不堪,而这些全都是他章惇指使的一样。
章惇想解释这一点,可想起刚才他对杨怀仁的态度那么紧迫,似乎也说不明白了。
其他的人都没有说话,想老李头这种人早就看穿了一切,更是低着头数脚趾头,好像这件事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一般。
杨怀仁觉得这正是个削弱章惇在朝中权力和地位的好机会,于是首先开口道,“章相公,您看小子打了人,该如何处置呢?”
记住网址:
第1892章:章惇的算计(下) 第1/1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第1893章:章惇反击()
杨怀仁问完,章便咬着牙看着他,心里知道他再逼他做选择,可是又没有办法绕过这一关了,感觉自己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蚂蚁是藐小的……章似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眼下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朝堂上官员对他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们继续站在他身边支持他,他的权力自然不会被削弱。
至于老百姓的不满,他觉得其实可以暂时不在乎,时间长了,他们也就不说了,这种事发生过很多次了,百姓们关注的热点向来都不会太持久的。
再说只要他手上的权力不变,将来他有很多机会可以挽回自己的声望。
所以,维护郎史官就是必然了,不过章也不会表现的太强硬,只要能混过这件事去,他再缓缓图之也不迟。
章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杨大帅殴打朝臣,还是在陛下的寝殿之中,如果这都得到不到重罚,那么我们所坚持和维护的法纪,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杨怀仁暗叹章也是老谋深算,能算计到这个份上,他也不得不服,只要他抓住一个点不放,其他的不提,似乎他的话就是道理一般。
向太后有些为难,她自然也看出来章这是不打算放过杨怀仁了,他们之间的争斗,也绝不是因为杨怀仁打了一位史官那么简单。
背后的原因,其实就像是秃子头上的屎壳郎子一样,明摆着的,向太后不想看到这样的争斗继续下去,跟不远将来的朝堂,从现在的争斗方式转变成另一种争斗方式。
她很想让杨怀仁牺牲一下,受到些惩戒,然后让这件事从此别过,可她现在所处的位置显然很尴尬,掺和到两位重臣的争斗中,显然对她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而且眼下的局面,劝和明显已经不可能了,她不知道该如何做,只能闭口不言。
按道理现在能对章或者杨怀仁做出惩罚的人,也只有太子有这个权利,可太子是绝对不可能惩罚杨怀仁的。
章能想到这一层逻辑也是不简单,他本不愿意看到杨怀仁和太子之间的特殊的关系,担心这会给杨怀仁带来极大的权势。
可现在他忽然茅塞顿开,大宋最大的掌权者其实不是皇帝或者太后之类的人,当然也不能说是他们这样的相公们。
确切的说,大宋最大的权力,掌握在整个文人集团手里,它不属于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代表着一整个集体的利益在发挥作用,同时行驶权力。
章意识到这一点对他极其有利,杨怀仁和太子的特殊关系,反倒成了制约杨怀仁的重要手段。
如果借这件事向大宋的文人表明文人的地位和权力在现在的太子继位后,可能会大不如前了,自然会引起文官集团的全力反抗。
章以前只是想过把杨怀仁放在文官的对立面,可现在才发觉,杨怀仁其实也不过是妻子罢了,把太子也顺带着推到文人集团的对立面去,对他才是最有利的。
杨怀仁做了那么多事,章以前也只是觉得他是在为他自己将来掌控权柄在做准备,但现在他忽然猛然醒悟,如果杨怀仁做这么多,全都是为了太子呢?
只要太子的地位稳固,太子将来成为皇帝后能得到文官集团的认可,那杨怀仁的地位自然是稳固的。
就算杨怀仁有了什么把柄攥在了章手里,章也没有把握能把杨怀仁怎么样,未来的皇帝就是他最好的保护伞。
一想到那样的场面,杨怀仁可以仗着皇帝的关系为所欲为,章就感觉浑身冷汗。
所以他决定兵行险着,往杨怀仁头上扣屎盆子,顺便也给太子也扣一顶。
只要太子在眼下这件事情上肆无忌惮的维护杨怀仁,那么章就有他的方式去做低了太子和杨怀人的形象。
将来可以利用两位太后中的一位来架空皇帝的权力,效仿当年高太后时候的故事,让太后掌权,实则是他这个朝堂上的宰相掌握最实际的权力。
甚至,他也有重新控制赵似,让赵似取而代之的想法,毕竟太子他显然是没有机会控制的,可赵似这种性格,他可以随意拿捏。
杨怀仁再一次紧张起来,他知道他还是小看了章了,章这种老狐狸,绝不是他一招就能打败的。
关键是杨怀仁意识到章用心之险恶,真的是令人发指。
杨怀仁就怕大壮意气用事之下做了错事,被章这样的人抓住,以他的年纪太小,如果执政的会主少国疑的理由,把他想当年的赵煦一样架空城一个傀儡任人摆布。
那杨怀仁所做的一切,就全都是徒劳了。
杨怀仁更担心的,是以章激进的性格,整个大宋在他和他的集团治理之下,会走上加速灭亡的道路。
他正犹豫如何把心意告诉大壮的时候,朱太后先发话了,她现在的态度很简单,杨怀仁既然维护了他儿子的声誉,她自然也会毫不犹豫的维护杨怀仁。
至于这件事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她这种直性子可能还看不透,也理解不了,所以她不论做什么,别人都不会当回事,反倒觉得朱太后是个没有城府的人。
果然,朱太后有点撒泼的意思了,她整张脸都抽动着,气鼓鼓地冲着章骂道,“你个天杀的,羞辱陛下的人你不说惩戒,维护陛下的人你却抓住不放,本宫早就看出来你是个无情无义的人。
今天你若是要惩戒杨怀仁,不如把本宫也一并惩戒了吧,若是刚才在内殿里的人是本宫,本宫也会打那个姓郎的畜生!
不光要打,还要狠狠的打,打死他都是活该!”
朱太后说得很激动,几句话就让她自己气喘吁吁,向太后当着众人面前不好提醒她,只能赶紧过去抚慰她一下,也背着众人一个劲的给她使眼色。
想告诉她有些事不是你声音大就能说了作数的,现在能给这件事下定论的,也只有未来的皇帝,即便她们是太后,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第1894章:父亲的提示()
出乎意料的,朱太后竟然明白了向太后的意思,或许这是她最悲伤的时候,同时也是她最清醒的时候。
儿子的死让她开始有些改变了,她性子或许很直,不会拐弯,可这并不能说她就是蠢得无可救药。
孙子才是当今大宋权力最大的人,这一点在她的内心里也是认可的,看着旁边面无表情的孙子,朱太后觉得,他一定会踢刚刚死去的父亲讨回公道的。
杨怀仁还是不能确定大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