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立极不待崇祯回话,急忙出声劝谏道:“陛下,这事还是要从长计议啊,京畿都督府都督掌控着整个京城附近的军队。这个要害职位怎么能够轻易的委人呢?
让俞咨皋担任京畿都督府都督,不过是当时的权宜之策,并不是看在俞咨皋对陛下有多忠诚,而是此人当时和京城的高官显宦没什么瓜葛。如今朝中政局已经趋于稳定,这个职位陛下就应该委任给亲信勋臣,而不是再替换为另一个外臣,勋戚那边恐怕会有所不满啊。”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点了点头说道:“黄先生莫急,且待朕同孙先生说上两句,再好好向你解释一番。
孙先生,如今我大明一年的海外贸易额超过了四、五千万元,光是关税一年就有数百万元之多。我大明的海岸线由南到北,不知有数千里,适合作为港口的峡湾更是多不胜数。海上贸易一开,金钱固然是滚滚而来,但是来自海上的危险也就随之增长了。
为了保护我国的沿海和海上商船不受海盗侵扰,设立一个节制沿海各省海军,并统一保护海上航线的海军指挥中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所以,朕打算仿效总参谋部的模式,设立一个海军的参谋本部,由俞咨皋担任海军参谋本部的部长。现在的总参谋部将会改名为陆军总参谋部,海军参谋本部将会低陆军总参谋部一阶…”
朱由检向孙承宗解释了他对于俞咨皋的安排之后,便趁着孙承宗还在思索的时候,对他说道:“朕对孙先生要交代的事已经交代完毕,如果孙先生没有其他事情的话,不妨先回去准备一下,毕竟今晚先生也是要参加钓鱼台的宴会的。”
对于崇祯下的逐客令,孙承宗倒是毫无不满。他也的确不想继续参与皇帝和首辅之间的谈话了,不管他支持任何一方,都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看着孙承宗匆匆离去的背影,朱由检在心里思考了好一会,才转头对着黄立极开诚布公的说道:“黄先生,难道到了今日你还不明白吗?所谓改革,不过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之所以它不流血,不是我们选择了妥协,而是反对改革的人选择了退让。
如果那些人以为自己退让了一步,我们就不会再继续前进了,那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幻想而已。既然我们选择了改革的道路,那么在新的大明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一切阻碍改革的力量都要被除去。
要么他们站到我们这一边,建立一个全新的大明,要么就让他们和旧的大明一起陪葬。在这两条道路之间绝没有第三条道路,如果我们稍稍表现出一点软弱,反对改革的力量就会对我们群起而攻之。
有张江陵的前车之鉴,难道先生还指望我们的对手有什么恻隐之心吗?而想要让改革落实下去,没有军队的支持,那就是一纸空文。
在我眼中,没有什么勋臣贵戚和宫内近侍,也没有什么文人武臣、小人君子的区别。在我看来,朝中只有两类人,支持改革的和不支持改革的…”
第140章 得道多助()
黄立极感觉自己的后脑又开始发涨了,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他的内心也是越来越不安。毕竟他不是崇祯,看不到未来的大明是个什么结局,也不清楚这场改革的终点究竟在哪里。
一开始,他接受了刚登基的崇祯的主张,对朝政进行改革,说到底也只是为了自保而已。天启的去世,使得被打压的东林党人和南方士绅联合了起来,大有借着新帝登基的机会,对朝中执政的阉党官员和非东林党官员进行反扑。
像黄立极这样依附于魏忠贤上位的内阁阁臣们,显然也是被那些东林党人所针对的目标之一。在这个时候,获取新帝的信任,消弭朝中有可能爆发的激烈党争,也就成了黄立极等官员的首要目标。
而他们接受了崇祯的主张,树起了改革朝政的旗帜之后,不仅取代了原先在朝中说一不二的魏忠贤集团,也瓦解了东林党人集合起来的反阉党集团,从而渡过了新旧帝位交接时最为混乱的一段时间。
稳定了大明的朝局,又取得了内阁成立以来,获得的最大执政权力,对于黄立极来说,他觉得这场改革的目标已经差不多达成了。毕竟在这场改革的过程中,南、北方的士绅都失去了许多利益,他也担忧再继续改革下去,会不会把这些人给逼急了,那么自己就真要变成第二个张江陵了。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想要停止改革继续下去,已经不是他一个首辅能够说了算的了。因为改革而受益的官员和商人们,在北方,特别是在近畿地区,已经占据了主流,成为了推动改革继续前进的主力。
虽然这些人还不足以抗衡南方的士绅势力,但是在北直隶一带,已经能够发出盖过当地士绅的声音了,就连他的亲族也有不少人成为了改革的受益者。他如果想要停下脚步,无疑就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到众叛亲离的地步。
因此,黄立极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崇祯身上,希望这位陛下能够懂得什么叫适可而止的道理。但是今日崇祯近乎坦白心声的话语,终于让黄立极心中的那点念想破灭了,他的脑海中一片茫然,不知应当如何去回应崇祯的这番话语。
不过黄立极毕竟是久历宦海,经过了短暂的失神之后,他很快就镇静了下来,向着崇祯发问道:“臣惶恐,想要向陛下请教,陛下究竟想要建立什么样的新大明?臣依稀还记得,上次臣向陛下请教时,陛下言之凿凿,说这场改革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而已。
以臣的看法,目前朝廷实施的改革政策,想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需要的只是时间,而不是进一步的深化改革,特别是对那些乡绅的土地下手,从而加深地方士绅对于朝廷政令的反抗意愿。”
朱由检对上了黄立极的目光,看着对方虽然神情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视线却不肯作出半分退让,显然是真的急了。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大明,这个问题对于崇祯来说难道还要考虑吗。他登基以来做了那么多事,不就是想要把大明带入到工业革命的时代么。而想要推动大明进入工业革命的时代,自然就要先完成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这场革命的对象,自然就是消灭大明的封建士绅地主阶层,从而为大明资产阶级的诞生和掌握政权开辟道路。
虽然朱由检对这场改革的目的和结果心知肚明,但是他却无法如此坦陈的向黄立极和盘托出。因为现在的黄立极虽然是他的政治盟友,但对方还没有成为一个自觉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依然还只是大明士绅阶层中的一员,只不过算是开明士绅的代表。
如果这场改革已经获得了成功,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这个国家的政权,那么像黄立极这样的开明士绅当然会欣然的加入到新兴的资产阶级中来。但是在士绅阶层的力量依旧强大的现阶段,这些开明士绅是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和整个士绅阶层去对抗的。
因此,虽然有无数话语在朱由检的嘴边盘旋着,但是当他开口的时候,依然还是将这些话语吞了回去。
“什么样的新大明?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但是朕的回答依然不会改变,改革的目标依然是为了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可是朕也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最低目标。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我们依然还要继续前进,改革也仍要继续深化下去。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最终目标,乃是要建立一个夫子所称道的大同世界。任何阻碍大明建设成大同世界的旧规陋俗,我们都要一一加以改革,只要大同世界一日没有建成,我大明的改革就不算完成了任务。”
黄立极感觉自己的右眼皮一直在跳,至圣先师所描述的那个大同世界,是所有读书人所憧憬的未来之世,每一个读书人提起这个伟大梦想时,无不是恭恭敬敬,诚惶诚恐的。
但是,自从皇帝将大同世界当作大明所追求的目标之后,黄立极觉得这四个字好像是越来越不值钱了。他过去数十年听到的关于大同世界的话语,也不及这三年从皇帝嘴中听到的多。
鲍鱼海参被视为山珍海味,那是因为普通人一生也难以吃上一回,所以它们才看起来显得珍贵。读书人的理想也是如此,正因为大同世界之难以达成,所以偶尔提及一次,总是能够激发起读书人的振作向上之心来。
但是,如果有人天天把这个理想挂在嘴边,那么他身边的听众们不仅激发不了热情,反而会觉得这是一个妄人。如果朱由检不是当今的大明天子的话,黄立极大概会扭头就走,不会同他再继续交谈下去了。
正因为天天把大同世界挂在嘴边的是崇祯,所以黄立极才不得不把谈话继续下去。老实说,对于大同世界这个读书人的理想社会,他年轻的时候倒是曾经坚定的相信过,认为这样的时代迟早会到来。
不过在经历了这么多世事,见识了这么多人心之后,黄立极已经对这个理想社会不报什么希望了。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认清现实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并将之维持下去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这三年和崇祯的相处过程中,对于崇祯执掌这个国家的政治能力,黄立极还是表示认可的。这位没有真正开蒙过的少年,虽然没有接受过正儿八经的教育,但是治理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中,既没有显得过于迂腐,也没有做事过于刚愎,就这两点来说,已经赶上了历代大明皇帝执政时的普通水准。
不过黄立极认可了崇祯的政治能力,并不代表他愿意被这位少年天子玩弄于鼓掌之上。崇祯说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这话他是半信半疑,因为崇祯日常的作为可以看的出,皇帝对于小民的疾苦还是相当关注的。
但是,崇祯说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大同世界,黄立极是第一个不相信。第一,大同世界谁也没有见过,因此没有人敢说能够带领大明走向大同世界,作为推出改革各项政策的内阁首辅,黄立极也并不认为自己推出的那些改革政令能够让大明通往大同世界。
第二,作为一个对孔孟之道兴致缺缺的天子,崇祯对一台显微镜的兴趣大概都要高过一本《论语》,其他年轻士人对于大同世界所抱有的信仰,黄立极大约还会相信,但是崇祯说冒着得罪天下士绅进行的改革,就是为了实现大同世界这个理想,他是一根头发都不会相信的。
黄立极想了半天,终于按捺不住气愤,小小的嘲讽道:“陛下,就算是尧舜之世也未曾摸到大同世界的边,至于圣人之后的历代盛世,也未必及得上尧舜之世。
陛下何以敢言,要建设一个大同世界出来?陛下难道以为,自己能比的上汉文帝和唐太宗了吗?再说了,要如何改革,才能让我大明成为大同世界,陛下难道已经胸有成竹了吗?”
对于黄立极的嘲讽,朱由检却并没往心里去,他不以为意的说道:“朕为何要和汉文帝和唐太宗去比,他们和朕追求的东西完全没有可比性啊。
至于如何建设一个大同世界出来,朕倒是觉得不难,这就跟愚公移山一般,只要我们不断去尝试,总会找到一条通往大同世界的道路出来。如果我们只是讨论如何建设大同世界,却不去行动,那么说到底也只是空谈而已。
朕以为,所谓大同世界,归根结底也就是六个字,自由、平等、博爱,只要能够做到这六个字,则就算我们建不成大同世界,也起码相去不远了。”
黄立极很想回一句胡扯,不过他终于还是忍住了。虽然崇祯总结的这六个字听起来很是怪异,但是他细细思考了一下,这六字和大同世界所描绘的社会,还真有些相通之处。虽然这六个字一样那么飘渺虚幻,但是听起来更能刺激人心。
他深呼吸了一次,把心情平静下来之后,才开口问道:“陛下真的确信,只要做到了这六个字,就能让大明变成大同世界?”
朱由检摇了摇头回道:“不,恐怕不行。”黄立极再次深呼吸了一次,准备说话时,朱由检却又慢悠悠的继续说道:“不过只要让全天下的人相信,只要做到了:自由、平等、博爱,我们就能完成大同世界的理想,那么天下人就会支持我们的改革,反对改革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先生,这难道不就是您常对我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吗?”
黄立极默默的把到嘴边的话语吞了回去,显然这才是他所认识的崇祯。
第141章 利益()
看着默默站立在一边的黄立极,朱由检大致能够猜到他现在进退两难的处境。在改革这条道路上,他已经走的太远,就算他现在想要停下脚步,那些因为改革而利益受损的人,也会将之视为改革派的旗帜,非要将他彻底打倒不可。
所以,今日朱由检才会开诚布公的向黄立极点明了,他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因为他知道,此刻的黄立极只能选择和他继续将改革推行下去,方才不会变成他和那些保守势力共同针对的目标。
不过,就算是黄立极认可了他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在这种被迫站队的状况下,也未必不会心生怨气。一个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阁首辅,和一个消极抵抗的内阁首辅,两者能够发挥出来的工作效率那是天壤之别啊。
在击破了黄立极心里的那点侥幸之后,朱由检转而安抚起了黄立极说道:“先生和朕一起扛起了改革大明的重任,先生对于大明的忠诚之心,朕自然是铭记在心的。
朕知道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已经受封锦衣卫世袭指挥同知,一个是朕的御前秘书。以先生为大明作出的贡献,他们两人的职位未免还是低了些,日后五柳黄家的门楣他们恐怕也扛不住。
所以朕打算让黄蘅若出任天津警察厅厅长,至于黄藻诚则调任云南矿务局任局长,先生以为如何?”
黄立极的脸色终于有了一些变化,他的两个儿子在读书上天分不高,都是以受荫的方式进入的仕途。他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这两个儿子虽然在仕途上发展余地不大,但起码也没人敢为难他们。
但是他毕竟不能永远把持着首辅的位置,待他退下之后,那些反对改革的官员们,未必不会把主意打到他两个儿子身上。这两个儿子的将来,也是他内心的一块心病了。
崇祯愿意拿出两个实职来安排他的两个儿子,自然是在表明一种态度,即便是他退下之后,崇祯对于黄家的信任依然没有衰减,这等于是在免除他的后顾之忧了。
不过,黄立极对于天津警察厅的职权还算了解,对于这云南矿务局的前景却有些迷茫,因此不由开口回应道:“陛下的恩赐,臣不胜惶恐。但是臣身为内阁首辅,犬子却得到如此优待,恐怕会有碍物议吧。此外,这云南虽然多矿,但是当地土汉杂居,民风彪悍,犬子恐怕难以当此大任。”
听到黄立极接下了自己的话语,朱由检便已经知道,这位大明首辅已经向自己服软了。他毫不迟疑的回道:“是啊,云南地方广大,少数民族众多,山地多而平地少,整个地区只有昆明附近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地方。因此我云南汉民主要聚众居于昆明附近,而各少数民族则分布在四周山林之中。
由内陆进入云南,不外乎从四川、贵州和广西三地进入,而从广西北海前往昆明是三条道路中最好走的一条通道。从云南前往四川的通道,又比从湖广、陕西进入四川的道路要好走的多。
如今贵州、四川因为奢安之乱而变得残破,但云南各土司的实力不仅没有因为战乱而损耗,反而借着平乱战争熟悉了进入贵州、四川的道路,并得到了一大批朝廷的赏赐。如此一来,和云南相邻的四川、贵州、广西三地,只有广西看来尚有应对云南发生乱事的余力。
但是,广西虽然有效忠朝廷之狼兵,也同样有对朝廷不满的大藤峡瑶族,因此一旦云南生变,广西能够维持自保就算不错了。
先生,现在云南各家土司兵强马壮,而驻扎云南的大明官兵却不堪一战。且云南除了内陆三省相邻之外,又同越南、缅甸、乌斯藏三地相邻。除乌斯藏外,缅甸和越南对于我大明的云南之地,一向是虎视眈眈。
开国之初,我朝原在云南之外设:孟养、车里、木邦、老挝、缅甸、八百大甸六宣慰司,以为云南之藩篱。但是到了今日,这些地方都已经落入了越南和缅甸之手。
因此,若是云南土司之中有人觉得我朝在云南的力量已经不足畏惧,勾连越南、缅甸反叛;又或者越南、缅甸两国觉得我大明在云南的驻军虚弱不堪,煽动边境土司造反,朝廷又要拿什么力量去抵挡呢?
云南富有矿藏,黔国公一脉在云南驻守2百余年,此前受命上京之时,携带财物的马车首尾相接几达十几里地,可见此地之富饶,远过于广西、贵州两地。据守云南以抗越南、缅甸,则我国西南边疆安全尚可维持。
可若是一旦失去了云南,则广西、贵州两地也未必守的住。因此,朕以为西南诸军不可分拆,反而云南的驻军还要仿照新军进行整顿,并加以增强。
而想要加强云南的军事力量,就必须先解决云南驻军的给养问题,否则军需资源都要从外地运入云南的话,那么朝廷就会先被拖跨。
刚刚朕也说了,云南到处都是山林,可以发展农业的平地极少,因此搞不了什么屯田制度。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想要让云南地方的经济负担起一只强军,最好的办法还是开发当地丰富的矿藏。
如此一来,云南矿务局将来在云南的地位,必然是重中之重。黄藻诚若是能够在云南作出些成绩来,那么他今后也就可以独撑门户了。而先生你现在要做的,不过是维持住西南诸军的存在,好让总参谋部挑一只军队进入云南,到时为矿务局保驾护航而已。”
黄立极低着头思考了好一阵,朱由检也只是默默的注视着他,并没有进行任何催促。许久之后,黄立极终于抬起头看着崇祯说道:“陛下既然已经决定要留忠贞侯在京任职,那么西南一军独大的局面,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臣以为,按照忠贞侯的主张整顿西南诸军,还是有可取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