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等北方的仗打到差不多的时候,孙权觉得他的长江天险有危险了,谁知道他会做些什么破事出来?”
荀彧想了想便点头道:“这到也是。”
陆仁又耸耸肩,然后把先前放在桌案上的另一支火枪递给了荀彧道:“再说我给周瑜的是这种建安十八型的。别人不清楚,荀公你还能不清楚一八型在咱们夷州已经是什么情况?”
荀彧看了看陆仁递过来的火枪就扬了扬眉,表示明白了陆仁的意思。
一八型,说白了就是于陆仁于建安十八年正式投产的火枪型号,就研制序列来说其实已经是第七款,但要说正式列装却还是第一款。而在陆仁的心中,一八型的意义就有点像是新中国的五六式步枪……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其实在一八型正式投产并且列装之前,前面的六款就已经有过出场,像赵雨带火枪兵去菊花港的支援战斗等等,用的就是一八型之前的式样。不过前六款中出战过的火枪主要是有实战测试、收集数据的意思,因此并不是正式的枪型。这种事在现代社会中算是比较常见,而且陆仁也毕竟有着自身生产力方面的限制,所以在经过多年的测试与改良之后,直到建安十八年才有这款正式的火枪投产列装。
不过说实话,一八型在陆仁的军队中普及率也不高。不是陆仁不想普及,而是生产力方面还没有达到那种水平。因此直到现在的建安二十五年,陆仁海陆两方面的正规军总数大概是在八万左右,但是列装了一八型的部队仍然只有两万多点。就这两万,也是分散在陆仁的各个属领,属于最精锐存在。
但陆仁是肯定不会满足于半前膛半后膛的“四不像”一八型。别忘了陆仁可是个有金手指的家伙,能搞得到很多枪械的资料……嗯,现代的先进枪支资料可能是搞不到,但汉阳造、中正式、三八大盖、恩德尔菲这一类的却没什么问题。陆仁没有去搞这些,而是整出了个一八型,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生产力方面的限制。
再以陆仁手头上目前的生产能力,在很多工艺还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起来之前,仍然是继续的改良与发展一八型才更合适一些,陆仁对此也很无奈……
好了,不扯远了,反正到现在的建安二十五年,一八型的改良升级版二四型其实已经开始投产了。换句话说,二四型将会取代一八型,而且经过了十八到二十四这六年,陆仁手上的军工厂生产工艺已经成熟了许多,二四型的产量将会大幅度的超过一八型。不意外的话,二四型很可能将会是陆仁正式全面列装所有部队的枪型。
再说白一点,就是一八型其实已经是陆仁这里将要淘汰掉的枪型。事实上陆仁送给周瑜的两千二百支一八型,就是陆仁的近卫部队不久前由初期生产的二四型替换下来的。本来陆仁是打算把这些替换下来的一八型送到吕玲绮那里去,加强一下吕玲绮那边的武器装备,现在碰上周瑜这档子事,就索性分了一部份给周瑜。
别以为陆仁大方或是烂好人,陆仁可没那么笨。之所以敢把这两千多的火枪给周瑜,一方面是在给孙权、孙尚香、周瑜的面子,另一方面则是陆仁清楚以孙权目前的生产能力,还没有能力去对这些火枪进行仿制。到不是说仿不出来,而是以孙权目前的生产力绝对搞不了量产化,毕竟武器这东西如果不能量产的化就没什么意义了。
再者,淘汰下来的武器,陆仁还是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卖掉的。因为陆仁清楚,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都在自己的手上扣着,自己只要能保持着技术领先的地位就行。
再进一步来说,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华夏中原与游牧民族都还有很长时间的仗要打,而让华夏中原提前掌握先进许多的火器,很有可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住游牧民族的作战强项。就比如说清代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力的打压火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说,不就是被火器给打怕了吗?怕这些火器会压制住清兵的强力骑兵来着。
总而言之,陆仁的考虑还是比较远的,至于实不实在,这个陆仁自己也说不清楚。还是那句话,陆仁是人不是神,能做的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的去走,至于以后会变成什么样,这玩意儿谁又能说得清楚?
————————————————————
时间是建安二十五年的九月初。
这个时候,孙尚香还在吴郡招募士卒,周瑜还在夷州与陆仁扯着皮,但是在辽州这边,陆仁方面与三族联军的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已经打了好几次了。
而在此之前,也就是陆仁方面收到三族联军准备进犯辽州地界的时候,驻守辽东的刘晔等人和驻守辽西的吕玲绮等人当然会去劝说各地的百姓撤往安全地区,以免被即将到来的战火所波及。
只是这事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却很难。农耕时代嘛,古人们的乡土情节都很重,想要他们背井离乡可不是件容易事。
相比之下辽东那边还好点,因为辽东结束战事才一年多些,辽东的百姓大多都还没从战火中回过味来,而且辽东北部的地区,如沈阳一带的农耕生产之类的都还没有恢复过来,说白了就是百姓们没啥可留恋的,所以刘晔的政令一下,大家收拾收拾就都往南面的乐浪一带跑了。
而辽西这边就麻烦多了。其实辽西这边之前也打过规模较大的仗,但总的来说安定的时间要长于战争的时间,所以辽西地区的百姓生活状况相对来说比较安定。而且辽西这些年下来开发程度相对较高,百姓们在田地里有着大量的收成,这就使得百姓们有些舍不得了,总想着把地里的收成抢收了再跑。
更有甚者……唉!陆仁在辽西采取的是收拢愿意归投的乌丸与鲜卑的策略,而这些人群部族在投靠到陆仁的麾下之后,经过这些年的时间也从游牧转变成为了农耕或是蓄牧。这本来是好事,大家都有好日子过,又有几个人愿意去打打杀杀?可是当这些人听说三族联军来犯的时候,居然很有那么些人傻愣愣的说都是鲜卑或乌丸,不会来抢自己。这是陆仁没听到,听到了非骂这些人是不是安生的日子让他们过傻了。亏你们还曾经是草原上的部族,难道不清楚草原部族之间相互开黑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
为此,吕玲绮和陈宫,还有拓跋玉和慕容紫英不得不把驻扎在菊花港和锦州的部队给派遣出去,一次又一次的对这些“钉子户”进行反复的劝诫,说得难听点就差用强制的手段将不愿离开的百姓强行带离了。
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什么强制的事件。这是陆仁的意思,用陆仁的话来说,就是劝咱们劝过了,你硬是不肯听从,那吃了亏可就不关我的事了。真要是动用了强制性的手段,对这些性情彪悍的人反而容易引发反效果。
不过说真的,陆仁在这里也有一个很险恶的用心……抢吧!杀吧!!让来犯的乌丸或者鲜卑为了钱财去杀和抢住在辽西这里的乌丸和鲜卑,这样很可能会直接使乌丸和鲜卑分裂成较为彻底的“仇陆派”和“亲陆派”。那么再打起来的时候,“亲陆派”会为了自己安定而富足的小日子,全心全力的站在陆仁这一边去参战。
这些就不扯了,此刻锦州城的议事府衙前,刚刚完成任务的吕玲绮翻身下马直入大厅。一进到厅中,吕玲绮就把头盔顺手扔给了厅中的侍从,再接过侍从递过来的热茶并向陈宫招呼道:“陈叔,我回来了。”
陈宫与慕容紫英正对着沙盘地图议事,见吕玲绮回来,陈宫便发问道:“吕丫头回来了。你这支人马此次的情形如何?”
吕玲绮叹了口气:“唉,别提了!这次的几个村庄和部落加起来才不过两千来人,却费了我好大的劲才把他们给搞定……不说这个,主公那里有没有消息传回来?”
陈宫点点头,把一纸书信递给了吕玲绮再轻叹道:“孙郡主做的好大的事!不过经此一闹,到是解决了孙权对主公的隐患。特别是周瑜和孙郡主将要来辽西参战一事,可以说是把孙权给绑上了主公的战车,对孙权应该说是再无忧虑了。”
吕玲绮仔细的看完了书信,不由得连连点头。不过也就在这个时候,厅外传来了脚步急促的脚步声,跟着就是传令兵的大嗓门:“报!三族联军的前军约三万骑已抵达北部边境!”
陈宫一愣,再与吕玲绮和慕容紫英对望了一眼,沉吟道:“三万骑?看来都被陆夷州给算对了,三族联军会主攻我们辽西,因为辽西可比辽东有油水。”
闲话说多了没意思。三万骑兵浩浩荡荡的杀锦州,一路上是如何的烧杀抢掠也不必多提。陈宫闻讯之后立即命令之前分散去劝说百姓迁居的驻军火速回城集结。至于那些贪恋乡土的“钉子户”,也实在是顾之不上了。反正真到大难临头之时,相信他们自己会不顾一切的逃命的。
接下来陈宫没有冒然的去和对方硬拼。骑兵?辽西有,但与对方硬兵力绝不划算。相比之下,陆仁的部队更擅长的还是依城而守以及武器优势,而且锦州已经建设了数年,加上有依附于陆仁的乌丸部族与鲜卑部族的存在,对骑兵战术自然是深有领会,许多的设置都能够很有效的遏制住骑兵所擅长的战法。
三族联军在锦州城下没少扔下大量的尸体,实在是有点拿锦州城没了办法。于是乎头领们再一合计,就把目标改为了锦州南面百余里的菊花港。
菊花港是是供给锦州粮草军饷的重要港口,特别是在战事暴发之后,辽西一带的农业生产已经完全中止,锦州的军需供给全赖天津的海运供应。按照三族联军的想法,只要拿下菊花港……甚至不需要拿下菊花港,只要切断锦州与菊花港之间的联系,那锦州即便是攻不下来,菊花港的钱粮也够他们吃几顿的。不过他们能想到的事,陈宫也老早就有想到。所以在此之前,锦州城中所屯积的粮草就已经足够留守在锦州的军民半年之用。
更重要的是菊花港的建设其实比锦州都还要早上几年。也许因为是港口的原因,在城防守备等方面有些比不上正式城池的锦州城,但也让三族联军大叫无奈之处。
兵力配置上,陈宫是带着吕玲绮及一万人马守备锦州,拓跋玉则是带着慕容紫英及一万人马守备菊花港。
不过他们能想到的事,陈宫也老早就有想到。所以在此之前,锦州城中所屯积的粮草就已经足够留守在锦州的军民半年之用。
更重要的是菊花港的建设其实比锦州都还要早上几年。也许因为是港口的原因,在城防守备等方面有些比不上正式城池的锦州城,但也让三族联军大叫无奈之处。
兵力配置上,陈宫是带着吕玲绮及一万人马守备锦州,拓跋玉则是带着慕容紫英及一万人马守备菊花港。更重要的是菊花港的建设其实比锦州都还要早上几年。也许因为是港口的原因,在城防守备等方面有些比不上正式城池的锦州城,但也让三族联军大叫无奈之处。
兵力配置上,陈宫是带着吕玲绮及一万人马守备锦州,拓跋玉则是带着慕容紫英及一万人马守备菊花港。
卷 三第两百三十回 打起来了 2()
原有的历史里面,刘备在入蜀并且与刘璋正式翻脸之后,最担心刘璋会作出的反应不是刘璋如何抵抗,而是坚壁清野。【得简单直白一点就是在蜀中呆不了多长的时间,城又不太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攻下来,那么到了某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撤军。
现在回到陆仁的身上。其实陆仁得到三族联军将会进犯辽州的消息比较早,甚至可以说是在三族联军的兵力还没有开始集结的时候,陆仁就已经收到了这个情报。
别以为这是在夸大什么,事实上陆仁会那么早就收到这个情报,主要是因为辽西一带依附于陆仁的乌丸、鲜卑等部族之中有不少人尝到了跑商的甜头之后,就习惯于将他们在辽西得到的某些产物贩运到更北方的漠原之中,然后再将漠原中出产的东西又倒腾回来再赚一笔,再说白一点就是他们在跑商。再由于他们本身也是乌丸族或鲜卑族,跑这种商在很多时候,在许多的方面上也很方便。
对这种事陆仁从来就没有刻意的去管过什么,仅仅是在被倒卖的商品类型上作出过一些相关的调控。还是那句话,打仗的事陆仁不擅长,而且对于广阔的漠原地区,冒然的采取军事行动也只会让自己得不偿失,所以陆仁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采取了他擅长的经济策略与文化策略,而这些自行出现的民间游商,也有利于陆仁这种策略的进行。而游商们的活动日益频繁的时候,也就顺带着强化了陆仁对漠原之中的情报掌握。
所以所以,陆仁才会很早的时候就收到了相关的情报并且作出了对应的安排。而当陆仁在作出各方面的安排的时候,陈宫曾经专门的赶回了一趟夷州,与陆仁面对面的密谈。
当时陈宫问过陆仁是想单纯的进行防御把来犯之敌给打回去,还是想来把大的,用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来换取辽州多年的宁静,陆仁对此也当然的会反问一句如果是想玩把大的,那么陈宫又是准备怎么去玩。
这时陈宫就先向陆仁分析了一些情况……嗯,大致上陈宫所说的就是那个时代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中,中原的农耕民族如果主动出击时常常会碰上的一些难处,比如说索敌难、行军难、补给难等等,而陆仁对于这些东西还是比较了解的,这也是陆仁并没有并没有发动过主动性的出击的原因之一。
然后陈宫就总结说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有这些优势,想用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消灭他们的有生力量绝不是件容易事。如果真的是想对他们来把大的,一次性的消灭掉他们大量的有生力量,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以巨利而诱之,聚敌众而歼之”。
接着陈宫就向陆仁说出了他的设想:这次乌丸、鲜卑、夫馀聚集起了十几万的人马进犯辽西固然是有些来势汹汹,但也不可否认正好是给陆仁提供了一个可以“聚而歼之”的机会。那么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于陆仁能不能抛出足够的诱饵,把这十几万异族联军给牢牢的吸引在辽西这里,让他们不肯轻易离去。
这时的陆仁其实已经明白了陈宫的意思,所以只是微笑着向陈宫回了一句“鸟为食而亡”,再接下来嘛……好吧,其实就是在陆仁的暗中首肯之下,辽西地区的秋收工作其实被陈宫有意的拖慢了一些。
再说白一点,就是在陈宫的运作之下,辽西并没有去玩“坚壁清野”,反而在辽西的原野田间给来犯的三族联军特意的留下了大量的钱粮,并且在守备方面还刻意的留下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破绽。而这也正是陈宫他们对规劝辽西百姓暂时离开战场的事情做得不是那么强硬与彻底所隐含的原因之一。说句残酷点的话,特意留下的钱粮是诱饵,放任这些不肯离开的百姓不管其实也是诱饵,因为人员没有迁离得那么彻底的话,才会显得陆仁这里的战争准备作得并不充份,以此来减少三族联军的警惕心理。
总之一句话,陆仁和陈宫定下来的计划,就是要把来犯的三族联军给拖在辽西,然后要就设法进行大规模的围歼作战。再以目前的战况来看,三族联军的十几万人马都已经初步的入了套。
————————————————————
转眼之间便已是十一月的下旬。
十一月正值隆冬之季,北境辽西地界的气候更是冷得吓人。不过在此刻的菊花岛港口,众多的军民船工却顶着凛烈刺骨的沿海冷风,忙碌的接纳着刚刚抵达菊花岛的夷州大规模船队。
且不提一众军民是如何的忙碌,只说在码头的某处,刚刚走下舢板的周瑜与孙尚香于冷风中各自裹紧了身上的棉衣再相对一笑之后,周瑜便摇头轻叹道:“虽早知北境苦寒,却真没想到竟会冷到这种程度,不过到也令我明白在临行之前,尚香你为何会执意让我们多带上一层棉衣。”
又紧了紧身上的棉衣,周瑜不由得苦笑道:“现在回想一下,我长至这般年岁,却还一直没有去过黄河以北的地区。之前听你提起北方的天气如何严寒,我还以为她是有所夸大,直到今日到此方知尚香你所言非虚……不,可能比你所说的还要冷上几分。”
就像周瑜说的那样。真论起来,周瑜在此之前基本上一直都是呆在南方,去得最北方的地方不超过徐州地区,而这个样子突然一下来到隆冬之季的北境地区,一时半会儿间又哪里能够适应得了北境的严寒气候?
孙尚香见了周瑜的这种反应只是耸耸肩再微笑着回应道:“我还好啦!最近这些年我多数时间是呆在倭岛邪马台,那里的冬天虽然还不及辽州这么冷,但比起江东却还是要冷上许多的。只不过嘛……那里的温泉很多,很多时候我就喜欢泡在温泉里观赏雪景。对了,等咱们这里的仗打完了,我带仲兄去邪马台玩一圈,然后让仲兄你也去享受一下棚外大雪飘飘,身子却浸泡在暖暖的温泉里的那种奇妙感觉。要是小乔嫂嫂也接去的话,还可以让她给你擦擦背。不过小乔嫂嫂来不了的话,就只能让伯言给你擦背了。”
周瑜一听这话就没来由的打了个哆嗦,因为那种光着身子呆在冬雪之中的画面,实在是让周瑜有点难以接受。别想歪,周瑜只是怕冷而已。
赶紧的甩了甩头,周瑜便呵了口暖气在手心,然后一边互搓着双手一边望向就近舰船中的江东子弟。细望了数眼之后,周瑜微微皱眉,随即向孙尚香道:“尚香,马上着将校去查点一下弟兄们的体调如何。我们带来的江东子弟都生长于江南温暖之地,于隆冬之时来到这严寒北境都会很难适应得了。我们得多注意一些,以免发生不必要的非斗战减员。”
孙尚香应了一声,吩咐身边的近侍婢女去传令。不过当侍婢应命而去之后,孙尚香却稍稍的楞了那么一下,随即向周瑜笑而问道:“仲兄你方才是说‘非战斗减员’?我记得你以前可不会用这个词的。”
周瑜也楞了楞,但马上就回过味来,亦向孙尚香笑道:“你在吴郡召募战士的时候,我一直在夷州游历。而我游历之时,陆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