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1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商铺从这些普通头饰中获取的利润并不高于这一件珠花,但普通头饰可以参照一个款式不断的生产下去,成本可以压的很低,而且购买头饰的普通百姓并不介意同别人使用一个款式的头饰。

    但是想要制作出一件让那些官宦家眷眼睛一亮的作品,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还不能制造的太多。另外还有打点这些官宦家眷身边的仆役,耗费的心血远远超过了出售普通头饰。

    商人趋利避害的天性,使得他们开始正视起京城普通百姓的消费市场。而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大规模的进货运输,以分摊成本也就成了商人们最为基本的追求。

    往来于南北的海上运输,很快就进入了这些商人们的视线。江南制造局和内府共同投资兴办的大明航运公司,立刻成了商人们追捧的对象。

    比起常常堵塞的南北运河,和众多陋规的运河闸口,运费低廉的海上运输,虽然存在风险,但是依然挡不住商人们的热情。

    原本担忧航运公司开办之后,会陷入无货可运的几位公司董事,愕然发觉,他们现在需要担忧的,应当是船只不足,运力紧张的问题。

    而且,因为航运公司的生意火爆,使得一些商人开始打听,民间是否可以开办海上运输公司的事了。 

第487章 江朝宗一() 
自去年外城和西城几个坊的坊墙被拆除后,今年正月之后,内城各坊也同时开始了拆除坊墙的行动。而南居贤坊的坊墙被拆除后,坊墙之后的房屋顿时成了临街的屋面。

    随着京城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京城商铺的租金也一日贵似一日。南居贤坊因为位于商业中心,因此一些临街的房子便掀起了改建为商铺的风潮。

    四月中旬的一日,江朝宗带着两名僮仆在南居贤坊寻找合适的房子,准备租赁下来作为自家商铺的时候,突然之间便下起了雨来。

    春天的气候就是怎么变幻无常,刚刚还是阳光明媚的天气,忽然之间便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

    江朝宗带着僮仆出门时,因为看到天色不错,因此就没带雨具,毕竟竹木油纸伞是非常笨重的东西。

    穿着布鞋的三人显然不适合在雨天的街道上行走,特别是东直门大街正在扩建成水泥路面,一下雨街道上就变成了泥潭。

    躲在商铺雨棚下的主仆三人正四处搜寻着,想要找找出售雨具的店铺,不过店铺没有找到,江朝宗倒是发现了边上有一座茶楼。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觉得这场雨不但没有变小,倒是有绵延不绝的意思了。于是他不由对着两名僮仆说道:“看这天色,这雨一时半会也不停不下来了,反正现在也快到午时的饭点了,我们且去对面的茶楼坐一坐,等雨停了再说。”

    两名僮仆自然不会反对自家老爷的提议,赶紧护着江朝宗一阵小跑,进了对面的茶楼。

    进了茶楼之后,顿时有一位伙计向着三人迎了上来,这位伙计一边热情的招呼着三人,一边递上了一块干净的毛巾,给江朝宗擦拭身上的水迹。

    不待这位伙计询问,江朝宗已经熟门熟路的的开口吩咐道:“我们就是暂时避一避雨,就在下面凑一凑热闹,不要雅座了。来一壶云萝,一个三色果子拼盘,再上三碗烂肉面就成。”

    这位茶楼伙计取回了三人用完的毛巾,满面笑容的答应了一声,便带着三人沿着回廊去了大厅西面靠天井的座位上就坐了。

    当伙计离去之后,江朝宗才有闲暇打量起了这座茶楼的环境。江朝宗祖籍江西南昌,但是从祖父这代开始,便在杭州定居做着布匹生意。

    他祖父当年离开家乡跑到松江、杭州行商时,不过是全部家当都挑在身上,行街走巷吆喝生意的货郎,每次进的货也不过4、50匹松江粗布。

    但是等到了他父亲手中时,吴山脚下开设的江家布行,已经是一年销售数千匹布,近千绸缎,盈利上千两的中等商铺了。

    不过到了这个程度,江家布行的生意也就差不多到了了。毕竟这个时代的商业活动,除了一些定期的庙会市集之外,固定店铺的主要客源,还是来自于店铺附近的居民。

    在没有公共交通的时代,上街购物并不是一种享受,而是确实的日常生活需要。

    所以,江家布行想要继续扩大生意规模,便是去其他地区开设分店。不过江朝宗的父亲对于自家商铺的现状很满意,也没有多大的抱负,加上他只有江朝宗一个长子和三个女儿,因此也舍不得让长子去外地做生意。

    于是一家人便照着他的意思,安稳的守着自家商铺过日子。不过去年浙江发大水,刚好把他家一批在路上的货物给冲没了,损失了数百两。

    这场大水不仅淹没了半个杭嘉湖平原,还一度满到了杭州城附近,城外的田地好多颗粒无收。这使得杭州百姓的消费能力大大减弱了,江家布行的生意自然也是一落千丈。

    江朝宗的父亲因此心情大坏,还生了一场大病。到了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听从长子的建议,让江朝宗去北京进一批京城标布,顺便带些杭州的土特产去北京贩卖,试图找一找新的门路。

    江朝宗虽然已经25岁,但还是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此前他最远也就陪着父亲去过松江进货而已,这一路行来虽然辛苦,但因为旺盛的好奇心,倒是并没有感觉多累。

    当然,他父亲肯让他上京,除了有两名从小在自家长大的可靠僮仆陪同之外,朝廷取消了运河上的税卡,和新在杭州成立的银行,发行大江南北都可流通使用的纸币,也不无关系。

    前者使得行商减少了在路途上的麻烦,而后者则不必再担心,携带银两过多,路途中被匪徒所盯上。

    和纸币相比,白银不仅重量大,体积也不小。经验丰富的盗贼,只要看一看行人的脚步,或是车辙印,便能大致知道行人有没有带着大量的白银上路。

    而纸币就不同了,即便是数千两,一个包裹也就全部背在了身上。唯一需要的担心的是,纸币会不会如同宝钞一样迅速贬值而已。

    不过纸币在杭州使用了快半年,都没有出现市民担心的问题。而对于江朝宗的父亲来说,自己儿子的安全可比几千两银子贵重的多。

    因此他毫不犹豫的换了2千元纸币,私下交给江朝宗带入京城购货。在明面上,则是江朝宗带着一船价值3、4百两的杭州土特产上京试探销路去。

    除了父亲私下交给他的2千元购货款,母亲、妻子都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钱,生怕他行走在外缺钱难捱。加上江朝宗自己攒的一点积蓄,他携带到京城的现钞倒是差不多有3千出头。

    杭州的土特产一是丝绸、二是茶叶、三是笋干,江朝宗携带的货物大半都是丝绸,虽然这些丝绸都是他同父亲精挑细选的上品。

    但是到了京城之后,江朝宗却发觉这些丝绸并不好卖。因为内府在苏州设立的江南织造局运来的丝绸,不仅质量上佳,价格也比他在杭州的进价高不了多少。

    只不过,江南织造局以往都是专供大内,现在改为民用还没有完全适应。因此对京城的丝绸需求估计不足,送来的绸缎数量太少,倒是还没有冲击到京城丝绸的定价。

    但是江朝宗稍稍打听了一下,便了解到江南织造局运送丝绸上京走的是海路,海运价格之低廉,实在不是他这批通过运河运输上京的丝绸能比拟的。

    而现在成立了一个什么航运公司,在天津和上海之间每月对开一艘400吨以上的船只。据小道消息说,下半年要改为每隔半月对开一艘,到了明年就是每七天对开一艘。

    打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江朝宗很快便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了手上的丝绸。他同时也意识到,以江家布行的本钱,是没办法同江南织造局在丝绸贸易上进行竞争的。

    不过好在他发觉了另一条路子,便是京城百姓都喜欢饮茶,而且喜欢饮香味浓重的花茶,特别是南方的茉莉香片。他携带而来的茶叶和笋干,倒是意外的卖出了上好的价格。

    茉莉香片虽然以福建产的龙团珠**茶出名,但是京城几位茶商品过了他带来的杭州产**茶后,认为杭州花茶并不亚于福建花茶。

    西湖周边山峦起伏,加上气候合适,一向都是产茶之地。而西湖狮峰龙井兴起于宋,闻名于明。以虎跑泉水冲泡狮峰龙井明前茶,正是被杭州文人所推崇的杭州双绝。

    不过此时的龙井茶,在文人雅士眼中,只是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老茶树所产之茶才叫龙井茶,至于其他地方所产之茶叶,只能叫杭州茶,并不算龙井茶。

    因此杭州茶叶虽好,但是却一直没有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只是当做散茶出售。京城上好的芽茶015元一斤,而**茶也能卖出芽茶的价格。而在杭州,最好的**茶也不过6、7分一斤罢了。

    江朝宗立刻意识到,如果在北京开一家茶庄,专门出售**茶,实在是大有可为。因为他发觉,京城百姓完全能够接受**茶的价格,并不因为价高而少买。

    因此他这两日便兴致勃勃的跑了出来,想要在商铺云集的南居贤坊盘下一个店面,开一家茶庄。他已经仔细盘算过,加上他携带上京的货物出售后,他手头上就有了将近4000元。

    京城标布的批发价是,每百匹75元。而他打听过,从天津到上海的海运费用,每吨棉布约5元。如果再加上北京到天津,上海到杭州的运费,大约每吨棉布要花上12元的运费。

    运输一吨棉布去除包装,大约为425匹,他打算购买4250匹京城标布,加上运费也就是33075元。这样的话他手中便还剩下678元,可供盘租店面。

    正月过后,京城市政厅改革了官店的租金计算方式,并采取了合同年限制度。

    而南居贤坊地区的民间店面主人,很快就跟上了朝廷的步伐,因为新租金的计算方式对店主来说更为划算。

    比如现在南居贤坊临街店面,每平米每年05元租金,一间100平米的店面1年就是50元。

    但是南居贤坊的民居大多是上下两层,或是带着院子的大房子,往往都在5、600平方米以上,也就是说一年租金就要近300元。

    而仅仅在一年以前,这样一套房子价值不会超过100元。就算是半年前,这里的房价也没突破600元。

    可是过了正月之后,几乎就是一天一个价格,现在一套南居贤坊临街店面居然突破了1000元。而在内城其他地方,房价最多也就翻了3倍而已。

    但南居贤坊是商业区,其他地方则是居民区,并不适合开店。江朝宗挑选了数日,始终还是下不了决心。他觉得这么租房子,倒还不如买一套房子开店更划算,但是这样的话钱又有所不足。

    他正一边品着茶,一边思考的时候。一位穿着长袍的中年人走上了茶馆大厅内北面的小台上,对着四方茶客问了声好,便敲了一下惊堂木,才开口说道:“今日先给各位读上一段新闻,说一说这白银的价值究竟为几何…” 

第488章 江朝宗二() 
这位叫做孙七爷的说书人口齿伶俐,一篇论白银的实际价值说的是深入浅出,即便是对经济一无所知的普通百姓也能听取个大概意思。

    对于茶馆安排一位说书人以招揽茶客的方式,江朝宗对此并不陌生。茶馆这种市井百姓聚集在一起饮茶,顺便听一听市井传闻的公共社交场所,正是发源于江南地区。

    而杭州茶馆的数目比不仅比其他地区更多,茶馆内的供给茶点和娱乐活动也更为丰富。比如京城茶楼还没有区分顾客的需求的时候,杭州城内的茶馆已经分成了荤茶馆和素茶馆。

    但是说书人在正式说书前说上一段新闻,这种新形式到还没有传到杭州。江朝宗刚开始听的时候倒是颇为好奇,但是很快便听的入迷了。

    在大明王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金银是财富,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弄明白过,金银被视为财富的真正价值所在。

    不过今天这位说书人说起的这篇文章,却别出心裁的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白银和黄金真正的价值所在。

    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理论,即一切有价值的财富,都是人所创造,人所需求的物品。而物品价值的高低,实质上便是这件物品上所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力。

    白银和黄金之所以价值高昂,是因为生产白银和黄金所投入的劳动力,远远大于生产其他人造物品。比如照料一亩稻田每年所投入的劳动力大约是15个工作日,而照料一亩麦田则只需要3个工作日。

    去除种植小麦、水稻的各项成本,加上两者的原粮加工出粮比例,1石大米所蕴含的劳动力恰好是1石小麦的一倍上下,这同两者之间的市场价格比例正好相当。

    而1石小麦面粉比1石糙米贵,却同1石白米价格相当,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三者投入的劳动力的不同。

    说书人说到这里,便转向了黄金和白银的制取方式。从古自今黄金采集的方式就没有大的变化,一是采集沙金,从金沙资源丰富的河流或小溪中淘取金沙;二是从含有黄金的山石中进行采集。

    前者的采集难度虽然小,但是采集效率完全依赖于河流中金沙的储量。而后者采集难度虽大,但是金脉集中,采集效率却更为稳定。不过这两种采集黄金的方式,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出现更有效率的变革。

    而白银的采集方式,则在百年来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唐代发明的灰吹法,变成了现代所用的汞齐法。其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大大的节约了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

    是以黄金和白银的比例,从国初时的1比4,跌到了今天的1:8以上。这一现象,便是符合了劳动力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理论。

    随后,这篇文章又再次提到了大明境内的金银矿产虽然不丰富,但是在海外的日本国和美洲大陆,近世却发现了大量的银矿山,这些银矿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品位惊人。

    在大明2石矿石得1两白银,已经是相当高的品位了,大多数银矿都是七石矿石才能出1两白银。但是在日本的石见银山,在山上捡起一块石头,大约都可能有一半是银子,这座银山一年的产银两就接近了百万两,而开采了一百多年依然尚未看到枯竭的尽头。

    至于美洲大陆,在西班牙人控制下的墨西哥、秘鲁等地,银山不计其数。光是每年从美洲大陆运回西班牙的白银,就接近上千万两,而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也已经将近100余年了。

    是以大明虽然缺乏金银矿,但是在海外的土地上却有着充沛的银山。所以大明百姓把自己创造的财富疯狂的交换成白银,其实并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因为随着海外贸易的增长,海外的白银就会大量的流入大明,在美洲、日本用低廉的方式生产出来的白银,将会换取大明真正有价值的财富,比如丝绸、棉布及各种手工制品等等。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贸易,更是他国商人对大明百姓的财富掠夺。

    文章最后总结道:“白银这种东西,饥不能食,渴不能饮,寒不能暖,它最大的作用便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用来衡量各种商品的内在价值,从而促成贸易关系。

    但是这种用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使用功能,必须建立在白银是难以获取,且易于分割和储藏的价值之上的。白银在我大明价值高昂,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大明采集一两白银的劳动力投入,便是这么多。

    但是,如果外国商人源源不绝的把低廉制取的白银输入到国内,那么这些白银有什么资格保有它们现在的价值呢?与之相比较,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价格始终不变的黄金,难道不更适合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存在吗?”

    江朝宗正听的入神的时候,这位说书人却到此曳然而止了。他再次拍了下面前桌上的惊堂木,清了清嗓子正式说开了今日要说的正文,乃是西游记中的一段,美猴王大闹天宫。

    江朝宗听的好好的,上面这位却说起了西游记,这顿时让他心里有些不满了起来。不过当他看了看左右邻桌们茶客的神情,发觉这些茶客们似乎并不怎么在意之前那一段新闻。方才考虑到,对于这些普通的市井百姓来说,讨论白银和黄金的价值问题,同他们实在是过于遥远了。

    江朝宗按捺住性子,等着这位孙七爷说完了这段书,从台上下来时,他才起身上前拦住了他,向孙七爷请教道:“敢问这位孙先生,您刚刚说的那段文章究竟是何人所写?能否告知一二。在下刚刚听完后,心中颇有些疑问,甚想向写这篇文章的先生请教。”

    孙七爷打量了他一眼后,便平静的说道:“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做苏长青,至于如何向他请教,你不妨去买一份今日的大明时报。上面便有报社的地址,你可以写封信去问问,不过人家有没有空回你,在下也难以保证。”

    说完之后,这位孙七爷对着他点了点头,便扬长而去了。江朝宗虽然还有些话想要请教,但是见他行色匆匆,似乎有事在身,也就没有继续去拦下他了。

    返回座位后,江朝宗一边叫过了茶楼的伙计结账,一边向他询问何处有大明时报出售。这位伙计倒是颇有眼色,当即提出愿意替客人代为购买。

    片刻之后,江朝宗便从伙计手中接过了报纸,他便站在那里匆匆翻看了起来。果然如那位说书人所言,这篇文章是一名叫做苏长青的人所写。虽然报纸上没有这位苏长青的地址,但却有一个读者意见邮寄的地址。

    江朝宗正打算回去写信的时候,却发现在苏长青这篇文章的下方,还刊登了一个,关于黄金期货市场建立的消息。

    江朝宗看着上面苏长青写的那篇文章,心中不由一动。他收拢起手中的报纸,把两名僮仆先打发回了客栈去。而他自己则出门叫了一辆马车,前往了报纸上注明的黄金期货市场所在地,王府井街道148号。

    在听到或是看到了大明时报上的这篇文章之后,对黄金和白银的价值比例产生兴趣,像江朝宗这样的商人,并不在少数。

    而此时的崇祯、户部、及三家银行,也正在紧张的关注着市场上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