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由检思索了一会,才继续问道:“据说这丰臣千姬在日币已经削发为尼了,她到京城后有穿过素衣吗?”
吕琦心中顿时一愣,才有些不确定的回答:“应当没有吧,臣去别院的那几次都没有看到公主殿下穿过素衣。臣此前对监视的人员交代的不够细致,这一块的情报倒是没有汇报上来,还请陛下恕罪。”
朱由检看了他一眼,才温和的说道:“朕只是随便问问,你不必如此紧张。这样吧,你挑几件宫内出产的胭脂水粉,还有内库的绸缎,颜色要艳丽一些,给她送过去,让她做几件合身的衣服。别院内的监视人员可以撤出一部分,准许她可以在京城之内活动。先就这样吧。”
吕琦答应了一声,随即又小心的向崇祯问道:“那么陛下短时间内都不打算见公主殿下了吗?”
朱由检点了点头,身体后倾靠在了椅背上,神情才有些放松的说道:“不见了,现在见她也没什么意思。先等等,看看日本方面有什么消息传回来,我在好好想想如何利用这位丰臣家的孤女。
另外,一个没有**的尼僧,也很难为我们所用。还是先让她享受一下红尘俗世的乐趣,那时她才能明白,不是大明需要她的身份,而是她需要大明的帮助,才能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
这件事,就由你去处理,定期给朕交上一份汇报就成。王承恩你说一说,黑龙江中、下游、海参崴、库页岛、扶桑岛这些当地部族派出的使者,他们愿意接受我们提出的条件,接受大明的册封了吗?”
王承恩听到了崇祯的问话后,立刻走到了一边的文件柜,在架子上翻找了一阵,才拿着一份文件走到崇祯面前翻开念道:“…以上这些部族的代表都认可了,我们对他们提出的各项条件,和援助物资的数量…
不过扶桑岛虾夷地日高地区的阿伊努族几位代表表示,他们愿意接受大明的册封,同意和大明进行贸易,但是却拒绝割让沿海地区给予我们,以作为大明商人和渔船在当地的停靠补给港。
他们认为,扶桑岛是神灵赐予阿伊努人的土地。除了被日本松前藩占据了的土地之外,岛上剩下的土地都是有主之物。虽然有些部族和他们不合,但是他们也不能因此就将这些部族的土地出卖给大明。
代表大明和他们进行会谈的东海巡检府几位官员觉得,扶桑岛气候恶劣,冬季温度尤为酷寒,除了本地土著之外,外人只能在夏季在岛上待上几个月。因此强迫对方割地似乎也无什么必要,倒是可以考虑转为季节性的租借方式。”
朱由检右手扶着下巴,沉思了片刻后问道:“那个相库相郢,也就是张相库,对于这些代表们的说法,他是什么态度?”
王承恩翻了数页后,用手按着文件说道:“这位少首领倒是另有一封陈情书,他说在日高地区的西面有一大片平原,叫做石狩平原。
这一地区虽然冬季严寒,但是夏季的气温还是比较温和的,如果能够像济州岛一样用来放牧牲畜,大约能够养活许多人口了。
石狩平原北、东、西三面都被山地包围,但是南面只有一座高度不大的山林和濒临太平洋的勇拂平原相连。勇拂平原边缘的室兰地被松前藩所霸占,并在此地设置了绘鞆场所。
正因为有松前藩的存在,原本勇拂平原和石狩平原居住的部族都被迫向北方山地地区迁移。因此,他请求大明派人在石狩平原南部建立城市,以阻止松前藩进一步向北面拓展势力范围。
他还说,虽然通往石狩平原的太平洋良港被松前藩占据了,但是石狩平原东面的海湾地区,有一处叫做小樽的河口,同样可以停靠海船,还能通过河流通往石狩平原。
他在陈情书上还反对了那几位阿伊努代表想要保留自己习俗的条件,认为既然已经归顺了大明,那么就应当仿照大明人士的生活习俗,更换服饰,学习汉文,并走出穴居,改为修建房屋居住。”
朱由检的脸色缓和了下来,对着吕琦吩咐道:“这个张相库不是在我们的军官学校里学习过吗?找几个和他关系不错的学员和他接触一下,看看他对大明和自己部族的真正态度是什么。
关于扶桑岛开发的事情,可以先照着这份陈情书去勘察一下当地的地理、植被、矿产、气候,然后再做打算。至于那几个部族代表的反对,先不予理会。扶桑岛上并不止这几个部族,总有愿意和大明合作的对象。
还有,你把东海巡阅府送回来的鲸海地图和部族分布图拿出来给我看看。”
在朱由检的吩咐之下,吕琦找出了地图摊开在了崇祯面前的长案上,王承恩则拿着手中的文件,和崇祯一起对照着这些代表所在部落的位置,让崇祯弄明白这些部落的人口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还有他们对大明的态度。
朱由检一边比照着地图,一边拿着一只铅笔在地图空白处加上一些备注。这副鲸海地形图,主要描绘的还是济州岛、琉球以北,扶桑岛、库页岛以西的海域。
在地图上,朝鲜半岛和库页岛的地形最为详细,但是日本列岛和东北大陆的地形只能看出一个大致的模样来。库页岛和扶桑岛以北的海域则还是一片空白,东西伯利亚最东面的大陆,此刻还没有被探索出来。
而东北大陆沿岸的地形,海参崴以下地区和黑龙江入海口最为详细,但是再往内陆去,则又是大片大片的空白区域。
朱由检注视了地图许久,终于伸手在地图上一边标注,一边对王承恩吩咐道:“东海巡阅府下面,原本有两处镇守府,一在海参崴、一在库页岛南部的大泊乡,现在在庙街再设立一个永宁镇守府。
黑龙江入海口以北的大陆,一直到内陆所谓的西海淡水湖为止,这一地区今后称之为东西伯利亚,西海也改称贝加尔湖。
新设立的永宁镇守府任务有三,一是立足于庙街城为中心,控制住黑龙江下游地区和人口,抵挡住后金的进攻;二是以庙街城和北库页岛为基地,将鲸海北部区域,包括整个东西伯利亚最东端的地形勘探出来;三是沿黑龙江而上,探索出通往贝加尔湖的通道,和黑龙江上、中游的地理和人口分布,最终将整个东西伯利亚地区纳入掌握。
不是说,这次还有几位黑龙江中游部族的人前来大明了吗?他们对于大明的态度又是什么”
王承恩回道:“这几个部族派出的使者,臣倒是派人去和他们分别接触过,不过他们的回答倒是大同小异,表示希望能够和大明进行贸易,但是不愿意参与大明和后金之间的纷争。而且还有人多次向我方的官员探听,如何向我大明购买*和大炮的事宜。”
朱由检有些惊奇的询问道:“他们想要*和大炮?”
王承恩还没有回答,站在他对面的吕琦已经抢先回道:“不仅如此,他们之中还有一人,悄悄拿着一件火绳枪,在京师的铁匠铺打听,能不能仿造的问题。”
朱由检一边示意王承恩收起地图,一边对吕琦问道:“什么样的火绳枪?那个拿着火绳枪找人仿造的,是什么人?”
吕琦立刻回道:“那人是来自黑龙江上游的一个部族,臣让人找借口将火绳枪留了下来,还进行了对比射击。臣让人记录了所有对比数据,发现这把火绳枪的威力和我们的轻火绳枪差不多,不过重量却要超过50左右。臣还将枪支拿了回来,陛下可要过一过目吗?”
朱由检对着他招了招手,示意他将火绳枪拿过来。吕琦答应了一声,便退出了上书房,不一会便抱着一个长方形的锦盒走了进来。
朱由检从锦盒内取出了这只火绳枪,掂量了下重量,大约在10多斤左右,枪管内呈圆形,外面则是八棱形,一看便知道是手工打造出来的,所以这人才会跑到铁匠铺去询问。
枪的木把手被磨的油光铮亮了,似乎这支火绳枪已经用了许久,看着枪管末端衔接处粗糙的做工,和皮实的造型,朱由检下意识的想起了毛子货。
他把玩了一阵后,便向吕琦问道:“那人有说过,这枪是哪里来的吗?”
吕琦立刻说道:“臣的人倒是询问过,说是更西面来的皮毛商人,他们称自己是罗斯人。”
朱由检放下了手中枪,心里顿时有些慎重了起来,他还真没想到,俄国人已经距离东海岸这么近了。
第108章 追悼会()
朱由检看着面前的火绳枪发了一阵呆,便开口向吕琦问道:“那个人对铁匠铺开出的价钱是多少一支?”
吕琦于是回道:“那人开出的价钱是,仿照出相同的火绳枪,愿意付出100张好皮子,或是六十张貂皮。”
朱由检随即抬起头看向吕琦说道:“这个价格太贵了,你让人装作铁匠铺的东家,去和他接触下。问问他,罗斯人卖这支火绳枪给他开价多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削价10,另外可以先赠送他一批火器和*,给他们这个部落试用下。”
吕琦不由有些愕然,他下意识的问道:“赠送?陛下,那些罗斯人使用的火绳枪未必比我们的造的枪好,而且以这些部族的财力,臣以为他们可能购买不了几支,说不定有了赠送的火器,他们就不用买了。”
朱由检心里差不多已经想明白,他不由笑了笑说道:“不会的,只要他们用上了我们的火绳枪,那些罗斯人恐怕就不能用火器和他们交换皮毛了。另外他们需要的生活物资,也可以降低些价格,也要低于罗斯商人能携带货物的成本。
罗斯人如果不能用贸易获取皮毛,那么接下来他们就只能使用武力掠夺了。你觉得,这些部族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会不会向我们采购更多的火器了呢?”
吕琦终于反应了过来,“陛下的意思是,让他们和东面的罗斯人开战?”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开战?几个还没有统一的部族,怎么能够同一个国家开战。罗斯人虽然文明程度不高,但起码也是有一个国家作为后盾的。不过有了我们的武器输入,起码这些部族可以多抵挡一些时间。我可不希望,在大明和后金之间,出现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陕西三藩外迁,韩王和秦王意图谋反,督抚辖区分隔,北直隶分为顺天府、天津市、河北省三块行政区,以上这些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终于开始引发了京城舆论的热议。
事实上,让京城士绅官僚最为关注的,还是三藩外迁一事和韩王、秦王谋反案。前者主要是让他们担心,这些宗室究竟要迁往何处,会不会祸害到自己的家乡。而后者则主要是让他们担忧,在谋反案中附带的一些宗室犯罪案件,会不会破坏大明现在刑律中关于八议的条款,也就是刑不上士大夫的潜规则。
不过最让这些士绅官僚觉得意外的是,不管他们营造了多大的声势,但是这次参与讨论这些政策的高官们,居然一个个都保持了沉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撇清他们和这几项政策出台有无关系,也没有那个官员愿意向他们透露内情。
这些士绅官僚所营造的舆论虽然浩大,但是因为并没有得到中下层百姓的支持,热度一过,他们也不得不歇息了下来。而百姓们不支持他们也是应当的,因为这些宗室对于普通人犯的罪过,简直让人惊骇不已,他们很是担心会落在自己家人的身上。
感同身受的普通百姓们,都极力的支持朝廷对犯罪宗室加以处罚,为那些受害人讨还公道,甚至于连同一时间颁行的其他朝廷政策,也得到了这些百姓的极大支持。
在整个五月里,以黄立极为首的内阁成员们,如履薄冰的看着京城士林舆论的不断高涨,就像是一道向着冲击而来的大潮水,可是这道潮水最终却无可奈何的迅速退却了,没有带给他们任何伤害。
黄立极等人固然是松了口气,但是朝中也有不少人对此颇为失望。原本有些人以为,这些士林的非议,起码能够迫使一二名执政致仕,也好换上几个新人,改变一下朝中越来激进的改革导向,不过他们显然失望了。
而在另一边,在士林对朝廷改革政策议论的声音淡去之后,掌握大局的黄立极才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便在六月初接到了几道让他头疼的奏章。
黄立极看过了延绥巡抚、陕西巡抚和崔呈秀、洪承畴等人分别送来的奏章后,立即便起身召集了内阁成员开会。
在内阁会议上,黄立极令姚士恒念了这些奏章给众位同僚听,待到姚士恒念完之后,黄立极才有些疲惫的对同僚们说道:“大家都议一议吧,看看这事应当怎么处理,我也好向陛下汇报。”
内阁大多数成员还处在被这些奏章的内容惊吓到的状态,在他们还在思考这些奏章内容的时候,张瑞图已经双手握拳,重重敲击了下面前的桌面说道:“岂有此理,这洪亨九也未免太目无法纪了。先是招降纳叛,然后又背信弃义的杀戮投降的流民首领,手下的将士还有杀良冒功的行为,一定要重重的惩治他,否则我们怎么向陛下,向天下百姓交代…”
钱谦益、李天经两人也不忍于洪承畴的出尔反尔和大肆杀戮,认为应当给予洪承畴一定的惩戒。看着连续有三人都支持惩戒洪承畴,郭允厚终于忍不住插嘴说道:“几位说的也许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在京师内安稳的坐着评论,未必能够了解洪亨九下达这样命令时的环境,也许当时他有不得不这么做的苦衷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多了解一些情况,然后再做出判断也不迟啊。”
张瑞图顿时不满的说道:“我们的确是不怎么了解陕西的情况,但是这延绥巡抚和陕西巡抚,难道还不了解当地的状况吗?而且,就算他先招抚后反悔攻击,是迫于无奈。纵容手下的军队屠戮良民,也许也只是御下不严。
但是,他明明已经攻下了澄城,又击溃了流民军,为什么还要立刻将俘虏的首领们斩首示众,而不是等待朝廷的发落呢?”
郭允厚楞了下,才勉强辩解道:“洪亨九不是也在奏章中解释了吗,不是他擅权专断,实在是这些流民首领狡诈多变,且性情反复无常。
今日他们愿意受抚,不过是因为形势所迫,并不是真心想要投诚。一旦放虎归山,恐怕这些人还是会成为来日的祸害。陕西一地连年受灾,当地百姓可谓是家无积蓄,一旦再遇到什么灾害发生,地方官府应对不及,这些人只要一煽动,便是陕西乱事再起之时。
我倒是觉得,洪亨九的应对也不算太出格。而且崔都御史不是也说了,当地的士绅并不觉得这是坏事,反而认为他做的很好吗?”
张瑞图不由冷笑道:“崔呈秀的话,你也信?”
郭允厚顿时语塞,会议上的气氛看起来有些紧张了。正因为几位老友接连逝去,而精神有些恍惚的徐光启,不想为了这件事让几位同僚继续吵下去,不由开口说道。
“我看继续争论下去也没什么意义,这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追究洪亨九有没有责任,而是要如何对陕西地方上的流民进行安抚的问题。免得他们物伤其类,再闹出事端来。依我说,倒不如将两方的意见一并写下,然后和这些奏章一起交给陛下,听候圣断也就是了。”
会议室内安静了片刻,郭允厚便第一个举手说道:“我赞成徐尚书的意见。”有了他的带头作用,其他人也陆续举起了自己的左手。
黄立极看了一圈,看到所有人都举起了手,方才也举手说道:“那就这么办,姚士恒你把内阁的两个主张都抄写下来,我带去求见陛下。陛下今日似乎一早就出宫了?”
黄立极说着便转向了徐光启问道,徐光启露出了几分悲痛的神情回道:“是,今日是李院士的头七日,陛下说在皇家科学院内召开一次追悼会,以纪念上个月去世的三位院士。这里的事情既然完了,我便和你一起去科学院见陛下,顺便参与纪念三位友人的追悼会去…”
在科学院东北角的一处小教堂前的草坪上,朱由检正念着纪念李之藻、金尼阁、邓玉函三人的悼文。五月的中下旬,科学院和耶稣会连续失去了三位重要的人物。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固然是伤心不已,而崇祯的心里也一样不好受。
李之藻父子是帮助徐光启打理科学院的主要助手,随着李之藻的去世,连他的儿子也不得不辞官回乡守孝去了,科学院的工作显然是要混乱上一阵了。
而金尼阁作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士的领导人物,自上京城以来,对于崇祯安排的各项翻译事务,和筹建科学院的工作,都付出了极大的心思,并没有纠缠于传教业务不放,为崇祯提供了不少帮助。
至于邓玉函,在崇祯心里的地位就更重要了。事实上,失去了这位传教士,才是最让崇祯感到痛心的。因为只有这位传教士在医学、自然科学和唯物思想上,能够和他进行毫无顾忌的交流,丝毫没有畏惧于天主教的教义。
“…文明和文明的碰撞,思想和思想的交流,就是海纳百川,山聚微尘的一个过程。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而屹立不倒,便是因为我们从未故步自封,汉入西域,唐临北海,宋越重洋,取周边各国之文化融入到我中华文明之内。
现在有金尼阁先生、邓玉函先生等,诸位先生不远万里而来,冲过了大洋上的重重危险,抵达了世界的这一头。他们为我们带来了这个世界另一头的知识、文化和思想,开启了我们的眼界。也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非独有我中华文明之存在,在万里之外尚有另一种文明之存在。
我们应当记住两位先生对于我国所作出的这种贡献,我们同样也应当牢记,我们在这个世界并非独一无二。我们需要时时睁开眼睛望向远方,去踏足我们从未去过的地方,去了解我们从未见过的风土人情,去欣赏有别于我们的文明。
唯有如此,中华文明才能从伟大走向更伟大,我们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最顶端…”
第109章 耶稣会的分裂()
当中国皇帝在教堂前发表悼念三位科学院院士的悼文时,站在前排耶稣会修士中的龙华民,却听的有些心不在焉。
一头银白色头发的龙华民,虽然看起来还是很健朗,但是他的年纪比金尼阁还要大上一些,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