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啸向众人拱手环致了一遍礼,叹着气说道:“请各位上官体谅李啸的难处,李啸售卖首级,非为自已谋利,却是需对本军将士作个妥善的交待,牺牲将士与受伤官兵皆需银钱抚恤。在下现在没有经济来源,故这笔银钱对我军来说,极其重要。”

    他的话说完,客厅之中,犹是一片沉默。

    卢抱忠刘邦珍二人,脸上虽然已有动容之色,却依然在捋须细思,杜诗亦苦着个脸,闷坐椅上。

    一直没说话的祖大乐,见场地面气氛尴尬,便干笑两声说道:“列位,你们的心情我理解。只不过祖某亦觉得,若能从李啸处购得首级,还是极划算之事。现在国朝与鞑子作战,九败一胜,这鞑子首级,实是珍稀难得,朝廷甚是看重。列位得了,当可升官晋爵,并得皇上荣宠,这般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见祖大乐也这般帮李啸说话,宣府总兵卢抱忠叹了口气,轻声道:“罢了,李千户,那你开个价吧,看看你这公道价钱,却是如何?”

    卢抱忠说完,一脸神复杂地望向李啸。

    现在的卢抱忠,基本上看清了李啸的路数了。

    最开始,他将这旗纛仪杖送给那死太监王坤,就是刻意邀买此人,故这寸功皆无的死太监,得此重礼,愿意出面来为李啸争取利益。接下来,有这王坤撑腰,这李啸现在提出这般条件,那么,自已除非不要军功,否则只得乖乖按李啸的意思去办。

    原本自已想凭上官权力硬夺李啸的首级战功的做法,看来是行不通了。不然,王坤的一封奏本,足以让自已仕途终结。

    这个李啸,真真是个狡滑无耻之徒,这狐假虎威之计用得娴熟得很哪!

    李啸微笑地伸出3个指头。

    “每个头颅按200两银子计算,总共93400两银子。各位大人具体要多少,请各行议定。”李啸的语调平静而清晰。

    李啸此语一出,卢抱忠与刘邦珍二人,脸上瞬间胀红,尤其是卢抱忠,更是悄悄用手指掐着虎口,强忍着没有发作。

    杜诗又腾地从座位上跳起,脸上满是腾腾的怒意:“李啸,你这厮恁的贪心!你怎么不去抢!朝廷给的赏格是每个头颅50两,你竟敢卖到200两一个!你这狮子开口也太大了点吧。”

    李啸冷笑一声,大声道:“既然杜指挥使觉得吃亐,那在下就与你算笔细帐。467个头颅,如果按50两一个的赏格来算,应是23350两银子。如果这么多首鞑子首级报上去,皇上大喜之下,自会还有大大的嘉赏,现在鞑子首级难得,朝廷赏赐定不会少,这63颗鞑子首级在下估计至少也有2万多两赏银,以及绸缎布匹之类赏赐。这样一来,列位大人只需花4万多两银子便可买下这多达467颗的鞑子首级,平均每个首级只不过花了不到90两银子而已。而有了这些首级,在当今我大官明军对鞑子胜少败多的背景下,列位大人的军功可谓光耀非常,这官位与爵禄自会升赏有加。列位大人不用出丝毫无力,只需花这么点银子,便可升官得禄,这天底下,可是难得有这般好买卖呢。”

    李啸说完,笑意吟吟地看着卢抱忠与刘邦珍等人。

    一旁的王坤见得卢抱忠等人窘态,不觉抚掌大笑起来,他的声音尖锐刺耳。脸上露出了颇为欣赏赞叹有加的神色。

    “李啸啊李啸,你还真是个妙人,实实让咱家开眼了。”王坤笑言道。

    祖大乐也笑着插言道:“李千户此话,细细想来,亦是合理。毕竟钱财易得,这鞑子首级可是难求。这李啸是山东客军,若不日返回了山东,可就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当然,若列位大人觉得价格实在太高,不买亦是无妨。”

    听得他与李啸二人,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卢抱忠刘邦珍等人再笨,也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两人意味深长地对望了一眼,卢抱忠长长地叹了口气,大声说道:“罢了,罢了,看在王监军和性宇面上,我等就依李千户之意吧,这样吧,首级我要一百个。”

    卢抱忠算得清楚,有这一百颗首级,自已军职已是总兵,虽不能再升,但军阶却可从都指挥使进位为右都督,武勋应该也可加为护军,若皇上心喜,给自已再加散阶也说不定,这笔买卖却是实在划算。

    “好,卢总兵要首级一百个,你且记下了。“李啸忍住笑,唤来管毅,让其记下。

    “学生明白。”

    “还有我也要,要首级个。”一旁的杜诗也急急插言道。

    杜诗此人的算盘,亦是打得精。

    杜诗作为龙门卫提挥使,龙门卫主堡被鞑子攻陷,并被烧杀抢掠一空,丧失了大批军械粮草与银两,这丢失城池守土不力之罪,已是重大,又因畏战不救友军,亦是大错一条。故杜诗现在要如何保住龙门卫指挥使这个职位,当然,如果还能有所晋升,自是最好不过。

    如果有这4颗首级,毫无疑问,自已这诸多大罪,皆可被掩盖,指挥使的职位,也能顺利保住,而且皇帝欣喜之余,极可能会给一直没有武勋的自已加个轻车都尉,就算不加武勋,这散阶也是定然没跑的,降低一阶授个怀远将军却是完全可能。

    娘的,要不是鞑子抢了银库,弄得老子这般困窘,本使还想买更多的首级呢。这下倒好,全部的私房钱都贡献给李啸了。

    杜诗心下恨恨地想。

    “好,记下,杜指挥使要首级4个。”李啸微笑着向一旁的管毅说道。

    “嗯,学生记下了。”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刘邦珍站了起来,整整衣袖,对李啸淡然说道:“李千户,那剩下的3颗首级,刘某全要了。只不过,现在宣府镇经此兵灾,财力耗竭,杨大人与陈大人皆无余财,要购买这些首级,财力一时难及,不知李千户能宽限些时日不成?”

    李啸微笑道:“在下知刘大人是代为宣大总督杨大人,宣大巡抚陈大人而来,刘大人既这般说,李某如何会强人所难。李某倒有一个折衷之方案,还请刘大人听我之言。”

    “李千户,你且说来。”刘邦珍忙道。

    “本将思虑良久,感觉这金家庄堡,实是宣府路北路一块极重要的战略要地。李啸身为大明官军,情愿长久守护此堡。若大人愿意,本将可将此堡方圆二十里的长期驻守之权,折换为颗鞑子,送予两位大人。大人只需交颗鞑子首级之钱便可。”

    “李千户所言,可是当真!”

    听了李啸这般话语,刘邦珍简直是喜出望外。

    驻守这荒瘠的北路边堡,向来是各地军兵视为畏途的苦差,这李啸,竟然愿意用驻守这金家庄堡的驻守权,拿折换1颗鞑子首级,这简直是两头赚爆的买卖啊!

    这年头,竟然还有这样忠勤国事的将领,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一旁的卢抱忠与杜诗,两人脸上,亦是满满的惊讶。

    刘邦珍心下大喜之余,不由得还有一丝疑问,这个李啸,瞧着也是精明之人,又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怎么会做这样明显亏本的买卖。

    “李啸,那你驻军此堡,可是要我宣府镇提供粮草俸禄?”刘邦珍随口问了一句。

    “禀刘大人,我军驻守此地,仍算山东兵马,不受龙门卫管辖,故不需贵镇提供粮草银钱,李某只要求一点,我李啸军驻守这金家庄堡方圆二十里的范围,宣镇官员不得派人干涉,任由我军自由经管。”李啸一脸莫测的笑容,平静地说道。

    刘邦珍陷入沉吟。

    这是什么意思?

    李啸这般做,究竟是图个什么?

    刘邦珍思虑一阵,脸上便浮起笑容,他对李啸点点头,说道:“李千户,你这般忠勤为国,实让刘某为之感动。这样吧,李千户之方案建议,刘某会尽快通禀杨大人与陈大人,由两位大人定夺后,再来告之李千户,你看,此事如何?”

    “甚好,那李某就静候二位大人回音了。”李啸脸的笑容依然灿烂。

    全部事情谈完,心情大好的李啸,摆开筵席,宴请各人。

    各人觥筹交错,互相劝酒,一时间,气氛好了很多。

    卢抱忠喝得一脸酡红,他摇晃着站起来,打着酒呃,拍着李啸的肩膀道:“李啸,你这等杰出少年将才,卢某实是多年未见。以本官看来,你这家伙日后前程,怕还在卢某之上啊。”

    李啸心下一动,忙笑道:“卢大人谬赞了,在下才识平平,今后在这宣府镇内,还需卢总兵多多提携方是。”

    卢抱忠大笑回道:“好说,好说,来,再干了这一碗。”

    二从大笑,目光之中,皆是深意,两人酒碗一磕,便一同举杯饮尽。

    席间,卫指挥使杜诗忍不住问李啸道,为何在堡中多时,一直未见千总杜少如。

    李啸随口说道,现在鞑子出关而去,自已刚刚派了杜少如去视察金家庄堡周围受损情况,故还需数日方返。

    喝得脸色暗红的杜诗,不由得嘟囔道:“少如也真是,鞑子已退,还不知道先来我处打个招呼,却是甚让本使奇怪。”

    李啸笑而不言,只是又给此人满满倒上一碗酒。

    不多时,饮宴已毕,李啸欢送各人出堡而去。

    卢抱忠杜诗等人,皆已喝得醉薰薰的模样,二人临出门前,还一再叮嘱李啸,自已会尽快派人前来买走首级,要李啸不可在这段时间里将首级转卖他人,李啸连忙笑着答应。

    监军王坤上马时,李啸已让人将那些鞑子旗纛仪杖之类全部捆好,交其随从带回。王坤见李啸这般心思慎密善解人意,瘦长的脸上,笑得如同一个晒皱的茄子。

    倒是巡按御史刘邦珍,上马离去之时,还是一脸复杂之色。李啸知道,此人定然还在思考自已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哼,你就慢慢想去吧。现在首级在我这,杨嗣昌与陈新甲二人,纵有疑惑,还能就此不要了不成。李啸对于拿下这金家庄堡,已是信心十足。

    眼前得卢抱忠等人纵马消失在远方,李啸与祖大乐二人,默然站在望厅之上伫望。

    此时,天气已渐渐变凉,午后的凉风,吹拂在人身上,感觉十分惬意。

    “李啸,你下定决心要守这金家庄堡,却是何故?”见得四处无人,祖大乐低声问道。

    “禀大人,因为此处能以一堡之势,扼住进出土默特蒙古之要道,实为难得之战略要地,且又多有矿藏,甚有价值,我军既有机缘来此,自当牢牢护守。在下打算将其筑成一座大型边城,成为宣府北路之处,最为坚实的防卫之所,同时也会在此开挖矿产,经营商业,使其成为我军之坚实经济基石。”在未来岳丈面前,李啸没有隐瞒,把话说得很直白。

    “哈哈,李啸你这番雄心壮志,老夫实是佩服!好男儿,就当志在千里,安可拘于一地一隅。”祖大乐点头赞道。

    李啸微笑不言。

    “那么,这未来新建之边城,你打算取个甚名?”祖大乐想了想问道。

    “大人,名字我已想好,此处名为金家庄堡,北面又是汤泉河,故在下各取二字,将这将来欲筑之城,命名为金汤城。”李啸慨然答道。

    “好个金汤城,端的有气势!老夫在想,这座边城,定能在你李啸手中,守得固若金汤一般!”祖大乐点头赞叹,眼中满是欣赏之色。

    两人皆大笑起来,秋风送爽,拂过一望无际旷茫暗黄的大地,将二人的衣襟猎猎吹起。二人爽朗的笑声,传出很远很远。。。。

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 
只过了两天,李啸便收到了宣镇总兵卢抱忠,龙门卫指挥使杜诗二人,分别送来的2万两银子和8000两银子。李啸也信守承诺,将140颗鞑子首级分别送给来人带回。

    而巡按御史刘邦珍,也带来了宣大总督杨嗣昌与宣镇巡抚陈新甲的亲笔信,信中二人同意了李啸的方案,将北至汤泉河,西至边界山,东边与南边各10里远的广大地界,皆划于李啸军管理,并承诺宣府镇不会派人前来插手。

    李啸知道,杨嗣昌陈新甲二人,之所以这般大方痛快,纯粹是因为这些土地荒瘠无用,难于开垦耕种,与其闲置,不如多送一点给李啸作个人情。毕竟这年头,象李啸这样愿意自行承担军费驻守边堡的明军将领,举国上下,也只有李啸这么一个冤大头了。

    随后刘邦珍送上用于购买227颗鞑子首级的45400两银子,心情大好的李啸,立刻将剩下的327颗送给刘邦珍带回。

    首级分配完成后,宣大总督杨嗣昌与监军王坤分别撰写报捷奏章,派人快马加急送往京师。

    李啸上报叛军首级后的第三天,宣镇监军王坤的奏章,被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的曹化淳紧握在手中,他一路颠颠地小跑着,快步向乾清宫而去。

    现在是小冰河时期,天气一旦开始转凉,气温便迅速下降,秋风萧瑟的天气里,竟然颇有清冷的意味。只不过一路小跑的曹化淳,那微胖的脸上冒起细密的油汗,但他不敢停下来稍喘口气。

    因为自鞑子入侵后,心忧如焚的崇祯皇帝,严令他若接来自宣大的军事奏报,绝不可担搁,需得第一时间交给他。

    跑得气喘吁吁的曹化淳,终于迅速地进入了乾清宫中,随后恭敬地将王坤的奏章送到了崇祯皇帝饭桌案旁。

    边批阅边吃饭,是皇帝最新养成的习惯。

    这个衰老溃烂内忧外患的大明帝国,有多如牛毛的紧急奏章要批阅,年轻的皇帝心力憔悴应付不暇,为了节约时间,从前段时间开始,他开始边吃饭边批改奏章。

    他的午膳极简单,一小碗黄米饭,几盘小菜,一小碟酸腌雪里红,一小碟油炸花生,便是一个当时统治着世界上最大帝国的君主的正式用餐。

    实在寒碜得让人惋叹不已。

    明史中记载,崇祯皇帝为了筹备军饷,生活极其俭朴,平日里,吃穿用度,都是尽量节省,甚至衣服破了,都是让堪称贤内助的周皇后缝补。而崇祯朝的最后几年,皇帝的俭朴更是到了让人无语的地步,他甚至地把自已的银制夜壶,都让太监拿去卖了换银子筹军饷。

    而真实的历史总让人叹惋,这位俭朴度日,勤政程度堪比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崇祯皇帝,最终却只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结局。

    “陛下,这封奏章,是宣镇监军王坤六百里加急送来的。”曹化淳语调谦恭地说道。

    崇祯皇帝哦了一声,接过奏章看了起来。

    曹化淳紧张地观看皇帝的表情。

    这段时间以来,皇帝看完奏章便发怒的样子,他见得太多,甚至有好几次皇帝失态将奏章摔在他的脸上,好象他曹化淳是专门带来坏消息一样。

    脸色发黑憔悴的皇帝,睁着浮肿的眼皮,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奏章。

    曹化淳惊喜地发现,今天的皇帝,随着的深入,脸上竟然迅速地浮起激动的红润,最后竟然猛拍一掌在桌案,从凳子上弹地坐起。

    “好,好,好啊!”年轻的皇帝扔下奏章,抚掌大笑。

    见到崇祯皇帝笑得如此舒心,曹化淳心下阳光灿烂,全身释然。

    “共斩获女真鞑子首级697颗,蒙古鞑子首级255颗,汉军首级249颗,另有俘虏人数为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端的好一场大胜,真真天佑我皇明!朕心大慰,朕心大慰啊!曹大伴,你终于给朕带来了个好消息了。”皇帝面色潮红,一脸兴奋难抑之情,双手拳掌相击,激动地来回踱步。

    此时,有小太监来报,说首辅温体仁有大捷奏章上报。

    皇帝大笑道:“长卿此来,定然是收到了宣大总督杨嗣昌的捷报了,传他觐见吧。”

    温体仁,字长卿,浙江乌程人,崇祯六年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于去年年中,拱倒原任首辅周延儒,继任首辅一职。此人心思阴鸷,孤寒毒辣,素有奸名。是崇祯朝有名的奸相。

    这段时间,兵部尚书张凤翼前往日渐糜烂的河南湖广之地,指挥协同剿贼之事,故兵部收到了宣大总督发来的报捷文本,便转送至首辅温体仁处。

    温体仁自拱到周延儒担任首辅以来,一直没有做出什么实际成绩出来,大明帝国的局面依然日渐崩坏。前段时间,给事中吴甘来,庄鳌、黄绍杰等人,更是轮番对其进行弹劾攻击,虽有崇祯力保,却也让这位奸相心力交瘁。现在宣大传来这般大胜的消息,简直是给这位萎靡不振的温首辅,注了入一针强心剂!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启禀皇上,宣大传来大捷消息,微臣不敢担耽,立刻来给皇上报喜!”

    一脸阳光般灿烂笑容的首辅温体仁,乐颠颠地走到皇帝跟前,随即伏跪于地,立刻地大声向崇祯皇帝禀奏。

    “爱卿平身!朕已知了。”

    皇帝的亲切笑容,温体仁已记不清有多久没见过,连日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的他,心下有如喝蜜一般舒爽。

    温体仁道谢起身,忙将杨嗣昌的奏章,递给一旁静立的曹化淳,曹化淳接过后,双手捧立,递给崇祯。

    崇祯皇帝看到,杨嗣昌的奏章上,斩首人数与分配倒是与王坤上奏人数的相同,只是,他在奏章将他自已吹捧得如此厉害,让皇帝不觉皱眉。

    杨嗣昌在奏章中,大肆自夸他自已如何领导有方,如何治军得力,如何赏罚分明,故最终宣府镇上下同仇敌恺,方能大破鞑子军兵。斩获的女真鞑子首级分别归属为,他自已200颗,辽东前锋营副总兵祖大乐200颗,宣府巡抚陈新甲127颗,宣镇总兵卢抱忠100颗,龙门卫指挥使杜诗40颗,山东千户李啸斩获首级30颗,另有俘虏为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监军王坤获得正蓝旗的相关旗纛仪杖。

    奏章后面,则是那些汉军首级与蒙古鞑子首级的各类分配情况。

    对于杨嗣昌的刻意邀功,崇祯皇帝洞若观火。

    他在心下冷哼了一声,杨嗣昌,你才到宣大几天,真的能这般快速收拾局面,获此大胜?哼,真当朕是傻子不成。

    这个杨嗣昌获得的这些首级,最大的可能是从某处分润得来,而非他在奏章中给自已吹嘘的那般英明能干。至于同样刚刚上任不久的宣府巡抚陈新甲,宣府总兵卢抱忠等人,他们所得的首级,估计也是同样的路数。

    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