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2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惨笑了一阵的他,才恨恨地说道:“杨某之所以愿意放弃官职,不返京城,地来投李大人,实非杨某一时兴起,而是杨某深思熟虑之结果。现在,大明已然如此危急,可叹朝中文武官员,竟还有如那装在渔篓中的螃蟹一般,为这渔篓争来占去,斗了个你死我活,全不知,自已即将被投煮下锅的悲惨命运,岂不痛哉!“

    ”故杨某想明白了,这大明,已然不可救药,这日渐糜烂的华夏之地,终将6沉无望矣!杨某若再返京城,一则倍受朝中小人排挤打击,二则只能庸碌度日无所作为。若是这般,朝中有没有我这个兵部侍郎,其实都无所谓。故而,还不如就此弃了官身,前往李大人帐下效力。方可尽展吾材,报效国家,则杨某纵死,亦无憾矣。”

    李啸听了杨廷麟这番辛酸的话语,亦不觉长长一声叹息。

    在真实历史上,杨廷麟与朝中重臣杨嗣昌两人不合,故被外派到卢象升军中效力。在卢象升于贾庄之战中兵败身死后,杨嗣昌本以为,在卢象升军中效力的兵部侍郎杨廷麟也战死了,心下十分高兴。

    却未曾想到,卢象升全军覆灭之时,杨廷麟正好奉使在外,未在战场之上,才保得一条性命。听到这个结果,让杨嗣昌怅恨了良久,最后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再贬杨廷麟到江西当了一个闲官,直到崇祯朝结束,再未起复。

    看到杨廷麟那坚定的眼神,李啸脸带微笑,重重地拍了拍杨廷麟的肩膀,大声道:“好!既然杨侍郎愿意为本公效力,本公自是欢迎,就暂委你担任我军之军前赞画吧。“

    杨廷麟一脸欢欣,拱手朗声道:“多谢唐国公收留,在下定会尽心竭智,为大人鞍前马后,效力驱驰!”

    收下杨廷麟后,全体唐军,铁流滚滚,带着涿州的百姓们,一路东行。

    在唐军滚滚东去之时,前往京城报信的的使者,亦将卢象升的死讯,分别报给了崇祯皇帝和兼管兵部的杨嗣昌。

    收到卢象升的死讯,正在御花园中散心的崇祯皇帝,不觉呆住了。

    晨风徐来,晴光万里,鸟声啾啾,杨柳依依,湖水微澜,碧莲照影,在这充满生机的风景中,皇帝却象个木头一样,呆呆地站在太液池旁,拿着李啸的那封亲奏章的右手,竟在微微颤抖。

    迅地,皇帝眼圈开始泛红,两颗清泪,无声地砸在了奏章之上。

    他忽地想到,当天卢象升在陛阶之前,向自已慷慨辞行时的情景,现在想来,恍如昨日。

    “建斗啊,怎么,怎么你竟然就这么快就为国尽忠了么?你不是和朕说过,要力退清虏,凯旋回京么?你这么去了,倒是让朕一点准备都没有哇!”崇祯带着哭腔,喃喃自语道。

    崇祯呆站了许久,脸上便涌起了怒色,他冲着一旁的小太监怒喝道:“还愣着干什么,摆驾回宫!再召杨部入殿觐见!”

    “是,奴婢遵旨!”

    此时,在杨嗣昌府上,听到了卢象升死讯的杨嗣昌,却是一脸隐忍不住的笑容。

    “唉,卢建斗此人,刚愎自用,自视甚高,以致曲高和寡,孤立无援,终遭此败,殒命涿州,亦是令人叹息之至啊。”

    杨嗣昌捋着胡须,努力作出一番惋惜之情,心下,却是甚为得意。

    哼,卢象升,你一意孤行,不顾本之建议,挑动皇帝与清人对抗到底,现在这般悲惨下场,亦是你咎于自取!

    杨嗣昌正惋叹间,忽有小太监来报,宣他急急入宫觐见。

    杨嗣眉头一皱,立刻想道,定是皇帝为了卢象升战死一事,来向自已垂询。故他略一思虑,便急急换了朝服,随小太监往紫禁城而去。

    方入亁清宫中,杨嗣昌便瞥见,皇帝正一脸愁容双眉紧锁地枯坐在龙椅之上,心下不觉一声轻笑。

    “臣,杨嗣昌,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

    “谢陛下。”

    杨嗣昌站起身来,崇祯便冷冷地问道:“杨部,卢建斗战死涿州一事,你亦知了吧。”

    “回皇上,臣已知了。”

    崇祯凝视着杨嗣昌故作沉重的脸,长叹一声道:“卢建斗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却已为国战死,实令我军士气大沮!文弱,以你看来,我大明接下来,却该如何对付那些入关的清军呢?”

    杨嗣昌等的就是皇帝这句话,他扑通跪地,大声禀道:“皇上,恕臣直言,入关清军之势,着实太大,我大明官军无论是士气还是战力,皆不是其对手,请陛下派人与清军联系,商谈两国议和一事,方为要紧!”

    “议和,议和,又是议和!难道除了议和,我大明官军,就没有能力与清军一战了吗?!若签下这般城下之盟,清虏该会对我大明帝国更加蔑视与鄙夷了吧!若是这般,大明帝国的颜面何存,朕这皇帝的颜面,又将何存!”

    崇祯皇帝愤怒地从龙椅上站起,有如一头困兽一般,在阶前来回踱步。

    “陛下,若为顾及颜面,而不与清廷议和的话,那清军在我大明腹地,四处攻城掠地,屠戮百姓,抢夺钱粮,其势如何可阻!这样下去,我大明之损失,岂非更大?臣只怕,我大明之精锐军兵,皆灭于入关之清军手上后,那国中潜伏的流贼,必将又要乘势兴起,再无可遏制了啊!”

    杨嗣昌急急说完,脸上的表情,十分复杂。

    “你!。。。。。。”

    崇祯铁青着脸,牙齿咬得格格响,却一时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来。

    “皇上,那清虏虽然势大,但毕竟是关外之敌,一时难动摇我大明之根本,现在纵是闹得厉害,还算是肤疥之疾。若是流贼重振作,荼毒四方,搅得整个中州生灵涂炭,才是真正毁我大明江山社稷之心腹大患啊!皇上,这般紧急关头,关乎国家命脉,还请皇上作决断为是!”

    杨嗣昌低声说完这段话,便伏跪于地,再不抬头。

    听了杨嗣昌的话语,崇祯心头,有如刀割。

    但他不能不承认,杨嗣昌的话语,说得有道理。

    因为这些清军,现在虽然闹得嚣张,最终还是会退出关去,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来侵犯明朝。而一旦自家精锐剿匪明军,皆丧于清虏手中后,那国中的流贼,却是真的再无法遏制,只会不断坐大了。

    两条道路,两个方向,而前方究竟是明是暗,是中兴还堕落,又有谁能真正预料,也许,只有历史才能知道最终结果吧。

    而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样极其沉重关乎国运的选择,现在要他这般紧急作出决断,也着实难为了他。

    归根到底,崇祯虽然是又勤政又有志气的皇帝,但他自身才能实是太过平庸,且又多疑寡断,喜怒无常,擅杀大臣,加上从小又未接受过系统的帝王训练,种种不足叠加,让他的缺点无限放大。

    而在这个只有明君强主,才能有所作为的明末年代,崇祯这样的平庸皇帝,执掌这个已是千疮百孔日趋没落的大明帝国,实在是力不从心,难于胜任。

    头脑之中一片迷蒙的崇祯,忽然想到,李啸曾在奏章中,向他提过下一步要如何决断的对策。

    崇祯双眼一亮,便对杨嗣昌说道:“杨部,唐国公在奏章中,却是这般对朕说的。他说,若要尽快让清军退出关去,他也不反对与清军议和,但是,却有一个前提条件。”

    杨嗣昌心头一凛,便道:“唐国公所言之条件,却是如何?”

    “那就是,一定要打出一场大胜仗来,在这般前提条件下,才能让清军知难而退,从而被迫与我大明议和。他还说,如果我军一败再败却无有胜绩,便去向清人低头求和的话,那清人便可一面以和谈为诱饵,一面又加紧对我国进行掳掠,以期获得最大的利益。甚至可能,最终我大明会是既赔夫人又折兵,以致两手抓空,一无所获啊。”

    听了皇帝的话语,杨嗣昌顿觉脸上一热,一股羞躁之情,在他心下油然泛起。

    这李啸说得对啊,如果在接连战败的前提下,去向入关的清军求和,他们定会提出极为苟刻严厉的条款,来强迫自已签下这屈辱的城下之盟。若是这般,纵然能使清军退兵,自已的损失,却也未免太大了。

    更何况,这般委屈求和,还极有可能导致一个更大的恶果。

    那就是清军食髓知味,野心将更加难遏,现在纵然退走,说不定来年就会重入关,再度掳掠。那样的话,自已又该以怎么样的屈辱条件,来换取清军的停战呢?

    “杨部,李啸在奏章中,说过一句话,让朕印象很深刻。”见杨嗣昌沉默无语,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李啸说,在斗争中求团结,则团结存,在妥协中求团结,则团结亡。李啸这个观点,朕十分欣赏哪。”

    听到皇帝这般夸奖李啸,杨嗣昌深深吸了一口气。对于李啸能提出这般精辟的观点,心头亦十分佩服。

    当然,他与崇祯两人,绝不会想到,这是来自后世的李啸,顺手照搬一位伟人的思想罢了。

    “那李啸,可曾在奏章中提出,要如何给清军一个重大打击么?”杨嗣昌想了想问道。

    “哦,李啸说了,现在清军合力全往东南而去,估计下一步,要重点进攻山东了。所以他在奏章中希望,让我大明官军在山东重点守布,不求能消灭入关清军,只要能拖住他们,让他们耗在山东难于进退便可,然后让他手下的唐军,来对正面对付清军,对清军进行各个击破。对李啸的这个建议,杨部,却是做何观想?”

    崇祯说完,满是探询的目光,向杨嗣昌直投而来。

    让皇帝惊讶的是,听了皇帝这番话后,杨嗣昌却是一脸凝重之色。

    “皇上,恕臣直言,唐国公此建议,虽有可取之处,但微臣以感觉,如果定要全按李啸之建议行事,那原本就跋扈桀骜的唐军,只会愈不把朝廷放在眼中了啊!”

    (本文已获历史页面推荐,请各位读者继续大力支持,此谢)

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软的捏() 
杨嗣昌这话一说,崇祯顿时拉下脸来。

    “文弱,那李啸素与你交好,你今天却这般说话,是何缘故?”崇祯皱着眉头问道。

    “陛下,李啸与微臣,虽素有私交,但在下身为大明臣子,理当国事为先,岂可昧于私情乎?”杨嗣昌抬起头来,脸色沉重地说道:“陛下可曾想过,若按李啸建议这般行事,岂非各地入援山东之兵马,皆受其管控了么,那李啸之权势,未免太过。且李啸虽为国之干城,但朝廷却也不可一味骄纵啊!依微臣之见,这派往山东入援的兵马,还是需朝廷自行调遣安排,方当妥当。”

    崇祯绷着脸,沉吟了许久,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

    “杨阁部此话,倒是老成谋国之言。”崇祯轻叹一声道:“那依你之见,清军此去山东,却是主攻何地?”

    “陛下,你可曾听闻,前段时间,李啸率军渡海远攻金复二州,搅得清国一片大乱之事?”杨嗣昌双眼灼灼,不正面回答崇祯的问话,而是转换了一个新的话题。

    “此事李啸已向朕奏禀过,李啸能将清国的辽南之地,烧杀成一片白地,又将那清朝的宗室郡王剥皮揎草悬于城墙,真真荡气回肠,大扬我大明之军威矣!朕当日闻之,亦甚是提气哪!”崇祯脸上闪过激动的神色,却又犹疑地说道:“李啸立此大功,朕虽然未擢拔其官衔爵职,但业已对其部大为奖慰。文弱,你今天向朕说此事,却是何故?”

    “皇上,微臣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李啸对清国的金复二州,打击破坏得这般惨重,故微臣敢料定,清虏此去山东,必会全力主攻登州,以求彻底打败李啸,一是为自已扳回颜面,二亦是为那被剥皮处死的郡王报仇。”

    “哦,若是这般,那这十万清军合攻登州,那李啸岂不危险了么?”崇祯脸现担忧之色。

    杨嗣昌却微笑着摇了摇头:“陛下勿忧,李啸乃是国家干城大明虎将,相信他定有办法,能击退这些入犯的清军。而微臣之所以向皇上提出这点,就是想告诉皇上,清军进入山东后,极可能会先攻武定州,再过青州,再取莱州,最终攻打登州。这条路线,应该是清军最快捷最方便的进攻路线了。”

    “文弱,你的意思是。。。。。。”

    “皇上,以臣看来,入关清军之主力,要去攻打李啸,就让他们前去攻打登州便是。反正李啸部下的唐军,兵精将锐战力非凡,他定有办法,可以击退入犯之清军,登州当可无忧矣。故而,从我大明各地,前来入援山东之兵马,只要保住山东其余重要州县,不受清军零散部队进攻便可。”

    杨嗣昌顿了下,便快速说道:“依微臣之见,我入援山东之兵马,可主要屯守在德州一带。另外再派兵驻守济南,兖州等地,以保证这些山东重镇不受鞑虏侵害。待到清军久攻登州不下,师老兵疲之际,再出兵袭之,则定可给清军一个沉重的打击。然后,我军挟此战之威,强迫清军签下退兵协议,当是最好之结局也。”

    崇祯听到这里,脸上亦不觉泛起微笑。

    “很好,爱卿言之有理,就如爱卿所言处置。”崇祯站起身来,大声道:“传朕旨意,着陕西援剿总兵曹变蛟,辽东援剿总兵祖宽,山西副总兵刘良佐,山东副总兵倪宠,全部率本部兵马,入守德州,以阻止清军,由北直隶直入山东中部。另派山东总兵刘泽清,辽东前锋营副总兵祖大弼,宁远总兵吴三桂,入守济南、兖州及附近州县,严防清军掳掠袭扰。”

    “皇上明鉴,微臣这就前去安排。”

    杨嗣昌站起来,向皇帝拱手致礼,正欲退下,却忽地被皇帝叫住。

    “文弱,还有卢建斗抚恤追赠一事,朕也要和你说一下。”崇祯背着手,轻叹了一声道。

    听到皇帝还要对卢象升进行抚恤追赠,杨嗣昌心下一酸,颇不乐意,但他眉头一皱,还是脸色平静地回道:“卢建斗为国捐躯,枕荩忠诚,皇上自当大力抚恤追赠,以励忠良是也。”

    崇祯点点头,复大声道:”正是此意!传朕旨意,追赐卢建斗为太子少师,赠兵部尚书衔,谥号忠烈,厚赐祭葬,建祠奉祀。“

    ”吾皇隆恩浩荡,微臣遵旨。“

    。。。。。。

    在皇帝颁下圣旨调遣兵马前往山东各地布防的这段时间里,十万清军,以势若破竹之势,连克静海,沧州,南皮、乐陵等地,兵锋所向,尽皆披靡。

    整个沧州到山东边境一带,有如魔鬼一般的入关清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村镇皆成废墟,大批百姓被杀戮淫辱,惨不可言。最终,老弱填沟壑,青壮为包衣,无数的钱粮牲畜,皆成了清军的战利品。

    在烧杀成一片断壁残垣的乐陵城外,清军大营内,那顶最大的火炎金顶牛皮大帐中,多尔衮、岳、豪格、阿巴泰、杜度、尼堪,这些高级满州宗室将领,正在聚众商议,下一步攻打山东的计划。

    多尔衮端坐在上首的一把官帽椅上,英俊的脸上,却没有多少喜色。

    因为,据先期进入山东的哨骑来报,在原定进攻登州的必经之地武定州处,已有大批的唐军驻守于此。

    听到这个消息,多尔衮心下,不觉一沉。

    有这大批唐军驻守在武定州城,这快捷进攻登州的道路,便被牢牢堵上了,自已想偷袭登州,已是不可能了。

    所以,心下忧虑的多尔衮,把这些宗室将领唤来,一同聚众商议,看看接下来,到底该如何行动方好。

    首先站起来表态的,是肃亲王豪格。

    他那被李啸砍伤的右腿上,缠着一圈白色绷带,伤势看起来还颇重,却是颤颤站起身来,便向多尔衮急禀道:“睿亲王,以本王之见,这原定计划,不可骤然更改。”

    “哦,肃亲王,你何以这般认为啊?”多尔衮斜了他一眼。

    ”睿亲王,我军自攻克沧州一带以来,可谓战无不胜,士气高涨。此处虽有唐军驻守,但我军士气正旺,军心可用,将士们皆对攻下这鲁西北的武定州,极有信心。另外,这武定州,离我军现驻之乐陵极近,十分便于我军行动。故本王认为,三军不可夺气,我军若进攻武定州,必能一举而克。”

    豪格顿了下,继续道:“况且,若能在这武定州处,消灭驻守的唐军部队,灭其主力,那接下来,我军再往攻青州,莱州等地,当可所向披靡,又复有何部明军,能撄我军之兵锋?!我军再乘势而进,当可一举拿下登州,取了李啸那厮的狗头!“

    豪格刚说完,尼堪便连连点头,从椅上跳了起来,大声道:”肃亲王言之有理!我军自涿州一路南下,攻克掠地,几致无人可挡!乘此锐势,去进攻那唐军驻守的武定州城,必能将士用命,顺利攻克此城,从而一雪前番从涿州被迫退出之大耻!若真能在此消灭唐军主力的话,那各部明军定然尽皆胆丧,我军东进登州,当再无明军敢与我大清精兵一战。这登州之地,岂非将是唾手可得?!“

    尼堪说完,一脸洋洋得意之色,他环顾了一下,却发现,除了豪格向自已投来赞许的眼神外,其余各人,却是脸色凝重,眉头不展。

    ”喂,各位叔伯,杜度大哥,你们倒是表个态啊。“见众人不吭声,尼堪急了,他冲着他们大声嚷嚷。

    见尼堪一副急切之状,多尔衮捻着胡须,脸上却泛起一丝冷笑。

    他扭过头去,一眼瞥见,阿巴泰正在轻轻地摇了摇头。

    ”饶余贝勒,你有何不同想法,却也可对本王直说。“

    见阿巴泰这副不赞同的模样,多尔衮立刻点名要他发言。

    阿巴泰站起身来,向多尔衮拱手道:“睿亲王,在下却以为,这武定州,将会十分难克,我军决不可在此地轻掷兵力,浪费时间啊。”

    “哦,饶余贝勒请详细道来。”

    “睿亲王,前番我军攻打涿州,亦是士气颇旺,却被李啸抢先一步前来解救,以致我军功败垂成。此战明军虽有侥幸获胜之嫌,却也可见李啸手下唐军战力之强悍。故本贝勒在想,在当日那般艰难状态之下,唐军尚且能勉强保住涿州,现在他们早在武定州之处,布下重兵守卫,又是以逸待劳之势,我军想要快速争夺,只怕没那么容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