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6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您和四海贸易公司达成的协议,让这些中国人钻了空子,一下子迁移了数万中国人到吕宋岛。否则我又何须煽动那些土人进行暴动呢?”

    席尔瓦马上为自己叫屈了起来:“如果不是我和中国人签订的协议,菲律宾殖民地的财政状况怎么能够好转?

    在我上任初期,菲律宾殖民地3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才20多万比索,其中13万多比索还是来自于新西班牙总督区的补贴。

    但是现在,每年光是中国人缴纳的执照费用就已经超过了10万比索,如果加上我们从越南奴隶贸易中收取的交易费用,光是这两项一年已经超过了15万比索。

    从中国人手中购买的越南奴隶,更是让殖民地的种植园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让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获得了利益。但是你却把这当成了我的罪状,这简直是不可理喻”

    现任总督和前总督当着一干马尼拉上层人士争执的不可开交,使得原本是商议如何应对城外明、日联军的会议被歪曲了主题。虽然有少数人试图让两位总督停下争吵,不过大多数人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不少人心知肚明,两位总督的争执,从实质上来说,代表了两人对于马尼拉目前局面都没有解决的办法,因此不得不开始推卸责任,试图让对方来承担失去菲律宾殖民地的责任。

    可问题是,两位总督起码还有地方可退,但是在座的不少人离开了菲律宾,就真的什么也不是了。能够冒着生命危险前来东方寻找财富和机会的殖民者,大多是在国内没有财富和机会的存在。

    让他们放弃菲律宾的财产光溜溜的返回西班牙或是前往美洲,岂不是立刻从上流社会变成了一无所有的乞丐了。对于某些人来说,失去财产比取走他们的性命还要糟糕。

    因此看着两位总督不管不顾的推卸责任,大多数人都表现的极为冷淡,因为这两位总督都没能拿出一个解救他们的办法,那么他们之间谁死谁活,谁又在乎呢。

    就在会议朝着不可预测的方向滑去时,突然一名书记员推开了会议室的大门,向着众人欣喜的叫喊道:“议长回来了,四海贸易公司的代表郭庆也跟着他一起进城了。”

    顿时有人站了起来说道:“我们还是先去迎接议长阁下吧,先搞清楚中国人想要什么,再来开会讨论不迟”

    于是很快会议室内的上流人士一个个都忙不迭的跑了出去,去迎接议长阿尔贝托和中国代表郭庆去了。一时之间倒是将两位总督落在了会议室内。

    席尔瓦看了看空无一人的会议室,随即也起身向着门外走去,口中还不忘向科奎拉嘲讽道:“看起来,您的部下已经忘记了,你才是菲律宾的总督呢。希望那些中国人的条件不要过于苛刻,否则我倒是要瞧一瞧,你的下场会比我好多少。”

    对于席尔瓦的嘲讽,科奎拉虽然脸色铁青,但终于还是没在还口。等到席尔瓦也消失在门口之后,科奎拉方才握拳敲击了一下面前的实木长桌说道:“我倒要看看,那些中国人能够得意多久,没有了美洲来的白银,马尼拉就什么也不是”

第595章 运动与谈话() 
12月份的北京已经是白雪皑皑,但是西苑精舍西侧新修建的运动馆内却是温暖如春。

    有了橡胶之后,许多球类运动可以推广开来了。其羽毛球的制作最为简单,也适合小孩和女子活动。朱由检也希望在办公之余能够找个地方运动下,好清醒清醒脑子,便让人修建了这座运动馆。

    运动馆距离地面有75公分的隔空,既可以隔绝潮气和虫蚁,也能在冬天烧一烧地暖。馆内铺设的柚木地板,都是从泰国运来的好木料,在面奔走跳跃丝毫不会觉得脚底生硬。因此当运动馆建成之后,这里倒是成了宫内妃嫔最为意的活动场所。

    不过有时候,朱由检也会约内阁阁臣或是其他各部朝臣来这里消遣谈话,谈一些非正式的话题。羽毛球这种运动,既可以很激烈,也可以很舒缓,占用的场地也不必很标准,因此很快在京城流行了起来。

    而对于钱谦益来说,能够陪着皇帝一起运动一下,听一听皇帝私下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对于他执掌内阁也是极为有利的。因此他倒是很是在羽毛球运动下了点功夫,只不过他的运动神经显然不怎么样,因此陪着皇帝打了一会败下阵来,换了御前侍卫总管连善祥。

    气喘吁吁的钱谦益接过了吕琦亲自送来的温水,连续喝了好几口,才算是解了渴。他捧着茶杯,这才有暇观看场的情景。连善祥虽然对于羽毛球运动也是初学者,但是仗着从小习武的身手,倒是和崇祯打了个不分下。

    钱谦益看了一会,心也不由对着精力无限的崇祯羡慕了起来。不管是万历也好还是天启也好,这两位皇帝虽然各有所好,但是在体力似乎都不及面前这位年轻的皇帝。虽然崇祯和其祖父、兄长的性子差不多,对于政治事务并不怎么热衷,但是他显然祖父、兄长更有耐心,即便他的决定遭遇了朝臣的一致反对,也不会此丢下政务和朝臣置气。

    而崇祯的充沛体力,也使得他往往能够坚持己见的将改革事务推进下去,不会因为官员和地方的反对而半途而废。也正因为皇帝这种坚韧的性格,使得朝官员的风气开始慢慢好转,毕竟这位可是能够一连三、四个月追问同一件事的进度,而不会忘记的人。

    自从某几个聪明人,试图用时间的拖延来等待皇帝忘却某事,最终把自己送去了央官校进行学习,从而被搁置在一边无人问津之后,基本没有哪个官员想要挑战皇帝的记忆力了。

    虽然连善祥的反应极为灵活,但是对于穿着宽松服饰和特制运动鞋的崇祯来说,基本已经可以将前世十余年的运动经验都恢复过来了,因此在钱谦益多坚持了3倍长时间之后,还是换了另一名年轻的侍卫同皇帝对打。

    运动了足足近45分钟,朱由检才汗水淋漓的下了场,让其他侍卫们自由配对运动。虽然出了一身的透汗,但是朱由检的精神却是格外的好。

    他将球拍交给一边的太监,又从吕琦手接过一杯茶水喝了几口,方才缓过气来对着钱谦益说道:“先生还是要多多锻炼才行,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承担不住这么繁重的国事。我看,内阁和六部衙门里,都要建设这么一个运动场所,让朝臣们有个活动身体的地方,保持适当的运动可什么补品强多了。”

    钱谦益有些赫然的回道:“臣这是岁数大了,不能和陛下相。不过内阁和六部衙门里建这个,会不会让别人说当道大臣不务正业啊。”

    朱由检拿着一块温热的毛巾擦着脸,口说道:“不务正业?我看有些人倒是真的不务正业。朕让士兵们剪头发,他们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结果呢?朕还没抱怨宫内的人手不够用呢,但是有这么些人,倒是很热衷于割人家儿子的小鸡鸡。

    他们整天书给朕,说朕自登基以来便停了宫内进人的制度,如今宫青黄不接,恐怕今后无人能够伺候宫贵人。因此不妨重新开禁,于各处选拔清白人家的幼童,以培养宫内侍。这清白人家的孩童,干点什么不好,要进宫来伺候朕?”

    钱谦益顿时哑然了,对于皇帝的这番抱怨,他还真是难以表态。现在内务府名下的产业实在是太过庞大了,不管是宫内的大太监还是宫外的官员们,对于这些财富都是垂涎欲滴。

    但是崇祯登基以来,一直在缩减宫内的人手,并停止了宫内进人的制度。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家都很想知道,当这一批管事太监们老去之后,这些产业将会交给谁来管理。有人提议恢复宫内太监的招募制度,估计是某些大太监们希望通过挑选小太监的方式,为自己找好接班人吧。

    而还有一部分人想要恢复太监的招募制度,实质是想要借此事希望皇帝回归传统。毕竟大明朝的国运看起来正在恢复之,如去年开始连续两年北方数省干旱少雨,连安徽和苏南地区也出现了旱情,但是凭借着从海外输入的粮食,加此前的修建的水利设施和交通设施,今年依然是平安无事的渡过了。

    但这也使得不少士绅官僚认为,改革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了,倒是皇帝应该维护传统,修身养德以此感动天,不要再继续降下灾祸来了。虽说这些士绅官僚自己也未必相信,只要皇帝停止推动改革能改变天象。但是不少愚夫愚妇倒是真信了,因此掀起了一批地方守旧势力的反扑。

    虽然因为皇帝这些年对守旧势力的打压,使得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跳出来反对改革,但是打着维护皇帝威严,恢复太监招募等传统的言论倒是甚嚣尘了起来。

    钱谦益左思右想了一阵,终于模棱两可的向皇帝回道:“这些人虽然见识不足,但是对于陛下的友爱之心还是不差的。这太监之制也非源自本朝,若是一刀切的废除,恐怕会让天下人编排陛下的不是。臣以为不妨逐年缩小太监招募的人数,然后慢慢教育天下臣民,让他们了解了陛下的仁心,再行止太监制度,或许非议的声音也小去了。”

    朱由检将毛巾丢在了一边,思考了几分钟才继续说道:“先生说的的确是个稳妥的法子,但是有些时候,有些事情是不能退让的。知道一件事是错误的,还要慢慢去整改,只会让那些支持我们的人失望,也不会让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满足。

    天生万物,以人为贵。朕推动大明改革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一些,变成更适合于普通人生活的国家。如果我们不能让普通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是可贵的,那么我们现在推动的改革又有什么意义呢?

    换句话说,如果普通人享受不到改革带来的利益,那么他们又怎么会跟随我们去维护改革的果实?为了推动改革政策的落实,我们可以和地方的士绅们讨价还价,但是在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我们是不可能和任何人做交易的。

    所以我希望,内阁在某些问题,要表现的更为坚定才行。我们的改革,不是由今日的大明士绅百姓来评价的,而是由二十年之后,五十年之后,甚至是一百年之后的大明人来评价的。

    先生是历史学家,朕相信你应该朕更了解,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头,决定正确历史前进方向的往往是少数人。朕坚信,改革是大明眼下必须要经历的历史进程,也唯有对大明坚定不移的进行变革,我们才能面对眼下所面临的连年灾害。”

    钱谦益的心顿时一凛,他知道这是皇帝对内阁表示不满,显然这段时间内阁对于地方守旧势力的软弱态度,让皇帝看不下去了。他自然不会让崇祯亲自出手,从而让自己的内阁四分五裂。

    因此钱谦益马向皇帝表态道:“臣愚钝,一时未能分辨这些地方士绅的用意,倒是给他们钻了空子。有了陛下的提点,臣回去之后会甄别这些书的地方士绅,到底是真心爱戴于陛下,还是想要借题发挥,影射宫帷”

    敲打了钱谦益之后,朱由检又和他聊了聊其他政务,方才离开运动馆返回精舍内洗了个热水澡。

    他刚从浴室内出来穿好衣服,便听到吕琦来传报,说兵部左侍郎杨嗣昌前来求见。自从杨鹤去世之后,杨嗣昌即回乡守制。虽然在崇祯不断修改休假制度下,守孝三年终于渐渐从官场消失了。

    由于崇祯并不是对某些特定人士采用夺情,而是把休假制度固定了下来,这也使得官员们不得不接受了这一制度。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愿意为了一个虚名,而拿着十年寒窗苦读得来的功名去赌博的。

    更何况,服从了朝廷规定的官员一多,那些还死抱着三年之孝的官员们,首先成为了这部分官员的眼钉,认为这些死活要守孝三年的官员是在邀名而已。于是不用皇帝出手,那些守旧官员们先被他们的同僚给打压下去,不是被迫退出仕途,便是被丢到某个档案局管理档案去了。

    当然,也有一部分官员认为朝廷规定的六个月丧假太短,非要在家呆满一年,宁可等待吏部重新选官的,朝廷对此也采取了默认态度。按照朝廷的规定,因丧休假六个月的复原职,休假一年的降一级使用,超过一年的资历清零。

    自规定实施以来,将近七成的官员都选择了休假一年,杨嗣昌也不例外的选择了一年。他返回仕途之后没有被皇帝放出京城去,更是在今年接任了病逝的兵部左侍郎王永光的任,成为了兵部的主要办事官员。

    

第596章 杨嗣昌一() 
杨嗣昌和王在晋不同,后者在辽东作战方略的主张上受挫被赶去南京之后,性格就变得谨小慎微了起来,因此当他被崇祯召回北京时,表现了对皇帝的惟命是从,这也就为其他大臣们所诟病了。

    而前者入仕虽然也有近20年,但是因为其父的缘故一直没能获得重用,毕竟朝野上下并不希望出现父子各主一方遥相呼应的局面。

    所以杨嗣昌颇有些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也是崇祯一力主张将其调到了杨鹤身边,让他帮助其父治理陕西,方才算是让他实现了一些政治上的抱负。

    不过对于杨嗣昌来说,陕西任官的生涯并没有让他心满意足,反而更促使他想要真正获得一个主政一方的机会,好让他毫无阻碍的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

    因此在接任了王永光兵部左侍郎的职位之后,他便不满于现在兵部被总参谋部架空的状况了。虽说总参谋部设立时,立意是战时成为皇帝指挥军队的助手,平日里则维持军队日常训练及对军官团进行管理。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理论上都是总参谋部的上级单位,但是在现实中的操作之后,总参谋部反而隔离了五军都督府、兵部和军队之间的联系。

    对于五军都督府来说,他们倒是没什么意见,毕竟早在百余年前,兵部已经夺走了五军都督府的大部分权力。但是对于兵部官员来说,总参谋部权力的膨胀,无疑是损害到了他们的利益的。不管是武臣的升迁还是军备的制作,原本都是兵部官员的钱袋子。

    只不过兵部官员的抗议显然抵不过后金军队的入侵,崇祯二年后金绕道入侵时,兵部官员的无能和武库的腐败,使得皇帝亲征击退后金大军之后,回到京城便对兵部进行了一场大清洗,使得敢于和皇帝抗命的兵部官员,或是革职或是流放,事后兵部官员分批进入了官校进行重新教育,从而让皇帝彻底掌握了兵部。

    但是对于杨嗣昌这样的新晋人员来说,总参谋部架空兵部的局势显然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在其上任之后便开始收集双方职权冲突的资料,并于今日跑来晋见皇帝,试图重新梳理五军都督府、兵部和总参谋部三者之间的职权范围,以束缚住越来越庞大的总参谋部。

    对于杨嗣昌整理出来的资料,朱由检倒是很有耐心的看完了,但是对于他提出的明晰三者之间的职权,以约束总参谋部的权力扩张,朱由检倒是没有做出肯定的回答。

    以总参谋部为核心,确切的说,应该是以陆海军联席参谋会议为核心掌控大明的陆海军建设,在参谋会议之上成立一个由文职官员组成的国防部来领导,才是朱由检心目中最为合适的军队上层架构。

    军官组成的参谋会议负责如何打仗,而文职官员组成的国防部则控制着预算和作出战略上的决定。如此一来,军队不必担心由一群外行来领导自己,而官僚集团也不必担心武人的权力不受控制,形成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

    只不过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这样的机构重建还不是时候。毕竟五军都督府现在是勋戚们少有的可以出任官职的地方,虽然崇祯已经极大的缩减了勋戚在五军都督府的任职,但十年时间还不足以形成一个新的任官机制。

    至于兵部的官员们在整肃之后虽然变得老实了许多,但是总参谋部成立的时间还是太短,参谋军官们毕竟还是过于年轻,难以和官僚集团在官场规则下进行博弈。

    是以崇祯宁可保持着现在的暧昧状态,以便自己随时可以插手双方的权力争斗,在他的偏袒之下,官僚集团显然是无法压制总参谋部的。

    杨嗣昌的主张固然很有想法,但是在崇祯看来,手上的这份计划书还是超前了十年,也许十年之后来考虑这个问题,才是最为合适的。

    看完了手上的计划书,崇祯深思了十来分钟,方才对着杨嗣昌说道:“杨卿的想法还是很有见地的,朕觉得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皇帝的话语顿时让杨嗣昌的精神大为振奋,就在他聚精会神的继续听下去时,崇祯却突然转折道:“但是,朕并不觉得目前是调整三个衙门职权的好时机。

    杨卿想必应该知道,我们的军事改革计划尚没有完全落实,我国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军队的武装力量现在还不到30万。剩下的160余万武装力量,只能称之为准军事力量,让他们维持一下地方治安尚可,将他们调往前线和敌军作战,无疑就是让他们去送死。

    因此在目前的局势下,对于军队的重新整编和装备更替才是朝廷优先关注的大事。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容忍总参谋部的部分逾权之举,否则我们就是在阻碍军队改革计划的实施。

    像大明这样拥有辽阔疆域的国家,30万陆军是无法护佑住整个国家的安危的。如果一个国家连国民的基本安全都保障不了,谈论军队的权力过不过大,朕觉得毫无意义”

    杨嗣昌显然没能预料到皇帝的转折会来的如此之快,一时都有些反应不过来了。不过他毕竟在陕西接触了一些地方民情,知道崇祯说的军队弊症并不是信口开河。

    他希望能够明晰三个衙门之间的权责,本意也是想要压住武人势力的过于膨胀。毕竟他在陕西时,可是见过那些将门子弟将边军将士当成了自家的奴仆驱使,这还是在总参谋部对西北边军进行军纪整顿之后。

    就是这样的边军,不少官员居然还在他面前称赞,现在边军的风气好了许多。之前延绥镇的贺人龙的部下,据说除了贺人龙之外谁也指挥不动,俨然是一副国中之国的姿态。

    杨嗣昌这才想用限制权力,明晰职责的方式,来控制住总参谋部的膨胀。但是崇祯的想法和他并不相同,在皇帝的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