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少。

    而中国人以官府作为主导的公共工程建设方式,虽然有浪费和过于超前的一些问题,但如果能够进行妥善的规划和决策,那么不仅能够大大的减少建设成本,还能极大的提高建设效率。

    当然,在爱德蒙·唐泰斯看来,共和国和中国的公共工程建设方式固然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但是同东西方的其他国家相比,已然领先了太多。

    爱德蒙·唐泰斯在紫竹林1号码头下了船后,便同等候在码头上的内府管事作了一个简单的交接。他此次带着“郑和号”出海,除了携带一队地质勘探人员前往东江镇,便是协同东海巡阅府麾下的船队北上鲸海,对库页岛北部和黑龙江入海口地区进行征服和调查。

    当然,他最主要的任务,还是携带两个班级的海军士官生出海试航。让他们熟悉下什么是海上航行,此外便是磨合海军士官生、明军水师官兵及大帆船留用旧有水手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尽快的熟悉起来,以形成本舰的战斗力。

    这艘载重500余吨的“郑和号”,是典型的西班牙大帆船,长宽比为4:1,船型是一道优美的弧线。但是在被送到天津后,天津造船厂的工匠们除了对其进行了一次大修,以便全面测量这艘船的比例之外,还参照英国船只的样式对这艘船进行了更改。

    在崇祯的亲自审批下,帆船前方高耸的船首楼被拆除了,原本拥有二层结构的船尾楼,也被拆除了一层。船上的24门火炮,则被更换了其中八门口径过小的火炮。经过了这些变更之后,这艘船自然就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了。

    爱德蒙·唐泰斯原本甚为反对这样的盲目修改,毕竟中国人并不熟悉远洋航海的风险,而西班牙大帆船却已经存在了上百年,有着丰富的航行成功经验。更何况,现在的海战依然还是以跳帮战术为主,虽然德雷克率领的英国海军用火炮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但是并没有改变欧洲各国海上作战的基本方式。

    荷兰的几位海军名将,依然使用着古老的跳帮战术同西班牙舰队、英国舰队和海盗船队进行作战,并屡屡取胜,牢牢的控制着共和国的外海,这也是西班牙人始终无法收复低地地区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荷兰人,爱德蒙·唐泰斯是荷兰海军现在推崇的近战混战派的支持者。所谓近战混战派,就是主张战斗中随时选择有利时机,允许分舰队指挥官或军舰指挥官率领舰只离开编队,充分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集中攻击敌方的部分军舰,来赢得海战的胜利。

    混战派认为,己方船只要尽可能的接近敌方船只,在近距离下以2…3只船只的炮灰对地方单舰进行集火攻击,摧毁了敌舰的士气之后,便立刻展开跳帮作战,彻底夺取敌船。

    爱德蒙·唐泰斯所主张的混战战术,同朱由检一直提倡的,海战中必须从头到尾保持战斗队形的主张相反。但是朱由检并没有立即否决这种方式,毕竟他对于海战的了解,只是存在于历史和书籍之中,而爱德蒙·唐泰斯却是真正的从海战中成长起来的实战指挥者。

    经过同爱德蒙·唐泰斯的数次沟通,还有总参谋部成员的数次讨论之后。朱由检终于了解了,现在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为何要如此推崇近战混战战术了。

    一是现在的火炮威力和射程都不足,编队战术将会浪费己方大多数火炮的射击。而火炮的威力不足,使得光用火炮进行攻击,并不能使得敌船失去战斗力。只有在火炮打击了几轮之后,进行跳帮肉搏战,才能彻底的消灭一只船只的抵抗能力。

    二是涉及到战利品的关系。海军是一只昂贵的兵种,光凭借国家发放的微薄俸禄,是无法挽留住那些经验丰富的船长和水手的,毕竟商船的酬劳要比海军高的多。只有在战争中能够获得战利品,才能让这些船长水手乐于被国家所驱使。

    就算不计算船上装载的货物,光是一艘船只本身也起码价值数万荷兰盾。因此与其把一艘船只击沉,倒不如把俘获的船只奖赏给有功之人,使得海军将士乐于参与战争。

    更何况,现在的远洋航海就是一场冒险,即便是欧洲经验丰富的航海家们,也常常因为远洋航行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而亡故。如果船长和水手没有直接面对死亡的勇气,那么大明就无法培育出真正的远洋航海家。

    爱德蒙·唐泰斯的理由终于说服了朱由检一半,还有另一半则是因为他了解,随着时间的变化,火炮制作技术的上升,近战混战战术必然是要消亡的。海盗式样的战术,必然要让位给拥有充足后勤补给的编队战术。

    不过在这之前,倒是不妨让海军的士官生们了解下,欧洲人对于海战的理解。虽然朱由检在教学上对于混战战术表现了一些让步,但是在海军的发展目标上面,却依然坚持着走正规化的道路。

    比如对于“圣胡安号”的改造,朱由检支持了整改方案,坚决的去除了西班牙帆船上用于支援甲板战的船首楼,和降低了船尾楼的高度。

    虽然这起先让爱德蒙·唐泰斯很是沮丧,但是经过了这次出航之后,他终于意识到了这样修改后的好处。这艘帆船现在看上去是低矮了一些,但是在航行中却表现出了更快的速度,和更为稳定的适航性能。

    如果不是那些士官生和中国水手还不习惯于软帆,爱德蒙·唐泰斯认为,从天津直接开往日本长崎,航程可以压缩在12…14天之内。从长崎到海参崴7、8天就足够了。如果是顺风的话,时间还能再缩短。 

第507章 郑和号的收获() 
“郑和号”的排水量约为560吨,如果按照战时编制,每吨位配备一人,那么“郑和号”可以载500多人。

    如果是和平时期的编制,那么平均每4吨配1人,可以配备140多人。但是按照荷兰商船的标准,就是629吨每人,预计配备90余人。

    不过现在作为海军训练舰,“郑和号”上的人员配置了150人,差不多是4吨一人。其中海军实习的士官生占了差不多一半,约70人。

    而原“圣胡安号”留用的人员大约为35人,其中大半是东南亚土著。剩下的45人便是从天津水师中抽调的人员。

    虽然“郑和号”经过改造后,设置了不少滑轮组以帮助收放帆布。但是爱德蒙·唐泰斯还是觉得,爬桅杆是一名水手和士官生的基本技能。

    因此在出航后,他坚持把那些滑轮组都拆除了下来,让士官生同水手编成一组,命令他们每日攀爬桅杆,清理甲板。

    爱德蒙·唐泰斯的举动,让士官生和中国水手大为不满,在他们看来,有简便安全的滑轮组不用,非要他们在颠簸的航行中攀爬桅杆,这是一种迫害。

    但是随船出发的海军教官,选择支持了爱德蒙·唐泰斯的命令,这才使得士官生和水手们没有在船上爆发,针对这名荷兰人的叛乱。

    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接受了这个事实。攀爬桅杆的风险之大,很快便教育了这些士官生们,让他们知道了,为什么大家都畏惧出海航行。

    短短100多天的航行,当“郑和号”返回天津港的时候,船上人员的伤亡率已经达到了10。4人死亡,3人失踪,3人重伤,5人轻伤。

    从桅杆上摔下来的伤亡事故达到了8起,占据了伤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剩下的7人,两人是因为食物中毒,1人是前往船头方便时落海,还有三人则是在攻打库页岛北部一处土著人聚集的河谷时,不慎被土著人的弓箭所伤。

    船只平常航行时的人员损耗率,几乎是战时的4倍。在爱德蒙·唐泰斯看来,这次航行中这些士官生的表现,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比起欧洲各国培养航海人才的船舱侍童制度,这些士官生的航海技能,大约也就同船上待了2年的侍童差不多。

    不过他同时也承认,把一名侍童培养成可用的航海专业人员,大约需要花费8…10年的时间,和耗费大量的资源。而且也不能保证,这些侍童都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船长。

    毕竟侍童的个人天赋和教导他们的船长个人水准,决定着这些侍童们究竟能不能成材。

    而这些中国海军士官生们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起点却比侍童们高多了。虽然他们没有出过海,但是对于航海知识却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船舱侍童制度的成材率,大约也就是十分之二、三。因此爱德蒙·唐泰斯觉得,经过这次航行后,还愿意从事航海的士官生能留下三分之一,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目了。

    经过了这次试航,爱德蒙·唐泰斯也总算明白了,为什么皇帝陛下不愿意听从他的建议,修建一只大舰队,从荷兰人手中夺取香料群岛的意见了。

    中国的海军还没有习惯于离开自己的海岸线航行,离开中国越远,离开陆地越远,他们就会产生恐慌的情绪。这个时候不要说战斗力了,就是不发生叛乱都是值得庆幸的事。

    这同样也让爱德蒙·唐泰斯感到很惊讶,因为中国官军同中国南方的海盗,简直是两个物种。他们之间的区别,就像是西班牙人同荷兰人的区别那样大。

    中国的官军是如此依赖于陆地,而中国海盗在海上则毫无畏惧,即便是公司的船只,有时也不得不认可这些中国海盗在某个海域的特殊权力。

    在他看来,中国南北地方的差异如此之大,居然还能维系在一个帝国之内,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爱德蒙·唐泰斯对于本次出海航行的思索,并没有干扰到前来接收“郑和号”运输物资的管事的喜悦心情。

    “郑和号”这次除了送人前往朝鲜,和北上试航行之外,还携带了近三百吨的物资,用于济州岛港口的建设,及日本、库页岛、东北滨海地区的贸易。

    这些物资的种类,主要是食盐、铁器、棉布、靴子、镜子等日用品。这些物资在日本、朝鲜和库页岛、东北滨海区都很好销售,特别是后两个地区,基本上从大陆带去什么货物,这些土著都想要。

    唯一能够限制销售货物数额的,不是这些土著的消费**,而是他们的消费能力。

    原本在库页岛南部,每年4、5月有一个小小的交易集会。从东北滨海区跨海而来的土著,岛上的土著,加上一些日本商人,在这里交换各自携来的物资。

    但是在今年,这个小型的贸易交流会被打破了。中国船只带来的大量廉价日用品,迅速击垮了那些小本经营的日本商人,让他们的货物根本无法卖出。

    而东北滨海区的土著和库页岛南部的土著,他们能够用于和中国人进行交换的物资,主要还是各式皮毛,还有一部分黄金。库页岛上有着储量不小的山金,在夏季雨水的冲刷下,会沿着溪流汇聚到山下的河流中去。

    这些土著也是在日本人的教授下,才了解了黄金的价值。但是现在,这些黄金就成了中国商人的囊中之物。

    同数量不多的黄金相比,让四海商行最为中意的,还是库页岛丰富的毛皮兽和渔业资源。

    就在库页岛南方的海湾内,鲸鱼群几乎随处可见。当船队向着库页岛南方港口前进时,领航员需要注意的不是固定不动的礁石群,而是海湾内成群活动的鲸鱼。

    而靠近海湾的海岸礁石上,则栖息着成千上万的海狗、海狮、海兔、海豹。不管是爱德蒙·唐泰斯还是那些中国船员们,当他们看到这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时,感觉自己似乎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

    库页岛的气候虽然不适合种植粮食,但是岛上的局面却并不缺乏食物来源,不管是河流中各种丰富的鲑鱼,还是淡水鱼中最大个头的鳇鱼,又或者是山林中的蘑菇、松子,或是各种野生动物,加上这些海边的皮毛兽和鲸鱼,都是岛上土著取之不尽的食物宝库。

    事实上,不少从山东招募来的水手,上了岛之后就有些不想离去了。船队从山东招募来的水手,不是盐丁就是渔户,这些人在山东时辛勤了一年,都未必能填饱肚子,陡然之间看到了这样富饶的地方,自然就生起了定居的念头。

    库页岛本地土著狩猎,还是遵循着古老的传统的,狩猎和捕鱼都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限度。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一年积攒下来的皮毛,也不是东北滨海区土著和日本商人能够换走的。

    虽然去年一艘中国船只来过此地,换走了不少皮毛,还约定开春后还会过来。但是本地土著并没有放在心上,他们并不认为那些来自远方的中国商人,能够换走他们家中积攒了数十年的皮毛。

    不过,今年3月底抵达的三艘中国船只,却的确换走了他们数十年积累下来的皮毛,上好的貂皮3、4千张,海狗皮1万2千余张,海狮皮1千6百多张,其他各式皮毛约近8万张。

    光是这批皮毛的利润,就已经高达18万两,可以组建3个与此次出航规模相同的船队了。

    而这不过是一个开始,库页岛南部数十万只皮毛兽,显然已经被这位管事看做了囊中之物。拥有着先进武器的大明人,显然要比那些土著人的骨箭陷阱更有效率。

    “郑和号”带回来的货物,除了这些皮毛之外,便是大量的腌鱼了。一桶腌鱼大约有250条上下,每条鱼大多在一公斤。

    还有便是鲸鱼肉干,一桶大约在250公斤左右。这些腌鱼和肉干,便足足装了1200桶。这也是“郑和号”带回来的主要货物。

    这些腌鱼和肉干,在天津市场上的批发价为每10公斤1元,但是从库页岛收购,加上运输费用,也不过才05元每10公斤。这些还是岛上土著自己加工的,并不是渔业公司今年生产的,否则价格还要下降四分之一左右。

    虽然这批渔获的利润不过15000元,完全不能同皮毛贸易相比,但是渔获的数量只受限于运输能力,并不用担心销售市场的容纳问题。

    而且,在现在的大明,这些便宜的腌鱼和肉干,极大的缓解了京城市场上的副食品需求。

    京城百姓的收入增加之后,对于副食品需求的增加,使得京城市场上的肉类、糖及腌鱼、肉干等副食品变得异常紧俏。加上新军所需要的副食品补充,以每人每月1公斤肉类或是腌鱼、肉干计算,光是京城百姓就需要消耗1千吨的肉或鱼。

    “郑和号”带回来的渔获,正好缓解了京城小半个月的需求。接下来,陆续返回的渔船,刚好可以接上京畿地区的渔获供应。这自然让接收货物的管事,有些喜笑颜开了。 

第508章 半球实验() 
崇祯二年7月1日,京城德胜门外人山人海,足有上万人围着一片平坦的草地张望着。据说今日燕京大学的学生们要在这里做一个试验,这些人都是出来看热闹的。虽然他们并不清楚,今天的试验是什么,不过倒是从大明时报上知道了,今天的试验是为了证明大气压强的力量有多大。

    朱由检走上了草地北面的高台,这是为了能让他更好的观看这场试验而搭建的。朱由检坐下之后,便对着站立在面前的福王世子朱由崧说道:“朕看时间也差不多了,你去宣布试验开始吧,不要让围观的百姓久等了。”

    朱由崧低头答应了一声,便颇为开心的下台去通知了,主持这次试验的欧阳斌元和薛凤祚。自崇祯在燕京大学展示了水银柱的实验之后,燕京大学的学生们就开始对真空和大气压强的作用感兴趣了起来。

    欧阳斌元和薛凤祚从崇祯那里听到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设想后,就希望能够亲自验证这一实验。不过他们虽然出身于官宦士绅之家,想要凑足这个实验的全部经费却也颇不能够。

    虽然有崇祯拨款的2千两白银,而他们招募的8、9名学生组成的实验小组也凑了1千余两,但是总计3000余两的白银对于这个半球实验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

    最终在崇祯的授意下,朱由崧成为了这个实验的资助人。自从福王从洛阳搬迁上京之后,福王手中能够动用的活钱,其实比崇祯还多。

    以往在洛阳时,福王对于自家的银库管的非常严密,即便是朱由崧这个长子兼世子,能动用的银子也不会超过1千两。不过为了把福王府从洛阳搬到京城,福王不得不把搬运的重任交给了朱由崧。

    在中央银行派出管事的劝说下,朱由崧把福王府的资财交给了中央银行打理,而他也趁机设立了一个3、50万两的小金库。

    因此有了这位福王世子的资助,半球实验终于顺利的继续进行了下去。这个实验中最为麻烦的便是密封和抽取半球内空气这两个步骤。

    为了找到合用的密封材料和正确的密封方式,及抽取空气的器具,这个实验小组不得不接纳了,工匠出身的方一勉、黄佟哥两人。再试验了上百种材料之后,才从一种盐碱化草甸中类似于蒲公英的植物乳液中,提取了一种充满弹性的材料。

    当半球实验的一切准备就绪后,实验小组的成员们才有空暇,为今日实验能否成功担忧了起来。他们为了这次试验准备了足足将近一年,花费了1万5千两白银的巨款,要是在京城百姓面前失败了,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亚于心理上的一场大地震。

    得到了朱由崧的通知后,欧阳斌元、薛凤祚、方一勉、黄佟哥四人顿时忙活了起来,他们开始按部就班的操作起来,在放置在草地上的方桌上装配着两个半球。

    不过欧阳斌元察觉到,除了方一勉之外,另外两人的手有些僵硬,他不由停下动作对着三人说道:“诸君请冷静一些,这不过是一场实验罢了。难道大家忘记了,我们之前已经实验了数次,都取得了成功,今日不过是再次重复一遍已经成功的实验而已。”

    黄佟哥的脸色有些发白,他有些不自信的说道:“可是前几次我们实验时,不过是2匹、4匹和8匹马互拉,今天可是足足有16匹,还是挑选出来的好马。我还是有些担心,今天实验能不能成功。”

    薛凤祚也有些不确定的说道:“是啊,为什么我们不按照8匹马的力量进行实验,反而要增加一倍?今天前来观看实验的京城百姓可有上万人,陛下也亲自到场了。要是失败了,我们的脸面可就丢大了。”

    欧阳斌元正想继续劝说的时候,一向沉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