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语气从温和到疾言厉色,让一干试图为犯错官员辩解的官员们顿时沉默了下去。显然谁也不愿意出头,去当皇帝的出气对象。而一次弹劾了这么多地方官员的韩一良、李夔龙两人,心里总算是松了口气,在皇帝把问题提升到中央和地方的对立高度后,这些地方官员的结局就算是定下来了。
就在朝臣们面面相窥,不知如何劝谏崇祯时,朱由检终于又坐回了座位上说道:“朕意思是,中央官校在各地设立分校,让这些官员全部进入分校学习,他们的工作先移交给忠诚于朝廷的官员去做。
每一个官员入校后都要进行深刻的检讨,要把自己的错误交代清楚,他们要是不能深刻的认识错误,就休息从学校毕业,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刘先生,你要把这些官员的错误总结成案列,给每一个入校的官员进行教育,免得他们重踏覆辙…”
张瑞图、韩爌等人的脸色都很难看,但是他们却不知说什么好。其实他们知道这些官员的错误并不在伪造数字上,而是这些官员站在了当地的士绅大户一边,不肯配合户部官员执行什么配给制。
不管是小麦还是棉花,这些物产囤积牟利,自然好过出售给户部或是户部制定的收储公司。很多官员都认为,配给制就是朝廷在与民争利,因此他们从维护本地士绅出发,不是拒绝配合,就是采取拖延战术。
这些官员们认为,他们反对配给制的实施,肯定会得到天下士绅的支持。而且各地反对配给制的官员这么多,朝廷也难以处置他们。毕竟法不责众么。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韩一良、李夔龙居然真敢找他们麻烦,还是一次性全弹劾上了。而皇帝也毫不动摇的,准备拿这些官员杀猴儆鸡了。
张瑞图、韩爌等人仔细想了一遍,这才发现皇帝撕破脸之后,这些官员居然还找不到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毕竟崇祯用的不是反对配给制这个理由,而是地方官员试图蒙蔽朝廷视听,心术不正。
就在崇祯说出了自己的处置方式之后,内阁几位阁臣也在黄立极的带头下纷纷表明了支持的态度,于是这个方案也就成了定案。
虽然下方的官员还在小声的讨论着,朱由检已经不耐烦的说道:“接下来还有什么要讨论的,如果没有的话,今日的例会就到此为止吧。”
站在左侧班序第二排的周延儒思想斗争了许久,终于在皇帝的目光注视下走了出来,举着一本书说道:“回陛下,臣有本上奏。”
朱由检对着他点了点头说道:“说吧,早点说完,大家也早点回去处理各自衙门里的事务。”
周延儒定定神说道:“臣翻阅了,孙之獬和几位翰林学士一起编纂的《太祖圣训》一书,臣以为书中字字珠玑,蕴涵着无数道理。
此前这些地方官员无视朝廷,天下士人中又有不少人寡廉鲜耻,在国家的抡才大典上营私舞弊,臣以为这都是道德不修,忘记了太祖当年对于官员的教诲所致。
为了匡正官场和士林的风气,臣以为,应当把《太祖圣训》纳入到科举教材之中,和四书五经并列,以教育天下士子,如何做一个符合太祖要求的好官。”
对于周延儒的上书内容,其他官员还处在一片迷茫之中,还没想好要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朱由检却已经连连点头,欣喜的说道:“周侍郎果然见识不错,太祖当年以淮右布衣而开我大明200余年的天下,话语中的远见卓识必然是远超我这无能子孙的。
以《太祖圣训》考天下士子,想来必能匡正士风,使我大明重回开国之初。这是好事啊,内阁及诸位爱卿,你们觉得,我太祖高皇帝的话语还能入耳吗?”
有心想要反对的官员,也在皇帝的这句反问下,默默的闭上了嘴。而吴淳夫、韩一良、李夔龙等官员,自然是大声赞赏着皇帝的决断了。
张瑞图、韩爌默默的看着这些为之叫好的官员,心里都闪过了一层阴霭。
第169章 燕京大学的新气象()
成贤街燕京大学的大门前,牛金星正带着一群年轻学生们等候着皇帝的驾临,在虽然在他前面还有十多位本校的教授和官员在等候着,但牛金星却并没有上前同他们套近乎。
虽然在刚刚进入燕京大学学习的时候,他还抱着要同管理本校的官员、教授好好相处,以便将来为自己入仕时打下一些基础。
不过等他和夏允彝开始一起组建青年学会,同皇帝接触上之后,他就放弃了那点浅薄的想法,而是把精力完全放在了青年学会的建立上。
和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夏允彝不同,年少时历经磨难的牛金星,更为熟悉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他从皇帝对青年学会的关心态度中,很快便意识到青年学会对他来说,也许会是一条更有效的终南捷径。
更为可喜的是,就在青年学会的草创初期,夏允彝居然丢下了这一摊事情,跑去陕西查访官军在平乱中的行动去了。这给牛金星拥有了一个在皇帝面前表现能力的机会,让他尤为兴高采烈。
虽然他远不及夏允彝在年青士人中的威望,但是凭借着从小打磨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对于大学中教授的组织学研究,倒是渐渐得到了参加青年学会士子们的认可,成为了青年学会中位于夏允彝之后的核心人物了。
在青年学会成立将近半年之后,牛金星终于按照崇祯的意图,将一群年青的士人组合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组织,而不在类似于东林、复社这等松散的文人社团。
不管是东林党还是复社,虽然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但是在本团体内部并没有形成严密的组织团体,也没有什么约束成员的会章社规。想要加入这样的社团,只要社中成员有人引荐,大多数人不反对即可入社。
这样的社团充满了文人习气,大家坐下来喝酒饮宴,聊的开心了,就莫名其妙的入社了。过了两天因为和某个社内成员意见相左,吵上一架也许就退社了。也有一些投机分子,看着社团的成员非富即贵,想着入社拉一拉关系,削尖了脑袋也要进入社团。当然,当社团受到朝廷打压的时候,这些人又忙不迭的退出了。
因此,东林也好,复社也好,刚刚组建社团时的那几个创社者也许是有一定抱负的,但是当社团的规模扩张之后,虽然社团的影响力是增大了,但是社团成员龙蛇混杂,当初创社时追求的政治理念往往就成了一句口号,社团也就成了一部分人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或是用来庇护某些人胡作非为的保护伞。
当初皇帝提出要组建青年学会,以引导大明的年青士人走上为国家建设奋斗的正途,而不至于沦落为某些士大夫团体用来党争的工具,这固然是得到了包括夏允彝在内的年青士人的支持,但是他们对于青年学会的组建,还是存在着和皇帝相左的异议的。
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正处于一个极为微妙的时代。大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市民文化和享乐主义的兴起。因此即便是口口声声要为民请命的东林党士大夫们,在个人生活的操守上也是极为放荡不羁的。
比如袁宏道就说过: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是以这个时代的文人名士狂狷不羁,玩物玩世以为风雅。他们好美食,好女色,好男色,好精舍,好玩物,似乎没有一点异于常人的癖好,就不足以让自己脱颖而出。
然而同样是这个时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依然还是尊崇宋时兴起的程朱理学,希望继续维持传统社会的运行。学术思想上的保守观念和个人行为上的放开享乐,使得大明的读书人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矛盾集合体。
比如号称要尊经复古的复社君子们,在召开大会讨论如何挽救大明国运时,并不介意同时让美妓在身边伺候自己。他们控诉着朝廷向百姓加征,导致百姓妻离子散的时候,依然不妨碍他们对十两一席的酒食挑剔不已。
正因为这些年青士人成长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他们对于参加青年学会,个个兴致勃勃,想要跟随夏允彝这样的士人领袖为国家做些事情。但是他们却又无比厌恶,青年学会试图对成员进行约束和指定工作的行为,这让他们感到失去了自身的自由。
大多数年青士子的心里,对于君子之交的看法,还处在:合则来,不合则去。这样一个理想的状态。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自愿加入的青年学会,居然有约束自己行为的权力。因此,当青年学会成立时,关于如何建立一个组织,制定会章以约束成员的若干问题上,大多数学会成员都是持反对态度的。
这些学会成员们的反对声音之大,就连夏允彝也动摇过一段时间。不过随着他离开京城,牛金星代替他主持青年学会的日常事务后,得到了皇帝极力支持的牛金星,通过分化拉拢和利益引诱,终于将京城的青年学会成员大都拉到了自己这边,又迫使几位反对声音最大的士子退会,才算是真正控制住了青年学会内部的局面。
到了八月底,大明青年学会的成员已经发展到1200余人,光京城以内的学会成员就达到了600余人,长江以北的学会成员人数已经占据了全体成员的九成。而且北方各省最为出色的年青士人,大多被吸纳进了学会之中。
在南方复社因为南京科考案名声大损之际,大明青年学会已经成为了大明士林中声誉第一的文人社团了。这还是最近数十年来第一次,北方士人团体的名望压过了南方的士人团体。虽然北方的士绅们并不很是赞成青年学会的政治理念,但是出于地域上的关系,他们从感情上还是颇为亲近青年学会的。出于现实的政治利益,北方士人在青年学会中更容易出头,这使得不少原本依附于南方士林的北方士绅家族开始转向。
青年学会的地位不断抬升之余,作为学会核心人物的牛金星,自然也就有些自矜身份,不再肯去同他眼中没什么前途的大学官员们拉关系了。而牛金星现在最为希望的,还是夏允彝干脆待在陕西别回来了,也好让他借机取得崇祯的认可,从而彻底的取代夏允彝在学会中的地位。
就在牛金星心思火热的时候,崇祯的车驾终于出现在了成贤街上。马车上的朱由检透过车窗观望着街道上的景致,经过了将近一年多的整修,眼下这条成贤街已经是今非昔比了。不仅街道宽度扩展了一倍,就连地面也全部用水泥硬化,车轮经过之处,除了辚辚之声,再无尘土飞扬的景象了。
当然改变最大的,还是街道两侧的民居。国子监改为燕京大学之后,学生人数从数百增长到了数千。随着这些学生人数的增加,街道两侧也增加了不少门面,从饮食到书店,都在为燕京大学的学生们服务,也算是给这条街上的居民带来了不少的好处。
而崇祯今日前来燕京大学,主要还是来参加大学新校舍的落成典礼的。国子监没有改名之前,虽然有2万多平方,但还有一部分是孔庙,因此地方显得局促的很。此前国子监内读书的监生不多,又加上不需要安排运动场地,倒也足够这些监生们使用。
但是随着国子监改燕京大学之后,入学学生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国子监地方就不太够用了。于是在一些官员的建议下,燕京大学后方及东面的空地被圈进了大学,拆除了一部分民居之后,燕京大学的地方便从2万多平米扩张到了近10万平米。
今日便是新校区一期改建工程落成典礼,朱由检亲自过来参加,也是为了表明他对于燕京大学的重视。当然,他也并不是单纯来参加这个落成典礼的。
既然燕京大学已经渐渐成为北方士人精英的聚集地,那么确保燕京大学的师生倾向于新学和改革,便是确保大明改革派官员能够源源不断获得新血的保证。当然,现在的燕京大学已然成为了改革思潮的根据地。专研新学的大学生们,已经没有理由去支持以经书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了,这无疑是堵住了他们的上进之路。
更何况,因为崇祯的纵容,燕京大学的老师们,除了徐光启、孙元化这些研究新学的士大夫们之外,剩下的老师大多都属于被程朱理学打压的泰州学派士人,特别是颜山农、何心隐一派的。
泰州学派虽然出自王阳明门下,但是它的理论具有着相当强烈的工商意识和平民观念,要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肯定私心利欲的正当性,鼓励治产致富。
比如李贽就主张: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岂能违天乎哉这种离经叛道的主张,自然不会被道学家们所喜欢,所以一直被社会主流所打压。
但是对于崇祯来说,这些话却相当入耳。如果把这些话翻译成白话文,不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吗。
对于一名来自于21世纪的灵魂来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就已经铭刻在他的灵魂深处,不可磨灭了。本就和徐光启等士大夫交好的泰州学派士人,在获得了皇帝的支持下,顿时就在燕京大学内蓬勃的发展了起来。
而经受过残酷打压的泰州学派士人,也终于醒悟了过来,摒弃掉了自己学说中关于无君论和顺情从欲的一些观点,把斗争的对象集中在了程朱理学上。
到了崇祯三年,泰州学派已经渐渐同新学融为一体,成为了大明改革政策在学术上的主要支持者。走下马车的朱由检,同门口迎接自己的师生交谈了几句之后,便让他们带着自己前往了新校区巡视去了。
第170章 关于对青年人的一次演讲()
新校区的一期工程并不大,不过最为出色的一幢建筑,还是一座能够容纳1200名观众的礼堂。传统的建筑技艺结合了崇祯给出的阶梯式布局,加上水泥、玻璃等新材料的使用,使得这座礼堂不仅减少了内柱的设置,还拥有了超越水准之上的传音效果。
巡视完新校区之后,朱由检便在这座新礼堂内,向着燕京大学的师生们发表了自己的演说。原本,这只是一个很寻常的训话。
但是说着说着,看着台下挤挤挨挨全神贯注倾听演讲的学生们,台上的朱由检很快就脱离了手上的稿子,放飞自我的说道:“…今天是燕京大学新教学区一期工程完工典礼的日子,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虽然一期工程的规模并不大,还没能解决今日大学教学空间不足的问题。但是诸位可以耐心等待,在二期、三期等后续工程的陆续上马之后,燕京大学拥挤的教学空间,终将能够彻底解决。
不过物质条件上的需求容易解决,但并不代表拥有了新建校区的燕京大学,就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大学了。诸位都是读书人,应当知道大学两字本出自于《礼记·大学》一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的意思朕也就不再解释了,因为大家都明白。朕想要说的是,大学是教书育人之所在,所以燕京大学最为重要的不是校区内的那些建筑,而是在座的各位。是各位的将来决定了燕京大学在我大明的地位,而不是这些精美的建筑。
故而朕想要对各位说的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是有大师也。朕之所以将国子监改为大学之名,就是希望这所大学能够教育出的,不仅仅是一群做官的精英,而是能够建设这个国家的真正人才…
诸位在座的学生,大多是同朕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虽然大家的年纪都差不多,但是在演讲将要结束之前,朕想要以大明皇帝的身份对你们说上几句。
想必大家都应当知道,最近在京城新建了一个叫做青年学会的社团,这个社团的组织者,大家也应当不会陌生,就是夏允彝、牛金星这些燕京大学的学生。
朕看过青年学会的一些主张,觉得很是不错,今日趁着大家都在此地,便让青年学会的牛金星为大家讲一讲,青年学会的章程是什么。”
被朱由检点名之后,坐在第二排的牛金星楞了片刻,便抑制住心里的兴奋站了起来,向着崇祯行礼之后,红光满面的向众人说道。
“我青年学会的建立目的,是为了匡扶陛下治理大明…根据各位会员们的建议,本学会制定了12项会章。
第一项是,凡是参加本学会的士子,必须要发誓效忠于陛下,效忠于大明,效忠于华夏文明…”
朱由检和礼堂内的所有人一样,安静的听完了牛金星对于青年学会的简单介绍。这其实也是他今天参加这个典礼的第二个目的,正式出面为青年学会站台,从而让青年学会获得一个半官方的地位。
夏允彝的名声再好,此时也不过是一位大有前途的年青士子,虽然在年青人之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并不能让那些名门望族出身的读书人信服。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青年学会的发展势头,学会终将会成为大明青年士人中最有号召力的团体。但是对于崇祯来说,这个发展速度还是慢了一些。
他希望能够加速青年学会的壮大发展,趁着东林势微,而复社刚被打压的时间段,借助青年学会将燕京大学的新学思想在年轻人中传播出去。
拥有一个来自后世灵魂的朱由检,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知道,什么叫做意识形态的斗争。对于意识形态的阵地,你不去占领,就会被敌人所占据。
之所以天启年间虽然魏忠贤为首的政治集团掌握了朝政,但是士林舆论却偏向了东林党人,无非就是东林党人牢牢占据了大明在意识形态上的掌控权力,从而始终把持住了舆论上的控制权力。
纵然魏忠贤集团在朝堂上把东林党人打了个落花流水,但是却被东林党人用社会舆论打成了所谓的阉党集团,是天子身边的小人和奸邪组成的恶党。
正因为如此,所以魏忠贤集团即便推出的政策是有利于大明和百姓的,也会在地方上被士绅找借口抵制。
此前大明的改革,朱由检动的是东南涉及海贸走私的一部分士绅豪商,军中的勋贵、将门,京畿和受灾地区的宗室子弟、土豪劣绅等人的利益。
这些人原本就处于被正统士绅阶层排斥的对象,因此当皇帝触动他们的利益时,受到的反弹并不如何激烈。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