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以为内阁最起码,还是应该拥有对戎政府紧急处分的权力的。”
对于黄立极索要对戎政府的控制权力,朱由检既没有同意,也没有马上拒绝,他想了一会才说道:“朕想听听,内阁还有什么不同意的地方。”
郭允厚眨了眨眼睛,对着崇祯说道:“对于陛下所说的,提高烈属的抚恤金,并对辽东战争及奢安之乱中受难的平民百姓也要进行补助的条款。
臣以为,做到前一条户部已经要竭尽所能了,而想要做到后一条,就算是把臣这把老骨头卖了,也一样满足不了。如果保护法令不删除最后一条,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赞同的。
如果陛下实在要通过这一条的话,那么请允许臣致仕。”
郭允厚这是第一次向崇祯提出了辞职的威胁,朱由检知道现在大明的管家是多么难当的一件差事,他自然不会轻易的让郭允厚辞职。
他绞尽脑汁的想了许久,才说道:“那么向所有的辽东及奢安之乱中受难的百姓、立功将士,发放土地债券,待收复辽东、平定奢安之乱后,按照土地债券的面额进行授田。”
施鳯来顿时吃惊的说道:“陛下,难道我们不是在同建奴和谈吗?”
朱由检对着施鳯来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们的确是在同建奴谈和。但是和谈的目的是为了准备战争,而不是就此闭上眼睛享受和平。”
张瑞图有些不习惯于,崇祯这种一边力主同建奴和谈,一边却开始准备撕毁和约的做法。
“陛下,如果建奴真的同意和我们签订和约,难道我们转身又要撕毁和约吗?这样的话,和谈又有什么意义呢?海外藩国又将如何看到我大明呢?”
对于张瑞图说法,朱由检丝毫不以为意,“和约签署的的唯一用处,就是用来撕毁。重要的不是谁先撕毁和约,而是大明有没有这个力量去撕毁和约,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只是盲目的去撕毁和约,那才是愚蠢而应该被人讥笑的。”
虽然在场的几位阁臣都没有把道德挂在嘴边的嗜好,但是面对一个完全以利益来衡量国事的皇帝,他们也感觉了些许羞愧感,不过也仅仅是羞愧感而已。
对户部尚书郭允厚来说,只要不让户部进行拨款,他并不在意保护军属、烈属的法令能不能通过。
不过他很怀疑,这份土地债券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辽东难民和辽东军士还有一块广阔的辽东土地可以用来画饼。
但是奢安之乱现在虽然平定了永宁宣抚司,但是好不容易才收回了永宁宣抚司,内阁没有那个人敢冒着再激起永宁宣抚司叛乱的风险,去剥夺这些投降朝廷的土人的土地的。
张瑞图就如此说道:“陛下辽东的土地债券也就罢了,这个赔付给受奢安之乱牵连的百姓和立功军士的土地债券,事实上根本无法兑现。
水西宣慰司虽然有不少耕地,但是永宁宣抚司耕地并不多,这两处土司都在川贵交界之处,本身就是山高林密的所在,他们的耕地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陛下想要用他们的田地来分给受难百姓和立功将士,恐怕这些土人就算投降之后也会反叛的。而且奢安之乱影响的地区差不多遍及了半个贵州和大半个四川,受灾的百姓数以百万计,要想一一补偿,除非把半个四川的土地拿出来才对。”
朱由检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笑容,“诸位先生有没有想过,我大明现在处在什么时代?”
朱由检扫视了一眼保持沉默的几位阁臣后,才继续说道:“现在的大明正处于末世,是人将食人的衰亡之季。
朕也读过历史,现在的大明同五胡乱华之际到底相差多少?建奴在关外杀戮汉人,奢安两土司在西南腹地杀戮我汉人,西班牙在马尼拉杀害我在海外贸易的汉人。
在这种时刻,还要去考虑那些杀害我汉人的禽兽能不能活下去,各位先生不觉得羞愧吗?各位身上穿的衣服、口中吃的食物,乃至平日享受的一切,难道不是来自于百姓的给养吗?
朕虽然学问不深,但也知道,无民则无国,无国则无君。身为大明之君,我只在乎大明的百姓能不能活下去。至于其他人的生活,于我无关。”
徐光启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陛下,这奢安两土司虽然叛乱了,但是两土司治下之民,也是我大明之百姓啊。”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当他们向汉人挥刀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我大明的百姓了。朕要求内阁发布命令,在明年3月15日之前,依然不投降的两土司治下土人,将不再是我大明百姓。在奢安之乱中,曾经杀害过大明百姓的土人,大明绝不接受投降。”
黄立极有些紧张的说道:“陛下,如果这样下诏书,那么水西安邦彦岂能再投降于朝廷,这西南奢安战争恐怕不是两三年能打的下来的啊,到时所花费的军资恐怕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朱由检冷笑了一声说道:“朕劝黄先生还是尽早放弃,迅速平定奢安之乱的想法。
从万历二十六年,播州杨应龙起兵叛乱以来,西南土司奢崇明、安邦彦先后叛我大明,各位先生能告诉朕,这是为什么吗?”
对于崇祯的问题,黄立极有些难以张嘴,张瑞图不由出声解围道:“贵州提学道刘锡玄曾言:云贵当地百姓遭受贪官污吏的盘剥,生活苦不堪言,就算是土司也不得幸免。臣以为,还是吏治的问题。”
朱由检马上说道:“朕倒是听说了,西南地区的地方官员,对于土司接任之人,不仅蓄意刁难,而且还肆意勒索,才使得西南诸土司生起叛明之心,是这样吗?”
黄立极有些尴尬的说道:“这些事,大约是有的。”
朱由检却微微提高了声音说道:“这些贪官污吏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他们再不是什么好东西,也是我大明的朝廷命官,岂是这些土司能够聚兵报复的?
而且以朕看来,这些土司虽然以反对贪官污吏的借口起兵,但是实际上,不过是看到我大明在辽东兵事不利,以为可以趁机在大明腹部捅上一刀,裂土自成一国罢了。
我大明势力强盛时,对他们自然可以用安抚的办法,承认他们有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力。
但是现在大明力量衰亡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周边的那些野人部族知道,叛我大明者将被严惩。
否则那些住在边地的大明百姓,岂不是成了这些土司最为可口的美食了?
大明可以做一只受伤的狼,但绝不能当一头受伤的猪,否则周边但凡有点力量的外族,都会扑上来咬我们一口。”
在崇祯激烈的指责下,内阁终于还是通过了军属、烈属的保护法令。内阁同时颁发了一条命令:奢安叛民如果不在崇祯元年3月15日向朝廷进行投降,那么大明将不再认可叛乱民众享有同大明百姓一样的权利。
同样,崇祯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对于黄立极想要在京城中掌握一只武力的请求,他选择了部分同意。
崇祯没有同意内阁可以插手戎政府,但是却认可了原本被锦衣卫控制的京城巡警局,现在也接受顺天府的领导。
虽然内阁需要通过顺天府,才能对巡警局发号施令,但是黄立极总算松了口气。
孙承宗等东林党人掌握了武学和新军筹建的权力,给了他这个同东林党人结怨颇深的内阁首辅很大的压力。有了领导这个巡警局的权力,起码内阁对于京城的风吹草动不会一无所知了。
朱由检显然并不想就此结束会议,他继续提出了一个建议:“全国各地设有689个河泊所;行使征缴鱼课与登记船况之职等职责。
但是朕也看到了,这些河泊所除了收税之外,并没有促进渔业的繁荣,甚至于还制定了不少条件来限制渔民发展渔业,比如限定捕鱼的船只能是单桅平底,把海岛上的渔民迁回大陆。
朕以为,这些不适合渔业发展的条款,是时候废止了。而河泊所制度也要进行改革,现在大部分河泊所已经成为了豪族和王府压榨渔民的工具了。
一句话,好处被他们拿去了,但是恶名却是朝廷背负了,这种折本的生意,朕可不做。”
第281章 天花()
朱由检刚刚同内阁谈论完,对各地河泊所进行清理整顿,重新调整各地河泊所应上缴的税银和物资数目。
裁撤一部分只剩下税额的河泊所,并收回原本已经赏赐给各地王府的河泊所征税权力,禁止各地豪族、勋贵私自霸占水面收税,并废除渔民的人丁银。
“陛下…”高起潜在门口打断了内阁同朱由检之间的会议,黄立极顿时停下了自己的话语,一干阁臣都等待着崇祯的决定。
朱由检只是微微有些被打断议事的不快,不过他还是对着几位阁臣说道:“看来我们要中断一会,朕一会还要几件事想要同各位先生讨论。”
崇祯的话让黄立极、施鳯来等人瞬间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他们还是第一次进行如此高强度的会议。在短短的一个早上,已经确定以往大约在朝会上讨论数次都无法决定的事项。
已经习惯了往日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利害衡量,才能一点点得出结论的阁臣们,实在有些接受不了崇祯这种粗暴的推动政事进行的方式。
他们现在最希望的就是尽快结束会议,好让他们有时间对之前会议作出的决议进行检讨。
听到崇祯提议中断了会议,黄立极及几位同僚顿时点头说道:“陛下请自便。”
朱由检随即让王承恩把高起潜叫了进来,看着几位阁臣同崇祯围住在一张长桌面前,这种从没见过的会议形式,让高起潜稍稍分了神。
王承恩有些不满的看着楞在那里的高起潜问道:“究竟是什么事,让你这么急冲冲的跑过来。”
高起潜顿时反应过来,连忙汇报道:“启禀陛下,是西城救济院内有一名孩童身上出现了痘疹。按照陛下的命令,京城内若是发现这等恶疾,必须第一时间通报陛下,臣这才冒昧冲撞了陛下同几位阁老的会议。”
高起潜的汇报,让几位阁老闻之色变,施鳯来有些急迫的说道:“当令军士把病者疏散到城外去,通知全城小儿尽量减少外出,另外请陛下下令祭祀痘神。”
黄立极不满的看了一眼沉不住气的施鳯来,这才对崇祯安慰道:“请陛下切莫慌乱,每年冬、春之际,京城总会出现一波痘疹时疫,待到开春之后,地气上升,时疫自然也就平息了。这段时间,还请陛下不要在外出了。”
朱由检其实并不慌乱,在他曾经所处的世界中,天花作为一种疾病已经被完全消灭了。
虽然他现在的身体并没有接种牛痘,但是他心理上却始终没把天花当做多了不起的传染病,现在看着身边人如临大敌的样子,他心里倒也跟着紧张了起来。
“朕不慌乱,朕觉得这天花也没那么恐怖,施先生说的大约是夸张了些。”朱由检半是安慰黄立极,半是鼓励自己的说道。
徐光启顿时正色说道:“陛下不可如此轻忽大意,这天花向来都是恶疾,一旦染上就头面生痘疮,令人生不如死。且此病最容易过到小儿身上,一旦染上就是药石无效,只能听天由命。
陛下身系社稷之安危,岂能轻易置自己于险地。虽说民间有种痘之法,但是种痘之后也未必全是安然无恙,陛下这段时间还是少和外人见面为好。”
看着几位阁臣如此郑重其事,朱由检也不得不岔开了话题,他好不容易才打开了局面,为自己赢取了京城之内自由行动的权力,又怎么甘心因为天花而被关入宫内去。
不过朱由检也知道,几位阁臣的劝谏,他还能够搪塞一番。等到了众位朝臣一起上疏劝谏的时候,他就没什么退路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不得不结束了同内阁的会议,“好吧,今天的会议就先结束,让朕同太医院的太医们商议下,这天花应当怎么防治的问题。”
太医院的大堂内,朱由检召见了王肯堂、龚居中、张介宾、吴有性、邓玉函等太医学者。
朱由检耐心的听完了,这些医生对于痘疮的描述和防治方式之后,才微微点头说道。
“朕听了各位先生的介绍,大致明白了这天花恶疾的情况了。也就是说,根据各位的行医经验,对付天花预防比治疗更为有效是吗?”
王肯堂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等行医数十年,经过治疗而愈合者不过十之二三,而且治疗的效果也并不显著。倒是使用预防的种痘法,能大大提高治愈的机会。
不过种痘法同样比较凶险,只有一半的机会不会转为真正的天花。而且种痘法虽然在成人身上的效果要好于小儿,但是天花却往往最容易过到小儿身上。因此民间对于种痘法依旧是,肯定和质疑参半。”
邓玉函非常好奇的听着堂上这些太医们讲解的痘疮知识,这些中国医生对于天花的了解和治疗方式,让他觉得欧洲的医学家们简直就是一群茹毛饮血的野人。
太医院的医生们都认为,种痘法是对付天花最好的预防治疗方式,但是却没人赞成对皇帝及皇后、两位皇妃进行种痘术。
朱由检试探的说道:“天花出现这么多年以来,只有种痘术取得了不少成果,朕觉得用种痘法预防天花显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不过一直以来,各位使用的都是人痘,为什么不试试牛痘呢?朕听说,上牧监养殖黄牛的农户们,从来没有得过天花的病例,也许牛痘比人痘更为温和,适合于种痘法也说不定。”
听到了崇祯说的这个消息,几名太医顿时就开始讨论了起了,朱由检可听不懂那些中医理论,他随即叫来了太医院的院使蒋庭芳。
“蒋院使,现在太医院管理惠民药局的是谁?”朱由检轻轻问道。
蒋庭芳恭敬的回答道:“是左院判胡德公,和宫内派出的女医官林香儿。”
“那么救济院发现天花之后,惠民药局都做了什么事?”
“回陛下,胡院判第一时间就带人封锁了救济院,禁止人员随意出入,并通知了小臣。而林女官则一直呆在救济院安抚孩童,没有出来。”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胡院判的处置还是不错的。王承恩,你让巡警局抽调一些已经出过痘的警员,去协助胡院判。
还有,孩童生病期间内出入过救济院的人员,都要进行隔离监视,就定在15天,如果有发病的要立即上报。
对救济院所在的胡同进行封锁,确认疫情结束之后再撤除。在隔离期间,被隔离户每日所需要的米菜,派专人送去,钱可以从内库拨出先。”
王承恩答应了声,立刻走去院子里传话去了。朱由检这才对着身前的蒋庭芳继续说道:“现在看来,光靠惠民医局被动的等待患者上门,是无法及时了解京城的疫病情况的。
朕以为应当建立一个统筹全局的卫生防疫部门,这个部门里不需要什么医术精湛的大夫,只要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并能分辨出常见的传染病就可以了。
卫生防疫部门的任务很简单,及时发现疫病,做好隔离役区,向太医院汇报,以便太医院能够及时进行救治工作。
此外制定都城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让巡警局强制各坊区百姓实施,还有就是推行种痘术,对天花进行预防。
蒋院使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蒋庭芳唯唯诺诺,那里敢对崇祯提出的方案进行修改。看着这位太医院院使难以担当重任的表现,朱由检只得把新成立的这个北京医疗卫生防疫署,交给了胡德公。
随着崇祯这边商议完隔离及组建防疫部门等事项,王肯堂等人也终于讨论出了一个结果,他们认为可以试验一下牛痘的接种效果。
朱由检建议在刑部大牢内选几名罪犯出来进行试验,但是邓玉函却上前请求道:“陛下,请把这个光荣的科学试验交给我,如果牛痘真的能够改善种痘术,这无疑是医学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我绝不能让第一个接种牛痘的荣誉落在一名罪犯身上,而且作为一名医生,我可以及时准确的描述出接种之后的各种反应,清陛下准许我这么做。”
“邓神父,朕知道你对任何医学的创新都很着迷,但是种植牛痘还是第一次,谁也不确定它是否毫无风险,所以朕觉得你还是先等一等为好。”朱由检可不愿意一名科学家去冒这样的风险,他竭力的劝说着。
吴有性忽然也上前请求道:“陛下,这是我大明第一次用牛痘进行预防天花的试验。臣觉得,应该由一名大明人来做这个试验,臣愿意接受牛痘的接种。”
朱由检看着下方两个争着要做接种对象的傻瓜,不由露出了一丝苦笑,不过他心里倒是觉得,如果大明有一半这样的傻瓜存在,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什么领域不被大明所征服的了。
最终在朱由检的劝说下,决定还是先从上牧监和京城郊区的农户家中,先找到有痘疮的病牛,然后再决定接种的人选和数量。
在崇祯的亲自督促下,天色刚黑时,就有三头牛被牵到了太医院。吴有性终于如愿以偿的第一个进行了牛痘接种,而邓玉函及8名挑选出来的囚犯成了第二批接种的人员。
第282章 刘老蛇()
刘老蛇今年38岁,但是外貌看起来却像是快50的人了。他是顺义骆马庄人,骆马庄位于顺义县东北角,村子不大只有40多户人家。
和骆马庄相隔不到5里,就是一个三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庄吴家堡。吴家堡最早是永乐年间,从南方迁移来的吴、林、黄三姓人家建立起来的,繁衍生息百多年之后,就成了一个庞大的村庄。
到了嘉靖年间,吴家开始发迹,出了一个进士,两个举人。虽然官职最高不过是延安知府,但是他却让村庄的名字变成了吴家堡,吴姓开始一家独大。
从那之后,开始兴旺发达的吴家堡吴家,就一步步的并吞了吴家堡附近的田地,像骆马庄这种连个识字的人都找不出的小村庄,基本上就成为了吴家的附庸了。
骆马庄有近40顷地,大约有35顷地已经是姓吴了。村子里有一半人是一分土地都没有的极贫户,整个村子除了一两户人家之外,其他村民靠给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