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正我的意思就是按现在的年代,乌丸没理由活动会那么频繁。按田畴那边的消息,仅仅去年冬季的时候,他手上的运输队竟然被攻击了七次!他的运输队可不是一般的百姓队伍,乌丸骑兵到这个时候居然连他的运输队都敢碰,这未免有些……这还没算上对港口赵雨他们的那次攻击。这些乌丸部族的胆子是不是也太大了点?”
雪莉哑然:“七次?”
陆仁又是沉默了好一阵子之后才轻叹道:“这些人的胆子大,肯定是因为他们的腰杆子硬,不然哪敢去惹田畴?而我仔细的想了很久,觉得乌丸部族会变成这样,搞不好与我们有关。”
雪莉讶然道:“师兄你说什么?北方游牧不安份,怎么会和我们有关?一个至北,一个至南,这八杆子都打不到一起去吧?”
陆仁摆了摆手:“你听我说完!这里面的关系比较复杂,得一样一样的说清楚才行。嗯……先从哪里说起呢?”
说着陆仁又沉思了好一会儿,理清了些思绪之后才道:“先从原有的历史进程说起吧。按原有的历史进程,老曹是于建安十二年冬北征乌丸,然后一举把乌丸给打服……也就是郭嘉病死在柳城的那一仗了。那一仗之后,老曹威震漠北,乌丸与南北匈奴都不敢惹到老曹,老曹也就有了对其他地方用兵的时间。
“可是十年之后,也就是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叛,老曹当时是派了他的黄须儿曹彰出兵平叛。大概是打了一年的仗,反正到建安二十四年的夏中,曹彰还赶上了曹刘之间的汉中争夺战。不过这些都只是书面上的资料,具体的实际情况会是什么样,只怕我们谁都说不清的。”
“师兄你的意思是?”
陆仁郑重的道:“一直以来,五胡游牧对北方的骚扰不断。如果是大规模的侵攻,的确是会被中原地区的当权者马上打服,但这都只是暂时的和明面上的。小规模的劫掠与搔扰,由于对当权者来说无关痛痒,一般也都懒得去理会,倒霉的就是边境百姓。”
雪莉道:“这个我也知道,只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陆仁晃了晃手指:“这你就不太懂了。北方的百姓一般都比较彪悍尚武,难道就真的会不作出自行的武装对五胡游牧进行防御与反击?更何况老曹这种强硬派,也不会坐视五胡对自己地头的骚扰不理。
“所以对民间自发性的武装,只要不危害到他的统治,他也是很支持的。换句话说,如果是按照原有的历史,建安十二年到建安二十三年的这十年,五胡游牧即便是对北境有所骚扰,其小规模的队伍也一样会被民间武装给打回去,但是现在的情况嘛……
“原本乌丸那头闹出大的动静应该是在建安二十三年。这里除去他们的联合、集结、调配等方面的时间,我满打满算的算这段时间是两年,那他们也应该是到建安二十年左右才会出现一些相关的动静。可是雪莉,我们现在是在建安十八年的年初!也就是说乌丸那边的动静好像至少也提前了两年左右。”
雪莉这时也皱了皱眉,已经大致有猜到陆仁想说的话。
再看陆仁接着道:“我反反复复的想了一下。打仗就得有人,因为有人才会有兵。特别是现在这种冷兵器的时代,一打起仗来可以说就是拿人在往上堆。北方的百姓如果人数够多,自发性的武装实力自然也不会太差。换句话说,乌丸部族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原本是应该被北方百姓的自卫性武装给压制住了这两年的时间,那么现在问题的关键点就在这里,我们夷州自建州以来,前前后后的从北方弄走了多少人口?”
雪莉又皱了皱眉:“不会太多吧?我们夷州本土的人口才不过五十万左右,从北方弄来的人口算到顶,最多也不过三十万左右。这三十万的人口,对北方防务的影响会有那么大?”
陆仁用力的摇头道:“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的船载能力有限,这些年来弄到我们夷州来的人口是没有太多,用雪莉你的话了不起也就是三十万的样子。可是雪莉啊,这个时代的北方是人们口中的苦寒之地,人口基数本来就不怎么多。三十万?真算起来,我们基本上是把北平一带的州郡都给搬空了啊!这里我给你算一笔帐,或许你就能够明白了。”(。)
卷三 第四十二回 分析局势()
“……可是雪莉啊,这个时代的北方是人们口中的苦寒之地,人口基数本来就不怎么多。三十万?真算起来,我们基本上是把北平一带的州郡都给搬空了啊!这里我给你算一笔帐,或许你就能够明白了。”
说着陆仁取过了一张白纸,跟雪莉算起了帐。
两汉顶峰时期的人口约为四千万左右,但是随着东汉的衰败,这个人口基数一直在不断的减少。再从东汉桓灵时代算起,天灾瘟疫不断,**也一样的没个完。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的混战,都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减少。
再如曹操,本身也是个出了名的屠夫,时不时的就会对敌人的州郡来个屠城,官渡之战时还一口气就杀了袁绍的七、八万士卒……这个事并没有因为陆仁的出现就改变。不是说陆仁不想去改变,而是当时的陆仁知道自己改变不了。老曹那是要清扫掉袁绍的家底以免除后患,在这种事上又哪里会手软?
多了也不说,这七、八万的青壮男丁是什么概念?曹操在占据冀州之后校验户籍,说冀州可得兵三十万。以此诂算整个冀州当时的人口应该是在一百五十万左右。可是崔琰提醒曹操,冀州在袁绍的治理下乱成一团,再加上打了这么久的仗,户籍数字不怎么可靠,由此不难看出当时冀州的实际人口可能最多也就是在七十万左右,而且缺少青壮劳力……都打仗打没了的说。
而冀州是当时天下最富庶繁荣的州,连冀州都只有个七十万人口的话,比较苦寒的并、幽两州又能多到哪里去?如果按司马昭代魏时的户籍统计,魏蜀吴三方几十年间只有局部性的战事,核心地区的人口损耗并不多,可是到司马昭代魏时,魏境总人口也才不过五至六百万之间,而且多数都集中在司隶、青、徐、河内、河中这些相对繁华的地区,北境人口能有个一百万左右就很不错了。同一时期的蜀只有九十四万,吴则只有二百三十万。
有点扯远了,就此打住。总之北境在相对安稳的几十年后,人口才不过在百来万左右的话,那么在原有的历史上,建安二十年前后的时候,人口总数应该是不到一百万的样子。而其中的大部份,应该是处在冀州、河中这些地方,并、幽两州的人口绝不会太多。不过这些人口集聚在一起并形成自发性的乡村武装的话,对抗一下小规模的五胡骚扰劫掠还是没问题的。
现在问题就来了。陆仁假设老曹在与袁绍的三个儿子,还有之后的对乌丸征讨时期,北境人口约在七十万左右的话,那么这六年来最多也就是增长到八十万左右。而夷州拉走了这当中的三十万,北境就只剩下了五十来万的样子。
最主要的是大家都想过安宁的日子,迁居之事又由夷州带起了头,北方的居民在心态上,又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呆在会被五胡游牧侵扰不断,日子都过不安稳的地方?而天下间,也不是只有夷州可去。就近一些的冀州、青州、徐州是老曹的直属地头,军兵防务充实,五胡游牧不敢过去,不是要比并、幽这些地方好得多吗?
再以此而论,现在北境的百姓能有个三、四十万就很不错了。而人口数量已经少成这样,百姓们又居住得比较分散,自发性的武装防备力量自然就弱得可以,五胡游牧一过来,又哪里能够抵达得住。再于人口越走越少、而越少又越容易被抢之下……
“所以说我的分析都是正确的话,那我们这都是做了些什么?”
陆仁在一声长叹之后,手掌就重重的拍到了桌案之上。
雪莉黯然摇头道:“小蝴蝶振一振翅膀,会引起一场大规模的风暴……师兄,我本来以为我们与孙权之间暴发的那场战斗会是我们这俩穿越者引发出的蝴蝶效应的一个暴发点,可是现在看来,我们留下的暴发点很可能不止这一个。如果北方人口继续这样锐减,使北方失去了原本应该拥有的自我防备力量,我担心历史上五胡乱华的事真的可能会提前发生。”
陆仁沉吟了一会儿,摇摇头道:“这种事,老曹应该不会坐视不理。现在北方的问题主要是出在辽西和右北平,暂时来说还威胁不到老曹的河北地区。只是老曹虽然不会坐视不理,不过把刘备与乌丸放到老曹的面前……雪莉认为老曹会优先对付哪一个?”
雪莉道:“当然是刘备……要是不出意外的话,老曹晚些时候还要和刘备争夺汉中。”
李雪道:“我算了一下,原本的代郡乌丸反叛应该是在建安二十三年,然后由曹彰率兵出击去摆平。而现在只是建安十八年,乌丸游牧部族的活动已经这么频繁,的确应该有我们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在里面作怪。不过依老曹的处事方针也很可能会提前把曹彰给派出去……但是说实话,我担心的还不止是这个。”
雪莉奇道:“怎么?”
李雪道:“如果只是乌丸与南北匈奴,以他们的实力,事情可能不会闹得太大,但现在的问题是我担心鲜卑部族也会插一脚进来?史料上说鲜卑的大人……这个大人有部落盟主的意思,那个鲜卑部落盟主是轲比能,他在建安二十三年带了几万游骑南下,正好碰上了曹彰的部队,看过曹彰的作战之后就直接请了降。
“而我是这么想的,鲜卑有所举动,应该是受到了乌丸反叛的影响,想跟风捞好处。但是现在乌丸没有正式的反叛,只是活动频率了许多,但鲜卑部族也肯定会跟风而动。那个轲比能,很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成了些气候,所以才能集结起几万的部队。
“当然,目前鲜卑的动静还不大,只是来了一些游骑打打劫,但我们可以认为鲜卑这是在进行试探。如果发觉北境的防备力量已经弱成了这个样子,那鲜卑接下来会怎样?轲比能的势力又会不会比原有的历史增长得多上许多?
“如果换作是我,我会趁机大举南下。不管老曹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也先把好处捞足了再说。而且由于轲比能的实力比原有的历史要强盛上了许多,万一没有再如原有的历史上那样碰上曹彰并且向曹彰请降,并、幽这些北方州郡不就乱了套了吗?”
雪莉默然点头。
陆仁又接着道:“这些是我担心的事。此外我还有一个很担心的地方。”
“什么地方?”
陆仁道:“鲜卑在没有好的机会的前题下,应该不会轻易南下,可是现在,我怀疑有人在暗中大玩手脚,想趁着老曹与刘备、孙权在内陆争衡,中原兵力比较空虚的时候捞足好处。”
雪莉奇道:“谁?孙权?他离了那么远,怎么弄也弄不到那里去吧?”
陆仁摇头道:“不太可能是孙权。不过雪莉,我们一直都忽略了一个人,一个呆在北方多年而且很有些野心的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属境与鲜卑基本接壤,完全有能力与鲜卑、乌丸、南北匈奴取得联系。”
雪莉猛然醒悟:“师兄你是指辽东公孙氏?”
陆仁点头道:“从公孙度这一代起,公孙氏的人就没几个像话的。公孙度曾被老曹封为武威将军、永宁乡候,可公孙度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然后就把印绶给扔到库里去了;公孙康稍好一点,但也在辽东拥兵数万,老曹兵至柳城的时候,他送去了二袁的两颗人头,没与老曹发生什么战事。
“这事看上去好像是挺和平的,但实际上公孙康保留下了辽东的完整战力;后来公孙康病死,现在是没什么用的公孙恭继位。公孙恭是没什么用,可是他身边的公孙渊却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后来还夺了公孙恭的位。所以据我推测,如果公孙氏真的勾结了乌丸、鲜卑的话,那就肯定是公孙渊在里面搞鬼,一方面扩大公孙氏的地盘与实力,另一方面公孙渊这是在设法夺得军权,然后好把公孙恭给……”
话到这里陆仁没再多说,只是伸指在颈间轻划了一下。
雪莉见状略一沉吟,马上就建议道:“我马上去安排一下,派细作去辽东方面打探一下消息。我们的商队与辽东方面也有些往来,弄几个细作过去打探消息应该不难的。”
陆仁望望雪莉,轻轻的点了点头,然后补充道:“所以把慕容紫英和拓跋玉派去辽西一带进行活动的事不能再拖了。现在的局面有利于发展,所以我想尽快的让慕容紫英和拓跋玉整合起许多的鲜卑部族,这样就可以遏制住轲比能部的发展势头。另外慕容紫英和拓跋玉是亲汉派,有他们在,我们可以省去许多的麻烦……”
陆仁望望雪莉,轻轻的点了点头,然后补充道:“所以把慕容紫英和拓跋玉派去辽西一带进行活动的事不能再拖了。现在的局面有利于发展,所以我想尽快的让慕容紫英和拓跋玉整合起许多的鲜卑部族,这样就可以遏制住轲比能部的发展势头。另外慕容紫英和拓跋玉是亲汉派,有他们在,我们可以省去许多的麻烦……”(。)
卷三 第四十三回 大为意外()
正如同陆仁所说的那样,扶持慕容紫英和拓跋玉去辽西,本身就是陆仁定下的一步棋。
这么说吧,慕容紫英和拓跋玉如果能在辽西一带弄出点名堂,陆仁就等于在辽西地区有了自己的盟友,甚至可以说是下属的势力集团。而且有拓跋玉的“根红苗正”,并借此整合了辽西地区的鲜卑部族之后,就势必会减弱像轲比能那样的人物的实力。说简单点,就是可以把一些原本会投奔到轲比能那里的鲜卑部族给整合到拓跋玉的麾下来。
而且陆仁是怎么形容拓跋玉和慕容紫英的?是“亲汉派”,也就是说陆仁对拓跋玉和慕容紫英有着足够的影响力,那么在他们整出些名堂来之后,陆仁就可以设法加大汉民与鲜卑部族之间的交流互通,主动的把鲜卑部族给整合到汉文化的体系里来。
事实上在后世早就没有鲜卑族了,因为鲜卑族已经彻底的被汉文化给融合掉了。只是在陆仁看来,那种融合是被动的融合,有着太多太多的血与泪。现在自己既然有相应的条件,那又为何不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让原本的血与泪多出一些和平与欢笑?
好吧,扯这些都太尼玛自命清高了点,说点实在的,陆仁是想在北方取得立足点才是目的。而且鲜卑部族如果被整合了,陆仁不也可以因此而得到不少的人力与兵力吗?陆仁想把东北地区给收入囊中,但辽东那边的公孙氏在当时有七十几万的人口基数和数万的兵力,陆仁如果不想办法多弄点兵力,这到时候用什么去拿下辽东公孙氏?
只是想达成这些,陆仁眼下还有一个不知道算不算是问题的问题得去解决……
————————————————————
此时的时节方入二月中旬,虽然在中原内陆还带着几分冰寒,在北方地区甚至还有着刺骨的冷风白雪,可是在夷州这种南国却已经是在温暖之余还带着些许的炎热。
基隆海岸的某处,拓跋玉正呆呆的坐在那里望着海面出神。老半晌的过去,才会抓起一块石头用力的扔向海水之中。相信只要不是笨人,都能看得出拓跋玉的心里正在想着心事。
“玉姑娘,你这是在想什么呢?”
拓跋玉回头望去,见是陆仁正在向自己这里走了过来,身边则跟着夷州大众女神的陆兰。本来是想站起身向陆仁行个礼,陆仁却摆了摆手示意不必,然后与陆兰一左一右的坐在了拓跋玉的身边。
“陆夷州,你怎么到这里来了?还有小兰姐,你不是……”
陆兰笑了笑,回应道:“再忙我也得适当的休息一下嘛!到是大人啊,很久没能像这样和你一起走走了。”
陆仁也只是笑笑。陆兰出现在陆仁身边的时候只有九岁,到建安六年跟着自己一起离开许昌的时候也才不过十六岁。可一转眼现在已经是建安十八年,陆兰都已经是二十八岁的人了。当然了,陆兰是陆仁身边最需要接受“针疗”的人,毕竟陆兰可是陆仁刻意培养出来的夷州公众偶像女神。所以二十八岁的陆兰,说她其实只有十八岁也没人会怀疑。
不过自从那一年陆仁和陆兰认认真真的谈过心之后,陆兰就踏踏实实的走在了艺人偶像的这条道路之上。就像陆仁说的那样,陆兰绝不是花瓶,也不应该呆在自己的身边当一个花瓶。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而陆兰在走上这条道路之后,心中也有了一份以前都没有过的充实感。最重要的,是陆兰知道自己现在这样,在很多时候才能帮得上陆仁的忙。
不过在演艺忙碌之下,陆兰到真的是很少和陆仁呆在一起。这次是春节之后的淡季,陆兰不算太忙,又正好碰上了陆仁,就陪着陆仁一起出来走走,然后就跟着陆仁才到了这片海岸。
现在的陆兰几乎是全夷州民众心中的偶像,拓跋玉也算是其中之一,只不过没一般的民众那么疯狂罢了。所以在见到陆兰坐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叽叽咕咕的就和陆兰说起了一些很没营养的而且是女孩子之间的话题。
陆仁一大老爷们儿,见俩妹子聊起了那些也不好意思在这里呆着,就先去稍远点的地方转了一圈。等到陆仁回来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陆兰在向自己狂甩眼色,知道陆兰已经帮自己把一些话说给拓跋玉听了。只是……陆兰的目光之中怎么会带着那么点的怪异?
好巧不巧的,拓跋玉这时候内急,离开原地找卫生间去了,陆仁就来到了陆兰的身边问道:“都跟她说了吗?”
陆兰点点头,不过先前那怪异的目光又冒了出来,似笑非笑的向陆仁道:“大人,还真是看不出来啊……”
陆仁哑然:“你这是什么意思?都二十八岁的人了,别还跟个十八岁的小姑娘那样好不好?”
陆兰嘻嘻一笑:“没办法,我在大人的眼里,永远只是那个十七、八岁,整天只知道瞎胡闹的小丫头。”
“行了行了,不扯这些!回辽西的事,拓跋玉到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