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3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衷冢獍闹奘乔锾欤勖侵谢就粒蛘檬谴杭荆故峭耆喾茨亍O衷诎。〉牡挂彩窃嚼丛较肮哒饫锏钠蚍缜榱耍〉幕勾蛩悖舳也坏鞫∪说幕埃〉木鸵恢痹谡獍闹薷上氯ィ铀锖蟠膊辉倩胤抵谢诘亓恕!�

    小二一脸喜悦笑容地说完,说得侯方域也不觉点头微笑,他点头道:“那小二你可知,在这澳洲之地,商税重不重,官府治理又是如何?“

    小二忙道:“客官,在澳洲的商税,与赤凤城的店铺一样,都是每月要交销售额的八分之一为商税,当然,这般商税,与大明他处相比,确实要重些。”

    侯方域一脸疑惑地问道:“这商税既这般重,为什么我看这满街商铺,却还这般兴旺,倒是奇怪?”

    那小二听侯方域这般发问,便笑着说道:“这位客官,你以前没来过李大人治下的土地吧?在李大人治下,看似商税要重些,但其实对商家来说,与其它地方相比,反倒轻省不少呢。”

    “哦,小哥这番话有意思,但请详言之。”侯方域来了兴趣。

    小二见他感兴趣,索性也打开了话匣子,他快声说道:“客官,按说我大明祖律,商家三十税一,该是十分轻省了。但恕小的直言,这律令,在当今天下,几乎就是废纸一张。这大明天下,何处官府胥吏不对大小商家盘剥压榨,可叹商家辛苦经营所得之钱财,被其巧取豪夺,国家未得分文好处,倒只是养肥这般贪官污吏了。更有甚者,若商家被强征为官府行头,那更是非举家逃走,或破尽家财,才方可得以免祸啊。”

    听了小二这番话,侯方域与一旁的家仆,连连点头。

    侯方域甚至脸现惊讶之色,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小店的小二,竟能说得这般头头是道,倒令他刮目相看。

    相比这个小二,自已这个所谓的大明才子,对这些商业上的东西,了解得却是有限得紧呢。

    小二仿佛看出了他的心思一般,他讪笑道:“客官,小的这些话语,大部是从官府颁布的商家谕告中,才知晓得之,又在赤凤城呆了多年,才对这些事情,知晓得详细些。其实,现在北澳城的大小商家,多为他处来此开的分店,对此赋税政策,亦皆是明白清楚。不然小人睁眼瞎一个,如何有这般见识。”

    侯方域闻言,又下意识地与一旁的家仆,两人目光复杂地对视了一眼。

    他心下暗叹道,这个李啸,对于朝政之弊端,倒是看得这般清楚明白,也能及时拿出措施来纠正。现在却是既收到商税,又得到了美名,还没有一个与民争利的名声,殊为不易啊。可见,此人虽是武将出身,但对于治理商家这一点,只怕是大明各地的官僚们,亦是多有不及吧。

    小二见他不说话,又感叹地说道:“想当年,我在赤凤城时,这位李大人,将赤凤城治理得可谓是井井有条,街市安然,我等每月只需交纳销售额的八分之一商税,其余诸事,皆不用管。既无官府胥吏盘剥,也无青皮地痞敲诈,商户们只管放心经营便是。是故赤凤城商家众多,经营兴旺,此皆李大人治理之功啊。而现在,这北澳城,也延续了赤凤城的治理方式,同样是街巷安堵,环境极好,秩序井然,亦是一块经商的好地方呢。”

    侯方域听了小二的话语,不觉连连捋须点头是,心下对李啸,乃是更加佩服。

    这时,侯方域想了想,又问道:“那这澳洲之地,到现在为止,却是来了多少移民呢?”

    小二回道:“客官,你要说具体多少人,这咱不是官府,还真不好说。我只知道,这北澳城,现在就有五六万居民百姓,长住于此。小的估摸着,就咱这北澳省,怕已是至少有四五十万移民人口呢。以此推算,整个澳洲,现在应有近两百万人口了吧。客官你想,若无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我们在这开酒店,岂不是赔钱的买卖了么?”

    侯方域点头道:“那倒也是,没有人口来消费,如何能撑起这繁华的北澳城来。那小二我再问你,这澳洲的移民,到了这里后,这田土开发情况,又是如何?

    小二一愣,便回答道:“这个么,具体如何,小人也是不太清楚。现在澳州之地,共分三省,分别为北澳省、西澳省、和南澳省,据小的听闻,现在西澳省处,多为干旱地带,李大人将此地规化为蓄牧养殖场所,是由国内移民,在该省各自承包一块荒地,进行规模化养殖,象牛、羊、猪等牲畜,多在西澳省养殖。而北澳省与南澳省,基本是各类农作物都有种植,象小麦、水稻、高梁、粟子、烟草、甘蔗、茶叶等等,比比皆是,不一而足。反正啊,听李大人说,他要把咱们这澳洲大陆,建设成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全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呢。还要让这澳洲出产的粮食、牲畜、以及各类经济作物,皆成为其治下产量最大也最多的地区。李大人还说,他希望将来这澳洲之地,出产的粮食和牲畜,能够养活整个中华本土的百姓,都还绰绰有余呢。“

    小二说完,侯方域等人,又是一阵无声的喟叹。

    好么,要把澳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农牧业基地,要凭这澳洲之地,养活整个中华大地的百姓,李啸的雄心,何其豪壮,岂是一般人可比。

    小二说到这里,忽地又有一道热腾腾的肉菜端来,小二眼前一亮,忙对侯方域说道:“二位客官,快快尝尝,这可是咱们澳洲独有的一道肉菜,你们在中华内地,绝对吃不到的。“

    侯方域闻言大奇,细看一看,盆中的肉,倒与牛肉颜色差不多,暗红发亮,饱沾油脂,一股浓香扑鼻而来。

    他与仆人,顿是食指大动,遂立刻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肉,放在嘴中细嚼。

    “嗯,此肉浓香扑鼻,粗中带细,颇有嚼劲,外观象是牛肉,倒与鸡肉一般味道,却不知,是何牲畜?“侯方域吃得连连点头,一边向小二问道。

    小二大笑,急急说道:“客官有所不知吧,这东西啊,是澳洲独有的野物,叫袋鼠,这东西,在澳洲大地遍地都是,故官府不禁捕食。怎么样,味道还不错吧。本店还有盐薰腊制的袋鼠干肉,可长期保存,客官将来返回中华内地时,却可将其带回,给家人朋友尝尝鲜。“

    侯方域听得直点头,他笑道:“好的,等本官将来返回中华内地,自会多带点袋鼠干肉回去,到时也就在你这店里买吧。“

    小二闻言,一脸喜色,连声道:“好嘞,感谢两位客官照顾本店生意,小二在此先谢过二位客官了。“

    侯方域等人,又连连尝了几块袋鼠肉,嚼得满嘴流油,两人皆是赞叹不已。

    这时,侯方域看到,从酒店大门口,又来了一名客商模样的人,只不过,在他身后,除了三名汉人打扮的伙计外,却还有六个长得黑乎乎的土著模样的人,也紧紧地跟着他,随着他一同入店,然后寻得地方落桌吃饭。

    一旁的侯方域家仆,见此情状,不由得好奇问道:“小二,这些土著,却是哪里人,又要去何处?“

    小二瞥了一眼那些土著,便笑道:“这些人呀,皆是澳州当地土著,叫什么毛利人,自李大人的唐军征服澳洲后,这样的土著部落,有不服者,皆已消灭,剩余的都是愿意意归附我华夏文明,愿意服从我唐国公治理之辈。象这样的毛利人,依小二的经验看,应是被汉人客商所雇佣,前往西澳省开荒养殖,以此来换取收入。要知道,他们的那些部落,连刀耕火种都不会,可谓穷得要死,现在有人雇他人做帮工活计,这一年下来的收入,可比他们先前在部落中强得多了,光凭他一人收入,养活一家老小,都不成问题。说起来,这可是李大人,对这些野蛮原始的当地土著,所带来的一项极好的仁政呢。“

    侯方域闻言,顿是点头赞叹:“妙哉,能让远夷来化,四海宾从,乃是尧舜一般的君主,方可做到之事情啊。唐国公治理之能,侯某实是叹服之至也。“

    侯方域感叹了一番,便扭头对自已的家仆说道:“等下我等吃完,倒要去这北澳城中,好好观耍一番才是。”

    家仆点头答道:“是啊,侯公子,我等难得来这澳州一趟,确需好生游玩一番方可。“

    不多时,两人皆是酒饱饭足,便起身离去。

    除付了二两五钱的酒资外,侯方域另给了小二3分银子的小费,那小二一脸笑得稀烂,连声称谢不提。

    本来,现在李啸治下,由中华银行下发的金元银元铜元已是通用,但象明朝内地所使的银两,也还是可以在这里流通的,这小二拿了这些散碎银子,只需去北澳省中华银行分所兑换便可。

    当天晚上,在北澳城中游玩够了且吃饱喝足的二人,便自然去寻一处烟花春馆,借以歇脚休息。

    风流成性的侯方域,来到这澳洲之地,也还是不改本性,他在与一名中意的烟花女子,尽情地颠鸾倒凤滚过床单后,才惬意地倒头睡去。

    只不过,此时此刻的他,虽然才在澳洲呆了一天,但在心中,对唐国公李啸,已是所有的怀疑与不满,皆已打消。

    他在心中,竟然还油然泛了一个,似乎颇为大逆不道的念头。

    那就是,如果有一天,这个唐国公李啸,能让整个饱受苦难的中华大地的全部百姓,皆能这般被治理,那么,这个国家,哪怕从此不姓朱,不叫明朝,又有什么关系呢……

    ……

    在侯方域等人,正在澳洲四处游该查看之际,在山东登州,李啸的小正妻,坤兴公主朱媺娖,正一脸欢喜地打点着包裹,准备重返北京,回娘家省亲。

    这崇祯十五年三月中旬,已嫁给了李啸大半年朱媺娖,在她满了十四周岁之际,终于得到李啸的许可,让她回京城,去看父母崇祯皇帝和周皇后。

    朱媺娖除了带上自已一点行李与随身物品外,李啸还给了她带上了大批的礼物与金银,聊表自己这个驸马的孝心与礼节。这些东西,都交给护卫她的军兵,一齐带回京城。

    李啸亲自送她离开登州城,望着朱媺娖一行人的背影,消失在烟尘滚滚的官道尽头后,李啸眉头微皱,脸上满是深思的神情。

第四百六十七章 公主的秘事() 
朱媺娖一行人,一路北上,且歇且行,二十天后,终于回到京城。

    崇祯皇帝与周皇后二人,在坤宁宫中,接见自已这位远嫁山东的女儿。

    接着,当他们看到李啸送来的丰厚礼单时,两人心下皆是十分欣慰与愉悦,对李啸这个阔绰而豪爽的女婿,可谓十分满意。

    此时此刻,这天家之中,顿时满是温馨的氛围,整个坤宁宫中,一片温情漫漫。好不容易回京一次的朱媺娖,象只小猫儿一样,依偎在周皇后怀中,与周皇后微笑地喃喃低语,十分地惹人怜爱。

    而崇祯皇帝,则在一旁,捋须微笑着看着她们言谈晏晏,一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周皇后详细地问过,朱媺娖在山东的生活事宜,得知她在山东之地,过得极为舒适安逸,没有受到任何排挤与委屈时,周皇后与崇祯皇帝,皆是心下极喜。

    这世界上,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已的儿女过得好啊。这天下第一家,也概莫能外。

    随着谈话的深入,母女二人关系愈见亲密与放松,这时,周皇后掩口笑着,低声问了一句:“娖儿,这段时间,你二人的夫妻关系,可还好么?”

    朱媺娖没反应过来,反问道:“母后此话何意?夫君对我一直不错呀,怎么母后这般问我?”

    周皇后一怔,感觉朱媺娖的回答有点怪,便又低声追问了一句:“孩子,母后只是想知道,你与李啸二人,夫妻温存之时,可是和洽欢愉?”

    朱媺娖听到这里,也听懂了周皇后想问什么了,她的脸儿瞬间红得有如一个熟透的红苹果,低声喃喃道:“这个么……,孩儿,孩儿与夫君,虽有夫妻名份,却还没有真的做过那事……”

    朱媺娖此话一出,周皇后与一旁的崇祯皇帝,顿时皆是脸色大变。

    不是吧,这都结婚快一年了,这李啸,就没碰过自已的女儿?!

    这,这李啸,搞的什么名堂?!

    崇祯与周皇后,两人表情极为复杂地对视一眼,眼中的神情,无可描述。

    “父皇,母后,你们是怎么啦?夫妻之间,一定要做那事么?”十四岁的朱媺娖,一脸天真与不解地问道。

    周皇后轻叹一声,又问道:“孩子,你们既是夫妻,怎么会这大半年过去了,都没有半点亲昵呢?那这一天又一天的漫漫夜晚,你都是一个人,独守着孤灯度过么?”

    朱媺娖摇头道:“当然不是啦。夫君李啸政务繁忙,难得在家,我虽是正妻,也十分体谅他的辛苦。再说了,每天晚上,都有他的大女儿李婧来陪我一起睡,我们可是好朋友呢。另外,夫君的一众妻妾,也时常来找我谈心聊天,又怎么会孤单呢?”

    听了朱媺娖这充满孩子气的话,周皇后一声轻叹,崇祯却是苦笑着摇了摇头。

    朱媺娖见崇祯与周皇后,皆是一脸的不开心,心下甚是诧异。她的脸蛋更红了,喃喃地低声道:“父皇,母后,你们别担心。李啸对孩儿说过,说我虽是正妻,但毕竟年纪太小,这行房之事,且待来日孩儿长大后,亦不为迟呀。”

    周皇后脸上挤出笑容,也只能安慰她道:“没事儿,母后也是担心娖儿,才这样随便问问你而已。”

    随后,周皇后又与朱媺娖二人随意闲聊了一阵,便先让她下去休息。

    朱媺娖毕竟还是个十四岁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成人世界的复杂,她欢快地应诺了一声,便告退离去。

    坤宁宫中,崇祯与周皇后二人,呆呆相坐,有如一对木偶。

    “皇上,你看,李啸对娖儿这般作为,却是何意呀?”周皇后忧心忡忡地问道。

    崇祯烦躁地摇了摇头,回答道:“唉,李啸是如何想的,朕又如何能知啊。更何况现在娖儿已嫁为其妇,朕难道还能反悔不成?”

    “皇上,只是若他夫妻二人,一直没有行房生活,又迟迟未有一男半女的话,这将来,臣妾只怕娖儿,在那李啸家中,她虽是正妻,然其身份地位,怕会旁落……”周皇后的声音很低。

    “皇后,你所担心的,朕何尝不知!”崇祯站起身来,烦躁地在房中来回踱步:“李啸这样做,朕也不知道他究竟是真的为了娖儿好,还是要有意要与她保持距离。朕只能希望,真的如他所说,是觉得娖儿太小,宁可再等几年吧。”

    周皇后眼中忽然涌出泪花,她叹道:“可怜的娖儿呀!我虽不是她的亲娘,但在臣妾心里,她却完全有如臣妾亲生的一般。我只希望她能找到一个好人家,这后半辈子过得安稳踏实,幸福快乐,我这个为娘的,也就知足了。现在李啸这样对她,娖儿还不懂事,但我这个为娘的,听了之后,心里真的着实难受……”

    “好了,不要再说了!”崇祯眉头紧皱着打断了她的话,然后长叹一声道:“李啸与娖儿之间,纵有不谐之处,现在也不是可以追究他的时候。要知道,象前两个月,若不是李啸及时出兵,这开封城,乃至整个河南省,只怕要尽落流贼之手了。这样的国之重臣,朝廷倚柱,可是朕眼下最大的倚仗啊。”

    崇祯一脸复杂神情,继续道:“要知道,朕与他之间,虽然挂着这个翁婿的关系,有着所谓君臣的名义,但以往的过节,又岂能骤解。很多事情,还是不要点破为好。朕也着实不想再看到,李啸这样的国家肱骨之臣,又要象先前那般,再给朕弄上一出悖乱之事。”

    崇祯一声长叹,最后总结般地说道:“皇后,总而言之,现在李啸这边,就算与娖儿有些须嫌隙,我们两人,也只能装聋作哑,充耳不闻,方为正理。古话道,不痴不聋,不作亲家翁,诚为至理矣。”

    说完这段话的崇祯,颓然重新落坐。

    整个阔大的坤宁宫,顿时又陷入了一片压抑的沉默。

    在朱媺娖回到北京,享受难得的与父皇母后亲密相处的好时光时,此时的辽东大地,一场谋划已久惊天动地的战斗,就要开始了。

    崇祯十五年四月十四日,俄罗斯帝国督军戈洛文,率领2000名火铳兵,以及500名哥萨克骑兵,从上柳明斯克城出发,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后,抵达了清朝的沈阳城。

    皇太极见戈洛文,果然带了兵马过来,没有失信,不由得大喜,遂赐了戈洛文二等梅勒章京之爵街,让戈洛文十分欢喜,跪地称谢。

    在戈洛文与全部兵马,在沈阳城外休整了三天后,皇太极便立即点起国中满蒙汉兵马,汇集兵马总共十五万,对外号称三十万,浩浩荡荡杀向锦州城而去。

    自崇祯十二年,被李啸重创打出关外后,蛰伏了三年的清朝,有如一头蛮荒巨兽,终于养精蓄锐完毕,伤口痊愈气力恢复后,便重新对沉疴深重的明朝,露出了满口尖锐的獠牙,猛扑而来。

    而此时,辽西的局势,果如范文程所料的一般,诸如山海关总兵祖大乐,宁远总兵吴三桂,蓟镇总兵白广恩,前锋营副总兵祖大弼等人皆已各自率兵,正在关内剿匪,故辽西各处的城池守备,都是十分薄弱。

    作为整个辽西最前沿的锦州之地,仅有前锋营总兵祖大寿率领的兵马三千余人守卫,整个辽西局势,堪称危如累卵。

    相比清军出动的浩大兵力,明军这点兵马,简直有如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清军此来,声势震天,守在锦州的前锋营主将祖大寿,与时任辽东巡抚的丘民仰,得到清军大肆东来的军情后,十分震怖,立刻合写了一道奏章,向朝廷飞章告急。

    祖大寿在奏章中哀告:“……锦城兵马仅三千,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其情急切何以言之!现松、杏、锦三城,皆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望陛下急遣兵马救之……“

    历史上有名的松锦之战,终于,还是以一番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了。

    而在真实历史上,整个松锦之战的情况,可大致简介如下。(注:非为水字数,而是方便读者了解下当时的作战情况与相关背景。)

    崇祯十二年,明廷调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