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挽明-第6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以今年这样的年景,大规模进攻显然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朕以为,不妨取个巧。”

    孙承宗有些不明所以了,他看着皇帝问道:“取巧?这辽东各处通道都被满清控制着,而且越是往东,地势越平坦开阔,利于骑兵突击,如果不能步步为营接应的话,恐怕出击的兵马将会成为孤军啊。”

    朱由检却摇了摇头说道:“若是从前,满清所占据的城寨都深入内陆,我们自然只能从陆上进攻。

    但是现在不同了,我们和满清一起修建的营口港,已经成为了一处贸易重镇。这处港口城市虽然被满清接收了过去,但是港口的建设图纸和周边的水文资料,我们却是经过了详细的勘察的。

    既然黄台吉查封了四海贸易公司,现在这座港口对于我们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满清驻扎在港口附近的军队和城市内的商铺、居民可还没撤走。

    入冬之前我们有两个月的时间,在义州、锦州、金州调动部队吸引满清的注意后,以一个师的兵力乘船进攻营口,把这座港口夺下来。

    营口距离沈阳不过400里,我军占据了这里不仅可以震慑沈阳,还能将东面的海州和南面的盖州分隔开来。我军既可以配合金州、旅顺的军队进攻盖州和复州之敌,也可以佯攻海州,迫使沈阳出兵来援,打乱黄台吉的布局。

    如此,则朝廷处理察汉浩特、乌兰巴托事务时,应当不会再受到什么阻扰了…”

    孙承宗低头细细的寻思了许久,觉得皇帝提出的这个方案并没有什么明显的疏漏,于是便点头赞成道:“如果只是为了打乱沈阳的节奏,让其首尾不能兼顾,那么老臣是赞成这个方略的。

    另外,老臣最近时常感到疲惫不堪,恐怕这参谋总长一职真正要交予他人了。这袁崇焕、孙传庭两人的争论,也该出个结果了。

    不如就以这事为裁断,令一人处理察汉浩特、乌兰巴托事务,另外一人则组织此次进攻营口事务,谁的事情干的好,就令其接任参谋总长一职。”

第649章 崇祯的理想() 
和皇帝谈完几件重要的公务之后,孙承宗在临走之时终于忍不住将心中思考了很久的一个疑问向崇祯提了出来,“陛下,老臣其实还有一件事想要请陛下解惑,不知陛下允不允许我发问?”

    看着孙承宗一脸严肃的神情,朱由检思索了一阵,觉得手上棘手的政务似乎刚刚都已经同他讨论过了,剩下的政务也没有什么当不当问的价值,于是便从善如流的说道:“先生有什么事便说,朕难道还会在先生面前隐瞒什么么?”

    孙承宗的脸色顿时轻松了不少,他于是继续说道:“大皇子今年已经12岁,二皇子也已经9岁了,陛下应当有所决断,为我大明培养继承人了。再继续拖延下去,对于两位皇子也好,对于大明也好,都不会是什么好事。”

    看着孙承宗忧心忡忡的神情,朱由检把快到嘴边的申斥又咽回了肚子。登基执政这么多年,他对于人心算是看的更为透彻了。有些人提起皇位继承人的事,是为了好提前下注;有些人则是想要投他的心头之好;更有些人不过是借这事来博取名望,想要让天下人瞩目自己罢了。

    至于孙承宗今日这一问,显然只是单纯的为国家的未来担忧。想到这位重臣如今的年纪,朱由检终于还是难以板起脸,拒绝对方的问题。

    他沉默许久,终于长叹了一声,方才反问了一句:“不知先生以为,这大同世界还会有君王的存在吗?”

    听到这个反问,孙承宗脸上的神情也是有些错愕,但是不待他开口,崇祯已经自问自答的说道:“朕以为,大同世界即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既无人上之人,也无人下之人,这样的社会是不需要一个权力无限的君王的。

    那么在大同世界里,皇帝究竟是什么?朕以为这终究会变成一种职业,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职业。只要国家还没有消亡,社会就需要对国家进行管理。

    既然皇帝终将会变为一种类似于官员的职业,那么自然是人人皆可为尧舜…”

    听到这里,孙承宗脸上的神情终于变得惊骇了起来,他急急打断了皇帝的话语, “陛下请慎言。”接着又起身对着周边伺候的几位太监扫视了一眼,方才对着皇帝身边的吕琦疾言厉色的说道:“吕琦,把在场人员的名单记录下来,今日我同陛下的谈话若是有一语外泄,我必要了你们的性命。现在你们都出去外边伺候,让我和陛下单独谈谈。”

    孙承宗心情激荡之下,顿时显露出了身为朝廷重臣的威势,几名太监心中一惊,立刻低头退后道:“臣等不敢…”

    只有吕琦下意识的把目光转向崇祯,看到皇帝对着他轻轻颔首之后,方才点头称是,招呼着身边太监退到了昆明池外,把孙承宗和皇帝单独留在了昆明池中。

    孙承宗这才看着崇祯缓缓的坐了下来,经过了燕京大学十年来的不断探讨和研究、宣传,自由、平等这两个词语已经开始深入京城大学生的人心,就算是研读四书五经的旧士人,现在也正慢慢转变态度,不再把这种新学提出的口号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传统的伦理纲常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道德规范。

    而自从黄立极内阁提出,大明国家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大同世界之后,这个新颖的提法虽然让不少士人认为其是在哗众取宠,以洗脱自身阉党骨干的身份。但是这个口号同样也得到了更多士人的支持,认为不管黄立极是个什么人,这大同世界到底是至圣先师提出的理想社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黄立极这个人而去抵制建设大同世界。

    也正因为建设大同世界的这个意识形态压倒了东林党人的君子小人之说,这才使得黄立极内阁推动的改革政策,能够得到大部分开明士人的支持,从而超越了党派门户之争,成为了朝廷推动改革的思想动力。

    既然要建设大同世界,光凭2千多年前孔子只言片语的描述,显然是不足以用来作为实际目标的。因此在皇帝的支持下,燕京大学的新学学者们首先开始了对于大同世界的全面解构,试图从思想、文化、制度上先建立起人们心目中的大同世界。

    对于苏长青来说,后世所谓的意识形态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人类对于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一出生就存在于人的脑海中的,它源于社会存在,是真实世界在人脑中的虚拟复制。

    一般来说,只要是正常人就只能拥有一种意识形态,人可以因为外在的影响力而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特征,但是不能同时拥有两种意识形态,否则他也就失去了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标准。

    孔子对于大同世界这个理想社会的描述尽在《礼运·大同篇》,全文不到三百字,文章中对于这个理想社会的描述,也重在描述结果而不是讨论如何建立。

    因此当新学学者在崇祯授意下,以改革目标为蓝图对大同世界进行了重新解释之后,如何建设大同世界,也就成为了改革派手中最为强大的思想工具。反对改革就是反对建设大同世界,就是背弃至圣先师的理想,就是伪君子。新学学者们给人扣帽子的水平,同样不亚于曾经的东林党人。

    当然想要把持对于大同世界的解释话语权,光凭朝廷的支持是不够,还需要真正吸引人的内涵思想。自由、平等这两个词,正是新学学者用以解释大同世界的思想核心。

    在明末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已经越过门槛的社会,自由、平等对于普通民众的吸引力,不亚于大同世界对于读书人的吸引力。而不管是江南的豪商还是北方新兴的工厂主们,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必然有打破封建等级思想、人身依附关系等旧封建制度的要求,否则资本经济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因此随着北方京津地区的工商业资本于崇祯十年超过了江南地区的传统商业资本之后,自由、平等的理念已经开始为京畿中下阶层所接受,京城之内的旧道德、旧传统正在逐步瓦解崩散。

    不过即便新理念如此深入人心,传统守旧文人们依然没有绝望,毕竟在新学描述的大同世界里,可没有给皇帝留下什么位置。因此守旧文人们始终相信,皇帝只是一时被新学给蒙蔽了,只要皇帝清醒过来,新学就会像太阳照射下的残雪一样,顷刻间化为乌有。

    即便是如孙承宗这样对大明未来保持乐观态度的重臣,对于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激烈斗争,也是难以判断出结果的。直到他今日从皇帝口中听到了,对于这场意识形态斗争的表态,这让他一时有些接受不了。

    作为一名传统的知识分子,孙承宗难以想象一个不存在皇帝的社会,也难以接受人人可为尧舜的社会制度。如今大明的读书人为了能入仕做官,已经很难保证自己的道德操守了,要是人人都可以当皇帝,那样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么。

    因此他坐下之后便对着皇帝劝说道:“陛下信奉至圣先师的大道为公这一理念,并身体力行之,臣是不胜钦佩的。但是天子乃受天命之所钟,非常人能够企及的。

    若是陛下此话传扬了出去,臣以为这世上人多半不会有陛下这样的心胸,共同去建设这个国家。反倒会刺激了一些人的狼子野心,到时候尧舜不出,而虎狼遍地,陛下何解?”

    朱由检丝毫不以为难的回答:“所以要大办教育,开启民智,诸事决于公论,国家大事应当让人民发出声音,先有明辨是非之国民,而后才会有大同世界…”

    孙承宗瞪大了双眼仔细观察着崇祯的表情,确定对方并不是敷衍自己,而是说的真心话。可见皇帝对于大同世界之理念是真信,而不是他曾经以为的借用大同世界的理想来聚拢人心。

    孙承宗脸色阴晴不定,心中都不知该说什么好。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崇祯这个皇帝无疑是当的够格的,但是改革改到最后居然要连皇帝都要革了,这又未免太过耸人听闻了。孙承宗也是越想,越是糊涂了起来。

    思考了许久之后,孙承宗不得不对崇祯劝说道:“陛下,建立大同世界固然是至圣先师的梦想,但是至圣先师也未尝说过人人可为尧舜这样的话。老臣以为,陛下还是应当慎重的重新思考,这是否有违至圣先师的本意。

    此外,太祖开国百战艰难,历经千辛万苦方才开创我大明一朝。陛下承泽于祖宗之惠,不可不顾及祖宗的感受,否则黄泉之下,陛下如何同太祖皇帝相见?

    再说了,陛下也有子孙,也当为子孙考虑一、二,不可图一时之快,而令子孙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啊…”

    朱由检叹息了一声说道:“太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我是钦佩不已的。但是视天下为私产,视百姓为奴仆,我却是不愿的。

    还不到三百年,宗室子弟就从开国时的几十人繁衍到了数十万人。以天下而奉一家,能长久乎?

    宗室子弟不耕不织,从小到大都被圈于城内生活,一生醉生梦死毫无作为,这样的人活着除了消耗国家财富之外,究竟有什么意义?

    不管是作为一个父亲,还是作为大明的皇帝,我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变成毫无社会价值的废物。人毕竟不是动物,不能用血脉来彰显自己的尊贵。

    想要获得社会的尊重,应当取决于一个人为这个社会贡献了多少价值,而不是因为他是朕的子孙。那样的话,他也就活的太过悲哀了。

    如果朕的儿子倒死为止,人们对他的认识也只是皇帝之子,那么他究竟算不算真的在这世界上存活过?一个人连生存价值都被否定了,难道不是最大的不幸吗?

第650章 各有烦恼() 
吕琦送孙承宗离开西苑时,发觉这位大明重臣和皇帝单独谈完话之后,精神似乎有些恍惚,于是一路上他也不敢作声,唯恐惊扰了孙承宗的思索。所谓重臣,就是能够成为朝廷主心骨的人物。

    当日辽东明军接连战败,剩下的辽东军民都逃回了关内,京城人心惶惶之余,正是孙承宗站出来接手了辽东督师一职,逆流而行,带着人马出关收拾残破局面,方才给大明留下了辽西之地。

    虽说之后因为柳河之败,使得孙承宗名声大损。但是当日广宁之败后,辽东官员一路退到山海关时,京城人心惶惶之下朝廷可是动过要迁都的念头的。也正是孙承宗接手辽东督师之后,京中人心才算是安定了下来,迁都之议也就作罢了。

    崇祯二年蓟州之战,朝廷能够将后金兵赶出关外,虽说有皇帝亲临战场激励士气的功劳,但是若没有孙承宗居中调配,坚决支持皇帝出征的举动,这场战争也未必会打的如此顺利。

    有些人平时看起来不显山不显水,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但是一到了危急关头,众人却都一致认同,非此人主持难以度过难关,这就是主心骨的作用。

    可以说,只要孙承宗在总参谋部存在一日,自然就能镇压住武臣的桀骜和文官插手军务的那点小心思。而像孙承宗这样的重臣,大明现在还没有第二个。是以就算是现在位高权重的吕琦,在孙承宗面前也是老老实实的。

    而孙承宗虽然跟在吕琦身后,可心思却完全放在了刚刚同皇帝的谈话上,并没有注意脚下的道路,差点数次踩空,多亏了身边两名年轻太监替他搀扶着。

    今日和皇帝交谈中,最令他生起感触的,并不是崇祯对于军政要务的看法,而是最后同他谈的那些关于改革方向及继承人的话题。从今天的这场谈话中,孙承宗意识到,不管是他自己还是自己的同僚,都错误的估计了皇帝推动改革的决心。

    如果有人继续看不清形势,认为改革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刹车,那么他们必然是要为自己的错误而付出惨痛代价的。

    而对于皇位继承人的培养问题上,孙承宗也不得不承认,皇帝今日说出的观点还是极有道理的。在他们看来几位皇子中必然有一位是未来的大明皇帝,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这些皇子首先都是他的儿子,在他心目中并没有谁更适合接任皇位的区别。

    不过作为大明皇帝,他不能选择一位无法承担责任的人来担任下一任大明皇帝。孙承宗对于崇祯说的那句:权力应当和责任进行匹配,无限的权力就应当承受无限的责任。如果让一个心智不够成熟的人登上帝位,对于皇帝本人和他的臣民来说,都将是一个灾难。

    所以,崇祯以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不是决定皇位继承者的人选,并对继承者进行执政教育。而是应当先确认皇位继承人的顺序,和制定取消继承人皇位继承资格的制度,从而把皇位的传承变成一项制度化的选择,以确保国家在皇位更迭时的安定。

    孙承宗在路上不断的反思这段话,在他离开西苑的时候,他终于想明白了。崇祯这么做的目的,依然是在否定皇帝本身的天命色彩,从而让大明皇帝逐渐走下神坛,成为和内阁首辅类似的执政官员职位。

    孙承宗霍的停下了脚步,他现在倒是有些懂了,为什么崇祯会如此反感,官员们关心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原本应当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按照出生次序安排下去就好啦,大家真正应当关注的是,应当如何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而使得皇位的更迭不能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行才是。

    但是他随即苦笑了起来,在他看来,崇祯的想法的确很好,但是对方却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多么强势的君主。从大明开国以来的皇帝算起,崇祯此时手中握有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祖先,约位于太祖、成祖之后,同世宗皇帝差相仿佛。

    面对如此强势的皇帝,本就缺乏名臣的崇祯朝的大臣们,哪里敢直面皇帝谈及限制皇权的问题。世间也只有一个海刚峰而已,即便是海刚峰也未尝想过制定限制皇权的制度,只是希望能够用道德促使皇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已。

    就在孙承宗站在原地默然不动时,他身边的家仆不由小声的向他问道:“老爷是不是不舒服,不如我们先回府休息,这武英殿就不去了吧?”

    孙承宗被惊醒了过来,他摇了摇头说道:“不,还是照旧前行,先去武英殿,然后再回府。”

    孙承宗知道,自己是难以劝说皇帝改变心意了,事实上他也不愿意去改变。毕竟这件事对于大明来说,还是好处多余坏处的。

    但是他也不愿意去推动这件事,毕竟他现在时日无多,而皇帝却才30不到。如果崇祯和他祖父一样长寿,那么在经历了漫长的时日之后,他未必不会后悔年轻时的决定。那么到了那个时候,劝说皇帝制定限制皇权的官员,就会变成皇帝的眼中钉了。

    所以,孙承宗决定把一切托付给时间,由崇祯自己去反思这一想法。如果到老也不变的话,自然是国家的幸事。如果他最终还是改变了想法,也不会有人会因此而受到牵连。不过他倒是清楚一件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总参谋部绝不可以再插手,否则必然会引起皇帝的恼火。

    他自己在时,尚可以让皇帝有所顾忌。一旦他过世,牵涉进皇位继承问题的总参谋部官员,恐怕是没什么好下场的。毕竟,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出来的军官们,对于皇帝的尊崇可是远远超过那些整日谈论君臣父子纲常的文官们的。

    总参谋部官员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军队,其实不过是个错觉。控制军队的是总参谋部这个组织,而不是总参谋部的官员们。而总参谋部这个组织,天然是服从于皇帝的,因此只要皇帝一纸诏书下来,总参谋部上下就能被更换一新,那些官员们不会有任何还手之力,而这都不必通过内阁的首肯。

    现在的总参谋部高官们,不是孙承宗的老部下,就是他的门生故旧,他自然是不希望这些人作出错误的选择,从而惹恼到皇帝下手清洗总参谋部的。

    而此刻被孙承宗和崇祯谈及的沈阳,其实事态要比君臣两人谈及的更为恶劣。当初范永斗发行纸币,除了垄断满清和大明之间的贸易权力之外,同样也垄断了辽东蒙古诸部和大明之间的贸易。

    更为恶劣的是,依仗着满人对于蒙古诸部的武力威慑,范永斗同样采取了强制在蒙古诸部推行纸币的方式,用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