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3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瓦格达这样说完,整个厅房中,一片死去般的沉寂。

    硕托罗洛浑等人,方才那急不可耐的神情皆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脸深思的神情。

    而端坐在上头的代善,那眉头则是拧得更紧,整个脸阴得几乎能滴下水来。

    代善必须承认,老四瓦格达说得很有道理,大清国内两虎相争,那李啸是绝对会趁虚而入,不让大清帝国这场内斗轻易消停的。那这样的结果,对于大清帝国来说,几乎可谓是一场无法摆脱的噩梦。也许多尔衮与豪格的这场不死不休的内斗,最终只会白白便宜了李啸那厮吧。

    这时,老五巴喇玛忽然以一种犹犹豫豫的语气插了一句:“阿玛,各位兄弟子侄,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豪格已与李啸有勾结,来个引狼入室,从而更深地参与我大清这场内斗中来。那这样一样,岂不是会对我大清损害更大更严重么?”

    巴喇玛的话,让整个大厅的气氛,顿是更加紧张而压抑,整个秘室中,安静得几乎掉根针都能听见。

    此时的硕托,已是一脸难堪之色,他张了张口,似乎还想辨解什么,最终只是一声长叹,什么也没有说出口。

    这时,倒是六子玛占又犹豫地问道:“既然多尔衮与豪格二人相争,只能这般两败俱伤,只能让大清遭受到空前的损害,最终白白便宜了李啸那厮,那阿玛你可否出面,去给二人讲和呢?毕竟大敌当前,我大清当以团结为重啊。现在外寇这般强大,我们自已人反倒自杀自灭起来,实是可悲之至。”

    玛占这话一说完,作为一家之主的礼亲王代善,还未来得及回话,瓦格达却是沉声回道:“玛占你这话说得轻巧,还让阿玛去讲和?你以为,这场争夺大清最高权柄的斗争,只是小儿过家家么?岂是我等说停就能停的。”

    玛占被他一抢白,顿觉脸上挂不住,他顿时气咻咻地说道:“好哇,老四,你这事都没做呢,如何知道就不成?难道你还能未卜先知,还能提前能掐会算不成?!”

    瓦格达冷笑道:“玛占,你还真是胡搅蛮缠。有道是,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现在的大清,疆域辽阔,人民众多,事物繁杂,而皇上又不能理事,这最高权力,岂可一直空置?现在多尔衮与豪格,皆有夺取权力把持权柄的能力与机会,这样争权夺位的大好良机,失之不再,就是万年后悔亦是无用!他们又如何会作善男信女,轻易错失这样夺权夺利的大好良机。我敢料定,现在的多尔衮与豪格,只怕皆已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下定决心要撕破脸面兵戎相见,只求尽早夺取这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在这一点上,这两人绝对没有半点妥协的可能!而我们若是还在想着,希望他们能为国家作想,以大局为重之类,让两人罢手劝和,只怕是会碰一鼻子灰,甚至只能自取其辱呢。”

    瓦格达说到这里,罗洛浑站出来插言道:“四叔,若依你这么说,若那唐军参与我大清纷争,那多尔衮与豪格二人,可是会一直苦战下去么?难道,他们就不会发现,这样争权夺利的苦苦缠斗,最后只能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了李啸这厮么?那这样的一场战斗打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瓦格达苦笑了一下,大声道:”罗洛浑,你问得好,为叔也是这样想的,这场战斗最终的结果,极可能是多尔衮与豪格谁也是胜不了谁,最终只能白白便宜了李啸的唐军。只是我想告诉你,现在他们二人皆已被权欲蒙敝了双眼,正一心想着,要如何尽快打垮对手以夺取高高权柄,如何还能听得进去半句劝说。也许,只能等到他们两败俱伤之际,等到李啸对大清的进攻连连得手之际,这二人才会最终幡然醒悟,最终握手言和吧。“

    瓦格达说到这里,长长一声叹息后,再不言语,而在房间中的众人,亦是人人沉默无声。

    而作为一家之主的代善,听到这里,心里亦是叹息不已。不过,在这时,听了众人的发言与争辨后,他也最终在心下拿定主意了。

    代善环视了众人一圈,然后轻咳一声,缓缓道:“好了,你们都不用再说了,本王听到现在,心下业已有主意了。”

    听到代善这么说,原本皆低垂着头的众人,纷纷抬起头来,一同向代善望去。

    代善捋着近乎全白的胡须,眼中闪过一道冷光,他低沉而清晰的说道:”本王最终的意见,便是两头押注。既支持多尔衮,也支持豪格。“

    听了代善的话,众人不觉愣住了。

    两头押注?

    这,这个建议怎么听上去,这么不靠谱呢。

    硕托一脸不解,他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向代善大声问道:”阿玛,你这两头押注,究竟是何意?难道是把两红旗分成两部,分别派给多尔衮与豪格么?这样做的话,看上去挺好,似乎谁也不得罪,只是,这实际操作起来,何其不易!若真让我两红旗兵马,一旗去支持多尔衮,一旗去支持豪格,这未免太荒唐了些,只怕到最终,哪头都不讨好呢。“

    他一说完,七子满达海也一脸不满地说道:”阿玛,你这意见,实际执行实在是太难了。那多尔衮是何其精明之人,见我们首鼠两端,一旗兵马支援他,另一旗兵马却去支援豪格,心下一定会极其愤怒。这样一来,我们虽然为其出了力,只怕多尔衮也绝不会领情,反而极可能,对我们这样首鼠两端两头下注的行为恨之入骨。而对于豪格来说,我们这样做,只怕他也会心下大有微词,也必定不会领情,同时也会对我们在心下极其惕戒,难获信任。所以,我们若是这样做,很可能两面不讨好。甚至说难听点,到了最终一方决出胜负之际,也许无论是多尔衮,还是豪格,都会拿我们两红旗来开刀了。“

    满达海这话,得到了在座诸人的一致赞同,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每个人都对代善这个决定十分不解,也相当不满。

    那内心站在豪格这一边的瓦格达,对父亲这个决定,也是十分诧异,他想张口询问,但见到父亲一副一脸严肃仿佛极难说话的模样,他还是知趣地闭住了嘴。

    端坐在上首的代善,一脸威严地挥了挥手,止住了众人的议论。

    “你们啊,根本就不明白本王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便在这里胡言乱语。”代善长叹一声说道:“你们也不想想,本王走过的桥,比你们走过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你们吃过的饭还多。好歹本王也是经过了多场政治斗争过来的人,如何会连这一点都看不透。我现在就来告诉你们,本王是如何两头押注的。”

    代善深吸了一口气,语气平缓而坚定说道:“本王所谓的两头押注,是让硕托及巴喇玛、玛占、还有满达海,带着两红旗的剩余兵马,全部去东京投靠多尔衮。而这盛京城中,则由本王与瓦格达,还有罗洛浑,杜兰等,留守在亲王府中,以表达支持豪格之意。”

    代善这个建议,听得众人目瞪口呆,众人皆是一脸惊愕至极的表情。

    这算怎么回事?

    把军队派给多尔衮,这位大清国中,现在最为德高望重的老亲王,却又留在盛京城中,这,这却是何意?

    此时,整个房中,顿是一片寂静。

    代善环视了房中的子子孙孙,脸上却是泛起了一片苦笑。

    对于这些子孙的不能理解,代善心中早有所料,不过,当现在的他向他们开始解释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已的内心其实充满了苦涩。

    唉,现在的大清帝国,莫说还要如以前一般蒸蒸日上兴旺蓬勃了,连自家的宗室权贵,想要保住性命与富贵,都是极其不易,并且要认真应对,方可行之啊。

    代善又轻咳数声,才对众人沉声说道:“本王这两头押注,其实还是有侧重的,那就是,在本王心中,还是更认可多尔衮能最终获胜的。毕竟,纵然有唐军插手,但多尔衮他有足够的兵马与手下支持,无论是个人智谋还是威望战功,皆远在豪格之上,若真要与豪格长久斗下去,虽然最终胜负难料,但最有可能的获胜者,还是极大可能是他。所以我个人认为,对于多尔衮这个精明强干又有足够实力的人,我们必须要给予足够的真实支持,才能打动其心,让他在心里认可我们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样一来,虽然本王不亲去东京与多尔衮汇合,但有这全部的正红旗兵马支持他,多尔衮自当明晓本王心意,从而在心下认定,我两红旗是站在他这一边的。这样的话,多尔衮若最终获胜,则必当对我两红旗心存感激,纵然没有额外的封赏,但我家族中的族人性命与名爵财产,当可全部得以保全。“

    代善顿了下,又道:“而本王这样做,对于豪格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因为我这个大清最年长,也最威望素著的老亲王,没有与你们一样,全部去投靠多尔衮,而在豪格处境十分困难之际,依然力排众议站在了他这一边。这样一来,虽然不能给豪格以兵马实际支持,但我却给了正在争权夺利的他,名份与道义上的最大也是最为坚定的支持。而这样东西,是豪格所极其缺乏的,从安定人心的角度讲,甚至比两红旗的兵马更为他所需要。这样一来,豪格可能会对我两红旗没有兵马支援给他而心怀不满,但他在看还有我这个老亲王坚定在站在他这一边时,心中的不快当可打消到最低的程度。这样一来,若是这斗争的结局,万一是豪格获胜,本王也可舍出这张老脸,去让他不追究你们被迫投靠多尔衮的罪过,从而力图保下我家人性命与财产安全。“

    代善说到这里,脸上才终于露出了淡淡笑容。

    四子瓦格达首先反应过来,他大声道:“还是阿玛计谋长远,想得周到,好个两头押注,真真好主意也。“

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个**的() 
有了瓦格达的率先表态,礼亲王代善的其余子孙,也纷纷倡和了代善的建议。至此代善整个家族,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

    随后代善便立刻开始行动,让硕托、巴喇玛、满达海、罗洛浑等人带着全部的两红旗兵马,径向辽阳而去,去那里投靠正驻守辽阳的多尔衮兄长阿济格。

    至于他本人,则与心向豪格的瓦格达,以及孙子杜兰等人,留在盛京城中,摆出一副忠于皇太极的姿态,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而在满州宗室权贵们,或投机押注,或趁机外逃,乱纷纷有如一锅一般之际,独居在盛京城中,原明朝蓟辽总督,现在的清朝大学士洪承畴,正在自家内厅发呆独坐。

    洪承畴自松锦大战中战败降清后,皇太极命其隶镶黄旗汉军,并升任内院大学士,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十分信重,但实际上,对于这位前明朝重臣,清廷一直未放松对他的防范。

    洪承畴虽被清廷任了大学士之衔,但一直没有具体的官位和职务,皇太极只是给他安排了一处,处于一条幽深小巷中一间独门小院作为存身之所,同时又假惺惺地令他在家中好生休养,却又暗中嘱托他拔划的护卫,要他们密切注视洪承畴的行动,让洪承畴不得任意出入,同时一有异常,立即禀报。

    故在正史上,终皇太极一朝,除偶尔向这个前明朝重臣咨询一下外,再没有委以任何官职,也没有另外的擢拔与宠信。

    洪氏的真正发迹,还要到皇太极去世,明思宗自缢后,他跟随清兵入关进京,顺治皇帝对洪承畴十分器重,以洪承畴仕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成为清朝首位汉人宰相。

    自此,洪承畴为报答顺治的知遇之恩,开始为清廷忠心效力。为清廷不停地出谋画策,成为了朝廷的忠实鹰犬,先后扫灭了南明各个小朝廷,将明朝余烬彻底消灭,为清朝统一整个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投降清朝、为清朝充当马前卒的前明大学士,洪承畴对清朝统一全国立下大功,按说,应该有无数想要发迹做官之人,要投效其门庭之下了,却不想,中国的传统士子们,根本不承认这样一个洪承畴的存在。

    他们更希望的,那个传统意义早的“洪承畴”,早在被俘之后,就已经死了,是一个只会永远停留在史册上的光辉名字。据说洪承畴曾为感激崇祯皇帝的宠信,写了副对联帖在厅堂上:“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他降清后,有人将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实际上,真实历史上,洪承畴的最后岁月,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富贵荣华,权势煊天,相反地,此人的境遇,一直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

    史载,他在彻底消灭了南明永历朝廷后,曾回乡省亲,在泉州建造了一座豪华府第,以此彰显自已的名贵身份与显赫权势。不过,让洪承畴万万没料到的是,这座奢华富丽的洪府落成后,竟没有一个亲友、故旧上门,就是洪承畴的母亲和弟弟都拒绝入住。

    他的两个弟弟洪承蜿和洪承俊,痛感国家灭亡、社稷倾覆,对兄长投靠异族,效力仇敌的行为极为痛恨,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携母亲避居船上,泛江隐居,并不与其兄相见,体现了真正的洪门家风。

    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心力交瘁的洪承畴年老体衰、目疾加剧,第二年正月解任回京。

    最令尴尬的是,洪承畴既受到明朝遗民的强烈排斥,却也没有真正被清朝接受。在入关之初,洪承畴建议满族权贵汉化,学习儒家礼仪。而汉化的满族人接受了儒家的伦理纲常,也认为洪承畴名节有亏、不忠不孝。朝中的满族权贵,对这位国之重臣洪承畴,内心充满了轻蔑与鄙视。

    在乾隆编纂的《贰臣传》中,洪氏名列前茅。

    故而,在洪承畴镇抚南方扫灭南明并凯旋京城,如何安置他就成了朝廷的一大难题。最终,对于这位背叛故国把投靠自已的汉人重臣,清廷对他的处置十分冷淡,没有给他所预想中的封赏,也没有贴心的安抚,整个朝野用一种怪怪的目光,注视着年迈衰朽的洪承畴,缓缓走回朝堂。

    洪承畴在清朝经历了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和康熙四个时期。皇太极只是将洪承畴作为顾问而已,并未真正重用。在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和顺治两人虽然重用洪承畴,但也没让他进入决策层。到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其子康熙继位,四大满族大臣分割了辅政大权,对洪承畴这个名节污损的重臣,更是备加排斥。

    而这时洪承畴已到古稀之年,只顶着大学士的空头衔,在朝中备受冷落,不得不奏请退休。

    本来,像洪承畴这样重要的人物退休,朝廷必须对他的功劳有所酬谢,以示皇恩浩荡优待故臣。但经过几番讨论,康熙皇帝仅授予洪承畴微不足道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便把这条再无任何价值的乏走狗打发了事。

    想来,洪承畴毁弃名节、效力20年、几经大战帮腘清朝统一全国坐稳江山,却只换来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轻车都尉,并且又给谴责他的人提供了挖苦讽刺的新内容。

    正史上,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畴去世,结束自已备受垢病的一生。不过在此时,洪承畴在清朝官方文献中的地位,起码还是正面的,清朝还是把他当成开国功臣看待。

    而到到了乾隆时期,满族权贵的思维已经完全汉化了,各地汉人的反清情绪渐渐平息,满汉之间思想文化不再如清初般严重对立,开始有了一定的交融。

    乾隆皇帝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与汉族文人相唱和,开始褒扬史可法、黄道周等忠君爱国的榜样,以此方式来勉励国家百姓对大清朝盲目效忠。这时,作为清朝开国功臣的洪承畴,身上“叛明”的污点开始掩盖“效清”的功绩,形象开始颠倒过来,变成一个反面人物了。

    用乾隆的话来说,那就是“虽为功臣,然名节大亏,瑜不掩瑕,列为贰臣可也。”,有了皇帝的批示,清初功臣洪承畴,自是被毫不留情地列入《贰臣传》,并且名列前茅,列为贰臣甲等,完全变为了一个丑角的形象。

    现在的洪承畴,也得到了皇帝皇太极,在海参崴征伐战中,被唐军炸死或炸成重伤的消息。

    昨天,好不容易有了上街的机会,却由不经意之间,听到这个让人震惊至极的消息,当时的洪承畴,几乎惊得瘫倒于地。

    不是吧?

    自已刚刚向清朝投降,这才不过几个月,还未来得及向清朝统治者完全展示自已的能力与才华,还未得到任何重用与提拔,这把自已一手招降的皇太极,竟然就要挂掉了,那自已的这番投降,岂不彻底成了一个讽刺与笑话么?

    经历了无数政治风波的洪承畴,心下可以肯定,不能理事形如废物的皇太极,虽然名义上还是大清的皇帝,但对于整个大清帝的政治军事,已然彻底失去了掌控力。

    大清帝国的最高权柄,不可能一直空缺,不可能一直处于无人理事的状态,那么接下来,必定会有有野心有能力的爱新觉罗宗室站出来,争夺这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最终占获那把金灿灿的龙椅。

    而有能力有野心夺取最高权力的人,无疑只有多尔衮与豪格二人了。只是这两人,与洪承畴交情都十分浅薄,基本无甚往来,洪承畴就是想把脸蛋往他们的屁股上凑去,都没有机会。

    更何况,对于这两人的前景,城府极深见多识广的洪承畴,都不是特别看好。

    明面上,多尔衮现在势力最大,兵马最多,还有全面暂管着整个庞大的远征军团,而那豪格,势力不足,兵马亦少,地方上支持的力量也少,看上去似乎多尔衮必胜无疑,但洪承畴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他知道,大清国一开始内斗,就不单单仅仅只是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争斗了,那势如猛虎,一直对大清虎视眈眈的平辽王李啸,很可能会趁此机会,介入清朝的这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内斗之中,最终收获渔人之利。

    这样一来,他刚刚投降的大清帝国,将会从根本上发生动摇,国势即可能就此中落,转而与明朝一样,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与纷争中。

    而大清帝国一旦落得如此结局,他们这些投降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