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只有大明百姓接受了教育,才能做到开化人心。而人心既然开化,则贪官污吏才会有所畏惧,不会像今天这般横行无忌的搜刮百姓。

    朱由检虽然拣选了这篇文章作为创刊词,但是他心里始终觉得这篇文章似乎气势有些薄弱,不足以震撼人心。

    直到今天上朝时,刘宗周读了他的上疏。朱由检借题发挥之余,猛然发觉这仁义治国四字,用来作为大明时报的创刊词,比这篇义务教育的文章要有气势的多。

    大明治国之本讲的是仁孝,而朱由检改动了一字,变为了仁义。所谓仁孝,无非是说君王对待臣民要有仁心,而臣民对待君父要忠孝。

    仁孝二字正是封建伦常发展到最高阶段的表现,在这两字的下面,代表着君王和臣民之间是父和子的关系。这代表着君王做什么都是正确的,而臣民有任何反抗都是有违伦常秩序,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希望塑造的大明。

    当然到了嘉靖之后,文官势力的膨胀,官员们都把面折君王,当做了敢言极谏的做秀活动了。仁孝二字在这些文官嘴里只剩下了要求君王的仁字,而孝却变成了对官员为父母守孝的道德规范了。

    讲究仁孝对于一个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自然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因为人人常说忠臣孝子,你对父母都不孝顺,如何做到对君王的忠诚呢?

    但是对于想要改变大明危局的朱由检来说,仁孝就是他推行改革最大的障碍。因为仁孝最大的作用,就是要求服从。下位者对上位者的服从,奴婢对主人的服从,平民对于官员的服从,年幼者对年长者的服从。

    这种服从不是建立在真理和是非对错上的服从,而是一种不分对错,毫无独立思考的服从。这种服从对于推进社会的进步毫无帮助,只能维持旧秩序和一成不变的生活而已。

    但是想要用仁义取代仁孝,这个已经根植在大明士民心中200余年的观念,就需要说清楚什么才叫仁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这两字早在千多年前,就被两位儒家思想家解释过了,虽然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有不少学者给仁义这两字试图重新进行解释,但是始终没人能超越这两位儒家思想家给仁义定下的范铸。

    但是孔孟所言的仁义并非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字。且孔孟对于仁义的解释过于空泛,无法当做一定之规,在实际操作上不如仁孝二字更为直观。

    以仁义取代仁孝从大义上来说,并无不妥。但是过于空泛化的仁义,只会让大明士民把提倡仁义的朱由检当做一个迂腐的书生君王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朱由检皱着眉头,迟迟不能落笔。直到他猛然想到了一句话,共和国建立时最为振奋人心的有两句话,一句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而另一句是“为人民服务”。

    让朱由检猛然心动的,正是后面那句。还有什么比这更直观的仁义呢?在人民的眼中,这正是最为简单而直白的对这个共和国的写照。而在朱由检看来,这正是孔孟两位思想家所倡导的仁义,最为全面而深刻的重新阐述。

    思绪一定,朱由检的心顿时安定了下来。也许他的文字缺乏华丽的词句,但是有了这个主题思想,这篇文章也就成了苏长青穿越以来,写的最有感情的一篇文章。

    “为大明百姓而服务”,朱由检工工整整的写下了文章的题目。

    当朱由检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了这篇创刊词之后,他才发现房间内光线已经昏暗下来了。

    他仔细的检查着刚刚写好的文章,头也不抬的对王承恩问道:“现在都已经什么时辰了?”

    “回陛下,已经是酉时三刻有余了。”一个柔软绵甜的女声回答了朱由检的提问。

    朱由检不由吃惊的抬头望去,“是玉凤…哦,是梓童啊,你怎么来了?”

    周玉凤向朱由检拜倒行礼后,略带委屈的说道:“难道陛下不愿意见到臣妾吗?”

    朱由检连忙起身,走过去扶起了周玉凤,才略带不安的说道:“怎么会,只是朕刚刚登基,朝堂政事一直没有理出一个头绪来,所以都没去关心一下梓童。我看这些日子不见,梓童似乎瘦了些。”

    听到朱由检的解释和关心,周玉凤才把来之前的担心放了下来。她略带喜欢的仰起头看着朱由检说道:“臣妾身体一向如此,有劳陛下关心了。倒是陛下整日忙于政事,才消瘦了许多呢?”

    看着周玉凤闪闪发亮的眼睛,朱由检很快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穿越以来,他最怕接触的就是朱由检的三个妻子,因为他完全不知道,朱由检和妻子之间的亲密习惯,唯恐接触过多会被三人怀疑。

    幸好之后便是国丧,所以朱由检可以光明正大的和三位后妃分居,而自己独处。但是三个月的服丧期快要过去了,朱由检即便是想要再对三女避而不见也不太可能了。

    今天是周玉凤找上门来,那么很快田、袁两女也会找着借口来见他。这真是既头疼,又甜蜜的痛苦。

    和周玉凤略略交谈了几句,周玉凤看到了朱由检笔筒内的铅笔,不由有些好奇的问道:“这是何物?”

    朱由检略有些洋洋得意的向周玉凤夸耀着,这是他所想出来的方便书写的新工具,名曰“铅笔”。

    周玉凤咬了咬嘴唇,突然向朱由检行了一个正式的礼节,然后一本正经的对朱由检说道:“臣妾身为皇后,不敢不对陛下进言。陛下身为大明天子,自当以国事为重,不可沉迷于匠工小技…”

    周玉凤引经据典的说了一大堆,无非是规劝朱由检不要再玩物丧志,以至于背离了圣人之道。

    如果周玉凤是个外朝文官,那么朱由检也许会感到不悦。但是一个少女在自己面前装出一副成人的模样向他进行规劝,不由让他有些啼笑皆非。

    如果是以往,他含糊几句也就把周玉凤哄过去了。不过朱由检刚刚写完了一篇文章,正感觉心中还有无数的话没说出来。此刻不由自主的就追问了一句:“什么是圣人之道?”

    周玉凤不由楞了楞,她出身寒家,虽然识的几个字,但是要让她引经据典去说服崇祯,那可就有些为难了。她所领悟的圣人之道,的话,做的事罢了。

    朱由检这一问,让周玉凤皱了好大的眉头,才硬着头皮说道:“大约是以圣人的言行为准则吧?”

    “若是按照圣人的言行去做,就可以成为圣人。岂不是今日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了?为何除了孔孟之后,我中华就没有圣人了呢?”

    “这个,朱子难道不算圣人吗?”周玉凤怯怯的辩白了一句。

    “朱熹这个人啊?他告诉别人要去人欲,存天理。不过嘛,他自己就没做到。有这样言行不一致的圣人吗?”朱由检不屑一顾的说道。 

第103章 争权() 
周玉凤为之气结,但又不甘心就此被朱由检说服,只好搪塞道:“圣人总是以百姓为重,难道这也是错的吗?”

    朱由检双手在胸前交叉,摸着自己光滑的下巴,若有所思的回答道:“这话倒是不错,但是以百姓为重,不代表整天研究圣人的言行,而不关心百姓的实际生活。在你看来这支铅笔不过是一件玩物,但是在我看来,这却是方便了百姓学习文字的机会。铅笔携带方便,制作简单,又能随时随地使用,造价又比毛笔便宜,这大大降低了大明百姓识字的成本。

    昔日燧皇取火,教人熟食;伏羲教民结网,创造文字;神农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可见上古之时,工匠之道非是小技,乃是关乎于国计民生的大道。今之腐儒曲解典籍,把工匠说成于国无益的贱役,才真是违背了圣人之道…”

    朱由检正说的开心,忽然眼睛撇到周玉凤的脸色通红,眼角发红几欲垂泪。顿时想起自己面前的只是一位17岁的少女,不是后世喝酒吹牛的同事,他真是吃饱了撑着,要去和一名女子辩论出个高下来。

    想明白了这点,原本口若悬河的朱由检顿时气势衰落了下来。他顾左右而言它的扯了几句,就匆匆结束了辩论。然后生硬的转换话题问道:“梓童可是遇到了什么为难之事,想要找朕商量呢?”

    周玉凤可没想过,自己不过劝说了几句,就被朱由检教训了一通。虽然朱由检说的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她还是觉得朱由检和过去有些不一样了,以往只要她稍稍劝说,朱由检就会欣然接受,不会和她这么认真的分辨,这让她感觉有些揪心。

    听到朱由检的询问之后,周玉凤低下头趁机擦掉了眼角的泪水,才调整了心情回答道:“内医局成立了一个多月,臣妾带林司药前来汇报关于内医局办理的情况。还有臣妾亲手所制的酱瓜刚刚成熟,想请陛下尝尝鲜。”

    朱由检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天色后,不由微笑着说道:“汇报的事不急,梓童还是先陪朕一起用了晚餐之后再说吧。”

    朱由检说着从桌子边上拿了一个锦盒,把自己的文章和样报装了起来,然后叫过了王承恩。

    他把锦盒递给王承恩后,随意的吩咐道:“去命人传膳吧,顺便把这盒子送给柳先生。”

    王承恩不动声色的用自己的袖子包住了锦盒,答应着退了下去。朱由检留下周玉凤一起用膳,席间不停的夸奖周玉凤腌制酱瓜的手艺高超。终于把刚刚有些闷闷不乐的周玉凤,逗的开心了起来。

    而王承恩退出了房间后,他一边吩咐吕琦为帝后准备晚膳,一边叫来了自己身边的亲信太监高起潜。

    王承恩对着高起潜吩咐道:“你拿着这只锦盒,亲自送于槐树胡同的柳先生。这锦盒内有陛下亲手所写的文章一篇,大明时报样报一份,陛下请他按照市井中人的日常之语修改文字,务必使得市井小民也能听得懂文章的内容,陛下的文章和样报上的文字都要修改。你好好去做,千万别出什么岔子。”

    高起潜答应了一声,但并没有立刻退下。看着高起潜迟疑不决的样子,王承恩皱了皱眉头说道:“你可还有什么事要说吗?有便快说,休得吞吞吐吐的。”

    高起潜先是看了下左近,只有两个低阶太监远远的守着殿门,周边并无他人之后。他才曲着身体,小声的对着王承恩说道:“这大明时报社本是我宫内掌握的东厂,如今虽然改了一个名字,毕竟陛下还没有完全废止,也许说不准今后东厂就会被陛下所恢复。

    这柳先生虽然大得陛下信任,但毕竟不是我宦者中人,今日陛下处处倚重,连这东厂文字都要其一一过目。今后若是东厂恢复,敢问公公,这东厂究竟要听谁的呢?

    吾等宦者,一向为外朝所忌,无非不就是吾等手中掌握着,监控外朝文官的厂卫吗?如今东厂改组,锦衣卫整顿,吾等宦者犹如猛虎去除爪牙。今后若是外朝对吾等有所图谋,则公公觉得吾等该以何来抵挡呢?”

    王承恩脸皮抽了抽,他不快的说道:“高起潜,你这人就是心思太多,老是想些有的没的,陛下乃是英明之主,岂能坐视吾等被外朝文官所欺?”

    高起潜并没有被王承恩吓倒,对于这位崇祯身边的亲信,宫内权力最高的太监,高起潜并不怎么惧怕。因为王承恩性格绵软,毫无半点权阉的气势。

    在高起潜看来,王承恩坐在现在的位置简直就是浪费。身为内廷宦官之首,却不知道为宦官们争取利益。导致魏忠贤去位之后,在皇帝的打压下,内廷宦官的势力大减。

    虽然高起潜等宦官不敢埋怨崇祯,但是对于这位没有规劝崇祯保护太监利益的大太监,却产生了一些看法。

    高起潜继续劝道:“正因为陛下是明主,所以吾等才更应该保住厂卫之权,陛下虽为九五之尊,然则没有了厂卫作为耳目,岂不成了外朝文官手中的傀儡?”

    王承恩有些犹豫的说道:“这柳先生又不是科举正途出身的文官,难不成他还能出卖了我等不成?”

    “俗话说的好,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柳先生毕竟没有挨过那一刀,不知道吾等的苦楚,当日魏公公大权在握,朝中文官那个不歌功颂德?今日魏公公去位,又有那个文官出来替魏公公说过一句公道话?这柳先生得陛下看重,将来必定是文官中的一员,这东厂要是被文官把持着,今后我等岂不是仰人鼻息?”

    高起潜的劝说,终于让王承恩的心思有了起伏,他不由喃喃说道:“可是这内书堂中的人,让他们写写应景之文还凑合,要是让他们写出市井小民都能理解的文字,恐怕难的很啊。”

    见到能说动王承恩,高起潜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小心翼翼的说道:“内书堂的人之所以写不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市井之民。陛下所看重者,无非就是柳敬亭漂泊江湖十多年,熟悉市井小民之生活。只要我们找上一位有文才,又能接触市井生活的文人,自然就不用再让柳敬亭掌握这大明时报的审查之事了。”

    “这柳敬亭浮沉于世俗之中,见过人生百态。说起故事来勾人心弦,可不是一般文人能比的上的。这急切之间,你上那去找这么个文人出来?”王承恩有些为难的说道。

    高起潜知道事情已经成了七八成了,马上举荐道:“翰林院检讨孙之獬一向党附魏公公,现在魏公公去位,其人被言官多有弹劾,如公公有意,吾当为公公引荐。”

    “孙之獬么?此人可用?”王承恩有些心动的问道。

    “虽然品格低劣,然则出身寒门,为人柔媚,好权势,只要公公在位,当不忧其人反复,当可一用。”高起潜毫不犹豫的说道。

    王承恩双手在背*紧又放松,终于开口说道:“先让他写一篇市井之言的文章,让我呈报陛下看了先。事未成之前,我就先不见他了。”

    看到王承恩的心意有所动摇之后,高起潜这才告辞离去。王承恩看了看晚霞漫天的天空,不由叹了口气。

    他这辈子可没想过能坐到现在的位置上,以他的本心来说,倒是宁可在信王府总管的任上,时不时的收些小孝敬,然后安安稳稳的陪着信王过悠闲富贵的生活。

    然而风云突变,信王成了大明皇帝,而他也水涨船高,成为宫内太监中的第一人。但是这个位置对于他来说,真是炙热的烤炉。

    他既没有魏忠贤玩弄权术的高超手腕,又没有王体乾、涂文辅等人的理政才能。如果不是朱由检亲自动手,整理了内宫二十四衙门,他这个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一早就被这些有野心的太监们给架空了。

    但也正因为他所处的这个位置,导致了众太监一直想要把他推出来,当做内廷的代表,希望恢复魏忠贤时代内廷压制外朝的局面。

    然而跟随信王最久的王承恩,却最为明了朱由检的心意。他知道朱由检非但不支持内廷和外朝相争,更进一步的是,朱由检压根就不想内廷插手朝政之事。

    然而在王承恩这个位置,也不能完全对围绕在他身边的太监们说不,毕竟王承恩想要做些什么,也是需要这些身边的太监们去执行的。

    虽然王承恩挂着提督东厂的牌子,但是东厂改名之后,他也就和东厂保持着距离。因为他以为,这是朱由检打算裁撤东厂的布置。

    直到今天,朱由检亲口说出了对大明时报社的看法,这才让王承恩知道,原来是他误解了崇祯的意思。于是他觉得,有必要重新和大明时报社亲近起来。

    一个遍布全国的大明时报社,可比只能在京城转悠的东厂权力大多了。把大明时报社掌握在手中,那些整天对他抱怨的太监们,应该也就能消停一些了吧。

    至于高起潜的提议,王承恩内心自然是赞同的。虽然崇祯很是宠幸柳敬亭,但是王承恩对他可没多少好感,当初他假扮陈中纪潜入信王府,差点没有送掉王承恩的人头。

    亏得王承恩待他不薄,在信王面前费尽口舌,才把他一个落第之人召入信王府当作伴读。可没想到,这位口齿便给的读书人,居然是冒名顶替的。

    就算高起潜不说,王承恩也想着找一个机会,把柳敬亭和大明时报社分开的,现在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王承恩看着晚霞发了一会呆,就重新返回了上书房。 

第104章 对皇后的劝说() 
好不容易把周玉凤给哄的开心起来,朱由检终于松了一口气。撤掉了残席之后,林香儿和乾清宫内的几名太监宫女也吃完了晚餐回来了。

    自从朱由检进宫之后,不仅整顿了二十四衙门的组织,对自己乾清宫内的制度改变的更大。原本在皇帝用膳时,一群宫女太监围着,而菜肴要放上几十道的场面不见了。

    朱由检可以不用这么多菜肴摆台面,但是从后世带来的习惯就是,菜肴一定要新鲜。对于任何菜肴要先经过太监试吃,这种很无聊的举动,被朱由检下令每一样菜蔬做成两份,一份给他,另一份则作为乾清宫其他人员的工作餐。

    王承恩自然认为不妥,他向崇祯劝谏道,这样的话,崇祯的伙食费会涨的很快,因为有些菜肴是属于贡品,数量并不多。朱由检自己倒是觉得没什么,他认为少就少吃一些,没必要再去增加贡品的数量。

    在朱由检的强行推动之下,乾清宫的伙食倒是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方面,因为缩减了每一餐的种类,尚膳监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了;另一方面,乾清宫内的按照等级制定的膳食,倒形成了一个类似快餐的制度。

    原本乾清宫内只要是当值的低阶太监、宫女,都只能靠糕点充饥。而高阶太监则都是命令御膳房给自己另做。因此有资格用膳的撑死,而没有资格用膳的则饿的不行。

    当朱由检改变了膳食制度之后,他自己总算是吃上了新鲜的饭菜,而乾清宫内的太监、宫女们也终于结束了,当值时无饭可吃的窘迫困境。

    当周玉凤陪着朱由检一起用膳时,她发觉皇帝身边的宫女、太监们,似乎比其他地方的宫女、太监更为活泼一些,脸上的气色也好很多。

    从这些宫女、太监身上,周玉凤忽然觉得,也许崇祯说的话并非是毫无道理的。

    林香儿从信王府一个无人过问,差点病亡的粗使婢女,变成了今天在宫内炙手可热的林司药,她自然知道自己的一切是谁赐予的。

    也因此,当朱由检想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