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即便是朝廷颁布了新度量衡的标准,在民间交易的过程中,百姓依然还是会习惯于使用旧制。所以我们要给百姓时间,慢慢习惯公制的单位。
因此所有的公制单位在朝廷内部必然是要进行强行统一的,但是在百姓之间发生的交易,则可以采取并行制。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以公制单位为标准,重新厘定旧度量衡的标准,可以把旧度量衡称为市制,即市场上使用的度量衡。
在厘定旧度量衡的标准时,工部应当做到两点,除了金银保持旧制以外,其他货物都要采用整数单位。
比如旧制一斤等于598克,每两等于37375克,为了避免引起货币市场的扰动,金一两、银一两的标准单位即为37375克。
而除了金银以外的货物,每斤的重量则统一调整到500克,斤和两之间采用10进制度,每两为50克。这样两斤刚好合为一公斤,公制和市制的换算就比较简便了。
至于金、银方面废除两以上的旧制计量单位,两以下依旧按照十进制,采用公制标准克进行固定换算。
朝廷打算在4月1日正式公布公制度量衡的推行,那么在4月1日之前签订的各种契约和欠债依然采用旧制,而4月1日之后的各种契约和欠债则理当采用新制,签署合同之前另有约定的除外。
今年、明年、后年的催科征粮依然采用旧制,但是必须要换算成公制进行征收,在征收过程中向百姓宣传公制度量衡的标准。工部要派出人员协助户部对各地进行巡查,防止地方上借改换度量衡的机会,提高征税标准。”
吴淳夫把皇帝的话仔细的记在了心里,细细想了想,才谨慎的问道:“陛下的意思是,用三年的时间去推广公制度量衡么?”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不过利用公制度量衡重新厘定市制度量衡的标准可以加快一些,首先便是让那些商人在市场上通行新市制。
至于公制度量衡和新市制度量衡的衡器制造,工部可以授权出去,准许民间的商人、工匠向工部申请执照制造衡器,其制造的衡器必须符合工部规定的标准,否则便收回执照,禁止其继续制造衡器。
另外工部可下达一条规定,市场上各家商铺使用的衡器量具必须要有工部核定的标志,凡是采用了未经核定的衡器量具,一律没收。如果其使用的衡器量具有明显的缺斤少两和短缺尺寸,除了没收违法所得之外,还要处以3…10倍的罚款。
当然,这条规定先颁布下去,但要等一年之后再执行,总要给他们时间去更换衡器量具的。”
对于皇帝的建议,吴淳夫心里倒是轻松了不少,这样的话工部倒是可以从商人那里赚些银子回来,用于贴补这五千套发放给地方的衡器量具的生产成本。
同吴淳夫仔细的交代了如何推广公制度量衡之后,崇祯稍稍迟疑了一会便再度开口对着他说道:“另外,工部拿出5套原器,同总理衙门商议一下,派人赐给朝鲜、琉球、渤泥和暹罗各一套,赠送给日本一套。
这些原器除了代表大明的友善之外,也将会是大明商人同他们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度量标准。所以,他们可以按照这套原器对本国的度量衡进行换算,以方便今后同大明之间的贸易往来。
至于英国、西班牙、荷兰,等下半年英国人返回欧洲时再说。到时候也许可以让出使欧洲的使者亲自赠送给各国国王,那样在礼节上更为隆重一些。”
吴淳夫记下之后,不由向着皇帝问道:“那么安南、缅甸还有蒙古等几处,要不要做同样的准备?”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安南、缅甸对我大明的态度一向不恭顺,因此暂不考虑。只要蒙古、后金、西藏、天山南北,都是我大明固有之领土,没必要赐予原器,让商人自己带着度量衡去贸易就好了…”
送走了吴淳夫之后,时间已经快到正午了。王承恩便在边上向着崇祯言说道:“陛下,是不是早上就到此为止好了,有什么事等下午再处理吧。”
朱由检也感觉有些疲倦,但是他还是下意识的询问了一句:“下一位是谁?要商议什么事务?”
王承恩有些无奈的回道:“是礼部尚书,他也没什么大事,就是汇报下礼部关于整顿士风的措施。”
朱由检想了一小会便说道:“还是请他进来,朕听完了他的汇报,再结束今日上午的日程好了…”
王承恩不得不按照崇祯的吩咐,示意一旁的内侍去把人迎接过来。
崇祯同礼部尚书的会谈并没有持续多久,两人交换了一下对于整顿士子风貌的意见,便结束了这场会面。
但是王承恩注意到,同礼部尚书会面后,返回乾清宫路上的崇祯,一直在思考着什么。
第466章 真理和正义()
许心素、叶雨轩、赵承东等27名前往济州府的文武官吏,这日下午在武英殿接受了崇祯的召见。五日后他们就将同徐心素等人启程前往济州府,开设东海巡阅府和济州府。
朱由检同这些人员一一交谈之后,才叫过了许心素、叶雨轩、赵承东三人上前单独说道:“你们这次前往济州岛开府,一是要把济州岛完全纳入我大明的治下;二便是以济州岛为基地监视朝鲜、日本两国的动向。
虽然有王化贞担任东江巡抚,负责一部分对朝鲜的交涉事项,但是他毕竟是个文臣,又要分心东江事务,因此不久朕还会派遣一名全权特使,专门负责同朝鲜王国的交涉事务。
朝鲜王国虽然对我大明一向恭顺,但是这个藩国武备松懈,再加上国王的骨头又比较软。要是被女真人兵临城下,保不住就要再次投降。
朝鲜王国同我大明的体制有所不同,他们的两班都是世袭的贵族大地主,而百姓都是依附于各地的两班地主。一旦朝鲜国王带着朝鲜两班贵族投降了,后金就能毫无障碍的获得朝鲜的人力和物力。
所以我要你们监视朝鲜王国的动向,一旦朝鲜国内发生了变化,你们就要负责接应我驻朝鲜特使,把朝鲜王弄出京城,或是接应到济州岛,或是接回大明,绝不可使朝鲜王落在后金手中。”
对于崇祯的特别叮嘱,三人都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毕竟他们都不是什么正经读书人出身,劫持朝鲜王虽然看起来有些不道德,但是三人都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叶雨轩倒是多嘴问了一句,“陛下,请问臣等到时候应当怎么同那位特使联系呢?”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你们在江华岛设立一个据点,安排一只常驻船在岛上。今后就通过江华岛上的据点进行联络,如果后金真的攻入了朝鲜,驻朝鲜特使会先劝说朝鲜王撤退到江华岛,然后看情况是否转移朝鲜王离开江华岛。
至于对日本的动向进行监视,主要还是关注日本国内的贸易和政治状况,及时传回国内,也好让我们做出及时的反应,避免因为日本的内政而遭受损失。”
三人大致理解了皇帝的意思,在召见快要结束的时候,朱由检又仿佛记起了什么,最后吩咐道:“另外你们此去开拓海参崴、黑龙江下游滨海地区、库页岛及扶桑岛等地,朕想要最后嘱咐你们一句,从大明本土运送一名士兵到以上地区待上一年,最少也要花费150元。
因此朕希望你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人力,你们每在当地招募一名协助大明的土兵,不但增强了一分大明在当地的力量,还同时减少了当地一名大明潜在的敌人。
所以朕希望你们抵达以上地区的时候,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尽量不要使用武力对付当地的居民。除非对方一心同我大明为敌。
去年我们去过当地的探索船只不是说过,当地缺乏铁器、棉布和食盐吗。这些东西朕都会给你们准备充足的,只要能够用这些物资解决的问题,总比消耗我们的战士强。朕想各位应当听明白了吧?”
许心素第一个出声说道:“臣等一定遵照陛下的命令,不会在当地毁坏我大明的声誉的。”
叶雨轩同赵承东也跟在他后面应声附和着。在三人就要退下时,朱由检突然叫住了赵承东说道:“光海君的新生子今天刚好满月,今晚会在府上办理满月酒。你替朕做一回贺使,把朕准备好的礼物送过去吧。王承恩你带着他去拿礼物去吧。”
赵承东恍惚了一下,才按捺住有些激动的心情对着崇祯抱拳行礼说道:“臣遵旨。”
当这些人离去之后,武英殿的会议室内终于冷清了下来。王承恩离去之后,跟在崇祯身边的便只有吕琦一人了。
朱由检沉默了一阵之后,突然向角落里的吕琦问道:“各省的士绅都到齐了么?”
吕琦立刻从角落中上前了一步,对着崇祯回道:“除了云南和贵州两地的士绅,其他各省的士绅已经抵达京城了,臣已经把他们全部安顿在了会同馆。至于剩下的两省士绅,大约3日后也能抵达京城了。”
“这些士绅都是按照朕的要求挑选的吗?他们抵达京城之后,都在讨论些什么?”手头上的事务告一段落之后,朱由检终于想起了这个被他召集起来的各省士绅会议了。
对于崇祯关心的问题,吕琦倒是老老实实的汇报了起来。虽说各省都有士绅上京,但是大明士绅的力量从来不是均衡的。
江南六府、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山西,以上这六处地方因为科甲进士不断,因此士绅的力量最为雄厚,其他各省的士绅科名则比较散乱,基本不成什么气候,只能仰以上几地士绅的鼻息。
不过因为有施鳯来等亲近于崇祯的福建籍官员在京,加上此前招安郑芝龙过程中,福建沿海港口也被朝廷派员直接进行了管辖,因此上京的福建士绅基本上还是属于支持崇祯的开海派居多。
河南、陕西、山西都处于朝廷的彻底管制之下,这挑选出来的士绅,自然不会是喜欢同朝廷政策作对的人选。
山东和北直隶都算是广义上的京畿地区,一向受朝廷政治风向的影响较大。也就是典型的,朝中谁当权,他们就支持谁。
因此真正让崇祯有些担心的,不过是江南、江西、湖广几个地方的士绅,会借着这次会议跳出来搞事而已。
不过有鉴于担心这种最坏局面的出现,崇祯对于士绅挑选的资格上做了点手脚。他要求各地推荐士绅人选时,家中田地不得少于100亩,五年内没有任何偷逃国税的行为,身家清白没有正在进行的诉讼。朝廷特别指定的人选,可以跳过以上条件。
崇祯甚至还在命令中特别注明道,朝廷将会对每一名士绅代表的资产和其他资格进行核查,一旦有所发现当即取消代表的资格,还要对推荐者进行审查,以查明是否接受了当选代表士绅的贿赂。
因为皇帝的额外要求,使得各地士绅代表的推荐进行的比较缓慢,很多大地主都打消了利用这个机会,弄个代表的身份上京见见皇帝。
倒是那些田产刚刚超过100亩的小地主,或是一些开始衰败下来的士绅家族,获得了大多数士绅代表的资格。
本次全国士绅大会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关于奴婢制度的废存;二是关于推动12个工业城市计划,各地士绅应当如何配合的问题。
关于河南士绅抵制朝廷政策,使得河南出现民乱的问题,也将会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一个了结,确认今后再有地方士绅抵制朝廷颁发的政策,应当如何进行处罚和处理。
对于本次会议的两个主题,已经到了京城的士绅们在私下会面时,已经明显的表露出了几种主流态度。
对于奴婢制度的废除,禁止对奴婢动用私刑,解放奴婢作为良人的主张,除了北直隶、河南部分士绅代表外,其他各省士绅代表都反对废除奴婢制度,不过有些士绅代表认同改善奴婢目前的处境,禁止主家对奴仆进行虐待。
而对于推动建立12个工业城市,北方士绅代表大多表示支持,而南方士绅代表则反对和犹豫观望的各占一半。
至于朝廷对挑起民乱的河南士绅的处置,不论南北各省的士绅代表,都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大家都在观望。
听完了吕琦汇报的情况,朱由检沉默的思考了许久,才开口说道:“士绅大会就定在七天后正式召开,这几天你继续派人同各省士绅代表接触。朕希望,到了开会的时候,每个省都最起码有一个自己人。”
吕琦迅速的答应了一声,两人的谈话刚停顿下来,便听到王承恩的脚步声在房外响了起来。崇祯作了一个手势,吕琦便退回到角落安静的站了回去。
随着王承恩的返回,茅元仪、孙元化也拿着一叠文件前来向崇祯进行汇报了。
茅元仪是代表总参谋部向皇帝提交一个月后的行军演习计划,还有本年度的征兵计划。
朱由检略略翻了翻呈报上来的计划书,便对着茅元仪询问道:“加上今年的征兵计划,京畿都督府名下的军队总共达到多少人了?”
茅元仪顺口回道:“如果不算宫内的御前亲军,今年六月之后,新军1万3千8百,京营辖下的其余马步军大约为2万9千人,总数可达4万2千人。”
朱由检思考了片刻便说道:“此次行军演习表现最糟糕的营,就调任上海作为地方守备部队。
另外,一些年纪偏大,又无法接受新战术的军官,同样调往江南地区,转任警职,负责当地治安。调任警职的军官等同于退役,没有朝廷的征召令,便不需再履行军职。”
茅元仪稍稍抬头撇了一眼崇祯的神情,才小心的回道:“臣一会便向孙总长汇报此事。”
朱由检对着他点了点头,便认可了他递交上来的其他文件。批阅万茅元仪送来的文件,朱由检才对着孙元化问道:“孙总监今日有什么事要向朕汇报的。”
孙元化马上回道:“臣拟定了几个名字,用以给各口径的大炮冠名,因此想要请陛下审阅。”
朱由检低头翻开孙元化递过来的文件,看到3斤*炮被取名为宣威将军,顿时大为鄙夷。这火炮又不是火腿,动不动就取个将军的名字,也太俗气了些。
他扫了一眼文件的内容,便抬头对着孙元化说道:“一件武器取什么什么将军,也未免太看低我大明的军职了。
我看还是换一换比较好,大炮的名字还是简单一些。比如*炮按照口径的大小就叫真理1、2、3型;至于加农炮么,就用正义1、2、3型好了…”
第467章 李昌时()
穿着一件杂花青袍公服的李昌时随着郭允厚进入文华殿的院子时,他便感受到了路上相遇官员的注视。
显然像他这样品阶且又不是言官的官员,以往很少会被皇帝所召见,因此这些官员看到他跟在郭允厚身后,向着文华殿一路直行,都不觉有些意外。
低着头看着郭允厚脚后跟平静的行走的李昌时,对于这些官员的目光仿佛毫无感知,但是他行走间有些僵硬的步伐,却泄露了他现在的内心显然并不是看起来那么平静。
李昌时是通州人,祖上是永乐年间从江西迁移到北京的,不久之后李家一位先祖便入了公门,李家也成为了世袭吏员的家族。
大明朝的吏员,是朝廷同百姓之间最为直接的联系,朝廷颁发的各种政策都需要他们去一一执行,因此在普通百姓眼中,这些同他们经常接触的吏员便代表着朝廷,而哪些高高在上难以接触的官员,他们平日里只同士绅阶层打交道,反而很少被百姓所关注。
正因为吏员所处的微妙地位,和百姓的普遍认知,使得这些吏员们可以随意歪曲朝廷的政策,从而从百姓身上榨取利益。而他们自己则借着对于朝廷政策的熟悉,替自家或是亲友免去各种应尽的义务。
不过大明朝的吏员虽然有着这些好处,但是在明初时,只要稍有资产的人家都不愿意让家人担任吏员,因为吏员的地位实在是太低。在洪武帝的规定下,吏员的地位同娼优相等,担任吏员的人,连参与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也就是说一旦某人入了吏途,除非有人帮助,否则基本就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脱身。是以吏又被称之为吏役。
明初的吏员来源,主要是官府佥充、罚充,由官府挑选五丁以上的人家,腿脚强健又会读书写字,且为务农之家的人员充任,或是举人、生员因为犯错而被罚。前者大约就要干上一辈子,而后者则还有机会脱离吏途。
到了现在,则吏员大多出自告纳和官员点选,且大多数只有一个吏员的名分,并没有实际职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状况,完全是在于,吏员虽然地位低下,但是他可以免去其他劳役。
乡间有产之家,如果出不了一名读书人,便会退而求其次,花钱买上一个吏员的身份,以保住家产。当然吏员之间也是要区分高下的,驿站的吏员最下,其次则为州县,至于李昌时曾经担任的六部吏员,则属于高级吏员,隐形的权力比之偏远之地的州县县令并不差上多少。
但是这种隐形的权力并不是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而他们的身份也决定了,现在的职位差不多便已经算是到头了,他们干的好未必有奖赏,但是干坏了一件事到有可能失去现在的职位。
这种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奖懒罚勤规则,自然是培养不出什么好人出来的。李昌时能够在担任吏员的期间,只收些陋规而没有大肆贪污库房内的物资,便已经从一干坏事的通州库房官吏中脱颖而出了。
当然对于李昌时这种出身公门世家的吏员来说,库房其他同僚那种明目张胆的贪污侵占库房物资手段,他实在是看不上眼。对于家学渊博的他来说,这种捞钱的手段不仅风险太大,技术含量太低,而且所得大部分都要贡献给上司,要是遇到户部查库,又要被抛出来顶罪,实在是太不划算。
李家历代担任户部管库的一名吏员,在如何利用库房物资获取利益的手段上,早就形成了一整套隐秘而有效的手段。因此李昌时才能坦然的应对户部的查账,而库房内也没有短缺数目。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因此获得了皇帝点名嘉奖,从一名吏员提拔成了一位户部六品主事。李昌时的家族多年担任吏员,就连户部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