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秀英计算着时间,今日正是除丧的日子。她今日特意整理了妆容,希望除丧后的第一日,朱由检能点自己陪伴。这样就能知道,她们三人之中朱由检最在乎的是谁。
田秀英听了王承恩派人传来的话之后,吩咐自己的贴身宫女月梅赏了报信的小太监之后,就闷闷不乐的回到自己寝宫内开始卸妆了。
月梅看到田秀英这个模样,知道自己这位主子的小心眼又犯了。她挥手遣出了房间内其他侍候的宫女,自己捧着一盆热水走到了田秀英坐着的梳妆台前。
她绞了一块热毛巾递给田秀英之后,笑容满面的对着田秀英说道:“恭喜殿下,刚刚那位白小公公说,陛下可是拿着你的牌子看了最久呢?可见在陛下心中,殿下还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
田秀英擦着脸,没好气的说道:“有什么用,最后他还不是一样没有留下我的牌子。”
“殿下这么说可就不对了,陛下心中虽然有您,但是也越不过礼法去啊。按照道理,陛下今天应该和皇后殿下相伴的,但是为了殿下您,陛下可没留下皇后的牌子。”
月梅作为田秀英的心腹,自然知道怎么让这位殿下开心起来。果然在她的三言两语之下,田秀英很快转嗔为喜了。
看着田秀英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月梅趁机说道:“虽然在陛下心中有殿下的位置,但是殿下也需要好好笼络陛下身边的人啊,这些太监虽然不能锦上添花,可是却能坏了殿下想要的好事啊。”
对于月梅所说的这些,田秀英有些懵懵懂懂。田秀英的出身可比周玉凤好多了,她父亲田宏遇曾经在扬州任千总,而后又经商,家境属于中上人家。
田秀英的继母曾经是教她学琴的老师,也是一位能书善画的才女。在继母的教育下,田秀英多才多艺,书、画、琴在宫中可谓一时无二。
但是在父亲宠溺下长大的她,却完全没有意识到后宫的险恶。她处处和周玉凤争夺崇祯宠爱的举动,让自己处在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不过田秀英家境富裕,因此比起节俭的周玉凤,田秀英可谓出手大方,这倒让她在宫内获得了不少好评。
而月梅则是他父亲当初特意送入信王府照顾她的,比起还不成熟的田秀英,年近20的月梅可谓娴熟于人情往来。
因此王承恩派遣身边亲信传话中,透露出来的示好之意,她立刻就察觉到了。
田秀英并不愿意干这些**的勾当,她更喜欢朱由检对自己的感情是纯粹的,而不是夹杂了其他东西。
不过田秀英也知道,皇宫和信王府是不同的,有些事情她如果不做,只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田秀英对着铜镜内的自己看了许久,才幽幽的叹息道:“这些事情我不懂,也不想懂。就交给月梅你去处理吧,不过千万别被陛下知道了。”
“请殿下放心,奴婢一定会办得妥妥当当的。”月梅对着田秀英恭敬的说道。
被朱由检期待了很久的王在晋终于返回了京城,在朝会上,王在晋提出了他在回京途中仔细考虑过的,裁撤辽东军,及修建山海重关计划。
吏部尚书徐光启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修建山海重关,不如仿造西洋筑城术,修建西洋铳台。
天启二年孙元化曾经上过三道关外筑铳台呈,孙元化经过对山海关地形的仔细考察,认为在一片石以西10里,山海关之东15里,三道关口外的适当位置,修建西洋铳台最为合适。
这里北面依山,南面靠水,地势险要。在这里修筑铳台,完全可以扼守东虏入关的路线,并和山海关成犄角之形。
孙元化上呈时,正值王在晋和孙承宗等人争论,守宁远还是守山海关最激烈的时候,因此王在晋早就不记得孙元化的上呈了。
当徐光启再次提出来之后,王在晋研究了半天,认为修建三道关铳台,虽然没有山海重关防护严密,但是在费用上却大大的节俭了。
孙元化此时正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在孙元化的介绍下,朱由检终于了解了,所谓西洋铳台,其实就是棱堡。在*没有发明之前,棱堡就是攻城部队的噩梦。
朱由检听完之后,便询问道:“那么大明谁有修建这种铳台的经验内?”
徐光启推荐到:“闽商伍继彩曾经招募过,在菲律宾修筑过铳城的李氏父子,也在潮州府南澳县修过猎屿铳城,在漳州府海澄县修过大泥铳城、溪尾铳城。臣以为,可以招募他们修建。”
孙元化则举荐西洋传教士高一志。朱由检都一一同意了。
但是随后对宁远守军的裁撤和要不要放弃宁远防线问题上,王在晋和孙承宗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朝中官员站在王在晋一边的寥寥无几。
孙承宗虽然上次朝会被朱由检说服,暂时放弃了收复辽东故土的计划,但是对于王在晋这种完全放弃宁远防线,直接把防御阵线撤退到山海关的策略,他还是坚决反对的。
王在晋坚持道:“辽东军裁撤之后,防守宁远的兵力就会不足。从山海关到宁远之间距离240余里,如果宁远遇到危险,从山海关出发的援军最快也需要8天才能到达。
大明救援,则东虏可以围城打援。大明不救,则宁远必不可保。如此一来,宁远城就成了鸡肋,平日耗费钱粮,战时又成了大明的包袱。因此,守着宁远究竟有何益处。”
孙承宗则反对道:“虽然大明暂时放弃了收复辽东的计划,但是绝不可以放弃宁远防线,一来大明在宁远有驻军,则辽东沦陷百姓才不会心怀绝望,甘心为东虏出力。
二来如果大明在宁远存在驻军,东虏才不敢随意出击。如果让东虏放手击败蒙古插汉部,则我大明不但失去一大援助,也会让东虏去一心腹之患。
三来辽东现在不适宜规复,不代表今后大明就不规复辽东故土了。留着宁远防线,等我大明缓和了元气,正好作为收复辽东的出发基地。
四来辽东军民几近数十万人,如果放弃宁远防线,则关外必不可保,这数十万军民移入关内,将要安置在何处?若是安置不好,则京城左近岂不成了祸乱之根源?”
第143章 主客兵制度()
孙承宗的主张,获得徐光启、孙元化、韩爌、钱谦益等人的支持,而原本站在王在晋这边的刘宗周却有些犹豫了,他似乎被孙承宗讲的理由折服了。
这个时候,倪元璐、陆澄源却站出来支持王在晋的主张,他们认为,现在关外有兵8万,再加上各种辅助民夫,几达一十四万之众,一年耗费超过600万两,如果把这笔钱省下一半来安置辽东民众,则孙承宗所谈的就不是问题。
至于所谓的援应插汉部,使东虏不敢全力东向击败蒙古插汉部,解决腹心之患云云,这是孙承宗高估了辽东军的作用。
事实上,就在今年初,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率军三万入侵朝鲜,朝鲜王李倧向我大明求援,先帝下诏书令辽东军及皮岛毛文龙部救援朝鲜属国。
但是除了皮岛毛文龙部不顾粮饷短缺,率兵入朝鲜支援朝鲜军,入朝后“三战三捷,困奴于银杏江”,接着在千家庄、瓶山一带与后金主力展开决战,“文龙自率兵出,大战,杀固山一、牛鹿三人,斩两千余级。”重创东虏主力之外。
辽东军9000余人出宁远200里即返,除了乘机修了锦州城之外,丝毫没有对后金造成任何压力。可见孙承宗所言的宁远防线可以牵制后金云云,只是一句虚言。
有倪元璐、陆澄源等人的支持,刘宗周再次坚定了决心,认为关外之地可以放弃,辽东之民可以移居山海关之内,充实山海关一带的防御。
对于倪元璐、陆澄源的指责,孙承宗虽然面红耳赤,但是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主张,最后负气说道:“…如果陛下支持王兵部,那么臣请乞骸骨。”
黄立极、郭允厚等官员,则一直观察着崇祯的表情,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什么立场,因此干脆选择了以崇祯的意思为准。
看着朝堂上泾渭分明的两派,朱由检一直在默默的思考,等听到孙承宗负气辞职之后后,他终于坐不住了。
朱由检一边出声安抚了这位老臣,一边试探着说道:“首先这个修建三道关西洋铳台,以取代山海关重城的方案大家应该没什么意见了吧?”
对于这个筑城方案,朝中王在晋和孙承宗都表示了默认,而其他官员也没有出声反对。
但是朱由检随即开口说道:“西洋铳台也许不错,但是按照徐卿、孙卿两位的描述,西洋铳台想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装备大炮和火枪。但是我大明火炮铸造无法,其大者不过是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者即所谓的三枪。
这些火器身管短小,装药不多,放弹也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以瞄准命中。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因此军中士兵皆不乐意使用。
而大明从澳门夷人手中购买的红夷炮,虽然制做的长短中矩,厚薄适宜,命中率高且致远,威力巨大。但是一尊大炮就有千余斤之重,移动不便,且身管太长,装药不便。一发之后,如果没有清理干净炮膛内的残渣,就会引起炸膛,因此发射缓慢。可见红夷炮适合于守城,而不适宜于野战。
我听说天启元年,大明向澳门夷人购买的四千磅火炮,售价是每门一千两,据说还是优惠之后的价格。如果要完全建成如孙卿所言的城池样式的西洋铳台,则大约要配备上30…45门火炮之间,先不说这个澳门夷人有没有这么多火炮可以出售,单单是这些火炮的购买价格,和运输费用,已经抵得上铳台的造价了。
且澳门夷人虽然现在对我大明态度恭顺,但是这军国重器终不能被外夷控制吧?”
刘宗周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崇祯说道:“陛下所言不错,这奇技淫巧终究只是旁门左道,臣以为,要抗击东虏,终究还是要教民以德。今日军中士兵不知仁义,大军过处,百姓不胜纷扰。而军中将官则不知廉耻,一味克扣军饷,搜刮地方,只图暴敛财物。
…臣以为,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与其徒耗财力购买红夷炮,不如对军士宣扬圣人经义,激发军士天良,以卫我大明百姓,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
孙元化虽然不服气刘宗周的说法,但是这位道德先生所说的军中弊病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作为一名西洋火炮专家,他的专长在于研究器具制造上,这种拿着圣人的教诲在朝堂上争论,却是他的短处。
孙元化满腹的不服气,但是又不能和刘宗周在陛下面前恶言相向,顿时变的面红耳赤了起来。
朱由检提出这些问题可不是为了反对修建西洋铳台,和排斥西学的。
因此他赶紧截住了刘宗周的话头说道:“蕺山先生此言大善,整顿军纪,宣教圣人之言,使得军士知道为何而战,的确很重要。像辽东游击将军李永芳,朝廷责以重任,又有抚顺坚城在手,然而东虏稍一进攻,就投降了。若是大明军中将官尽是此等人,就算西洋铳台修建满关内,东虏一来还不是依旧开城出降吗?
不过刘先生也有些地方过于偏颇了,大明将士知晓礼仪仁义之后,我等难道要让这些忠诚的将士们空着双手去保家卫国吗?如此岂不太让大明的将士们寒心了?
有没有大炮,大明的军士都要保家卫国,这是军人的职责。但是大明的将士拿着什么武器和敌人战斗,这却是朝堂之上衮衮诸公的责任。”
刘宗周虽然觉得朱由检说的不是很有道理,但是在他心中裁撤辽东军队、解决辽饷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大事,因此也就不再西洋火器的问题上面纠缠下去了。
至于徐光启、孙元化等人,既然崇祯并没有否定,采用西洋火器变革大明军队的建议,他们自然就更不会和刘宗周辩论下去了。
看着争吵稍稍平息了一些之后,朱由检才继续说道:“朕之所以提出刚刚的问题,只是想说三件事:一、西洋铳台修筑之法,虽然来自泰西,然而是否适合于我大明的使用,还需要进行试验,因此可先在京城左近试修一小台,以验证其利弊,然后再改进技术。
二、西洋铳台修筑之法乃是军国机密,而今后修筑铳台也需要专业的人手,因此朕以为兵部应当另设一军事工程院,专门研究攻城和守城器械、城池修筑方式之技术,兵部职方司主事孙元化可调任军事工程院郎中,负责筹集管理此部门,至于之前众人所推荐的伍继彩、李氏父子、高一志等人均可招录。
三、红夷炮、西洋铳虽是军国利器,但是我大明辖土亿兆,终不能靠买卖火器来维持国防安全。因此孙郎中、徐吏部可以招募人手,试制红夷炮和西洋铳。且西洋火器并非只求制造之术,西人使用火器多年,相必再使用火器之上有独得之妙,徐吏部可通过金尼阁教士,从澳门邀请火器操作军官,研究西洋火器操练之术。”
徐光启、孙元化对于崇祯的任命非常感兴趣,立刻答应了下来。
随后朱由检提到了第二个问题,“辽东兵多但是战力不高,虽然当初朝中指望以辽人守辽土,但是到了今天辽东有兵32营,其中半数以上都是客兵,客兵月饷二两,而主兵月饷一两。他们面对的都是同一个敌人,性命也同样只有一条,要是东虏来犯,是主兵上还是客兵上?这种制度必须要改变,不管是北兵还是南兵,不管是主兵还是客兵,都是我大明的将士,自然也要一视同仁。”
王在晋对于崇祯的这个说法,颇有不同意见,他赶紧辩解道:“主兵是本地人,有耕地可种,所以月饷才会少一些。而客兵都是外地人,他们不能种地,又要养家糊口,所以才会高一些。这主客兵制度,实际上已经考虑到本地和外地士兵的公平了。”
朱由检并不认同王在晋的解释,他强硬的说道:“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他们守卫的都是大明的土地,难道敌军攻占了辽东,就不会想要关内?攻下了关内,就不会想要中原?攻下了中原难道就不会想要江南?
我大明每一片土地都是属于全体大明百姓的,没有什么主客之说。与其说客兵是为了保护主兵的土地,不如说正是九边挡住了外地的入侵,他们的家人才能在家乡安居乐业。
就算要照顾客兵的家人,那么就给其家人免税、免役好了,何苦要在军队之中弄个不平等出来?夫子也曾经说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难道不是吗?王兵部。”
对于这种士兵的待遇问题,一众文官基本毫无兴趣。而站在另一边的勋贵们则对辽东军的事毫不关心,因为除了两京之外,文官根本不允许勋贵插手其他地方的军队,特别是战斗力最强的边军。
而王在晋的反对,是因为他是兵部尚书,他只是想要裁撤关外的军队,完成他设想的山海关防线,并无意做改动军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大明到了现在,任何一种存在的制度,背后都有不少既得利益者。他裁撤辽东军,退守山海关,已经得罪了不少人,因此他并不想为此遭遇更大的阻力。
第144章 崇祯想要谈和()
王在晋审时度势了一下,发觉想要达成自己的山海关防线计划,只有得到崇祯的支持。在朝中,真正支持修建山海关防线的的也只有陛下了,刘宗周支持的是裁军而不是修山海关。
以王在晋看来,只要是任何用于军事的支出,这位蕺山先生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反对。
如果他真把蕺山先生当成了自己的支持者,估计裁撤完辽东军之后,这位道德君子就该指责他,修建山海关防线是多么浪费金钱的一件事了。
王在晋选择了向崇祯屈服,他低着头弯下腰对崇祯说道:“如果陛下坚持这么要求,臣愿意勉励一试。但是请陛下应允,把关外之民移入关内。”
朱由检举起手示意孙承宗不必急于反驳,他对着王在晋说道:“既然如此,那么王兵部这几天尽快制定出,一个改革主客兵制度、及裁撤辽东士兵的方案出来。
至于是否把关外的民众撤入关内,朕以为首先要问过关外的百姓。如果移居关内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朕相信他们一定会愿意移居。
但是如果移居关内后让他们怎么生活下去都不知道,朕同样认为没人会为了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未来离开自己的家园。想要让朕同意你的移民计划,请先制定出一份如何安顿关外移民的计划。
而在这之前,朕以为辽东要做的是安抚好关外民众的情绪。要让他们明白,裁撤军队的目的并不是打算抛弃关外之民。”
王在晋思考了一会,终于接受了崇祯的提议。而孙承宗对于暂时不用放弃关宁防线,也表示了默认。
但是两人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就是在裁撤辽东军之后,要如何保证关宁防线的安全。
很显然朝中的官员都在关注这个问题,看着下方官员们对自己的注视。
朱由检深呼吸了一口气,他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就要到来了。从穿越以来,他一直都在拖延这一刻的到来,但是现在却不得不摊牌了。
“朕打算派杨镐出使后金,同后金讲和。”朱由检一字一顿的说道。
果然不出他所料,他这句话一说,就像是在热油锅里倒下了一杯冷水,整个朝堂都炸了起来。
东林党人、阉党、中立官员、勋贵,几乎所有官员都站出来反对崇祯这个求和的主意。
这些人的反对意见加起来大约有两条,首先杨镐主持的萨尔浒之战是辽事大坏的关键,且杨镐还擅自斩杀了大将陈大道、高炫,先帝时已经判了他死刑,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出使后金谈和呢?
其次,我大明成祖皇帝曾经说过:“大明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就算是东虏主动求和,我大明还需要考虑一二。如今陛下怎么可以屈辱的,主动向辽东一群野人提出议和呢?这实在是太有失大明的颜面了。
整个朝堂之上没有站出来反对崇祯的,只有王在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