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今天,看着这两位宫中红人的脸色,他觉得自己这一年来的辛苦还是值得的。他轻轻上前走了一步,便对崇祯行礼说道:“以往宫内设24衙门管理内廷大小事务,是想要专人专事负责,以减少宫内出现各种弊端。
但是到了今天,24衙门事事都想插手,结果宫内诸多事务互相扯皮不说,机构人员之新设都是有增而无减。内廷机构之臃肿,人员之繁复,可谓胜过国初百倍了。
但是人员和衙门是超过国初百倍了,不过这做事的能力和效率,现在还不及从前的十分之一。每年宫内大半的支出,倒大部分用来养着一大帮闲人了。
经过了去年的裁剪之后,宫内的内侍、宫女人数已经缩减到了7543人,而原本住宫内奉养的数十位先妃,在蒙陛下恩准之后也不过剩下了12人,加上陛下和4位殿下,宫内要伺候的贵人还不到20位。
但是各衙门居然还整天喊着人手不足,要求重新招募人手,否则就无法好好服侍陛下和贵人们,这显然是无理取闹了。
陛下身边每日的服侍人手不过36人,但是某些管事太监也安排了24人服侍自己,如果宫内的管事太监都照着他们的排场行事,去年裁撤的人手岂不是很快就重新招募回来了。
所以臣仔细调查了24衙门的日常事务,及各衙门的人手安排,人员年龄等等情况后。臣以为现在的24衙门应当进行合并,成立一个管理宫内事务的统一机构,这样就能裁撤掉完全重复而无用的机构,也能消除宫内各衙门之间的扯皮问题。
此外,按照现在宫内的大小事务来看,宫内事务同宫外事务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交集。因此臣以为,宫内和宫外应当分成两个部门。
比如宫外负责文思院及股票交易所这些部门的太监,他们实际上同宫内事务已经没有多大联系了。唯一有联系的,是他们所掌管的工坊、公司等获得的盈利,是宫内收入的主要项目。
但是这些内臣出宫之后,因为事业上的关系,同外人交往过于频繁,往来人士也品流复杂。我们谁也不清楚,这其中会不会有人以透露宫内情报,以谋取私利。昔日建文朝的故事,我们总应该汲取教训。
当然,宫外的诸多事业也是宫内的收入支柱,臣以为不可能交给外人去管理。因此臣觉得,24衙门合一之后,应当分为内外两部。今后宫内主管宫内事务,宫外主管宫外的产业,宫内每年对宫外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行检查也就足够了。”
王承恩正思考着,王德化提出这个24衙门合并的提议究竟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朱由检已经心直口快的说道:“那么这管理宫内外事务的两个部门,你打算起什么名字呢?”
王德化早就准备好了,迅速的回道:“掌管宫内事务的叫内务府,掌管宫外事务的叫外务办。臣以为,外务办除了一些主要管事之外,大可以把其他人消去宫籍。如此一来,就算是他们在宫外闹出什么纠纷来,也扯不到陛下身上。
省的那些言官天天揪着宫中产业,到处挑事。说的好像凡是宫内出去的人,就都成了欺男霸女的恶人一样了。”
对于王德化起的名字,朱由检不置可否,只是接着问道:“你打算如何设置内务府的机构呢?”
王德化到不急着回答,而是从怀中掏摸出了一张纸张来,才看着纸张念道:“臣以为这内务府应当设为,行政、人事、财政、会计、基建、后勤、警卫、仓库八个部门,再加上一个外务办,便是九个机构,刚好是数之极…”
王承恩在边上听了半天,总算是听明白了。这行政便是取代司礼监的地位,权力说不得要少了几分。王德化也许现在还没有资格争夺这个行政部门,但是他显然为自己看好了人事部门的权力。
以往宫内人事大多由司礼监安排,要么就是皇帝一言而决。但是按照这个新机构,司礼监虽然地位没有改变,但是独揽宫内人事的权力,算是彻底交出来了。
24衙门缩减为9个,自然有不少宫内老人会失去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王承恩颇为不解,王德化何以如此大胆,敢冒着得罪宫内诸位老人的风险,拿出这个合并方案来。
这些宫内老人在宫内生活了数十年,对宫内的各种门道都清楚的很,要是真的得罪了他们,王承恩不觉得王德化可以躲过这些宫内老人的暗算。
“这些部门倒也是足够应付宫内眼下的事务了,那么对于合并后多出来的人员,你打算怎么处理?”朱由检听完了王德化对于内务府的设置解说,不由继续追问了一句。
“经过臣的调查,现在宫内留存的各位人员之中,不少人的年纪偏大,他们连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都难,何以服侍陛下。臣觉得,应当仿照去年的例子,释放一批老人出宫,让他们也好回乡下养老去。”
王承恩眉头顿时跳了跳,他现在全部想明白了。王德化是想把那些老人都赶出宫去,这倒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未免太过于狠毒了些。
王德化说的好听,让这些老人回乡养老。但是这些人一辈子待在宫内,家乡那里还有什么亲人,即便是有也没什么亲情了。除了一小部分掌握着权力的老人,能为自己攒下点积蓄外,那些底层的老人那里有什么积蓄啊。
虽然王承恩想到了这些,但是他张了张嘴终于还是没有对皇帝说出来。既然崇祯把王德化叫来,显然心里已经倾向于这个合并方案了。而且能把那些倚老卖老的宫内老人赶出宫去,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他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恶了王德化,又不得崇祯的欢心。
朱由检却没有如王承恩预料的痛快答应这个简单直接的处理方式,而是想了一会才缓缓说道:“让他们回乡下养老,天知道有没有人会给他们养老。
这些人基本上都服侍过先皇祖父,也是为我朱家操劳了一辈子。如今年纪大了,做不动了,就把人赶回乡下去,未免也过于刻薄了些。
朕觉得出宫养老是对的,毕竟在宫内辛苦了这么多年了,也该出去享享清福了,总不能就这么在宫内待上一辈子。
北方风沙太大,还是江南好。不管是南京、苏州还是杭州,都是风景秀丽之所在。去年不是让曹总管在江南选择几处好风景的地方修建疗养院了么?就让他们去南方养老,所需经费就从内库中出。
都知监再合计一下,每人都定个退休金标准出来,不要委屈了这些为朕和几位先帝贡献了一辈子的老人。等他们正式退休的时候,朕还有亲自宴请他们一次,算是谢谢他们这些年来为皇室的尽心尽力。”
既然崇祯愿意从口袋里掏钱出来,王德化又怎么会反对呢。不过皇帝的话语,也让在场的三人颇为感动。他们也是内侍中的一员,虽然现在还握有权力,但谁能知道自己今后的事呢。
有了这个能够前往江南养老的先例,倒是给了他们一个全身而退的保障,他们自然是大为欢迎的。
朱由检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想了想继续说道:“今后宫内也定个规矩下来,凡是为皇室服务了30年的内侍或宫女,都可以提出退休的请求。
每个退休人员按照退休前的品级给予适当的退休年金,发放年限直到本人去世为止。另外男子到60岁,女子到55岁,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必须退休。
宫内女子年满30的,或是已经在宫内服务了10年,都可以请求出宫回家,或是出宫在外居住。让徐省声在宫城附近改建一片住宅出来,到时候分配给这些出外的宫女居住…”
不管是王承恩还是其他两人,对于崇祯说的这些政策都大为喜悦。不管怎么看,这都是皇帝对于宫内人员的善政。
他们正连连点头的时候,朱由检停顿了一下,转而继续向王德化问道:“对于宫内的职级,你做了什么调整了没有?”
王德化立刻连声答道:“有,臣把最低一级的宫女、内侍到内务府总管,中间一共分成了17个等级。
按照每两年调整一次岗位,理论上从底层到内务府总管只需要34年。原来内侍和宫女之间岗位分隔的现象,现在也全部取消了。
除了几个特殊部门之外,只要在同一个部门之内,便不再划分男女分管…”
第441章 关于义务教育的问题()
元宵节过去的第2天,崇祯和8名阁臣在文华殿内见面,顺便召开了崇祯二年的第一次内阁会议。
今天的这次内阁会议只是代表崇祯二年的内阁开始正常运转,基本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崇祯和内阁几位阁臣轻松的闲聊了几句后,便提到:“冯振鹭去年在陕西的事情办的很好,现在他既然回来了,诸位先生不妨议议,应当如何安排他的新职位吧。”
对于冯铨冯振鹭,几位阁臣并不怎么陌生。黄立极和钱谦益同他都颇为相熟,但是在座的大多数人却并不想让冯铨返回朝廷中枢的位置。
首先首辅黄立极就非常反对冯铨的复出,当初冯振鹭依附魏忠贤的时候,实在是毫无节操了些,把文官的体面全都丢下了。
虽然冯振鹭因为完全的听命于魏忠贤,终于当上了内阁首辅的,但是他的这种行为使得,原本认为自己是同魏忠贤结盟对抗东林党的其他文官们大失颜面,并且有渐渐失去文官团体在朝政上独立性的威胁。
正是因为如此,以黄立极为首的一些文官,才会想尽办法把冯振鹭从内阁首辅的位置上赶下来。亲手把冯振鹭赶回家的黄立极,自然是不愿意再让他回来朝中和自己作对的。
而且冯振鹭现在才不过35岁,但是因为曾经担任过内阁首辅,所以他的资历简直高的离谱。如果让他重新回到朝中,基本上有许多人的上进之路要被打断了。
因此除了黄立极之外,张瑞图等人也是不愿意在自己的仕途上竖立起一个巨大的屏障的,一旦让冯振鹭重新上位,以他的年纪足以熬死一大批官员。
倒是钱谦益还有些犹豫,一来他同冯振鹭私交不错,两人在外号称南北文坛领袖,互相之间没有少做诗词吹捧对方。
二来冯振鹭一回京城,便到他府上拜会了他,交谈之中隐隐有想要加入新东林党的意思。
自从皇帝表明了态度之后,钱谦益的新东林党现在风头正健,想要加入新东林党的官员和士大夫日趋增多,但是其中并无几个有足够分量的人物。
不过是一些官场上的投机分子,和一群年轻热血的南方士子居多。钱谦益并不觉得,依靠这些人能够让他更上一层楼。
倒是冯振鹭,虽然他过往的名声不太好,但是他在北方士人中的地位却依然存在的,加上一个前内阁首辅的名头,实在是可以大涨新东林党的声威。
最为重要的是,冯振鹭昨日拜会他的时候,伏低做小甚为恭敬,显然有今后以他为主的意思存在。
因此思想了许久的钱谦益,终于不顾黄立极、张瑞图几人的眼色,替冯振鹭说了几句好话。认为应当看在冯振鹭在陕西做事的勤勉上,让他回到朝中为崇祯效力。
一直在同崇祯玩拖延战术的黄立极,在钱谦益发出了支持皇帝的主张后,顿时意识到,他硬压着冯振鹭不让他回朝的想法恐怕是行不通了。
特别是现在的吏部尚书徐光启,还是崇祯最为坚定的支持者,有了这两人的支持,就算他是首辅也挡不住,崇祯对冯振鹭任命新的职务了。
不过他很快的便打断了,钱谦益向皇帝举荐,让冯振鹭接任礼部尚书一职,以推进三年小学义务教育一事。
毕竟去年以来,除了北直隶、浙江之外,其他各省的三年小学义务教育事务推进缓慢,现任的礼部尚书显然有失职的因素。
虽然礼部尚书来宗道不在此处,但是内阁中专管教育事务的李天经不由为来宗道分辨了几句。
“三年小学义务教育制度推行不下去,也不能完全责怪礼部官员办事不力。
即便是建立一所最为简单的村学,造个校舍便起码要150两,购置桌椅、课本要50两,聘请一名教授国文的老师,一名教授数学的老师,各给60两一年。
也就是说建设一个教授4、50人的村学,就要花费320两,今后每年还要持续支出150两。
南方一亩中田,一年产出不过2两,北方一亩中田最多1两。也就是说南方维持一所村小,必须要有75亩学田,而北方则最少也要150亩学田。
北直隶现在的三年小学义务教育制度,也不过刚刚覆盖了顺天府60的地区,顺天府以外地区建立小学的,同样没有超过30的村子。
到现在为止,顺天府大部分的村学,一直是陛下从内库拨出的银两在维持。
而浙江一省是推广三年小学义务教育制度最好的地区,该省本就有向学之风,即便是家中不富裕的也会拼命送子女去开蒙,即便是读上一两年,认识几个字都好。
再加上浙江人稠地狭,读书人的比例又多,聘请的老师费用可以减少为50两一年。加上往往可以三四个村子的孩童拼凑一所学校就读,因此所要建造的校舍和聘请的老师便大大减少了。
此外义乌一地士民,因为昔日卫国有功,按照陛下的吩咐,由户部专门拨付5万两,并内库每年拨付3万两,修建了250所小学,是浙江小学建成最高的地区。
至于其他各省,北方数省受灾严重,因此根本无从开展小学义务教育。而山西商贾虽然众多,但是分布却极不平衡,商贾多的地区小学便建的多,商贾少的地区便无从建起。
河南、山东重族学而轻小学,自然也就发展不起了。至于南方各省,不是从不是正途,只有以科举为目标的私塾、书院方为正道。
礼部今年的预算不过400万元,就算什么都不干,也只能建1万所村小,分到两京一十三省,不过每省666所,刚好够覆盖一个中等规模的府。
而且不仅仅建设经费上有问题,就是聘请合格的老师也有问题。北方的读书人本就不多,懂得数学和物理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建成了校舍,但是请不到这么多老师,一样是达不成陛下推行小学教育的目的。至于南方虽然愿意接受聘请的读书人不少,但是其中良莠不齐,多数人只是认识几个字的老童生来应聘。
他们教学方式粗暴,完全没有起到启迪智慧,引导学生向学之心的作用,不过是让这些学生认识几个字,并荒废了三年时光而已…”
钱谦益也没有想到,自己说了一句,倒是让李天经倒出了一大堆苦水。对于这些实际事务上的难题,他是立刻感到头皮有些发麻了,对于是不是要继续举荐冯振鹭担任这个礼部尚书,也存了疑问。
他可不希望向冯振鹭示好,却把对方推到了火坑中,从而被对方所埋怨。
黄立极听了自然心里大为喜悦,他按捺住心情,帮着李天经说了几句教育事业难办的好话,希望能够打消皇帝让冯振鹭接任礼部尚书的想法。
在他看来,钱谦益提出的这个举荐,显然是得到过崇祯暗示的,否则一直在内阁和稀泥的钱牧斋,如何敢跳出来同各位同僚唱反调。
不过李天经显然准备了许久,借着今天钱谦益的话题说开了之后,便毫不犹豫的向皇帝说道:“…所以,臣以为今年的教育预算实在是过少,还请陛下重新考虑,以方便礼部在各地推进小学教育。”
如果说前面黄立极等人还在为李天经拍手叫好,那么现在顿时就翻转了回来。
今年的预算,说实话已经是过去十多年来最为充沛的一次了。但是对于内阁各部来说,依然还是左支右拙的很。
黄立极很清楚,占据了预算57的军费肯定是动不了的,毕竟总参谋部和兵部后面有崇祯的支持,加上他现在也需要孙承宗、王在晋在朝中保持中立。
而剩下的预算部分,都是各部已经视为囊中之物的款项,就算他这个内阁首辅,也不好轻易更改用途。他可不希望,为了李天经出头去做这个恶人。
对于李天经的提议,朱由检同样也很头疼,不过他也无法可施。虽然他知道推行小学义务教育最是当务之急,毕竟每推迟一年,就等于制造了数十万文盲。
当初某只部队被打的快要全军覆没,都上井冈山做土匪去了,还在孜孜不断的坚持对军队和根据地群众进行文化教育,这才能为日后恢复中华时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种经验自然是不会被他所忘记的,也因此从登基开始,他便迫不及待的推行了三年小学义务教育,不是他过于着急。而是他很清楚,只有经过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才会是这个国家最为坚定的变革者。
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就必然决定了他们不会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想要谋求阶层上升的通道。想要利用科举继续把持统治地位的儒学士子,天然就是他们的敌人。
和庞大的经过了义务教育毕业的学生阶层相比,现在不到百万人数的读书人,不到20万人的士大夫精英,完全是风中之烛而已。
不过现在的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极限。即便是朱由检也不敢在往上面添加一根最后的稻草,因此对于李天经的请求,他也只能含糊其辞的搪塞了过去。
第442章 总理衙门()
然而李天经既然今天开了口,就没打算让崇祯这么简单的搪塞过去。在他的死缠烂打之下,朱由检不得不稍稍做出了让步。
“这样吧,去岁江南收取的金花银大约为67万两,其中35万两已经折放两京的武官月俸。剩下的32万两除了要作为不时之需外,便抽出10万两来用于今年额外的教育经费。
这笔经费用于修建100所小学,10所中学和两所大学。两所大学一所设置在天津,一所设置在上海。10所中学,北京、天津、上海各两所,济州府、台湾府、海南、广州各建一所。
小学的话,济州府、台湾府、海南、上海各建20所,琉球、巴拉望、渤泥、安不纳等海外诸岛分建剩下的20所。
至于这些新建小学学校老师不足的问题,从南方各省选取优秀生员予以任教。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直接调任举人或是进士官任职。
愿意前往海外小学就任老师的人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