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笪继良离去,内阁阁臣们开始鱼贯而入。9名阁臣,崇祯自己,王承恩及姚士恒,共计12人。

    对姚士恒来说,这个场面让他有些紧张,毕竟在座的几人以往都不是他可以这么接近的大人物。

    “朕说过,节后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会讨论关于内阁阁臣的本年度工作计划,不知道各位已经想好了吗?”

    黄立极等人的神情颇有些不自然,他们原本以为皇帝只是说说而已,早就把这个莫名其妙的要求抛之脑后了。

    于是乎众人期期艾艾的说了一通,他们往日习以为常的事务。在朱由检听来,他们不过是把自己的日常事务复述了一遍罢了。

    耐心听完了阁臣们发言之后,朱由检沉默了片刻之后,才开口说道:“各位说的都很不错,但是缺乏主动性。朕想问问,诸位阁臣认为我们应当把大明最终要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换言之诸位进入内阁后,本届内阁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黄立极看了看左右的同僚后,有些不确定的询问道:“陛下,这最高理想是什么意思?”

    朱由检思索了下,便说道:“比方说,愚公的理想就是移走门前的山,那么各位组成的这个内阁理想是什么?”

    “陛下莫非说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类的说法吗?”施鳯来不由揣测着崇祯的心思说道。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但你说的是是个人的理想,而朕要的是内阁的理想。”朱由检说道。

    黄立极有些不确定的说道:“陛下莫非说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黄立极说的是,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述的理想社会形态。这也是众多能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想要成就的社会。

    朱由检只是稍稍思索了片刻,就确定了一件事。在这个时代,想要聚拢人心,没有比大同社会更好的号召口号了,就如同后世的号召最终建成**社会一样。

    “就是这个,朕以为内阁第一件事,就是确立一个最高目标,把大明建设成为大同社会。”朱由检毫不犹豫的肯定道。

    朱由检的话让几位阁臣面面相窥,黄立极不想让自己成为朝野舆论的笑料。

    他有些尴尬的说道:“陛下,大同社会是圣人的理想,臣等何德何能,敢夸口建立连圣人都实现不了的大同社会呢?更何况臣等任期不过两届十年,要在十年内建成大同社会,这传出去,不是徒惹人笑吗?”

    其他阁臣们对于黄立极的说法也同样深有同感,认为崇祯似乎把国政过于儿戏了。

    张瑞图也小心翼翼的说道:“这圣人所说的大同社会,只要是读书之人就人尽皆知,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复述一遍…”

    朱由检打断了他说道:“读书人都知道有这个理想,大明百姓知道有几个官员为这个理想努力过吗?”

    几位阁臣原本轻松的神情顿时不见了,对于崇祯的质问,他们颇有些不安的感觉。

    别人可以沉默,但是首辅黄立极却不得不出声答复崇祯,他略有些心虚的回答道:“臣以为大部分官员还是为此努力过的。”

    朱由检并没有反驳黄立极,反而顺着他的话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昭告天下,大明的读书人做官就是为了建成圣人所说的大同社会?

    朕从来没有要求你们,在什么时候建成这个大同社会,朕只是要求你们保证,你们现在做的一切决定,是为了将来实现这个目标而已。

    借用愚公的一句话,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大同社会又不会跑路,它就在那里。只要我们每天前进一步,一步步走下去,总有一天会达成这个目标。但是如果我们连说出目标的勇气都没有的话,谁会认为我们为之努力过呢?

    至于各位惧怕人笑,朕到觉得这是好事。古人云:知耻而后勇,想必为了不让人笑,各位也总要做些事情出来的。”

    钱谦益这才发觉,论起宣扬道德口号来,这位少年皇帝并不比东林党人差多少。

    黄立极则感觉有些头疼,崇祯把这么一顶高帽带在内阁头上,要是内阁出了点什么差错,岂不成了众矢之的。

    也许大明朝的读书人当中,的确会有一些想要达成圣人理想的人。但是大明朝的官员,绝大多数追求的不过是荣华富贵和耀眼的权势罢了。

    就算是内阁中的这9人,有谁能做的到天下为公呢。但是他们谁也不会站出来告诉皇帝,他们入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建设什么大同社会。真有人这么做的话,估计要被言官清流弹劾到死了。

    于是,虽然内阁阁臣们对于皇帝的说法嗤之以鼻,但是把大明建设成为大同社会,作为大明内阁的最高理想,在内阁全体赞成的状况下通过了。

    朱由检看着举起右手同意的各位阁臣,满意的放下了自己的右手说道:“大家都表示赞成,可见我们对于建立一个美好社会,还是有着共同的意愿的。今后各位决定内阁重要事情时,可以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朕觉得这样挺好,当然首辅拥有一票否决权。”

    黄立极有些迷茫的问道:“一票否决权是什么?”

    “就是,只要某件事首辅投了反对票,哪怕其他人都赞成,都不能通过。”

    “那臣要是赞成,其他人都反对呢?”黄立极下意识的问道。

    “那还是没通过。”朱由检毫不犹豫的说道。

    黄立极才发觉,自己似乎问了一个愚蠢的问题,他顿时闭上嘴。

    当各位阁臣还在纠结于,要如何去建设这个大同社会的时候,朱由检再次开口说道。

    “把大明建设成为大同社会,这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成的,甚至于数代人之后,我们也未必能达成这个最高理想。

    总而言之,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看不到这个目标实现的,因为这个目标太过遥远了。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最高目标划分为几个阶段,先制定出一个我们能做得到的最低目标。”

    不管是黄立极还是钱谦益等阁臣,心里终于松了口气,在他们看来,皇帝总算是恢复了理智,不再把虚无缥缈的圣人理想挂在嘴边了。

    虽然大明的官员都非常愿意用圣人的道德言论去约束皇帝的行为,但是不代表他们愿意被皇帝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

    “臣以为,这个最低目标可以设定为国泰民安。”张瑞图赶紧主张道,他深怕皇帝再说出一个让内阁无法做到的目标。

    朱由检只是看了看他,便否决道:“这个目标还是太高,也太过空洞。我们要设定的低一些,也要更具体一些,好让朝廷官员和百姓一听就明白过来。”

    “那么陛下的意思是?”黄立极不得不出声询问道。

    “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朕以为凡是大明治下的百姓,都应当能够满足,吃的饱穿的暖,这个作为人最低的基本物资需求。”

    崇祯提出的这个最低目标的确不高,但是对于内阁阁臣们来说,这个目标比刚刚他们提出的国泰民安还要难以完成。

    在这些官僚的思想里,国泰民安不过是意味着,边疆不发生战争,国内不发生民变的一个状态,这种状态努力一下还是可以勉强做到的。

    但是要解决每个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就算是“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安乐,岁不能灾”的仁宣盛世,也不能保证边远地区的大明百姓能够解决温饱问题。

    在座的阁臣中,除了钱谦益等少数几人出身江南缙绅之家,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触动感。黄立极、徐光启、郭允厚等几人不是出身小地主,就是见过大明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他们很清楚的知道,皇帝提出了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目标。

    作为崇祯的支持者,徐光启虽然认为这个最低目标看起来很难完成,但却同样是他个人的政治理想,和皇帝早就沟通过的他,第一个出声支持了皇帝的意见。

    钱谦益和施鳯来立刻跟上了徐光启的步伐,他们心里想的是,只有和皇帝保持一致,才能让他们在内阁不被边缘化。

    有了三名阁臣的支持,黄立极等阁臣终于放弃了给皇帝泼冷水的念头,他们略显迟疑的向后表态支持了崇祯制定的这个最低目标。

    建设大明的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获得了内阁的全体支持之后,朱由检终于松了口气,果然想要决定什么事,缩小决策的人数才是王道。

    说服9名内阁成员接受自己的想法,比在朝会上说服数百名文武官员们,要简单快捷的多了。 

第21章 考核官员的标准() 
黄立极虽然不得不认同了崇祯提出来的两个目标,但是他和皇帝相处的这几个月里,让他感觉到这两个看似空洞的口号,并不会是崇祯今天开会的目的。

    正当他琢磨着崇祯提出这两个目标,究竟想要做什么时,朱由检终于再度开口说道。

    “想要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自然就要发展大明农业和同业的生产能力。

    而想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最主要的还是直接面对大明百姓的地方官员,特别是3000多个管理大明一地的知县。

    俗语说的好,蛇无头不行,知县干的不好,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一地的百姓。所以吏部要对各地知县重新进行甄别,有能力者上,无能力者下。

    今后吏部提拔官员,无知县经历者不得为封疆之臣,非封疆之臣不得为首辅。”

    “陛下,入内阁者必翰林也,这是祖制啊。”张瑞图震惊之下,竟有些不顾礼仪的打断了皇帝的话语。

    对于他们这些翰林出身的阁臣来说,崇祯的这个说法无疑是断绝了,在京城熬资历的翰林院学士们的通天之途。

    对于张瑞图的失态,朱由检并没有不满,他只是平静的说道:“过去的内阁任务主要是为皇帝拟诏,自然是要才学出众的翰林学士入阁。

    但是现在的内阁主要任务,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因此自然要让能够解决问题的实务官员入阁。难道各位以为朕说的不对吗?”

    虽然皇帝的说辞损害到了翰林院同僚的利益,但是黄立极的心却安定下来了。虽然在崇祯的支持下,他推进了内阁改革制度,也取得了和张居正相去不远的政治权力。

    但是到了现在,黄立极还没想明白,自己究竟拿着这个权力要干什么。

    从成祖建立内阁制度以来,进入内阁的阁臣们,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就是,从皇权手中取得失去的相权。

    在以往,内阁做的不好,都可以推给皇帝,因为皇帝不勤政,才导致国事日渐败坏。

    但是新内阁成立之后,崇祯已经把行政权力转给了内阁,黄立极也许可以借口崇祯干涉太多,导致内阁无法有效的推行自己的治国之策,但肯定不能以皇帝没放权,所以内阁什么都做不了当做挡箭牌。

    虽然崇祯设置的两个目标看起了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对于黄立极来说,倒是有了一个可以抵挡言路攻击的挡箭牌。

    对于皇帝改革吏制的主张,黄立极是完全支持的,更何况还是打着这么两面大旗,去清理东林党占多数的地方官员。

    如果没有崇祯提出的两个目标,黄立极想要让内阁颁发的政策,切实的在地方上实施。最多也就是调整几个督抚一级的官员,再往下调整必然是要被清流们攻击弹劾的。

    但是现在,按照皇帝的主张推行下去,大明所有的地方官员哪怕都调整了一遍,那些清流们也不敢公然跳出来唱反调。

    黄立极在其他人说话之前,抢先说道:“陛下的主张,老臣是无限赞成的。不过这样大规模的调整,会不会让有些人说,老臣是在打击报复,进行党争呢?”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微微颔首说道:“如果我们不颁布标准,随意斥退提拔官吏,自然容易被人诟病。所以我们先制定一个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来提拔选用革除官员不就好了吗?”

    黄立极顺势问道:“那么陛下所谓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

    朱由检快速的说道:“先核定每个县过去的几年的平均农业产量,工商业产值,田地税收,工商税收,然后我们每年做一个统计,如果这个县的经济数值是不断上升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认可当地县官是做出了成效的。

    当然除了这些数字之外,我们还应当确认他在任时,修建了多少水利设施,多少道路等有益于当地民生的事务。要是一个知县在任内什么都没做,显然也不应该得到嘉奖提升。

    当然想要做到以上这些,吏部就必须先整顿内部,我们不能指望一群无能者去挑选有能力的人才出来。”

    对于崇祯调整吏部的设想,黄立极很快就表态支持了,他非常希望能借着这个机会,在吏部安排进自己的人员。

    有了徐光启和黄立极的支持,内阁成员们不得不再次赞成了崇祯这个调整大明官员的一揽子计划。

    完成了自己今天参加内阁会议的目的,朱由检决定要给这些内阁阁臣们一点反馈。

    他转头对着王承恩小声说了几句,王承恩便从身后的案几上取过了一个印匣,然后摆放在了崇祯面前。

    朱由检打开了印匣,取出了里面的官印在面前的白纸上按了下去,然后放回印章。

    接着他把印匣推给了黄立极说道:“今后内阁不必再借用翰林院之印,这方印就是内阁专用之宝。今后凡是内阁所出的政策,用上此宝即代表朝廷法令,除非朕下诏书推翻。希望内阁诸位先生,能够善用此宝。”

    黄立极感觉自己的心跳的好快,虽然推行了内阁改革制度,但是他还是有些虚幻的感觉,并不确定皇帝是不是正的把权力授予了新内阁。

    但是现在看到这个印章,他终于相信了。虽然崇祯授予印章时过于随意了些,不过他可一点都不在乎。

    黄立极楞楞的看着面前的印章发呆时,在他身边已经起立的施鳯来赶紧提醒道:“快起身谢恩啊。”

    黄立极这才醒悟过来,起身领着众阁臣对崇祯行礼,接受内阁之宝。

    朱由检随后便说道:“朕想要说的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各位阁臣,请重新按照我们制定的目标,去重新制定一份工作计划表,朕希望现在各位的工作计划将会和之前有所不同了…”

    替内阁确立了两个目标之后,朱由检便留下了心情有些激荡的内阁阁臣们,带着王承恩离开了文华殿的院子。

    出了院子之后,朱由检便对着身边的王承恩吩咐道:“让柳敬亭同姚士恒沟通下,关于内阁的两个目标要全文进行刊登,并进行评论。

    此外,让柳敬亭再安排人员办一份京华商报,专门刊登关于北直隶地方上的新闻,并把北直隶下属各县的物价按月进行统计刊登。”

    “是的,陛下。”

    “陛下,锦衣卫都指挥使张世杰求见。”院门外等候的连善祥,上前向崇祯报告道。

    朱由检抬头看着远处的张世杰,点了点头说道:“让他过来吧,伊莎贝拉已经出发了吗?”

    “是的,陛下。”连善祥答应着,让宫内侍卫放张世杰过来。

    朱由检免去了张世杰的行礼后,就听到了一个让他有些错愕的消息。

    “阳武侯死了?他怎么死的?”朱由检不由追问道。

    张世杰低着头谨慎的回答道:“是被同阳武伯有怨的董卫贤所杀。”

    “就他一个人?阳武伯身边的家丁呢?”朱由检有些不相信了,这个时代那家勋贵身边没有十几个家丁护卫着,他可不信一名老军能突破十几人的护卫杀死一个侯爷。

    “阳武伯被陛下降爵、抄没大部分家资后,就不得不遣散了大部分家丁,家中只留下了十几名家生奴。元宵节后,阳武伯遵照圣命离开京城南下。

    他们当晚就宿在通州驿,然后阳武伯说要出去走走,就带着1名家奴出了门,结果被一直跟着他的董卫贤给袭击了。那名家奴受了些轻伤,但是阳武伯身中数刀而亡。”

    朱由检只是沉默了一会,就叹气说道:“既然阳武伯死了,就让他的家眷返回京城吧。他身后有什么后人吗?至于董卫贤就发下海捕文书捉拿好了。”

    “阳武伯遗下一子一女,董卫贤杀人之后并没有逃走,而是向闻讯赶来的通州当地捕快投降了,现在已经被押入了刑部大牢。”

    朱由检有些愣住了,他能理解董卫贤报仇的心情,毕竟当国家法律不能保护人民的时候,就不能指望人民还会敬畏国法。

    但是他不能理解的是,董卫贤报完仇之后居然不跑路,大明可不是后世的天朝,这个时代并没有这么严密的军警系统,董卫贤只要逃离现场,基本上就没什么人能抓住他了。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天色,犹豫不决的说道:“时间不早了,葡萄牙人还在宣武门礼拜堂等着朕,先去了礼拜堂再说,张都指挥使你也跟着来吧。”

    朱由检说着便向着东华门走去了,张世杰毫不迟疑的跟随上去了。在东安门外,朱由检等人坐上了早就准备好的马车,然后便绕了皇城半圈,向着宣武门一路驶去了。

    快到西四牌坊时,朱由检突然下令马车改向刑部方向。在刑部大院一间办事房中,几名胥吏被赶了出去,走进房间的朱由检命人把董卫贤带上来问话。

    张世杰、连善祥一左一右的护卫着他,刑部尚书薛贞也放下了公务,想要来陪崇祯审问犯人,但是被皇帝拒绝了。

    看着下面遍体鳞伤的董卫贤,朱由检只是皱了皱眉头,便出声问道:“朕能理解你找阳武伯报仇的心情,但是既然大仇得报,你又为什么要来投案自首呢?” 

第22章 效忠() 
董卫贤双手带着镣铐跪在地上,身后还有两名锦衣卫紧紧盯着他,但是他脸上的神情却出奇的平淡。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