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仗着同山西、宣大边镇将门的交好,提供给边军的物资一向是价高而质劣,在边镇中下层将士那里早就坏了名声。

    中央银行向四海商行购买输送的物资,比山西商人的货物质量好不说,价格低分量也足。加上总参谋部在宣大编练的新军压阵,使得这些山西商人开始寻找,取消中央银行垄断国税解运地位的方法了。

    山西银行和交通银行联手向户部侍郎王家祯示好,未曾不是在未雨绸缪。

    汪逢元的暗示,也让王渊思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国初时户部下属只有四个清吏司,曰总部:掌天下户口、贡赋和赈灾;曰度支部:掌考校、赏赐等;曰金部:掌市舶、库藏、茶盐等;曰仓部:掌漕运、军储和出纳科粮。

    不过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丞相之后,就把户部下属改成了按照省份设立的十二清吏司,成祖之后形成了十三清吏司,然后一直沿用到天启末年。

    新皇登基之后,又再度在侍郎之下,十三清吏司之上,复设四总部,以协助户部尚书和左右侍郎管理十三清吏司的事务。

    而新设立的度支司,除了原有的职权之外,还多了一项掌管整个国库收支账目的核查权力。这也使得王渊思的地位同两位户部侍郎相当,在权力上还要超过户部的右侍郎。

    如果说户部现在管着大明的钱袋子,那么度支司便管着户部的钱袋子。这个位子是如此重要,王渊思受两位户部侍郎的嫉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正如汪逢元所言,中央银行并不希望户部的格局有所改变,而王渊思同样也不希望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变动。如果能够借助中央银行的支持,越过其他人接任户部尚书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不成,至少也要保住现在的位置。

    王渊思思考了许久之后,终于点了点头说道:“鹤城男的好意我明白了,但是户部尚书乃是朝廷公器,就算郭公去位,也不是我们这些臣子可以私相授受的,自有陛下和内阁进行裁断。

    不过,只要本官在户部待上一天,也一定会保住郭公辛苦开创出来的局面的…”

    对于王渊思的表态,汪逢元感到了满意。对他来说,支持王渊思竞争户部尚书的位子,是顺带的。他是真真切切的想要支持这场战争,希望皇帝陛下能够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数日前朝会上皇帝的言论,在三家银行的推波助澜之下,现在已经是街知巷闻。两淮盐业的重新洗牌已经成为定局,两淮盐商的资产,很快就会成为三家银行的战利品。

    而这些还不是三家银行最丰厚的获利,真正的收益还在于,纠缠了一年的金银比价,终于将要落下帷幕了。几日前的朝会刚刚结束,黄金期货市场内,就有人开始陆续抛出白银,转而看好黄金,不再试图阻扰金价上升了。

    两淮盐商用于支撑白银价格的资金,从这一刻开始就会是三家银行和其他人的目标。因为盐引案被拘禁起来的八大盐总商,使得这些黄金交易所内的资金失去了主持者。

    这些资金就像是一头烤的喷香的小乳猪,只要拿着刀叉的人,都能上去切下一块来,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的发财机会么。

    就在这胜利在望的时刻,汪逢元自然不希望朝堂上出现什么变局,从而让两淮盐商有了翻身的机会。

    如果不是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汪逢元甚至想要独自包销所有的战争公债。获得了两淮盐税的抵押,也就意味着中央银行可以对未来的两淮盐业公司有更大的发言权,这显然是一桩很好的投资。

    在汪逢元同王渊思交谈的时候,山西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代表同样找到了户部侍郎王家祯,他们的目的和汪逢元差不多,除了想要在户部内部寻找自己的支持者之外,同样希望朝廷能够打赢这场战争。

    于是在郭允厚还在考虑如何向三家银行分派公债任务时,崇祯所需要的第一期作战经费已经有了着落了。三家银行不仅主动包销了所有公债,还为了占据公债的大头,激烈的争论了好几场。 

第581章 后金左翼破关() 
崇祯二年十月二十六日下午五时许,贝勒阿巴泰、阿济格率领左翼四旗及左翼蒙古兵5千余人,抵达了长城龙井关外。

    龙井关属于迁西地面,迁西又处于山海关至北京黄花城蓟镇1200里长城防线的中间,是蓟州镇最为重要的一段长城防线。

    龙井关的后方就是三屯营和遵化城,当初戚继光修缮蓟州镇长城防线时,设想的便是以长城防线作为警戒线,而三屯营和遵化城驻扎重兵以为机动兵力,某处长城关口受袭,则从三屯营和遵化城调兵进行支援。

    蓟州长城大都修建于塞北山脊之上,长城高度虽然在15…2丈之间,但是耸立在陡峭的山脊上后,便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关墙。关墙两侧数百米高的陡坡上,都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茂密灌木丛,根本无路可以靠近。

    想要通过这道人造的天险,只有通过长城沿线的各个关口。而龙井口正是附近关口中较易通行的一个关口。龙井口的东北面和西南面都是陡峭的山岭,只有到了此地突然中断,出现了一个缺口。

    从群山中蜿蜒而出的一条河流,也刚好从这个缺口折返向南越过长城,最终汇入到滦河之中。往年常有商人沿着这条湍急的河流作为向导穿越这片山岭,前往北面的蒙古部族中去贸易。

    河谷两侧陡岩耸立,人行其中,就算是白天也觉得昏暗异常。且河流曲折蜿蜒,最窄处仅200余米,河流中间常有巨石阻流,因此行人的视野相当狭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约就是指这样的地形了。

    龙井关就是在这山峦缺口处所筑的关城,关城就修建在小河的西岸。城高15丈,周2978丈,有南、北、东三门,东门还有月城。关城内居住着近100余户人家,驻扎着200多名军士。

    按照当年修建龙井关的将领的想法,在这里修建了关城之后,再放上一两百人,就算是一两千人也是难以攻入的。

    左翼军队在距离龙井关2里外停下之后,阿巴泰、阿济格便召集了部将商议如何攻取这座关口。最终众人议定,挑选80名精兵在今晚子时偷袭城门,而大军随后进行突袭。

    阿巴泰、阿济格等女真将领对于这个方案都没有什么信心,毕竟夜晚作战对于他们这些不熟悉此地地理的外人来说,风险是相当大的。

    不过布尔哈图所派来的向导坚持夜袭的方案,这位向导倒是对龙井关相当熟悉,认为可以从关城东面的水门绕到关城后方攻击。龙井关多年失修,正面虽然还保持着完好的城墙,但是关城南面的城墙却崩塌了一个口子,守将只是用木栅栏围上了事,并没有进行修缮。因此只要挑选精干从这处缺口入城,就有可能打开北面的城门,而不必进行登城战。

    不必进行登城作战,这个理由立刻说服了议事的女真将领们。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女真人在野战中几乎全胜,唯一的几次失败,都是攻城不克,结果被明军反击而败退。至于后金夺取辽沈等坚城,大多是采用了收买城内的明军将领或是大户以为内应,直接打开城门才获得的胜利。

    阿巴泰、阿济格两人并不是支持南下征明的贝勒,因此也不愿意自己的部下损失在残酷的登城战中,因此便同意了夜袭的方案。

    这场夜袭的效果非常好,虽然龙井关守军在得到后金将要入侵的消息后已经加强了戒备,但是长久的和平生活,已经让这只守关的明军忘记了如何作战了。

    因为早有戒备,所以当后金从后方城墙突入关城时,明军终于发现了敌军入侵。但是夜间作战对于这些原本就营养不良的明军来说,遭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参加夜袭的后金军小。特别是当这些女真人在城内开始放火焚烧民居之后,原本还守在城墙上的明军顿时就失去控制了。

    即便是明军守将多次喝止,也无法让这些士兵留在城墙上御敌,毕竟他们的家人可都在城内的民居之中。

    于是,十月二十七日凌晨,龙井关被后金左翼大军所破,龙井关守将自杀,城内军民皆降。天色将明时,汉儿庄驻守的明军得到消息后,便派出了副将易爱、参将王遵臣来援龙井关,但是此时关城已下,这只援军被后金左翼所破,两员明将皆亡于此战中。

    二十七日上午,三贝勒莽古尔泰、贝勒多尔衮、多铎率军抵达了龙井关。黄台吉原本想要把代善和莽古尔泰带在身边,避免他们在战事不顺时又起什么心思。不过代善和莽古尔泰留在中军之后,便整天待在一起,好像在商议什么。

    黄台吉顿时警醒了起来,他可不希望自己这趟伐明成功之后,那边三大贝勒却达成了统一战线。因此他便找了一个借口,把莽古尔泰发落到了左翼来,同时还让多尔衮、多铎监视莽古尔泰。

    左翼兵力以两白旗为主力,而多尔衮兄弟正是两白旗的旗主,因此即便是莽古尔泰想要做些什么,也必须征得多尔衮兄弟的同意。

    莽古尔泰抵达了龙井口之后,自然就接过了左翼的指挥权。阿巴泰和阿济格虽然不支持南下伐明,但是一旦破关而入之后,立刻就想要马上南下攻打遵化城,免得城内的富人都逃亡了。

    两人觉得自己作为左翼大军的主帅,这次出征劫掠到的财物,必然是能分到大头的,因此求战的积极性不由高涨了起来。但是莽古尔泰的到来,顿时打破了两人的梦想。

    阿巴泰和阿济格并不想同莽古尔泰同行,既然长城关口已开,那么关内的人丁财货就已经是大军的囊中之物,这种时候当然要独自领军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了。因此两人各自向莽古尔泰请命,一个自告奋勇要去打汉儿庄,一个则请求去打潘家口。

    一向英勇善战的莽古尔泰却拒绝了两人的请求,他可没这两个弟弟眼皮浅,看到轻易攻破了长城关口,就转换了立场。这次伐明立下的战功越大,获得的战利品越多,黄台吉在后金的威望就越高,那么他们三大贝勒到时候要如何自处呢?

    站在龙井关残破关墙上的莽古尔泰,看了一眼南方的风景之后,便懒洋洋的对着一脸纳闷的诸将说道:“四贝勒之前不是说了么?此次兴师伐明,拒者戮,降者勿扰。俘获之人,父母妻子勿使离散。勿淫人妇女,勿褫人衣服,勿毁庐舍器皿,勿伐果木,勿酗酒。违者罪无赦。固山额真等不禁,罪如之。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先礼后兵,好歹先去问问人家愿不愿意投降,再去攻打他们。否则岂不是违背了四贝勒的军令?我这也是为了你们好,省得你们犯了四贝勒的法。”

    阿巴泰沉默不语,身为努尔哈赤的庶子,他一直不受老奴宠爱,连现在这个贝勒都是黄台吉册封的,因此那敢掺和进四大贝勒之间斗争中去。

    阿济格倒是还有些不甘心的说道:“我们现在身在敌境,敌众而我寡,敌人分散而我军集中,现在就应当以快打慢,怎么可以给明人时间劝降呢?

    不如把军队开到城下,如果敌军肯投降,自然皆大欢喜,若是不投降也可以直接攻打,不必浪费时间啊。”

    多铎也想说些什么,但是却被身边的多尔衮紧紧的挡在了前面。莽古尔泰很快就训斥了阿济格一通,不但指出他此前就有擅自做主替多铎定亲的事件,现在还继续不分上下尊卑,胆敢质疑身为大贝勒和左翼主将的自己的命令,简直就是狂妄。

    阿济格被训的脸色发青,但是他终于没有再出声了。不管莽古尔泰的话有多么的无理,他现在也不是那个被努尔哈赤所疼爱的儿子了。四大贝勒一直对他手中的牛录虎视眈眈,去年就被黄台吉借着由头削爵,硬生生夺去了镶白旗旗主的位置。阿济格可不觉得,如果莽古尔泰找他的麻烦,会有人出头为他求情。

    借着训斥阿济格,莽古尔泰终于确定了他在左翼的统帅权力。派人前往招降汉儿庄、潘家口的明军,也成了定局。

    汉儿庄的守军派出了援军支援龙井关,却被后金左翼所击败,而此时西面洪山口失陷的消息也传到了汉儿庄。汉儿庄东、西两面关口失陷,汉儿庄这座小城已经必不可保。

    按照往日大明军队的规矩,汉儿庄的守军要么战死,要么就投降。不过总参谋部制定了新的战地规则之后,倒是给了汉儿庄明军第三条路。

    因此莽古尔泰很快就得到了回报,潘家口的明军除了一部分士兵逃亡之外,其他人都愿意向后金军队投降。但是汉儿庄的守军则放弃了守城,裹挟着城中的居民撤离了,他们离去之前还放了一把火把汉儿庄的民宅和辎重都烧了。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莽古尔泰终于坐不住了。现在的天气晚上已经开始接近0度,这些明军要是动不动烧房子,后金军队总不能天天露宿野外啊。

    莽古尔泰写了一封信留在龙井关警告三屯营总兵,告诉他不要骚扰此地投降后金的军民后,便启程前往汉儿庄驻扎,另外派遣杨古利率护军百名,到遵化城外侦查地形。 

第582章 赵率教() 
遵化,春秋之无终国,燕之北平郡也。近2千年前此地就已经是一处人口繁盛之所在,到了明代更是被称为“畿东第一城“。

    遵化城之北面被燕山余脉所环绕,南面则是从燕山中流出的数条河流汇聚而成的沙河,这是一个典型的邻水山城。整个遵化境内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号称三山不到头,河水向西流。

    蓟州镇总兵官赵率教站在北门城楼上眺望着北面的长城,虽然因为距离过远,长城在他眼中只是若隐若无的一条白线,但是这条白线上方燃起的数道烟柱,已经告诉了赵率教那些地方发生了什么。

    自洪武十一年,守将周宝把遵化城西、北两面向外拓展近一倍,并在原本的土墙外砌上大砖后,遵化城就成了畿东第一大城。嘉靖元年巡抚孟春和万历九年蓟镇总兵官戚继光两次修缮遵化城后,这座城池就成了周长超过6华里,墙基宽约3丈、城墙高 3 6 丈,东南西北四处城门皆有月城的要塞型城市。

    除了雄伟的城墙之外,遵化城外还有一条宽3丈,深两丈,周长1500丈的护城河。这条护城河不仅引取了城外沙河之水,还有来自于城东北角乌龙泉的活水,即便是敌军截断了沙河之水,也不能让护城河的水流枯竭。

    有了这条护城河,不仅让攻城的一方多了许多困难,也杜绝了穴地攻城的可能性。不过遵化城虽然号称“畿东第一城“,但是城内的人口加上驻军也才35万人而已,而城外依城而居的居民,则要超过城内人口的一倍。

    30多年前戚继光修建遵化城的时候,一定没有考虑过承平日久之后,这座以军事为主的要塞城池,会变成畿东最为繁华的一座城市。此时的遵化城,城墙内外居住人口接近10万,平民数量近七成,剩下的则是蓟州镇军队的家属和蓟州镇的将士。

    由于城内的建筑用地不足,因此迁移来的百姓便在遵化城外的空地上修建起了自己的住宅。城外这些密密麻麻的民居不但破坏了当年戚继光定下的守城方案,还给入侵的后金军队提供了攻城所需的物资。

    赵率教从辽西镇调入蓟州镇时,看到遵化城城墙残破,城下民居都建到了城墙之下,屋顶几乎同城墙高度相等,从屋顶攀援城墙只要轻轻一跃就可登上墙头,顿时让他大为吃惊了起来。

    这那里还是一个边疆的军事要塞,完全就是内地的普通民城,这种城防不要说抵御建奴,便是抵御强盗,都未必能成。

    是以赵率教抵达遵化城的第一件事,便是上书朝廷请求修缮城池,整饬兵备。作为蓟州镇总兵,他的驻地其实应当在三屯营而不是在遵化城。遵化城内不仅有巡抚还有兵备道,他这个蓟州镇总兵对于遵化的事务原本是说不上话的。

    只不过调任赵率教所部入关,镇守遵化城,整顿蓟州镇的长城防御,是崇祯亲自建议的。所以,对于赵率教的要求,遵化城内以巡抚为首的文职官员也只有捏着鼻子认下了。

    赵率教是辽西将门出身,一来遵化就夺走了原本蓟州镇对于遵化、三屯营及长城守备的诸多权力,原本的三屯营总兵朱国彦更是被远调昌平,因此蓟州镇出身的一干将领并不服气于赵率教的到来。

    而修缮遵化城城墙,拆除护城河、城墙两侧的民居,恢复当年戚继光制定的各项防御措施,也让巡抚和本地县令等文职官员大为光火。赵率教的举措激起本城士绅的不满,最终都压迫到了这些文官身上,而他们又不能从中捞取好处,因此对于赵率教的弹劾一年来就没有消停过。

    如果不是朝廷直接撤除了叫的最利害的遵化兵备道副使,不是免去此人的职务,而是把遵化兵备道职务给撤销了,让遵化城内的官员们有所收敛,赵率教觉得自己还真有些干不下去的意思了。

    遵化城内大大小小10多个衙门,都察院公署、顺天巡抚行院、总镇行署、副总镇行署、监视行署、遵化道署、兵备道行署、游击公署、运饷通判署、督饷厅、左营公署、右营公署、辎重营公署、守备府公署、遵化驿、武学等。

    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城内的军事力量此前却并不多,常驻军力为,总兵1员,副帅1员,参将2员,游击1员,守备2员,都司1员,千总2员,把总2员,马兵100名,步兵1342名。

    对于多年未经战火的遵化城来说,这个兵力已经够多了。但是对于从辽东战场上退下来的赵率教来说,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年逾60的赵率教虽是河北人,但是前半辈子都在西北边境同蒙古人打交道。努尔哈赤起兵之后,才调往辽东军中。同后金作战不到十年,他已经认识到明军最大的敌人已经不再是蒙古人,而是这些辽东建奴了。

    蓟州镇作为辽西镇的后方,虽然一直没有遭遇到战火,因此保全了军队的实力。不过在赵率教看来,明国同后金打了快10年的仗,但是这些蓟州镇的将士们却一点危机感都没有,依然觉得自己的太平日子能够一直过下去一样。

    蓟州镇的将领不是好为大言,就是贪好财物,一味以克扣军饷,驱使麾下军士为自己务农谋利。辽西将领们克扣下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