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2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李啸是打算在成婚的次日,便带着英格玛离开,只不过,他拗不过土默特汗达布尔和一众王室家族的热情挽留。并且,李啸也考虑到,若带英格玛返回山东后,再来土默特部的放,亦是不易,便同意呆上三天再行返回。

    于是,这三天,李啸和其部下,每天都在欢宴中度过,晚上则搂着娇妾入眠,日子倒是过得惬意。

    三天后,李啸一行人,终于告别土默特部落,起程返回金汤城。

    英格玛的母亲,福晋其勒格,搂着女儿英格玛,哭个不休,不让她骑马离开。最终还是达布尔亲自来劝,才好不容易分开已是哭得眼睛通红的母女俩。

    而李啸本人,也再次向达布尔与其勒格二人,保证会好好爱护英格玛,不让她受一点委屈与伤害,才总算让英格玛挣脱了她母亲的怀抱,让她的一名叔父,抱着骑上了披金饰银的马匹坐骑。

    随后,李啸与英格玛二人,遵从蒙古族的风俗,又绕着汗王的庭帐,缓缓绕行了三圈,才与土默特汗达布尔,福晋其勒格,以及一众王族成员,挥手告别离去。

    在李啸全军出发起程之后,在他们的后面,全体的土默特部的姑娘,齐声高唱送亲曲,那绵长悠远的歌曲,让英格玛这个豪爽坚强的姑娘,眼泪不停地扑蔌而落。

    数天后,李啸等人,返回金汤城中。

    来到金汤城后,马喀塔迅速被这一片繁华的金汤城,所深深震憾。

    她在这里看到,城外商队川流不息,城中工厂连栋而立,数不尽的产品与商货,在这里交易转手,这个位于宣府北路荒僻之地的金汤城,其繁华兴旺程度,倒比清国首都盛京,还要高出许多。

    仿佛看出了马喀塔的吃惊一般,被簇拥在中间的英格玛,一脸得意洋洋地说道:“雅格伦,你不知道吧,这座繁华城池,原本只是一个荒僻边堡,全是我夫君以一已之力,兴建而成的呢。”

    马喀塔哦了一声,心下更是满满的震惊。

    这个李啸,仅凭一已之力,便能建得这般兴旺繁华之边城,此人的能力,倒是真不能小看。

    马喀塔正暗自惊讶之际,英格玛复笑着对她说道:“你呀,别跟没有见过世面一样,等你跟着我,去了我夫君在山东的赤凤城,你才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繁华呢。那般兴盛气象,我等久居边塞之人,却是根本不能想象呢。”

    马喀塔暗叹一声,再不说话。

    入城后,李啸便任命,让原监抚司司长徐修,担任阿巴哈纳尔地区的总管,负责在当地兴建锡林城,设立各类官署机构,安排汉人流民,开挖矿产,放牧牛羊等工作。

    李啸要求,因要修建的锡林城,城池不大,且有充足的劳力与物料,他要徐修务必在三个月左右,将此城彻底建好,要在塞北的天气变得极度寒冷,土地难于开挖之前,让军民人等,有坚固城池可以安身居住。

    徐修自是慨然应诺,向李啸保证会按时完成修建工作。

    此时,聚集在金汤城外,尚无正式工作的万余流民,正好被徐修全部选中,作为前往阿巴哈纳尔地区开发的主力。

    与此同时,大批的建筑匠人和矿头工匠,亦随流民队伍一起出发。

    而金狼营丙总兵马,则由其总长刘文秀率领,再带上那600名飞鹞子轻骑,一同随流民队伍前行阿巴哈纳尔地区,担任驻防守卫工作。

    见自已被赤凤伯李啸钦点为将来的锡林城主将,十九岁的少年将军刘文秀,这位曾经的流寇张献忠第三义子,心中十分感激,向李啸大表效忠之情。

    李啸微笑着慰勉了他一番,随后,又将自已的一柄随身宝剑,赠送给他,以示嘉赏。

    在安排完金汤城诸事后,李啸便带着英格玛,以及一众护骑,离开金汤城,返回山东而去。

    李啸等人,在十五天后,一路南下,返回山东的登州城。

    在经过那赤凤城之时,见到当地的繁盛景象后,马喀塔更是在心下,叹服不已。

    她看到,在赤凤城中,在宽阔的青石板中央大街两旁,有许多的大型批发市场,还有车马行,仓库区等大型建筑,更有规划得整整齐齐的平民区与富人区,街道两旁的商铺吆喝叫卖声,正一声高过一声地传来。这里行人摩肩接踵,车水马龙,人声喧哗鼎沸,好一片热闹景象。

    而出了赤凤城北门,见到那有如一个巨大张开的龙口一般的龙口港时,马喀塔更有大开了眼界之感。

    她远远看到,在这巨大的港口处,碧波荡漾,海天一色,大大小小的船只有几百艘,一眼望去,舻艟叠叠。更有多如群蚁一般的民伕与运工,在船只与码头上,来来回回地搬运货物,忙碌不休。

    一批批粮食、茶叶、瓷器、布匹、酒水、木制器具、中药、胭脂水粉等物,不断地从船上卸下,通过官道运入赤凤城中。而一箱箱铁器、香烟、刀剑、生丝、呢绒、绸缎、海盐等商货,则不断地从赤凤城中运出,经过龙口港,运上形形色色的各条商船上去。

    而一条宽阔平整的官道,蜿延远去,连接着港口与赤凤城。这条官道上,运货的四轮马车,两轮车,独轮车,人力轿,以及手提商货的行人,挤挤挨挨,川流不息。

    而官道的两旁,则有大大小小各类商铺店肆酒楼茶馆,吆喝声此起彼伏。

    参观完毕赤凤城的马喀塔,能深刻感觉到,整个赤凤城的繁华昌盛的程度,与自已原先呆过的盛京相比,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而且,这赤凤城,虽繁荣热闹,商旅众多,但却是井然有序,治安晏然。

    在又听了英格玛向自已骄傲说出,这赤凤城,乃是她夫君李啸,以一已之力兴建而成之时,马喀塔心下喟叹不已,心绪莫名复杂。

    在李啸等人,刚刚返回登州城后,便听得军前赞画陈子龙,向他报告了一件大事。

    那就是,就在李啸返回的前两天,朝中传来消息,那首辅温体仁,被崇祯勒令去职还乡了。

    原来近日,温体仁的爪牙张汉儒,为扳倒在朝中,向来与他不对付的礼部侍郎钱谦益,便向温体仁污陷谋害他,说钱谦益在乡里结交了一帮朋党,整日散布怪论、诽谤朝政,着实居心颇测。

    温体仁虽身为礼部尚书,但对自命清流的钱谦益,自是极看不惯,视其为眼中钉,亦欲除之而后快,为彻底打倒钱谦益,温体仁便借机逮捕了钱谦益等人,同时大肆罗列其罪状,准备致其于死地,至少也让他罢官归乡。

    钱谦益自觉十分冤枉,深恐大祸临头的他,向向与自已交好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曹化淳求救。张汉儒知道此事后,又赶紧报告泄露给温体仁。

    由于在这一年多来,温体仁与原本关系不错的曹化淳,因为一些私事,关系已开始恶化,两人之间日渐冷漠。自恃有崇祯皇帝深厚宠信的温体仁,便上了一封密奏给崇祯,除了要他严惩结党营私,妄议朝政的钱谦益外,另要皇帝重重处置想包庇钱谦益的司礼太监曹化淳。

    让体仁万没想到的是,崇祯皇帝其实在心下,已对他这个善于内斗,却治国无方的首辅,心下早已颇为不满。于是,皇帝把温体仁的密奏,转给曹化淳看了。

    曹化淳见此恶毒密奏,自是十分恐慌,连声向皇帝磕头请罪,同时他毛遂自荐,要求亲自主持审理钱谦益一案,以查明真相,洗清自已。崇祯想了想,便同意了曹化淳的请求。

    不久,曹化淳与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二人联手,很快就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和内幕。

    他迅速地向皇帝报告了整件事情的原委,崇祯皇帝顿是勃然大怒。

    皇帝之所以如此愤怒,其实并不是痛根温体仁以权谋私,排斥异已。而是,直到此刻的他,才终于知道,向来在自已面前装着无党无依一心为公的温体仁,其实在朝廷内,早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温体仁为首的“朋党”,这才是崇祯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年轻的皇帝,有种深深的受骗之感。

    崇祯当即下令,把张汉儒等一众温体仁爪牙,立即枷死,以示朝廷惩戒之心。首辅温体仁一看势头不对,连忙装病在家,不敢上朝。

    他原以为,自已效力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崇祯皇帝肯定要安抚并挽留他。却不料,在枷死张汉儒等人后,只过了三天,温体仁正在家吃饭,崇祯皇帝传来圣旨,令削去温体仁全部官职爵位,让他去职回乡。

    温体仁见到来宣旨的太监念完圣旨后,吓得手中汤匙都掉在了地上。随后,这位在崇祯中期的著名奸相,终于灰溜溜地带着家人与僮仆,离开京城,返回浙江乌程老家而去。

    之后,素有老好人之称的官场老油条,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张至发,接替温体仁,担任首辅一职。

    陈子龙说完温体仁去职一事后,李啸便笑道:“这正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温体仁私心诡诈,排斥异已,打击朝敌,却又假作清廉,蒙骗皇上。依本官看来,现在这番结局,对他来说,倒是从轻发落了。”

    李啸说完,复向陈子龙问道:“子龙,温体仁之事,且不去说他了。现在本官离开山东许久,却不知在登州当地,以及济州、台湾、还有外派剿匪的安和尚、莫长荣等人,乃是情况如何?”

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钱买人() 
听了李啸的问话,陈子龙拱手禀道:“李大人,那学生先说下粮食出产情况吧。”

    “好的。”

    “李大人,现在登州之地的六县四卫所加起来,共有153万亩麦田,加上我军原先所据的赤凤卫万亩,单县40万亩,海洋岛4万亩土地,故我军在山东之地,可以征收麦子的田土,共有311万亩,以每亩征2斗来算,共可收62万多石麦子。”

    说到这里,陈子龙笑了起来:“李大人,学生测算过,就算把各营军兵,工厂工人与官府人员,以及各类劳改俘虏、建筑劳工之类,全部加起来,一年所需的粮食,也不过70万石足矣。现在仅凭我山东一地,光凭一次夏季所征的粮食,便已近乎全军一年之用,足为可观矣。”

    李啸亦笑道:“粮食乃是军民之本,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才是万物兴盛的基础。却不知,济州岛与台湾岛之地,粮食出产情况如何?”

    “禀大人,现在台湾岛中,总共已有近40万人口,共开辟田土48万亩,因为是头年,每亩按5斗征收,共收得24万石稻谷。而济州岛的田土,因为原来已有的3万亩稻田,故只收得1万五千石稻谷。另外在济州的80万亩荒地,刚刚开发完毕,正在进行沤肥深耕等育土措施,以备栽种晚稻,故暂无税收。”

    “台湾与济州刚刚开发,却也不急于一时,只要将来能逐步走上正轨就好。“李啸回道。

    陈子龙点了点头,又说道:“李大人,除了济州岛上这新开发的80万亩田土外,加上登州地区新辟的120万亩荒地,共有200万亩新辟土地。由于这几个月来,许秀清等官员一直在河南与北直隶等地,连续数月大肆招揽流民百姓,共招得流民30多万,故保证了劳力充足,到现在,这些荒地,已基本开发完成。其中在登州新辟出来的,60万亩中上土地,已种了粟子或高梁,还要过上两三月方可收成。另外的60万亩中下田土,已辟为棉田,栽种棉花。当然,因为土地垦荒完毕时,棉花栽种时节,已略偏过,待到九月底采摘棉花之时,棉花产量比预计的可能会少很多。”

    未等李啸说话,陈子龙又道:“当然,有这60万亩棉田供应我军人员,纵今年产量不足,却亦是足够我军全体军民穿用,也足以供量船厂制作风帆,只不过难于余量对外销售而已。”

    李啸笑道:“有这个产量可以了。以本官来看,我军的粮食与布匹产量,足以供应支撑我军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就了。本官打算,待火炮数量进一步增长,以及铁模铸炮等技术成熟之后,我猛虎军,就可以开始进一步扩军了。”

    陈子龙听李啸这么说,忙道:“李大人说得是。现在有了充足粮食,那下一步,自是要多多扩招流民,进一步拓殖济州与台湾等地才好。这大规模招揽流民一事,却是我军现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啊。”

    李啸点点头,又问:“却不知,安和尚与莫长荣二人,分率铁龙营甲乙二总军兵,分驻在何地?流民招揽人数又是如何?”

    见李啸问起,陈子龙忙道:“对了,学生刚刚收到安和尚和莫长荣二人的飞鸽传信。现在安和尚率铁龙营甲总兵马,被五省总督熊文灿,安排在湖广的随州。莫长荣的铁龙营乙总兵马,则被陕甘三边总督洪承畴,安排在陕西郃阳。二部驻于当地,皆以配合当地军兵剿匪为主。只不过,据二人说,因经常要参与大小剿匪作战,招揽流民一事,未得有空专门去做,故时至今日,二地加起来,才不过招了二千多名流民过来,均已安置在登州之地。”

    听了陈子龙的回答,李啸皱起了眉头。

    因为自已知道在历史上,杨嗣昌这四面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计划那最终结局,故李啸对自已所派出这二部兵马,本来是要以招揽流民为主,剿匪杀敌为辅的,却没想到,安和尚与莫长荣二人,竟一直没能招来更多的流民,让李啸心下颇以为憾。

    毕竟,有了更多的流民百姓,李啸的大规模拓殖计划,和进一步扩军计划,才能得以实现。

    在将来,诸如东南亚的台湾岛,吕宋岛,以及东北亚的虾夷岛、库页岛,甚至外满洲等地,如果要进一步开发,没有充足的人力,却不成的。

    现在河南与北直隶、南直隶等地,因为战乱平息,百姓生活渐趋安定,大部的流民,已然招收得差不多了。故现在的李啸,见到依然动乱不休的山陕湖广等地,这流民招揽工作却不尽如人意,心下不由得陷入沉思。

    怎么样才能更多更快地,从山陕及湖广,招揽更多流民呢?

    见得李啸陷入沉思,陈子龙忽然笑了起来,他故作神秘地对李啸说道:“李大人,可是为如何列多招揽流民一事,而心烦乎?”

    李啸略一点头,便问:“莫名卧子先生心中已有计策?”

    陈子龙笑道:“确是有计,不是,非是学生所思谋得来,而有另有一高士,为李大人思谋得一条好计策。”

    李啸大奇:“却是何人?”

    “李大人,这位,便是前任吏部右侍郎,后为南京太常卿的姜曰广,姜大人。”

    李啸大喜,忙道:“好啊,好啊,本伯万没想到,竟有姜侍郎这般高洁之士,愿来投我,本官着实欢喜。却不知,姜侍郎是何时来投,现在又在何处?”

    李啸,对这个前来投靠自已的姜曰广,这般欢喜向往,其实,完全来自于他前世所读过的《明史》中,对姜曰广的一点书中印象。

    姜曰广,字燕及,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今年五十六岁,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天启六年以一品冠服“上国天使”的身份,出使朝鲜,去时不带中国一物,归时不取朝鲜一钱。为此,让一众朝鲜君臣,从上至下,深为叹服,特立怀洁碑以纪念这位上国天使。

    从朝鲜回国后,姜曰广又奉旨阅视东江镇帅毛文龙所在之皮岛,上疏大赞其为国之豪杰,望天启皇帝能重用毛文龙。他在奏章中对皇帝说道,它日大明若要兴复辽东,必得从东江起,必为重用毛帅之兵,这般颇有远见卓识之语。

    或惜的是,天启皇帝忙于木匠活中,根本没有重视他的建议。但从这一点可看出,姜曰广虽是东林党人,却能凡事以国家为重,识贤任能,其能力胸襟,远比一众只识内斗攻讦争权夺利的朝臣,强得多了。

    只不过,这般贤材,因其高洁之态,触怒了向他索贿不成的魏忠贤,又以其为东林党人,故对其极为嫌恶,终于找了个借口,让他免官回家。

    直到崇祯初年,魏忠贤倒台后,姜曰广才被重新起复,担任礼部右中允一职,后官至吏部右侍郎。只不过,又因其刚直廉洁,得罪了首辅温体仁,被贬为南京太常卿,姜曰广见自已一腔抱负,却只得在这闲职上,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故心情激愤郁积,于是,在今年年初,借病辞归。

    在正史上,直到崇祯十五年,才再度重新起复,担任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后来,南明时,弘光皇帝又把他提拔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史可法、高弘图并为南中三贤相。

    只不过,随后姜曰广又为马士英所忌,并罗织其五大罪状,欲将他治罪拿办。姜曰广见国事纷乱,群臣内斗不休,于是再度心灰意冷,乞病休归。

    永历二年,金声桓在江西反正,邀姜曰广起义。原本在家闲居的姜曰广,不故年迈,慨然应诺,并散尽家财充为军资,让金声桓十分感慨。

    只不过,因金声桓部寡不敌众,又外无援军,起义仅半年多,便于永历三年正月十八日,最后据点南昌城,被清军大将谭泰,率领从南京赶来的清军攻陷。而在清军破城这一刻,姜曰广留下“六歌”及绝命词一章,率全家32口投塘自尽殉节,为大明尽忠。

    见李啸这般关切神态,陈子龙笑道:“李大人,姜侍郎之所以能来,说起来,全是大人重用刘部长之故呢。”

    李啸哦了一声,复问道:“莫非,是现为我军监察部部长的刘宗周,引荐姜曰广到我军之中的么?”

    陈子龙笑道:“正是,刘部长自担任我军监督部部长以来,深为李大人治理之效叹服,故其除了做事愈发勤勉之外,更积报推荐一众与自已有旧的去职官员,来投效大人。这位姜侍郎,便是在刘宗周多封书信的鼓动下,才下定决心,从江西北来登州,为大人效力。”

    “哦,那姜曰广,却是在何处?”

    “禀李大人,姜曰广来投大人后,见大人正好去了金汤城,于是,他在登州呆了几日后,便前去登州各县镇亲自视察,以了解实际情况,于昨天晚上,才从赤凤城返回呢。他的这条招揽流民的计策,还是上午时,与学生闲聊时之际,才无意中说出。”

    “那请卧子速带姜侍郎来此,本伯将亲自向其询计。”李啸连忙说道。

    “学生遵命。”

    很快,陈子龙领着一名须发花白,个子不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