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6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那时的孙权已经步入了他那个“晚节不保”的晚年,不再像年轻时期那么明英,但这会儿的孙权四十岁都还没到的说,应该说正处在一个巅峰期才对。这个时期的孙权,又哪里会对自家的栋梁之人胡乱下手?

    多余的话不扯了,反正孙权在听到周瑜的这些话的时候,可真的是惊得从座席上跳了起来:“公瑾为何如此?别的且先不说,荆州那边又该如何对待?”

    周瑜笑着看了看鲁肃,鲁肃则表示无奈的向周瑜摇了摇头。顺便说一句,鲁肃本来也是应该在前几年病死的,但是由于江东与夷州之间近些年的关系不错,所以鲁肃在患病之后赶去了一趟夷州,然后病就这么治好了。其实鲁肃的病要搁现代也不是什么大病,大致上就是伤寒感染一类的而已,再以夷州现有的医疗水准,要治好的确不怎么难。

    不扯远,周瑜望向鲁肃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周瑜是帅才,擅长的是统兵打仗,而鲁肃则属于战略型的人才,所以周瑜是先和鲁肃商量好了之后才来见的孙权。

    再看鲁肃叹完了气,随即向孙权道:“荆州一事,主公大可安心。事实上有诸葛亮坐镇于荆州,主公意欲图谋荆州绝非易事,最重要的是以现在的天下时局,主公若是还抱着那种趁机扩土的心思,势必会惹来天下人的唾骂,如此于主公的声名不利。当然了,欲雄霸天下者,这些虚名可以不去理会,但是现在曹刘两家正在合力抵御西域异族与北方游牧,主公若是在这个时候对曹刘两家中的任何一家动手,日后只怕都会给主公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鲁肃的这番话让孙权也无可奈可的点了点头。

    接下来鲁肃说的话就有点委婉了,大概的意思就是在这个时候把周瑜暂时调离柴桑,改为把鲁肃给调过去,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一下孙刘两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在维持孙刘联盟的同时还能警示一下曹魏。这是陆仁不在,要是陆仁在并且听到了这些话,诂计陆仁也会说这是孙权方面目前的一招好棋。因为周瑜是“吞刘派”,而鲁肃是“联刘派”,放周瑜在柴桑那边,那么孙权与刘备之间的关系会很紧张,但如果是放鲁肃到那里,以鲁肃坚定的联刘策略,孙权与刘备之间的外交关系会好上很多。

    但仅仅是这些解释显然不能让孙权满意,孙权现在最不明白的就是周瑜为什么说要召募士卒前往辽州……准确的说是前往辽西助战。而这个时候就该轮到周瑜来亲自解释了:

    “主公请勿多心,瑜绝非心有二意。其实日前被郡主大闹建业,主公偷袭夷州的意图已然是无法达成,而且郡主会这般回到江东,显然是陆仁也在防备着主公,所以瑜相信陆仁虽然派出了半数的兵力北赴辽州,但在其本土却也同样作好了应对主公的准备,如此一来主公又何必去枉作小人?

    “所幸者,却是日前郡主虽然道出了主公有偷袭夷州之意,但在主公这里却并没有作出过任何的兵力调动,所以主公大可传文于各州郡,说主公其实并非是想对夷州用兵,而是见如今大汉有外敌之患,所以是想召募愿意赴北参战的士卒同赴国难。如此一来,对主公的颜面……”

    话到这里周瑜没再多说,因为某些话题还是别说得太明白的好。而孙权也明白了周瑜的意思,无非就是在打夷州已经没指望的情况下,找个由头把自己之前丢的那些脸给捞回来。至于当时产生出来的一些黑锅……让孙尚香去背吧。

    这边犹豫着,周瑜又补充道:“主公明鉴,这次的事情闹得确实是大了一些,如果主公派出的将帅份量不够,对世人只怕是没有什么说服力可言。瑜不才,到也还算是有些虚名,所以瑜自认由瑜带兵出击,应该能说得过去。”

    孙权这回是有点没了脾气。作为一个聪明人,尽管周瑜和鲁肃的话说得不是很透,但这并不妨碍孙权完全理解这二位话里的意思。其实简单点来说就一句话,那就是按现在的时局,江东捞不着实际的好处,就只有捞一捞面子了。只是想到要出动周瑜这样的大牌人物,孙权又总觉得好像没那个必要。

    周瑜看了看情况,就再一次的向孙权补充道:“主公切莫要以为瑜此去就是为人出力。其实上主公应该想得到,瑜此次参战,除了为我江东赚回些颜面之外,还会设法把一些主公想要的东西给带回来。”

    孙权当时眉头就是一扬:“公瑾此言当真?”

    周瑜微笑:“若我江东无有举动,只是按兵不动,陆仁当然要防着我们。但如果我们也派出了兵马参战,一些东西陆仁要是不是拿出来,那就是他说不过去了。有些脸面主公不能丢,他陆仁难道又丢得起吗?”

    孙权起身离席,在厅中来来回回的转了好一阵,最后点头道:“既如此,公瑾你便宜行事即可。至于召募士卒一事……孤为你办妥!”

    ————————————————————

    噗……

    夷州莽甲的牧守府衙之中,陆仁才刚看了几眼刚刚从江东那边发回来的电报就把喝进嘴里的茶给喷了,闹得站在陆仁桌前的陈依依险些躲闪不及,差一点就被陆仁给喷个正着。

    陆仁被这一口茶给呛得是一阵猛咳,同时向陈依依连连摆手以示歉意。好不容易止住猛咳,陆仁急忙指着手中的情报书向陈依依问道:“这份电报是什么时候收到的?”

    陈依依道:“昨天晚上。”

    陆仁又看了几眼,脸上的表情便随着情报中的叙述一变而再变:“劫掠吴主孙权至街心闹市之后,又自建业全身而退……孙尚香这是要逆天吗?就算不是逆天,也他喵的是胆大包天了。”

    其实陆仁收到这份电报已经是孙尚香大闹建业的几天之后,原因是当时设在建业的情报站出了些问题,所以是到这会儿才把消息发过来。不过也正因为晚了这么几天,孙权让周瑜去召募士卒,准备跟着孙尚香一同前往辽西助战的消息也一并传了过来。而这样的一个消息,却让陆仁跟着就陷入了沉思之中……

卷三 第两百二十一回 鱼香肉丝(三)() 
卷三 第两百二十一回 鱼香肉丝(三)

    “依依,去把荀公请来。看ΔΔ书阁wwんw.『kan→shu→ge.la”

    “啊?主公,荀公才刚睡下两个小时不到……”

    陆仁无奈的叹了口气:“去叫醒他吧!这回的事情没那么简单,我一个人有点拿不定主意,得请荀公帮我分析分析才行。”

    陈依依也没办法,只好去旁边的休息室摇醒了荀彧。而荀彧听说有事找他,胡乱的擦了把脸顶着黑眼圈赶了过来,然后陆仁手的电报递到了荀彧的手。

    荀彧看到这份电报内容的时候也大吃了一惊,因为任谁都想不到孙尚香居然会闹出这么大的事情。而当看到电报结尾的“今在江东,周瑜正变卖家产以资助孙尚香召募义勇,具言意欲赴北境助战”这些话的时候,荀彧却笑了,电报也塞回了陆仁的手。

    “义浩,你怎么看?”

    陆仁心说怎么看个菊花,我又不是元芳。随即淡然的摇了摇头道:“荀公你又是怎么看这件事的?”

    荀彧道:“如果我现在突然说要变卖家产,得来钱粮召募士卒前往北境助战,你又会如何的对待于我?”

    陆仁微笑道:“当然是拦住你。往好了说,我这里需要你帮忙,往坏了说嘛……荀公咱先说清楚,我这可不是针对你。如果任由世家乡绅之流随意的召募兵马部曲,那么太容易引发出分崩内乱。事实在我看来,黄巾之乱时朝庭命令各州郡自行召募兵马抵御,虽然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但结果却是直接造成了各方诸候的拥兵自重,接下来是各家之间的混战。”

    荀彧也笑了:“我承认你说得也很有道理,但现在不用扯得那么大吧?江东的将帅虽然各有授兵,但也有着其相应的限制,现在周瑜这样大张旗鼓的召募士卒,如果没有孙权点头,周瑜又怎么可能这么做?这可太容易被人说成是谋反了。”

    这里要说一下,魏蜀吴三家的兵制都有所不同。其魏和蜀的兵制大同小异,也是说部队是属于国家的,士家豪族虽然也有部曲,但性质更偏近于保安;可是吴却并非如此,他们的兵制是私兵制,也是每个将帅都有自己的私兵配额,像史料对吴的记载常有“授兵x千人”是这么个意思。而且还要注意,“私兵”和“亲兵”不是一个意思,笼统点的说,“亲兵”大概的意思是警卫员,一般情况下不参予作战任务,而“私兵”却是真正意义的作战部队了。

    这些扯到这里为止,只说陆仁在听完了荀彧的话之后也点了点头,而荀彧则是抄起茶杯灌了几口之后将手的茶杯一放,手托着下巴沉吟道:“所以这一连串的事情只怕远没有字面写得那么简单。以老夫对孙尚香这丫头的了解,孤身回吴再劫持其兄孙权的事她的确能够做得出来,而且她也确实有可以轻易的接近孙权再一击得手的机会。不过之后的全身而退,还有现在周瑜打着孙尚香的名头召募士卒准备赴北境助战的事嘛,恐怕不是尚香这丫头自己的主意了。”

    陆仁道:“这我也看出来了,相信这个事应该是出自周瑜的手笔。只是我现在是有点想不明白周瑜为什么要来这么一手。”

    荀彧再笑:“这个事说复杂很复杂,但要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这么说吧,孙郡主大闹了这么一场,那可真是把孙权的脸都给丢光了,所以现在的孙权嘛,自然是急着要把这些丢掉的脸面给找回来。不然的话,他孙权又哪还有脸面在江东父老的面前立足?”

    顿了顿,荀彧接着道:“当然了,这些都是明面的面子问道。实际意义而言,孙权想对义浩你下黑手的事被孙郡主给捅了出来,以孙权、周瑜、鲁肃之能,相信他们也马明白他们的黑手是下不了的了,而且不但下不了,这种事被捅出来之后,他们江东与义浩你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非常紧张。所以在这个时候,孙权那帮子人得赶紧的做点什么来缓解一下与义浩你之间的关系。义浩,你也混了这么多年了,这个道理应该懂吧?”

    “哦……”

    陆仁这时才表示恍然的点了点头。其实说句实在话,陆仁之前主要还是没能反应过来,而被荀彧现在这么一点拔之后,陆仁的思绪马活络了许多,跟着也联想起了许多的事情。

    这边的荀彧见陆仁有了沉思之态,也没有跟着再说些什么。因为荀彧知道很多事情得让陆仁自己去想,然后看陆仁自己怎么去决断。另外嘛,荀彧之前是睡了一半被叫起来的,精神头还没有恢复过来,所以向陆仁打了个招呼,回休息室补觉去了。

    这样过了好一阵子,荀彧才优哉游哉的晃悠到了陆仁的办公室。陆仁在处理件之余抽空打晾了荀彧几眼,光看荀彧那怡然自得的样子,不难看出荀彧这些年在夷州过得很是滋润。

    话说曹操称公一事虽然是荀彧心底的痛,在原有的历史也不过是落得个“空盒”而服毒自尽的下场,但随着陆仁的出现与夷州的崛起,却使现在的荀彧的命运颇有那么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这么说吧,曹操在意欲称公时,其权与势都已盛极,而且曹操一直是在采取扶一家、打一家的成长策略,当时对荀氏一族早已是日渐疏远。在这种局势之下,荀彧很清楚自己已经无力去扼止住曹操与曹氏宗族的野心,但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荀彧似乎也用不着自杀吧?因为自己看错了人而饮恨自尽?这与荀彧的才智似乎也太不相符合了点。

    有关这个问题,陆仁其实在二荀叔侄投奔夷州之后有在暗认真的讨论过。根据陆仁在汉末三国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的经验,再连同现代穿越者的见地与思想观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原有的历史,荀彧是为了荀氏宗族的存亡而不得不死。

    简单点说,曹操这个人既爱才却又忌才,尤其是对于不能为曹操所用的出色人才,曹操宁可是亲手将其埋葬掉也不愿这样的人才不为己用。曹操称公一事是触及了荀彧对汉室的底线,但反过来说荀彧的态度又何尝不是触及了曹操的底线?再者荀彧那是什么样的人才?曹操手底下的头号大管家兼总参谋长!这样的人要是有心去下几个绊子,别说是曹操,算是其他的老大恐怕都无法能够承受得了!

    此外荀氏宗族的影响力可不是开玩笑的,曹操能够成事,在初期很大程度是借助了荀氏宗族的这种力量,反过来荀氏宗族的好处也绝没少捞。这样到了曹操的、后期,曹操对荀氏宗族的掌控也难免会有些尾大不掉,这可是曹操深深忌讳的事(当然尾大不掉这个毛病也是终曹魏王朝都没能摆脱掉的事),也因此曹操对荀氏宗族的打压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仔细的看一下史料不难看出,自赤壁之战以后,二荀在曹操的面前似乎再没有过什么出场献策的事件,这或许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明曹操从那时起已经开始疏远二荀以及荀氏宗族。之后再以曹操称公一事为导火索,荀彧公然的反对曹操,曹、荀之间的矛盾好像已经到了一个不可化解的阶段。

    接下来好解释了。荀彧的才干太出色,荀氏的影响力又较大,荀彧在曹操称公一事公然表明了不支持的态度,想让曹操不对荀彧与荀氏宗族痛下杀手恐怕是不现实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荀彧作为荀氏的领头人,只有用自己的死来减轻曹操对荀氏的敌视,不让荀氏宗族成为自己信念的牺牲品。而在这一点,荀攸在曹操准备称王时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对荀彧自尽时的想法的一个佐证。

    (ps一下,演义荀攸是怒斥老曹,正史荀攸则是声都不吭,这里模糊一下带过去行了,太较真没什么意义。)

    不过当时在分析到这里时,陆仁也有些犯迷糊,是以荀彧的那种态度,最应该改投的人应该是刘备才对,而并不是他陆仁。虽然说当时是陆仁亲自跑过去接的荀彧,但从某种意义来说吧,荀彧也不像是那种那么容易被陆仁给说服的人才对。

    但是再稍迟一些,陆仁又经历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事之后才明白过来自己这是当局者迷,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而有关于二荀会投奔到陆仁的夷州这里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的首先,曹操与刘备的敌对程度是不能忽视的。这样的一对对手,其边境之类的封锁之严也是可以想像的。而二荀与其荀氏宗族基本都是呆在曹境的腹地,想从曹操的眼皮子底下偷渡到刘备的地盘里去,一、两个人可能还好说,一个庞大的宗族那有些无异于痴人说梦了。再者曹操会不防着荀彧?不盯紧着点荀氏?

    其次,荀彧既然是为了宗族在作打算,那么宗族实力的发展也是个大问题。你去了新的地盘却没有立足之地,那不是去了没用?而很遗憾的,是刘备当时拥有的荆襄、蜀,亦或是孙权拥有的江东,只怕都没有给荀氏插足与发展的空间。

    相之下,反到是陆仁的夷州虽然富庶得让其他的诸候口水直流,但宗族势力却不像其他的地方那么多。严格的来说,时至今日夷州也仅仅是有徐州糜氏、山甄氏、吴郡陆氏这三个主体的宗族势力的存在而已。而且这三个家族都偏近于以商持家,在其他方面远不及荀氏这样的宗族家底雄厚。换言之是荀氏在夷州,其宗族实力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曹操与陆仁之间的关系一向良好,通商往来较密切,相应的封锁也远不及对孙刘两家那么严,这对较庞大的荀氏宗族来说,跑路也会方便许多、安全许多。

    当然了,如果只是这些,荀彧在夷州还不会过得怎么快活,毕竟曹操称公的事太伤荀彧的心了,可问题在于陆仁在对汉室的态度很令荀彧满意。

    陆仁一直是在坚持一种对汉室尊重但绝不盲从的态度,这与荀彧的理念很相近。确切的说,陆仁发觉荀彧的治政理念,竟然有些接近于后世的君主立宪制,既皇室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言人、招牌,理应受到相应的尊重与供奉,但权力却不能让皇室握在手。

    其实荀彧的理念是来自于春秋时期,也是诸候虽然争霸,但对周王室却很尊重的那种情况,只不过现在是把周王室换成了刘姓皇室,春秋诸候则是换成了天下的世家。换句话说荀彧这是站在世家的利益角度,希望出现一种有能力的世家共同理政,从而振兴汉王朝的想法。这也解释了荀彧当初为什么会那么支持曹操的“奉天子以令诸候”,但是对刘姓皇室又会那么在意的那种情况。而曹操的称公一事,却使荀彧彻底的看到了曹操想独霸天下的野心,这与荀彧想贯彻的理念相差甚远,因而也促成了曹、荀的破裂局面。

    再到陆仁这里,陆仁其实是根本不把皇权当回事,自己既自知没有能力也不想当皇帝。只是由于自己的地盘是夷州,其愤青情节使他不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分裂国土的x奸,再政治利益而言,陆仁也需要汉室的存在,所以陆仁一直坚称自己是汉室臣子,维持着国土大局的统一。这使陆仁既对汉皇室尊重且供奉不断,但却又不是事事都听从皇室命令的局面,结果这正好和荀彧的理念碰到一块儿去了。

    荀彧知道自己无力制止曹操,但在有生之年,还能辅佐一个有着相近理念的诸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尤其是陆仁从某种程度能够制约住曹操的进一步越,以及之后的为汉伐胡,都令荀彧感到无的欣慰。故此今时今日的荀彧在夷州尽管没有正式任职,但作为一个客卿、一个高级顾问,荀彧还是很尽心力的。只不过人性本惰,荀彧在夷州又没有正职,再加夷州的生活富足自在,荀彧这多年下来也难免会变得有些懒散,毕竟年纪也大了嘛。要换在现代,早都可以退休了。

    闲话到此为止,只说荀彧睡醒一觉,并且出门散了一圈步之后再回到陆仁的面前时,陆仁这里也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了一个设想。见荀彧回来,陆仁向荀彧道:“荀公,我想了很久了,最后决定对孙郡主想赴北境助战一事全力支持。毕竟江东那边被尚香这么一闹,孙权再想对我们夷州干点什么,恐怕会激起江东民愤,以孙权的才智,他也不会做这种蠢事。所以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