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1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四分之一。江南地区现在土地产出大约在9千万两上下,四分之一便是2千2百余万两。

    而江南地区的一年两作率是最高的,南方各省大多都是一年一作制,以江南收入占据南方各省总收入一半计算,南方其他各省同样推行一年两作制度,增产收入同样不会少于2千万两以下。

    如此一来,光是在南方地区推行一年两作制,便可为我大明增加近4千余万两的收益。不管是随之而增加的税收,还是增产的粮食用于填补北方的粮食减产,都能极大的缓解我大明现在困境。

    而这些年来北方地区天气的变化,使得北方不少地区灾害频发,农业常常颗粒无收。因此臣以为,黄河以北地区和陕西地方,应当考虑推广从海外引进的新式作物。

    农科院去年在京畿、山西、汉中、甘肃等地区试种的番薯、土豆、玉米等物,同我大明过去种植的小麦、大麦、高粱、小米相比,不仅产量更高,而且更耐贫瘠,实是不可多得的救灾作物。

    不过想要在南方推广一年两作制也好,还是在北方推广新作物也罢,光靠现在的地方县衙去干,恐怕得不到什么效果。

    所以臣希望,能够仿照京畿和上海农科分院形式,在各县成立农会,确保新的作物种植方式和新的轮作方式,能够正确无误的传达给各地方上的农夫,并能够及时解决在耕作中出现的问题。”

    朱由检想了想便爽快的回道:“可,你回去把农会的组织设计弄个方案报给内阁审核就是了,你可还有什么要说的,若是没有便退下去吧。”

    范景文赶紧拱手说道:“还有一事臣需要向陛下禀报,农业增产除了推广新作物和轮作制度之外,最要紧的便是水利灌溉和肥料使用了。

    我大明原本有往江南六府派遣官员专门负责治水一事,但是自从万历之后,江南六府已经快40多年没有进行治水了。

    江南百姓有云:白茆潮沙积壅,状如邱阜,吴淞江竟如沟洫,下流既壅,上流奚归舟楫莫行,田畴莫治。水政废弛到如此地步,恐怕今后水旱交病,十岁九荒,也将出现在江南之地了。

    此外,江南百姓士绅都知道湖田肥美,因此对于河港涹渎塘荡常常侵占沮塞,太湖原本是是烟波缥缈若海,现在日侵月削之下,太湖面积大为缩小,臣担心若是遇到暴雨之时节,湖水高涨,沿湖百姓恐怕要受水灾之苦了。

    臣请陛下派遣官员前往江南地区治水,以改善江南农田的灌溉。另外臣听农科院的官吏说起,有一种鸟粪石的肥料,一斤可以抵得四、五斤饼肥,臣希望能够大量开采,用于江南农田。”

    朱由检摇头苦笑了一声说道:“这鸟粪石若是有的采,朕自然会派人去开采,不过现在尚未找到新的开采点,想要供给江南地区的所有农田恐怕就难了,此事以后再说,就不再这谈了。

    至于往江南派遣专门的治水官员,水利部今年的治水计划是什么?蒋侍郎你且上来说说吧。”

    年前工部被提议一分为三,拆分为工业部、交通建设部和水利部后,原本掌管水利建设的工部侍郎蒋德璟,便顺利成章的出掌了水利部,只不过他的职衔现在依然还是工部侍郎,尚未正式同工部分家。

    听到崇祯的问话,他顿时走了出来说道:“水利部的计划依然还是按照去岁制定下来的方案进行,并没有多大变化。

    今年的治水工程主要还是以海河治理、导沭整沂、汉水、荆江整治为主,珠江、太湖及钱塘江护海石塘为次,此外地方性的工程则是山西、陕西地区的河流整治及水库修建,另外便是宁夏地区黄河灌溉渠道的整修和淮河上游地区的河堤修缮。

    至于太湖地区的治水,也主要是部分地区湖岸的修筑,并无大规模的整治计划。如果要对太湖进行全面的整治,不仅仅要对下游的河流进行疏导,还需要对上游河流堵塞处进行整治,否则治水的功效不大。”

    朱由检默默想了一阵,便说道:“江南治水不在于治水,重要的还是在治人。你同范侍郎回去后商议下,拟定一个太湖流域的治水方案出来,到时候朕再同内阁讨论讨论。下面便让交通建设部上来说说今年的工作计划吧。”

    范景文还想说些什么,却被蒋德璟小心的挡在了他的前方,暗示他不必再说下去了。在蒋德璟的阻拦下,范景文终于还是把到了嘴边的话语吞了回去,默默的走回了自己的班序。

    工部侍郎李精白听到了崇祯的召唤后,顿时赶紧快走了几步,走出了班序,向着皇帝介绍了交通建设部今年的工作计划。

    李精白可算是白捡了一个出掌独立部门主官的机会,以他的年龄和履历,想要当上六部的堂官,估计只能是转任南京六部才有机会了。不过因为黄立极对于吴淳夫主持的工部飞速膨胀势力的忌惮,说服皇帝把工部拆分之后,他便轻松的捡到了交通建设部的主官帽子。

    交通建设部在崇祯心目中自然不比农业和水利部门重要,而且在道路建设同土木建设上面,他也比交通建设部的官吏们了解的更多一些,因此对于这个部门他只需要一个能够切实执行自己计划的听话官僚而已。

    显然李精白就是一个非常符合崇祯要求的官僚,原本就没有什么进取心的他,对于服从皇帝的指示倒是不打任何折扣。这也使得原本只是打算暂时让他负责这个部门的崇祯,倒是觉得没什么必要换人了。

    更何况,李精白虽然是出身河南的官员,但是他同袁可立不同,从一开始就坚定的站在了崇祯这边,即便是同家乡的士绅反目也毫无迟疑。

    这种明智的选择,让崇祯更是高看了他一眼,也就更无意更换这位新任的交通建设部门的主官了。而李精白同样不愿意失去现在这个位置,以他原本的履历是没有可能进入内阁的,但是有了现在这个职位,他便有了进入内阁的可能性。

    作为一名官员,任职生涯中能不能够进入内阁,对于他本人和他的家族来说,那完全是天和地的区别。为了能够获得进入内阁的机会,同家乡那些士绅反目又有什么可担忧的,普通侍郎退仕同阁老退仕,在地方官眼中岂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再说了,作为交通建设部的主官,他所掌管的正是将要在河南境内纵横交错的铁路建设事务,只要能够主持这两条铁路修建,他就不必担心河南士绅会继续跟着袁可立同朝廷对抗下去。

    铁路修建不仅仅能够给经过的地区带来繁华和利益,同样也能让人倾家荡产,这只在乎于主事者如何去操作这件事而已。

    李精白虽然不懂如何修建铁路,但是对于如何借助修路去修理不听话的地方士绅,他显然是胸有成竹的。

    在崇祯面前,李精白自然不会显露出这样的心思,他中规中矩的按照崇祯的规划,把今年的铁路建设计划背诵了一遍。

    除了铁路修建计划,交通建设部还确定了乡村道路、县级道路、省际道路、国家干道和城市道路五个国家标准。并制定了一个北方各省国家干道修建计划,这让朱由检还嘉奖了他一句。 

第453章 土豪劣绅() 
从工部尚书变成工业部尚书的吴淳夫,虽然被分走了一小半权力,但是12个工业城市的筹建,114个工业项目建设计划却被他牢牢的抓在了自己手中,这个价值2500万元的庞大计划,已经占据了今后5年工业部的主要精力,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余力关注其他方面了。

    随他之后的礼部、兵部的工作计划并无什么出奇之处。一个还是继续推行小学义务交易制度,并整肃士子学风。另一个则正式把年前确定的设立地方都督府管辖分区武力,设立三级武力系统作为了今年的工作计划。

    当这些部门汇报完,轮到袁可立所带领的刑部时,殿内的气氛突然就变得有些微妙了起来。之前还比较轻松的评论汇报部门工作计划的官员们,现在都屏息静气的关注着走到大殿中间的袁可立。

    对于这些天袁可立所代表的河南部分士绅的窘迫境地,在场的官员很少有不清楚的。甚至于像黄立极这类高级官僚还知道,袁可立求见崇祯被拒绝的事情。在场有不少官员已经差不多断定,袁可立在刑部尚书的位置上已经待不了几天了。

    袁可立走到殿内向着崇祯屈身行礼之后,抬头微微注视了他几秒,才平静的开口说道:“刑部今年的工作计划是…”

    袁可立所说的工作计划虽然不如此前各部工作计划那么有新意,但也并非是一无是处,起码整篇计划看起来四平八稳,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疏漏。

    不过殿内不少官员并不在意于袁可立说的什么,而在意于崇祯对于这份刑部的工作计划会有什么反应,从而确定自己的立场。

    果然崇祯并未如同之前的各部工作汇报简单的说了一声可,而是皱起了眉头对着袁可立说道:“袁尚书的工作计划虽然听起来面面俱到,但是朕总觉得过于四平八稳了些,刑部是不是再回去斟酌一二,重新拟定一个计划。”

    虽然崇祯说的很是缓和,但是却很是坚定的否决了袁可立的年度计划。袁可立并没有当场同崇祯对上,而是按捺住心情对着崇祯询问道:“陛下,治国之道以安民为上,今日海内原本就已经多事,如果朝廷颁发的政策一味骚扰民众,恐怕不是我大明之福。”

    对于袁可立话语中对皇帝委婉的批评,殿内的其他官员都选择了沉默。坐在御座上的朱由检定定的看了袁可立数秒,才开口说道:“袁尚书这话说的未免过于极端了,难道你觉得朝廷什么都不做,天下就会变得无事了?”

    袁可立肃立在原地毫不动摇的说道:“昔日始皇大兴土木而亡天下,隋炀帝修运河而失去民心,蒙元修黄河而天下反,可见多事之秋当镇之以静,而不可使民力枯竭,否则臣恐大明也会重踏复辙。”

    “袁尚书未免说的耸人听闻了,难道陛下是始皇和隋炀帝吗?如此诽谤君上,你未免也太过分了…”

    听到了袁可立的话,吴淳夫等几位官员顿时不满的上前指责起他来了。而同袁可立交好的几位官员,则在一边为袁可立辩白着,原本安静的文华殿顿时变得有些吵闹了起来。

    在边上维持秩序的御史呵斥声中,殿内终于再度安静了下来。但是同这些官员们预想的不同,被袁可立比喻为始皇和隋炀帝的崇祯,并没有什么愤怒之意。

    苏长青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自然也就并不觉得,被比作始皇和隋炀帝,会让他有多愤怒。他甚至觉得,下面这些官员紧张的表现未免有些过于激动了。

    他面色平常的对着袁可立说道:“对始皇和隋炀帝的评价,我们还是要一分为二的去看的。你不能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皇位,就把他们贬斥的一无是处,这不是研究学问的态度。

    始皇统一度量衡,设立郡县制,修建长城,难道我们今天不依旧还是按照他制定的政策在治国吗?若是按照先圣所言,我们现在不是应该废除郡县恢复井田制度,方才是合乎上古之治?

    隋炀帝枯竭民力是不错,但是他修建的大运河,我们现在依然在用,而且年年要花费大把的金钱去维修。为了维持这条运河的存在,朝中有多少官员反对实施海运?

    所以做人不能搞双重标准,你们一边支持着始皇、隋炀帝的做法,却又批评这种做法是暴虐不仁。袁尚书,你不觉得有些说不过去吗?”

    袁可立终于无法保存平静了,他涨红着脸说道:“这如何能相提并论,我等现在所行之策已经经过了历代无数次改良,同当年始皇颁发的政策早就大相径庭,乃是适合当下的治国之策。现在维持运河,那是为了沟通南北货运。而隋炀帝开运河只是为了让自己下江南游玩,这目的不同,所得的回报自然也就不同。陛下岂能混为一谈。”

    朱由检的反应倒是很迅速,他立刻接着袁可立的话说道:“是啊,袁尚书你也认可了,这目的不同,结果自然就会有所不同。

    朝廷现在颁发的各种政策,都是出于解决天下百姓的温饱问题为目的,并不是从前那些想要从百姓身上搜刮更多的财富,以满足君王个人私欲的政策。

    难道天下百姓会因为朝廷想要让他们过的更好一些,反而起来反对朝廷?朕看恐怕不是这样,百姓会反对朝廷的政策,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颁发的新政策损害了百姓的利益,或是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走了歪路,原本的惠民之策变成了妨民、害民之策。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让朝廷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加强朝廷对于新政策的监管调控,还有法律的保驾护航。

    袁尚书你身为刑部主官,难道不应该责令刑部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计划,为朝廷的改革政策顺利推行,做好法律上的支持吗?”

    袁可立心中打好的腹稿顿时被崇祯的话语打了一个粉碎,虽然在改革的立场上他同崇祯并不一致,但是在以法治国的理念上,他同崇祯却又是相同的。

    因此突然之间,他居然找不到话语来反驳崇祯的说法。他正迟疑的时候,一边的刘宗周却按捺不住跳出来对着崇祯说道:“陛下,治国之道还是应当以教化百姓为主,律法之说不过是补益。

    如果一味追求律法治国,恐怕天下百姓将会失去淳朴之风,遇事动辄提起诉讼,乡里之间再无敦睦之习俗,而地方官员也将从此多事了。”

    朱由检不以为意的回道:“刘先生的理想还是不错的,不过夫子尚且要以律法诛少正卯,可见这道德教化也是要看人的。

    现在我大明百姓有敦厚之辈,同样也有奸滑之徒,以道德教育百姓是不错的,但是同样要以律法保护良善之辈,震慑不法之徒。否则犯罪之人得不到惩罚,谁还愿意听从朝廷的道德说教?

    要是教授几遍道德文章,百姓就能成为良善之辈,何以我大明官员如海刚峰的少,如严嵩的多?我大明的官员难道读的不是圣贤书?

    去年朕就说过,要整治江南市井的不法行为,刑部可有着手计划?就在之前结束的大明商人代表会议上,朕倒是听了几个奇闻,朕也给诸位说说,看看我大明百姓的道德水准。”

    刘宗周脸色难看的退了回去,一旦说到了官员贪腐问题,就算他再想向皇帝推销自己的慎独理念,显然都要败退的。

    朱由检停顿了下,看着下面的官员继续保持沉默,他才开口说道:“有一位商人代表向朕诉苦,他去年携带一船海货前往苏州销售,但是尚未进入苏州城内,便被一伙人给拦了下来。这些人自称为中人,他们查看了他所携带的海货之后,便要出价将之买下。

    这位商人是第一次前往苏州,想要看看苏州的海货销售市场如何,因此只答应出售一部分,另一部分想要自己带入城内销售。

    这伙人却毫不理会他的说辞,强逼着船夫把船开到了自家庄上的码头,卸下了所有的海货。这位商人迫于无奈,只能答应把自己的货物卖给他们。

    但是他没预料的是,这些人的出价远远低于他的进价,且还不许他还价。货物到了别人的低头,他雇佣的船只又已经被他们打发走了,为了自身安全起见,他最后不得不同意了这笔交易。

    事后他曾经向当地官府告过状,但是当地官府认为他收了钱便是正常交易,因此不受理他的案子。而他打听后得知,那些自称中人的,是当地一个颇有势力的乡绅,一向把持着苏州城内的海货生意,向他这样的外地海货商人,被强买货物的不止一次了。

    当地县衙小吏并不敢干涉,因为此事闹上官衙不过是罚几个钱,但是他们却要小心这位士绅日后的报复。

    朕听说除了苏州之外,江南各地这种欺行霸市的行为非常常见,地方士绅勾结市井无赖,组建的什么打行,有不少士人也常在其中出没。

    士绅指使打行攻击乡间仇敌,或是垄断商业,从中谋取私利。而那些市井无赖则仰仗着士绅的保护,在街头欺压良善百姓,甚至于一些普通的读书人也深受其害。

    朕倒是想要问问了,各位口中说的道德教化,就是纵容这些虎豹豺狼吞噬我大明良善百姓?朝廷设刑部难道只是一个摆设?还是说,我大明的天下是这些土豪劣绅的天下,不是善长仁翁之天下?” 

第454章 改革的目标() 
朱由检冷冷的看着下方表情木然的袁可立,眼角的余光还不时的扫了扫边上众位官员的神情。

    说出了土豪劣绅这四个字后,朱由检感觉这些日子以来的郁郁之气顿时一扫而空了。自他登基以来,虽然暂时消除了朝中明面上的党争,但是也造成了一个后果。

    以往大明百姓感觉现在的世道不好,还有阉党可以怨恨,但是现在他们突然失去了可以怨恨的对象。而身边的世道似乎也没有变好,那么很快这个矛头便会指向朝廷的当权者,甚至是崇祯本人身上。

    以大明现在面临的困境,想要迅速的改革近百年来的沉珂显然是不可能的,一切改革政策的实施都需要时间来验证,甚至于刚开始还有可能让他们现在的生活变的更坏。

    因此崇祯需要重新为整个大明社会设立一个需要打倒的对象,一来用以凝聚人心,二来则以此分清敌我。

    老实说当崇祯说出土豪劣绅四个字的时候,其实他心里也是有些喘喘不安的,不过很快他便发觉,在场的官员并没有那个人站出来,要和自己争辩土豪劣绅这个词的定义权。

    显然在场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会和土豪劣绅四个字扯上关系,而大多数官员的心里大约还在以为,崇祯说的这些主要还是针对袁可立这些东林党人。

    看着袁可立沉默了这么久,朱由检以为这位袁尚书大约是要准备向自己请辞了,他正想着说些什么,以暂时缓解殿内的气氛。

    去年他需要袁可立代表东林党人存在于朝中,以维持朝中势力的平衡,以牵制黄立极等人。但是到了今天,有了钱谦益的新东林党之后,袁可立存在的价值已经不大了。

    如果袁可立一定要同那些河南士绅站在一起,反对朝廷的改革政策的话,那么同袁可立的决裂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