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3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划船过来,那速度可就慢多了。

    不过,这条护城河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在外城的四座正‘门’永定‘门’、太平‘门’、昆仑‘门’和北极‘门’外,各留了一道宽约一里的口子。当初施工之时,工部对这个方案极力反对,认为口子留得太宽,敌军完全可以从这里蜂拥而入,挖那么宽的护城河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朱由检却以“城防须兼顾百姓出行便利”为由,坚持了自己的设计,也未做太多解释。

    当滚滚清‘波’填满宽阔的护城河时,朱由检立在太平‘门’城头向东眺望,同时心中默念:皇太极,朕准备好了,你也该来了!

    。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皇上不急太监急() 
经过三天的试探,皇太极到底还是大举西进,终于兵不血刃地占领京东重镇通州。虽然阁臣孙承宗亲自主持撤退,通州城早已是人去楼空,但的物资是不可能全部运走的。做为大运河的终点,通州向来是江南大米在北方的集散之地,结果后金军一口吃了个胖子,从城中缴获存粮五十万石!要知道建州‘女’真全族也只有几十万人,这些粮食差不多够后金吃半年的了。

    消息传到京师,满朝官员又是“义愤填膺”,纷纷指责朱由检及孙承宗不该放弃通州,即使放弃也要把粮食运走或销毁。现在可好,全部资敌,孙承宗难辞其咎!

    在万炮齐轰之下,孙承宗只得上疏请辞。其实他真是有苦难言,因为朱由检在命他主持撤退之时,专‘门’给他下了一道密旨,严令他不得运走通州的粮食。现在朱由检不吭声,孙承宗也只得承担起这个责任。

    朱由检当然不会罢免孙承宗,只是降旨说“百姓撤出来就好,钱粮乃身外之物,尚书大人功大于过”等等。孙承宗仍然恪尽职守地每天驻守在北城的北极‘门’城楼上,只是多日的劳累他显得比以往更加苍老了。

    根据侦察兵的回报,后金军原打算绕过京师,去保定、河间一带劫掠,如果明军敢于出城迎战,则迅速集结四路大军与明军决战。可是由于前期进展过于顺利,尤其是通州得来全不费工夫,收获也是前所未有地大,后金军似乎已经改变了最初的战略目标。他们已经不屑于再去抢掠那些小县城,而是除了阿敏的东路军盯住山海关之外,其余三路大军迅速向京师靠拢。看这架势,皇太极是准备攻一次京师了。

    对此京中官员当然是惊惶不已,频频上疏要求皇帝急调各地勤王兵马,尤其是山海关边军和宣大边军赶到京师与后金军作战。

    朱由检这回还真同意了群臣的意见。不过此时京师早已戒严,人不奉旨不得擅自出入,传达谕令也全靠飞鸽传书。而飞鸽传书是完全掌握在兵部车驾司,具体说就是红娘子手中,她与赫尔哲编的密码不定时更换,外人根本不知道她们传达的具体。

    实际上朱由检早告诉红娘子,仍要严令两支边军原地待命。待朝中大臣盼不来援军,焦躁地问起时,只说“信鸽可能是被鞑子‘射’落了”,一句话便把大臣们顶了回去。

    又过两天,代善和岳托的西路军杀入昌平。昌平县内的天寿山是除朱元璋、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外,明朝历代皇帝陵寝所在,不少大臣又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强烈要求皇帝派兵守昌平,绝不可使祖宗陵寝震惊。

    其实朱由检是压根没拿陵寝当回事的,活人都顾不过来,哪还顾得上死人?当初他刚刚登基之时,亦有礼部官员上疏皇帝派员“勘察吉壤”,说白了就是给自己找块合适的坟地,找好了就要开工。

    结果奏章被朱由检“留中”,从此没了下文。其实朱由检这还算客气了,他真想臭骂那礼部官员一顿:刚登基就找坟地,这不是自己咒自己么?还“吉壤”,历朝历代皇帝无不将自己葬于“吉壤”,可到最后有几个“吉”的?还不是被后来者偷坟掘墓,暴骨荒郊!

    不过大明毕竟是“以孝治天下”,朱由检做为一个穿越者,虽然对历代皇帝并无感情,表面文章还是要做一做的。于是他传旨给隐藏在京西山中的三千营主将郝永忠,命他向昌平移动。

    当然这是明面上的谕令,实际他的密旨却是要郝永忠保存实力,绝不可急于与后金军‘交’战。郝永忠当然奉旨而行,只派了几十名侦察兵到昌平转悠了一圈,刚与后金军照面就跑得无影无踪。给京师的飞鸽传书则称“与鞑虏‘激’战竟日,折损过半,不得已退至宛平”。反正京中大臣也无法出城,到底打没打只有朱由检知道。

    而代善和岳托率领的后金西路军倒也没有进犯明陵,只是从昌平穿过,直抵京师西北郊区。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而是皇太极另有打算。

    一天之后,豪格的南路军也抵达京师南城永定‘门’外十五里下寨。紧接着,皇太极派人从通州赶至京师太平‘门’外,向城头‘射’上一箭,箭上带有书信。守城军官不敢怠慢,急忙将书信送至天坛让皇帝及群臣过目。大家不看则可,一看可全把鼻子气歪了。

    原来就在今天清晨,后金大汗皇太极在通州自立为帝,改国为“大清”,并把族名由“‘女’真”改为“满洲”,定都沈阳,从明年正月初一起改元“崇德”。追尊努尔哈赤为清太祖,封博尔济吉特哲哲为皇后,布木布泰为庄妃,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济尔哈朗、豪格、岳托、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等贵族一律封为亲王。

    这封书信的,就是要大明承认大清。并且语气极为狂傲,言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嗟尔明朝,国运将终。天命在我,理当顺从。我大清国皇帝圣德仁君,不‘欲’过多杀伤,‘欲’与明朝皇帝效金宋故事,划淮而治。

    “大清国皇帝为叔,明朝皇帝为侄,每岁互遣使臣致贺,明朝皇帝须以侄礼待使。明朝向大清国岁纳白银三百万两,绢五十万匹,米一百万石,秀‘女’一千名,并嫁公主,与大清国皇帝结为姻亲。明朝藩属之国,一律向大清国纳贡。倘如此,则免动兵戈,天下太平,百姓幸甚,尔明朝亦得以保全矣。”

    朱由检看罢气极反笑道:“纯属痴心妄想,脑子进水了吧!”

    阁臣钱龙锡赶紧奏道:“皇太极僭越无伦,罪不容诛,其书如此狂傲悖‘乱’,是‘欲’与朝廷讨价还价,陛下万不可退让半分。”

    朱由检点头道:“那还用说。不过朕觉得贼酋用‘皇太极’这个名字,已经是大逆不道,从现在起,应该给他改个名字。”

    众臣皆以为然,正在冥思苦想给皇太极起个什么恶毒难听的名字时,朱由检拍手大笑道:“不如就叫‘皇上不急太监急’吧!”

    。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战幕开启() 
当朱由检同样命人向通州城上射箭传书,断然拒绝满清的一切要求,并给皇太极“赐名”皇上不急太监急以后,皇太极勃然大怒,终于下定决心向京师发动进攻。

    在此之前,其实满清内部对是否攻击京师是有不同意见的。一些较为年长的高级将领,如四大贝勒中的代善、阿敏和济尔哈朗,都主张绕过京师,攻击京畿其他地区。

    理由也很简单,京师必是大明竭尽全力防守之地,城坚炮利,攻城必然导致重大伤亡。而且满清八旗的强项是野战,此次深入大明腹地作战,根本就没带笨重的攻城器械。与其打没有把握的攻坚战,还不如四处抢掠防御薄弱的府县乡村,用最小的代价收获最大的利益。

    而一些年轻气盛的新锐贵族,包括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则强烈要求攻打京师。他们的理由是,自从八旗铁骑攻破喜峰口之后,明军逡巡避战,八旗势如破竹,说明大明已是油尽灯枯,完全无力组织大规模反击了。攻打京师有两大好处,一是如果能攻下,那大明就直接亡国了,满清就可入主中原;二是围攻京师则各地明军无论如何也要来救援,那时就可使用八旗军最擅长的“围城打援”,将明军的有生力量彻底歼灭。

    皇太极本人则犹豫不决,反复斟酌。他可不像阿济格、多尔衮等人那样乐观,明军从大凌河和锦州突围的那一幕至今深深刻在他脑海之中。他到现在也没弄明白,数万明军是怎么从铁桶一般的包围圈中突出去的。尤其是击溃白甲兵的那种火器,他自十岁起就跟随努尔哈赤东征西战,对这种火器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怎能不心生恐惧。

    从战略意义上说,此次他亲率八旗铁骑入关作战,已经大获成功,也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似乎也没有必要再冒风险去强攻京师。

    但是另外一方面,入关之后进展之顺利,也确实出乎皇太极预料之外。除了喜峰口一战遭到赵率教的激烈抵抗以外,从遵化到蓟州再到通州,八旗军几乎是兵不血刃,至今已经占领府县城池十余座。尤其是在通州缴获五十万石存粮,更是让他喜出望外。

    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凶残成性、贪得无厌的满清贵族更是如此。进军如此顺利,收获如此丰富,使得皇太极胃口大开。现在京师已是近在咫尺,明军羸弱如此,为什么就不能打打试试呢?

    还有一条支撑皇太极攻打京师的理由,那就是八旗军缴获战利品虽然丰富,但掠夺到的人口却并不太多。这与在辽东作战时,每占一地就能掳走人口形成鲜明对比。满洲全族一共才几十万人,又不善于耕种,平时全靠抢掠和奴役汉人过活。不多抓些汉人,光是把这么多战利品运回辽东都成问题。

    现在八旗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地方,当地百姓却大多在官府的组织下逃走,剩下的都是些实在跑不动的老弱病残,这也让皇太极感到意犹未尽。

    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皇太极决定在通州建国称帝,并写书信威胁大明。如果明朝屈服而签订城下之盟,就算和他进行一番讨价还价,他还是可以满载而归,充分消化胜利果实以后,下次卷土重来。

    如果明朝置之不理,皇太极就准备对京师发起佯攻。他深信明朝皇帝一定害怕城破被俘或被杀,一定会急召勤王兵马来援,那时他就如多尔衮说的那样,在京师附近打几个大胜仗,痛歼明军几万甚至十几万军队,最好能诱歼山海关守军。到了那时,大明再无可用之兵,满清入主中原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孰料明朝皇帝竟然回信了,对他那些无耻的要求连提也没提,只通知自己,为他改名“皇上不急太监急”!这个词语中虽也有“皇、太、极”三字,意思却差了十万八千里,充满了戏谑与不屑,皇太极焉能不怒。再加上他的汉奸智囊范文程极力劝说他攻下京师,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皇太极终于下定决心进攻京师。

    天启六年八月初十,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从通州出发,仅用一个多时辰就兵临京师东城之下。除阿敏的东路军外,此次入关的十余万清军齐来会合,对京师四面合围。其中正黄旗、镶黄旗在城东,正蓝旗、镶蓝旗在城南,正白旗在城北,正红旗、镶红旗在城西。更有蒙古八旗与汉军旗扎营于八旗军营之前,攻城之时,他们是理所当然的炮灰。

    朱由检早得到消息,此时正立于太平门的高大城楼之上,遥望满清军营。虽然脸上面无表情,但他的心情却是紧张中带有兴奋。因为,皇太极终于被他诱来了!

    早在八旗铁骑入关之前,朱由检就料到皇太极一定会绕过山海关打过来,他扩建京师外城正是为此。但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皇太极如果不攻京师怎么办,那他岂不是白忙活了?

    而在历史上,清军数次入关,只有一次攻击了京师,其余都是在京畿地区抢掠,甚至最远的一次都打到了济南。明军因为在野战中打不过清军,只能守城避战,结果被清军掠走人口与财富,本来就衰弱到了极点的国力,又一连数次遭到重创,最终导致亡国。

    现在朱由检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制止清军劫掠京师之外的地区?

    反复思量之后,朱由检痛苦地发现,他一样没有好办法。只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空出通州来让清军抢!因为通州离京师太近了,又贮存了物资,皇太极在通州大捞一笔以后,不利欲熏心顺势进攻京师才怪。

    所以朱由检此前才故意不让孙承宗运走通州的物资,他这完全是以通州为诱饵,把皇太极牢牢地吸引住,不让清军去祸害其他地方!这个代价不可谓不高昂,但与清军在其他府县烧杀抢掠相比,朱由检认为还是值得的!

    “圣上,鞑子要开始攻城了,城楼上不安全圣上下城暂避!”

    解胜的话,打断了朱由检的沉思。他向城外望了一眼,自言自语道:“终于开始了。”

    是的,这一场载入史册的京师保卫战,至此终于大幕开启!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汉奸攻城() 
在历史上,后金军是在崇祯二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二九年,农历己巳年第一次入寇并攻打京师,史称“己巳之变”。

    但由于朱由检的穿越,历史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皇太极不仅提前称帝,而且整整提前了三年进攻京师。自从嘉靖年间俺答破关而入威胁京师后,这还是京师七十年来首次被外敌攻打。听着城外的阵阵角声,京师内无论官民,自是惊骇不已。

    在这个节骨眼上,最的就是士气。如果士气一完,这城也就没法守了。所以朱由检断然拒绝了解胜的建议,坚持在太平门城头着敌军的到来。

    当今天子不畏矢石亲临战场,守城明军自是士气大振。尤其是新军营的士卒,虽然他们暂时不用承担作战任务,但就在城墙下训练。见朱由检身穿金盔金甲,屹立城头亲自指挥作战,这些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若不是刘全忠等将领严厉喝止,他们真要冲上城头,现在就与鞑子厮杀一番了。

    皇太极也并不急于攻城。通过的奸细传递情报,他早就知道京师的城防得到了加强。现在亲眼看到城外宽达数十丈、波涛滚滚的护城河,皇太极也暗吃一惊。好在每个方向护城河都有一道宽约一里的口子,清军可以从这里攻进去,他不禁暗自庆幸,看来是工程并未完工,护城河尚未合龙,否则攻城就太难了。

    这几天清军在通州也没闲着,经过三天赶工,竟然也赶制出了数十架云梯,以及简易的楯车和攻城槌。京师的城墙是夯土墙,城砖还没来得及铺,在强度方面也比宁远差多了,因此皇太极对攻城还是很有期待的。

    与往常一样,清军的第一波攻击是试探性攻击,意在试探守军的战斗力,消耗守军的箭支弹药。换句话说,第一波攻击的士卒就是送死的。这项“光荣”的任务自然又落在汉军旗头上,皇太极的眼神刚从那些汉奸将领脸上冷冷地扫过,汉军正黄旗将领佟养真就满脸谄笑着出列叩拜道:“主子,这第一仗交给奴才吧?”

    原来满清虽然立国,但仍未摆脱奴隶社会习气,贵族就是奴隶主,下面的将领都算是他的奴仆,奴仆下面又有更低级的奴仆。奴仆称贵族“主子”,自称“奴才”,而且还颇以为奴而自傲。新投降的汉人要是自称“奴才”,还往往被老资格的汉奸鄙视:“你有资格当主子的奴才么!”

    所以即使皇太极已经称帝,佟养真还是习惯性地叫他“主子”。皇太极对这条忠心耿耿的看门狗也很满意,点点头道:“你率领本部三千人过去,先宣读‘七大恨’和朕的即位诏书,劝降明军,如其不从便攻城。如能攻破城门,朕重重有赏!”

    “奴才遵旨!”佟养真兴奋地满面通红,连着给皇太极磕了几个响头,这才起身转对他的部下神气活现地喊道,“来呀,随本将军攻城!”

    佟养真对攻城这么积极,也是有原因的。他佟家满门汉奸,他与族弟佟养性身为明军将领率先投降满清,之后又带动整个家族投敌。三年前的宁远之战,正是因为佟养真策反另外一个族弟佟养浩,而佟养浩被袁崇焕诛杀而引发的。

    不过在宁远之战中,佟养浩被袁崇焕斩首,佟养浩的儿子佟图远被朱由检亲手击毙,佟养真自己的儿子佟图赖被吴三桂斩杀,佟家元气大伤。好在皇太极对佟养真还算重用,登上汗位后他统领汉军正黄旗,又娶了佟养真的小女儿做妃子。佟养真感激涕零,从此更加心甘情愿地为满清当走狗。

    汉奸往往是这样,一方面做着世界上最无耻的行径,一方面又怕人骂他无耻。佟养真也知道自己在大明百姓那里名声臭到了极点,因此对曾经的同胞恨之入骨。他与范文程等人一样,也都盼着皇太极尽快攻破京师,灭掉明朝,这样他就可以杀掉敢于骂他是汉奸的人,摇身一变,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开国功臣”。

    此次八旗军大举入寇,最早的喜峰口之战,佟养真就是急先锋。此次又被皇太极“委以重任”,佟养真喜不自胜。至于他麾下的那些汉奸士卒在攻城中死伤多少,那就他考虑范围之内了,反正只要他自己能活着,能日后凭战功享受荣华富贵就行。

    皇帝下令,佟养真手下的三千汉奸部队虽然明知是送死,也只得硬着头皮冲过护城河的缺口,缓缓向京师太平门迫进。他们刚过去,皇太极就命满清八旗骑兵组成一支上百人的督战队,在后面张弓搭箭,遥指前方。如果这支汉奸部队没有命令擅自撤退,他们的,就是他们的主子赏赐的一通乱箭。

    奇怪的是,京师城头虽有火炮,也站了不少明军,但此时却是鸦雀无声,只是静静地看着佟养真前进。佟养真虽然不怕别人死,自己却是怕死的,心惊胆战地走到距城墙百步左右,估摸着快明军鸟铳和弓箭射程,就再也不敢向前走了,勒马扯着脖子向城头高喊道:“守城明军听真!大清国皇帝陛下有好生之德,不欲过多杀伤,只要尔等开城投降,皇帝陛下保你们不死…”

    可是佟养真喊了一通,城头却没有一个人搭理他,亦无人回骂,只是冷冷地看着他,如同看一个小丑表演。佟养真大为尴尬,只得又取出所谓的“七大恨”,在马上宣读起来。

    他一边读一边心中打鼓,心想当年李永芳在宁远城下宣读“七大恨”时,不但被时任信王的朱由检以“七大欠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