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舌尖上的大宋-第6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现在不知怎么了,明明身体很累很困,双眼都熬红了,可就是没有任何睡意。

    心里有种空荡荡的感觉,不知道是因为昨夜赵煦的过世让他难过的不想睡,还是之后和章惇的交锋让他毫无睡意。

    现在知道庄子里的庄户们要进城,他就更没有困意了,庄户们进城来见东家,那是一种诚意,特别是还要走那么难走的很长一段路,杨怀仁便更觉得他应该亲自接待他们。

    。

第1900章:庄户进城(上)() 
吃过了早饭,杨怀仁便陪着母亲在中堂里边吃着热茶边等着杨家庄子的庄户们上门。

    等了好一会儿,他们终于来了,不过是被开封府的两个小衙差带来的。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庄户们进城来看望东家,多少有些献礼的意思,这几年庄子里收成都不错,而且一些蔬菜长成了祥瑞。

    庄户们说的这种祥瑞,指的是某些蔬菜,长得特别大,或者长出了特别吉祥的形状。

    今年庄子里种的蔬菜里,有一株辣椒接的辣椒不但大,还有一支长成了人的形状。

    其实辣椒发生一些变异很正常,或许是气候的原因,也或许是施肥太猛,辣椒长得就大,而且容易长成奇形怪状。

    一支胳膊大小的辣椒,下边还开了叉,像极了人的两条腿,庄户们见了觉得这事了不得了,便把这一支个大又像人形的辣椒好好保存了起来。

    还有一个巨大的南瓜,这年头南瓜长得也不大,普通的也就长个足球大小,能长到脸盆大小的就了不得了。

    可这次庄子里长出一个澡盆子那么大的南瓜来,这下又了不得了,庄户们觉得今年的庄稼好蔬菜长势那么好,还长出两个祥瑞来,自然要当做一件喜事向东家报喜。

    于是今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呢,也不管外头下了多么大的雪,七十多岁的老李头领着十几个庄子里有头有脸的庄户推了两辆小车出发进城献礼。

    走到天亮就走到了南门外,可惜却被守门的卫兵给拦下了,后来他们说是杨家庄子的,卫兵这才放行。

    等他们进了城,没走多远又被开封府的衙差给拦下了,原因在于他们为了表达庄子里出了祥瑞的喜庆,把人形的辣椒和巨大的南瓜用红色的彩绸包裹着带来的。

    这下可吓坏了那些巡街的衙差,赶忙过来问询。

    一问之下知道这帮庄户人是杨家庄子的,衙差便变了脸色,这东京城里谁都知道杨怀仁是个二愣子,一般人不敢惹。

    所以衙差给庄户们耐着性子解释,告诉他们今天宫里出大事了,皇帝驾崩了,现在举国哀悼,老百姓别说用红绸子了,办喜事都不行。

    庄户们也是明白事理的,尽管他们也不怎么在乎皇帝驾崩不驾崩的,可心里也不想坏了规矩,给主家惹了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这才把那些红绸子扯了下来,再后来那俩衙差担心他们走了这帮庄户便重新把那些红绸子包上去,这才亲自送他们来到了齐国公府。

    杨怀仁听了门房报告,走出去看的时候,远远的便听见老李头扯着嗓子和那俩年轻的衙差吹牛,“后生,老头子早就说了吧,我们是杨家庄子上的庄户。

    之前是因为不知道陛下驾崩了,才用了红绸子的,你们偏不信,非要跟着我们来,这不,让你看看,我们来的是不是国公府!”

    年轻的衙差也知道人家到了主家的府上了,底气足,嗓门自然就大,何况他们也没必要和一个七十多快八十岁的老头计较,这样年纪的老头早就活成了人精,就算是见了陛下都不见得要下跪的。

    杨怀仁心里欢喜,当初他全家离开京城去杭州的时候他还担心庄户头老李头的身体状况,现在看来,老李头这是越活越滋润,身子自然也越活越年轻了。

    庄户们见东家来了,自然心中欢喜,忙躬身去见礼,不过转过头来再去看衙差的时候腰杆子确实挺的直挺挺的。

    衙差自知自己这种小人物,能见到国公爷,又是大元帅这么大的人物,那已经是很抬举他们了,自然是忙着点头哈腰的行礼,哪里还在乎庄户们怎么嘲弄他们。

    这样的状况下,杨怀仁也不好笑出来,只是很客气地对那俩年轻的衙差说道,“两位官差应该是担心我家庄子上的庄户不认得城里的道路,所以把他们送到了府上,真是有劳了。”

    接着他扭头看向了也跟着他走出来的管家,管家立即会意,从袖筒子里掏了两个银裸子出来,两个衙差一人赏了一个。

    衙差乐坏了,自然也不敢在皇帝大丧的时候真笑出声来,可他们伸出手去接赏的时候,却感觉得到那块银裸子是很有点压手的。

    稍微一掂量便知道这是十两的银裸子,对他们这样小衙差来说,这相当于大半年的薪俸了,自然是赶紧行礼感谢。

    一旁的庄户老李头看着杨怀仁,不断的砸吧着嘴,脸上忍不住露出来一丝笑意。

    多年未见,老李头也感觉出来东家杨怀仁早已经不是多年前那个放荡不羁的少年郎,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以后,东家早已经成长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汉子。

    刚才明明是那俩衙差信不过他们,才跟着他们过来的,说难听点,这里边多少有点监视,甚至是押着他们的意思。

    说不定他们早想好了,万一这十几个庄户人不听话,或者编了瞎话晃点了他们,他们会把这帮庄户全部抓到开封府去打板子。

    衙差这种职业,以前曾经简单提起过,是分种类的,比如捕、快、差、役、壮等,他们之间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区别,其实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比如捕很快,一般是官府里聘请来追捕凶犯的,其他的种类就各有不同了,有的是从民间征招的,也有的是按规矩服役的,干的都是些下力的杂活。

    总体上来说,衙差相当于后世的警察啊城管啊之类的,差不多是所有类型执法者的综合体。

    但古代的衙差和后世的警察区别也是很大的,古代的衙差还有个不太好听的蔑称叫不良人。

    这些不良人可能原本是街面上的市井混混,犯了错被官府抓起来之后,改造并培养成的专门跑腿服役的下等差人,相当于劳动改造。

    名义上叫公差,也有一些执法的权力,但实际上地位是底下的,很多人还是贱藉的。

    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也很一般,普通的百姓打心眼里也翘不太上他们这种人。

    可东家一出来,一眼就看出来怎么回事了,对衙差这种人,不但没有瞧不起他们,竟也非常客气,这就是东家的人品好了。

    

第1901章:庄户进城(下)() 
再仔细体会东家说的话,明显就是主动给人家长脸的话。

    什么叫家里庄户不认得进城的路?老李头心里想笑,虽然他们是东京城外四五十里远的庄户人家,可不代表他们就没进过城。

    他自己年轻的时候开始,就经常进城的,比如进城粜米的时候,或者只是进城来贩卖一些庄户人家里的特产的时候。

    不敢说对城里的熟悉程度比得上城里人,可迷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东家那么说,是主动给那俩年轻的衙差找台阶下了,特别是这种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东家的心胸宽广,眼光也放的更远了,这种小事,他也只是随口一说罢了。

    可就这随口的一说,却让李老头觉得东家真的成熟了好多,气质上也越来越像是真正的贵族了。

    两个衙差也赶忙点头哈腰的说着好话,至于李老头训斥他们的事情,也绝口不提,也不知道了多少谢,才托辞公务在身,告辞离去。

    远远还看见其中一个衙差把东家赏的那个银裸子拿出来塞到嘴里咬了一下,另一个还在他脑袋瓜子上拍了一巴掌,笑话道,“你是不是傻?齐国公赏的银裸子能有假的?!”

    等衙差走了,庄户们更正式的给杨怀仁见了礼,杨怀仁赶忙把他们扶起来,还笑着说,“诸位按年纪算都算是我的长辈了,不用如此多礼,见外了。”

    李老头笑呵呵地挽着杨怀仁的手,在其他庄户们的簇拥下缓缓往中堂走,一路上也表现出了极尽的关心,就像是一个自家的长辈关怀自己的儿孙一般。

    杨怀仁不但不介意,而且很享受这一切。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李老头虽然是个庄户把式,可毕竟人生阅历在那里摆着呢,那些关怀的话里不少都是他七十多年人生的宝贵经验,说的简单朴实,却是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在李老头心里,按说作为庄户人家,不该给一个高高在上的国公爷讲这种人生道理的,何况杨怀仁还是他的东家。

    要是换了别的人,估计要被人笑话了,你一个行将入木的老头子了,书也没读过多少,就敢指点一位国公爷?这不搞笑的嘛。

    可杨怀仁表现出了非常谦逊的姿态,这让李老头很欣慰,他知道杨怀仁没把他当外人,而是当做了自己人,甚至是自己的长辈一般,这就非常难得了。

    有些事老李头不用点明了,杨怀仁心里也明镜儿似的,李老头正是因为关心自己,所以才说那些道理。

    一方面是因为李老头确实有一定岁数了,到了他这样的年纪,就算说错了什么,年轻的杨怀仁也没有资格去反驳。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李老头觉得杨怀仁上边没有男性的长辈,很多应该属于男性的长辈教育子侄辈的事情,杨怀仁是缺失的。

    所以李老头很想把那些道理,用长辈的口吻来讲给杨怀仁听,哪怕只是一些提醒,也足够让他受益匪浅了。

    比如独富难长的道理,就是李老头说的重点。

    这种话李老头也不光是对杨怀仁说,对庄子里的年轻一辈,也是时常提醒的。

    道理也许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但要说到具体怎么做,那就一时半会儿的说不完了。

    其实杨怀仁在这方面也是很在意的,他这些年赚了那么多钱,也从没有学别的地主老财一样挖个坑埋到地里去。

    而是尽量去花,给自己花,给武德军花,给学院花,给庄户们、还有所有跟着他讨生活的普通人花,甚至给全天下的百姓花。

    具体怎么花的,就不用细说了,杨怀仁败家子的名声也并非浪得虚名。

    李老头的意思也并不是劝着杨怀仁当败家子或者散财童子,而是告诉他赚的钱太多,容易被其他人嫉妒。

    嫉妒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绪,人有很多其他更险恶的情绪,就是从嫉妒开始萌芽,然后发展到不可收拾的。

    我吃肉你吃土,我有的你没有,你自然会心里不服气。

    这种不服气有两种结果,一种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赶,渐渐地弥补这种差异;

    而另一种人不思进取,便整天琢磨着怎么给你使坏,破坏你的美好生活,让你和他一样什么也没有了他才安心。

    甚至也有人会通过阴险的方式去抢夺你所拥有的所有东西,把你的变成我的,不折腾的你难受那都不算完。

    也许这么说有些险恶,也把人世间描绘的太可怕了点,但事实上就是如此,第一种人其实不多,大多数人都是后两种人。

    这也不能说是教化上的缺失,而是人类最原始的本性就是如此。

    从古至今,人类之间的争斗延续了几千上万年,总结起根源,说好听的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的权力而在争。

    说难听的呢,就是一种原罪,善和恶在最初产生的本源时期,就注定了的事情,那些无休止的争斗,无不是从嫉妒这种简单的情绪开始的。

    所以杨怀仁也害怕这种嫉妒,不管他现在的地位如何,权力或者势力又有多大,这种嫉妒是无法避免的,但他可以用一种方式来减少别人的嫉妒给他或者他的家人朋友带来的伤害。

    原来西夏的土地上,因为战争被破坏的非常严重,当时宋军因为一些报复心理,宰杀了不少西夏百姓的牲畜。

    杨怀仁知道后便从西域人那里买了不少驯化好的牲畜,牛啊骆驼啊之类的,然后派管事开了一家牲畜行,专门从事出租牲畜的生意。

    说是做生意,但其实不赚钱,纯粹赔钱赚吆喝,因为租金非常低,勉强能维持牲畜行的正常经营成本而已。

    为什么这么做呢?

    其实就是杨怀仁想给战后的西夏百姓一条活路,他们从法定意义上来说已经是宋人了,只不过是传统的宋人仍旧喊他们西夏人而已。

    这些百姓种族复杂,也并不都是党项人,还有汉人,羌人等很多民族和部族的百姓。

    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生产资料,如果不管他们,他们就很难活下去,被逼无奈之下,是会造反的。

    

第1902章:败家之路() 
当初大战之后,朝廷因为准备战争几乎把国库里所有的银子消耗殆尽,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赵煦是拿不出来钱来的。

    是杨怀仁给朝廷出了个主意,用西夏那些贵族的土地来赏赐给将士们。

    这年代的人对于土地有种病态的痴迷,给他土地,他会觉得比直接给他赏钱还要好。

    因为土地可以传给下一代,可以年年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对于那些军卒来说,几乎就是梦寐以求的好事。

    虽然均分到每个将士头上,每个人也不会有多少地,但他们还是非常感激杨怀仁这个主意,直到如今提起这件事来,禁军的将士们内心里还是感激杨怀仁的。

    将士们有了地,可地方太远,他们只能拿每年的收成,却无法自己耕种。

    而杨怀仁的主意里,是自己出钱出人去组织这件事,让原本在西夏就没有土地的贫苦百姓去当佃户,去耕种这些土地。

    对这些贫苦人来说,他们有了通过干活得到生存基本物资的机会,可以在一个地方稳定下来做佃户,有吃有住。

    虽然说土地不是他们的,但他们的收入跟拥有土地的人一样多,比当地有土地的其他百姓收入相比也一点儿不差。

    但这样的生活,就比他们以前的苦日子强太多了。

    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皇帝和朝廷缺少钱财赏赐获得战争胜利的有功将士们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西夏在战后那些贫苦人的安置问题。

    将士们满意了,皇帝和朝廷也满意了,而原本可能会成为流民甚至发展成强盗的一大批贫苦人,也有了生活能力,这主意可以说给所有相关的人解决了后顾之忧。

    但一开始的时候,有些细节上的问题还是影响到这个计划的推行的,比如缺少干活的牲畜的问题。

    农活人也可以干,但这样会很累,也很占劳动力,一头牲畜所能取代的劳动力,起码有五个人那么多。

    杨怀仁的牲畜行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农户可以花很少的钱去租用牲畜,甚至可以在最初没有钱的时候通过赊欠的方式先行租用牲畜。

    他们有了牲畜,农作的效率就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产出自然就多了。

    杨怀仁的做法也得到了陛下的认可,杨怀仁又没做出白送牲畜这种明显邀买人心的事情,连朝堂上那些总是爱找人麻烦的文官也没觉得杨怀仁的牲畜行有什么不妥。

    或者说他们不敢说,杨怀仁的牲畜行收那么少的租金,几乎和白送也差不多,但这件事影响到整个禁军将士们的利益,连文官也不得不考虑他们弹劾杨怀仁的话,会给他们带来多少麻烦。

    再说这本来也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杨怀仁又肯吃亏,连陛下也没说什么,他们也就老老实实闭口不提了。

    从这件事里,杨怀仁就学到了很多,之后他做的很多商业上有关财富的事情,他都会想到这件事,然后告诉自己该怎么去做。

    钱对他来说是赚不完的,蔬菜的生意虽然赚的很少了,饭馆的生意也因为庖厨学院这些年培养的厨子进入到京城和各地的一些大酒楼中做事,不如以前那么赚钱。

    但杨家赚钱的新买卖也不断涌现出来,像兰若心操持着的建筑行,不声不响的,竟然一年能赚几十万贯。

    京城里的富贵人家,谁家盖新房子新院子,都喜欢用杨家的建筑行,因为人家盖的房子新颖又实用,别忘了古代的老百姓也是追求时髦和潮流的。

    海货生意这几年也是爆发式的增长,各种海货的干货,以前在内陆是不太容易见到的。

    通过随园长期的推广用海货制作的菜式之后,中原甚至更内陆的人发现海货的味道非常好,不少人都迷恋上了这些来自海洋的味道。

    全大宋的郎中现在都知道海带治大脖子病之后,海带就卖疯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登州一代的百姓也因此获益,现在不光那些渔民了,连城里人也开始出钱出力,参与到杨怀仁的海货生意中来。

    还有很多杨家其他的生意,连杨怀仁都搞不清楚了,全是家里几个女人在操持着,很多都是他偶然一句话,他的老婆就认真把一门生意给做了起来,而且这一做,就做到了很大。

    家里钱太多了,数钱早已经不是数到手抽筋的问题了,而是根本就数不过来。

    以前杨怀仁就觉得当你的财富已经是一串长长的数字的时候,钱的概念在他的意识里就已经淡泊了。

    当他连自己有多少钱都直接不知道的时候,那才是到了一种对财富无欲无求的至高境界。

    于是他开始疯狂的花钱,当然花钱也是有技巧的,很多有钱人不会花钱,导致富不过三代,很多几十年前还是大富之家的人家,现在的子孙跟叫花子差不多。

    原因就是在于独富难长,有了钱你偏偏为富不仁,肯定长久不了,有的是人暗地里在算计你,就算你本事再大,也暗箭难防,双拳难敌四手。

    所以杨怀仁在深刻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就开始了他的败家之路。

    只要有杨家生意的地方,杨怀仁不再关心生意做得如何,是否赚了钱,而是关心当地的百姓生活状况。

    路坏了修路,桥塌了修桥,最大的花钱方式就是盖学堂,哪怕是只有几个学生的小地方,也要把学堂往高大上了盖。

    要是家里哪里掌柜的把地方上的学堂盖的不如当地的衙门威风,那是要挨骂的。

    杨怀仁本来也不敢用自己的名字给这些学堂命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