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此之外,还有李书华拿来的两尾大鲫鱼,隔壁周婆婆给的两斤小黄米,好心的乡亲们给的菜干、毛薯等等。黎小暖都一一将它们分类放好。她在心里发誓,定会百倍报答那些雪中送炭的人家。
收拾好厨房,黎小暖就烧上一大锅水。想着若是那兄弟俩不幸淋了雨,回来立刻就能洗上热水澡。她见厨房的事情忙完了,就打算将家里都收拾一遍。可惜,这个家穷得根本不用收拾。她便去堂屋后的杂物房看粮食。
这些日子,家里人一直都在喝米粥,还是很稀的那一种。想来,家里的米不够吃了吧。现在,秧苗还没到插的时候,离收获还得三四个月。若是断了粮,一家人就只能吃野菜饿肚子了。
果然,杂物房里,就只剩下一百斤左右的谷子。家里五口人,小阳兄弟俩正是最能吃的时候。若是让家里人顿顿吃干饭,吃饱饭,这一百斤谷子半个多月就能被吃完。至于那三十几斤黄豆,直接被黎小暖忽视了。
从杂物房出来,黎小暖悄悄进父母屋里看了看,发现两人睡得正甜。看样子应该是卸下心中的大石,精神得到了松懈。这十几天来,先是黎小暖落水重病。接着,各种不堪的流言四处飞窜。身为父母,两人肯定心焦得很。
黎小暖轻轻带上父母屋的房门,搬了张凳子在屋檐坐下,思考以后的人生。这日子要怎么继续下去,才能帮父母养好身体,才能将两个弟弟的未来规划好。在黎小暖看来,这一切都取决于钱。
只是,该怎么挣到钱呢?
目前这个家外债不少,根本拿不出做生意的本钱。至于小说上说的什么买菜谱之类的,对于黎小暖来说很不靠谱。因为,她做菜的手艺平常,会做的种类很少。而且,家里马上就要断粮了,这才是关键。
第五章 事毕()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黎小暖坐着苦想半天,愣是一点法子也没想到。她不禁懊恼的握拳锤头,怎么就能那么笨呢,白多活一世了。原主倒是会织锦。虽说是棉布锦,但若织的好,也能卖得上价。
可惜,黎小暖都是一边兼顾着家务农活,一边偷空织。人家十天半月就能织出一匹,她得用上一个多两个月才行。由于是断断续续织出来的,那锦布就有些地方显得衔接不当,没人家一气呵成织出来的卖得上价。
至于刺绣嘛,像黎小暖这样的贫家女,不过是能将衣服鞋袜做精致些,绣上最简单的花边草叶罢了。记忆里,原主最常绣的,就是大丽花跟青竹了。
原主之所以能攒下那些钱,不过是平时上山采金银花之类的卖罢了。想到金银花,黎小暖便打算进山看看,说不定她能碰到些药草也不定呢。前世,外叔祖可是位老中医,黎小暖跟着认识了不少的草药。
这么想着,黎小暖便有些期待。可惜今日是不能去山里啦,明日一早再去吧。就算采不到贵重的药材,采些金银花也不错。现在正是金银花的季节。
在黎小暖开始冥思苦想的时候,黎小刚就已经到了衙门外边。县衙门外倒是清静,可见最近没什么大案。黎小刚先是上前,跟守门的衙役打听里正他们。
衙役见他就一个孩子,只应他里正他们正在办事,让他到一边等着便是。小刚本想塞给那衙役几个钱,让他放自己也进去看看。但他又想着,这钱来之不易。再者,小阳会告诉他事情的经过。因此,他便乖乖的坐到角落里的台阶上等着。
他这一坐,就坐到了守门衙役换班。这一次,来守门的是同村的一位大哥。那大哥见小刚百无聊赖的坐那,都开始打瞌睡了。就招他过来问:“小刚啊,你等小阳呢,怎么不进去等?”
小刚露出憨直一笑,张嘴就说:“良哥好。刚刚那位大哥不让我进去,怕我进去捣乱哩。”
那位衙役便拍拍小刚的脑袋,大笑几声道:“哎呦,可不就是那样。你一个孩子家的,自己来这问,谁也不敢放你进去哩。不过哥哥认识你,就让你进去吧。”
小刚听了,乐呵呵直笑。那憨傻的样子,更是逗得衙役大笑不止。小刚不好意思的低下头,他眼珠子骨碌碌转了几下,便抬头小心的问:“良哥,那我要买些吃的进去,成不?我哥跟里正他们早饭都没吃呢。”
那叫良哥的衙役止住笑,他拍了拍小刚的肩头,说:“行啊,你小子还会心疼人呢。那你赶紧去买吃的吧。他们那些事,一时半会还真办不完。”
小刚“嗳”的应了一声,转身就往街上跑去。他刚才都想好了,汤面他是没办法带进府衙的。所以,他买了些肉饼跟包子。大姐交代切一斤卤肉,也没说要什么肉,他便自作主张的买了最便宜的猪头肉。
待小刚抱着吃食回到府衙门前的时候,那个叫良哥的衙役,正跟另一位衙役聊着什么。见到小刚,良哥便让那位衙役带他进去找村长他们。小刚请那人吃烧饼包子,那人拒绝了,说刚吃过饭。
看着茶几上的十个烧饼,十个包子跟五个馒头,一斤猪头卤肉。小阳很想抓小刚过来教训一顿,说不用买那么多东西。他们加上小刚,也才只有四个人。
小刚没理小阳的眼神暗示。他用随手扯来的芭蕉叶,装了两个馒头,两个包子和两个烧饼,给王家母子送去。将东西放下的时候,他说:“大姐说了,人得要吃饱东西,才有力气挨打。”
其实这是他自己的想法,他是想让王图在心中比较,然后后悔一生。
本来想将东西丢掉的王黄氏,听了这话,那愤怒的表情一僵。她咬牙切齿的瞪黎小刚,但是面对小刚那一副憨傻无辜的样子,她愣是骂不出口。最后,她还是抓起馒头,就着桌上的劣质茶水吃了。
见王黄氏肯吃东西,小刚就笑了。他转头看向王图,微微歪着脑袋。那略圆的脸孔上,纯净的眼神似乎在问:“你怎么不吃啊?”
王图愕然,此时他的内心羞愧无比。来衙门之前,黎小暖的那番话令他震惊。现在,他们一家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在阐述这么一个事实:他错了,错得离谱。想通了,他便道了声谢,拿起一个烧饼,也吃了起来。
见王家母子都吃上东西了,小刚才满意的回到小阳那边。他抓起一个馒头,边吃边跟小阳说,黎小暖本交代让请里正他们吃面的。可惜,他们没出去,他只好买东西进来了。
黎小阳也是选馒头吃,他吃得快,很快就将两个馒头吃完了。小刚抓馒头的时候,本来小阳不让的。可惜小刚手快,马上放进嘴里咬了一口。里正两人从一开始,就被塞给了烧饼。
小刚进来的时候,故意只问那个带路的衙役借了两双筷子。因此,他们兄弟俩,谁也没去吃那卤肉。等里正两人放下筷子说吃好了的时候,卤肉还剩下一半,包子一个,烧饼两个。
小阳知道,这是里正两人故意留下的。对此,他坦然接受,让小刚将东西收拾好。他想,以后总有报答他们的机会。小刚乖觉,他将东西收拾好,就找了一个角落坐着。
这个时候没有计算机互联网,办事效率很低。因此,过了这么半天,府衙里的人才将将把黎小暖一家的资料核对好。才派人来传小阳跟里正他们过去补办庚帖。见到衙差,王黄氏就不自觉的紧张起来。
办好庚帖,也不过就两刻钟。之后,便是针对王黄氏故意损毁庚帖一事的过堂审讯了。由于人证物证俱全,王黄氏也供认不讳,判决就很快下来了。
但是,黎小阳却跪求免去王黄氏的苦役之刑。这让县尊大人很为难。他跟县丞还有师爷商讨良久,又翻看了旧例,最终以罚银二十两替代了苦役。
王黄氏感恩戴德的叩谢,但心里对黎小暖一家还是有怨的。二十两银子他们家能拿得出来,但那是一大笔钱,她心疼。她的怨,在挨板子的时候,又转为了恨。明明已经免去了苦役,黎家就不能将这杖刑也免了嘛。
也幸亏,易王登位后,将女子脱裤当众杖责这一旧制改了去。现在的衙门,有专门看管女犯的地方,那里的衙役都是女子。给女子行刑的,同样是女衙役。
王图之前也跪求替母受刑。但县太爷考虑到这件事的影响,为了避免更多的极品妇人犯错,他便驳回了王图的请求。孝道也得用对地方才称之为孝。
二十板子过后,王黄氏的臀部腿根处的衣裙上,已经是一片血污。但她精神还好,没有晕过去,还有力气骂黎小暖。而王图,则因德行有污,被勒令五年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这也是易王新制改革中的一项。他认为,知错能改、浪子回头是可以原谅的。当然了,那些犯了重大罪行的人,则不在此列。黎小暖知道这些的时候,对这位帝王由衷的感到敬佩。
事情圆满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的申时初。一行人走出衙门口的时候,天上正飘着蒙蒙细雨。天色昏暗,几人都没带伞,也没穿蓑衣。正考虑着就这么冒雨回去得了,反正也不远。
黎小刚拉拉小阳的袖子,将手上的吃食给小阳拿着。他跑到衙门左边的石狮子边,从那屁股下面抽出几张大芭蕉叶。黎小阳对黎小刚这种常常能出人意料之外的举动,早就习以为常了。
里正两人从小刚手中接过芭蕉叶的时候,都忍不住将他从头至脚打量一遍。可惜,小刚那副憨傻的模样是天生的,加上他平时也故意装傻。所以,两人什么也看不出来。
两张最大最完整的芭蕉叶给了里正他们,小刚又将剩下的,其中比较好的一张给了王图。之后,兄弟俩跟里正两人交代几句,便同遮一张叶子,冲进雨幕中。
兄弟俩按着黎小暖的吩咐,将东西买齐,便匆匆的回家了。而家里的黎小暖,伺候爹娘吃过中饭后,就坐立不安的在院子里徘徊。待到下雨的时候兄弟俩还没回来,她心里就更急了。
等小阳兄弟俩回到家的时候,黎小暖已经将堂屋走出了一条水路。兄弟俩看看那条湿印,又看看黎小暖占满泥污的布鞋,双双笑了起来。
黎小暖不明所以,就问:“笑什么呢?快跟我说说,事情可顺利?”
兄弟俩好容易才停住笑,小阳正打算回答黎小暖的问题。那头屋里,苏氏就唤兄弟俩进去。黎小暖也好奇事情的进展,便跟了进去。
屋里,夫妻俩已经穿戴整齐。黎爹黎大成背靠着一张被子,倚在床头。这是黎家唯一的一张床,是当年安家落户的时候置办的。
见姐弟三人也都找凳子坐好,苏氏便问:“事情可办好了?你姐的庚帖可拿回来啦?”她是对着黎小阳问的。
黎小阳点头,他一边将新的庚帖拿出来,一边答:“嗳,都办好了。这新的庚帖要一两银子呢,都是王家出的。”
苏氏接过崭新的庚帖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仔细看了一遍,才拿给黎爹。黎爹接了庚帖,苏氏回头又问:“在府衙里可还好,没人为难你们吧?那王黄氏,没再说你姐坏话吧?”
第六章 树舌灵芝()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想到那王黄氏进衙门后的样子,小阳忍俊不禁。他笑着答:“有里正两人在,没人为难我们。那妇人可好玩了,才到府衙门口,就吓软了腿。进了府衙后,更是抖得跟筛子一样,连话都说不利索。”
听小阳这么一说,苏氏母女俩心中的郁气顿时消了一半。黎小暖好笑的问:“那王黄氏可受刑啦,是不是鬼哭狼嚎的,听着可吓人了?”
这回,黎小刚可有话说了。他急急抢道:“可不是嘛,那叫声,都传到三条大街外了。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别人都在议论呢。你们没看到,那血,都把她的衣裙染透了。”
听完小刚的话,苏氏母女忍不住“嘶”的吸了一口气。那得打得多重啊,肯定是血肉模糊的。可真是太惨了,别留下什么后遗症才好。
这时,母女俩完全忘记了那王黄氏对黎家的陷害了。此刻,她们脑海中只有“血肉模糊,太可怜了”这么一个念头。她们无比同情王母,也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千万不能犯法。
苏氏便说:“希望她这次能吸取教训,以后做事时,能多为别人着想些。”
该问的问完了,见两个儿子都还穿着湿衣服。黎爹就道:“行了,这件事就算过去了。小阳,赶紧带弟弟下去换衣服。”
小阳点头应下,叫上小刚一起出去了。黎小暖就交代:“锅里我烧了热水,你们都好好洗洗。”
兄弟俩出去后,苏氏便叹了口气。她有些忧伤的跟黎小暖说:“小暖啊,你这亲事是退了。虽然是男方的错,但退亲的女子,以后都会比别的姑娘难说亲。再说了,你已经十九了,比人家更难。你以后可怎么办才好?”
苏氏说着,就抹起泪水。黎小暖无奈,她坐到苏氏身边,搂着她道:“爹,娘,您们别担心。您们女儿这样好,会有人八抬大轿来抬回去的。再说了,世人若真都在意退亲这件事,那我不嫁也罢。”
苏氏一听黎小暖说不嫁人,她就急了,也忘了哭。她拉着黎小暖的手说道:“哪能不嫁人呢,定有那好的肯娶你。咱先别着急,慢慢找就是了。”
黎小暖抚着苏氏的手。那是一双典型劳动妇女的手:老茧遍布,皲裂斑斑,青筋凸起。就算已经过了寒食季节,裂口依然在渗血。到处都是陈年积垢,有草树汁染的,也有留在伤处的泥灰色。
她将那双手贴到脸上,轻轻的蹭了蹭,说:“娘,您跟爹就放一百个心吧,小暖会嫁出去的。有小暖在,一定能让您们都过上好日子。”
苏氏扯出一只手,轻轻拍了黎小暖后背一下,嗔道:“这丫头,胡说些什么呢。你只要顾好你自己就行。爹娘不用你来操心,这不还有你兄弟嘛。”
黎爹也点头道:“正是这话。你嫁了人就是别人家的媳妇,不能只顾着娘家。”
黎小暖见这对夫妻误会了她话中的意思,也不解释。她此刻心里暖暖的,幸福感不要太高哦。便笑道:“嗳,小暖知道了。”
话毕,她坐正身子,借着灰暗的光仔细打量这一世的父母。记忆中,这对父亲也不过三十**,正应当是壮年时。可惜,由于常年艰苦的劳作,苏氏已经像快五十的妇女一般,脸上布满了皱纹,鬓边也有了白发。
黎爹更是苍老。他本来是那种高高壮壮的男子,现在却骨瘦如柴,佝偻了身子。那苍白的脸上,双颊跟眼窝深深凹陷下去。头发更是白了大半,稀疏干枯。
据原身的记忆,在四年以前,黎爹都还是健壮如牛的。他常常透支体力去做许多的活,有自己家的活,也有帮兄弟们干的。其他的时间,他甚至到地主家去帮工。
那时,黎爹总是充满了干劲,即使每天休息的时间很短,他也打起精神去干活。为了这个家,为了亲人们都能有口饭吃。正因为他的这种没有节制的透支行为,才导致了身体受损,气血双亏。
山一样的黎爹病倒后,那些兄弟刚开始还上门帮着些。后来,见兄长的身体亏损得实在太严重了,一时半会儿补不过来。当时,大家都才能吃上一口干饭,也没有那个能力去买补品。当然了,大家都舍不得出钱买就是了。
见兄弟们借口远离,还把老母亲也接走了。黎爹就气得吐了一口老血,更是伤到了肝。自那时起,黎爹的精神便一日不如一日了。好在,还有三个孩子跟不离不弃的妻子在身边鼓励着,黎爹才撑着一口气坚持到了今天。
黎小暖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暗暗发誓,定要将父母的身体养回来。她站起来,让父母先在房里休息会儿,便出去做饭了。出门前,她看着父母那床僵硬破旧的被褥,心有些微痛。
看着黎小暖消失在门边的背影,苏氏回头问黎爹:“他爹,你觉不觉得咱女儿变了,跟以前不大一样了?”
黎爹移动了一下双腿,靠的更舒适些,才答道:“我看她那样挺好的,比以前有神采。再说了,经历了那么一件事,她性情有变化也正常。”
苏氏点点头,觉得是这么回事。她见黎爹好似坐不大稳了,就上前帮他脱去外衣,让他平躺下来。心想着:女儿变了我不担心,我就想让你尽快好起来。
当晚,黎小暖做了鲫鱼豆腐汤。用小米跟大米混着熬了两大碗浓浓的鸡蛋粥给父母。而她们,则吃了菜干粥。至于给里正他们的肉跟点心,小阳兄弟俩在洗澡换衣前就已经送去了。
吃饭时,黎小暖便说自己明日要进山,问兄弟俩要不要一起去。苏氏不过是气血上头才晕倒的,休息一天,她便能照顾好家里。兄弟俩也没多问什么,都点头说要去。
苏氏问他们,下雨的天进山干嘛。黎小暖说是要去采蘑菇,顺便采些金银花。苏氏知道,女儿每年都要上山采些山货换钱,就没反对。再者,现在还不到农忙的时候,让他们上山也好,能散散心。
次日,雨仍是细蒙蒙的飘散着。姐弟三个都只戴着大斗笠就出了门。黎小阳的背筐里,装着六个煎饼跟一罐稀米粥。路上,小阳跟黎小暖说,雨停了就得犁田,到插秧的时候了。
黎小刚告诉黎小暖,在她昏睡的时候,家里又卖了一亩好田。现在,家里只剩下两亩三分田了。不过,这三年来,苏氏跟兄弟俩都去开荒。快三亩的地,此时正种着麦子。那些地,再过两年也要交税呢。
经过自家地界的时候,黎小暖发现,那些杂草中,有好些马齿苋、灰灰菜跟荠菜。这倒是能抵些饿,填填肚子。从自家的田往南走两刻钟,就是一片荒草地。
黎家开的荒地就在那一片。此刻,地里的麦子都已经抽穗。姐弟三人走过去看了一圈。黎小阳说:“因为是新地,我跟小刚烧了好些草木灰,沤了好些粪肥,这麦子才能长成这样的。”
黎小暖发现那些麦苗长得不壮,穗也不高。产量比起前世,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但作为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又没有良种培育。在生地里能将麦子种成这样,也算是很不错的了。
因此,她提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