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2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参谋,现在建奴3路破关,锐气正盛,本官要先回去布置城防,提防奴兵直扑遵化。既然周参谋已经传达完上令,不妨先下去休息休息,有什么需要,可以向瞿参谋长提出来,本官就不奉陪了。”

    周三畏怎么肯让赵率教就此离去,他赶紧起身说道:“总镇大人且慢,刚刚大人说过,遵化城内兵不满8千,可战之兵不过5千,就算总镇大人布置周详,这士气衰落之下,遵化城又能守得几日?

    更何况,下官在京城调研过建奴起兵之后的历次攻城战,但凡被建奴所下之城,不是建奴先派出了奸细混入城内,便是同城内大户约为内应,每每在守军激战之时,便有人猝不及防的夺取城门,从而失陷城池。总镇大人若是只顾用兵守城,恐怕难以应对建奴的下作手段啊。”

    赵率教停下了脚步,有些轻视的说道:“这里是关内又不是辽东,建奴如何会同此地的大户有所勾结,他们在此地人生地不熟的,就算是想要派人混进城内也无可能。周参谋不要过于多虑了。”

    周三畏抬头对着赵率教的目光,坚定的说道:“是啊,建奴以前从未来过此地。但是这么一支人生地不熟的大军,究竟是怎么做到在同一日内攻破了上百公里内的三个长城关口?昔日萨尔浒之战,我四路大军都是辽东明军的精锐,都做不到同时抵达赫图阿拉城下,何以建奴今日能够做到同日发起攻击?”

    赵率教悚然而惊,“周参谋的意思是,后金军内有本地人带路?”

    周三畏点了点头说道:“虽说现在的情报都说,后金以36部为向导,但是36部昔日都只能在关口附近侵袭,那次不被我蓟州镇所击退?36部自己都做不到的事,难道给后金当向导却能做到了?

    更何况就算36部知道通往各关口的道路,但是这大安口、洪山口、龙井关的内情他们肯定是不了解的,后金却在我早有防备的状况下,依然一击而破,显然他们早就知道了这些关口的虚实,才能有的放矢啊。”

    到了这个时候,赵率教才认真的打量了一眼这位从京城而来的年轻武官,带了几分真心询问道:“那么以周参谋看,我们现在应当如何甄别城内可能存在的奸细和内应呢?”

    周三畏却回道:“总镇大人,下官倒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不过不是如何甄别城内的奸细和内应,而是尽可能的让建奴的奸细和内应失去起事的能力。”

    赵率教顿时追问了一句,“周参谋不妨直言,本官愿意洗耳恭听。”

    周三畏在心里打了一遍腹稿,才开口说道:“下官以为,后金入侵受害最深重的便是我大明百姓。如果想要抵御后金进攻遵化城,就必须要将这城内外的数万百姓都发动起来。只有我遵化军民上下一心共拒强敌,则后金虽有数万之兵,也难以自薄城下,后金之奸细和内应也就无计可施了。”

    赵率教皱了皱眉头说道:“你想利用百姓守城?这怎么行得通?这些百姓没有受过守城训练,上了城墙连刀枪都拿不稳,让他们守城,完全是累赘。最多也就是干些运输石块、滚水的活计,不要妨碍将士们作战就不错了。更何况百姓心虚胆弱,一旦后金攻上城头,估计就要四散逃亡了,如何能够让他们上阵杀敌?你这计划不通。”

    周三畏却坚持说道:“下官不是让百姓守城,而是让他们守住城外的家园。这环绕遵化城两三里的地区都是城厢民居,只要在街上筑起街垒,划地而守,建奴骑兵将无用武之地,只能同我们逐街逐巷而战。

    一旦这些奴兵分散于城外的街巷之中,则我再抽调精兵小队袭击之,这城外数里城厢之地,就是奴兵的葬身之所,此举必将重挫奴兵的锐气,则遵化不但可保,还可以待反击之时,再立奇功。”

    赵率教睁大了眼睛,以奇怪的眼神看着周三畏说道:“你的计划虽然不错,但是你要如何让这些百姓同奴兵死战,就算是有街巷民居阻碍,一个奴兵寻常也能对付七八个百姓了。” 

第585章 主动担责() 
周三畏显然已经考虑过赵率教提出的问题,他不假思索的回道:“置老弱妇孺于城内,青壮守于城外,于城池四厢画地为城,分配军士加以管制,再勒以军伍。为了保护自己在城内家小的安危,他们岂能不卖命死战?”

    赵率教还没有反应过来,巡抚王元雅和知县徐泽已经忍不住出声反对道:“不可,这不是等于逼迫百姓去送死吗?家在城外的百姓大约不会反对,但是家在城内的百姓听到这个命令,恐怕会立刻变乱,那岂不是弄巧成拙?

    而且城内居民多为士绅商民,现在把他们家中的青壮安置在城外对付奴兵,恐怕这些人对我们的怨恨还要超过后金,就算是奴兵退去,我们也要被这些士绅大户告到朝廷上去的。

    在说了国朝立国以来,还从没有把百姓放在前面抵挡敌军,而军队居于城内安守的先例。要是我们开了这种先例,恐怕就真要身败名裂,被天下群起而攻之了。”

    周三畏看了一眼沉吟不语的赵率教,才开口回道:“如果我们不能保住遵化城,以建奴往日在辽东破城后的所为,这城池内外的百姓会有多少人能活下来呢?

    现在只有先保住了遵化城,我们才能先活下来,只要我们能够活下来,遵化城内起码还能保存一点生气,不会全然被建奴所摧残。

    下官再说句诛心的话,我们如果不让这些百姓参与到这场保卫遵化的战争中来,那么这些百姓落到建奴手中,难道不会用于蚁附攻城,以消耗我遵化守军的力量吗?

    更何况不把青壮遣出城外,战事激烈起来,城内这些心怀不轨的奸细行动起来,我等的性命不保是小,若是耽误了王事,让建奴占据遵化以为基地,出兵东掠西侵,让蓟州保卫战的局势恶化是大啊。”

    牵涉到自家性命,两位官员顿时不言语了。去年皇帝改革官制,准许官员赴任时带上家小,还给予了一些补贴,因此王元雅和徐泽都把家人接到了遵化。

    遵化虽然是边城,但已经是30多年没有遇到过战火了,连遵化城外的空地上,现在也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民居和商铺,还有几十家最为兴盛的铁匠铺。

    这种安居乐业的日子,让此地的居民早就忘记了,遵化城曾经是北地最为要紧的军事要塞,负责抵挡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的重任。

    王元雅和徐泽受到后金大军入侵的消息就想要送走家人,但是谁也没想到后金军队入侵的速度会这么快,他们还没有把家人送走,后金军队破关的消息已经到了。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想要送走家人显然就有些动摇军心了,因此他们也只能作罢。有了家人在城内,他们对于遵化城的安危也就更为重视了些。

    王元雅和徐泽都是进士出身,虽然在军事上没有什么才能,但他们也没打算向后金投降,坏了自己的名节。

    这总参谋部派来传令的周三畏,虽然出了一个会惹来非议的主张,但是两人倒是听的明白,这的确是一个有利于遵化城防的主意,只是太过于无情了些。

    徐泽看了看身边脸色难看的王元雅,不由再次说道:“是不是不要动城内的百姓,只是把城外的老弱妇孺接入城内来?这样大家也可以同本县父老商量商量?”

    周三畏摇了摇头说道:“这遵化城一共就这么大,想要把城外的妇孺接进来,就必须让城内的百姓腾出住房来。我们现在不得罪城内的大户,等到让他们腾出房子的时候,同样会激怒他们。

    让一群心存怨恨,又能聚集起大群青壮的大户留在城内,那岂不是自找死路么?

    更何况,把青壮和老弱妇孺分开安置之外,我们还需要收缴城内外百姓、商户家中的粮食、布匹、燃料等物资。

    一旦让后金大军兵临城下,这场战争究竟要打多久就不好说了。城池内外及近十万余口,若是不按口授粮,集中开伙,这些百姓存粮吃尽后,还能为我们所用吗?

    普通百姓家中存粮不多,柴薪也不多,但是想要守住这座城池,就必须让他们不要担忧自己和城内家人的口粮,搜集全城粮食和燃料,然后制定标准进行统一分配,才是正理。”

    王元雅叹气的说道:“周参谋你说的也许都是正理,但是,但是这么做的后果,便是让这些城内大户们跟我们结仇了,要是他们不愿意把青壮交出来,不把物资交出来,难道我们还要派兵打进去么?这么做同强盗山贼有什么区别?”

    赵率教犹豫不决的看了看王元雅,又看了看周三畏,他不知道自己现在该说什么。事实上他倒是认同了周三畏的主张,原本就不是蓟州镇出身的他,其实是比较担心作战时城内有人作乱的。

    作为同建奴交战数年的老军,他还是很担心自己这些部下,究竟能不能挡住奴兵的进攻。

    毕竟这里并不是他一手一足招募流民建立的辽东堡寨,作战时不用分心城内有什么变乱。同建奴打了近十年的交道之后,辽东流民都很清楚,建奴破城之后会如何屠戮百姓,因此他们会主动协助守城,而不是坐视观望。

    但是关内的百姓似乎还没有这个自觉,似乎在他们看来,就算是后金攻破了城池,也只会劫掠一些财物和女子,不会过于摧残百姓,否则这些建奴下次破关而入还有什么可抢的呢?

    赵率教在辽东守城时,可以把**分心思都用在守城上。但是在遵化,他能有五分心思用在守城上就不错了,这些遵化城内的大户们可没有经历过战火,他们对于自己财物的看重,比建奴破城的担心还大。

    光是拆除城墙内外这一圈的民居,赵率教就已经领教过这些大户们的能量了。也幸亏他这个蓟州镇总兵是皇帝亲点,连巡抚王元雅也动他不得,才让他硬生生的干成了这件事。

    但是赵率教心里很清楚,城内大户对他的怨气不小,就算不昏了头去当后金的内应,光是在建奴攻城时拖拖他的后腿,就够他焦头烂额的了。

    但是要让他点头支持周三畏的主张,他却也真的有些犹豫。身为蓟州镇总兵,却同本地的士绅大户结怨,他还真有些担心自己究竟能不能抗得住。

    周三畏看了看在场三人的表情,不由微笑着说道:“下官除了传达战时大本营的命令之外,还负有协助赵总兵守城和肃清敌奸的职责。

    如果三位感到为难,不如就下官独立承担此事。反正要是保不住遵化城,大家在这场战事中都丢了性命,也就无所谓给这些士绅大户交代了。

    要是侥幸保住了遵化城,一切罪责自有下官来承担。就算是朝廷问罪下来,也是砍了下官的脑袋。”

    周三畏主动站出来承担这个得罪人的差事,让巡抚和知县都松了口气。赵率教看着两位文官都采取了默认态度,终于开口说道:“也罢,本官就同周参谋一起博上一回,若是朝廷为此事发难,本官同你一起承担就是了。

    只要你能在3日内料理好此事,让本城军民上下一心共拒强敌,免去了这城内的不安定隐患,本官就全力支持你。王大人和徐知县,你们两位怎么说?”

    王元雅同徐泽对望了一眼,才开口说道:“这位周参谋带来的上命不是已经说明了么?自现在起,遵化城内的一切事务都以赵总兵的命令为准,我们自然是要遵从于上命的。

    那些士绅大户有什么不满,且待奴兵退去之后再说,不过周参谋行事之时,还请心存宽厚些,不要过于严苛了。”

    周三畏当即对着几人弯腰行礼说道:“既然几位愿意支持下官,那么下官必然同此城共存亡,绝不会弃城而逃…”

    当周三畏志满意得的走出巡抚衙门的时候,跟在他身后的蓟州镇参谋长瞿能不由担忧的问道:“君泽,你这又是何苦,好不容易进了总参谋部,只要忍耐上几年,熬一熬资历,必然是陛下面前的新贵。

    现在跑来遵化干这么得罪人的事,就算真能挡住了后金大军,也未必会有什么好下场啊。”

    周三畏回头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长的说道:“就算是行船走马还有三分险,想要在陛下面前出头,光靠熬资历可不成。

    你可知,自从总参谋部准备建立野战军队的计划后,九边边镇和各地卫所为争取一个番号,竞争的有多激烈?

    我可不想整天呆在京城当个混日子的参谋,要想再进一步,总是需要下来带兵的。但是现在大明最不缺乏的便是带兵的将领,想要找一个好位置更是难上加难。

    好歹我同蓟州镇有些渊源,想要下来带兵,也只有在蓟州镇能够得到些许支持。但是辽西镇拿走了四个番号的野战师,京畿拿走了6个番号,宣大拿去了3个番号,陕西和甘肃、宁夏拿去了5个番号,只有我们蓟州镇还在为获得1个或2个番号争执不下。

    如果我这趟行事能够成功,就能为蓟州镇争取一个番号下来。在这战事频频的年代,主持一军不比在京城给人打杂强么?” 

第586章 授田?() 
周三畏看了看瞿能脸色并不为所动,于是便转口说道:“瞿兄莫非是已经忘记当年的浑河血战了么?数千浙兵死于王师,连戚家军这个营头都不复存在了。

    据闻瞿兄叔伯多在此战中身亡,难道瞿兄不想复立戚家军的营头,以雪国仇家恨吗?”

    30多岁的瞿能终于动容了,他咬牙切齿的说道:“吾岂能忘记,也怎敢忘记。我瞿氏一门跟随武毅公征战以来,还是第一次战没这么多叔伯兄弟,吾焉能不恨。

    不过吾更恨的,是那些调转炮口轰击我大明援军的沈阳降人,还有见死不救的辽东友军,还有浑河之战后不思整顿兵马复仇,却自顾争权夺利的朝堂诸公。

    我戚家军亡于王事,但是为了打压我南兵之势,蓟州镇各位将军却趁机连戚家军这个营头都撤销了。蓟州镇原有上万南兵,现在却只剩下了800人,我等戚家军遗属,还有什么能力去报此大仇呢?”

    周三畏正色说道:“瞿兄心中之愤苦我是知道的,不过今上登基以来,可是从未忘却戚家军之功绩。

    否则瞿兄也不会从一介运粮小臣而一举跃居为蓟州镇参谋长,掌管蓟州镇的军纪和后勤之职。

    而义乌一地更是率先推行了义务教育,由内府每年拨款维持,浙兵烈属更是全然免去了赋税和徭役,同秀才的待遇并无什么差别。

    陛下如此所为,难道还不能化解瞿兄心中之怨吗?”

    瞿能对着西面拱了拱手后说道:“陛下之恩德,吾自然是铭记于心的,吾已下定决心,要同此城共存亡,以报答圣恩。”

    周三畏这才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你连性命都豁出去了,那么还担心得罪什么人呢?若是遵化得保,争取一个野战师的番号下来,瞿兄可愿与我一起,重建戚家军?”

    瞿能沉默了片刻,对着周三畏拜了一拜,方才说道:“若是有幸不死,自当从命。”

    周三畏心情顿时大好,他之所以敢来遵化冒险,便是把瞿能这一只南兵力量计算了进去,否则光靠几十名军校学员,他可没把握在后金大军抵达遵化之前,掌握遵化城内的民众力量。

    “好,只要你我兄弟同心,这遵化城便是我们新戚家军成立的地方。

    现在时间紧迫,倒有几件要紧的事务,还请瞿兄安排人手协助完成,否则等到奴兵出现在城外,城内人心惶惶,事态就难以控制了。”

    瞿能随即回道:“可是清点城池内外的丁口人数么?吾这便命人叫来本县六房属吏,他们对于本地人口甚为熟悉,必可让周兄尽快掌握这遵化城的人口详情。”

    周三畏却摇了摇头说道:“现在当务之急是请瞿兄派人出去,把沙河、黎河上的桥梁拆毁,先断了城内大户的外逃之心。否则大安口失陷的消息传来,城内大户不断出逃,这百姓人心惶惶之下,那里还会接受同家人分离,上缴存粮的命令。

    只有先断绝了这些百姓逃亡的希望,他们才能放弃一切,背水一战,搏一个死中求活。瞿兄派人毁了这两座河流上的桥梁之后,不妨再让他们传播一下,通往蓟州的道路上已经出现了奴兵的侦骑。则遵化城内外点校人丁,收缴物资的工作才能顺畅一些。”

    瞿能只是踌躇了片刻,便叫来了边上的一个亲兵,把周三畏的要求发布了下去。到了这一刻,他比任何人都希望,能够在遵化城给建奴一个教训。

    看着那位亲兵骑马离去之后,周三畏这才对着瞿能继续说道:“想要在城外抵御奴兵,必然要给这些青壮发放武器,虽说幽燕子弟素来有习武的传统,但是两军搏杀不是个人武勇能够抗衡的。

    更何况这些青壮大多只是学了些皮毛,健身尚可,想要同那些打老了仗的奴兵相斗,不过是送死而已。就算城外四周依托民宅修建起了工事,限制了奴兵精骑的威力,奴兵的弓箭也足以驱散不谙军阵的百姓。

    是以要让城外的百姓同后金奴兵对持下去,除了派出士兵夹杂其中,予以教导指挥外。就必须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是能够给奴兵造成杀伤力的。

    想要让这些百姓尽快拥有杀伤奴兵的能力,最好的武器莫过于火器。我记得总参谋部今年以来给遵化城总共发放了4700支火绳枪,不知现在遵化城内还有多少支火绳枪?*、铅块的储备又有多少?”

    瞿能低头思考了一会,便回道:“北兵一向不爱火绳枪这类火器,除了三屯营要去了150支,长城各口守军领取了250支,本城编制了一支800人的火器兵外,其他火绳枪都还在西门的武库内堆放着。

    至于*和铅块,自从去年遵化城定为蓟州镇的后勤补给中心后,*储备标准定为30万斤,铅块加铅弹为150万斤,随缺随补。

    不过除了军用*之外,迁安地区和关外热河地区开矿所需的*,也受本镇监管,因此尚有矿药60余万斤储存在本城。若是战事吃紧,这些*也可作为军用。”

    周三畏大为惊喜的说道:“这就是说,足有3500支火绳枪可以用来武装这些青壮?这实在是太好了,我们现在就先把遵化警备司的架子搭起来,瞿兄能不能先借300善使火器的军士,200老兵于我,先让我撑起这警备司的场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