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3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分。因此在棉花价格大幅上涨后,棉纱价格的上涨幅度却相当小。

    不过棉布价格的上涨幅度却一点都不小,京城标布的价格从09元每匹上涨到了1…11元每匹,而松江棉布则涨到了08元每匹。在今年提供市场的棉布产量有可能突破6000万匹的状况下,棉布价格却不跌反涨。

    并不是大明内部的市场消费增长过快,虽然京畿地区的消费能力增长的确是惊人,但是北方大部分地区还只是维持旧况而已。

    造成了棉布供不应求的局面,还是海外市场的急剧发展,特别是后金、朝鲜、蒙古、西藏和西域地区,这些地方原本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大明采取了封锁或是限制贸易的手段。原先这些地区一年总共也就销售几十万匹,还是在重重抽税后的高价品。但是现在被开放贸易之后,布匹的消费都有数倍甚至是十倍的成长。

    特别是通往西域的贸易通道被重新打通后,通往萨法维王朝的商道终于对大明的商队开放了。虽然路上有叶尔羌汗国的阻扰,但是本身就危机重重的叶尔羌汗国,终究还是不敢冒彻底激怒大明的风险,垄断这条商路。

    因此在崇祯三年,中国的商队通过叶尔羌汗国进入到了萨法维王朝所占据的阿富汗地区。虽然萨法维王朝历史上最著名的阿巴斯大帝刚刚去世,但是此时的萨法维王朝依旧处于最强盛的时代,拥有着强大的消费能力。

    唯一制约中国货物出口的,还是两国之间漫长的陆上交通,带来的高昂运输费用而已。流向市场的六千万匹棉布,三分之一运往海外,剩下的4000万匹,依旧还是不能满足大明国内的需求,加上纸币发行所带来的通货效应,自然也就反应到了棉布的价格之中了。

    徐省声检验完成之后,对于新机器的性能还是相当满意的。因为棉花、棉布价格的上涨,使得北方棉田的种植面积不断在扩大。而一些商人也趁着这个机会,开始在洛阳、西安等临近棉花产区的地方开办工坊,这使得文思院名下的棉纺织机器制造厂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他觉得自己又可以去向皇帝报一报喜了,这些工坊在洛阳、西安等地的投产,除了能够让内务府大赚一笔之外,还能消化不少流民,想来皇帝听到后,一定是极为开心的。 

第157章 问答() 
洪承畴进了都城之后,先去通政司投了帖子,然后才前往了会同馆。虽说洪承畴在崇祯元年时还来过京城一趟,但是仅仅三年不到的时间,北京城已经和他记忆中的那个京城大相径庭了。

    除了街道分成了人行道和车行道两部分,路面也一改从前尘土飞扬的模样,变成了硬化的碎砖和混凝土地面。

    扩展后的街道上人流、车流依然极为密集,但实施的靠边行驶和人车分流方式,使得路面上虽然看起来拥挤不堪,却始终都保持着一定的秩序。

    这种繁忙却有序的景象,还是洪承畴生平以来第一次看到,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再没有什么勋臣高官和贩夫走卒的区别,有的只是规则而已。

    看着这道路上的景象,洪承畴终于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看起来他倒是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一样。

    抵达了会同馆之后,洪承畴吩咐亲随去向管事要来了馆内保存的各类报纸,随后他便拿着这些报纸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内研究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因为研读报纸而直到清晨才合了一会眼的洪承畴,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给惊醒了。

    他披了一件长袍起来开了门,看到门外敲门的亲随,不免有些不高兴的问道:“究竟是什么事,要这么早来敲我的房门,难道就不能等我睡醒再说吗?”

    亲随小心翼翼的回道:“老爷,是内阁传来的指令,要求老爷今早前去内阁叙职。”

    洪承畴也有些发愣,他下意识的说道:“我昨天才投的帖子,内阁今天就召见我?什么时候,内阁的办事效率这么高了。”

    亲随赶紧机灵的凑道:“许是老爷做事出色,所以内阁老爷们一直都在等待老爷的到来。小人已经将热水和早点准备好了,是不是服侍老爷洗漱先?”

    在这问答之间,洪承畴的睡意已经全部消去了,他点了点头说道:“也好。”

    当洪承畴被文华殿属员引到殿内的一所值房后,他才发现等待自己的,不仅仅是内阁首辅黄立极,崇祯皇帝也在房间内等候着他。

    黄立极对于洪承畴的观感,不好也不坏。虽说洪承畴出仕时在京城担任了六年的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但黄立极却是走的翰林院和礼部的升迁之路,因此两人并没有什么交集。

    等到黄立极进入内阁任职时,洪承畴又已经出京去了,因此他对于洪承畴并无多少了解。昔日洪承畴在京城任职时,可谓低调的很,但是谁也没想到他在地方上居然能弄出这么大动静。

    不过黄立极并不是那种迂腐之辈,并不信奉治下太平就是好官。他对于那些会来事的官员,并不存在什么偏见。更何况,他身边这位皇帝,更是难得的好事之徒,看起来对于这位福建人也很是赏识。

    因此,在询问洪承畴的任职经过时,黄立极显得很是慎重,并没有显得过于咄咄逼人。而洪承畴的回答也是滴水不漏,因此这场叙职汇报,平平淡淡的就过去了。

    洪承畴原本还详细准备了关于澄城事务的解释,但是黄立极只是提了一嘴,便轻轻带过了,倒是让他好生纳闷了一阵。

    在黄立极和洪承畴交谈时,崇祯只是端着茶盏坐在一边倾听,并没有插嘴说点什么。直到黄立极完成了叙职问话,识趣的向崇祯问道:“陛下,可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朱由检这才放下茶盏说道:“奥,要朕问话么?西北的事务先生都问的差不多了,看来洪巡抚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是比较清楚的,那么朕就换个方向问问。

    洪巡抚想来也应该知道,这奢安之乱已经平息了,如今西南地区总算太平了下来。此前朝中就有人提起,既然叛逆已经被削平,那么就应当解散为平息奢安之乱召集起来的大军,将之分散于贵州、四川进行屯田…

    洪巡抚,你也来说说看,对于战争已经平息的西南地区,朝廷应当如何治理呢?”

    对于崇祯看似随意的问话,洪承畴并没有立即出声回答,他仔细的在腹内打了许久的草稿,这才开口对着崇祯说道:“回陛下,臣以为,即便是西南战乱已经平息,这平叛的军队也不能轻易的解散,并分散到各处去屯田。

    自天启元年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叛乱以来,直到去年末水西安氏投降为止,西南两宣抚司已经在当地肆虐了近九年,贵阳、重庆两地已经为战火所摧残,当地民生可谓凋敝已极。

    现在再把这些经历过战火的将士屯田于地方,无疑就是和当地百姓争利。而在战乱时投军的将士,基本都是年轻力壮,不能安于现状之辈。

    也许他们之中有些人,是因为叛逆起兵而家乡遭遇到兵灾,衣食无着而投了军,但是这么多年的仗打下来,这些青壮也习惯了军中的生涯,未必还肯回去耕田安居。

    这些人聚拢在一起,还有军纪可以约束。一旦分散于地方,不是为地方豪强所用;便有可能作奸犯科,坐地为寇。这等见过血的将士,不是地方官府手上几个捕快、巡警可以管制的。

    如此一来,地方上就会彻底糜烂,从此朝廷政令难以出县衙,贵州、四川两地恐怕今后就是地方豪强的天下了。

    所以,臣以为,西南诸军不应当轻易解散,而是淘汰老弱,留下精壮,使之继续镇守地方,方是上策。有这样一只军队存在于西南,倒是可以让当地安定上一段时间了。

    至于战后如何治理西南地区,臣以为朝廷早有决断,此前大明时报上不是已经登出了朝廷的诏令,说是要迁移陕西、河南、湖广之民入四川和贵州,以填补当地人口不足吗?臣以为此策大善,臣已经想不出比这条策略更好的治理之策了。”

    朱由检对着洪承畴微笑着说道:“想不到你远在陕西,倒也能坚持阅读大明时报,这倒是一个好习惯。你的准备工作做的这么好,朕的题目似乎出的简单了些。

    朕在加试一题,朝廷有意将云南和贵州合并成一个总督区,倘若让你担任这个总督,你觉得应当如何在当地施政啊?”

    洪承畴沉吟了半天后,终于脸色凝重的说道:“回陛下,臣对于云南之事所知甚少,实在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还请陛下恕罪。”

    黄立极此刻倒是有心拉洪承畴一把,于是他在边上劝说道:“无妨,陛下只是随口问问,你就当做是闲聊,随口说上几句也行。”

    洪承畴用眼角的余光看了坐在一边的崇祯,发觉他对于黄立极的话语并没有什么反应,他思前想后了一会,还是咬着牙说道:“回陛下和黄首辅,治理地方终究是关乎于国家政令之事,臣不敢随便。”

    黄立极还想继续劝说,崇祯却拦住他说道:“也是,是朕着急了,军国之事的确不能随便。

    这样吧,朕给你三日时间思考,三日之后朕再召见你,倒时你可不能再推脱了…”

    从文华殿首辅值房走出来的洪承畴,这才感觉后背有些黏糊糊的,显然他刚刚面对皇帝和首辅时注意力过度集中,并没注意到自己居然流汗了。

    洪承畴在离开皇城的路上,一直在细细咀嚼着刚刚同首辅和皇帝的对话。他反复思量了许久,这才回味了过来,似乎陛下有意让他担任云贵总督一职。

    这个新职位虽然比山西巡抚更为显赫,但是却距离京城更远来。这让洪承畴一时之间,倒是有些患得患失了起来。

    而就在他返回会同馆住所不久,一名内侍就带着两位锦衣卫扛着一个箱子来拜访他了。洪承畴赶紧收拾了下,找出了一只锦囊装上一叠纸币,揣在怀里,这才走出来迎接。

    那名内侍倒也不拿腔作调,不过收了洪承畴的锦囊之后,脸上的微笑倒是更为灿烂了几分。

    他指着放在地上的箱子,对洪承畴说道:“这是陛下让杂家送来给洪大人的,里面装的是云南、贵州的一些地理、人文资料,其中一些资料来自于黔国公府,关于云南的内容应当是相当详尽了。

    当然,如果洪大人还觉得不足的话,不妨去黔国公府拜访一二,陛下已经向陈太夫人打了招呼。如果大人没有什么疑问的话,杂家这就回宫覆命去了。”

    送走了这名内侍之后,洪承畴倒是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显然皇帝召他回京的目的,是想要调他去往云南了。

    从门口返回的洪承畴,看着放在地上的箱子,也只能暗暗叹了口气,便振作了精神对身边的亲随说道:“把箱子给我抬去卧室,你再让人给我烧上一桶热水,我要好好泡个澡…”

    就在洪承畴认命的闭门翻看资料时,郑彩也陪同着西班牙使者、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彼得纳茨、英国东印度公司亚洲总部经理梅思沃尔德等人,进入了朝阳门。 

第158章 任务() 
郑彩刚刚将马尼拉的使者塞维科斯、荷兰东印度公司台湾长官彼得纳茨等人安顿在四夷馆内,便接到了来自宫内的传召。至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梅思沃尔德等人,他们则回到了自己在北京的办事处内。

    除了塞维科斯是代表马尼拉同大明交换新制定的贸易合作协议外,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在这个时间段汇聚到北京来,主要还是来同海商协会商讨,明年双方之间的贸易种类、数量和货款支付方式等商务的。

    马尼拉并不代表西班牙商人进行商业洽谈,所以塞维科斯再次踏上中国土地时,并没有太多关注两家东印度公司和大明海商协会之间的合作内容。

    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面对的是同一个供货商…中国,同一个销售市场…欧洲,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就有些激烈了。

    荷兰东印度公司凭借着强大的海上运输能力,和垄断香料群岛贸易带来的稳定高额收益,加上荷兰发达的金融市场提供的低息贷款,即便不依靠他们在南洋更为强大的武力,也足以用商业手段打败发育不良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了。

    当然,荷兰人不使用武力的缘由,并不是他们对欧洲同胞抱有仁慈之心,而是巴达维亚正和马打蓝王国进行战争,他们暂时无暇顾及在万丹的,由万丹王国、英国人、葡萄牙人组成的反荷兰联盟。

    当英国东印度公司亚洲总部搬迁到天津之后,荷兰人就更难以用武力威胁到英国商人了。

    而今年日本幕府突入其来的对荷兰东印度公司撕破脸,扣下了在日本的荷兰商船,要求荷兰人交出已经离开日本不知去向的荷兰船只,并拒绝说明原因后,巴达维亚就更不敢和中国出现武力上的冲突了。

    正是在这样的局势下,巴达维亚派出了同中国方面关系良好的彼得纳茨为代表。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现在双方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彼得纳茨通过和中国官员的私人交情,打听一下中国对于日本的看法如何,一旦日荷出现冲突,中国将会采取什么样的立场。

    巴达维亚存有了这些小心思,因此彼得纳茨在同中国官员洽谈商贸时,态度就变得有些谦恭了起来。不再坚持去年的无礼贸易条件,要独占某几类中国商品的独家贸易特权了。

    梅思沃尔德自然猜不到荷兰人心里在想什么,但是荷兰人拉拢中国官员的手段,他的手下还是看得到的。梅思沃尔德自然以为,荷兰人在无法用其他手段把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驱逐出去之后,就开始搞阴谋诡计,想要拉拢中国人对付他们了。

    这也是双方原本在中国相安无事的局面被打破的缘由,从天津到北京的一路上,荷兰人和英国人一旦见面,就是冷嘲热讽不断。如果不是顾忌到身边中国人的看法,双方差点要爆发一两场决斗了。

    作为中国方面的陪同负责官员,郑彩其实很想做和事佬,让双方平息争斗,和气生财的。但是他要是不开口还好,一开口便让双方以为他在偏袒对方,反而让争吵变的更为激烈了起来,最后他也干脆听之任之了。

    接到了宫内的传召之后,郑彩便丢下了手上的事务,匆匆跟着来人前往了东安门外的一座私邸中。

    海商协会也好,四海贸易公司也好,这些商人的品流太过复杂,即便是崇祯也不能轻易的把他们召进宫内去。因此朱由检干脆就占了王承恩在东安门外的宅子,把这里变成了一个,专门用于接见身份比较复杂的人员场所。

    而有时崇祯想要谈话舒服一些,也会将人传召到这处宅子里,他觉得在这里同人谈话,不会像宫内那么生硬疏远。显然,今日他想和郑彩进行的,是一次不怎么正式的谈话。

    郑彩并非第一次来到这个宅子,因此当他在后院的书房内看到一身家居常服的皇帝时,并没有感到多少吃惊,而是很快的屈身行礼了。

    握着一本书正站在书柜前翻看的朱由检,抬头看到郑彩后,便放下了手中的书说道:“免了,免了,你过来坐下同朕说说,这次举办的天津万商博览会开的如何啊?”

    “回陛下,这万商博览会开的很是成功,这半个月来会场始终都是人山人海,据说来逛博览会的百姓,最远的来自于山东登莱。至于各地的商人,那就更是难以计算了。

    臣返回京城的时候,去主持博览会的管事那里看了一眼总结好的贸易数据。好家伙,光是博览会零售出去的商品就有五、六十万元之多。签订的贸易合同金额有980余万元,已经缴纳的定金将近90万元…”

    朱由检兴致勃勃的听着郑彩描述着,关于天津博览会的盛况。虽然他手中已经拿到了更为精确的数据,但是从郑彩的描述中,他对于博览会的盛况却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谈过了博览会的盛况之后,郑彩便将话题引到了自己前往天津的接待任务上,汇报了马尼拉代表对于和中国商人私下合作抱有的态度。而他也顺便提了提,一路上荷兰人和英国人之间剑拔弩张的状况。

    听完了郑彩的汇报之后,朱由检沉吟了一会,才开口对他说道:“和马尼拉方面的接触,还是由你来负责,既然双方都已经有了这样的共识,那么这次的合作协议签订应当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接下去,朕要交给你一个新的任务。你去接触下马尼拉的代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看看他们对于目前日本幕府颁发的海外贸易禁止令,是什么态度?他们有没有以武力迫使幕府撤销禁止令的想法?”

    郑彩的心理虽然有些惊讶,但是他很快就恢复了情绪,对崇祯谨慎的说道:“陛下,以臣的了解。这英国和荷兰同日本都有贸易往来,不过英国人早就被排挤出了日本,倒是荷兰人同幕府关系良好,所以他们在日本的贸易数额仅次于我大明商人。

    英国人早就对幕府怀恨在心,但是他们的实力不济,所以只能选择隐忍。而荷兰人此前同幕府关系良好,虽然有禁止令的存在,但是他们应当还会试着去同幕府求情,在友好交涉的手段没有用尽之前,恐怕不太会到达动用武力的程度。

    至于西班牙人,素来同日本没有什么贸易往来。即便是有,也是日本商人前往马尼拉进行贸易。因此日本幕府颁发的禁止令,对于西班牙人并没有什么影响。

    以臣对马尼拉的观察,想要让西班牙人为幕府颁发的贸易禁止令出兵,恐怕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马尼拉现在的精力,一大半用在了镇压南部天方教徒的反抗,另一小半则用在了同荷兰人争夺香料群岛上,并没有多余的能力去挑衅像日本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

    因此,臣以为英国人、荷兰人大约是愿意动用武力对付日本幕府,但西班牙人恐怕是不会有什么兴趣的。”

    朱由检听完了郑彩的分析之后,也没有说话,他转身从边上的瓷**内抽出了几卷图纸,然后递给了郑彩说道:“你可以先找人把这张地图卖给他们,想来他们就有动力对幕府动武了。据说西班牙人一直在寻找东方的金银岛,有了这张地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