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4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帮人一看范景文城府甚深,也知道说别的都没用,只得七嘴八舌地说起了“正事”,也就是开封府竞聘官吏的事来。末了那长吏补充道:“巡抚大人,不是小人等舍不得饭碗,您想这官职都是朝廷颁布圣旨、吏部记档考核的,从洪武年间一朝朝传下来,哪能说变就变,还是地方衙门自行增减?这不但不合规矩,而且往深里说,可是违背祖制、大逆不道之举啊!再说您才是河南主官,就算增减官制,也得是您来主持,阎知府怎么能绕过您妄自做主呢?”

    这番话说得杀气腾腾,其他人听了兴奋地纷纷附和,心想这一条要是坐实了,就是一品大员也得吃不了兜着走,何况区区一个知府。如果范景文能让他们说得对阎尔梅产生反感,狠狠地向朝廷参他一本,阎尔梅脑袋能不能保住还不一定呢。

    孰料任凭他们说得口干舌燥,范景文只是微笑不语。待众人实在没词了,他才呵呵一笑道:“原来各位是为此事而来。实不相瞒,新设未入流官及雇员的奏折,就是本官所上,圣上已经诏准。你们也不想想,此等大事,知府岂能做主?”

    这下众人可全傻眼了!敢情刚才一顿痛骂,等于是在骂这位巡抚大人,这不是撞枪口上了么!众人赶紧抱头鼠窜而出,可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这位范巡抚明明是刚到开封,怎么会是他上的奏折呢?

    范景文目送这帮人仓惶退出,嘴角漾出一丝笑意,可是很快又双眉紧锁。他当然不怕这些地头蛇,真正让他顾虑的,是朝堂上即将掀起的猛烈风暴。

    其实这件事并不复杂,因为整件事都是朱由检一手策划的。在他向阎尔梅面授机宜的当天深夜,阎尔梅已经写就了一篇奏折,提出要增设官职和雇用雇员。因为皇帝就在开封,这份奏折当然是在递送京师的同时,也直接进呈御览。

    这篇奏折的主旨,就是详细讲述为什么要在地方衙门中增设官职和雇用雇员。理由如下:

    一,衙门中有官有吏,大部分公事是吏做的,而且吏也要领薪俸,数百年来已是约定俗成。但朝廷不负担吏的薪俸,要么由主官出,要么就是衙门里的“小金库”出。本朝官员薪俸本就不高,正常情况下很难负担那么多吏员的薪俸,长此以往,助长了基层贪腐行为,导致“小金库”里的资金越来越多,而朝廷所得却越来越少。

    与其如此,还不如把编的吏,转为在编的官,然后取消小金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增加了朝廷的负担,可是基层贪腐行为将不再“合理”,可以严加打击,算下来还是大大划算。

    二,过去官的选拔和任用都是先经过科举,再由户部任命。虽然遴选严格,但只重视知县以上的官职,低级官职则因为很难升迁,很少有人愿意做。现在的情况是很多进士、举人压在吏部等缺,而*品、未入流的官职,他们根本不屑去做。

    可是在地方官府中,的工作又是由这些低级官员和胥吏去完成的。地方事务又琐碎复杂,饱读诗书不一定有用,还不如富有经验的胥吏办得好。所以建议衙门增加“雇员”,雇员非官,能进能出,而且不必通过科举考试,选材范围广,更能满足地方的实际需要。

    朱由检览奏大加赞赏废话,他自己出的主意,能不赞赏么,并御批:“该官所奏切中积弊,朕觉颇有道理。天地人材,当为天地惜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岂非社稷之福?是否可行,着河南抚、藩及吏部尽快具本上奏,钦此!”

    在这里朱由检很狡猾地并没有直接拍板,而是把皮球踢给了范景文和京师的官员集团。第二天清晨,驿马就载着阎尔梅的奏折和朱由检的御批启程一路向北狂奔,在大名府先遇到了赶来赴任的范景文、王家祯和玄默这三位大员。

    范景文是个非常正值、务实的人,与吏部尚书孙承宗的私交也非常好。因此,他对朱由检的各种主张颇能认同,故此才为东林党所不喜。看罢奏折和御批后,范景文何等聪明,立即意识到皇帝这是要让他当这个出头鸟,因为阎尔梅官品太低,在朝中是没有话语权的。

    尤其是皇帝还引用了他当年奏折中的名句,更让他热血澎湃,感动不已,马上奋笔疾书一封奏折,心中默念道:“但为社稷君王百姓计,就算被群起而攻之、丢官罢职又有何妨!”

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轩然大波() 
阎尔梅的奏折、朱由检的御批,以及河南巡抚范景文跟进的奏折一路快马加鞭,仅用一天就递至京师,以特急件直接送入内阁。不出朱由检所料,这两份奏折立即在朝中引发轩然大波。

    做为久经宦海沉浮的老资格官员,范景文比朱由检、阎尔梅更清楚地方官府的积弊,他的奏折又列举了数条增设低级官员及雇员的好处。

    比如,知县以上的官员,吏部三年一考核,政绩优异者升迁,一般者平调,犯有重大过错的贬黜,总之官员基本上处于流动之中,很少有在一个地方连续为官六年以上的。民间有俗语: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官员的调动是吏治的一项,可以有效防止官员与地方势力关联过深,减少贪腐的机会。

    然而吏却不然。他们官员编制之中,也没有考核,知县换了一茬又一茬,下面的胥吏却是雷打不动,只要不出大事,可以一直干到退休。更有甚者,竟是父子相传,等于是把地方事务牢牢把持在少数家族手中。由于在地方上的势力根深蒂固,知县、知府也拿他们没办法,诸事还要仰仗他们去做,故此导致地方上贪腐横行,国纪不张。

    而增设官员、雇员,把这些人也纳入考核之中,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他们不一定要像知县那样流动频繁,但只要能进能出,官府就不再是一潭死水、臭水了。

    而且范景文也预料到很多朝臣会激烈反对此事,为此也做了一些建议,目的是使这件事尽量显得不太、不太出格,从而减少阻力。比如,阎尔梅只提出增设低级官员,范景文则建议,将增设的官员品级一律定为未入流,而且暂时不得升迁。以后能否升迁,可以从长计议。至于六房长吏这样比较的职位,则建议选拔标准为童生以上。而且无论是未入流官还是雇员,薪俸都压得很低,职位数也做了一些限定。

    可是即使如此,两份奏折仍然遭到了朝臣的强烈反对。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员集团反对最激烈,上至首辅,下至国子监的监生,无不拍案而起,严斥范景文和阎尔梅离经叛道,不遵祖制。

    其实这些都是幌子,他们真正的心思在于:在他们看来,国家的取仕之道只有一条,那就是科举。而范景文和阎尔梅这种选拔官员的办法,等于是从根本上动摇了科举制度,触犯到了读书人的根本利益,因而无论是临时还是长期、是局限于河南一地还是要推广到全国、是真的仅限未入流还是以后会有变化,都是他们绝对不能答应的。

    再说范景文等人本来就不为东林党人所喜,此时更是遭到东林党众口一辞的谴责,仅仅半天时间,弹劾范景文和阎尔梅的奏折就如雪片般飞向内阁。如果二人身在京师,恐怕仅是这些奏折和众人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们淹死了。

    但是也并非人都此事都持反对态度。以吏部尚书孙承宗为首的中间派认为,河南现在情况特殊,范、阎二人身处其境,肯定比京官更了解地方上的难处,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而且所涉无非是些未入流的微末小官小吏,对朝廷不会有大的影响,也不会损害科举制度。只是吏部建档考核的工作量会增加很多,所以具体要增加多少官职,还可以再商榷。

    而户部尚书毕自严则认为,阎尔梅所奏确系实情,但新增未入流官和雇员的薪俸都由户部出,这可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要知道现在全国各地欠薪的官员和欠饷的官军还有很多呢。至于因贪腐行为减少而带来的收益,一时还看不到,而户部无米下锅,却是眼前不争的事实。

    也有极少数官员坚决范、阎奏折,代表人物便是阁臣周延儒、温体仁。他们对影响不影响科举并不关心,反正他们都已经身居高位;至于吏部、户部的实际困难,更他们考虑之列。他们唯一看重的,就是皇帝的御批。

    周延儒和温体仁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用老百姓的话说,眼睫毛都是空的。从朱由检短短两句御批里,他们已经看出皇帝对此事是持态度的。而圣驾就在开封,阎尔梅区区一个新任知府,能有几个胆子,敢在万岁爷眼皮子底下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说不定,这本就是出自圣意!

    早在朱由检还是藩王之时,周、温二人就与他打过交道。那时候他们就知道朱由检虽然年轻,但是外柔内刚,极有见地,只有别人顺着他的意来,他是绝对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入继大统之后,更是凭借对军队的强有力控制,大大加强了皇权。当年魏忠贤怎么样?东林党都快让阉党赶尽杀绝了,可是皇帝登基没几天,就以雷霆手段除掉魏忠贤,满朝党羽连根拔除。东林党连魏忠贤都斗不过,凭什么跟皇帝斗?

    而且周延儒和温体仁本来颇受阉党和东林党排挤,但自从认准了朱由检这棵大树,可以说是平步青云。现在不但入阁拜相,还各自有了一批臭味相投的党羽。要说他们的治国理政才能,不但赶不上东林党,恐怕连阉党都赶不上;但是他们能在皇帝需要他们发声的时候站出来,皇帝指哪他们就打哪,皇帝说什么他们就无条件赞同,所以还颇受朱由检的重用。

    这次周延儒和温体仁私下一商议,均感觉到皇帝恐怕是又要借题发挥,做一番大事了,这个顺风船可一定要搭上。因此二人第二天各自上奏折,不但坚决范、阎奏折,而且更进一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尽快推广。同时对反对者大加嘲讽,说他们若有真才实学,又何需惧怕未入流的小官挡了他们的升迁之路?

    京师在一天之内就吵翻了天,可苦了京师到开封的驿卒和驿马,驮着成捆的奏折日夜飞奔。很快,身在开封的朱由检就收到了奏折。明知朝臣反对者居多,朱由检也下定决心:该是自己力排众议的时候了!

    。。。

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减俸增官() 
范景文、王家祯与玄默三人,几乎是与驿马前后脚进的开封府。因为藩台衙门和臬台衙门也在战火中被毁,还没来得及修复,三人只得一同住进还勉强剩下几间房的巡抚衙门。好在他们都只带了两名老家仆,随身行李也很少,可谓轻车简从。三人心里又装着事,只简单洗了把脸,便换上官服前往周王府陛见。

    王家祯与玄默之前并不知道范景文上奏折的事,直到昨天在彰德府驿站看到京师转来的明折才晓得。初时他们两人心里还有些埋怨范景文,这么大的事为何不知会一声;待看罢众多弹劾范景文、阎尔梅的奏章后,才明白范景文早知道此事必会引起朝中强烈不满,他是想把责难自己扛下来,而不愿意连累他人。

    王家祯是带过兵打过仗的,虽是文人,却是性格直爽,有一说一。也正因如此,他在官场上没少得罪人,以至于这几年很多与他资历政绩相仿、甚至不如他的官员都升上去了,他还在原地踏步。

    本来他对范景文也心存芥蒂,觉得范景文资历不如自己而做了巡抚,压了自己这个布政使一头,心中甚是不快,一路上都没怎么说话。此时终于忍不住大声说道:“没想到梦章兄范景文字梦章如此有胆略、有担当,胸襟胜弟十倍!旨意让梦章兄出任巡抚,说实话弟心中还有些不服,现在才知圣上识人之明,弟惶恐之至!不过梦章兄,如此大事,为何不与中象兄玄默字中象及弟商议后联名上奏呢?中象兄和我看过阎尔梅的奏折,这么好的兴利除弊的主张,我们两个都极为赞成,若是咱们三人联名上奏,说不定…”

    范景文则对王家祯拱手苦笑道:“予来兄王家祯字予来言重了。兄光明磊落,弟一向敬服,中象兄亦是耿直之士,弟何敢对二位有所欺瞒。不过上这道奏折明显是要挨骂的,搞不好因为这件事,弟这个巡抚也做不了几天,何苦牵连二位仁兄。况且朝议汹汹,就算你我三人联名上奏,怕也是一样的结果。”

    玄默则朗声说道:“不然。梦章兄请看,反对此事者虽多,但朝议并不是一边倒,还有周延儒、温体仁等阁臣赞成,吏部、户部亦未明确反对。弟以为圣上就在开封,心中恐怕早有打算,只是还要投石问路,看看阻力大不大而已。此事成与不成,关键还在圣上,不如你我一同面圣,痛陈利害,促圣上乾纲独断。”

    范景文一听有理,现在事态的发展早已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之外,也只有恭请圣裁了。

    听说三人抵达开封,朱由检很是高兴,立刻叫进,并且免了三跪九叩之礼,又赐座看茶,嘘寒问暖,礼遇极隆。

    三人自是感激涕零,寒暄几句之后,王家祯耐不住性子,直截了当地把话题转移到了范阎奏折上。

    朱由检也刚刚看过那些奏折。朝臣反对原在他意料之中,然而反对态度如此激烈,甚至这么多人拼命参劾范景文和阎尔梅,却是他没有想到的。他沉吟着问道:“王家祯,玄默,你们两位怎么看?”

    二人立即明确表态范景文和阎尔梅,王家祯还铿锵有力地道:“陛下自登基以来励精求治、锐意革新,然朝中庸庸碌碌、尸位素餐者太多,不但不能为陛下分忧,反而常常掣肘,臣深为陛下不耻之!臣以为,陛下庙谟远虑,群臣万不能及;只要陛下决意改制,不必理会群臣聒噪。臣身为河南布政使,愿承担此中一切责任,若真如物议所说动摇社稷根基陛下惟臣是问!”

    范景文也再三恳辞朱由检允许开封府试行增官雇员。至此朱由检的决心已经下了一大半了,但还是觉得如果就这样下旨,不但东林党心怀不满,就连吏部和户部这样的中间派也不理解,后面的改革只怕会更加举步维艰。

    正迟疑之时,玄默突然奏道:“陛下可是担心户部吃紧,朝臣以无钱为由搪塞?臣倒有一个想法…”

    “请讲!”朱由检眼睛一亮,知道玄默既然说到这一层,一定有好主意了。

    玄默便侃侃而言道:“臣还兼任着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职。按察使与副都御史均为正三品,按规矩兼职兼俸,臣可以领到两份正三品的俸禄。臣可以上一道奏折,情愿兼职而不兼俸,节余出来的俸禄,户部可以拿来支付新设未入流官及雇员的薪俸。增官雇员现在只能算是特事,特事就可以特办,难道这样户部还不能通融么?”

    他这么一说,范景文和王家祯也都表示,愿意把兼俸退还户部,换得增官雇员。王家祯与玄默一样兼着一份正三品俸禄,而范景文身为巡抚,更是兼着兵部右侍郎和副都御史两份正三品俸禄。正三品的月俸是三十五石,未入流的月俸是三石,他们三个人四份兼俸,就抵得上五十个未入流官的薪俸。而这次开封府打算增设未入流官二十人,雇员二百人,雇员的月薪更低,只有一石。虽然还是不够,可也填补了小一半了。

    朱由检一方面被三人的识大体、顾大局深深感动,另一方面,他本来也想免去他们的兼职,着手改变官场兼职过多过滥的旧格局。原想和三人谈心以后他们主动提出辞去兼职,现在看来,兼职暂时不能动了,兼俸倒是先砍下去了。

    至此朱由检终于下定增官雇员的决心。虽然在表面上看来,范景文他们承担了一部分新增加的薪俸,户部没怎么多掏银子,但性质却完全不一样了。范景文他们是减薪,增官是加薪,都得经过户部账册,这就等于是确认了增官的合法性。

    事不宜迟,朱由检立刻下旨诏准了范景文和阎尔梅的奏议。进一步减小阻力,他不得不声明:此举系临时措施,为期暂定一年,以观后效。一年之后是否保留这些未入流官和雇员,再行商议。

    这已经很给朝臣面子了。朱由检也没时间再和京师奏折往来,立即知会阎尔梅:开始选拔!

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闻所未闻的官职() 
京师已经因为增官的奏折吵得一地鸡毛,而最早上奏折的开封知府阎尔梅却是全然不知。这几天的赈灾和选官筹备工作,已经让他忙得昏天黑地。今晨接到圣旨之后他赶紧开始选拔,哪知道今天,皇帝的改革派和因循守旧的保守派已经进行了几轮交锋!

    此次增选的未入流官共有二十人。按照大家的猜想,大概是六房书吏各选三人,最多再加上两个衙役班头。可是等阎尔梅公布职位清单,人都惊奇地张大了嘴巴,因为这些官职可是闻所未闻!

    这二十个职位分别是:

    直属知府:一,知府助理;

    吏房:二,人事使;三,民政使;

    户房:四,税务使;五,财政使;六,粮库使;七,工商使;八,农林使;九,房地使;十,审计使;

    礼房:十一,文教使;十二,卫生使;

    兵房:十三,民团使;

    刑房:十四,公安使;十五,司法使;十六,检察使;十七,监察使;

    工房:十八,交通使;十九,建设使;二十,科技使。

    当然,这些职位不可能是阎尔梅想出来的,完全是出自朱由检一人的手笔。虽然他还是把这些职位归类到六房里,但实际上,他是要打破在中国施行了近千年的六部制,代之以现代化的政府机构设置。

    朱由检在日讲时了解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机构设置,萌芽自秦汉九卿制,发展于魏晋,到隋唐时称六部,宋明一脉相承,日臻完善,地方衙门的六房即是微缩的六部,职能大体相同。这种政府机构设置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政府职能已经全部包含在内,但所用官员却很少,十分适合农耕社会生产力不高、社会活动简单、政府收入少的古代朝廷。

    但是现在已经是十七世纪,西方列强即将用坚船利炮砸开中国的大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江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遍地开花,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对政府行政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仍然死守六部旧制而不进行大的改革,就会被时代发展的列车无情抛下。朱由检费尽九牛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