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第一件事,便是我军此次出征明国虽然小胜,但是并没有获得多少物资,反倒是折损了不少马匹。
而现在蒙古诸部依附我国的人数日益增加,以现在我国的财力和物资,却又很难给养这么多人。
所以我想要问一问各位,你们可有什么好办法,解决我国眼下遇到的难题么?”
听了黄台吉的问话之后,文馆的汉员大多低头不语,只有宁完我跃跃欲试想要说点什么,不过他看了眼站在前方的几位女真官员,终于还是按捺住了想要在大汗面前展示自己才能的**。
自去年文馆成立之后,黄台吉便把馆内的官员分为两班,达海及刚林等人负责尔缠及吴巴什等人负责记注本朝政事。
库尔缠现在还滞留在明国未能返回,文馆之内自然是以达海为首。达海是女真人中少有的聪慧之人,九岁时便能通晓满汉文字。是以虽然才36岁,但已经成为了文馆的总领袖。
达海同库尔缠交好,是极力向黄台吉劝说改易女真服饰,遵从汉制的代表。虽然他才学出众,口才也甚为了得,但是在经济一途上就有些束手无策了。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女真同僚,发觉他们都是一副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样子,便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对着黄台吉说道:“汗王,奴才以为我国虽然现下遇到了难关,但是窘迫的境地却并没有超过汗王登基的时候。
因此,只要我们继续按照汗王登基时发布的各项内政措施实施,比如晓谕各王公贵戚崇尚节俭,不得擅自宰杀牛马以开宴席;进一步释放各旗的旗下奴隶,分配牲畜和田地给他们,让他们为国家生产纳税,而不是替各旗主子劳作。
另外,我国同大明的贸易获利最为丰厚,但因为大多掌握在两红旗和镶蓝旗手中,国家反而收获不了多少利益。而据奴才所知,虽然去岁我国出征明国边关,但明国那边似乎并无意就此中断与我国的贸易,因此若是能将同明国的贸易掌控在国家手中,那么汗王所头疼的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站在达海身边的笔帖式,刚林、苏开、顾尔马浑、托布戚等人茅塞顿开,立刻七嘴八舌的附和起达海的意见来了。朝鲜归化为女真人的顾尔马浑,顺着达海的思路向黄台吉进谏道:“汗王,奴才以为达海大人说的对,不过我国同大明的贸易虽然利厚,但是明人在粮食和武器上终究是要进行控制的。
以奴才之愚见,我国还是应当大力发展同朝鲜国的贸易才是。朝鲜国虽然地方狭小,但也号称有三千里河山之所在,朝鲜北部虽然多山,但是南方却有不少平原耕地。
且朝鲜君臣暗弱,我国只需派出一支偏师,朝鲜地方就会闻而降。因此我国若是派出使者命其增加年贡,并贩卖粮食和*于我国,彼必不敢有所违逆。那么我国现在粮食缺乏的困境,便能够大大的缓和下来了…”
黄台吉一一听取了这些女真官员的建议,但是他也发现了今日汉官沉默不语的现象,于是在一干女真官员诉说完毕之后,他特意点了几位汉官的名字让他们发言。
早就有所准备的宁完我,立刻向着黄台吉说道:“汗王,奴才以为达海、顾尔马浑几位大人说的已经很是详尽了,不过奴才还有一点浅见,还请汗王斟酌。
朝鲜虽然弱小,但是有明国东江镇在其侧腋,朝鲜就不可能真正的降服我国。我若是只派出一支偏师,便很有可能被东江镇所袭击;若是派出大军,虽然可以镇住东江镇不敢出击,但是等到我大军撤回国内,则朝鲜又叛矣。
是以,只要东江镇存在一日,朝鲜就无法成为我国可靠之后方,就不能源源不断的向我国输出粮食、*等我国急需的物资。
我国崛起于辽东之地,虽然有白山黑水以为屏障,但是除了北面那些不成气候的野人部族之外,西有蒙古、南有大明、东有朝鲜,可谓是三面受敌。
汗王蒙天之所佑,自登基以来,先是一战征服朝鲜,约为兄弟之邦。接着是林丹汗迫于汗王的威势西迁,辽东从此尽为我国所有。这三面之敌,也就去了一路半。
但是,不管是西迁的察哈尔部,还是东面的朝鲜王国,只要南面的明国还没有倒下,他们就不可能放弃同我国的敌对。因为明国的疆域实在是太过辽阔,物产资源实在是太过丰盛,只要明国稍稍动员起一两分的力量,察哈尔部和朝鲜王国就有了同我国对抗下去的资源。
而察哈尔部西迁之后,固然让我国疆土扩张到了辽河的源头,但是也意味着察哈尔部远离了我国的威胁,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林丹汗虽然志大才疏,但是其毕竟戴着蒙古大汗的帽子,对于蒙古各部拥有大义的名分。现在他西迁至河套地区之后,又能够就近获得明国的资助,只需缓上几年,便能恢复元气,再次成为我国的大敌。
而我国若想要动员军队远赴千里之外去征讨察哈尔部,林丹汗不可能不受到风声,到时是战是和便掌握在了林丹汗的手中。劳师远征,终究不是上策。更何况身后还有一个反复无常的朝鲜的状况下,我们就更不能轻易出击了。
是以奴才以为,想要让我国长治久安,则必须使得明国完全放弃关外之地,向我国彻底屈服。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统一蒙古各部,让汗王成为蒙古之共主。
要想统一蒙古各部,则必须要击败察哈尔部,将林丹汗或擒或杀,先消灭了蒙古大汗的继承人为止。但是想要出兵消灭林丹汗,就必须让朝鲜成为我国稳定的后方,为我国提供各项需要的物资。
而想要彻底将朝鲜变成我后金的属国,则就必须要拔除东江镇这颗明国的钉子…”
第62章 文馆之议二()
宁完我回答虽然有些牛头不对马嘴,黄台吉问的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是他回答的却是关于后金国今后的战略方向,不过宁完我的这番言论,还是让黄台吉微微颔首了起来。
从明国返回沈阳之后,黄台吉同样也在思考着未来后金国的走向。绕过辽西走廊入侵明国关内的战略,虽然黄台吉觉得此次出征并不算什么失败,但是对于普通的女真亲贵来说,没有抢到什么东西,无疑就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利用阿敏的错误处置,和其他两位大贝勒想要保全自己的心思,黄台吉迫使后金国的亲贵们对这次出征达成了胜利的共识。但是黄台吉也知道,这种透支自己威信的做法,做一次两次倒也罢了,但他想要继续独断专行下去,却又继续得不到什么收获的话,那些八旗亲贵们大约就要背弃他了。
事实上,今日的后金国内,除了黄台吉和那些投降后金的汉人之外,其他人对于明国的态度,无法是想要以战求和而已。八旗亲贵们会支持进攻朝鲜,因为女真和朝鲜不仅存在世仇,朝鲜还弱小的很,看起来很好欺负。
八旗亲贵们也会支持进攻蒙古诸部,因为一个统一的蒙古汗国会让后金国遇到生存危机,只有趁着蒙古各部四分五裂的时机,将蒙古各部彻底臣服于后金国,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没有多少八旗亲贵会想要同一个无法击倒的敌人永远战斗下去。既然他们从明国手中抢不到什么东西,不少人就开始想要走代善、阿敏的道路,同明国进行和平的贸易了。
黄台吉也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鼓动八旗亲贵们在短时间内发起一次伐明之战,恐怕将会是一件极为艰难之事。因为这些亲贵们不会再像之前一样,对他怀抱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了。
也许在他的坚持之下,后金还能组织起一次又一次的伐明作战,但是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他在八旗将士们的心里大大的失分。也会让抢不到什么东西的女真将士们,萌发出对于伐明战争的厌恶感。
因此,暂时缓和同明国的关系,转而将目标放在察哈尔部的身上,完成整合蒙古各部,将后金的控制疆域,从辽东扩张到河套地区,便成了他最近思考最多的问题了。
不过想要彻底打垮察哈尔部,一两次远征恐怕是无济于事的,他还要考虑明国会不会插手后金同察哈尔部的战争。这样一来,朝鲜对于后金的臣服和物资输入渠道,也就成了相当重要的关键。
通过朝鲜商人的中转,后金就能从大明或是日本进口各种急需的物资,而朝鲜本身也有不少物产,可以弥补后金国内的生产不足。毕竟一个将战争放在第一位的国家,在农业生产上总是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的。
东江镇毛文龙的存在,眼下倒的确是成了后金国想要彻底征服朝鲜的主要障碍了。想起那个态度模糊不清,却又老奸巨猾的明将,黄台吉也是感到一阵的头疼。
他微微摇了摇头,将毛文龙的身影厌恶的从头脑中赶出去后,便扫视了一眼宁完我身后的几名汉官,看着他们的样子,黄台吉心中不由一动的说道。
“高鸿中、鲍承先、范文程、马国柱…你们不是一向很有办法的么?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就不要藏着腋着了,你们也都发表下自己的意见,说说宁完我到底说的对,还是不对?”
高鸿中、鲍承先、范文程、马国柱等汉官先是互相看了看,投靠黄台吉较早的高鸿中才第一个站出来说道:“奴才以为,宁参将说的倒也在理,只不过现在这个时节乃是春耕之际,想要出兵朝鲜或是东江都不是时候。
而且东江镇虽然占据了宽甸、铁山等地,但是毛文龙的根本还是在于皮岛。皮岛距离铁山虽然距离不远,但是如果没有一只船队在手上,我八旗精兵就算是再勇猛善战,到时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所以,想要对付东江镇,最好还是放到秋收之后,若是能够等到皮岛和大陆之间的洋面完全冻结,那么我八旗精兵即便没有船只,也能渡海攻岛了。
而在我国动手之前,汗王不妨继续向毛文龙示好,一来可以降低东江镇的警惕之心,为我国出兵创造时机;二来则可以同东江镇保持贸易关系,从他们手中获得我们所需的物资。
我们同东江镇保持友好关系,也方便了我们同朝鲜之间的交易,避免东江镇从中进行破坏。”
鲍承先则开口说道:“回汗王,奴才赞成高副将和宁参将两人的意见,而且他们已经讲的十分完善了,奴才并没有什么可补充的地方。
不过奴才倒是有一事想要向汗王禀告,奴才此次入关,蒙汗王恩惠,获得了两户包衣。回到沈阳之后,奴才便将这两户人家送到了庄子里去。
前几日奴才去自家庄子转悠,看看春耕需要准备的东西有没有备齐,结果这两户新到辽东的人家向奴才建议,将一些边角坡地种上玉米和土豆,说是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比种小麦要合算的多。
奴才同这两家人交谈了许久,才知道玉米和土豆这两种新作物,耐瘠耐旱,产量也比小麦略高,乃是大明皇帝派人从海外极远之地取来的仙种。
所以奴才请求汗王恩准,释放这两家人包衣的身份,并在一些山坡地和荒地上,推广种植这两种新作物。”
对于鲍承先提出的这两种新作物,黄台吉倒是甚感兴趣。玉米和土豆,他在这次攻入明国之后倒也尝过,虽然他觉得口感似乎不怎么好,但是倒也能够顶饿。
听说这两种作物比小麦好养活,黄台吉自然就关心了起来,他询问了几句之后,便对着鲍承先颇为急切的说道:“我们这次从明国带回来的人虽然不多,但也有2、3千人的样子。
你去甄别一下,看一看其他人是不是也知道,玉米和土豆有这般好处。如果这两户人家说的是真话,那就将他们释放为平民。
而且我还会任命他们为劝农官,指导我国之人如何去种植这两种作物。这样,你还是先去将我们带回的玉米和土豆封存起来,一旦确定可以种植,就先安排在两黄旗的庄子试种。”
鲍承先答应了一声,黄台吉随即写了一个手令给他,让他下去传达自己的命令去了。
鲍承先离开之后,剩下的几位汉官也一一上前向黄台吉禀报了一番,不过大多是泛泛而谈,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内容。
范文程差不多到了最后几人时,才出列向黄台吉进行了汇报,和一年前还显得有些书生气的他相比,现在的范文程无疑要沉稳了许多。
同僚们的回答,也给了他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当黄台吉询问到他时,范文程便小心的回道:“回汗王,奴才也赞成前面几位同僚的发言,想要解决我国眼下人口过多难以给养的问题,自然需要君臣上下同心协力,大家共体时艰才行。解决的办法,达海大人说的已经非常详尽了,奴才并没有什么可以补充。
要解开我国在军事上的不利局面,则去除东江镇,彻底让朝鲜倒向我国,以稳定我国东部之边境,确是第一要务。
不过如何去除东江镇,奴才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俗语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若是我们想着完全使用武力去解决东江镇,恐怕损失的将士不是一个小数目。
所以奴才以为,汗王除了示好毛文龙外,不妨继续拉拢此人,说服他带着东江镇投奔我国,方才是上策。”
黄台吉顿时皱着眉头说道:“这毛文龙甚是可恶,虽然此前同我书信往来,说是要投奔我国,但却没有几句是真话。倒是将我派去的使者砍了脑袋,送去京城领赏。
上次还将我的使者绑送了京城,虽说明国皇帝将之放了回来,但是这毛文龙不是在故意耍弄我吗?我觉得毛文龙是不会投降于我国的。”
范文程立刻说道:“汗王,毛文龙会不会投降我国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国的朝廷会不会相信毛文龙对大明的忠诚?
这东江镇乃是毛文龙一手打造出来的海外孤镇,听闻东江镇的官员又大多为毛文龙的养子养孙,毛文龙在东江镇内可谓是一言九鼎,无人敢于违逆。
明国朝廷一向有重文轻武的传统,现在一介武官在海外镇守,几乎无人可制,以明国朝堂上那些官员的心胸,恐怕心里未必有多信任这位毛帅。
如果我们在京城散布,这毛文龙写信给汗王,欲献皮岛于我国的消息,恐怕明国朝中的大臣是宁可信其有,也不会选择不相信的。
只要明国的官员怀疑毛文龙的忠诚,必然会试探的卡一卡毛文龙的军需,看看东江镇会不会有所怨言。
东江镇远离明国,又接收了大量辽东逃人,朝鲜君臣一向没有远见,这东江镇的粮饷主要还是来自于国内。这海上往来运输,向来风险极大,就算是明国按照实际数目发送粮饷,能够安然抵达的也不过十之七八而已。
且海上行船,还需要视乎于天气,每年能够安全行船的日子也就那么几天,只要明国朝廷这边卡一卡时间,这东江镇的粮饷就必然会出问题。
无法按时给军士发放粮饷,毛文龙必然会有所抱怨,就算他不抱怨,军士也要对明国朝廷离心离德。本就狐疑的明国朝廷,难道还敢继续放心使用毛帅吗?”
第63章 文馆之议三()
范文程的说法,让其他几位汉官也连连点头,认为这个计策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黄台吉在心里盘算了一阵,便对着范文程说道:“你下去之后详细写个条陈上来,达海你也替他参谋一二,顺便替我给毛文龙写封信。
替我告诉毛文龙,如果他愿意转投我国,我便封他为王,他有什么额外的条件,也可一一提出。若是他不愿意臣服我后金,那也没什么。只要他愿意和我国结盟,那么我国也可支持他在东江自立为王,建立起一份可传之子孙之基业。
以东江镇之强兵猛将,若是愿同我国联手抗明,明国关内之兵势必不能抵挡。到时彼可取山东,我国取河东,若是天命在彼,彼也未尝不能上承天命,为万民之主。我国之人习惯于北方之凉爽天气,不耐南方之炎热气候,因此若是能够据有关外之地,我国便已经心满意足,再无所求。
因此彼若有意,进可和我国平分明国之天下,退可占据一方为王。何必如今日这般,身怀不世之功,却被一群庸吏呼来喝去,仰人鼻息呢…”
达海和范文程两人立刻答应了下来,而黄台吉停顿了下,稍稍思索之后便接下去说道:“我国此次出征明国,虽说是因为明国有挑衅我国之举动,但是以明人之脾性,不管此战是谁挑起的,必然都会将挑起战争的责任推到我国头上。
明人无法在战场上向我国讨取公道,按道理就会在其他方面找回面子,比如说切断同我国的贸易之类的举动。但是自我军回到沈阳都快一个月了,明人也没有撤走沈阳城内的商号,这实在是有些让人意外。
你们刚刚都建议将两红旗、镶蓝旗的对明贸易收归国有,虽然是出自公心,但是如果我们这边刚刚将对明贸易收归国有,明人就切断了贸易活动,那我们该怎么办?到时我们不仅没有得到对明贸易的好处,反而要承担三旗族人的埋怨,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黄台吉的询问,让满汉官员都陷入了沉默,的确如汗王所言,他们一直考虑的都是自己内部的问题,却忘记了明国还能切断贸易活动这件事。
作为文馆属员的领袖,达海此时不得不站出来向黄台吉恳求道:“奴才等见识浅薄,不能思虑周详,汗王明见万里,还请不吝提点一二。”
看着房间内的满汉官员齐齐向自己请教,黄台吉不仅没有感到不耐烦,反而有着一种掌控全局的满足感。和大政殿上派系林立的官员相比,同文馆的官员们待在一起,才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位真正的汗王,而不是竭力维持国内权力平衡的四大贝勒之一。
黄台吉只是轻松了片刻,便恢复了正常语调说道:“在劝说两红旗、镶蓝旗将对明贸易的厚利交给国家之前,我们总是先要了解明人的态度。
说起来,此次出征明国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便是我们对于明国的情报掌握的不够。高副将、马、范两位参将,你们原本都是辽东的生员,虽然现在归顺了我后金,但是从前的师长同窗总有回到明国的吧。
我希望你们能够同这些师长同窗恢复联系,如果能够通过他们和明国内地的士子乡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