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肥

    分润军功,这种大明官场的潜规则,皇帝其实心知肚明,但却无可奈何。毕竟此举成例已久,而且每次每个人的晋升官职均有上限。那么,这个人多出的战功,自然被上官分润,这种做法在这些明朝将领眼中,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崇祯并不打算去揭破杨嗣昌这个真实的谎言。

    因为眼下的大明帝国,实在太需要一场大胜来提振士气,鼓舞军心民心了。

    相比杨嗣昌的一顿自夸,崇祯皇帝对那个在杨嗣昌与王坤奏章**同提到的那个李啸,更加感兴趣一些。

    李啸,好熟悉的名字。

    莫不是,上次在辽东斩首18级,升为千户的那人?

    这人此次功劳,更是不得了,除了斩获女真鞑子30颗外,还俘虏女真鞑子23人,蒙古鞑子48人,汉军10人。这一众难得的俘虏,竟全是此人一力擒得,实是让人刮目。

    崇祯皇帝心下,对这个颇为神秘的李啸,愈发欣赏与好奇。

    他有种强烈的直觉,这个被两封奏章均当成配角的千户李啸,很可能战功远不止是这个上奏的数目,极可能还有更大的功绩被上官强行分润。

    毕竟李啸作为一个小小千户,这些俘虏与首级,除非自已奋战所得,不然是绝无可能哪个官员会分润给他。

    “长卿,这个李啸,你可知悉?”崇祯合起奏章,向温体仁问道。

    温体仁内心一动,忙点头道:“此人故事,微臣却还知晓一些。”

    “讲来朕听。”

    见皇帝对这个李啸发生兴趣,温体仁连忙轻咳两声,对皇帝从容言道:“启禀皇上,据微臣了解,这李啸,原是辽东金州一乡下猎户,去年七月,鞑子侵吞金州,李啸全家被鞑子杀害,亲娘与媳妇尽丧于鞑子之手。李啸家园被毁,无处容身,又为报得家仇,便离开金州,前往锦州广宁中屯所投军效力。”

    “唉,这李啸,出身竟是这般寒微。可怜他亲人尽丧,倒也是个苦命人。”崇祯捋须言道。

    温体仁见皇上听得仔细,又接着说道:“那李啸,随后被广宁中屯所哨骑队选中,因武艺出众,被任命为哨骑队副队长,后率几名哨骑北行哨探,斩获鞑虏首级六颗,被提拔为百户之职。”

    “此人血战得功,力斩鞑骑,端的是名好汉子!”崇祯赞了一句。

    “接下来,李啸被派驻锦州东南处的不归墩。去年十一月,李啸亲率一众哨骑,汇合祖大弼部,顶风冒雪援救被鞑子劫获的粮队,斩获首级十八颗,被提拔为千户把总。”

    “不错,此人有情有义,果敢坚决,堪为我大明官军之榜样,不似那些畏鞑如虎让朕齿冷的军兵。李啸当日此战奏捷,倒是让朕高兴了好一段时日。”崇祯笑了起来,一脸回忆之色。

    “李啸因为此战,在锦州当地十分有名,人人皆道辽东出了个少年英雄。后来,鞑子为了报复,派兵袭扰辽西诸地,大肆烧杀抢掠。李啸兵力微薄,见鞑子这般大力侵袭辽东,自感在辽东难于继续立足,乃率众渡海南迁,投奔山东总兵刘泽清。在山东登莱之地,营建一赤凤堡以安身立命。他原在辽东立足的不归墩,已被鞑子一把火烧光。”

    听温体仁说到这里,崇祯眉头一皱道:“这个李啸,渡海南投,虽有避敌怯战之嫌,倒也确是因为兵力不足难于存身之故,也算情有可原吧。”

    温体仁咳嗽两声,继续说道:“李啸往投山东,倒也不是全无作为。今年五月,其率军千里进击,消灭了入寇山东南部的流贼黑蝎子部。随后,于今年六月底,遵奉朝廷抽调兵马入援北地之军令,李啸又亲率兵马,入援宣府镇龙门卫金家庄堡。却没想到此人,到了这宣府镇中,竟又获得恁多功勋,倒让微臣实实刮目相看。”

    “哈哈,我大明得此忠臣良将,岂非天佑我大明乎?”崇祯大笑起来,一脸喜悦之色,只不过,他随即压低声音说道:“长卿,朕敢料定,杨嗣昌陈新甲等人所获之首级,怕亦与李啸多有关连。很可能就是从李啸处分润得来。”

    “圣上目光如炬,帝心烛照之处,无微不查,微臣叹服。”温体仁微笑着长作一揖。

    “李啸这人,真是我大明难得的一名虎将也!我大明官军,要是皆如李啸一般为国家奋发效力,努力杀敌,则鞑子何愁不灭,流贼何愁不除,天下何愁不定啊!”崇祯仰头长叹了口气,又轻声问道:“以爱卿之见,此次李啸立下这般大功,却该如何赏赐才好?”

    见得皇帝对这个李啸这般有兴趣刨根问底,又绕过诸多大员的晋升封赏不提,却来问自已要如何封赏这一名小小的千户,一时间,让温体仁心下,也有些醋意溢然了。

    “禀圣上,依臣之见,李啸斩首30级,官阶可越过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直升为指挥使一职。至于军职差遣,此人原为把总,可越过千总、守备、升至都司。却不知圣上是将此人留于军中,还是外放卫所?”温体仁想了想,低声回答道。

    崇祯听了温体仁的回答,却不满意地摇了摇头。

    “卿之意见,太过中规中矩。于今之世,我大明官军对鞑子畏怯如虎,难得一胜,这般境况之下,当需对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方可激发其为国效力之心啊。”崇祯一声轻叹,脸上便已是肃然之状:“就拿山海关总兵尤世威说,自出援大同以来,整整两月碌碌无为,拥兵观望,坐视鞑子攻陷州堡,连代王都发来密信来向朕告状,实实让朕气闷。朕现决定,将尤世威革职听堪,让斩获鞑子首级200级的前锋营副总兵祖大乐,代替其职继任山海关总兵,加官阶为右都督,赐武勋为护军,以为恩宠。至于那既有首级又有诸多俘虏立下大功的李啸,亦如此办理。”

    “哦,那陛下的意思是?”

    “擢李啸为卫指挥使,军职差遣由规定的都司,超限晋为游击,赐武勋为轻车都尉,加散阶怀远将军。”崇祯一字一句,话语清晰地回答道。

    “皇上这般荣宠,那李啸想必会感激涕零。皇上却欲将此人,放于何处卫所?”见得皇帝给李啸又赐武勋,又加散阶,这般恩宠,让身为首辅的温体仁心里,亦颇为羡慕。

    “不必外放他卫,李啸不是在山东建了个赤凤堡吗,那就将赤凤堡升格为赤凤卫,将附近地块,归于李啸管理。朕倒要看看,这李啸,在这现已一片荒芜的登莱地界,能把这赤凤卫,建设成何模样!长卿,你去将图舆拿来。”崇祯目光闪亮,笑着说道。

    温体仁取出图舆,很快,崇祯亲自查看图舆,给李啸的赤凤卫划定了范围。

    “西边至界河处,与莱州相隔,南至招远县栾家河,东边以绛水为界,与黄县分隔。此中地界,便是朕为赤凤卫划定的管辖范围。”

    崇祯皇帝的金口玉言,终于给李啸划定了一块正式的安身之处。

    接着,崇祯与温体仁,又一齐议定了除祖大乐与李啸外,其他人员的升赏情况。

    “传朕旨意,着兵部速速验明首级与俘虏,随即押往京师,朕要亲去太庙献俘,告祭列祖列宗。另外,需对其他作战有功人员重加封赏,以慰众将士力战之心。这些事情,都需尽快办好。好了,长卿你下去草拟吧。”崇祯皇帝连声下旨,他仰望窗外灰濛濛的天空,双眼之中,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之色。

    “微臣谨遵圣谕。”

    多谢的月票,多谢支持。虽然成绩惨淡,但这篇文章,作者会认真写作,详实考据,绝不敷衍了事,还请各位多多支持。。

第一百二十一章 赤凤卫指挥使() 
在兵部派人核验首级与押解俘虏之后,只过了一周,一脸笑容的宣旨太监,便带着恩旨谕令来到了金家庄堡。

    朝廷这次晋升速度之快,让习惯了大明朝拖沓办事风格的李啸,心下一时颇为惊奇。不过他随即想道,定是此次大胜,在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心情大悦的崇祯皇帝,方能这般快速地办理升赏事宜。

    千户官厅院中,面容肥胖身着紫绸蟒服的宣旨太监,在两名兵部官员陪同下,给正跪伏阶前的李啸、祖大乐、姚文昌及一众军将,大声宣读升赏的圣旨。

    “。。。。。。此番官军大胜,轸灭鞑子之数,为历次大捷所罕有。朕览奏报,不胜欣悦之至。现已核查,此次大捷,山东千户李啸所部,阵战英勇,斩首甚众,俘获多人。朕乃效皇祖有功必赏之命,晋升李啸为正三品赤凤卫指挥使一职,赐散阶怀远将军,加武勋轻车都尉。原驻地赤凤堡容并旁土,升格为卫。并赏黄金百两,锦袍一袭,绸缎五百匹,所部有功将士,俱谕所司从优议叙。望尔毋骄毋矜,戮力中兴,上报皇恩,下护黎民,得成功业,青史勒名。眷元戎之骏烈,昭露布之貔熏。钦哉!。。。。。。”

    宣旨太监一脸笑容地念得唾沫横飞,念完后,低喝道:“李啸,速速领旨谢恩。“

    “李啸接旨,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跪立于地的李啸,双手接过圣旨,一脸忍不住的笑意。

    李啸心下十分高兴,这次升赏,不单是因为他自已升职,象甲总总长田威、副总长段时棨等人也各有升赏。另外还有斩首与俘虏的赏银总共6000两,绸缎1500匹。

    不过,最让李啸高兴的是,自已的赤凤堡,现在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从旁县划入土地,升格为赤凤卫了。按颁下的图舆所示,足足有600多平方里的临县土地,并入赤凤卫内。

    皇帝这般隆厚赏赐,不啻于从天上掉下一块巨大的馅饼!

    这样一来,自已在登莱地界的发挥空间,可是大大扩充,现有人员与相关产业,也可更好安排与开发了。

    李啸忍不住感慨,仅仅在半年前,自已率领众人从辽东往投山东时,还是何其落魄,现在却已成为朝廷亲封的卫指挥使,并成了拥有赤凤卫,铁龙城,以及将要建的金汤城的三地之主!

    听着宣旨太监的句断朗读,李啸仿佛能看到从未见过面的皇帝,正对自已展露的笑脸,顿时更感觉心中豪情勃发,难以抑制。

    “来人,给公公500两辛苦银子。”

    李啸一声令下,立刻有手下送给宣旨太监500两银子,宣旨太监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双眼紧盯着李啸呈上的那一盘沉甸甸的雪花银,口里却连连推却道:“指挥使大人如此客气,咱家如何使得。”

    李啸不容置疑地将这500两银子往太监怀里送去:“公公远路迢迢前来宣旨,着实辛苦,这点银子,聊表李某谢意。”

    “那咱家就恭敬不如从命啦。”太监笑容更甚,随即接过银子不提。

    另外两名随从官员,李啸也给了他们一人100两银子,两人亦是脸上皆笑得稀烂,稍作推脱后,便大笑收下。

    在随后颁下的圣旨中,祖大乐升为山海关坐营总兵,军职升为右都督,荣衔加为护军。祖大乐一脸灿烂的笑容,望向李啸的目光,充满了感激与欣赏之色。

    而山东参将姚文昌,因为有李啸送的255颗蒙古鞑子首级,虽然丧失了5000兵马,且有迁延误时之罪,但还保住了参将职位,也没有其他惩罚,实为大幸。

    至于其他手下将领,甲总总长田威长为千户,副总长段时棨升为副千户,安和尚升为百户,武壮升为试百户。还有极多手下队长哨长之类,升为试百户总旗小旗之类官职。

    另外的援兵将领,祖大乐的家丁队长金大奎,升指挥佥事,军职升为千总,杜少如的家丁队长许茂,升为副千户,军职升为把总。

    那个被李啸关押起来的千总杜少如,李啸没有给他报功,故仍是千户千总。

    至于宣大总督杨嗣昌、宣大巡抚陈新甲、宣府总兵卢抱忠、龙门卫指挥使杜诗,自然也是各有升赏,只不过,现在金家庄堡的李啸,一时无法打听到。

    送太监和兵部官员上马回去后,李啸换上了武官常服,出现在众人面前。

    只见他头戴镶着一块鲜明绿玉的乌纱帽,穿着一身前胸后背均绣着有一只斑斓猛虎补子图案的大红官袍,腰系金银散答花锃带,足蹬墨犀皮直缝厚底官靴。整个人看上去,清贵俊逸之外,更显英豪勇猛之气十足。

    他腰间挂上的一块义字号的汲伏虎盘云花镶金腰牌,更是引人注目。这块腰牌制作极精细,上钑双云龙,下钑二伏虎,龙虎之间,刻有古隶文的指挥使三字,腰牌首尾有圆窍,用鲜红丝绦贯穿,挂在腰间,尤添神气。

    李啸心下感慨,自已这二十二岁的正三品实土卫所指挥使,在整个大明朝,也是独一位了吧。

    估计很快,在山东、宣府等地的官员都会知道,大明帝国一颗崭新明亮的将星,就此诞生了。

    李啸这样一个乡下猎户出身的少年将领,能这般步步高升,竟然成为皇帝钦定的正三品指挥使,不知多少人会眼红嫉妒,却又只能望之兴叹。

    崇祯对李啸的恩宠优渥还不至于此。本来按正常程序,指挥使的位置,远比指挥签事,指挥同知要重要,需要李啸亲自上京入朝,通过兵部武选清吏司的考核,才能正式得到指挥使一职。随后领取告身印信官服等物,方正式成为一员地方卫所主官。

    而现在,崇祯还是让其直接就在宣府镇就职,着宣旨太监送来官服印信与赏赐,也是明确表示信任与亲近之意。

    当然,估计其中首辅温体仁也出了主意,毕竟宣府镇鞑子方退,整个局面也是刚刚平定,李啸还是呆在金家庄堡坐镇指挥,不致事情生变方好。

    随后,本次获得晋升的属下们,也纷纷换上官服,整个场面一片喜气洋洋。

    李啸看到,田威与段时棨等人换了官服,脸上表情却是平常,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跟着李啸升官晋爵已是一种习惯。而安和尚则是一副大咧咧的样子,他扎手舞脚地穿着那件百户官服,帽子都戴歪了,样子十分滑稽。

    而横行队副队长武壮,却是一脸郑重之色地将身上的试百户官服细心穿好,皱褶之处也仔细抚平,李啸看到,由流贼新附军晋升为正式大明官军将领的武壮,眼中似有微微泪光闪动。

    “属下拜见指挥使大人,恭贺指挥使大人步步高升。”

    不多时,属下一众人等穿毕,田威段时棨二人,带头下拜,其余属下,亦跟着他下跪参拜。

    李啸大笑着叫他们起身,众人复大笑恭贺。

    随后,心情极好的李啸着后勤队长陈猴子安排晚宴,让全军将士家属,以及堡内一众百姓一并痛饮。

    祖大乐,姚文昌、金大奎等人,也纷纷出席,整个金家庄堡内,一片欢腾。

    那被他关押的杜少如,此次也已放出,跟着自已的一众属下坐席的杜千总,一脸神情怪异,不知道是笑还是哭。

    不过他明显感觉到,自已的家丁队长许茂,因为在李啸的提携下,刚升为副千户,对待自已的态度太不如前恭敬,甚至还有说不出的冷淡。

    人走茶凉啊。

    杜少如心下,顿是更恨李啸。

    李啸,你这厮把我关押多日,又让我属下与我隔膜生分,这仇,老子今朝记下了。你也莫要得意,老子就不信,你没有翻船的一天!杜少如在心下暗暗发狠。

    此时杜少如的这般小心思,李啸根本不曾多想。此时的他,心下欢喜非常,正放开肚量大喝,凡有下属或百姓劝酒,皆是不避,很快便满脸酡红,醉意朦胧。

    饶是如此,祖大乐等人却依然在不停地给李啸敬酒,仿佛只有如此,方能表达自已心中的感激之情。

    祖大乐一脸动容的神情,他高举着酒杯,对李啸说道:“若非李啸你当日救出老夫,老夫现在,休说当上山海关总兵,只怕这条性命,早就断送在南河南岸了。老夫这杯酒,感激的话语皆在其中,还望李指挥使满饮此杯。”

    李啸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顿时满座欢笑。

    祖大乐方敬完,参将姚文昌亦来敬酒,他颤颤地端着筛得满满的一碗酒,对李啸大声说道:“姚某丧败军马,又犯迁延之罪,本是必死之人。却没想到,李啸你竟能这般慷慨仗义,古道热肠,以恁多蒙古鞑子首级助我济困,方帮姚某保住性命与官位,实实让某家感激涕零。今番姚某也不多说废话,就说一句,从今以后,李指挥使若有用得上我姚某人之时,尽管开口,姚某无不受命。这碗酒,姚某先干为敬!”

    一脸醉意的李啸摆手笑道:“姚参将客气了,你我皆是山东兵马,自当互相扶持。李某也希望,今后在山东,你我两部能齐心合力,和衷共济,方是长久之计也。”

    姚文昌自然明白李啸的话语深意,咕嘟咕嘟喝完一大碗酒的他,大笑道:“姚某性命功名,皆赖李指挥使成全,今后两家在山东互助共荣,实是自然,何需吩咐。”

    李啸亦是大笑,复将满满一杯水酒,痛饮而尽。

    接着,金大奎,洪猛、许茂、田威、段时棨等人也皆来敬酒,李啸无不畅快地一饮而尽。

    是宴,李啸全军,尽欢而散。而酒宴的焦点人物李啸,则是大醉如泥,在军士的帮忙下,方踉跄回房休息。

    在床上昏蒙躺着的李啸,忽然感觉,有一双滑如柔荑般的小手,在帮自已轻轻地抚按大阳穴。

    李啸扭头一看,却见到了祖婉儿一脸灿烂的微笑。

    “你真是的,喝那么多干嘛,看你这烂醉如泥的样子。”祖婉儿轻声嗔怪道。

    李啸闭着眼,感受着祖婉儿那灵巧的双手带来的阵阵爽快的酥麻感觉,许久他才淡淡地说道:“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想我李啸,一介草民,无依无恃,今天竟也升得指挥使之位,心下之欢喜,实难言尽。如果还要矫情掩饰,却非我之性格。”

    祖婉儿轻笑起来,她喃喃道:“李啸,不知道为什么,你升官了,我心里,却有些莫名失落。”

    “哦,为什么?”

    “我怕你这家伙一升了高位,就会变了嘴脸,心里就不会只有我了。”祖婉儿的声音很低。

    李啸闻言,忍不住大笑起来。

    见李啸之般大笑,祖婉儿脸上不觉飞红。

    “哈哈,以前都是我这个草民,总怕被你家人看不起,担心娶不到婉儿这样的好姑娘,怎么现在反而情况颠倒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