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军户小娘子-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芸娘看了看着挂在篮子上的一把镰刀,扭头笑眯眯地看着萧靖北,“哦,只是看看而已,怎么还带了一把镰刀来啊,是要亲自演练演练吗?”

萧靖北垂下眼帘,微微侧过头,小麦色的脸上居然也有些发红,“是……是要提前学熟。”

宋芸娘心中暗笑,面上却装作惋惜的样子,“哦,原来是来学习的啊,只是我家的稻子金贵得很,可不能给你瞎练习,没得都割坏了,不如你去傍边田里问问,看看有没有哪家愿意给你练习的?”

萧靖北面色大囧,越发有些面红耳赤。宋芸娘看着他微微发红的脸颊和耳垂,额头处渗出的密密的细汗,不觉在心中偷笑。刚刚走过来的荀哥刚好听到了两人的对话,忙叫道:“姐姐,人家萧大哥听说你一人在割麦子,特意过来帮忙的,你就别为难他了。”

宋芸娘瞪了荀哥一眼,荀哥笑嘻嘻地吐了吐舌头,将篮子里的镰刀递给萧靖北,嬉皮笑脸地说:“萧大哥,我先回去了,田里的事就有劳萧大哥了。”说罢就撒腿跑开了。

宋芸娘在前面割着稻子,萧靖北在一旁有模有样地学着,不一会儿就很有些熟练了。两人不言不语,埋头干活,一下午的时间居然割了三四亩地的稻子。

此时,太阳已快落山,三三两两的军户们挑着割好的稻子,向堡里走去。张二郎和他的两个侄儿路过芸娘身边,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张二郎看见宋芸娘和萧靖北两人配合默契地收拾着割好的稻子,眼里闪过一丝落寞,他轻轻摇了摇头,放下心中最后一丝不舍,跟着两个侄儿离去。

宋芸娘和萧靖北一边捆着割好的稻子,一边轻松地说着话。宋芸娘看着萧靖北纤长优美的手指,笑着说:“萧大哥,没想到你这拿惯了刀剑、握惯了笔杆的手,拿起镰刀来也挺是那么回事儿,居然快赶得上我这个老手的速度了!”

萧靖北奇道:“你怎么知道我会刀剑,擅书写?”

宋芸娘笑道:“这还看不出来,你手上的茧都告诉我了呢?”

萧靖北翻着手掌看看,也有些失笑,觉得自己怎么在宋芸娘面前就像是变笨了一样,宋芸娘看着他呆愣愣的样子,越发笑得花枝招展。

两人挑着捆好的稻子,一前一后沿着田埂向张家堡走去。

萧靖北呆呆看着走在前面的宋芸娘,两大捆稻子压在她单薄的肩上,她却仍然身姿摇曳地稳稳走着,步履轻盈优美,便很有些吃惊她纤弱的身体里怎会有这么大的力量,他觉得自己越接近宋芸娘,就越充满了惊奇和敬佩。

作者有话要说:

☆、稻香里的丰年(上)

宋芸娘有了萧靖北这个得力的帮手,自然大大提高了效率,四五天的功夫便将稻子收完了,又用了两三天的时间脱粒去壳,收完后量了一下,居然有二十多石的稻谷。

北方边境土地贫瘠,天气早寒,灾多收少,往往每亩能够收上一石便极为难得。有时候,好不容易收好了粮食,却又遇上南下抢掠的鞑子,一不小心还要落个粮抢人亡。今年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宋思年又费心耕种,田里居然有了难得的丰收,而且一直到稻子收完,都没有听到鞑子入侵的消息,宋芸娘只觉得是万事诸顺,只盼着宋思年的腿伤快快痊愈,荀哥儿能够恢复记忆、继续读书,那便真的再没有什么可以忧心的了。

收完了自己家的稻谷,抽时间去旱地播种了冬小麦,宋芸娘便又去帮柳大夫收粮。柳大夫去年刚到张家堡,他一个虚弱的孤老头子,精力和体力都不够,便只种了一二十亩粟米。他分得的田地大多十分贫瘠,再加上平时也不会伺弄,故此粮食长得很不好,有几亩地甚至颗粒无收,最后一共也只收了四五石。好在柳大夫还处于不用交税粮的头三年,芸娘想着,反正自己家今年收的粮食多,到时候分给柳大夫一些,或者直接让柳大夫来自己家里吃饭也行。

傍晚时分,张家堡家家户户升起了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饭香。宋家的小厨房里,宋芸娘将香喷喷的白米饭从锅里盛出来,小心地铲起锅里留下的一层薄薄的锅巴,在锅壁刷上一层薄薄的油,再将锅巴翻个身放进去,用小火炕着。萧靖娴坐在灶旁一边添着柴火,一边轻轻和芸娘聊天。

“芸姐,我什么都不会干,老是给你们添麻烦,不如你教我做点儿什么吧?”

宋芸娘撇了撇嘴,心道:我的大小姐,我还敢教你什么啊?教你织布,把我的织布机弄坏了;教你做饭,饭烧糊了;教你做菜,家里的盐都被你用光了,菜也无法下噎……

她见萧靖娴还在一个劲儿的添柴,忙阻止她,“靖娴,咱们是在用小火炕锅巴,你再加点柴,那就不是锅巴了,直接就是焦炭了。”

萧靖娴有些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双手在裙子上擦了擦,讪讪道:“芸姐,我不知道啊,你也没有提醒我……”

宋芸娘心想,得了,又是我的错,不论你做错了什么,最后都是“没有教你”、“没有提醒你”的我的责任。

她看着穿着自己粗布襦裙的萧靖娴,纤弱的身子怯怯地站在那里,白嫩的脸上还沾有一小块炭灰,不觉心一软,叹了一口气,缓声道:“这里没有什么事情了,你去洗把脸,马上咱们就有香喷喷的锅巴吃了。”

正屋里,宋思年和柳大夫正饮着茶,高谈阔论;院子里,荀哥儿和钰哥儿正你追我赶地玩着游戏,宋家小院难得的充满了欢声笑语。

“锅巴好啰!”宋芸娘笑嘻嘻地端着一盘焦香扑鼻、金黄诱人的锅巴从厨房里走出来,荀哥儿和钰哥儿俱都眼睛一亮,咚咚咚地跑到芸娘面前,仰着头,眼巴巴地看着她。

宋芸娘看着他们黑一块儿白一块儿的小脸,脏兮兮的小手,忍住笑严肃地说:“快去洗脸洗手去,洗不干净不准吃!”

两个孩子又竞赛似的跑去洗手,钰哥儿迈着小短腿跟在荀哥儿身后,嘴里不停地喊着:“荀哥哥,等等我。”便又听到荀哥儿没好气的声音:“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准叫我荀哥哥,要叫荀叔叔。”

宋芸娘见天气晴好,天空中的晚霞格外美丽,火烧般的云霞绚烂多彩,如梦如幻,让人的心情也变得轻松而愉快,便在院子里搭起桌子,准备就在院子里吃晚饭。两个孩子早已洗好了手脸,此时站在桌旁,一块接一块地吃着崩脆透酥的锅巴,一时只听得嘎嘣嘎嘣的声音此起彼伏。

宋芸娘正收拾着桌子,听到院门吱呀一声推开,却是萧靖北扛着一大块肉大步走了进来。这段日子,萧靖北刮了胡子,一改初见时的颓废和疲态,显得又精神又抖擞,双目炯炯有神,全身散发出一股英气和锐气。

钰哥儿撒开腿跑过去,开心地叫道:“爹来啦,爹来啦!”他一向被教导称呼萧靖北父亲,在宋家住了几天,见芸娘和荀哥儿都叫宋思年爹,他便也学着唤爹。

萧靖北柔柔看着芸娘,笑着说:“今天砍柴时顺便猎了个袍子,晚上加个菜。”语气轻松自然,好似丈夫在同妻子交代。宋芸娘感觉到这语气的不适宜,便白了他一眼,微红着脸转身走进厨房。萧靖北呵呵笑着,跟随着芸娘将袍子肉扛进厨房。

萧靖北走出厨房后,看到一直像尾巴般跟着自己的钰哥儿,便弯腰抱起了他,柔声问:“钰哥儿,今天在这里听不听话?”

钰哥儿点点头,又大又黑的亮眼睛一眨不眨,“我很听话,荀哥哥都夸我呢!”

荀哥儿便又在一旁不耐烦地说:“是荀叔叔,荀叔叔,不是荀哥哥。”他嘴里还含着锅巴,说出来的话含含糊糊,格外可笑。

萧靖北皱起了眉头,“钰哥儿,以后不能叫荀哥哥,要叫荀叔叔,不然辈分不对啊!”

钰哥儿看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芸娘刚从厨房里出来,便不在意地说道:“什么辈分不辈分,又没有血缘关系。我看他们俩年岁差不多,叫哥哥也没有什么关系!”

萧靖北闻言愣住,面色有些发白,他轻轻放下荀哥儿,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低沉地说:“宋娘子,过两日我便要去边墩驻守了。”

宋芸娘愕然看着他,心中喀噔一下,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萧靖北接着说:“家母多亏柳大夫开的药,再加上他日日针灸,现在已经好了很多,我想在走之前将钰哥儿和靖娴接回去。”

“四哥,我们可以不回去吗?”萧靖娴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院子了,突然出声问道。

萧靖北皱起眉头,“我们打扰宋娘子他们家这些时日,已经很不好意思了,怎么你还这么不懂事?我马上就要长时间不在家,家里就只有母亲和姨娘二人。你不回去为她们分担,呆在这里干什么?”

作者有话要说:

☆、稻香里的丰年(下)

萧靖娴咬着唇,泪珠在眼睛里打转,她面色苍白,嘴唇颤抖着,“四哥,如果你走了,家里就我们三个女人和钰哥儿,不是更危险吗?一旦遇到鞑子或其他的什么坏人怎么办?住在堡里面岂不是要安全些?我答应你,每日白天回去照看,好不好?”她又可怜兮兮地看着芸娘,“芸姐,你让我们多住些日子好不好?”

宋芸娘一时语塞。萧靖北气道:“宋娘子和我们非亲非故,又没有血缘关系,照顾了你们这么长时间已是不易,你还要麻烦她?”不知为何,他居然带着恼意将宋芸娘刚说的“没有血缘关系”又重复了一遍,说完后又是后悔又是懊恼,却也无法再收回,只好呆呆站在那里。

芸娘本性善良,一向与人为善,却不知为何始终无法和年岁相当的萧靖娴成为交心的朋友。她记得那日在萧家时萧靖娴明明是个刁蛮任性、气势逼人的大小姐,怎么当有求于自己时便成了怯怯弱弱、可怜兮兮的小姑娘,她有些不适应这突兀的变化。

这些天宋芸娘夜夜蜷缩在随意搭制的木板床上,早起后腰酸背痛,还要下田干活,萧靖娴见了也没有流露出任何歉意,让芸娘有些意冷。而且,她也认为萧靖娴在萧家最需要她的时候,居然提出留在这里,而不是回去照顾母亲,很是奇怪和不妥。若只留下钰哥儿自是毫无问题,但继续留萧靖娴却是有些说不过去,故此实在是无法开口说出挽留的话语。

三人各有心事,都各自沉默着。钰哥儿早已从父亲怀里挣脱了下来,此刻正和荀哥儿愣愣地看着僵持着的三个大人,嘴巴里含着的锅巴也忘了嚼。

“萧四郎,就让令妹和钰哥儿在这里多住些日子也行,令妹的顾虑也有道理,时属多事之秋,除了鞑子,还有匪患,堡外也确实没有里面安全啊!”宋思年和柳大夫不知什么时候已停止了高谈阔论,一起走出了正屋,适时打破了僵局。

“对,对,”柳大夫也跟着说:“令堂的病虽有好转,但离彻底好透还有一段时日,多待一段时间也比较保险。”

萧靖娴闻言面有喜色,看到萧靖北晦暗不明的脸色,忙掩饰住自己的笑意,又小心翼翼地看向宋芸娘。

芸娘心中暗叹一口气,只好开口道:“萧大哥,我爹和义父他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就让靖娴和钰哥儿住在这里吧。你家里的事情不要太忧心,我一有时间便去照看。”

萧靖北神色微动,静静看着宋芸娘清澈如溪水般的眼眸,不觉有些痴住。突然感觉衣袍被轻轻扯动,低头看去,却是钰哥儿仰着头可怜巴巴地望着自己,软糯糯地说:“父亲,就让我在这里多住些日子,好不好?我可喜欢芸姑姑和荀哥哥,不,是荀叔叔了。”

宋芸娘烧了一大锅狍子肉,还没出锅,诱人的香味便飘满了小院,钰哥儿和荀哥儿不断吞着口水,眼巴巴地在桌边等着。

烧好了袍子肉,宋芸娘盛了一大盆端到桌子上,又单独盛了一大盘让荀哥儿给隔壁的张氏送过去,自己则继续去厨房炒几个小菜。

“来来来,快尝尝这袍子肉,好久没有吃过这种野味啦。”宋思年拿出了珍藏多时的酒,热情地招呼着柳大夫和萧四郎。

柳大夫尝了一块肉,又喝了一口酒,美得眯上了眼睛,“老夫有口福啊!一是感谢萧四郎威武,猎的肉鲜味美的袍子;二是感谢我义女好厨艺,烧得如此美味;三嘛,则是感谢你宋老弟的好酒啰!”

一桌子的人俱都大笑,一起开怀畅饮,大口吃肉,小小的钰哥儿更是踩着凳子、趴在桌上吃个不停。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欢乐传进厨房,正在烧菜的宋芸娘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院子里吃的既欢乐又热闹,院门突然被推开,一个体态窈窕、面容俏丽的少妇走了进来,却是许安慧。

“哟,好热闹啊”,许安慧边笑边走了进来,手里提着宋芸娘托她帮李氏买的药。

宋思年忙招呼许安慧:“快,尝尝这狍子肉,肉鲜味美,很是可口。”许安慧尝了一小块肉,自是又大赞了几句。看到萧靖北,便问道:“萧四郎,上次那几包药你母亲吃了如何?这次的药仍是在那家药铺买的,他家在靖边城是老字号。”说罢,将手中的药包递给萧靖北。

萧靖北忙谢着接过,许安慧又从怀里掏出荷包,数了十几枚铜钱递给他,“这是买药多的钱。”萧靖北自是推辞不受,许安慧笑道:“我只是受芸娘之托给你带药,可不是卖药的,不好多收你的钱啊!”

萧靖北推辞了半天,最后只好将钱给了荀哥,笑着说:“这多的钱就给荀哥儿吧,你想吃什么便去铺子里买去。”

宋思年听了却是不允,“萧四郎,荀儿还小,怎可以给他钱,若染上了乱花钱的习性可不好。”

萧靖北还未语,许安慧却笑了,“宋大叔,你还能有多少钱可以给荀哥儿乱花啊?我们荀哥儿可是好孩子,你萧大哥既然给你,你就好好收着,想买什么纸呀笔呀的……”她怔了怔,想起荀哥儿失忆的事情,便忙改口,“想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就去买。”一旁的钰哥儿也跳着说:“我也要好吃的,我也要好玩的。”

荀哥儿小心翼翼的接过钱,又摸摸钰哥儿的头,做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豪气地说:“好,你想要什么,叔叔给你买去!”

一旁的宋思年他们俱都大笑

许安慧走进厨房,见低矮暗沉的厨房里,萧靖娴坐在一旁的小桌子边独自吃着,宋芸娘则还在锅前忙碌。萧靖娴看到许安慧进来,有些尴尬地放下碗,起身向她行礼。许安慧略微还了礼,便心疼地责怪芸娘:“芸娘,你也坐下吃吧,你也是个弱女子,怎么就像铁打的,不会累似的?”

宋芸娘用袖子擦擦额上的细汗,不在意地摇摇头,“没事,我把这个白菜炒好就行了。”

许安慧想着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大家子的人,却只有宋芸娘一人在忙碌,便在心里微微叹了口气。想了想,又换上笑脸,“芸娘,好消息,昨日见到防守夫人,她说上次做的面脂和手膏都极好,过些时用完了还要呢!”

作者有话要说:

☆、交粮时的风波(上)

收成之后,便又到了交税粮的时日了。

这日,宋芸娘用板车拖了两石多稻谷去粮仓交税粮。粮仓那里已经站了几十名军户排队等着纳粮。今天风调雨顺,大多数军户的收成都不错,再加上王大人之前说过了每户减一石,故此大家俱是喜气洋洋。

“刘大人,你搞错了吧,我交的粮明明够了,我可是在家里量好了才来的,你怎么说我还不够呢?”前面传出了一个军户悲愤的声音,宋芸娘他们面面相觑,摇头苦笑,心知每年交粮时的固定戏码又要上演了。

果然,就听到副千户刘青山细细的、慢条斯理的嗓音:“谁说你交够了?你家夏天收麦时交了三石,现在还应交两石,这才一石都不够……”

那名军户气得大嚷:“城墙修好那日,王大人明明说我们参加修城墙的每户减一石税粮的。”

刘青山不疾不徐地说:“王大人说的吗?我怎么不知道?他没有交代我啊?口说无凭,没有文书什么的怎么算数?”

宋芸娘等人听了十分气愤,心道这刘青山真真是厚颜无耻、老奸巨猾,一些军户七嘴八言的吵着:“王大人那日明明说了的,我们都听见了,走,我们找王大人去。”

刘青山冷冷哼了一声,“王大人去宣府城了,没有十天半个月回不来,走之前交代我三天内收齐税粮。咱们的将士们正在和鞑子作战,你们还想拒交税粮,耽误了军务,小心斩头!”

刘青山身后站着几个高大威猛的男子,都是他养的的家丁,此时也都虎着脸喝道:“还吵吵什么,还不赶快交粮。”

一旁的军户们虽然气愤填膺,可也心知官官相护,胳膊扭不过大腿,又想着反正今年收成好,多交一石就多交吧,于是都唉声叹气地回去取不够的粮。宋芸娘虽然知道这刘青山每次收粮都要多收一些,故此特意多备了些粮,可想不到他居然厚颜无耻的要多收一石,便也只好跟着回去取粮。

到了收粮的时候,刘青山他们又玩起了“淋尖踢斛”的老把戏。

朝廷规定,用斛作为收粮的计量工具,在纳粮的时候,本是要用一块木板刮平斛面,避免尖斛入仓、多收百姓粮米的。但是收粮的时候,各地的收粮官员却不会认真照做了。他们往往将每斛加至三四指高,刮下的余米则收入官堆,归自己所有,这即是所谓的“淋尖”;所谓“踢斛”,则是在将米放入斛斗后,仓官会踢动量斛,使粮米之间的空隙减少,以便装更多的粮食,同时将多余的部分踢出来。而刮出和踢出去的部分,就以耗损的名义成了官员的合法收入。

“淋尖踢斛”已经成了各地收粮的固定把戏,交粮的军户和民户们俱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自认倒霉,回家再取粮送过来。

贪得无厌的刘青山,刚刚讹得每户军户多交一石粮食也就罢了,现在居然还要玩“淋尖踢斛”的把戏,看着第一个交粮的军户哭丧着脸又要回去取粮,宋芸娘忍无可忍,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转身拖着粮回家,之后就直接去了防守官府。

防守官府在张家堡的中间位置,很是高大威武。此时,门口一左一右立了两名高大的兵士,见到宋芸娘站在门口,便大声呵斥:“干什么的?王大人不在,有事情过十天半个月再来。”

宋芸娘心道:刘青山这回倒是没有说谎,这王防守果然不在府里。她脸上带了笑,对其中看上去面善一点的一位兵士说:“兵大哥,我不找王大人,我找王防守的夫人。”

“你找钱夫人?”这位兵士上下打量着身穿麻布衣的芸娘,面带疑惑。

芸娘笑着说:“这位大哥,麻烦你向钱夫人禀报一声,就说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